欢迎光临酷猫写作网
当前位置: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乡镇发展调研报告(8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8:05:26 查看人数:63

乡镇发展调研报告

第1篇 乡镇发展调研报告

xx年我镇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工业支撑、项目带动、农业增效、城镇提升、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主线,围绕上述目标,xx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狠抓园区和项目建设。一是加快生物产业园区建设。经与希力药业沟通,明年企业将投资1.4亿元,在园区内实施希力药业搬迁扩能、三倍体丹参育种、生物化肥生产基地三个项目入驻工作;二是推进钢延产业园区建设。督促平安矿业加快钢延产业园区土地整理进度,并帮助企业解决建设中引发的各种问题,保证园区建设顺利实施,确保完成园区土地平整增加200亩、总量达到1000 亩;三是积极推进建龙公司投资5亿元的大棒材项目落地开工。

二、推进重点企业提产增效。加快生华矿业集团实质性整合,帮助企业尽快完成矿权过户手续审批等工作;继续推进博信矿业公司与帅宝矿业公司整合重组,使其整合建材矿山企业达到4家,并加快帅宝矿业一期工程建设,使企业年产200万吨石子生产线项目尽快竣工投产;大力扶持国大矿业、平安矿业公司发展,实现年产原煤40万吨、铁精粉5万吨目标;做大做强果品加工企业,支持市级龙头企业三兴食品有限公司3000吨果丹皮扩建项目前期工作,不断提高企业产能和效益水平。

三、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一是大力推进造林栽果。在完成今年造林栽果苗木补植、检查验收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宣传与指导,做好xx年造林栽果摸底调查、地块规划设计以及苗木统计、调运、栽植等基础性工作,完成13个行政村、xx亩造林栽果任务,同时谋划果园水利配套等设施建设。二是稳步推进扶贫开发。加强与省国富投资集团、市侨联等扶贫部门的联系,并取得县扶贫办支持,围绕产业扶贫、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发展林果、药材种植为主,推进八道河、拨东两个村扶贫开发进程,争取早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同时启动实施白毛甸子村扶贫开发,年内完成扶贫规划制定、上报以及贫困户、五保户信息录入等基础性工作,并发展规模化养殖户30户。

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积极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以“四清”、“四化”为重点,启动实施国道112线、县级路半苗线沿线的荞麦岭、水泉甸子、土城头、平安堡等6个村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制定和落实好规划,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二是做好环境与大汽污染治理工作。支持建龙公司实施投资2亿元的排放设施改造项目,减少大气污染;加大对柳河周边非法采砂、公路沿线粉煤厂和群众私自焚烧秸秆行为的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减少工业和生活污染,有效改善镇区空气质量。

五、切实加强和改善民生。认真落实好省、市、县各项惠农政策,保证种粮直补、退耕还林等各项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户;认真做好农村低保、重大医疗救助等工作,确保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狠抓安全生产、防火防汛、社会维稳、食品药品安全、计划生育、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六、做好过境线路的征拆占工作。抽调镇村干部,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承平高速、京沈客专、电力22万伏3条过境线路涉及的征占补偿工作,特别是对需征占的矿山及早研判,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不出现在的群体性事件,为项目如期施工提供保证。

第2篇 乡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按照“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xx年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xx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xx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xx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xx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xx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xx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xx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

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欢迎访问第一范文//www.koomao.com)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

对由乡镇政府担保的历年贷款形成的债务以及世行贷款,要坚持“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由借款单位或受益人认帐,分期偿还;对因平衡预算或部分支出列暂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挂帐,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应树立“发展、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正确观念,建立乡镇减债考核办法,将减债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调动、升迁挂钩。 4、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5、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3篇 乡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导语:及时了解乡镇产业发展情况,从而做好相应的调整促进发展,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乡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乡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镇地处**南麓,**河中游,位于***区西北部,距城区69公里,全镇辖41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220个村民小组,5420户22478人。“十二五”期间,***镇党委政府结合镇域实际情况,把畜牧产业列入镇域经济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来抓,提出了“强村大户、典型示范”的发展战略,这非常符合***镇的实际。就***镇而言,一是畜牧业发展基础较好,二是范围内牧草资源丰富,三是气候环境适宜,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于该镇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镇畜牧业生产发展现状

畜牧业是***镇的传统产业,也是该镇的基础产业。多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始终坚持“强村大户、典型示范”这一发展战略,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工作重点来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畜禽疫病防控、畜(禽)品种改良、圈舍改造、养殖科技推广和疫病防治工作,使该镇畜牧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据统计,2023年4月,全镇畜禽存栏量达65993头(只),其中生猪存栏8760头,牛存栏1546头,羊存栏2867只,家禽存栏52820只,各类养殖大户(场)59户,预计畜牧业半年产值可达1300万元,实现畜牧业农民人均收入600余元。畜牧产业的稳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镇发展畜牧产业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畜牧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第一,具有较好的群众养畜基础。畜牧产业是***镇的一项传统产业,农户对从事畜牧养殖的积极性较高,据统计,全镇5420户农户中,养殖畜禽的农户高达4563户,占农户总数的84.2%,广大养殖户在长期的饲养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畜禽养殖经验;第二,草料资源丰富。近年来,由于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之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大片的荒山、二坡地荒芜,为饲草的生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镇林业部门的统计,全镇共有宜牧草场面积30000余亩,这为牛、羊等食草动物的养殖提供了优越的饲料资源;第三,气候适宜。光、热、水、土充足,立体气候明显,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牧草和畜禽的生长繁殖,适合生态养殖的发展。第四,政策机遇好。国家为促进畜牧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奖扶政策,加之连年来市、区党委政府一直把畜牧养殖作为富民产业来抓,为该镇发展畜牧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2、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以散养户为主,畜禽养殖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导致畜禽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环境污染严重,养殖经济效益不明显;第二,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仍沿袭着传统的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落后小农经济思想意识,传统的、粗放饲养管理及经营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第三,牧业结构不合理。该镇畜牧业仍以生猪为主,丰富的草料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羊、牛等食草动物的养殖规模没能发展上去,经济效益未能凸显。第四,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在打响品牌方面去做文章,导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畜禽及其产品也没能走出***,赢得更大的市场。第五,缺乏龙头加工企业,缺少专业合作组织,广大养殖户规模小,层次低,市场开拓力差,拿不出拳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第六,畜禽良种的普及化程度不高。第七,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不稳定,人员老龄化,待遇报酬低,对动物疫病防控的积极性不高。

三、推进***镇畜牧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科学制订规划,引导全镇畜牧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优化牧业结构和合理规划区域布局,结合各村实际,坚持走“一村一品”的畜牧业发展路子;加大对大场大户的扶持力度,合理布局养殖小区,引导广大散养户退户入区,逐步淘汰养殖方式落后,集约化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的散养农户;继续坚持“强村大户、典型示范”的发展战略,坚持走“培训-示范-推广”的路子,力促畜牧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发展“畜-肥-蔬(渔)”生态循环产业模式,提倡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

2、引导农户调整牧业产业结构,在养殖条件优越、经济效益明显的项目上多下功夫。***镇属典型浅山丘陵地区,气候湿润,饲草资源丰富,非常适宜牛、羊等食草动物的养殖,加之牛、羊等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且大有上涨的势头,因此,在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的同时,突破发展山羊、牛等饲草资源丰富、经济效益明显的养殖项目。

3、突出区域优势,做强唱响生态品牌。***镇地处恒河中上游,气候湿润,山青水秀,全镇***平方公里的面积,还是未被厂矿企业污染的处女地,在***镇境内养殖的畜禽,可以说吃的是山野菜,喝的是山泉水,只要严把饲料关,应该可以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有机食品认证,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赢得市场,更可以赢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可依关坪村李诗全生猪二级繁育场为轴心,积极推广pic、约克、杜洛克等优良生猪品种;以松林村鑫森生态羊场为轴心,()大力推广布尔山羊等优良山羊品种,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全镇畜禽良种普及率100%。

5、突出抓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工作,积极探索“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牧业经营模式。优化投资环境,鼓励、扶持畜禽产品深加工企业在本镇落户,要在突出抓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工作前提下,尝试“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牧业经营模式,实行定单养殖,降低养殖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改变一贯的农产品买方市场的惯例,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养殖户的利益。

6、切实抓好动物防疫工作,加大动物防疫工作体系建设力度。畜禽养殖,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做好防疫工作是从事畜禽养殖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在动物防疫及其体系建设工作中加大力度,镇财政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对基层动物防疫员的科技培训,配备必要的防疫器械,增加防疫员工资报酬,从而调动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力争动物防疫工作规范化、程序化。

第4篇 2023年最新乡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调查了解我市城市乡镇发展的差异好主要问题,2023年xx月我们发展了调研小组,到城以及乡镇经济区开展调研活动。现在作如下汇报: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庐山区xx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是: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然后是: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xx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xx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xx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xx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xx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xx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

接着是: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而后是: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最后是: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

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2、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

3、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4、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5、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第5篇 2023年乡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按照“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xx年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xx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xx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xx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xx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xx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xx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xx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

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

对由乡镇政府担保的历年贷款形成的债务以及世行贷款,要坚持“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由借款单位或受益人认帐,分期偿还;对因平衡预算或部分支出列暂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挂帐,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应树立“发展、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正确观念,建立乡镇减债考核办法,将减债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调动、升迁挂钩。 4、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5、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6篇 乡镇蔬菜发展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灵宝市吉家湾村积极探索土地有序流转新机制,让种田能手有用武之地,让土地发挥最大效益,全村1100多口人,有1000多个蔬菜大棚平均每人拥有一个蔬菜大棚,年人均收入近万元,被誉为“豫西蔬菜第一村”。

一吉家湾村蔬菜发展历史以前吉家湾村贫穷落后,村民大多靠扁担打工维生(和重庆的棒棒差不多),被人称为“扁担村”。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吉家湾村实行“块块地,家家有”的分地方法,给耕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1987年,吉家湾村3组村民崔铁牛和该组8户群众自发通过“推磨转圈”互换了8分地,建起了第一座蔬菜大棚,当年收入xx多元。群众自发互换土地、发展蔬菜大棚的成功经验,让村干部受到很大的启发。之后,村组干部积极动员并组织协调群众进行土地互换发展蔬菜产业。

到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村民开始承包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吉家湾村的蔬菜种植面积大大增加,本村的土地被充分利用。于是,有条件的村民开始租种邻村的空闲土地,到xx年以后就有了大面积的从邻村进行租地,目前租地最多的是樊举文,他到临近乡镇租种了一百多亩地,建了二十七八个温室大棚,年收入达20多万元。

吉家湾村通过土地流转,即:租赁、转包、合伙经营土地,发展无公害蔬菜,目前全村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户高达90%以上,成功申请注册了“吉家湾牌无公害蔬菜”商标,蔬菜亩产值在1.5万元以上的户达到60%以上,其产品销往国内5个省(市)30多个大中城市。

二、吉家湾村蔬菜发展战略吉家湾村现任村支书崔鸿宾自xx年上任伊始就以提高群众科技意识和科技素养为根本,强力实施“科技兴菜,科技兴村”战略。和村两委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提高科技水平,优化品种结构,使吉家湾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被命名为河南省“全省首批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三门峡蔬菜生产第一村”。

在蔬菜生产中,该村始终把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每年组织群众到全国最先进的蔬菜产区学习、取经。同时,经常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部门专家进行培训指导,担任顾问,为该村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和农艺师。

村里原有的蔬菜大棚由于采光率低,温度不宜控制,产品质量差,效益低。村支书带领群众多次到外地学习新技术并结合自己丰富的经验,独创了“7315”型节能高效大棚建设法(即7米跨度、3米高度、1米宽度和正南偏西5度角),把普通大棚全部改造为高效日光温室,改建设法被专家总结后在各蔬菜产区推广。目前,该村的农民夜校已由过去的单纯培训向研讨为主转移。

此外,该村还成立了蔬菜协会,组织技术人员定期研讨,攻克技术难题;聘请省市知名专家教授到村授课,把培训班办到了大棚里,现场示范,实地指导;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及时发布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使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全村共有蔬菜农民技师55名,其中高级技师3名,中级技师52名,实现了家家都有技术员,一些技术骨干还被邀请到外地外省授课。国家在郑州举办西红柿管理学习班时,该村高级农艺师樊节增被请上讲台。

三、吉家湾村蔬菜品种及技术吉家湾村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着力优化蔬菜品种、技术结构,先后引进太空一号、八号西红柿,法国冬玉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西葫芦和七彩椒等四大菜系30余个新特优品种。

一些科研部门主动联系,将吉家湾村作为新品种试验基地。在吉家湾村,一般的品种很难找到,群众通过报纸、杂志、信息网,发现新品种就及时引进,大胆实验,由于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成功率很高。有的品种连专家学者都称没见过或没听说过。同时,吉家湾村积极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使吉家湾村成了优质蔬菜品种、技术、信息的集散地,吸引了周围乡镇及外省群众前来参观学习。村支书用1000元购进xx课美12ps4094西葫芦新品种当年纯收入2万多元,当群众从中央7台“每日农经”节目看到介绍西葫芦栽培新技术时都说,这都是他们3年前就已采用过的技术。

四、远程教育造福吉家湾村每天清晨,村支书崔鸿宾都会早早来到村远程教育活动室把门打开,因为每天都有很多群众到这里查询蔬菜价格和上市量。

吉家湾村作为灵宝市首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村,第一个接通了远程教育网站。2月份,外地市场西红柿批发价为每公斤3元,而客商收购时却人为压价,价格悬殊达0.8元,村两委及时从远程教育网络查询到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价格后,迫使客商提高了收购价,增加了菜农收入,群众一下子认识到远程教育网络的重要作用。有了网络,蔬菜销售就可以由过去的买主定价转变为菜农定价。从此以后,吉家湾群众每天劳动之余,都要聚在一起,收看远程教育网络上的农业实用技术,上网查询资料,发布蔬菜产品信息,远程教育让他们着了迷。

同时,大王镇镇政府建立了镇科技信息服务大厅,在这里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农经信息、观看农业知识录像。

五、吉家湾村蔬菜发展特点1、过年照样忙农活

春节期间扔下地干活。如今这种现象在大王镇一些农村已很常见,但在几年前却只能在蔬菜名村——吉家湾才能看到。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对于吉家湾村的村民来说,虽然过得并不轻松,但却很充实。初四的一场大雪,让吉家湾村的村民从下午4点多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从事蔬菜种植就是这样,遇到刮风下雪就得特别费事。”村支书崔鸿宾说,下雪时如果不及时盖上草帘子,气温下降就容易冻坏蔬菜,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及时下地。

吉家湾村的菜农们每天早晚都需要下一次地,给蔬菜大棚上草帘、去草帘,遇到恶劣天气,他们更辛苦。“累是累了点,但是蔬菜让我们增加了收入,日子过得也越来越好,所以我们也乐意在冬天里甚至春节里也忙活着。”村民崔师傅说。

“虽然累却也乐意”这是很多菜农的心声。如今在大王真的很多村庄,没一案清晨和傍晚,高高的站在蔬菜大棚上忙活的菜农们,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聊天不忘话增收

三五人聚在一起,聊的不再是琐碎家常,而是新年里如何增收,如何才能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好的收成。时下,这已经成为灵宝市大王镇吉家湾村农民在春节里聊天的一种新风尚。

过去亲朋好友坐在一起聊天,都是拉拉琐碎家常,议议奇闻轶事之类的。如今就不一样了,种植什么最见效益、如何提高蔬菜管理水平、如何增加收入成了农民闲暇聊天时议论最多的话题。很多菜农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尝到了甜头,所以他们希望利用春节这个机会向别人学习经验和知识,以期来年菜种得更好,收入增得更多。而我们也从村民聊天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进步。

3、足不出户把菜卖

面对日益扩大的蔬菜种植面积,存量为积极帮助群众搞好销售和服务,先后筹措资金3万余元,建设了一个高标准蔬菜市场,同时鼓励农民企业家投资建设蔬菜加工厂、蔬菜批发市场,有效减轻了农民以前卖菜难的问题。

4、蔬菜上市“挑”时间

吉家湾村的菜农现在种植蔬菜越来越讲究,市场需要什么,什么效益好,就种什么。已经成为吉家湾村蔬菜种植的的一条新路。村民每年都会记下当年的菜价一边来年作参考,通常,菜农们都会根据往年的菜价与时间做对比来进行新一年的蔬菜生产,同时按照产期倒算进行育苗、定植,使其可以按照菜农自己的预期上市。

六、总结吉家湾村的蔬菜种植模式其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大王镇党委书记这样说:“发展现代农业,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靠科技作支撑,走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路子。”

文章中有些内容摘自新闻但都属实,因为我就是吉家湾村的。请广大网友指出不足。谢谢

第7篇 2023乡镇发展调研报告

2022乡镇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都市人追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意识愈来愈浓,我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在发展原有工业的基础上,实施“旅游兴镇”战略。随着以农业休闲____旅游产业的起步运作,我镇旅游也慢慢向四周辐射扩散开来。

旅游业是投入少、产出高的行业,包括了住、吃、行、游、娱、购六个要素,涉及饮食、娱乐、商业、交通、工业等高度劳动密集的许多行业。为了了解我镇旅游的概况,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做了此次调研。

一、风华镇旅游发展现状

风华曾经因风华冰箱而名扬一时,为了重振风华的辉煌,在风华乡村旅游开发已列入议程。与此同时,风华镇下属的各个村也在积极引进、筹划建设具有品味的乡村旅游点,如位于风华村集垂钓、度假、体育健身等各项文化、休闲、娱乐设施于一体的鱼子孔乡村旅游示范点;位于莲丰村融山水、观光、休闲、生活为一体的双门峡(中国诗歌谷)旅游景区。风华的佛教——铜锣寺文化由来已久,香火一直旺盛。风华也有着悠久的三线历史文化底蕴从而在贵州吹开了一股清新的自然风。

二、当前风华镇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旅游业的体制与机制存在问题

风华镇旅游业起步晚。风华旅游,近几年才开始被重视起来,逐步增加了投入,他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还没用被很好的开发利用起来,正处于不成熟开发的初级阶段。在这种状况下,要实现旅游业的大开发、大发展、实现旅游业投资结构的多元化,就必须强化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而我镇目前的旅游业管理机制与经营远不适应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风华镇目前的旅游景点管理属于经发办部门管理,基本上无专人负责,表面上看这几年风华旅游发展有进步,但从长远的观点和利益看,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无专人管理的体制对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整体包装促销、防止重复建设、盘活存量资产是非常不利的。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风华镇以休闲娱乐____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很多不足,这为风华镇旅游业的发展制造了不少障碍。

1、风华镇的开发步伐不快。风华的开发早已列入议事日程,但直到现在,风华老街依旧维持了他的旧貌,没有明显的改变。风华老街上的商业没有特色,就是规模很小的一个集市,这些商品随处可见,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风华镇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但由于周围环境的配套的设施还不到位,风华镇的招商引资并不顺畅,离既定的投资计划尚有差距。风华老镇的建设都需要靠政府产业的积极引导才能顺利发展,但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良影响,建设的步伐都不同程度有所滞后。

2、自然资源少而开发利用差。我镇旅游资源主要是历史遗存和现代创造的人文资源,既没有名山大川,又没有天然原始森林,也没有大的江河湖泊,更没有辽阔的草原等自然资源。现已开发的鱼子孔等都没有等到充分的利用,常年游客不足。

3、历史文化底蕴深而挖掘整理差。风华镇的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曾经经济发达,但是到了现在住、吃、行、游、娱、购都离一个发达的城镇的标准有着太大的差距。对于风华的挖掘整理、包装提升、宣传促销现在远不能适应新时期消费者的要求,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使风华的特色文化与旅游业融为一体并未旅游业所利用。

4、风华镇旅游业相关服务缺乏。

一是交通工具仍不很发达,风华有31个自然村,地域分布广泛、各景点分散,通行能力差,在风华旅游耗时费力,极不方便。

二是居住条件不佳,除了风华度假村新建的酒店之外(价格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风华仅有几家小的小店客房和旅社,规模小,日接待能力小,且在居住环境卫生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

第8篇 2023乡镇发展调研报告精选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都市人追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意识愈来愈浓,我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在发展原有工业的基础上,实施“旅游兴镇”战略。随着以农业休闲____旅游产业的起步运作,我镇旅游也慢慢向四周辐射扩散开来。

旅游业是投入少、产出高的行业,包括了住、吃、行、游、娱、购六个要素,涉及饮食、娱乐、商业、交通、工业等高度劳动密集的许多行业。为了了解我镇旅游的概况,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做了此次调研。

一、风华镇旅游发展现状

风华曾经因风华冰箱而名扬一时,为了重振风华的辉煌,在风华乡村旅游开发已列入议程。与此同时,风华镇下属的各个村也在积极引进、筹划建设具有品味的乡村旅游点,如位于风华村集垂钓、度假、体育健身等各项文化、休闲、娱乐设施于一体的鱼子孔乡村旅游示范点;位于莲丰村融山水、观光、休闲、生活为一体的双门峡(中国诗歌谷)旅游景区。风华的佛教——铜锣寺文化由来已久,香火一直旺盛。风华也有着悠久的三线历史文化底蕴从而在贵州吹开了一股清新的自然风。

二、当前风华镇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旅游业的体制与机制存在问题

风华镇旅游业起步晚。风华旅游,近几年才开始被重视起来,逐步增加了投入,他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还没用被很好的开发利用起来,正处于不成熟开发的初级阶段。在这种状况下,要实现旅游业的大开发、大发展、实现旅游业投资结构的多元化,就必须强化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而我镇目前的旅游业管理机制与经营远不适应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风华镇目前的旅游景点管理属于经发办部门管理,基本上无专人负责,表面上看这几年风华旅游发展有进步,但从长远的观点和利益看,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无专人管理的体制对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整体包装促销、防止重复建设、盘活存量资产是非常不利的。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风华镇以休闲娱乐____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很多不足,这为风华镇旅游业的发展制造了不少障碍。

1、风华镇的开发步伐不快。风华的开发早已列入议事日程,但直到现在,风华老街依旧维持了他的旧貌,没有明显的改变。风华老街上的商业没有特色,就是规模很小的一个集市,这些商品随处可见,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风华镇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但由于周围环境的配套的设施还不到位,风华镇的招商引资并不顺畅,离既定的投资计划尚有差距。风华老镇的建设都需要靠政府产业的积极引导才能顺利发展,但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良影响,建设的步伐都不同程度有所滞后。

2、自然资源少而开发利用差。我镇旅游资源主要是历史遗存和现代创造的人文资源,既没有名山大川,又没有天然原始森林,也没有大的江河湖泊,更没有辽阔的草原等自然资源。现已开发的鱼子孔等都没有等到充分的利用,常年游客不足。

3、历史文化底蕴深而挖掘整理差。风华镇的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曾经经济发达,但是到了现在住、吃、行、游、娱、购都离一个发达的城镇的标准有着太大的差距。对于风华的挖掘整理、包装提升、宣传促销现在远不能适应新时期消费者的要求,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使风华的特色文化与旅游业融为一体并未旅游业所利用。

4、风华镇旅游业相关服务缺乏。

一是交通工具仍不很发达,风华有31个自然村,地域分布广泛、各景点分散,通行能力差,在风华旅游耗时费力,极不方便。

二是居住条件不佳,除了风华度假村新建的酒店之外(价格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风华仅有几家小的小店客房和旅社,规模小,日接待能力小,且在居住环境卫生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

乡镇发展

乡镇发展调研报告(8篇)

xx年我镇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工业支撑、项目带动、农业增效、城镇提升、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主线,围绕上述目标,xx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一、狠抓园区和项目建设。一是加快生物产业园区建设。经与希力药业沟通,明年企业将投资1.4亿元,在园区内实施希力药业搬迁扩能、三倍体丹参育种、生物化肥生产基地三个项目入驻工作;二是推进钢延产业园区建设。督促平安矿业加快钢延产业园区土地整理进度,并帮助企业解决建设中引发的各种问题,保证园区建设顺利实施,确保完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发展调研相关文章

  • 教育发展调研报告(8篇范文)
  • 教育发展调研报告(8篇范文)102人关注

    这次支教活动中我们通过深入小学教学、幼儿园启蒙助教、了解学科安排,家庭访谈直视百姓教育观点,学生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当地教育水平并且通过开展课堂教授知识、座 ...[更多]

  • 企业发展调研报告(8篇范文)
  • 企业发展调研报告(8篇范文)102人关注

    黄石市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工业经济占黄石的半壁江山。近几年来,黄石工业发展态势良好,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黄石工业经济正面 ...[更多]

  • 客运发展调研报告(3篇)
  • 客运发展调研报告(3篇)100人关注

    客运发展调研报告××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总面积为4004平方千米,全县共有12个乡镇,129个村民委员会,1102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5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7.9% ...[更多]

  • 2023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2篇)
  • 2023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2篇)100人关注

    我国肉鸡产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然而,与此地位不相符合的是我国禽肉出口量仅为生产量的3%左右,典型的 ...[更多]

  • 乡镇发展调研报告(8篇)
  • 乡镇发展调研报告(8篇)99人关注

    xx年我镇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工业支撑、项目带动、农业增效、城镇提升、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主线,围绕上述目标 ...[更多]

  • 企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12篇)
  • 企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12篇)97人关注

    根据市政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调研的总体安排,严从怀副主席带领第三调研组,于今年三月至六月,就“积极扶持文化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子 ...[更多]

  • 融合发展调研报告(4篇范文)
  • 融合发展调研报告(4篇范文)97人关注

    习**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鲜明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下面是为您准备的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噢!希望能对您有所帮 ...[更多]

  • 2023年乡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3篇)
  • 2023年乡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3篇)96人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 ...[更多]

  • 最新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12篇)
  • 最新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12篇)96人关注

    党的**全会,确定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描绘出了我国农村改革的新蓝图。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 ...[更多]

  • 煤矿公司企业文化发展调研报告(12篇)
  • 煤矿公司企业文化发展调研报告(12篇)95人关注

    根据***集团公司党委安排,***矿业公司就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调研情况集团公司党委《关于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活动的通知》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