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酷猫写作网
当前位置: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人才调研报告(12篇)

发布时间:2023-10-14 15:34:42 查看人数:32

人才调研报告

第1篇 人才调研报告

古语有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自古以来,各位明主均对人才选贤任能,以保国家长治久安。而农村是支持整个社会发展的根基,农村实用人才活跃在广大农村,植根于农业生产第一线,是学习、应用、传播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力量,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村为做好人才工作,特对本村人才做了一份调研。

一、xx村人才现状

1、党政型人才。现我村共有党员xx人,预备党员xx人,平均年龄xx岁。全体党员紧紧围绕在以石永林书记的领导下,以党小组为单位下设十个分支部书记,井条有序的开展各类活动并认真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不断加强执政能力,积极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受到村民的拥戴。

2、专业技术人才。在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比较稀缺,但是我村仍有此类人才。xx幼儿园的金兰芬老师和卫生所的龚跃华医生就是典型代表,此外还有每年毕业回家的大学生,他们有的走上从政之路,有的进到事业单位,有的走进企业,还有的留守农村。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xx村企业不多,但现有私人企业仍在各自的行业内取得了不菲的成绩。xx化工添加剂厂制作并供应红塔卷烟厂各种香精原料;xx家具厂联合了全国知名品牌雀之林建立了公司,家具供不应求。这些都能反映出我村现有企业管理人才的优秀。

4、技能型人才。xx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技能型人才也偏向农业方面。由于市区和乡镇各级政府的重视,每年都会有一些针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例如葡萄种植、烟叶种植以及蔬菜种植等。六组组长徐永生是这方面人才的代表,他承包了大面积土地进行蔬菜种植和果树栽种,引进了全国优秀品种并敢于大胆实验,带动了xx农业的发展。在建筑、电焊等其他方面,我村也有相应人才。

5、乡土人才。在我村,乡土人才并不明显,在老年活动中心,几个老太太带领了一群群众练习舞蹈,但是要算作乡土人才,还是比较牵强。

二、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各方面人才都比较稀缺,且农村青年流失严重,农村实用型人才后继无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企业管理人才和乡土人才比较稀缺,无法拉动企业的大力发展和弘扬乡土文化。

2、人才培养能力不强。除了正规的学校试教育培养外,我村采取的主要培养手段是农函大,可是农函大培养技术和名额有限,人才培养能力不足,造成了人才不精、无专家的困窘局面。

3、农村人才中拔尖人才缺乏。现有农村基层技术人才大多数是种植、养殖的能手,在经营方面的人才还不多,整体素质不高。我社区农村人才工作缺乏科学规划,培养滞后,自由发展,有而不尖,难以有助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

4、农村人才队伍开发经费不足。一是投入资金不足。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方面,所需教材资料、实践操作现场、教师授课补助、参观学习资金均难以落实,直接影响了实用人才开发的顺利进展,影响了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二是农村实用人才自身发展资金不足。由于大部分人员生长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上没有相应的资金扶助,许多有理想、有技术、有文化的实用人才,往往因缺少创业资金而不能依靠专业特长发家致富,从而使得一部分实用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想率先致富从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对策及建议

1、营造尊重人才、尊重既能的氛围。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重仕轻工”、“重学历轻技能”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还比较严重,加之社会转型期存在的舆论导向失当(如不恰当地宣传高考状元和以高考录取率论英雄)、收入差距拉大(企业一线人员收入过低)、技术工人实际地位低下等消极因素,都严重影响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在全社会确立“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和“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从物质、精神、情感等方面建立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导向机制。

2、加大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多渠道解决办学资金。职业教育是高成本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较大的投入。除了需要普通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基本办学条件外。还需要建设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实验、实习、实训实施,设备投入、维护管理、实训耗材等成本费用很大。加强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绝不能削弱政府投入的主导地位。各级财政要把人才开发经费列入本级年度预算,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政府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完全依赖政府的投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够的。要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引入市场投资机制,充分发挥现有的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金。调动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3、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壮大农村技能型人才队伍。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着眼点不能局限于新型农民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以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加大对青年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掌握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和向城市转移就业需要。

“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必须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我们的社会才能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人才调研报告

第2篇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高技能人才指的是企业生产一线技术工人中的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全面了解东胜区高技能人才队伍状况,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开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合理的技能人才保障,我局组织开展了全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调研。本次调研采取普查、抽样调查、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力求调研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一、我区高技能人才工作现状

一是从总量上看,全区企业在岗技术工人约50500 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222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4.4%。从等级结构上看,在全区企业高技能人才2222人中,高级技师226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1.02 %;技师365人,占16.43%;高级工 1631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73.4 %。从行业结构上看,在全区企业高技能人才2222人中,机械加工行业人员约777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35%;化工医药行业人员约 524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23.6%;纺织行业人员约609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27.4 %;冶金行业人员约84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3.8%;烟草行业人员约38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1.7 %;其它行业约189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8.5 %。从学历层次上看,在全区高技能人才2222人中,现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的96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4.3%;大专学历的273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12.3 %;中专(含高中、职高)学历的964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43.4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913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40%。从年龄结构上看,在全区企业高技能人才2222人中,35岁及以下的196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8.8%;36至45岁的544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24.5 %;46至60岁的1482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66.7%。

二是从职业资格证获得情况看,20xx年以来全区累计已有5106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初级工10951人,中级工1789人,高级工1631人,技师以上591人。

二、高技能人才工作面临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规模总量不足。目前,我区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为4.4%而据抽样调查显示,企业的需求比例已达15%,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全区企业高技能人才中,35岁及以下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8.8%,36至45岁的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24.5 %,46至60岁的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66.7 %。这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有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的危险。

三是文化素质偏低。在全区高技能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4.3%,大专学历的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12.3 %,中专、高中(含职高)学历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43.4 %,初中及以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40%。大专以上学历的技能人才比例低于全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四是流失现象严重。受待遇和发展前景等原因的影响,高技能人才跳槽现象严重。

以上问题的形成,一方面是与我区地处高原腹地、经济欠发达、产业规模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及人文环境和历史背景等客观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我区企业对员工重学历而轻培训,缺乏对高技能人才的科学评价与督促激励机制有关。

三、加强我区高技能人才工作措施与建议

高技能人才问题是关系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区要加快制度创新,完善配套政策,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高端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梯次发展,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一)大力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继续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根据我区重点领域服务业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情况,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特点,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实施 新技师培养培增计划,重点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精湛技艺的技师、高级技师。

(二)进一步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创新模式,改进方法,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业绩和贡献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总结推广企业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进行技能鉴定的工作模式,推行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业绩评定相结合的技师评价方法,拓宽技师成长通道。对掌握高超技能、做出重大贡献的技能骨干,可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突出的人员,可按有关规定晋升技师、高级技师资格。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引导职业院校积极推进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技能训练;实施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鼓励行业企业和地方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选拔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拓宽技能人才评价选拔渠道。

(三)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引导和督促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经营情况,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办法,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政策。指导企业建立和落实职工凭技能职业资格得到使用和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机制,促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企业劳动工资制度的衔接。用人单位要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关键技术岗位高级技能人才倾斜,建立有利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形成的激励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

(四)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交流和服务体系,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高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和区域合作机制,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和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流动服务体系,完善高技能人才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引导高技能人才遵循市场规律合理流动。鼓励人才交流和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技能人才提供相应服务。

(五)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基础工作。加强高技能人才相关理论研究,加快高技能人才法制建设。做好调查统计和需求预测工作。完善国家高技能人才交流信息平台,开发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加强适用于高技能人才的远程培训和现代培训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健全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制度。加强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六)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高技能人才的方针政策,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第3篇 法律文秘专业技术简介和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一、专业技术简介

法律文秘专业是按照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文件精神和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立足政法,服务社会”的办学方针,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实行理论与实践并重,学历教育为主兼顾职业证书教育,强调学生能力与素质养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辽宁的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职业能力、掌握一定法律知识的文秘专门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该专业是20xx年辽宁省唯一申报成功的司法文秘类专业。并于20xx年按照教育部专业名称改革要求更名为法律文秘专业。

法律文秘专业作为我院首批申报成功的高职专业,自20xx年设立以来根据社会对法律文秘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和就业岗位(群)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内涵,并充分收集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专业培养目标的信息反馈,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计划。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先后4次组织相关教师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模块作了重大调整,使之能够充分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不断健全的法制社会对法律文秘专业人才的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要求。通过专业内部完善,使专业始终在学院专业招生、就业方面保持着较高水平。并于20xx年通过院级示范专业立项审批。

二、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成立于1948年,近60年里为新中国的政法系统培养了大批的领导干部,被誉为辽宁政法系统的“黄埔军校”。学院的毕业生资源为本专业的设置及优化提供了大量翔实可信的人才需求数据,成为本专业找准定位、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规律的人脉基础。

据多次调研反馈,社会对文员特别是法律文员需求量巨大。形成对此类人员大量需求的原因在于: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外经贸活动频繁,客观上造成了纠纷的增多;同时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加快,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各级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和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的.业务量不断增加,日常性事务和记录性工作日益增多。以沈阳市各基层人民法院为例,书记员基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经公务员考试合格而录用的正式书记员,这类人员属于法院正式工作人员,约占目前法院全部书记员的40%,工作满一定年限且通过司法考试的可晋升为助理审判员;聘用制书记员约占到书记员总数的60%,在聘用制书记员里,多为职高或大专中文、计算机、法律等专业毕业生,多数没有受过法律尤其是法律文书、司法笔录、卷宗整理等专业训练,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适应工作,而且在制作笔录、打印判决及送达签收等方面出错率较高。难以适应人民法院工作制度化、正规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等社会法律服务机构纷纷建立,能够承担一定接待、记录、档案管理工作的办公室管理人员、律师(文字)助理等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应用型法律文秘实用人才供求矛盾突出。

20xx年,学院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决定申办法律文秘专业。同年,本专业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设计,成功获得了教育管理部门的批准并正式开始招生。

首届法律文秘专业招生、教学、就业的良好效果促使我们坚定了办好法律文秘专业的信心。在总结办学经验和跟踪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充分论证了法律文员工作所必需的素质能力,确定了以文秘工作技能作为核心技能、以法律知识作为理论铺垫、以实际职业能力作为培养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法律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发展走上了健康有序的轨道。20xx年,本专业被列入学院院级示范专业建设计划。

社科系

第4篇 汽修专业市场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主要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我们积极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的体系,真正培养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水平过硬的汽车机电修理工、钣金工、涂装工、美容装潢工、整车与零配件销售员和汽修企业基层管理岗位人员,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电子机械系组织了汽修专业市场人才需求调查,以期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建设和教学有所帮助。情况如下:

一、调研时间

201x年11~12月。

二、调研区域、单位

贵港市:贵港市中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责任公司(4s店),东风日产贵港金港专营店,五菱汽车贵港特约维修服务站,贵港市中顺汽车销售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贵港市骏业丰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贵港市华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桂林市:桂林顺发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桂林五亿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龙胜华联进口汽车修理厂。

南宁市:南宁市大兴祥伦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广西南宁市顺奔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广西山建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防城港:东兴市鸿明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防城港防城区明伟进口汽车修理厂。

钦州市:佛山市顺德区信昌机器工程有限公司钦州分公司,钦州展鹏汽车修理厂。

北海市:北海麦卡汽车用品销售有限公司。

深圳市:深圳市风向标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标鑫汽车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快车品味汽车服务连锁机构。

三、调研对象

(一)我院汽修专业毕业生。

主要是调查我院汽修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之后,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以及实训过程技术技能水平能否满足企业的需要。通过分析知识的学习和技术技能的需要来指导教育教学,使得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技术技能训练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实现零对接,学生就业前景更好,实力更强,更适合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

(二)用人单位的主管或经理。

主要是通过用人单位的主管了解岗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岗位技能技术的要求等等。明晰我院在人才培养上的缺陷。同时通过用人单位的主管来了解毕业生的能力水平和技能技术水平,使得我们在教育教学和技能技术训练中更有针对性,这样会使得学生就业压力减轻同时能够使得企业服务水平和质量有所提高。

(三)行业专家。

通过行业专家对该专业以及该专业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技能技术水平的评估来达到专业的水准。使得调研分析的数据更为可靠,更为科学。然后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调研得到的数据来对课程进行优化,进而使得学校能够培养出更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同样,课程的改进也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技术水平必然也会随之提高。

四、调研方式

调研方式采用多样化形式,多样化的调研能够使得调查数据更加准确和真实。主要是采用实地访谈,发放调查问卷,专家座谈会等方式相互结合使用。实地访谈更具真实性加之问卷调查使得调查更加全面,专家座谈给出专业意见使得调查分析更具专业性,使得该调查分析发挥其作用。这样在多样化的调研方式下,会更清晰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促进我院汽修专业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

五、调研过程

(一)首先了解市场需求状况,掌握汽车市场信息

1、企业现有人员岗位情况

现有岗位人数具有各种职业资格比例

183高级工程师工程师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其他

42.2%94.9%73.8%1910.4%3318%2312.6%2815.3%6032.8%

各学历层次比例

本科大专中专其他

63.3%7038.3%8848%1910.4%

(1)具有各种职业资格比例(如下左图)

(2)各学历层次比例(如上图右图)

2、企业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拟增人员情况

拟增岗位人数职业资格要求学历要求

78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其他大专中专其他

2633102760117

从上述两表中可见,高端技能型人才还是不足,学历层次偏低。中专毕业生以及其他人员占岗位人数的58.4%,在就业职位中

所占比重偏大,本科生所占比例甚少,仅占有3.3%的比重。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要提高汽车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高职毕业生是重要且关键的一环。其实在高职汽修这一专业中,学生人数比较少,但是该专业的市场需求却是很大的。

(二)通过调查问卷对我院汽修毕业生工作情况调查情况

1、我院汽修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工作主要有:

(1)36%的毕业生从事机电修理工作;

(2)38%的毕业生从事汽车销售或管理工作。

2、80%的毕业生在半年内就能胜任岗位工作。

3、从所调查的毕业生看,100%的毕业生都获得了技能证。从调查的36人中,2人获得了技师,14人获得了高级工,17人获得了中级工,3人获得了初级工。

4、月收入情况:2000~3000元的占33%,1000~2000元、3000~4000元都是占19%。

5、在学校里获得的能力是否能满足工作的要求,有77.8%的毕业生回答基本能满足或满足工作要求。

6、和其他学校的毕业生比较,没有一人说自己比他们差,只有约3%的人动手能力比他们差。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1、53%的用人单位希望能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2、41%的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员工有工作经验。

(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对员工的培训情况

1、76%的企业要求员工的计算机技能达一级或二级。

2、59%的企业对员工要求有职业资格证。

3、88%的企业通过企业内训来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技术和达到职业的相关要求以及职业规范。

六、调研分析及启示

(一)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达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1、职业技能技术课程紧跟企业、市场走,与时俱进。

2、加强职业技能技术的训练课程,与企业要求相一致。

3、汽车营销方面的内容要充实,要和4s店要求规范流程吻合,培养销售精英。

4、继续实施双证书的制度。

5、加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6、考虑增加人际交往课程,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

(二)目前市场普遍比较缺乏钣喷维修人员,应加强该方面人才培养。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汽车专业建设和发展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为了能够使得汽修专业更好地发展,为当地经济建设报务,为了学生更好的走向就业岗位,实现与工矿企业零对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我们认为应侧重于对课程的优化,改革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理论知识更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水平,融教学和实践于一体,使其更好的走向社会,适应汽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第5篇 关于各级部门紧缺人才的调研材料调研报告

人才,是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综合发展实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抓住机遇,创新机制、改进服务,不断提高对人才的集聚能力,事关我县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大局,尤其是了解我县紧缺人才现状,并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意义更为重大。根据县委组织部的安排,由县发改局牵头,科技局、教育局、经济局共同配合,于5月8日至12日,通过走访座谈的形式,先后深入发改局、科技局、经济局、教育局、卫生局、畜牧局、农业局、林业局、规划建设局、环保局等部门,对我县紧缺人才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基本概况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紧缺人才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表现为:一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数量不断增多,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县进一步澄清底数,对空缺的岗位进行了有计划的招考,这些录用人员大多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县补充了许多优秀的紧缺人才,人才紧缺的状况得到有效解决;二是继续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原来中专、高中甚至初中毕业的干部职工,通过党校、函授、自学考试等绝大多数职工都取得了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文凭普遍偏低的现象得到根本扭转;三是克服了领导干部绝大多数从公务员队伍提拔的单一途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日益高涨。虽然我县的紧缺人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紧缺人才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照年报,结合各单位座谈情况,综合此次调查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我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一是总量不足。许多行业部门,特别是乡镇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存在有编制无人员的现象,许多单位每年申请招考公务员或事业人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仍然没有招考到人,造成现有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加重,部门之间工作任务分配不均。二是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原始文凭偏低,大多是通过继续教育(函授、党校)取得现有文凭,还存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过去由于用人机制等原因,许多非专业技术人员被用到了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岗位上,半路出家,到新的工作岗位上从头来学,特别是有一两年的时间几乎所有应届毕业的中专生全部被分配到教育岗位上,这一部分人的特长没有发挥出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时间较长,甚至有部分存在闹情绪的现象,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分布不均衡。教育、卫生、畜牧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专业院校毕业的,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但是许多部门,如:农业、林业等部门存在安排进去的人专业不对口,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作质量的提高。四是人员编制少。许多单位存在编制限制过死,许多岗位需要设置专门的人员,但由于编制已满,增加编制又非常困难,所以出现了增加机构但没有增加编制,一人兼任几职的现象,工作任务繁重,不利于职工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2、人才外流严重,引进困难。目前,我们的专业技术人才“留不住,引不进”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是由于发达地区高薪聘请,能提供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等吸引人才的优惠条件,使我县的一些年纪轻、层次高、潜力大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向发达地区,其中教育、卫生系统流失尤为突出;二是我们引进高层次人才困难,虽然近几年县委、政府和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招聘引进大学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县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大多都不愿意回来工作,也不愿意参加我县的招考,不能有效的引进紧缺人才。三是许多技术骨干被提拔任用到领导岗位,而其他新招考人员进入角色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人才的衔接跟不上,导致科技队伍的力量有所削弱。

3、经费投入不足,保障措施不力。在这次调查中,座谈对象普遍反映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训经费不足。许多科技人员接受过的专业技术培训次数少、时间短,成效不明显。许多单位想组织科技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但由于缺乏经费,使工作仅停留在想法上而已,没有得到最终落实。二是学习资料较少。许多单位学习资料很少,而科技人员所需的专业用书几乎没有,许多新的科技知识不能够及时学习补充。

4、重视程度不一,知识更新滞后。部门之间对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的重视程度不一,有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多方筹措资金,精心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快,能够适应社会市场经济提出的新的要求。但是许多部门由于经费困难,思路不清、点子不多,导致应该进行的培训被取消或推迟,专业技术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培训,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同时,对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没有完备的培训制度和长远规划,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得不到及时的培训提高,知识逐步趋于老化。

(二)主要原因

存在以上问题,主要原因是:

1、思想认识不足。一是少数部门单位领导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远任务或软任务,存在着“写在纸上,讲在嘴上”的现象。二是科技人员的功利倾向不断增强。存在“官本位”意识,择业观落后。愿意到机关、事业单位,不愿到企业,愿意到国有企业,不愿到私营企业的思想比较普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明显增强,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把经济待遇作为确定自己职业的重要依据。三是机关干部思想作风没有转变。有的机关干部摆着“老爷”架子,存在“吃、拿、卡、要”现象,对专业技术人员不尊重,挫伤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由于以上因素,致使相当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思想不稳定,“跳槽”到经济发达、政策宽松、经济收入高的地区。

2、经济相对落后。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规模小,科技硬件和软件方面投入不足,影响了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人员待遇偏低。据了解,我县的科技人员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收入偏低,与县内公务员相比同等条件下工资待遇也相差很大。特别是紧缺人才,在发达地区的各种待遇都十分好,而且发展潜力巨大,专业技术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二是吸纳人才能力不强。由于工作条件艰苦,发展空间小,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导致对紧缺人才的吸引力小,人才引进和留住困难。

3、工作机制不够活。从调查情况看,基层反映对人才管理管得过死,对编制限制过于死板,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人才流动市场,没有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也不利于人才的引进。同样,本地有些部门某专业技术人员很缺,而该专业的技术人员在其他单位却学非所用,不利于工作人员能力的发挥,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措施与对策

(一)扩大总量,改善结构,进一步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

1、大力引进各类人才。有关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积极澄清底数,从本单位当前和长远发展需要出发,超前谋划,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主动引进所需人才,要注重引进高学历人才和目前紧缺的人才,改善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2、积极吸引本地籍大学生回乡工作。一是发挥大学生家长的作用,由家长做好劝说工作,希望子女回本籍工作,能在生活上予以照顾;二是有目的地到有关大专院校去看望本籍大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在春节期间,召开有关座谈会,希望他们回乡工作,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三是在引进应届大学生工作中,对本地籍大学生优先,因为本地籍大学生回本地工作,相对比较安心,且在住房等生活设施安排上比较方便。

3、在招商引资中,做好招才引智工作。把到本地创办企业的老板、管理人员和高科技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进客商、引进人才、引进资金的同时,政府或有关部门要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子女就学、本人评定职称等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的环境。使招商引资工作既促进经济发展,又能扩大人才总量,得到双赢效果。

4、与科技单位联姻,共享人才资源。积极鼓励有关部门单位,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沟通、交流、合作,多向他们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必要时请上级科技人才到我县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培训取得实效,不断提高我县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素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

(二)盘活存量,大胆探索,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

1、进一步充实完善人才库。在原有人才库的基础上,每年要对学历提高、职称晋升、人事流动等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充实完善人才库。同时,要发挥人才库的作用,将有关人才信息定期不定期地进行通报,使现有科技人员能人尽其才。

2、充分挖掘现有人才资源潜力。通过教育培训、自学等途径不断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使现有人才通过继续升造来解决人才紧缺的现状。

3、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根据专业对口、人尽其才的原则,打破部门、乡镇和企事业单位及技术职称的界限,允许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条件。

4、深化职称改革。进一步淡化论资历、学历评聘职称的老办法,建立凭实力、凭业绩评定职称的激励机制。逐步实行“评聘分离”,按照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自主聘任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办法评聘职称。对已退休的事业单位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确因工作需要,且身体能坚持正常工作的,本人愿意、单位同意,经有关部门批准同意,可以重新聘请回原单位继续工作,充分发挥其科技骨干的优势。

(三)分类管理,加强教育,强化各类人才的培养

1、加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骨干队伍。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方式和考核管理办法,实行动态管理。

2、加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拓宽视野,不拘一格,公开选拔一批具有潜质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培养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努力拼搏。正确处理好现有人才与引进人才的关系,创造各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平等竞争、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机制。

3、增加人才开发投入,强化人才管理。要安排人才资源开发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管理,主要用于县“紧缺人才工程”人选的项目资助和补贴、人才培养、引进人才智力等开支。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投入回报机制。进一步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妥善解决人才流动争议,维护个人与单位的合法权益。对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各项政策,定期进行检查督促,狠抓落实。

4、切实加强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积极与有关院校合作联合举办各类学历的成人教育,鼓励中青年科技人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对引进的各类专业人才和现有专业技术人才,要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类短期培训班,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更新知识。

(四)物质保障,精神鼓励,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1、努力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要不断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以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和能力的充分发挥。

2、完善科研成果评奖制度。要坚持每年评审一次,对取得重大成果的,要予以重奖。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专业技术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重要贡献,大力宣传优秀科技人才的先进事迹,及时表彰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3、重视紧缺人才参政议政。一是要通过召开紧缺人才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畅通紧缺人才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倾听他们对党委、政府工作意见、建议。二是建立专家咨询团,选择部分学科带头人或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作为党委、政府的“智囊”和顾问,参加决策前的论证会、协商会,为宏观决策提供咨询,既可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又可增强党委、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三是适当提高比例,推荐更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把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讨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科技人才制度,党政主要领导要带头学习科技知识,关注科技进步,密切联系科技人才,与科技人才交朋友。要进一步建立、完善领导干部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并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要经常开展活动,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研究重大事项的部署、落实。组织部门要认真履行好宏观管理、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责,宣传、统战、人事、科技、发改、经济、财政、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工作制度,并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和制度落实到位。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部门自身建设,充实工作力量,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保证工作经费,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服务意识和工作水平。

(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缓解人才紧缺现状

1、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党政机关进人应坚持“凡进必考”原则,提出用人要求,及时上报录用计划,对于人才十分紧缺的单位,每年可合理安排适量选调生予以补充。适时出台《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办法》,坚持计划管理、考试聘用,加强对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管理,给予用人单位适当的自主权。对人员紧缺的岗位,特别是卫生、教育等系统要加大招考力度,增添新的力量,不断促进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淡化凭学历、论资历来评聘职称、评价人才的意识,严格职数管理,试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真正实现“评聘分开”,逐渐缓解我县多年来高、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少,中级人才多的问题。

3、完善人才流动机制。逐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区域、部门、行业、身份、学历、所有制成份等限制,加快完善“户口不转、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柔性人才流动机制。

4、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允许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人才与用人单位协商工资,鼓励人才以知识、技术、管理、资金等要素参与分配、重奖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

第6篇 某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提供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居强文化建设是树立产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作保障。根据文件要求,现就我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化队伍建设现状

1、原文化局机关现有人员4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2人,退养1人,没有办事工作人员。

2、区文化馆现有9人,在区文化馆工作的有7人,基层文化站工作的有2人。

3、区文化市场稽查队定编5人,在区文化局、文化馆调剂解决人员,没有专职稽查人员。

4、文物管理所未定编,人员在文化馆内部调剂,没有专职人员。

5、乡(镇、场)街道文化干部8人(其中竟成3人、新枫街道1人,鱼山1人,丽阳1人,荷塘2人,西郊街道没有专职干部)。

6、全区共建有1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6个基层服务点,按达标要求,区支中心需配备3个管理员,基层服务点需配2个管理员,目前人员空缺。

专业文化工作人员总数偏少,且人员老化严重,尤以乡镇文化站最为突出,全区6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进入文化单位的,总体年龄偏大,其中50岁以上就5人,36—49岁7人,35岁以下5人,其次学历也相对偏低,现有17名工作人员中无一人是文化专业学校毕业,有的乡镇文化干部还存在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专职等现象。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前提

1、思路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必须实行思路创新,首先是要转变重文化设施投入,轻文化队伍建设的投入;其次是要转变重文化人才的使用,轻文化人才培养的思路,要全方位的提高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的问题。

2、体制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要实行体制创新,就要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队伍建设的做法,要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队伍建设的体制弊端。

3、用人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关键是用人创新。首先是改革用人制度,要打破条条框框,排辈论资,文化专职人员要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择优任用,优胜劣汰。要不拘一格地跨地域跨系统跨资历地提拔任用有用之才。要不拘一格地聘用确有特长的民间艺术人才。用好的机制激活人才,用好待遇吸引人才,要鼓励专家学者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要建立健全区、乡镇、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数据库,从而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和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

文化专业队伍担负着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和指导,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文化专业队伍健全与否和功能发挥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此,加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首先要实行人员数量保障。对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都应有相应的规定,配备一定人员,确保专业文化工作人员到位到岗。尤其是乡镇文化站应根据乡镇每万人左右人口数配备1名专职文化干部的要求,确保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力量到位。其次要实行人员质量保障。一个好的文化馆长就能搞好一个区的文化活动,一个好的文化站长就能搞好一个乡镇的文化活动,一个好的业务干部就能带出一支有特色文艺队伍。因此,一定要确保专业人员的质量。

一要确保专业文化人才队伍门类全,学历高、专业齐、职称有、素质好,使进入文化专业队伍的人员都能独立的高标准的从事业务工作。

二要加强现有文化专业队伍培训学习,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把人才培养纳入一个系统工程进行有目标的培养,要通过公共财政支撑设立若干个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确保人才培养工程得以实施。

三要尊重艺术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对每一类艺术人才针对其特殊性因势利导地进行培养造就。

四要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重在充实和加强乡镇文化站人员的事业编制,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将有志于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点子的青年人充实进我们的文化队伍中来。

五要在文化队伍的建设中,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主要是用人制度、分配方式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实行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打破按职称分配的变相平均主义,让能够干、喜欢干文化工作人有舞台、有机会施展才华,并且有一定的稳定收入,使那些不能干、不愿干文化工作人及早离岗退位。

六要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文化馆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工作。同时需尽快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立队伍的长效机制,使农村文化的发展形成规模持续发展。

七要稳定队伍,留住人才。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的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所造成,其一是从事农村文化的工作者没有得到相应的工资报酬和生活待遇;其二是真正专业人才得不到专用。这主要是地方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的认识偏差而形成对文化队伍建设忽视的结果。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只要我们充分

认识到建设新农村,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文化在其中起着关键而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地方政府会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必要的投入,使农村文化队伍逐步稳定进而壮大,开拓农村文化发展的新局面。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奠定一个牢固的基础。

四、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其它方法

1、依靠行家里手。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必须依靠文化专业骨干力量,促进文化管理的专业化。文化队伍的组织建立、活动开展、素质好坏、持久长效,是文化队伍有没有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文化专业骨干是文化队伍的核心和精华,能带动影响业余队伍的发展。所以,我们抓文化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将文化专业人员实行挂村蹲点,管好一个村抓好一个点,从而向面上推广。其次是依靠业务行家力量。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涵盖文化各项业务,不同文化队伍从事不同文化内容项目,行家里手管理得心应手。因此,要充分发挥业余队伍中的业务骨干的作业,从而不断加强文化管理的规范化。再次是要努力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纪人,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管理的科学化。

2、依靠社会各界。首先是依靠文化热心人。文化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需要全社会人们的积极参与,开展文化工作也需要社会文化热心人的大力支持。其次是依靠老同志要充分发挥离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工人以及农村的老同志参与文化事业特别基层文化俱乐部的管理。这些老同志有些长期从事领导工作,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威望,工作有经验,遇事敢负责,做事有号召力。因此,我们要依靠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工人组织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促进文化管理的正常化。

第7篇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调研报告

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全县工业经济呈快速增长态势,随着认真落实“开放兴县、工业立县、惠民强县”三大主体战略和五项重点工作,实现了民营经济稳步发展,全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也在逐步发展和壮大,涌现出了一些优秀企业和一批优秀企业家群体。总体来看,目前全县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已经初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信心明显增强。二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得到加强。三是企业家的政治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政府和社会对企业家的扶持力度加大。四是企业家成长创业的环境不断改善。主要做法有:

1、统一思想认识,把握人才工作方向。

自___提出四个尊重方针和党管人才原则以来,县委、县政府把人才工作摆到了重要的战略位置,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上努力实现二个转变:一是变人才工作是企业之事为县委、政府与企业的共同之事。实现了思想上的再解放、认识上的再深化,牢固树立起与时俱进、开明开放的科学人才观,形成了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人才素质决定发展水平、人才优势赢得竞争优势的共识,确立了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新理念。二是变县委、政府的一般号召为真抓实干。充分发挥县委、政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优势,从实际出发,努力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使人才工作在效率和质量上有了新的提高。

2、制定优惠政策,激励企业人才创业。

实现全县经济新跨越,主体是企业,关键是人才,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在人才强企战略中居首要位置。为此,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强企业人才工作,在人才政策、机制上和服务层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对企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做了一些规定。同时还鼓励引导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企业建功立业,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为企业提供服务,以科研成果、技术专利、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

3、建立交流平台,搭建人才服务桥梁。

“党管人才”要求我们变管理人才为服务人才,为此,我们积极转变观念,努力为人才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架起县委、政府与企业人才之间对话的桥梁,建立健全企业人才之间相互交流、研讨和沟通的平台。一是建立县领导包联重点企业制度。定期到所联系企业调研或听取工作汇报,协助企业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帮助制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和发展计划,为企业排忧解难等。二是利用县企业局公开招聘等形式,以拓展人才的宣传、信息空间,给用人单位和应聘者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并做好中介服务工作。

4、加强学习培养,提高企业人才素质。

不断加大了对现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县企业局出台了培训方案,一是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县企业局组织部分人员参加全县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培训班,企业安全技术规范培训班等。二是开办进企讲法活动,邀请资深专家和教授来富进行学术讲座,使他们接受经济、法律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各企业也加强了对本单位人才的各类培训,有的企业积极组建培训制度、成立企业学校,以“效果月”、“学习周”为载体开展读书活动,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各方面的素质。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在总量、结构和素质上虽也有了一些改善。但是,在实施经济强县和项目带动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县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人才总量偏小,整体素质较低。

在被调查的500万产值以上的企业中,其中大专学历以上的还不到20%;厂长、经理中有中专及初级职称以上人员占64%,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5%,且大都是通过在职函授教育获得的;仅10%左右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受过比较系统的专业方面培训;文化层次主要集中在初高中,人才结构层很不合理,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极其匮乏。

2、人才外流严重,引进比较困难。

我县有些企业主对人才认识不足,认为不需要高层次人才,养不起也没必要养高层次人才,制约了企业人才的引进,现有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优秀人才外流、跳槽。导致我县企业人才断层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3、培养力度不够,管理模式落后。

我县企业一些从作坊式的家庭工厂起步的企业主的经营理念、战略眼光、管理能力、人才观念等大都比较欠缺,不但对其他经营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培养投入较小,而且自己意识也不是很强,致使知识老化、技能退化、适应不了新的企业发展形势。

4、企业需求旺盛,供求矛盾突出。

从这次调查的规模企业最近几年人才需求的情况来看,一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有了较强的意识,且逐渐强烈。从调研情况看,在学历层次上的需求主要以大专、本科为主,专业需求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产品开发与设计等方面。而近几年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基本依靠原有的人员,人才引进和再培养较少。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我县企业人才工作面临行政区域竞争、综合经济实力的竞争,以及政策优势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崛起,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影响其发展的外因与内因必须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也就是说,政府和企业都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承担起各自的义务和责任,并有积极的行动。

从政府层面看:

1、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

要深刻认识到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才意识是领导干部的第一意识,深化对人才含义的理解,树立全面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努力提高人才各种福利待遇,出台一些更加灵活优惠的人才政策,在福利、待遇、精神奖励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来吸引人才。

2、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健康的发展。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构建良好环境,为人才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人才交流沟通和协调提供平台。加快人才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网上人才交流业务,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要分门别类建立企业人才信息库和专家信息库,帮助他们与国内外重点院校建立链接。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各部门,特别是人才人事工作相关部门,在新形势下,应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将开发企业人才资源作为人才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点和突破口,指导企业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帮助企业做好引才、育才、用才三方面工作,以取得企业人才工作更大的成效。

从企业层面看: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企业人才动力。

企业经营者要解放思想,树立“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观念,不拘一格选人才,并尽最大可能给人才创造活动的余地和创业的空间,让人才感受到自己在企业里有地位、有机会,更有前途。

2、建设企业文化,优化企业人才环境。

企业因工资待遇高且灵活可以吸引一批管理人才,但人的社会性决定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当生存问题解决后,人才便有了更高层次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并希望拥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这就要求企业面对人才竞争中的劣势,着力塑造企业文化,通过完善企业文化,改善企业形象,完成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提高人才的地位,改善人才工作和生活环境。

3、加强学习培养,提高现有人才素质。

企业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投入,组织开展建设学习型企业,争做学习型人才的活动,切实加强对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机构,与国内名校合作建立自己的培训学院,把人才资源当作人才资本来开发经营,从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来看待人才培养。把人才教育培训计划纳入本单位的发展计划,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立企业培训经费的保障制度,按年销售比例投入企业培训。实施“服务期制”,企业与培养对象签订培养合同协议,明确规定企业培养好人才后,要有若干年服务期,从而使企业在投入上有了真正动力。

4、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一是建立全新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对一个企业而言,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对企业起着决定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应当探索建立一个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冲破家族式管理模式,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企业内部民主选举、竞争上岗和直接聘任(委任)的方式,多渠道选拔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者。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流动机制。针对我县引才引智渠道不畅、信息不灵、机制不活等问题,企业要积极采用各种手段,树立起“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通过兼职、长期任职、短期服务、咨询顾问多种形式聘请一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兼职创办企业、兼职从事高新技术的转化工作。三是建立公正的人才评价、分配机制。要建立和健全公正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构建以经营业绩____多元分配体系,积极探索年薪制、股权制、技术与管理要素人股等多种分配制度和实行技术、知识、管理、信息、资产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和途径,使人才的价值在收入分配上得到充分体现。

第8篇 关于县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解卫生系统人才队伍的结构、分布情况,进一步搞好卫生系统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调动本系统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推动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满足我县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需求,我们对全县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归纳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人员基本情况。××县卫生局有下属县直医疗卫生单位7个,乡镇卫生院14个(包括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系统共有在编职工858人(乡镇卫生院281人),其中党员 247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45人;主治医师职称143人;初级卫生技术人员383人。县卫生局机关现有在编职工13人。

(二)人才需求情况。缺乏公共卫生、临床医学骨干,临床医学中普遍缺乏内科、妇科、外科、儿科医师,部分单位缺乏护士、检验师、影像师、中西药师、麻醉师等。

二、存在问题

(一)人才队伍结构、分布不合理。

1、年龄结构不合理:退休人员比例太高(部分单位已超过50%);在职卫生技术人员45岁以上比例偏高,35岁以下卫生技术人员比例较低,部分医疗机构仅占10%左右;卫生系统大部分机构人才引进工作进展缓慢。

2、素质结构不合理:包括科班人才缺乏,所调查的专业技术人才中,通过系统学习、正规院校毕业的人才缺乏,有相当部分是吸纳以前本地乡村医生或本单位职工子女,其知识结构单一、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不高;中坚技术骨干缺乏,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仅占41.37%,而初级甚至无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达58.63%;高学历人才缺乏,本科生才占11.4%,且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在职教育取得学历。而那些中专及中专以下的人员,占53.03%,甚至有无学历人员49人(部队转业、职工家属、后勤),他们大多为90年代引进,知识结构老化,又缺乏进取精神;

3、专业结构不合理:两站普遍缺乏公卫医师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两院及乡镇卫生院突出表现为缺乏临床、影像医师及护士。

(二)对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短期内难以出效益、出政绩,以至过去一些基层单位对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不足,更缺乏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诸如:部分单位虽然每年选送了一部分人员进修,但因系统性、针对性不强,进修回来后开展不了工作;人员的内部培训学习也因缺乏系统性、长期性、针对性而效果不明显。

(三)政府投入不足,难以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医疗卫生事业本质是公益性事业,但政府每年有限的下拨经费尚不能保证现有人员的工资和机构运行的需要,更谈不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四)人才引进环境不优越。由于大专院校毕业生实施自主择业后,编制、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制约了人才引进,即使进来了也留不住,造成部分人才流失。有很多人才仅仅把医院当成了他们在取得“资格证”前的一个实习基地,或者说迈向一个更高平台的跳板。

(五)人才激励竞争机制不健全。由于医疗卫生体制的原因,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和措施,分配机制上,仍停留在平均主义――做好做坏一个样;职称方面,论资排辈、按部就班、重资质轻能力和业绩。

(六)人才分流导致储备不足。人才分流主要表现在,一部分经验丰富的名老医师退休;二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部分年轻的优秀人才被其它部门挖走;三医疗卫生行业是专业性强的行业,部分具有闯劲的人才外出高就或自主创业,而导致医疗卫生机构现有人才不足。

三、思考与对策

(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根据现有人才队伍情况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人才,培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梯队,保障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后劲。针对结构不合理和人才断层等问题,经过3~5年,完成现有人员的调整,通过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和外引优秀人才努力,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具体模式可采取“外培内训”的方式,一方面选派职业道德优秀、技术素质良好的人员参加医科大学举办学习培训班或送往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争取上级对口单位的技术指导(如来院讲学,坐诊,指导业务开展等)。另一方面,以医学会为龙头,各医疗机构为载体,定期自行组织业务学习,制定详细、周密的培训计划,全面加强医务人员的“三基”训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制定可行性政策(即适当报销部分学费及特许安排学习时间)鼓励卫生技人才加强在职学历教育,鼓励医务人员通过各种学历教育方式提高学历层次,以逐步提高医疗卫技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一是要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引进工作如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协调人事、编办、财政、卫生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解决优秀人才引进所涉及到的编制、待遇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每年可以考虑打破编制、身分的束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部分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急需专业骨干,充实到县直两院工作。二是要逐年分批引进一批大专以上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到我卫生系统工作,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确保优秀毕业生愿意到我县工作,对自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学大专毕业生,解决编制问题,工资待遇从优;三是从民营医疗机构、企属医疗卫生机构,甚至村卫生室引进具有资质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以充实乡镇卫生院队伍。

(三)优化人才使用环境,营造“拴心留人”氛围。人才的流动往往受利益机制的驱动和工作、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尽力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采取措施改善现有卫生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落实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资福利待遇,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倾注个人情感、提供发展平台,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使其感到优越,看到希望,有所留恋,避免本区现有优秀卫生人才的外流。倾注情感,返聘离退休人才,对于那些确有专长和较高资质且身体健康的退休老同志我们可以把他们留下或者聘请进来继续工作。另外对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卫生一线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进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时,在坚持以业绩、能力为主的评价原则下适当给予倾斜,以稳定乡镇卫生院队伍。

(四)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提高人才整体效能。既要努力扩大卫生人才的拥有量,也要注重发挥人才的作用。引进竞争机制和聘用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后备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要坚决打破论资排辈,做到评聘分开。以工作能力、业绩及专业技术水平为主要依据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公开竞聘上岗,使专业技术人员能上能下,易岗易薪,薪随岗走。同时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做好落聘人员的培训、转岗等后续社会保障工作。在两院之间、乡镇卫生院之间打破编制、身分的限制实施“横向交流,竞聘上岗”加大人才内部交流使用力度。

(五)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全面激励人才。建议县政府层面设立由政府、社会等各方面注资而形成的人才奖励基金,专门用于对有特殊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奖励,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使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尝试在县直医疗卫生单位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建立人才培养和奖励的院(所)长人才奖励基金,每年提取一定基金对重点专业、专门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如对重点专科在经费上予以倾斜,对专门人才的学术交流报销差旅费用,对科研课题给予专项补贴,对在职学历教育予以补助,对突出贡献的人才、自学成才的人才、发表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予以奖励等。

(六)建立人才库,组织储备人才。在摸清现有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底数的基础上,建立卫生系统人才库,制定详尽的人才管理办法(包括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使人才队伍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使卫生系统专业人才队伍的全面建设和不断发展形成长效机制。

第9篇 区人才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近期,我们对__区人才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下阶段进一步作好人才工作进行了思考。

一是重视各类人才培训。近年来,举办各类主体班、轮训班25期,培训各级领导干部和青年干部4000余人次。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人员等社会工作人才举办党的政策和法治理论培训10期,培训900多人次。聘请高校教师,举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8期,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50人次。邀请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下乡活动20余次,举办农村种植、养殖、畜禽疫病防治等技术培训班30多期,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及农民2000多人次。

二是加强“一线”选人用人。近年来,共选派干部5批90人次到区属民营企业挂职担任外协副厂长(副经理)和科技特派员。选派干部200人次到急难险重一线岗位承担征地拆迁、控违拆违、“三改四化”等中心工作任务,接受实践锻炼。拓展选人用人视野,加大了从村、社区书记选拔副乡镇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以及面向乡镇街道站办所工作人员和四项目人员定向招录公务员的力度。近几年来,公开选拔领导干部5人,公开考录近30人。

三是加大“潜人才”开发力度。加强未果型潜人才开发,举办中国__“德孝廉”小小说征文颁奖大会暨小小说年会,发现了一批小小说创作人才,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__小小说作家群,聚集本区小小说名家200名,其中白旭初、伍中正、戴希跻身“中国小小说50强”。加强萌芽型潜人才开发,推荐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336人次。推荐就业见习27人次,发放就业见习补贴22.9万元。扶持13名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发放创业扶持基金13万元。

近年来,我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领跑新常德、建设新__”,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高层次人才比例偏小。从学历结构看,尽管我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比在90%以上,但其中多为大专和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学历者较少,在我区机关事业单位中没有博士研究生,高学历人才比例小。从职称结构看:技能人才中,高级技师不足20人,高技能人才占比不到1%,比例偏小。高级拔尖人才少,每年能选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合适人选更是凤毛麟角。

2、相关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人才急缺。__区定位于现代服务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实施“退二进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面对产业转型升级,急需一批金融、物流、现代城市管理、新型工业化产业等方面的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生态建设领域的专业人才以及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

3、人才的市场化流动不够顺畅。一是引进人才的渠道不通畅。

编制数额限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断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一些单位业务增加,但编制没有相应增加,导致不能正常引进人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有限,影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流动。囿于市管区的体制及区位,高精尖人才进入市区工作,首先选择到省市属单位,难以流向__区。二是人才交流机制不健全。体制内人才一般“一个萝卜一个坑”,流动困难,鲜有人会主动离职另谋职业。

4、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流失。一是部分事业单位的聘请人员留不住。一些事业单位为了解决不能补充人才的问题,以合同形式聘请人员。这些人没有编制,也还没有真正实现同工同酬,工作多,待遇低,能力强的留不住,一旦有机会就去了待遇更好或有编制的单位;能力弱的勉强留住了,又难当大任。二是在__区逐渐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往往向往更高的发展平台、更大的发展空间,趋向到更好单位或更发达地区工作。

分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经济总量不大。__区作为省内首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类区县,发展水平在市内领跑,但地处湘西北,与省内外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总量和区位优势不明显。区内企业都是一些中小型服务型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产品比较单一,生产规模小,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的生产型企业较为缺乏,较难形成人才的批量集聚。

二是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工业产品多为初级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重复的生产线需要大量技术娴熟的

技术工人,产品研发和科研创新机构缺乏。服务业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主,附加值低,现代服务业有待进一步发展,尚难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

三是区位的特殊性。__区是中心城区,进入市区工作的高层次级人才、专家,主观上首先选择到较好的省属、市属单位,较少选择__区机关事业单位或中小企业。市直单位驻地多位于__区辖区,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多为__户籍或__区常住人口,这些人在人才统计中不能算入__区人才,但是计入了__区总人口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__区人才在总人口中的占比。

四是机构编制和进人渠道偏紧。全区机关核定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总数较其他县区偏少。公务员招录由省统一组织后,与一些可以将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直接引进到公务员队伍的地区相比缺乏优势。事业单位进人也是“凡进必考”,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难以通过政策性安置的方式引进到事业单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引进。

人才发展应该健康有序,多向均衡,更多是基于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而不是为了传说中的灰色利益。要进一步作好人才工作,必须健全人才工作机制,要站在协调维护社会各方利益的角度,不断深化改革,打破体制壁垒,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坚持党管人才,继续发挥人才工作牵头抓总作用,健全人才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人才工作专项考核,落实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责任。抓好已出台人才政策的宣传和落实,积极构建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协调各方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二是进一步做好各类急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搭建服务平台,继续推进博士创新创业,促进产学研合作。根据我区发展实际,按需引才。通过公开招考、组团招聘、申请外引等形式,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注重引进一批具有全日制硕士学历学位研究生,不断扩充我区人才总量,努力营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上、干得好的良好环境。

三是进一步优化环境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稳定和用好现有各类人才。统筹抓好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及时更新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加强人才工作动态管理,继续选派科技特派员,进一步发挥行政决策咨询专家库的参谋助手作用。不断扩大基本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第10篇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内容提要:近年来,___国务院及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三峡移民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注意到以万州为库区中心的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为加快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移民库区的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工业兴万、富民强区”的发展战略,为此,必须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能够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区抓住三峡移民契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夯实产业基础,工业企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门类比较齐全,结构相对合理,实力不断增强,为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培育、使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同时,也应清醒的看到,我区工业企业与重庆主城区相比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与近邻涪陵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万州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要实现工业兴万、富民强区的目标,必须抓住人才这个关键,明确人才工作目标,以构建七个人才工作平台为主要举措,努力建成以优秀经营管理者、技术(学术)领军人、优秀营销人才和技术能人等四支队伍____企业人才大军。

正确认识我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了解建设企业人才高地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建设一支适应经济发展、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实现工业兴万、富民强区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此,通过对我区企业比较广泛的调研,并对毗邻地区的学习借鉴,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我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在企业人才队伍的培养、选任、激励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区已逐步建成一支由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营销队伍和高级技工四类人才组成的企业人才队伍,并已具有一定规模,门类比较齐全,企业人才队伍的年龄、文化、专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后备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整体素质有一定提高,实力有所增强,为全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我区企业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1.总体数量。到2023年底,我区规模以上企业现有职工约42700

人,其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总量约4180人,占职工总数的9.78%。在各类人才中,经营管理人才736人,占职工总数的1.72%;专业技术人才1156人,占职工总数的2.7%;营销人才495人,占职工总数1.16%;技能人才1793人,占职工总数的4.19%。

2.年龄结构。全区企业4180名各类人才中,30岁及以下438

人,占10.5%,31至40岁1589人,占37.9%,41至50岁1429人,占34.2%,51至60岁727人,占17.4%;

3.文化结构。中专(高中)1956人,占46.8%,大专1604人,占38.4%,大学本科617人,占14.73%,硕士3人,占0.07%;

4.职称构成。在约2500名专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高级技术职称138人,约占上述人员的5.5%;中级职称408人,占16.3%,初级技术职称1954人,占78.2%。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中,高、中、初职称的结构比例为1:3:14。目前尚无职称的主要是中专以下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共1680人,约占人才总量的40.2%。

(二)、我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成效

我区抓住三峡移民搬迁的历史机遇,对企业的所有制结构、组织结构、产权结构、产品结构进行了深入的调整和改革,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区对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积极而又深入的探索,在人才资源开发、培育、使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并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

1.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逐步渗透至全社会,初步形成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良好的成长和工作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不断加剧,促使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的领导者人才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为:一是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资源是各类生产要素中的第一资源的观念。重庆飞亚实业公司(重庆昊元生物产业集团发展有限公司)等重点骨干企业,把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培训已经摆上重要位置,纳入企业重大发展规划和日常管理之中,像抓经营一样抓人才工作,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人才工作。重庆飞亚实业公司在对企业现有员工积极进行培训努力提高能力的同时,多种渠道搭建平台广招优秀人才加入公司,2023年,在该公司新的工资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为吸引优秀人才,采用了“新人新政策,老人老政策”的过渡性措施,率先对员工的工资结构进行了调整,使公司的薪酬水平在招聘市场上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两年多来,重庆飞亚实业公司通过学校招聘、社会招聘等各种形式,共招聘各类大中专毕业生、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等共100余人,试用合格50多人,对这批员工,公司在各项政策以及后勤保障上都予以倾斜,例如:公司将招待所开辟为单身宿舍;对住家较远的提供交通(住房)补贴。现在这批新员工,尤其是部分拥有工作经验的成熟员工已经逐渐成长为企业各条战线上的主力。该公司大专以上学历员工比例由2023年4月的12%上升到现在的20%以上。二是初步形成人人都可以成才的共识。不少企业开始摒弃学历即人才的传统观念,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高度重视员工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学习创新能力。重庆江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按照新的人才标准衡量,认为本公司人才队伍已占全体职工的35%。该公司高度重视各类人才的开发和使用,对各类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较为畅通的晋升渠道,除了大力引进营销、财务人才外,也十分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和操作技术能人的引进和培养,每年中秋、春节定期举办联谊会,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区外优秀人才加强交流、增进感情,用事业发展、感情和适当薪酬待遇吸引了5名业内高级专业人才加盟该公司的发展;通过“技术比武”等多种手段,培养了一大批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对企业忠诚的高级技工,如该公司高级技工熊继国参加重庆市“车工技能大赛”获得全市第一名。对那些优秀的技术能手,每年由董事长、总经理亲自带队到北京、上海参加产品展览大会,这既是对技术能手的一种褒奖,又为技术能手提供了与客户直接交流的平台,为产品的不断创新和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企业把关心、重视人才培育放在和生产经营、企业兴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庆三峡水利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州港口集团等企业形成了共识,认为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人,只有有了好的员工,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保持强劲的竞争力。

经过精心培育与呵护,**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类人才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竞相迸发活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大批的中青年骨干进入了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绝大部分经营管理者已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专业职称,知识面得到拓宽,基本掌握了任职所需的经营管理知识,其中一部分有较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多个单位工作的经历。经营管理者参与市场竞争,面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危机意识和兼容意识,具有能正确对待不同观点和意见的胸怀;在决策能力、市场开发能力、人才开发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公关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经营策略能力、领导艺术等方面也都有了较大提高。

2.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对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的选择任用制度上,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任。企业领导体制从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逐步转变为厂长负责制,并逐步推行聘任制,从“行政干部系列”的管理制度中分离出来;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实行了公开选聘,如重庆江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精通财务和融资的副总经理,通过层层把关,优选了一名重大毕业的mba学员,使公司的融资与财务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二是部分企业深入推进以全员劳动合同为基础的改革,构建“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制度。重庆索特集团、重庆万光电源、等公司与员工按照“平等自愿、双向选择、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确立劳动关系:对公司原有的老职工按照国家规定依法管理;对新进员工一般签订1年期的劳动合同(含试用期),合同期满后,公司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和生产经营需要,决定是否续签劳动合同;通过自愿办理提前离岗以及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分流企业富余人员。三是在企业内部打破经营管理者的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推行以“公开竞聘、量化考核”为主体的改革,构建“能上能下”人事制度。鱼泉榨菜有限责任公司、万州运输总公司等部分企业为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各级员工尤其是中层岗位实施了竞聘上岗,有的企业还对生产车间部分管理和生产岗位开展了岗位竞聘,通过竞聘,增强了员工的竞争意识,让员工认识到岗位来之不易,强化了员工爱岗敬业、主动学习的精神。

3.在调动企业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方面,进行了多层面、多方向、多形式的探索。既重视物质激励和利益驱动,又重视经营制度建设,同时能解放思想,从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入手,由传统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发展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更重要的是重视精神与物质激励相统一,使讲理想,讲奉献,艰苦奋斗,共同富裕的新观念,逐渐成为企业各类人才的基本思想道德基础。如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实行年薪制,每年由区委区政府召开重点企业表彰大会,对优秀经营管理者既给予隆重表彰,由从财政资金中挤出资金予以物资奖励。部分企业对营销系统人员实行以销售业绩和货款回笼挂钩提成的目标考核工资制度;对科技人员(主要是产品研发人员)逐步推行“一票到底”的奖励提成制度,即新产品投放市场,收入超过盈亏平衡点后,可实行销售收入提成奖励制度和4年利润比例提成制,或期权激励等办法;对行管系统采用了岗位评估办法,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工资级序表”,实行岗位工资制。上述措施,充分调动了企业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4.在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监督、约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法律法规方面,按照《企业法》、《公司法》、《劳动法》、《国有企业财产监管条例》等加强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约束;从组织制度方面,既强调党组织的监督保证,又重视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还有纪检监察部门的专业监督;财务管理方面强化了审计制度,包括阶段审计、离任审计等。所有这些制度与措施,加上企业在生产、经营、发展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形成了一些成形的规章制度,保证了我区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也客观上培育出了一支高素质的、有优良作风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

5.初步建成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培训体系,培训出了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区委党校为主阵地,以党的xx大和“xxxx”重要思想为核心内容,有计划地组织企业领导班子成员进行理论培训,切实解决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问题。通过近两年的时间,对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厂长)、书记、工会主席、纪检干部、后备干部共400多人进行了轮训,思想政治水平、组织领导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二是强化素质建设,着力增强经营管理者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xx年2月,区委与重大工商管理学院联合举办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班,并从财政资金中挤出100万元用于培养首期100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通过2年多的刻苦学习和精心培养,这批学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并将所学知识及新的管理理念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推进了企业的管理、技术、产品创新和市场的拓展,尤其是在振兴我区工业经济中,不少学员肩挑大梁,勇于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作出了突出贡献。经过组织部门的认真考察和选拔,有68名学员相继走上了企业的高层管理岗位,有4名学员分别担任了万光电源、飞亚实业、江东机械、运输总公司等区属重点企业的法人代表,有效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强化结构调整,多渠道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注入后备力量。从xx年开始,区委本着全方位锻炼干部和为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有计划地先后选派了38名事业心强,有发展潜力,具有开拓进取精神,能吃苦耐劳的优秀党政、事业单位干部到挂职培养;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党政、事业单位干部离岗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先后有14人踊跃离开机关跨入了商海,为企业输进了新鲜血液。每年还以优惠的政策和待遇吸引和选择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来我区企业工作,并结合每个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予重点培养锻炼,搞好传帮带,让他们尽快成为推动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如重庆索特集团,先后吸引和接受了300多名重点院校的大学毕业生,经过3至5年的实践锻炼,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技术骨干。四是强化企业自主培训。不少企业出台奖励政策,鼓励员工参加继续学习和学历教育,如港口集团、昊元集团等企业从2023年起与中国企业联合会培训中心签订培训合同,成为其会员单位,积极把各个专业、各个层面的员工送出去学习。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来,万州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其他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的提高速度严重滞后,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明显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量偏小不成规模。目前万州规模以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人才队伍只有2852人,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人才队伍仅有1328人,还远没有形成规模,总量的不足致我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差强人意。

2.人才整体素质不高。一是文化程度较低。从统计数据来看,在我区工业企业人才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仅占54.2%。这一数字与发达国家和地区80%以上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相比,显得十分落后;二是专业知识较窄。较低的文化素质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缺乏所需领域较宽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我区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阶段,企业各类人才队伍的原有知识结构在转轨后明显缺乏效用。这种状况在国有企业这种非学习型组织表现更加突出。三是经营管理能力较弱。文化程度处于低层次,知识结构陈旧,其产生结果必然是经营管理能力低下,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大多数经营管理者尚处于经验管理和直觉管理阶段。四是从业年龄较大。统计标明,我区规模以上的企业人才在40岁以上的有2156人,占51.6%,30岁以下的438人,仅占10.5%,年龄结构偏老化。如万州建筑总公司、三峡水资源开发公司等企业因为人才后继乏人,不得不继续反聘留用已经退休的总工程师。五是高端(拔尖)人才奇缺。在企业各类人才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能够起到学术(技术)领军人物作用的拔尖人才十分奇缺,这是我区企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重要体现之一。

3.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一是企业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领导素养和个性特质与所在岗位不相适应,与产业发生错位,造成了企业人才队伍的人才浪费。二是在高、中、初级三类专业技术人才中,国际上认为三者科学之比为1:2:2.5,而我区实际为1:3:14,反映出我区专业技术人才中构成比例不够合理,高级人才所占比重偏小。三是高级技术工人紧缺现象凸现。我区企业特别是机械设备装配工、焊工、机修钳工、数控铣工及高级食品检验工,严重短缺且青黄不接,并呈现老龄化趋势,高级技工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65%以上。

4.民营企业创业活力不足。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开放多元化,与国际惯例接轨。封闭保守和小富即安的狭隘意识压抑了我区许多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创业活力,不少民营企业仍是家族式管理,拒绝外来资本的参与,产权形式和经营方式封闭落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小富即安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像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家,把企业经营发展、扩大资本当作一种成就感,超越了金钱本身的意义。

5.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择机制的推进和建立相对落后。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多头管理、行业分界、部门所有、难以流动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突破“按行政官员的要求考核评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路,以致造成能上不能下,条块分割,横向流动难的局面。从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整体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营者队伍数量不足,高素质的不多,人才资源开发不力,渠道单一,视野狭窄,尚未形成有一定规模和比较规范的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

6.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机制不健全。在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国企经营者积极性方面,缺乏配套的改革试验与系统的制度建设。在精神激励方面,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和奉献精神,在许多情况下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认可,其合法权益和人格地位得不到充分有效的保障。企业经营管理者关于改进宏观经济调控和组织经济运行的意见,不能及时反映到区委和政府有关部门。在物质激励方面,除了少数国有重点企业实行年薪制外,对国企经营者的分配方式,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资制度的延续,经营者收入与其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不对应,与经营的资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挂钩。在管理上,缺乏有利于一大批职业化企业家脱颖而出的政策和环境。

7.约束制度尚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向道成现象”、“五十九岁现象”在我区的国有企业中应不完全是偶然现象,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党内监督不到位,党委的同志由于担心越位,影响生产经营决策中心的权威,往往协作多,监督少,或者只是在生产经营的社会政治大方向上把把关,对具体的经营决策的运作了解不多,致使客观上导致了一言堂的情形;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有些监督制度规范的内容比较原则、抽象,弹性较大,缺乏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监督体制不规范,有时决策者、执行者又是监督者,自我监督从思想政治方面是可行的,但就制度而言是不妥的;纪检监察工作滞后,财务审计不能防微杜渐,往往是发生问题才去监察审计;实现群众监督缺乏可操作性,从理论上群众是主人翁,但在实际中群众很难有制度化的权力去让他们行使监督等。

原因浅析:

1.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价值取向将大批社会精英集中到党政机关,致使企业人才队伍来源较窄。在充分肯定我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现已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区的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实质上只是刚刚起步,尤其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建设还相当滞后,因为在传统的体制下,我们一直是把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完全做为党政干部来看待,完全按照党政干部的要求来选拔、培养、管理、培训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一度时期,给企业定级别,对经营管理有方、经济效益显著者,奖励职级,或者直接提拔担任行政官员。在这种价值取向下,大批社会精英都涌向党政机关。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另一方面,党政机关积压了大批优秀人才,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浪费,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党政干部与企业经营管理者之间有着相当多的共性,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建设不能完全背离开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原则,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使得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自身的特殊性明显地凸现出来,充分考虑这种特殊性并正确地纳入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轨道,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一个基本前提。

2.万州重农轻商和政企不分的传统使企业人才队伍土壤浅薄而贫瘠。万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使万州长期以来将人们束缚在土地上,以农业而自立自豪,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更是政企不分,成为行政机关的补充和延伸。民营企业再次走上历史前台,只有一二十年的时间。企业经营管理者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生长的土壤浅薄而贫瘠。

3.体制转轨不到位。与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密切相关的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改革进程慢,磨合周期长,适应企业人才成长的新体制和机制远未形成。

4.识人选人、育人用人和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企业人才成长的环境不够宽松。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选材范围较窄,尤以国有企业表现突出,再加上我区较重庆等大城市区位优势不如人意,使我区企业在吸引重点院校毕业生和其他人才有较大的难度;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养形式较为单一,机制较为呆板,培训效果不理想;

用人机制承袭了党政事业单位任用干部的传统,仍以上级组织任命为主,没有将党管干部原则与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很好的结合起来;企业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输入与输出渠道不畅,部分善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党政机关干部到企业工作机会太少,而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的人才交流也不多,没有完全形成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环境和氛围

三、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3年前,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从企业组织形式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看,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形式。在当前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公司制企业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确定国家(所有者)与企业的产权关系,建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将企业资产的控制权和经营权从政府手中转移到企业经理手中,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而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出现的企业,是以法人的组织形式出现的。对于一个法人组织来说,法人机构的运行和职能的履行都必须通过法人代表来推动和实施。而法人代表是企业家的主体或主要部分。因此,培育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群体,建立一大批高素质的职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2、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迫切需要

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支撑。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必须注重我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切实解决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从调研考察来看,企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万州要在参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中,发挥后发优势,必须从着眼万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既要为万州工业经济发展培养一批了解国际通行经济规则,掌握国际经济、法律、贸易等方面知识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又要培养一大研发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还要培养一大批营销人才和技术熟练、爱岗敬业的高级技工。只有抓住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环节,我们才能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趋利避害,赢得主动;才能推进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步伐。

3、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激活区域经济的正确选择

区域经济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指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一个关键性问题是缺少企业家”。就万州而言,能否有效激活区域经济,国有企业改革成败是其关键,总结十几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可以将国有企业改革宏观上成败,企业微观上兴衰存亡归结为两个基本问题的解决:一是体制问题,二是人的素质问题。体制改革十几年来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到位,但是人的素质问题,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问题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据对全区10多家亏损国有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80%以上的企业亏损是由于人才匮乏,尤其是经营管理者管理不善造成的。经营管理者水平的高低,对资产的保值增值,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成为搞活国有企业的最为迫切的需要。特别是在当前国企改革解困的关键时期,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我区工业基础薄弱、资本短缺、技术落后,但最为缺乏的还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只有培养造就出一大批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外经外贸知识的职业企业经营管理者,才能适应经济大循环的需要,才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才能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才能激活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政策措施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指导思想: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xxxx”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全国和重庆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万州努力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工作中心,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企业人才队伍。

总体目标:实施“5152”工程,即:力争5年内培养选拔10名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者、500名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营销人才、xx名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二)政策措施

努力构建七个人才工作平台,在建立健全育人识人机制、用人机制、人才评价流转机制、激励监督约束机制和启动市场需求等方面狠下功夫,为企业人才队伍的成长提供宽松的环境。

——教育培养

构建培养平台,在企业人才规模与层次上求突破。

1.继续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结合我区的盐气化工、建材、食品、制药、轻纺机电等五大支柱产业发展,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以联合办学、进修交流等形式,构建人才教育培养网络,定向培养人才,缓解紧缺的需求。区国资委继续承办好区委与重大联合举办的第二期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班,为万州培养“本土企业家”,区人才交流中心每年输送3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高等院校进修培训。

2.抓好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培养。围绕万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各种课题,区国资委、经委每年各举办一次较高层次的论坛、学术沙龙或专家会诊等活动。每年选派20名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对口支援省市的先进企业学习考察。加快实施高级人才培养工程,区国资委、经委、人事局在三年内将所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轮训一次,重点加强专业知识、科学技术、外经外贸、电子商务、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以及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能力的培训,大力培养复合型、专业型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区国资委每年对国有出资企业在岗副职以上领导人员组织3至5次专题培训。

3.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培训。鼓励和引导企业利用机构培训、网上教育、远程教育、专题讲座等途径,大力开展自主培训,在三年内,所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应将全体职工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岗位培训。企业每年选送1—3名爱岗敬业职工到各类院校深造。

4.加强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一职选一”或“一职选二”的方式挑选企业领导后备人才,建立起企业经营管理者后备人才库。 每年选拔20名左右40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思想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跟踪管理,交任务、压担子,促其更快成才。

——引进交流

构建流动平台,吸引高端人才来万工作。

1.坚持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来万工作。凡愿意来万工作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除了在家属安置工作、子女就业和上学、医疗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外,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根据其完成目标情况予以奖励。凡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优秀人才愿意到万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作的,免费为其供提一套三室二厅的高档住宅,工作5年以上的,房屋产权归其所有,博士研究生(含具有高级职称的优秀人才)工作满5年以上的,另为其提供10万元安家费。

2.建立企业人才“绿色通道”。对企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实行柔性流动方式,不求所在,不求所有,只求所用,满足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重点项目紧缺性人才、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继续加强三峡水利博士后工作站和其他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努力将其办成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学科带头人等复合型人才的集聚地、培养地、扩散地,每年为万州企业输送5名以上优秀人才。工业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为载体,每年吸引50—100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园区企业工作。重点企业每年接受10—20名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其他企业接受3—5名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

——选拔任用

构建成长平台,让优秀的企业人才脱颖而出。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大力推进公开选拔和民主推选,实施三项制度建设,一是继续完善委任制。区国资委组织有关部门对所有国有出资企业班子建设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建立考察档案,根据企业班子建设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充实。二是实行聘任任期制。即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实行聘任制,每三年为一任期,根据任期内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然后决定是否继续聘任。从2023年开始,国有出资企业实行聘任任期制。鼓励和引导其他企业实行聘任任期制。三是探索建立企业法人组阁制。在选好配强企业一把手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企业法人组建班子的制度。今年选择1—2户规模以上的国有出资企业进行试点,以后再逐步推广。

——评价考核

构建考核平台,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建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

一是建立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起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核其经营决策能力、市场应变能力、诚信守法表现,以及经营效果,重在市场认可和出资人认可。二是认真考评。由区国资委牵头,其他部门协同配合,结合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年度责任制,每年对国有出资企业领导班子进行一次考评。三是斗硬奖惩。对第一年没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企业领导班子成员黄牌警告,对第二年没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主要领导降职降级,对第三年仍没完成目标任务的,企业主要领导不再聘任。

——激励保护

构建激励平台,激发企业优秀人才服务万州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一是强化精神激励。每年优选1—2个优秀企业人才进行大力宣传,并在太白路、白岩路、高笋塘等主要繁华街道张挂其宣传画像,宣传业绩,弘扬其创业、创新精神,形成崇尚企业人才职业、重视企业人才价值的社会氛围。区级以上劳模和优秀工作者原则上向企业人才倾斜。吸收2—5名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者进入政府议事咨询机构。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四好班子”的评选表彰活动。二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行经营管理者和优秀人才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其他优秀人才予以重奖。鼓励企业经营管理者持大股或经营管理层控股;研究探索股票期权或模拟股权等奖励方式,使经营者和优秀人才自身受益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紧密结合,防止和避免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及优秀人才的流失。规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的职位消费,合理解决他们的福利和待遇问题。亏损企业可以实行按扭亏比例奖励或利润增量分成等办法进行分配。三是完善保护保障体系。每年区财政划拨专项资金,由区国资委组织区属重点企业和增长型企业的优秀人才进行健康检查和疗养。探索建立企业 人才风险投资担保体系和补充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尽力解决企业人才的后顾之忧。

——监督约束

构建监督平台,确保企业人才的顺利成长。

强化六项监督,一是廉政监督。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重大情况报告制度、个人收入申报制度、任职回避制度、群众举报问题回复制度等。二是产权监督。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形成不同利益主体和权利主体的相互制衡机制。推行经营管理者承诺签约上岗制度,健全资产经营责任制度。强化市场约束,委托中介机构对经营管理者开展信用等级评价,建立职业信誉记录,为出资人选人用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三是审计监督。制定对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办法,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实行公司制改造的企业,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的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四是党内监督。企业党组织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发现企业决策不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时,应及时提出意见直至向政府有关部门及上级党组织报告。五是职工监督。全面推行厂务公开,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六是监事会监督。从今年起,由区政府向国有出资企业派出3个监事会办事处,每个监事会办事处负责监督5—6家企业,实施对国有出资企业的有效监督,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保障投入

构建服务平台,切实提升为企业人才服务的水平和功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增强抓好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感,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常抓不懈。二是建立和完善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责任制。国资委作出规划,制定方案,加强考评,狠抓落实。各企业根据发展战略,认真研究人才需求数量、素质和结构,科学制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规划,做好人才选拔、引进、培养、使用和储备等工作。三是建立企业人才投入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企业 人才的教育培养和表彰奖励。企业要按照工资总额的2%提取教育培训经费。鼓励企业人才自费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四是加强督查工作。国资委会同有关部门每年要对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考核,确保国有出资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11篇 县农村实用人才调研报告

目前我县农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关键是要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调整。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发挥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依靠人才发展农业、繁荣农村、提高农民收入,走人才强农、兴农、富农之路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与基础。

一、我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

近年来,我县在全社会注重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逐步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逐步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活跃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根据摸底调查情况,我县共有267名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的1.2 % 。从行业分布来看,生产能手191人,占实用人才总数的71.5%(其中种植能手91人,占34.1%,养殖能手90人,占33.7%,加工能手10人,占3.7%);经营能手25人,占实用人才总数的9.4%

;能工巧匠39人,占实用人才总数的14.6%;其他人才12人,占实用人才总数的4.5%。从学历来看,中专及以上学历的9人,占3.4 %;高中学历的57人,占21.3%;初中及以下学历的201人,占75.3%。从年龄来看,35岁以下的22人,占总数的8.2%;36岁--45岁年龄的93人,占总数的34.8%

;46岁--55岁年龄的88人,占总数的33.0%;55岁及以上的64人,占总数的24.0%。从性别来看,男253人,占94.8%;女14人,占5.2%。党员109人,占40.8% 。农民技术员及农民助理技师共23人,占8.6%。

从调查中了解到,我县农村实用人才建设主要呈现出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农村复合型人才较多。农村实用人才中相当多的既是生产型人才,又是经营型人才;有些既是种植、养殖能手,又是技能带动型人才,他们是生产、经营等领域的多面手。二是在生产实践中成才的较多。农村实用人才中专业学校培养和师承的比较少,较多的是在生产实践中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边摸索而成长起来的。

二、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种养能手等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在带头示范、推广农业技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农民增收,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农村实用人才自身具备一定的科技素养, 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 其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在群众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引领带头作用。例如:**镇**村村民**,1983年,**县职中毕业后先后自费到上海、昆明等地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成为当时全县为数不多的“科班”毕业技术员。1986年,他凭着过硬的技术成功应聘到**县食用菌菌种厂当技术员兼业务副厂长。在这期间,他又自学完成了华中农业大学真菌专业的全部课程,并攻克了“野生食用菌品种选优”、“优良黑木耳及香菇品种选育”等技术难题,找到了适合**本地生长的木耳、香菇品种,他本人也被授予“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荣誉称号。

为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改变**县农副产品以卖原材料为主的原始经营方式,2023年**成立了**县首家土特产品加工企业——**天美绿色产业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从土特产的回收、加工、销售,形成了一条龙的产业服务链,稳定了农民的收入。他成功攻破了猪苓人工栽培技术难题,完成编撰了**省猪苓栽培技术地方标准,并将栽培技术无私传授给广大群众。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全县种植猪苓的农户达70%以上,年产商品猪苓850吨、猪苓种子680吨并远销甘肃、四川、云南、湖北、吉林等20多个省市,产值达1.8亿元以上,已成为**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三、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农村实用人才已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与作用发挥如何对今后整体小康社会建设至关重要。近年来,虽然我县在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作用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一方面我县农村劳动者素质还普遍偏低、受教育程度不高,农业专门人才依然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另一方面农村工作条件艰苦,又缺乏激励和管理机制,国家培训的科技和管理人员不愿在农村工作,很多农业院校培训的农业人才脱离了农业战线,且这些人才大量外流,加剧了农村人才的短缺,更不要说农村实用人才作用的发挥。**县农村实用人才作用的发挥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是组成结构不合理,困扰了作用的发挥。由于我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总量偏少,只有267人、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75.3%)、年龄偏大,全区农村实用人才40岁以上的占大多数(占73.2%),30岁以下的十分有限,(只占总数的9.4%)、知识老化,且大多数以经验为主的“土专家”或经济人,大多数没受过系统全面的教育,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够开阔,总体素质不高,不适应新一轮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对推动农村事业全面进步的作用不明显。调查显示,农村实用人才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从事种养业人才较多,从事农产品流通人才少,市场营销、技术推广等新兴产业人才较为短缺,乡村教师、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乡村文化工作人员、乡村科技服务人员等人才极少,尤其是外向型、开拓型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极其短缺,造成现有人才作用的发挥远远满足不了我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更不要说为农业产业化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是组织管理不到位,制约了作用的发挥。由于对农村实用人才仅以评选与培养为主,对实用人才作用的发挥及跟踪服务管理还不到位,还处于重评聘轻实用,重检查轻落实,重培养轻管理阶段,人事上发证书,农业上搞培训,组织上抓统计,具体作用的发挥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负责,加之,农村实用人才的界定本身就很难,发挥作用情况就更难以用具体指标加以衡量。

三是激励机制相对滞后,影响了作用的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如何没有专门的激励或约束机制,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积极性不高,大多都以“是不是或评定为实用人才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发家致富”为准则,特别是在配套的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影响了农村实用人才参与科技创新,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领办经济实体的积极性。另外,对实用人才作用发挥的如何,没有确切的考量与奖惩依据和标准,在政府表彰中基本上是以大户形式出现,还没有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专门表彰,对作用发挥好的支持力度不大,从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农村实用人才作用的发挥。**县属于山区贫困县,地方财力十分有限,人才开发培养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实用人才知识更新慢,知识结构老化,影响了作用的发挥。

四是辐射带动不明显,削弱了作用的发挥。由于农业效益不高,青壮年大多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不愿学农,更不愿务农。近几年来,**县加大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为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本县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还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发挥本土人才辐射带动作用,培养造就更多实用人才方面还非常不足,依靠实用人才带动培养更多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建立。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过程中,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越往基层,掌握实用技术的实用人才越少,实用人才作用的发挥越不明显,致富带富方面积极性不高,不能有效地发挥示范作用,导致能真正起带头作用的人才只占少数,高素质、高技能型产业大户较少,实用人才的辐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作用的建议和对策

抓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作用的发挥,必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促进实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上,全力开创我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搭建平台。在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上市场是主导,政府承担着调节、配置、引导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山区县,经济相对落后,政府在培养和调动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积极性,限度地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民教育的投资力度,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奖励、项目支持以及管理服务工作,逐步建立财政投入、农民自筹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实用人才投资体系,创造条件努力营造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保证农民享有教育培训的各项权利,放大农村人才作用发挥的带动作用,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奠定雄厚的农村人才基础。

(二)加大培养,为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增添后劲。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依托“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制定后续人才培养规划,培养农村“学得精、用得着、留得住”的实用人才,实现村有技术指导员,组有科技示范户,户有致富能人的技术传播网络。二是加大培养力度。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要坚持中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实践相结合,坚持种、养、加、销、管、引系统培训与“一业一传一训”相结合,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对实用技术类人才,充分利用职业技术学校、党校等教育培训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科研所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为农村实用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服务。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扩大农村人才培训的覆盖面,有计划地选送作用发挥突出的农村实用人才到县内外参加培训,到农业发达地区参观考察,拓宽视野,提升技术水平。

(三)创新机制,为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提供保障。

第12篇 工业基地对高校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不但可以推动东北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是对人才的需求产生的重大影响,这样的影响将会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二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结有了很大的影响;三是高层次人才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了。

一、目前人才需求现状

尽管东北三省在中国国民经济整体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大批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目前一是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很大部分的文化程度偏低,还有一部分并不是从事的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很多岗位都需要高学历有技术的人才,主要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办公室文秘管理人员、财会专业、会外语商务营销专业、技工学校毕业生。三是用人东北老工业基地与择业大学生“两头凉”的状况.东北老工业基地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也有用人愿望,却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取排斥态度,不愿招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虽然就业困难,但也不愿意到非公企业去工作,双方形成了隔岸互望,“两头凉”的尴尬状况。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专业的建设滞后

东北的老工业基地所需的专业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有针对性。而这些人才的在学校的教育并没有足够的针对性,特别是一些从旧专业延伸出来的专业。对于这些新的专业来说,高校教育课程开发的速度较慢,对于专业方面的改造和设置也都不尽跟得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步伐。

(二)大学生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两头凉”现象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待遇比较低,条件也比较艰苦,和机关事业单位等比起来缺乏吸引力。而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讲,他们认为大学生吃苦能力不足,办起事来随心所欲,再加上一些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进入工作状态的速度较慢。

三、优化学科建设的思路

(一)优化、盘活内部高层次人才

(1)坚持科学调控以及总体筹划的原则

以能力的建设作为总体核心,做好高层次人才队伍目标的调控以及总体要求的建设和顶层设计,以最快速度组建并形成一支具有优良的素质,且数量充足,种类和结构科学合理,能够动态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2)坚持超前的规划和动态的调整原则

以科学的指标来统筹各个种类高层次人才所需的具体要求,如年龄区间、素质结构,以及岗位、职级和专业等要求。以超前的规划和动态的调整原则,对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和职级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化的调整。确保高层次人才队伍具有科学合理的整体结构,实现高层次人才队伍个体的素质较高、整体的结构优化、进出更替井然有序、作用发挥得突出明显,实现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总体的建设水平和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互协调。

(3)坚持合理的配置并盘活存量的原则

要在不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基础上,通过井然有序的流动,科学合理的配置、优化的组合现有的高层次人才,盘活已有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保证效益的最大化,继而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同时要谨慎而且科学合理的处理广揽人才同量才使用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发挥好已有人才的创造活力,保护他们对于创新的热情,鼓励其创新和实践,同时重视对那些本身具有发展潜质但当前尚未脱颖而出的本土高层次人才的帮助和扶持。

(4)坚持搭建平台和统筹选拔的原则

为了避免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选拔过程当中会出现以偏盖全、标准单一和不能统筹选拔的这些现象,所以在实际的人才挑选和招聘过程当中就要求组办组织能干哦扩大民主,统一选聘标准,在综合考量的前提下,竭力的为那些想干实事、能干实事和能干成事的人,创造能够成就自身和社会事业的条件环境,为这些人搭建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

(二)与地方高校合作,明确专业建设要求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专业建设滞后的情况,东北要和地方高校进行密切合作,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协助地方院校科的教育课程的创新、研究、和开发,做好对其新专业的设置和已有专业的改造,紧紧跟随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步伐。务必要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从而进行对课程的设置。加强人才在其职业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并从事实际的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安排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分析高技术岗位群体和一般技术岗位群体之间不同的要求,学校也要明确专业建设的要求,要确保专业能够处在社会职业的需求和学科的体系的交叉点,一方面是为教育培养与社会职业紧紧相关的人才而设置的,另一方面又是为培养相应的学科承担人才从而设置的。所以,地方高校应该以学科的建设为基础进行各个专业的分析和建设,以与老工业基地紧紧相关的职业需求为目标,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所需,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1.坚持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人才教育培养第一宗旨,合理科学的进行各项专业设置建设,本地省教育厅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人才服务的若干意见》当中指出的“高校要调整专业设置结构,一定要根据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加快新型工业化的产业体系构架对各类的专业人才的要求,密切和社会用人单位联系,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调整专业方向”,这就需要要求本地的省地方院校,在设置专业的工作上要把服务于地方经济作为工作主线,积极地创办、开设本地的省里老工业基地急需的网络信息工程和电子机械工程、软件工程以及生物技术等各项新兴专业,来为本省老工业基地发展,教育培养其所需的各门各类的高层专业技术人才。

2.高校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肯定是一个重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一要为当地高校提供高校所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着眼于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结合社会实际,针对本地省的石化工业、绿色食品和装备制造,以及能源工业和医药工业这些老工业五大基地的各自特点,一方面通过和东北老工业地基联合,在高校内建立相关研究所或研究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联合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则提供人才支持,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进行共同地科学和研究,致力于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努力为老工业基地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人力以及高新科技的多方支援;在另一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和学校签订协议,建立实践教学的基地,为高校的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和实践的劳动工作岗位,把学校作为企业的研究、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的坚实支援,共同为本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做出自身的贡献。

人才调研报告(12篇)

古语有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自古以来,各位明主均对人才选贤任能,以保国家长治久安。而农村是支持整个社会发展的根基,农村实用人才活跃在广大农村,植根于农业生产第一线,是学习、应用、传播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力量,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村为做好人才工作,特对本村人才做了一份调研。一、xx村人才现状1、党政型人才。现我村共有党员xx人,预备党员xx人,平均年龄xx岁。全体党员紧紧围绕在以石永林书记的领导下,以党小组为单位下设十个分支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人才相关文章

  • 产业人才调研报告
  • 产业人才调研报告102人关注

    一、我区三大产业人才集聚的基本状况近几年来,我区围绕三大产业的发展,在人才集聚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借助市场的自我配置功能,通过区域内 ...[更多]

  • *管人才调研报告
  • *管人才调研报告101人关注

    __站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管人才原则,强调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更多]

  •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市场调研报告(12篇)
  •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市场调研报告(12篇)100人关注

    xx年5月20日,我们小组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工作。调研的目的:进一步了物流行业、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趋势,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 ...[更多]

  • 中小企业人才流失调研报告(12篇)
  • 中小企业人才流失调研报告(12篇)98人关注

    研究背景我国的中小企业萌芽在19世界末xx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人们对这方面也变得愈来愈重视,相应的人才的招揽、培训以及管理方面也就成为了 ...[更多]

  •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5篇范文)
  •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5篇范文)96人关注

    广电局人才工作现状调研报告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的高低和任务完成的好坏,是有效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作为新闻媒体之一的广播电视部门,更是需 ...[更多]

  • 人才流失调研报告(3篇范文)
  • 人才流失调研报告(3篇范文)94人关注

    研究背景我国的中小企业萌芽在19世界末20世纪初,正式成型是在20世纪末。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中小型企业规模逐步扩大,数量急剧攀升,它们的发展也正在日趋 ...[更多]

  • 2023年人才队伍调研报告(12篇)
  • 2023年人才队伍调研报告(12篇)89人关注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xx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xx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 ...[更多]

  • 人才队伍调研报告(8篇范文)
  • 人才队伍调研报告(8篇范文)89人关注

    开放,现代社会的显著标志;人才,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建设一支开放型*政人才队伍,是_____市积极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主动参与国内外产业合作的迫切要求,是落实市委、 ...[更多]

  • 创新人才调研报告
  • 创新人才调研报告88人关注

    __市人才服务中心在发展的进程中,以“以人为本,服务人才”为宗旨,以“创新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为目标,努力构筑和完善以__为中心,辐射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人才 ...[更多]

  • 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调研报告(12篇)
  • 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调研报告(12篇)87人关注

    近年来中国的国门大开,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新兴行业也就不断的涌现出来了,其中高新技术行业发展的也很迅速,各种中小企业也迈开了他们发展的步伐。由于这些中小企业才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