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酷猫写作网
当前位置: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2023关于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2篇)

发布时间:2023-10-22 14:27:20 查看人数:45

2023关于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第1篇 2023关于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扶贫攻坚是为了扶持贫困地区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本文将介绍2022关于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22关于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

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村改革,实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宣化县于2023年被列入燕山太行山特殊困难片区县。 为探索与宣化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扶贫工作模式,了解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县扶贫办开展了扶贫开发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宣化县基本情况

我县下辖8镇5乡304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总人口2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万人、农业人口24.2万人。按照国家新确定的2300元扶贫标准(指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具有劳动能力),我县共有农村贫困人口约10.2万人,主要分布在王家湾、深井、崞村、塔儿村、东望山、李家堡、赵川等7个山区乡镇。

我县贫困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区域性整体贫困与分散的个体贫困并存,生态环境贫困与农民素质贫困并存。综合分析各种因素,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一是县域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虽然全县人均纯收入较高,但相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较多;二是由于有县无城,没有人口聚集、产业集中、带动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人口居住分散,生产生活单一,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三是全县的贫困村多数处于深山区,这些区域面积大,土地贫瘠,农业基础条件差,缺乏支柱产业,贫困现状较为明显。

2023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确定了11个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其中我县属于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

地区的贫困县。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对于加快全县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实现绿色崛起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县共有40个贫困村列入了河北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这将是我县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今年确定率先启动谢家湾、栗家湾、东坪、西坪、阎家、王家湾、常峪口、元子河、双庙、南街、北街、北大寺、马圈、石门屯、石分村、分水口、关底、小白阳等18个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

二、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一)规划编制及数据采集情况。我县2023年-2023年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初稿已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求了修改意见,并召开了专家评审会进行评审定稿,现已上报市扶贫办;各乡(镇)、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规划已编制完成;制定完成了我县产业发展分布图、产业示范基地分布图、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图、移民搬迁图、重点村分布图等扶贫开发规划图。完成了全县扶贫系统信息平台建设,第一批40个重点贫困村的基础数据已全部采集完成,其它村的基础数据正在采集当中。

(二)扶贫项目谋划及推进情况。按照全市打造30条扶贫产业带的战略构想,我县以县级以上国省交通干线为轴线(包括县道),以中心村建设为节点,共谋划了8条扶贫产业带。分别是:张小线生猪、肉鸡养殖产业带(张小线沿线),覆盖贫困人口104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500万元;三双线蔬菜种植产业带(市区界至大仓盖镇双庙村),覆盖贫困人口3000人,预计十二五可末实现总收入7000万元;永芦

线特色林果产业带(王家湾乡境内永芦线沿线),覆盖贫困人口4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490万元;头武线生猪养殖、杏扁种植产业带(洋河南镇至涿鹿县界),覆盖贫困人口22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450万元;国道112线生猪养殖、张杂谷种植产业带(112线宣化区界至赤城县界),覆盖贫困人口35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3000万元;国道112线杏扁种植、生猪等养殖产业带(112线宣化区界至阳原县界),覆盖贫困人口28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5700万元;洋新线设施蔬菜、杏扁种植、奶牛养殖产业带(洋新线怀安县界至洋河南镇),覆盖贫困人口108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3000万元;国道110线设施蔬菜产业带(110线宣化区界至下花园区界),覆盖贫困人口2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9800万元。此项工作已以表格的形式报至市扶贫办,文字规划和电子图版正在起草、设计当中。

结合我县自然条件,依托养殖、蔬菜、果品、杂粮、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等6大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了11个产业示范基地,分别是:李家堡乡种养一体化,贾家营镇肉鸡养殖,塔儿村乡种养繁育,洋河南镇生猪养殖,顾家营镇有机蔬菜种植、种猪繁育、有机肥发酵和沼气发电一体化,深井镇城镇建设和高效农业示范,江家屯乡设施蔬菜种植,崞村镇杏扁种植,东望山乡-大仓盖镇循环农业连片示范,赵川镇张杂谷连片种植,王家湾乡桑干河大峡谷生态旅游及沿线特色林果种植等11个产业示范基地。

(三)重点村项目规划情况。我办以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和项目区配套建设为主要内容,编制了2023年度一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计划,总投资为979万元,其中贫困户自筹379万元,申请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项目规划共覆盖9个乡(镇)22个贫困村2455户贫困户,扶持贫困人口7708人次。具体计划安排如下:产业扶贫项目,70万元养殖生猪1800头,涉及4个贫困村545户1224人;安排165万元养殖羊2690只,涉及7个贫困村565户1680人;安排65万元养殖鸡260000只,涉及4个贫困村360户816人;140万元新建春秋棚100个,新建暖棚22个,涉及5个贫困村567户1815人;25万元种植林果1250亩,涉及2个贫困村418户2173人。培训项目,计划安排35万元。其中劳动力转移培训14万元,培训100人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万元,培训2200人次;科技培训10万元,培训300人次。项目区配套项目,计划安排100万元硬化道路20公里,共涉及20个贫困村3715户11665人。

(四)贷款贴息工作情况。按照省、市扶贫办2023年扶贫项目贷款贴息项目申报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我办联合县财政局共同对2023年企业申请项目贷款贴息的项目进行了考察论证和筛选,拟推荐省级项目库4个,市级项目库13个。17个项目常规贷款共计6720万元。项目区覆盖贫困村151个,覆盖贫困户13255户。

(五)扶贫开发互助金工作情况。本着村两委班子号召力、组织力强,村民脱贫致富发展愿望强烈,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

础和资金需求的条件要求,我办拟定了栗家湾、羊圈沟、北大寺、马圈、石分村、黄土坡、关底、双庙、常峪口、赵家窑等10个村为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村,现已上报省扶贫办。

(六)定点帮扶工作情况。省里共安排了6个单位帮扶我县12个贫困村,市里安排了10个单位帮扶我县10个贫困村。省里有1个单位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其它帮扶单位未与帮扶贫村进行对接;市里有8个单位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66455部队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已对接的帮扶单位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指导加强村两委建设;协助制定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指导农户建立扶贫专业合作组织;帮助贫困家庭至少建设1个稳定的增收项目;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等。其中,市工商联帮扶谢家湾村新建蓄水池100立方米,防渗渠500米,工程正在实施中;市体育局帮扶东葛峪村铺设灌溉管道3200米;市国资委帮扶李家窑村建设饮水入户工程,协调解决资金60万元;66455部队针对帮扶村开展了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现正进行统计工作。

(七)劳动力转移及贫困人口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情况。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贫困人口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采取依托市、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县培训基地集中办班与委托行业技校分散培训相结合;课堂理论学习与工地实习相结合;自主培训与有关地区、有关行业联合办班培训相结合;长规培训与定单定向培训相结合;专业技术培训与普及科技培训相结合;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现专业与需求对口,技能与市场接轨,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

(八)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情况。困户建档立卡工作面大、量广、任务重、时间紧、要求严,按照省、市的要求,我们立即召开动员会议,安排落实工作。截止目前,已基本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表。进一步摸清了贫困户的底数,为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九)项目资金管理工作情况。为了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截留,我办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在项目实施前公布项目计划内容和资金额度,供群众监督,项目实施后,向群众公示,给群众一个知情权,报帐发票由乡、村及群众代表审查,逐级验收报帐,并提交审计部门审计,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行,增加资金的透明度。

(十)其它工作推进情况。在宣传造势方面,将市扶贫办梳理出的6条扶贫攻坚标语口号,通过县电视台、县报、政府信息网等多种媒体进行滚动播放、宣传;将标语口号下发到各乡镇,各乡镇正组织人员在各重点贫困村村民主要活动场所和公路沿线进行书写,力争使扶贫攻坚工作深入人心。为了加大对扶贫项目的宣传工作,对于农民群众支持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关心扶贫项目,热爱扶贫项目,管理扶贫项目,推动扶贫项目滚动持续发展,更好的发挥扶贫项目的效益,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实施后,都必须建立永久性标准牌一块,书写扶贫标语。编制完成扶贫工作宣传手册,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省、市扶贫方针、政策、纲要,国家、省主要领导讲话,扶贫常识等,共印制5000册宣传手册,已在全县范围内广泛进行宣传、发放。在干部培训方面,由于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刚刚

开始,干部群众对本项工作认识不够,甚至理解出现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办邀请市扶贫办赵光宇副主任于3月29日对全县12个乡镇的主管领导及40个贫困村支部书记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扶贫规划纲要、项目的编制、申报、管理等内容。按照市办要求,结合劳动力转移、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贫苦村干部培训等三项内容,我县确定了宣化县职教中心和宣化德意驾校为培训基地。目前正在和两所培训基地协商、制定培训计划,年内计划培训2600人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宣化县三分之二地区处于深山区和浅山丘陵区,气候恶劣,土壤瘠薄,自然灾害频发,灾年发生率高。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二是农村人口素质较差,扶贫工作认识不够。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全县农民群众文化程度不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自我发展意识淡薄,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低。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村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公路建设历史欠帐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有45个行政村不通沥清路(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15%,19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区域内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

四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2023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9:34:37,与全省13:53:34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8081元,明显低于全省(28668元)水平。城镇化率为14.6%,比全国(49.68%)、全省(45%)平均水平分别低35和30个百分点。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业集群。

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滞后,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差较远。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注重实行产业化扶贫。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契机,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自然、人力等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按照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大兴特色产业,搞好土地流转,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之路。鼓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培育经纪人,发展营销大户,建立产业协会,引导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特色产业流通增值。加快建设北街、石门屯的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常峪口、西甘庄的万只羊养殖基地,关底、马圈的千亩设施蔬菜基地,石分村、分水口万亩林果基地,大力发展一批高效畜牧、无公害蔬菜和绿色果品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加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力度,

加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加快良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推广,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大力培育现代农民,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技能。

二、整合资源促进连片开发。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粘合剂作用,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工作为平台,采取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办法,整合发改、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教育、卫生、住房与城乡建设等单位和部门的资金集中投入到重点区域,确保重点区域的资金投入力度。

四、实行搬迁扶贫。加强移民扶贫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异地搬迁扶贫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相结合,帮助搬迁户开辟新的增收门路。对居住在边远山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特困人口,实施搬迁扶贫,把扶贫搬迁与贫困户的危房改造相结合,加大搬迁扶贫的支持力度。

五、招商引资促进脱贫。用好用活扶贫政策,瞄准扶贫对象、瞄准项目、瞄准市场,规划和编制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扶贫招商引资项目,多形式进行项目推介,利用外来资金借力发展,借鸡生蛋。扶贫政策中能融入招商引资的就要积极融入,扶贫项目能通过招商引资实施的就要积极开展项目编制、项目推介招商。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村互助专业合作社项目等招商,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村镇金融组织、产业园区建设,带动产业壮大,拓宽融资平台,打造产业聚集。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工作调度会精神,举全县之力,强势推进,狠抓落实,坚决打赢全县扶贫开发攻坚战,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2022关于扶贫攻坚调研报告(2)

组织开展扶贫攻坚、解决边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县作为全市基础条件最差、贫困区域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扶贫开发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深山沟、凉气候、边沿煤、末梢电、断头路、出境水等多种不可逆转因素的制约,我县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仍没有彻底改变。到底,全县378个行政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的村就有245个,贫困人口就有10.65万,分别占到全市贫困村总数的48%,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6%,农村人口总数的近一半,尽快摆脱贫困,已成为全县人民的迫切愿望。去年,市委、市政府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拉开序幕,我县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殷切的关怀和厚爱,我们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的总体要求,在全县广泛开展了贫困农村发展大调研活动,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导致陵川长期贫困的主要根源除了自然禀赋的先天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主导产业发育迟缓,农民增收缺乏支撑。具体到一个村和农户,主要表现为项目难选择,创业难起步,技术难掌握,市场难开拓,条件难改善等问题。要使扶贫攻坚取得实效,核心在增收,难点在产业,根本是环境,关键是组织。为此,县委、县政府邀请专家,深入论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提出了五大特色产业促进增收(特色种植业、规模养殖业、道地中药材、绿色林产品、生态旅游业)、三大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公路、生态绿化和村庄环境整治)、五项社会事业保障民生(教育事业、卫生事业、文体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社会保障事业)、三项工程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村级组织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的扶贫攻坚总体思路,并紧紧扭住这条主线,培育了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改善了贫困农村发展的环境,有效激发了山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提升了贫困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寻求比较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拓宽农民创业增收的新空间。陵川之短在于大山,陵川之长在于生态。山大沟深阻碍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但也赋予了我们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县有耕地45万亩,牧坡58万亩,宜林地1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6%,发展以绿色、生态、健康为特色的种养业、林果业、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和可持续的后发优势,只要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曾经被看作是包袱的大山,就会变成潜力无限的财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陵川要脱贫,希望在大山,潜力在生态,出路在苦干的理念,并确立了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是针对山区十里不同天、地无一丈宽的特殊气候和立地条件,在产业布局上坚持家庭小规模,区域大群体二是针对农民只顾眼前利益的小农意识,在产业选项时注重当前能增收,长远能致富三是针对全县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现状,在产业实施中力求户户都参与,人人可就业。去年以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政策大力扶持,乡村精心组织,农民广泛参与,以小规模,大群体,低投入,快见效,广覆盖,可持续为基本形态的特色产业集群遍布全县农村,为农民脱贫增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利用我县山大坡广的资源优势,借助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推动,我们制定了建设20万亩连翘基地,2万亩优质核桃的产业规划,并由县级财政免费提供种苗,产业覆盖个村、个农户。目前已万亩;规模健荒山种植连翘8万多亩,发展核桃经济林康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一年多时间就在贫困村建成山地放养土鸡、围栏种草养畜等生态养殖项目210个,参与农民2100余户、8000余人;依托山区丰富的次生林木资源,开发食用菌产业,正在成为我县资源深度开发的亮点。夺火、马圪当、古郊等乡镇的20个村,新发展香菇13.5万袋、木耳200 万根,项目户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依托王莽岭、黄围山、凤凰欢乐谷等主要旅游景区,农家乐接待、农产品展销、农事展示为主的旅游服务业也有了长足发展。新发展农家乐旅游客栈200余户,形成了接待床位2500余支、就餐人数3000人的规模。五大主导产业开发,使全县所有贫困村都有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覆盖80%以上的贫困农户,为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扭转了多年低位徘徊的局面,危机之年达到3618元,同比增长 7.1%,创下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的最高记录。

二、整合优势资源,破解发展难题,构建保障农民增收的新机制。推进扶贫攻坚,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把政府的组织引导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的创业热情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保护,是提高扶贫攻坚速度和效果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实践了部门推介,农民创业,金融支持,跟踪服务的组织模式,建立了内外互应,上下互动,左右同步,整体联动的产业扶贫新机制。一是部门推介。由涉农部门通过实地考察、技术论证、市场调研,筛选出适宜陵川不同区域、不同条件,适合广大农户创业需要的项目,通过会议、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推荐介绍,告诉他们项目建设内容、适宜范围、发展条件、相关政策、投资概算、效益及风险,让农民知道了干什么、怎么干。去年,全县共推介项目8大类24项,受到广大农民欢迎;二是农民创业。在部门推介的基础上,由家户依据当地实际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创业项目,通过乡村组织,向涉农单位和金融部门进行申报,审核通过后,建档立卡,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和服务;三是金融扶持。围绕部门推介的产业扶贫项目,各金融企业同步推出面向农户的3至30万元不等的金融支农产品4大类16种,采用项目审核,信用评定,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对项目户给予信贷支持。,共评定信用户 4000户,授信1.4亿元,发放贷款3000万元;四是跟踪服务。由县乡两级涉农部门,对项目户实行责任到人,全程跟踪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困难,保证项目建得成,干得好,能受益。去年以来,全县以家庭或专业合作社为单元,共申报实施各类项目 1103个,投资总额8922万元。扭转了山区农民创业无力,脱贫无路,增收无望的困境。

三、破除瓶颈制约,改善生存条件,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新环境。生存环境恶劣是制约贫困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推进扶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借势而进,乘势而上,集中力量改善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竭力破除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硬件制约。多方筹措资金9726万元,实施了磨河供水扩建改造工程,辐射了8乡镇279个行政村15.8万人。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全覆盖工程,新解决了142个村、4.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050万元,攻坚村村通扫尾工程,新增水泥路202.6公里,涉及47个贫困村,全县水泥路村通率达到98%以上;对于一些居住特别分散,基础条件恶劣的山庄窝铺,持续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仅去年一年就搬迁百人以下自然村20个,解决了近千名贫困农民的生存困难。

四、用好用足政策,激发内在活力,营造全面参与扶贫的新氛围。我县贫困面大,可用财力有限,为了增加扶贫投入,加快脱贫步伐,我们在资金筹措上,通过积极主动争取上级,精打细算用足本级,政策引导激活民间,动员社会多元参与等途径,有效缓解了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去年,全县争取市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贴息资金万元;县财政筹措产业扶持、贷款万元;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的政策引导,万元,农民筹资万元。在资金拉动金融部门投入贷款使用上,我们坚持扶持依据干劲定,投入随着规模定,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力求通过政府扶持和社会帮持,激活广大农民的内在动力,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最优的拉动效应。去年,列入市级首批扶持的80个贫困村,个产业扶贫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在增强扶贫力量上,我们全力推动各级领导带头,机关定点帮扶,干部结对到户,社会广泛参与责任的落实和氛围的形成,在71个市级单位对口帮扶80个贫困村的基础上,154个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帮扶贫困村165个,62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共结对贫困户623户。有21家民营企业参与了贫困农村开发工作;一年来社会各界累计投入贫困村资金达余万元,捐赠物资价值300万元,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大格局。

五、着眼长远发展,着力强基固本,增强农村自我发展的新能力。多年来实践证明,扶贫攻坚成果要得到长期和巩固和发展,不能只靠一时一事的给钱、给物,重要的是提振信心,提升素质,创新机制,创造活力。我们着眼于贫困农村长远发展,在强基固本上狠下功夫。一是抓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能干事、会干事的本领和勇气。全县共开展畜禽养殖、大棚蔬菜、干果经济林、中药材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50余场,培训农民3.86万人次,开展计算机、焊工、汽车驾驶等各种创业培训20场 1000余人。潞城镇通过晋煤集团牵线搭桥,选派30名农民赴山东寿光,经过15天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全部建起了设施蔬菜种植项目,成为全镇千亩大棚蔬菜种植的骨干;二是狠抓基层组织建设。针对部分贫困农村人才缺乏的实际,我们采取四带一派的办法,从富村选派干部到穷村任职,从强村选派干部到弱村任职,从大村选派干部到小村任职,从先进村选派干部到后进村任职,从县乡机关选派优秀干部整顿乱村,共选派了81名优秀人才跨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三是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围绕中药材、蔬菜、生态养殖等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30余个,拥有社员2万多人,增强了贫困农民闯市场的能力。我县的扶贫攻坚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点成效,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市直各部门和帮扶单位倾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特别是市委张书记、市政府王市长,多次莅临陵川调研,就扶贫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市四大班子的各位领导情系山区,心系农民,经常深入我县指导工作,帮助县乡干部理思路、解难题。市农委、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在项目建设、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了最大支持。晋煤集团、交通银行、园林局等帮扶单位,也尽其所能,从人、财、物等方面对贫困农村给予了大力帮助。这些,都为我们坚定信心,奋力攻坚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支持,陵川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贫困是陵川最大的县情,脱贫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再鼓干劲,负重奋进,努力把我县扶贫攻坚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以实际行动回报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同时,我们也热切地希望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单位的各位领导,能一如既往地对陵川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市直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有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陵川一定能够夺取扶贫攻坚的新胜利,谱写全县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第2篇 2023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是___的重要决策,本文将介绍2023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23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

为助推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政协理县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会同相关部门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深入10个乡镇11个重点村,走访乡镇、村组干部群众160余次,就全县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实施情况

正值全县上下全力推进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全面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经科学整合、合理规划,整合涉农项目,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村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四个方面,项目涵盖全县13个乡镇81个村,确定11个村为重点项目村,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类实施、全面发展,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原则。于7月中旬全面启动实施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到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按照理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当前先行实施风貌改造、户间路、四改两建、消防设施、垃圾处理池等村庄建设项目,11个重点村于2023年9月30日前完成,70个工作村于2023年底前完成。经实地调查了解,11个重点村的村庄建设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各村都在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有序推进,但建设进度不一,有的村行动早,措施得力,进度推进快,村庄面貌明显改观,并且在工期安排上自加压力,力争提前完成,薜城镇建山村力争于8 月20日前完成,夹壁乡猛古村、杂谷脑镇关田村、上孟乡日波村力争于8月底前完成。有的村行动迟缓,到实地察看时尚无多少看点。一些非重点的工作村不等不靠,及早动员,狠抓落实,各种项目正在积极建设施工中,大多能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制约建设进度的客观因素,需要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一是一些农房重建扫尾工程尚未结束,砖混现浇结构的房屋还未脱木,还不能粉刷墙面,影响风貌改造进度,甘堡乡尔布村97户整体搬迁异地重建,由于支木、关板等建筑材料缺乏,加之停电现象较多,大多房屋尚未封顶,不仅影响农房重建进度,也影响了村庄建设的一些项目实施;二是用于项目施工的砂石特别是用于装饰的细砂等材料紧缺且价高,运费也高;三是采摘花椒造成劳动力紧张,我县高半山大都花椒多,又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采摘时间长,如木卡乡三寨村需40天左右,农民早

出晚归,白天大多家中无人,一些项目工程施工难以开展;四是乡村道路建设封备施工,相关材料无法运进村。蒲溪乡休溪村自6月27日开建水泥路,到目前尚未完工,下孟乡沙吉村因欧苏桥建设也影响了农房重建和村庄建设进度。另外,技术工匠不足、停电现象较多等也影响建设进度。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攻坚行动提供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蔡清礼为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万成军任副组长,发改委、三办、交通、农水、畜牧兽医、国土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监督落实,工程验收等工作。各乡镇、村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牵头责任人,村组联系人,将任务分解到村组、到人头,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实行部门业主负责制,明确各部门是责任主体,牵头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是组织落实的工作主体,村两委会是具体实施主体,村民是受益主体。落实了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重点村的责任制。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常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开展指导、督察工作,协调处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强力宣传,统一认识,为攻坚行动提供思想保证。

大力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采取召开干部动员会、现场会、村民大会、户主会、村民座谈会,组织村组干部和农户代表到先进地参观学习和典型示范等形式,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加快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中。

(三)制定方案,统一标准,为项目实施提供政策保证。将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扶贫开发、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合项目,整合资金,结合县情,因地制宜,制定出了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范围、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时间和补助标准。各乡镇、村也相应制定出实施方案,将方案细化到村、到组、到户。

(四)心系群众,服务于民,为项目实施提供后勤保证。狠抓组织协调,形成了各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和职能明确、统一协调的联系制度,各乡镇明确分解目标责任,加大部门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村、村与组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积极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开展项目实施的指导服务和督促检查工作,推进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五)严格程序,强化监管,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证。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实行专人、专帐、专户和县级财政支付核算。规范项目的报批程序,严格项目工程的立项、设计、工程建设监管、预决算管理、竣工验收管理。明确了项目工程奖惩实施办法和考评方法。

三、基本经验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前提。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群众的关怀,也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二)大力宣传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是关键。从项目实施以来的实践看,凡是思想发动好的,工作推进就快,建设质量就高,村容民风转变就明显。反之,工作就被动,建设进展就缓慢,建设质量就差。

(三)主动作为,形成合力是保证。各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组、下派干部、各村两委会和党员干部协同作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高效推进建设进度。

(四)积极做好项目的规划实施是核心。通过项目建设,让农民群众尽快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更好地调动农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四、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个别村思想认识不到位,只强调客观制约因素而不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不够,责任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行动迟缓,进度缓慢。

(二)有的农户主体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愿自身投入,就政府补贴而仅钱吃面,所建项目显得小气,不仅影响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而且影响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有的村项目建设规划不够科学,有的不按规划和建设标准要求实施。如甘堡乡尔布村规划所有农户的圈舍建在杂谷脑河边,不仅影响整村美观,还会对河流造成污染。

(四)技术指导服务和质量监管不到位,有的建设项目存在质量问题。乡村道路的路基保坎、护坡墙、涵洞、涵管、排水沟等不完善,路面基础辗压不够,应按规范要求建设施工;坡度较大的村内道路和户间路排水和冬季防滑考虑不周;有的风貌改造用料易风化退色,保持时间不长。

(五)村活动室建设进度缓慢,村活动室建设项目招投标早已结束,村上也已完成三通一平工作,但一些施工单位迟迟不进场。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督促中标单位早日进场,否则按招投标管理办法作自动弃标处理。

(六)风貌改造、村道、户间路等委托代建的施工单位垫资困难,建议按工程拨付款办法分期拨付。

(七)一些农户的四改难以达到实施方案确定的标准。大多农户已通过农房重建结合了四改项目,因占地面积和实际需要等原因,有的农户所建面积不能达到规定标准,如厕所大多农户不能达到不低于8平方米的标准要求,

总不能另建而造成浪费,增加农户负担。应当因地、因户制宜而不作强求。

(八)乡村道路建设与农产品运销存在矛盾。夹壁乡猛古村的道路计划在近期开工建设,而该村的大白菜运销10月初才能结束,道路建设与蔬菜调运矛盾突出,如在冬季施工又影响道路质量。

(九)一些异地重建的分散户的通水、通电还未纳入统一规划,自行架线不仅不规范影响村容,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五、对下阶段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建议

(一)加强引导,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既是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的受益主体,也是重要的实施主体,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创新宣传方式,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发扬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在项目建设中,要统一规划,明确界定政府组织实施和群众自主实施的项目,全力推进政府实施项目,更好地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让农民从项目建设中感受到党和政府、各级干部对群众的关心、爱护和真心实意助民谋发展的热情以及实施项目带来的实惠,更加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干部要把项目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有效载体。

(二)做好四个结合,提升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水平。 一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灾后重建有机结合起来。要利用灾后重建机遇,扎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解决群众关心期盼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灾后重建项目与综合扶贫攻坚项目同步实施、同步出彩,充分展示灾区新变化、新气象。二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省委、省政府为改善我省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大部署。通过村庄建设,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集中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硬化、亮化、美化、绿化的新村庄,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提升农村形象和品位,逐步改变农民的陈规陋习,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三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发展特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和布局水平,使全县村庄建设真正做到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彰显特色,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良好基础。要充分彰显民族和地域特色,进一步明确村庄风貌定位,既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有机溶入现代元素,做到画龙点睛,同时要尊重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不得画蛇添足。要通过村庄建设,倾力打造藏羌文化走廊,将浓郁的藏羌民俗风情更好地融入到村庄建设中,着力展示我县藏羌文化的独特魅力。四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科技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法制扶贫,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守法意识。

(三)强化指导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成效,应当克服短期行为,发挥项目长期效益。一是要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务求实效,以规划指导建设,以规划规范管理。二是要加强项目工程施工的指导服务。严格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质量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验收办法,保证项目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干一项成一项,达到能使群众长期受益的目的。三是加强制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各种资金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各种项目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四是要创新机制,探索建立项目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坚决克服重建轻管的倾向,深化思想认识,形成全体群众重视管护、参与管护的局面,要落实管护责任,明确产权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偿使用机制,确保已建项目设施发挥预期效益。

(四)强化组织协调,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要求高,为此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一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目标任务,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真心实意为民办事,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二是措施要得力。以非常之举办非常之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制定强有力的措施,落实责任,突出重点,通过典型示范,分类指导,强力推进建设进程。三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在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对一些农户自建项目要尊重农民意愿,在不影响整体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和能力量力而行,不攀比、不浪费、不误农时。各部门、乡镇、村不能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在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协调解决客观制约因素。

2023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2)

组织开展扶贫攻坚、解决边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县作为全市基础条件最差、贫困区域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扶贫开发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深山沟、凉气候、边沿煤、末梢电、断头路、出境水等多种不可逆转因素的制约,我县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仍没有彻底改变。到底,全县378个行政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的村就有245个,贫困人口就有10.65万,分别占到全市贫困村总数的48%,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6%,农村人口总数的近一半,尽快摆脱贫困,已成为全县人民的迫切愿望。去年,市委、市政府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拉开序幕,我县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殷切的关怀和厚爱,我们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的总体要求,在全县广泛开展了贫困农村发展大调研活动,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导致陵川长期贫困的主要根源除了自然禀赋的先天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主导产业发育迟缓,农民增收缺乏支撑。具体到一个村和农户,主要表现为项目难选择,创业难起步,技术难掌握,市场难开拓,条件难改善等问题。要使扶贫攻坚取得实效,核心在增收,难点在产业,根本是环境,关键是组织。为此,县委、县政府邀请专家,深入论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提出了五大特色产业促进增收(特色种植业、规模养殖业、道地中药材、绿色林产品、生态旅游业)、三大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公路、生态绿化和村庄环境整治)、五项社会事业保障民生(教育事业、卫生事业、文体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社会保障事业)、三项工程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村级组织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的扶贫攻坚总体思路,并紧紧扭住这条主线,培育了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改善了贫困农村发展的环境,有效激发了山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提升了贫困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寻求比较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拓宽农民创业增收的新空间。陵川之短在于大山,陵川之长在于生态。山大沟深阻碍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但也赋予了我们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县有耕地45万亩,牧坡58万亩,宜林地1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6%,发展以绿色、生态、健康为特色的种养业、林果业、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和可持续的后发优势,只要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曾经被看作是包袱的大山,就会变成潜力无限的财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陵川要脱贫,希望在大山,潜力在生态,出路在苦干的理念,并确立了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是针对山区十里不同天、地无一丈宽的特殊气候和立地条件,在产业布局上坚持家庭小规模,区域大群体二是针对农民只顾眼前利益的小农意识,在产业选项时注重当前能增收,长远能致富三是针对全县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现状,在产业实施中力求户户都参与,人人可就业。去年以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政策大力扶持,乡村精心组织,农民广泛参与,以小规模,大群体,低投入,快见效,广覆盖,可持续为基本形态的特色产业集群遍布全县农村,为农民脱贫增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利用我县山大坡广的资源优势,借助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推动,我们制定了建设20万亩连翘基地,2万亩优质核桃的产业规划,并由县级财政免费提供种苗,产业覆盖个村、个农户。目前已万亩;规模健荒山种植连翘8万多亩,发展核桃经济林康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一年多时间就在贫困村建成山地放养土鸡、围栏种草养畜等生态养殖项目210个,参与农民2100余户、8000余人;依托山区丰富的次生林木资源,开发食用菌产业,正在成为我县资源深度开发的亮点。夺火、马圪当、古郊等乡镇的20个村,新发展香菇13.5万袋、木耳200 万根,项目户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依托王莽岭、黄围山、凤凰欢乐谷等主要旅游景区,农家乐接待、农产品展销、农事展示为主的旅游服务业也有了长足发展。新发展农家乐旅游客栈200余户,形成了接待床位2500余支、就餐人数3000人的规模。五大主导产业开发,使全县所有贫困村都有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覆盖80%以上的贫困农户,为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扭转了多年低位徘徊的局面,危机之年达到3618元,同比增长 7.1%,创下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的最高记录。

二、整合优势资源,破解发展难题,构建保障农民增收的新机制。推进扶贫攻坚,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把政府的组织引导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的创业热情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保护,是提高扶贫攻坚速度和效果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实践了部门推介,农民创业,金融支持,跟踪服务的组织模式,建立了内外互应,上下互动,左右同步,整体联动的产业扶贫新机制。一是部门推介。由涉农部门通过实地考察、技术论证、市场调研,筛选出适宜陵川不同区域、不同条件,适合广大农户创业需要的项目,通过会议、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推荐介绍,告诉他们项目建设内容、适宜范围、发展条件、相关政策、投资概算、效益及风险,让农民知道了干什么、怎么干。去年,全县共推介项目8大类24项,受到广大农民欢迎;二是农民创业。在部门推介的基础上,由家户依据当地实际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创业项目,通过乡村组织,向涉农单位和金融部门进行申报,审核通过后,建档立卡,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和服务;三是金融扶持。围绕部门推介的产业扶贫项目,各金融企业同步推出面向农户的3至30万元不等的金融支农产品4大类16种,采用项目审核,信用评定,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对项目户给予信贷支持。,共评定信用户 4000户,授信1.4亿元,发放贷款3000万元;四是跟踪服务。由县乡两级涉农部门,对项目户实行责任到人,全程跟踪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困难,保证项目建得成,干得好,能受益。去年以来,全县以家庭或专业合作社为单元,共申报实施各类项目 1103个,投资总额8922万元。扭转了山区农民创业无力,脱贫无路,增收无望的困境。

三、破除瓶颈制约,改善生存条件,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新环境。生存环境恶劣是制约贫困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推进扶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借势而进,乘势而上,集中力量改善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竭力破除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硬件制约。多方筹措资金9726万元,实施了磨河供水扩建改造工程,辐射了8乡镇279个行政村15.8万人。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全覆盖工程,新解决了142个村、4.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050万元,攻坚村村通扫尾工程,新增水泥路202.6公里,涉及47个贫困村,全县水泥路村通率达到98%以上;对于一些居住特别分散,基础条件恶劣的山庄窝铺,持续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仅去年一年就搬迁百人以下自然村20个,解决了近千名贫困农民的生存困难。

四、用好用足政策,激发内在活力,营造全面参与扶贫的新氛围。我县贫困面大,可用财力有限,为了增加扶贫投入,加快脱贫步伐,我们在资金筹措上,通过积极主动争取上级,精打细算用足本级,政策引导激活民间,动员社会多元参与等途径,有效缓解了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去年,全县争取市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贴息资金万元;县财政筹措产业扶持、贷款万元;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的政策引导,万元,农民筹资万元。在资金拉动金融部门投入贷款使用上,我们坚持扶持依据干劲定,投入随着规模定,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力求通过政府扶持和社会帮持,激活广大农民的内在动力,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最优的拉动效应。去年,列入市级首批扶持的80个贫困村,个产业扶贫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在增强扶贫力量上,我们全力推动各级领导带头,机关定点帮扶,干部结对到户,社会广泛参与责任的落实和氛围的形成,在71个市级单位对口帮扶80个贫困村的基础上,154个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帮扶贫困村165个,62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共结对贫困户623户。有21家民营企业参与了贫困农村开发工作;一年来社会各界累计投入贫困村资金达余万元,捐赠物资价值300万元,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大格局。

五、着眼长远发展,着力强基固本,增强农村自我发展的新能力。多年来实践证明,扶贫攻坚成果要得到长期和巩固和发展,不能只靠一时一事的给钱、给物,重要的是提振信心,提升素质,创新机制,创造活力。我们着眼于贫困农村长远发展,在强基固本上狠下功夫。一是抓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能干事、会干事的本领和勇气。全县共开展畜禽养殖、大棚蔬菜、干果经济林、中药材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50余场,培训农民3.86万人次,开展计算机、焊工、汽车驾驶等各种创业培训20场 1000余人。潞城镇通过晋煤集团牵线搭桥,选派30名农民赴山东寿光,经过15天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全部建起了设施蔬菜种植项目,成为全镇千亩大棚蔬菜种植的骨干;二是狠抓基层组织建设。针对部分贫困农村人才缺乏的实际,我们采取四带一派的办法,从富村选派干部到穷村任职,从强村选派干部到弱村任职,从大村选派干部到小村任职,从先进村选派干部到后进村任职,从县乡机关选派优秀干部整顿乱村,共选派了81名优秀人才跨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三是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围绕中药材、蔬菜、生态养殖等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30余个,拥有社员2万多人,增强了贫困农民闯市场的能力。我县的扶贫攻坚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点成效,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市直各部门和帮扶单位倾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特别是市委张书记、市政府王市长,多次莅临陵川调研,就扶贫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市四大班子的各位领导情系山区,心系农民,经常深入我县指导工作,帮助县乡干部理思路、解难题。市农委、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在项目建设、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了最大支持。晋煤集团、交通银行、园林局等帮扶单位,也尽其所能,从人、财、物等方面对贫困农村给予了大力帮助。这些,都为我们坚定信心,奋力攻坚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支持,陵川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贫困是陵川最大的县情,脱贫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再鼓干劲,负重奋进,努力把我县扶贫攻坚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以实际行动回报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同时,我们也热切地希望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单位的各位领导,能一如既往地对陵川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市直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有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陵川一定能够夺取扶贫攻坚的新胜利,谱写全县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第3篇 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1

根据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扶贫攻坚工作督查的通知要求,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人员对精准扶贫工作落实情况开展了全面检查,认真自查自纠。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委十三届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传达贯彻情况。

一是召开镇党委会,给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加强20xx年度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我镇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保障措施等作了全面要求。

二是为了落实县委及镇党委会议精神,镇党委政府组织召开了镇村干部会议,传达了县委和镇党委会议精神,对扶贫小额信贷、不精准贫困户的排查、扶贫项目的推进等近期扶贫工作作了安排和部署,要求镇村组干部必须深入扶贫农户调查了解扶贫户需求,为其制定可行的帮扶措施和方案。

三是着力解决特别贫困户住房困难问题。在联系我镇县领导的关心和协调下,张村3组王继淮、楠木6组杨元平,星海村4组李恩均、同福村6组杨元平4户扶贫户住房困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年底前完成上述扶贫户危房改造。

二、干部人才驻村帮扶工作动员大会贯彻落实情况。

一是在镇党委会和镇村干部会议上对沐委办22号《关于选派干部、人才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通知》和沐组干24号《关于王显杨等同志任职通知》文件进行了传达,组织成立了市级帮扶部门市住建局局长任组长,张村贫困村第一书记、镇专业技术人员和镇联系村干部为成员省定贫困村张村驻村工作组;专职党委副书记为镇党委专职负责主抓扶贫工作。

二是为推进我镇各村扶贫工作,对部分村联系村干部进行了调整和充实。

三、驻村帮扶落实情况。

镇党委政府对驻村工作组到贫困村开展工作全力支持,对工作组成员入村工作车辆提供保证,对其生活做到了妥善安排张村驻村工作组已深入张村7次,已对全村82户扶贫户进行了走访,已了解了村情和各贫困户家庭状况。现在驻村工作组正结合贫困村村内基础设施及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需求数据采集工作,对各扶贫户经济发展需求作进一步的摸底。

四、扶贫项目推进情况。

今年我镇扶贫解困脱贫人口任务数为1xx年底前可全部完成;土杂鸡养殖50户,7500只,目前已完成鸡苗采购招标和采购合同签订,在9月底中标企业将供鸡苗。以上扶贫项目的.实施,各涉及的村都进行了公示。

五、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情况。

目前我镇正按照要求对未录入贫困系统的贫困户和不精准贫困户进行核实,待名单确定后,将对精准扶贫困户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完善相关台帐和档案资料。

六、存在问题。

一是在帮扶工作中,镇村组干部无资金项目,对扶贫户无实质性的帮扶;二是部分扶贫户发展经济的主观能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三是部分扶贫户家庭缺劳力,缺乏发展经济的能力。

七、下步工作措施。

一是做好未录入贫困系统的贫困户和不精准贫困户进行核实,做到扶贫对象精准。二是继续做好扶贫项目推进工作,确保按时完成扶贫民生工程项目。三是按照我镇20xx年度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组织领导和对镇村干部的督查,全面完成20xx年精准扶贫工作。

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2

一、基本情况及贫困分部状况

xx村是省县xx镇最西南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行政村),南与,西与xx乡连接,北与xx村近邻;共有8个自然村,9个村小组,有农户226户,总人口1130人;劳动力388人,全村有耕地面积920亩,山地面积26000多亩,毛竹林面积6000余亩。

全村共有党员22名(其中女党员2名)。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为2350元。

二、致贫原因及表现

1.贫困户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缺劳力的导致贫困人口重要原因,加上贫困户经济基础差、收入低、因病、因残、因学致贫,需要政府扶持和社会人士对他们进行救助才能摆脱贫困。

2.贫困户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增长缓慢,受资源条件、资金、技术、观念等因素制约,贫困户以种植为主,因管理不当,投资较小,加上有时受自然灾害影响,造成经营能力低下,科技意识不强。贫困户当中有些养殖业,没有规模和特色,缺少资金或缺乏技术,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发展产业不少人“半途而废”,有时生活难以维持,更谈不上致富。

3.贫困人口居住环境条件差,生活难、用电难、用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得“六难”问题很突出。因为这些贫困户居住分散,靠山建房多,家境贫寒,生活环境差,开门见山,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力不足等造成贫困的原因。

4.贫困户多数居住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地方,生活环境恶劣,信息闭塞,思想落后,缺乏创新和竞争意识。只有通过移民搬迁,才能从根本上长远解决贫困。目前,我村共有10户40人需要移民搬迁。

5.项目申报上级部门在审批下达计划时,个别项目下达的总投资比上报的总投资小好多,致使工程缺口资金过大,导致工程不能顺利完工,发挥不了扶贫的作用。

三、扶贫的效益和成果

1.近年来,我村硬化了7.5公里的村组道,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农副产品运输畅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2.推动扶贫攻坚行动,落实一户一策。根据县扶移办的要求,在乡政府和扶贫办的指导下,我村认真履行扶贫攻坚行动,20xx年全村共有种植业46户,养殖业46户,享受了上级扶持,让这些贫困户得到实惠,基本摆脱贫困。

3.大力发展养殖业。利用我村山地资源,村委会鼓励村民发展养蜂业。

四、今后的打算

1、持续做好“10864”结对帮扶工作,根据县《关于村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帮扶贫困户进行“10864:结对帮扶的通知》要求,切实抓好精准扶贫的工作,切实帮扶好贫困户种,种植业和养殖业,尽量做到一户一策,帮助贫困农户早日脱贫,再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走上小康致富之路。

2、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养蜂,以养殖农场为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大力发展以带动贫困农民养牛、养羊为主的特色产业,为贫困农民找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计划在20xx年全年发展100头以上养殖户2户。

3、加快移民搬迁扶贫力度,把移民搬迁扶贫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坚持“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结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避灾移民,鼓励居住在生活环境差的贫困户搬迁安居乐业。

4、争取小额贷款和把握扶贫资金的使用。按照中央、省、市、县的要求,为了帮助农村贫困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落实一部份惠农帮扶资金,发放一定数额的小额贷款。坚持以上项目扶贫的载体,提供信息资源,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是扶贫资金和小额贷款落到实处,为村民解决燃眉之急,做到好事好办。

第4篇 2023年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小编给大家介绍2023年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年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1)

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村改革,实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宣化县于2023年被列入燕山太行山特殊困难片区县。 为探索与宣化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扶贫工作模式,了解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县扶贫办开展了扶贫开发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宣化县基本情况

我县下辖8镇5乡304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总人口2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万人、农业人口24.2万人。按照国家新确定的2300元扶贫标准(指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具有劳动能力),我县共有农村贫困人口约10.2万人,主要分布在王家湾、深井、崞村、塔儿村、东望山、李家堡、赵川等7个山区乡镇。

我县贫困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区域性整体贫困与分散的个体贫困并存,生态环境贫困与农民素质贫困并存。综合分析各种因素,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一是县域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虽然全县人均纯收入较高,但相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较多;二是由于有县无城,没有人口聚集、产业集中、带动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人口居住分散,生产生活单一,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三是全县的贫困村多数处于深山区,这些区域面积大,土地贫瘠,农业基础条件差,缺乏支柱产业,贫困现状较为明显。

2023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确定了11个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其中我县属于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

地区的贫困县。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对于加快全县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实现绿色崛起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县共有40个贫困村列入了河北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这将是我县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今年确定率先启动谢家湾、栗家湾、东坪、西坪、阎家、王家湾、常峪口、元子河、双庙、南街、北街、北大寺、马圈、石门屯、石分村、分水口、关底、小白阳等18个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

二、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一)规划编制及数据采集情况。我县2023年-2023年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初稿已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求了修改意见,并召开了专家评审会进行评审定稿,现已上报市扶贫办;各乡(镇)、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规划已编制完成;制定完成了我县产业发展分布图、产业示范基地分布图、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图、移民搬迁图、重点村分布图等扶贫开发规划图。完成了全县扶贫系统信息平台建设,第一批40个重点贫困村的基础数据已全部采集完成,其它村的基础数据正在采集当中。

(二)扶贫项目谋划及推进情况。按照全市打造30条扶贫产业带的战略构想,我县以县级以上国省交通干线为轴线(包括县道),以中心村建设为节点,共谋划了8条扶贫产业带。分别是:张小线生猪、肉鸡养殖产业带(张小线沿线),覆盖贫困人口104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500万元;三双线蔬菜种植产业带(市区界至大仓盖镇双庙村),覆盖贫困人口3000人,预计十二五可末实现总收入7000万元;永芦

线特色林果产业带(王家湾乡境内永芦线沿线),覆盖贫困人口4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490万元;头武线生猪养殖、杏扁种植产业带(洋河南镇至涿鹿县界),覆盖贫困人口22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450万元;国道112线生猪养殖、张杂谷种植产业带(112线宣化区界至赤城县界),覆盖贫困人口35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3000万元;国道112线杏扁种植、生猪等养殖产业带(112线宣化区界至阳原县界),覆盖贫困人口28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5700万元;洋新线设施蔬菜、杏扁种植、奶牛养殖产业带(洋新线怀安县界至洋河南镇),覆盖贫困人口108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3000万元;国道110线设施蔬菜产业带(110线宣化区界至下花园区界),覆盖贫困人口2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9800万元。此项工作已以表格的形式报至市扶贫办,文字规划和电子图版正在起草、设计当中。

结合我县自然条件,依托养殖、蔬菜、果品、杂粮、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等6大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了11个产业示范基地,分别是:李家堡乡种养一体化,贾家营镇肉鸡养殖,塔儿村乡种养繁育,洋河南镇生猪养殖,顾家营镇有机蔬菜种植、种猪繁育、有机肥发酵和沼气发电一体化,深井镇城镇建设和高效农业示范,江家屯乡设施蔬菜种植,崞村镇杏扁种植,东望山乡-大仓盖镇循环农业连片示范,赵川镇张杂谷连片种植,王家湾乡桑干河大峡谷生态旅游及沿线特色林果种植等11个产业示范基地。

(三)重点村项目规划情况。我办以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和项目区配套建设为主要内容,编制了2023年度一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计划,总投资为979万元,其中贫困户自筹379万元,申请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项目规划共覆盖9个乡(镇)22个贫困村2455户贫困户,扶持贫困人口7708人次。具体计划安排如下:产业扶贫项目,70万元养殖生猪1800头,涉及4个贫困村545户1224人;安排165万元养殖羊2690只,涉及7个贫困村565户1680人;安排65万元养殖鸡260000只,涉及4个贫困村360户816人;140万元新建春秋棚100个,新建暖棚22个,涉及5个贫困村567户1815人;25万元种植林果1250亩,涉及2个贫困村418户2173人。培训项目,计划安排35万元。其中劳动力转移培训14万元,培训100人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万元,培训2200人次;科技培训10万元,培训300人次。项目区配套项目,计划安排100万元硬化道路20公里,共涉及20个贫困村3715户11665人。

(四)贷款贴息工作情况。按照省、市扶贫办2023年扶贫项目贷款贴息项目申报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我办联合县财政局共同对2023年企业申请项目贷款贴息的项目进行了考察论证和筛选,拟推荐省级项目库4个,市级项目库13个。17个项目常规贷款共计6720万元。项目区覆盖贫困村151个,覆盖贫困户13255户。

(五)扶贫开发互助金工作情况。本着村两委班子号召力、组织力强,村民脱贫致富发展愿望强烈,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

础和资金需求的条件要求,我办拟定了栗家湾、羊圈沟、北大寺、马圈、石分村、黄土坡、关底、双庙、常峪口、赵家窑等10个村为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村,现已上报省扶贫办。

(六)定点帮扶工作情况。省里共安排了6个单位帮扶我县12个贫困村,市里安排了10个单位帮扶我县10个贫困村。省里有1个单位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其它帮扶单位未与帮扶贫村进行对接;市里有8个单位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66455部队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已对接的帮扶单位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指导加强村两委建设;协助制定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指导农户建立扶贫专业合作组织;帮助贫困家庭至少建设1个稳定的增收项目;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等。其中,市工商联帮扶谢家湾村新建蓄水池100立方米,防渗渠500米,工程正在实施中;市体育局帮扶东葛峪村铺设灌溉管道3200米;市国资委帮扶李家窑村建设饮水入户工程,协调解决资金60万元;66455部队针对帮扶村开展了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现正进行统计工作。

(七)劳动力转移及贫困人口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情况。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贫困人口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采取依托市、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县培训基地集中办班与委托行业技校分散培训相结合;课堂理论学习与工地实习相结合;自主培训与有关地区、有关行业联合办班培训相结合;长规培训与定单定向培训相结合;专业技术培训与普及科技培训相结合;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现专业与需求对口,技能与市场接轨,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

(八)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情况。困户建档立卡工作面大、量广、任务重、时间紧、要求严,按照省、市的要求,我们立即召开动员会议,安排落实工作。截止目前,已基本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表。进一步摸清了贫困户的底数,为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九)项目资金管理工作情况。为了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截留,我办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在项目实施前公布项目计划内容和资金额度,供群众监督,项目实施后,向群众公示,给群众一个知情权,报帐发票由乡、村及群众代表审查,逐级验收报帐,并提交审计部门审计,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行,增加资金的透明度。

(十)其它工作推进情况。在宣传造势方面,将市扶贫办梳理出的6条扶贫攻坚标语口号,通过县电视台、县报、政府信息网等多种媒体进行滚动播放、宣传;将标语口号下发到各乡镇,各乡镇正组织人员在各重点贫困村村民主要活动场所和公路沿线进行书写,力争使扶贫攻坚工作深入人心。为了加大对扶贫项目的宣传工作,对于农民群众支持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关心扶贫项目,热爱扶贫项目,管理扶贫项目,推动扶贫项目滚动持续发展,更好的发挥扶贫项目的效益,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实施后,都必须建立永久性标准牌一块,书写扶贫标语。编制完成扶贫工作宣传手册,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省、市扶贫方针、政策、纲要,国家、省主要领导讲话,扶贫常识等,共印制5000册宣传手册,已在全县范围内广泛进行宣传、发放。在干部培训方面,由于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刚刚

开始,干部群众对本项工作认识不够,甚至理解出现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办邀请市扶贫办赵光宇副主任于3月29日对全县12个乡镇的主管领导及40个贫困村支部书记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扶贫规划纲要、项目的编制、申报、管理等内容。按照市办要求,结合劳动力转移、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贫苦村干部培训等三项内容,我县确定了宣化县职教中心和宣化德意驾校为培训基地。目前正在和两所培训基地协商、制定培训计划,年内计划培训2600人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宣化县三分之二地区处于深山区和浅山丘陵区,气候恶劣,土壤瘠薄,自然灾害频发,灾年发生率高。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二是农村人口素质较差,扶贫工作认识不够。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全县农民群众文化程度不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自我发展意识淡薄,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低。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村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公路建设历史欠帐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有45个行政村不通沥清路(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15%,19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区域内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

四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2023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9:34:37,与全省13:53:34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8081元,明显低于全省(28668元)水平。城镇化率为14.6%,比全国(49.68%)、全省(45%)平均水平分别低35和30个百分点。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业集群。

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滞后,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差较远。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注重实行产业化扶贫。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契机,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自然、人力等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按照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大兴特色产业,搞好土地流转,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之路。鼓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培育经纪人,发展营销大户,建立产业协会,引导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特色产业流通增值。加快建设北街、石门屯的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常峪口、西甘庄的万只羊养殖基地,关底、马圈的千亩设施蔬菜基地,石分村、分水口万亩林果基地,大力发展一批高效畜牧、无公害蔬菜和绿色果品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加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力度,

加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加快良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推广,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大力培育现代农民,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技能。

二、整合资源促进连片开发。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粘合剂作用,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工作为平台,采取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办法,整合发改、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教育、卫生、住房与城乡建设等单位和部门的资金集中投入到重点区域,确保重点区域的资金投入力度。

三、加强劳动力转移与培训。扶贫开发,既要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为贫困群众牵线搭桥到外地就业,又要搞好外地务工的农民工的扶贫,解决好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农村问题,保障输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鼓励贫困地区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臵换等各种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离土离乡创造条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认真细致地对贫困乡镇、村组、人口及劳动力的培训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切实摸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切实制定好本县的扶贫培训计划。到十二五末,力争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3000人,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30000人。

四、实行搬迁扶贫。加强移民扶贫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异地搬迁扶贫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相结合,帮助搬迁户开辟新的增收门路。对居住在边远山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特困人口,实施搬迁扶贫,把扶贫搬迁与贫困户的危房改造相结合,加大搬迁扶贫的支持力度。

五、招商引资促进脱贫。用好用活扶贫政策,瞄准扶贫对象、瞄准项目、瞄准市场,规划和编制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扶贫招商引资项目,多形式进行项目推介,利用外来资金借力发展,借鸡生蛋。扶贫政策中能融入招商引资的就要积极融入,扶贫项目能通过招商引资实施的就要积极开展项目编制、项目推介招商。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村互助专业合作社项目等招商,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村镇金融组织、产业园区建设,带动产业壮大,拓宽融资平台,打造产业聚集。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工作调度会精神,举全县之力,强势推进,狠抓落实,坚决打赢全县扶贫开发攻坚战,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2023年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2)

为助推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政协理县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会同相关部门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深入10个乡镇11个重点村,走访乡镇、村组干部群众160余次,就全县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实施情况

正值全县上下全力推进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全面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经科学整合、合理规划,整合涉农项目,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村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四个方面,项目涵盖全县13个乡镇81个村,确定11个村为重点项目村,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类实施、全面发展,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原则。于7月中旬全面启动实施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到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按照理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当前先行实施风貌改造、户间路、四改两建、消防设施、垃圾处理池等村庄建设项目,11个重点村于2023年9月30日前完成,70个工作村于2023年底前完成。经实地调查了解,11个重点村的村庄建设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各村都在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有序推进,但建设进度不一,有的村行动早,措施得力,进度推进快,村庄面貌明显改观,并且在工期安排上自加压力,力争提前完成,薜城镇建山村力争于8 月20日前完成,夹壁乡猛古村、杂谷脑镇关田村、上孟乡日波村力争于8月底前完成。有的村行动迟缓,到实地察看时尚无多少看点。一些非重点的工作村不等不靠,及早动员,狠抓落实,各种项目正在积极建设施工中,大多能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制约建设进度的客观因素,需要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一是一些农房重建扫尾工程尚未结束,砖混现浇结构的房屋还未脱木,还不能粉刷墙面,影响风貌改造进度,甘堡乡尔布村97户整体搬迁异地重建,由于支木、关板等建筑材料缺乏,加之停电现象较多,大多房屋尚未封顶,不仅影响农房重建进度,也影响了村庄建设的一些项目实施;二是用于项目施工的砂石特别是用于装饰的细砂等材料紧缺且价高,运费也高;三是采摘花椒造成劳动力紧张,我县高半山大都花椒多,又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采摘时间长,如木卡乡三寨村需40天左右,农民早

出晚归,白天大多家中无人,一些项目工程施工难以开展;四是乡村道路建设封备施工,相关材料无法运进村。蒲溪乡休溪村自6月27日开建水泥路,到目前尚未完工,下孟乡沙吉村因欧苏桥建设也影响了农房重建和村庄建设进度。另外,技术工匠不足、停电现象较多等也影响建设进度。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攻坚行动提供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蔡清礼为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万成军任副组长,发改委、三办、交通、农水、畜牧兽医、国土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监督落实,工程验收等工作。各乡镇、村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牵头责任人,村组联系人,将任务分解到村组、到人头,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实行部门业主负责制,明确各部门是责任主体,牵头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是组织落实的工作主体,村两委会是具体实施主体,村民是受益主体。落实了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重点村的责任制。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常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开展指导、督察工作,协调处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强力宣传,统一认识,为攻坚行动提供思想保证。

大力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采取召开干部动员会、现场会、村民大会、户主会、村民座谈会,组织村组干部和农户代表到先进地参观学习和典型示范等形式,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加快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中。

(三)制定方案,统一标准,为项目实施提供政策保证。将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扶贫开发、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合项目,整合资金,结合县情,因地制宜,制定出了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范围、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时间和补助标准。各乡镇、村也相应制定出实施方案,将方案细化到村、到组、到户。

(四)心系群众,服务于民,为项目实施提供后勤保证。狠抓组织协调,形成了各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和职能明确、统一协调的联系制度,各乡镇明确分解目标责任,加大部门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村、村与组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积极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开展项目实施的指导服务和督促检查工作,推进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五)严格程序,强化监管,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证。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实行专人、专帐、专户和县级财政支付核算。规范项目的报批程序,严格项目工程的立项、

设计、工程建设监管、预决算管理、竣工验收管理。明确了项目工程奖惩实施办法和考评方法。

三、基本经验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前提。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群众的关怀,也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二)大力宣传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是关键。从项目实施以来的实践看,凡是思想发动好的,工作推进就快,建设质量就高,村容民风转变就明显。反之,工作就被动,建设进展就缓慢,建设质量就差。

(三)主动作为,形成合力是保证。各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组、下派干部、各村两委会和党员干部协同作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高效推进建设进度。

(四)积极做好项目的规划实施是核心。通过项目建设,让农民群众尽快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更好地调动农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四、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个别村思想认识不到位,只强调客观制约因素而不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不够,责任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行动迟缓,进度缓慢。

(二)有的农户主体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愿自身投入,就政府补贴而仅钱吃面,所建项目显得小气,不仅影响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而且影响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有的村项目建设规划不够科学,有的不按规划和建设标准要求实施。如甘堡乡尔布村规划所有农户的圈舍建在杂谷脑河边,不仅影响整村美观,还会对河流造成污染。

(四)技术指导服务和质量监管不到位,有的建设项目存在质量问题。乡村道路的路基保坎、护坡墙、涵洞、涵管、排水沟等不完善,路面基础辗压不够,应按规范要求建设施工;坡度较大的村内道路和户间路排水和冬季防滑考虑不周;有的风貌改造用料易风化退色,保持时间不长。

(五)村活动室建设进度缓慢,村活动室建设项目招投标早已结束,村上也已完成三通一平工作,但一些施工单位迟迟不进场。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督促中标单位早日进场,否则按招投标管理办法作自动弃标处理。

(六)风貌改造、村道、户间路等委托代建的施工单位垫资困难,建议按工程拨付款办法分期拨付。

(七)一些农户的四改难以达到实施方案确定的标准。大多农户已通过农房重建结合了四改项目,因占地面积和实际需要等原因,有的农户所建面积不能达到规定标准,如厕所大多农户不能达到不低于8平方米的标准要求,

总不能另建而造成浪费,增加农户负担。应当因地、因户制宜而不作强求。

(八)乡村道路建设与农产品运销存在矛盾。夹壁乡猛古村的道路计划在近期开工建设,而该村的大白菜运销10月初才能结束,道路建设与蔬菜调运矛盾突出,如在冬季施工又影响道路质量。

(九)一些异地重建的分散户的通水、通电还未纳入统一规划,自行架线不仅不规范影响村容,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五、对下阶段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建议

(一)加强引导,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既是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的受益主体,也是重要的实施主体,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创新宣传方式,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发扬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在项目建设中,要统一规划,明确界定政府组织实施和群众自主实施的项目,全力推进政府实施项目,更好地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让农民从项目建设中感受到党和政府、各级干部对群众的关心、爱护和真心实意助民谋发展的热情以及实施项目带来的实惠,更加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干部要把项目

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有效载体。

(二)做好四个结合,提升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水平。 一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灾后重建有机结合起来。要利用灾后重建机遇,扎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解决群众关心期盼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灾后重建项目与综合扶贫攻坚项目同步实施、同步出彩,充分展示灾区新变化、新气象。二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省委、省政府为改善我省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大部署。通过村庄建设,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集中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硬化、亮化、美化、绿化的新村庄,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提升农村形象和品位,逐步改变农民的陈规陋习,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三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发展特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和布局水平,使全县村庄建设真正做到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彰显特色,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良好基础。要充分彰显民族和地域特色,进一步明确村庄风貌定位,既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有机溶入现代元素,做到画龙点睛,同时要尊重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不得画蛇添足。要通过村庄建设,倾力打造藏羌文化走廊,将浓郁的藏羌民俗风情更好地融入到村庄建设中,着力展示我县藏羌文化的独特魅力。四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科技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法制扶贫,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守法意识。

(三)强化指导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成效,应当克服短期行为,发挥项目长期效益。一是要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务求实效,以规划指导建设,以规划规范管理。二是要加强项目工程施工的指导服务。严格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质量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验收办法,保证项目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干一项成一项,达到能使群众长期受益的目的。三是加强制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各种资金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各种项目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四是要创新机制,探索建立项目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坚决克服重建轻管的倾向,深化思想认识,形成全体群众重视管护、参与管护的局面,要落实管护责任,明确产权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偿使用机制,确保已建项目设施发挥预期效益。

(四)强化组织协调,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要求高,为此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一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目标任务,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真心实意为民办事,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二是措施要得力。以非常之举办非常之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制定强有力的措施,落实责任,突出重点,通过典型示范,分类指导,强力推进建设进程。三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在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对一些农户自建项目要尊重农民意愿,在不影响整体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和能力量力而行,不攀比、不浪费、不误农时。各部门、乡镇、村不能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在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协调解决客观制约因素。

第5篇 2023年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23年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xx年度的工作安排意见,为了更好的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工作的报告》,在县人大分管领导的带领下,调研组于4月23日至27日开展了全县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工作的调研。现就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研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采取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个别走访与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分别深入到全县七乡两镇和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以及相关重点项目实施地,就种植业、养殖业等发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听取情况介绍9次,召开座谈会1次,走访乡村干部和群众116人,收集意见和建议35条。

二、全县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工作推进情况

(一)20xx年扶贫项目有序推进,成效明显。

先行先试减贫摘帽。根据国家的扶贫政策,结合江口实际,编制完成了《江口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围绕规划,坚持开发式扶贫,坚持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防灾减灾、科技扶贫、信息扶贫相结合,找准了发展出路,

加快了扶贫开发进程。以二类贫困乡镇闵孝镇先行先试减贫摘帽工作为契机,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xx年闵孝镇农村人均纯收入3976元,同比增长32.5%;贫困发生率较20xx年下降4.08个百分点,为8.11%;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大幅度得以改善,农村发展后劲增强,闵孝镇减贫摘帽工作通过了省、地的验收。

稳步推进扶贫产业。围绕人均1亩茶、1头萝卜猪、1棵核桃树和一园四带目标,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稳定增加困难群众收入。全县新建规模养殖(场)7个,生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到125160头,35230头、45560只、322500只,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17%、1.2%、30.69%、4.81%;新建油茶基地0.6万亩、水果基地0.35万亩、中药材基地0.834万亩、核桃基地2.4万亩、楠竹基地2.64万亩、茶叶基地1.4万亩、蔬菜基地3.01万亩、藤茶基地0.9万亩;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四带产业布局初具雏形。建立12个村级扶贫互助社,扶贫资金总量达205万元;增加小额贴息财政扶贫资金至86万元,解决了部分农户发展资金紧缺问题;实施了雨露计划,树立智力扶贫典型;加快推进了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各记其功、各负其责的集团帮扶工作,20xx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649.8万元,筹集社会帮扶资金80万元。20xx年减少贫困人口0.88万人,贫困发生率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达到3918元,同比增长24.3%。

(二)20xx年减贫摘帽整县推进、扎实开展 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江口县20xx年整县推进减贫摘帽实施方案》的部署,七乡两镇都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明确了每个班子、每位班子成员及全体乡村干部的工作任务,建立了工作业绩考核办法,责任明确,任务具体,措施得力。如民和乡建立了村级干部工作目标考核机制,有效地解决了乡镇干部力量不足和调动村级干部工作积极性问题,土地流转工作扎实有效,就烤烟移栽面积已完成5300亩,中药材生产面积3000亩,茶叶基地新建1300亩等。县级编制完成了《江口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各乡镇根据县的总体规划,相应制定了十二五扶贫工作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规划》符合地方实际,符合地方长远长足发展要求。乡镇在编报项目上力度前所未有,如双江镇已编制项目13个,其中已上报2个,镇党委书记亲自抓,并以省扶贫挂帮江口为契机,抽专人3名成立了镇项目办,专门负责编报项目建设工作,着力项目争取工作不放松。

减贫摘帽重点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势头强劲。县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身体力行向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身体力行招商引资,安商扶商;身体力行到一线调研,督促产业扶贫工作的落实。乡镇干部蹲村抓点,全力以赴。目前,

烤烟生产已突破2.2万亩,中药材、核桃、楠竹、油茶、绿茶已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初计划数,夏粮生产、蔬菜产业、精品瓜果、猪、羊、禽养殖,以及大鲵、七彩山鸡等生产发展工作有序推进。在粮食生产上,怒溪乡投入资金35万元,大力推广玉米肥球育苗、水稻旱育浅植,建水稻高产示范点2000亩;德旺乡抓优质米生产基地1000亩等。在茶叶生产上,坝盘乡仅都村发展茶叶生产户200余户,面积达3000亩,并建茶叶加工厂1个,官和乡建白茶基地1400亩,茶叶加工企业1个等。在油茶生产上,桃映乡已新植9912亩,全乡油茶面积已达1.59万亩,在楠竹生产上,太平乡已栽植2万亩,且乡村旅游已达130余户,床位1300余张,接待能力增强。桃映乡小屯村村支两委在本村大力发展了花卉产业,已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发展400亩,带动农户30余户,发展以紫薇树为主,预计可增收620万元。在烤烟生产上,闵孝镇仅双屯村就连片栽植了1800亩,且100%的地膜覆盖等等。每个乡镇都按照县的统一部署和总体要求,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安排计划,正在一件一件的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

三、扶贫脱贫攻坚工程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及建议

(一)如何解决没有产业发展的规模就不能真正走向市场,与没有市场平台的拉动又难以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的思考。

在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在扶持发展养殖业、蔬菜业等方面的失利情况,也回顾过去,在大力发展无核蜜桔、青麻、桑蚕以及规模化养猪、养羊方面,亦可谓是下来了一番功夫的,但最终,不仅没有发展起来,也因反复地做类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老百姓的怨气、老百姓对政府的不信任,也带来乡镇工作的难度。通过了解、探讨、分析,这些产业没有发展成功的原因,除了一部分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思想保守和一部分干部能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强外,一是没有因地制宜发展对路品种,介于行政干预而不得已为之。二是在抓产业的方式上,多为产前工作强硬,产中、产后的跟踪管理薄弱。三是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严重滞后。四是产业发展的后续缺乏扶持政策的支持。一项产业,没有市场或没有打入市场,就不可能持续发展,长足发展。

目前,我县在茶叶生产上,企业+农户+技术的模式已见成效。哪里的茶叶长势好、面积多,那里一定有茶叶加工企业和技术人员的经常性精心指导。但,也存在如太平乡月亮坝养殖场(法人刘兴达)养蛋鸡达3.8万只,民和乡龙宿姚福清户养蛋鸡达7千只等养殖大户,虽有养殖的技术,而遇

到了生产的蛋鸡销售难的问题等。同时,全县已栽植楠竹、油茶、核桃数万亩,绝大部分栽植于新垦地、荒地,且三、五年都见不到经济效益。发展起来了,应该说是一项长效产业,可持续见效的产业,甚至可以带动其产业链的延伸发展,但栽后的管理十分堪忧,有的缺乏资金难以加强管护,有的只管栽不管管理,特别是核桃和楠竹。

建议: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既要抓好产前的各项工作,也要把产中、产后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予以研究抓落实。制定产业的后续扶持政策,建立专业技术队伍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和市场信息平台,强化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使之发展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壮大财政财源。

(二)抓住政策性机遇,谋划项目建设方面亟待整合力量。

国发2号文件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面对的是贵州省,面对的是武陵山片区,项目的编报和争取工作亦可谓百舸争流。江口百业俱兴,工作千头万绪,全县上下抓发展的劲头十足。在项目的编制、呈报、争取工作上,不论是县直部门,或是乡镇,由于职能不同,力量不足,加之部门之间,乡镇与部门之间的衔接、协调无形中会影响到争时间、赶进度等工作,以及对

研读、用好、用活政策上有差异。虽然,县委、政府已安排,且多次督促抓好项目的编制和向上争取工作,肯定的说是有成效的。也可以说,该项工作还有差距。在调研中了解到,乡镇在编报项目上一定程度的存在局限性,有的部门因编制项目人员单薄而显得力不从心。如果,我们没有一班人熟知本地实情,熟知项目编制业务,熟知政策信息就会失去先机,失去加快加速发展的助推器。

建议:政府组建一个项目编报办公室,专门负责项目的编制、呈报和向上争取工作。抽调项目编制业务熟悉、项目谋划能力强、协调工作能力强三方面的人员力量,组建项目编报办公室。加强领导,解决必要的工作经费,统筹做好全县大、中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的工作,保障获取和传递项目建设信息快,项目编制呈报快,挤进国家相关项目建设规划快,推动项目落地建设快,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

(三)关于20xx年减贫摘帽的数据统计工作的建议 介于减贫摘帽工作,在切实抓好各项产业、十大工程的基础上,最终体现在实业的发展和数据的统计上。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应是统计工作的根本要求。目前,各乡镇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特别是综合分析强化统计的能力有待加强。所以,建议:政府提早安排,总结和借鉴闵孝镇20xx年减贫摘帽的工作经验,强化各乡镇的减贫摘帽统计工作。

(四)关于土地整治中涉及耕地质量问题的建议

全县20xx年前在闵孝、太平等乡镇实施了土地整治项目,将极大地推动农业机械化耕作,提高劳动效率;也有利于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但整治后,出现耕地质量问题,即大部分耕地的耕作层沙石偏多,如太平乡平南经整治的200亩土地;耕作层较浅,如闵孝镇峰坝村经整治的土地有的田块耕作层不足10厘米,同样砂石偏多。建议:

从20xx年起,政府要加大该项目实施中的监督力度,必须要承建方将原耕地的耕作层的泥土起放在一起,待土地整治平后,夯实泥底层,再回填原有的耕作层泥土,并耕作层深度应达28-30厘米以上。且在项目完工验收时,应邀请当地部分群众代表参加。20xx年底前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所涉及土地质量问题,希望政府妥善处理。

2023年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2)

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村改革,实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宣化县于20xx年被列入燕山太行山特殊困难片区县。 为探索与宣化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扶贫工作模式,了解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县扶贫办开展了扶贫开发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宣化县基本情况

我县下辖8镇5乡304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总人口2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万人、农业人口24.2万人。按照国家新确定的2300元扶贫标准(指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具有劳动能力),我县共有农村贫困人口约10.2万人,主要分布在王家湾、深井、崞村、塔儿村、东望山、李家堡、赵川等7个山区乡镇。

我县贫困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区域性整体贫困与分散的个体贫困并存,生态环境贫困与农民素质贫困并存。综合分析各种因素,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一是县域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虽然全县人均纯收入较高,但相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较多;二是由于有县无城,没有人口聚集、产业集中、带动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人口居住分散,生产生活单一,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三是全县的贫困村多数处于深山区,这些区域面积大,土地贫瘠,农业基础条件差,缺乏支柱产业,贫困现状较为明显。

20xx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确定了11个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其中我县属于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

地区的贫困县。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对于加快全县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实现绿色崛起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县共有40个贫困村列入了河北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这将是我县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今年确定率先启动谢家湾、栗家湾、东坪、西坪、阎家、王家湾、常峪口、元子河、双庙、南街、北街、北大寺、马圈、石门屯、石分村、分水口、关底、小白阳等18个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

二、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一)规划编制及数据采集情况。我县20xx年-20xx年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初稿已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求了修改意见,并召开了专家评审会进行评审定稿,现已上报市扶贫办;各乡(镇)、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规划已编制完成;制定完成了我县产业发展分布图、产业示范基地分布图、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图、移民搬迁图、重点村分布图等扶贫开发规划图。完成了全县扶贫系统信息平台建设,第一批40个重点贫困村的基础数据已全部采集完成,其它村的基础数据正在采集当中。

(二)扶贫项目谋划及推进情况。按照全市打造30条扶贫产业带的战略构想,我县以县级以上国省交通干线为轴线(包括县道),以中心村建设为节点,共谋划了8条扶贫产业带。分别是:张小线生猪、肉鸡养殖产业带(张小线沿线),覆盖贫困人口104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500万元;三双线蔬菜种植产业带(市区界至大仓盖镇双庙村),覆盖贫困人口3000人,预计十二五可末实现总收入7000万元;永芦

线特色林果产业带(王家湾乡境内永芦线沿线),覆盖贫困人口4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490万元;头武线生猪养殖、杏扁种植产业带(洋河南镇至涿鹿县界),覆盖贫困人口22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450万元;国道112线生猪养殖、张杂谷种植产业带(112线宣化区界至赤城县界),覆盖贫困人口35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3000万元;国道112线杏扁种植、生猪等养殖产业带(112线宣化区界至阳原县界),覆盖贫困人口28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5700万元;洋新线设施蔬菜、杏扁种植、奶牛养殖产业带(洋新线怀安县界至洋河南镇),覆盖贫困人口108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3000万元;国道110线设施蔬菜产业带(110线宣化区界至下花园区界),覆盖贫困人口2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9800万元。此项工作已以表格的形式报至市扶贫办,文字规划和电子图版正在起草、设计当中。

结合我县自然条件,依托养殖、蔬菜、果品、杂粮、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等6大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了11个产业示范基地,分别是:李家堡乡种养一体化,贾家营镇肉鸡养殖,塔儿村乡种养繁育,洋河南镇生猪养殖,顾家营镇有机蔬菜种植、种猪繁育、有机肥发酵和沼气发电一体化,深井镇城镇建设和高效农业示范,江家屯乡设施蔬菜种植,崞村镇杏扁种植,东望山乡-大仓盖镇循环农业连片示范,赵川镇张杂谷连片种植,王家湾乡桑干河大峡谷生态旅游及沿线特色林果种植等11个产业示范基地。

(三)重点村项目规划情况。我办以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和项目区配套建设为主要内容,编制了20xx年度一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计划,总投资为979万元,其中贫困户自筹379万元,申请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项目规划共覆盖9个乡(镇)22个贫困村2455户贫困户,扶持贫困人口7708人次。具体计划安排如下:产业扶贫项目,70万元养殖生猪1800头,涉及4个贫困村545户1224人;安排165万元养殖羊2690只,涉及7个贫困村565户1680人;安排65万元养殖鸡260000只,涉及4个贫困村360户816人;140万元新建春秋棚100个,新建暖棚22个,涉及5个贫困村567户1815人;25万元种植林果1250亩,涉及2个贫困村418户2173人。培训项目,计划安排35万元。其中劳动力转移培训14万元,培训100人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万元,培训2200人次;科技培训10万元,培训300人次。项目区配套项目,计划安排100万元硬化道路20公里,共涉及20个贫困村3715户11665人。

(四)贷款贴息工作情况。按照省、市扶贫办20xx年扶贫项目贷款贴息项目申报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我办联合县财政局共同对20xx年企业申请项目贷款贴息的项目进行了考察论证和筛选,拟推荐省级项目库4个,市级项目库13个。17个项目常规贷款共计6720万元。项目区覆盖贫困村151个,覆盖贫困户13255户。

(五)扶贫开发互助金工作情况。本着村两委班子号召力、组织力强,村民脱贫致富发展愿望强烈,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

础和资金需求的条件要求,我办拟定了栗家湾、羊圈沟、北大寺、马圈、石分村、黄土坡、关底、双庙、常峪口、赵家窑等10个村为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村,现已上报省扶贫办。

(六)定点帮扶工作情况。省里共安排了6个单位帮扶我县12个贫困村,市里安排了10个单位帮扶我县10个贫困村。省里有1个单位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其它帮扶单位未与帮扶贫村进行对接;市里有8个单位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66455部队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已对接的帮扶单位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指导加强村两委建设;协助制定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指导农户建立扶贫专业合作组织;帮助贫困家庭至少建设1个稳定的增收项目;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等。其中,市工商联帮扶谢家湾村新建蓄水池100立方米,防渗渠500米,工程正在实施中;市体育局帮扶东葛峪村铺设灌溉管道3200米;市国资委帮扶李家窑村建设饮水入户工程,协调解决资金60万元;66455部队针对帮扶村开展了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现正进行统计工作。

(七)劳动力转移及贫困人口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情况。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贫困人口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采取依托市、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县培训基地集中办班与委托行业技校分散培训相结合;课堂理论学习与工地实习相结合;自主培训与有关地区、有关行业联合办班培训相结合;长规培训与定单定向培训相结合;专业技术培训与普及科技培训相结合;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现专业与需求对口,技能与市场接轨,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

(八)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情况。困户建档立卡工作面大、量广、任务重、时间紧、要求严,按照省、市的要求,我们立即召开动员会议,安排落实工作。截止目前,已基本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表。进一步摸清了贫困户的底数,为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九)项目资金管理工作情况。为了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截留,我办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在项目实施前公布项目计划内容和资金额度,供群众监督,项目实施后,向群众公示,给群众一个知情权,报帐发票由乡、村及群众代表审查,逐级验收报帐,并提交审计部门审计,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行,增加资金的透明度。

(十)其它工作推进情况。在宣传造势方面,将市扶贫办梳理出的6条扶贫攻坚标语口号,通过县电视台、县报、政府信息网等多种媒体进行滚动播放、宣传;将标语口号下发到各乡镇,各乡镇正组织人员在各重点贫困村村民主要活动场所和公路沿线进行书写,力争使扶贫攻坚工作深入人心。为了加大对扶贫项目的宣传工作,对于农民群众支持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关心扶贫项目,热爱扶贫项目,管理扶贫项目,推动扶贫项目滚动持续发展,更好的发挥扶贫项目的效益,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实施后,都必须建立永久性标准牌一块,书写扶贫标语。编制完成扶贫工作宣传手册,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省、市扶贫方针、政策、纲要,国家、省主要领导讲话,扶贫常识等,共印制5000册宣传手册,已在全县范围内广泛进行宣传、发放。在干部培训方面,由于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刚刚开始,干部群众对本项工作认识不够,甚至理解出现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办邀请市扶贫办赵光宇副主任于3月29日对全县12个乡镇的主管领导及40个贫困村支部书记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扶贫规划纲要、项目的编制、申报、管理等内容。按照市办要求,结合劳动力转移、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贫苦村干部培训等三项内容,我县确定了宣化县职教中心和宣化德意驾校为培训基地。目前正在和两所培训基地协商、制定培训计划,年内计划培训2600人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宣化县三分之二地区处于深山区和浅山丘陵区,气候恶劣,土壤瘠薄,自然灾害频发,灾年发生率高。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二是农村人口素质较差,扶贫工作认识不够。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全县农民群众文化程度不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自我发展意识淡薄,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低。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村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公路建设历史欠帐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有45个行政村不通沥清路(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15%,19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区域内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

四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20xx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9:34:37,与全省13:53:34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8081元,明显低于全省(28668元)水平。城镇化率为14.6%,比全国(49.68%)、全省(45%)平均水平分别低35和30个百分点。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业集群。

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滞后,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差较远。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注重实行产业化扶贫。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契机,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自然、人力等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按照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大兴特色产业,搞好土地流转,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之路。鼓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培育经纪人,发展营销大户,建立产业协会,引导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特色产业流通增值。加快建设北街、石门屯的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常峪口、西甘庄的万只羊养殖基地,关底、马圈的千亩设施蔬菜基地,石分村、分水口万亩林果基地,大力发展一批高效畜牧、无公害蔬菜和绿色果品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加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力度,

加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加快良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推广,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大力培育现代农民,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技能。

二、整合资源促进连片开发。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粘合剂作用,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工作为平台,采取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办法,整合发改、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教育、卫生、住房与城乡建设等单位和部门的资金集中投入到重点区域,确保重点区域的资金投入力度。

三、加强劳动力转移与培训。扶贫开发,既要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为贫困群众牵线搭桥到外地就业,又要搞好外地务工的农民工的扶贫,解决好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农村问题,保障输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鼓励贫困地区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臵换等各种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离土离乡创造条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认真细致地对贫困乡镇、村组、人口及劳动力的培训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切实摸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切实制定好本县的扶贫培训计划。到十二五末,力争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3000人,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30000人。

四、实行搬迁扶贫。加强移民扶贫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异地搬迁扶贫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相结合,帮助搬迁户开辟新的增收门路。对居住在边远山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特困人口,实施搬迁扶贫,把扶贫搬迁与贫困户的危房改造相结合,加大搬迁扶贫的支持力度。

五、招商引资促进脱贫。用好用活扶贫政策,瞄准扶贫对象、瞄准项目、瞄准市场,规划和编制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扶贫招商引资项目,多形式进行项目推介,利用外来资金借力发展,借鸡生蛋。扶贫政策中能融入招商引资的就要积极融入,扶贫项目能通过招商引资实施的就要积极开展项目编制、项目推介招商。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村互助专业合作社项目等招商,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村镇金融组织、产业园区建设,带动产业壮大,拓宽融资平台,打造产业聚集。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工作调度会精神,举全县之力,强势推进,狠抓落实,坚决打赢全县扶贫开发攻坚战,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第6篇 2023年度关于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村改革,实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宣化县于2023年被列入燕山太行山特殊困难片区县。 为探索与宣化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扶贫工作模式,了解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县扶贫办开展了扶贫开发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宣化县基本情况

我县下辖8镇5乡304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总人口2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万人、农业人口24.2万人。按照国家新确定的2300元扶贫标准(指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具有劳动能力),我县共有农村贫困人口约10.2万人,主要分布在王家湾、深井、崞村、塔儿村、东望山、李家堡、赵川等7个山区乡镇。

我县贫困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区域性整体贫困与分散的个体贫困并存,生态环境贫困与农民素质贫困并存。综合分析各种因素,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一是县域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虽然全县人均纯收入较高,但相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较多;二是由于有县无城,没有人口聚集、产业集中、带动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人口居住分散,生产生活单一,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三是全县的贫困村多数处于深山区,这些区域面积大,土地贫瘠,农业基础条件差,缺乏支柱产业,贫困现状较为明显。

2023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确定了11个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其中我县属于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

地区的贫困县。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对于加快全县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实现绿色崛起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县共有40个贫困村列入了河北省xx扶贫开发规划,这将是我县xx期间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今年确定率先启动谢家湾、栗家湾、东坪、西坪、阎家、王家湾、常峪口、元子河、双庙、南街、北街、北大寺、马圈、石门屯、石分村、分水口、关底、小白阳等18个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

二、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一)规划编制及数据采集情况。我县2023年-2023年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初稿已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求了修改意见,并召开了专家评审会进行评审定稿,现已上报市扶贫办;各乡(镇)、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规划已编制完成;制定完成了我县产业发展分布图、产业示范基地分布图、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图、移民搬迁图、重点村分布图等扶贫开发规划图。完成了全县扶贫系统信息平台建设,第一批40个重点贫困村的基础数据已全部采集完成,其它村的基础数据正在采集当中。

(二)扶贫项目谋划及推进情况。按照全市打造30条扶贫产业带的战略构想,我县以县级以上国省炕通干线为轴线(包括县道),以中心村建设为节点,共谋划了8条扶贫产业带。分别是:张小线生猪、肉鸡养殖产业带(张小线沿线),覆盖贫困人口10400人,预计xx末可实现总收入500万元;三双线蔬菜种植产业带(市区界至大仓盖镇双庙村),覆盖贫困人口3000人,预计xx可末实现总收入7000万元;永芦

线特色林果产业带(王家湾乡境内永芦线沿线),覆盖贫困人口4000人,预计xx末可实现总收入490万元;头武线生猪养殖、杏扁种植产业带(洋河南镇至涿鹿县界),覆盖贫困人口22022人,预计xx末可实现总收入450万元;国道112线生猪养殖、张杂谷种植产业带(112线宣化区界至赤城县界),覆盖贫困人口35000人,预计xx末可实现总收入3000万元;国道112线杏扁种植、生猪等养殖产业带(112线宣化区界至阳原县界),覆盖贫困人口28000人,预计xx末可实现总收入5700万元;洋新线设施蔬菜、杏扁种植、奶牛养殖产业带(洋新线怀安县界至洋河南镇),覆盖贫困人口10800人,预计xx末可实现总收入3000万元;国道110线设施蔬菜产业带(110线宣化区界至下花园区界),覆盖贫困人口2022人,预计xx末可实现总收入9800万元。此项工作已以表格的形式报至市扶贫办,文字规划和电子图版正在起草、设计当中。

酷合我县自然条件,依托养殖、蔬菜、果品、杂粮、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等6大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了11个产业示范基地,分别是:李家堡乡种养一体化,贾家营镇肉鸡养殖,塔儿村乡种养繁育,洋河南镇生猪养殖,顾家营镇有机蔬菜种植、种猪繁育、有机肥发酵和沼气发电一体化,深井镇城镇建设和高效农业示范,江家屯乡设施蔬菜种植,崞村镇杏扁种植,东望山乡-大仓盖镇循环农业连片示范,赵川镇张杂谷连片种植,王家湾乡桑干河大峡谷生态旅游及沿线特色林果种植等11个产业示范基地。

(三)重点村项目规划情况。我办以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和项目区配套建设为主要内容,编制了2023年度一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计划,总投资为979万元,其中贫困户自筹379万元,申请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项目规划共覆盖9个乡(镇)22个贫困村2455户贫困户,扶持贫困人口7708人次。具体计划安排如下:产业扶贫项目,70万元养殖生猪1800头,涉及4个贫困村545户1224人;安排165万元养殖羊2690只,涉及7个贫困村565户1680人;安排65万元养殖鸡260000只,涉及4个贫困村360户816人;140万元新建春秋棚100个,新建暖棚22个,涉及5个贫困村567户1815人;25万元种植林果1250亩,涉及2个贫困村418户2173人。培训项目,计划安排35万元。其中劳动力转移培训14万元,培训100人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万元,培训2200人次;科技培训10万元,培训300人次。项目区配套项目,计划安排100万元硬化道路20公里,共涉及20个贫困村3715户11665人。

(四)贷款贴息工作情况。按照省、市扶贫办2023年扶贫项目贷款贴息项目申报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我办联合县财政局共同对2023年企业申请项目贷款贴息的项目进行了考察论证和筛选,拟推荐省径项目库4个,市级项目库13个。17个项目常规贷款共计6720万元。项目区覆盖贫困村151个,覆盖贫困户13255户。

(五)扶贫开发互助金工作情况。本着村两委班子号召力、组织力强,村民脱贫致富发展愿望强烈,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

础和资金需求的条件要求,我办拟定了栗家湾、羊圈沟、北大寺、马圈、石分村、黄土坡、关底、双庙、常峪口、赵家窑等10个村为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村,现已上报省扶贫办。

(六)定点帮扶工作情况。省里共安排了6个单位帮扶我县12个贫困村,市里安排了10个单位帮扶我县10个贫困村。省里有1个单位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其它帮扶单位未与帮扶贫村进行对接;市里有8个单位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66455部队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已对接的帮扶单位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指导加强村两委建设;协助制定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指导农户建立扶贫专业合作组织;帮助贫困家庭至少建设1个稳定的增收项目;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等。其中,市工商联帮扶谢家湾村新建蓄水池100立方米,防渗渠500米,工程正在实施中;市体育局帮扶东葛峪村铺设灌溉管道3200米;市国资委帮扶李家窑村建设饮水入户工程,协调解决资金60万元;66455部队针对帮扶村开展了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现正进行统计工作。

(七)劳动力转移及贫困人口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情况。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贫困人口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采取依托市、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县培训基地集中办班与委托行业技校分散培训相结合;课堂理论学习与工地实习相结合;自主培训与有关地区、有关行业联合办班培训相结合;长规培训与定单定向培训相结合;专业技术培训与普及科技培训相结合;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现专业与需求对口,技能与市场坑轨,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

(八)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情况。困户建档立卡工作面大、量广、任务重、时间紧、要求严,按照省、市的要求,我们立即召开动员会议,安排落实工作。截止目前,已基本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表。进一步摸清了贫困户的底数,为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九)项目资金管理工作情况。为了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截留,我办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在项目实施前公布项目计划内容和资金额度,供群众监督,项目实施后,向群众公示,给群众一个知情权,报帐发票由乡、村及群众代表审查,逐级验收报帐,并提交审计部门审计,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行,增加资金的透明度。

(十)其它工作推进情况。在宣传造势方面,将市扶贫办梳理出的6条扶贫攻坚标语口号,通过县电视台、县报、政府信息网等多种媒体进行滚动播放、宣传;将标语口号下发到各乡镇,各乡镇正组织人员在各重点贫困村村民主要活动场所和公路沿线进行书写,力争使扶贫攻坚工作深入人心。为了加大对扶贫项目的宣传工作,对于农民群众支持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关心扶贫项目,热爱扶贫项目,管理扶贫项目,推动扶贫项目滚动持续发展,更好的发挥扶贫项目的效益,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实施后,都必须建立永久性标准牌一块,书写扶贫标语。编制完成扶贫工作宣传手册,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省、市扶贫方针、政策、纲要,国家、省主要领导讲话,扶贫常识等,共印制5000册宣传手册,已在全县范围内广泛进行宣传、发放。在干部培训方面,由于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刚刚

开始,干部群众对本项工作认识不够,甚至理解出现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办邀请市扶贫办赵光宇副主任于3月29日对全县12个乡镇的主管领导及40个贫困村支部书记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扶贫规划纲要、项目的编制、申报、管理等内容。按照市办要求,结合劳动力转移、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贫苦村干部培训等三项内容,我县确定了宣化县职教中心和宣化德意驾校为培训基地。目前正在和两所培训基地协商、制定培训计划,年内计划培训2600人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宣化县三分之二地区处于深山区和浅山丘陵区,气候恶劣,土壤瘠薄,自然灾害频发,灾年发生率高。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二是农村人口素质较差,扶贫工作认识不够。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全县农民群众文化程度不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自我发展意识淡薄,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低。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村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公路建设历史欠帐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有45个行政村不通沥清路(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15%,19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区域内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

四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2023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9:34:37,与全省13:53:34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8081元,明显低于全省(28668元)水平。城镇化率为14.6%,比全国(49.68%)、全省(45%)平均水平分别低35和30个百分点。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业集群。

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滞后,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差较远。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注重实行产业化扶贫。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契机,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自然、人力等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按照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大兴特色产业,搞好土地流转,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之路。鼓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培育经纪人,发展营销大户,建立产业协会,引导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特色产业流通增值。加快建设北街、石门屯的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常峪口、西甘庄的万只羊养殖基地,关底、马圈的千亩设施蔬菜基地,石分村、分水口万亩林果基地,大力发展一批高效畜牧、无公害蔬菜和绿色果品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加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力度,

居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加快良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推广,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大力培育现代农民,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技能。

二、整合资源促进连片开发。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粘合剂作用,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工作为平台,采取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办法,整合发改、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教育、卫生、住房与城乡建设等单位和部门的资金集中投入到重点区域,确保重点区域的资金投入力度。

四、实行搬迁扶贫。加强移民扶贫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异地搬迁扶贫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相结合,帮助搬迁户开辟新的增收门路。对居住在边远山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特困人口,实施搬迁扶贫,把扶贫搬迁与贫困户的危房改造相结合,加大搬迁扶贫的支持力度。

五、招商引资促进脱贫。用好用活扶贫政策,瞄准扶贫对象、瞄准项目、瞄准市场,规划和编制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扶贫招商引资项目,多形式进行项目推介,利用外来资金借力发展,借鸡生蛋。扶贫政策中能融入招商引资的就要积极融入,扶贫项目能通过招商引资实施的就要积极开展项目编制、项目推介招商。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村互助专业合作社项目等招商,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村镇金融组织、产业园区建设,带动产业壮大,拓宽融资平台,打造产业聚集。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工作调度会精神,举全县之力,强势推进,狠抓落实,坚决打赢全县扶贫开发攻坚战,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x大献礼。

三、破除瓶颈制约,改善生存条件,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新环境。生存环境恶劣是制约贫困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推进扶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借势而进,乘势而上,集中力量改善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竭力破除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硬件制约。多方筹措资金9726万元,实施了磨河供水扩建改造工程,辐射了8乡镇279个行政村15.8万人。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全覆盖工程,新解决了142个村、4.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050万元,攻坚“村村通扫尾工程”,新增水泥路202.6公里,涉及47个贫困村,全县水泥路村通率达到98%以上;对于一些居住特别分散,基础条件恶劣的山庄窝铺,持续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仅去年一年就搬迁百人以下自然村20个,解决了近千名贫困农民的生存困难。

四、用好用足政策,激发内在活力,营造全面参与扶贫的新氛围。我县贫困面大,可用财力有限,为了增加扶贫投入,加快脱贫步伐,我们在资金筹措上,通过积极主动争取上级,精打细算用足本级,政策引导激活民间,动员社会多元参与等途径,有效缓解了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去年,全县争取市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贴息资金万元;县财政筹措产业扶持、贷款万元;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的政策引导,万元,农民筹资万元。在资金拉动金融部门投入贷款使用上,我们坚持“扶持依据干劲定,投入随着规模定,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力求通过政府扶持和社会帮持,激活广大农民的内在动力,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最优的拉动效应。去年,列入市级首批扶持的80个贫困村,个产业扶贫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在增强扶贫力量上,我们全力推动各级领导带头,机关定点帮扶,干部结对到户,社会广泛参与责任的落实和氛围的形成,在71个市级单位对口帮扶80个贫困村的基础上,154个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帮扶贫困村165个,62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共结对贫困户623户。有21家民营企业参与了贫困农村开发工作;一年来社会各界累计投入贫困村资金达余万元,捐赠物资价值300万元,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大格局。

五、着眼长远发展,着力强基固本,增强农村自我发展的新能力。多年来实践证明,扶贫攻坚成果要得到长期和巩固和发展,不能只靠一时一事的给钱、给物,重要的是提振信心,提升素质,创新机制,创造活力。我们着眼于贫困农村长远发展,在强基固本上狠下功夫。一是抓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能干事、会干事的本领和勇气。全县共开展畜禽养殖、大棚蔬菜、干果经济林、中药材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50余场,培训农民3.86万人次,开展计算机、焊工、汽车驾驶等各种创业培训20场1000余人。潞城镇通过晋煤集团牵线搭桥,选派30名农民赴山东寿光,经过15天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全部建起了设施蔬菜种植项目,成为全镇千亩大棚蔬菜种植的骨干;二是狠抓基层组织建设。针对部分贫困农村人才缺乏的实际,我们采取“四带一派”的办法,从富村选派干部到穷村任职,从强村选派干部到弱村任职,从大村选派干部到小村任职,从先进村选派干部到后进村任职,从县乡机关选派优秀干部整顿乱村,共选派了81名优秀人才跨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三是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围绕中药材、蔬菜、生态养殖等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30余个,拥有社员2万多人,增强了贫困农民闯市场的能力。我县的扶贫攻坚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点成效,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市直各部门和帮扶单位倾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特别是市委张书记、市政府王市长,多次莅临陵川调研,就扶贫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市四大班子的各位领导情系山区,心系农民,经常深入我县指导工作,帮助县乡干部理思路、解难题。市农委、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在项目建设、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了最大支持。晋煤集团、交通银行、园林局等帮扶单位,也尽其所能,从人、财、物等方面对贫困农村给予了大力帮助。这些,都为我们坚定信心,奋力攻坚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支持,陵川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贫困是陵川最大的县情,脱贫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再鼓干劲,负重奋进,努力把我县扶贫攻坚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以实际行动回报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同时,我们也热切地希望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单位的各位领导,能一如既往地对陵川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市直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有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陵川一定能够夺取扶贫攻坚的新胜利,谱写全县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第7篇 2023乡镇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小编给大家介绍2022乡镇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乡镇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1)

2023年以来,我乡认真贯彻落实______关于扶贫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增添举措,切实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努力下功夫,扶贫攻坚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一、扶贫开发工作基本情况。_____乡位于_____县境西北部,其东、北两面与犍为县毗邻,西北角与沙湾区接壤。乡人民政府驻_____乡_____寺街1号,距_____县城75千米。下辖同心、严湾、和平、青山4个村3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9.7平方千米。_____年末辖区共有2095户,总人口7265人,其中农业户1935户,共7043人。_____年我乡根据全县制定的规模进行总量控制,并将贫困户按照上浮10%的标准分配到各村。按照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标准顺利识别出贫困农户269户,贫困人口972人,贫困村1个,其中严湾村90户368人,同心村74户220人,青山村19户77人,和平村86户307人。贫困对象识别后,通过入户登记,实事求是地获取了贫困对象的各项信息资料,并组织信息录入员将对象信息录入电脑系统,建立电子档案,做到户有表、村有册、乡有电子档案。

二、全面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我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扶贫开发工作系列文件、会议精神,并按照县委、县政府加快发展、加快转型、加快扶贫攻坚工作思路,结合我乡实际,制发了《_____乡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海委发〔2022〕13号)、《_____乡精准扶贫工作考核办法》(海委发〔2022〕14号)、《关于组建驻村工作组加强精准扶贫工作的通知》(海委发〔2022〕16号)等文件,全面统筹加快推进我乡扶贫开发工作。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加强领导明责任。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各党委委员为副组长,乡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乡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乡扶贫开发办公室。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专门抓,扶贫专干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二是严格考核明奖惩。制定了《_____乡精准扶贫工作考核办法》,把减贫任务和扶贫开发项目列入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重点工作,强化督查和考核奖惩。机关和乡属各单位帮扶责任人按照科级干部500元、一般干部200元的标准向乡政府缴纳精准扶贫工作立标定责保证金,全乡共缴纳保证金4600元。

四、深入抓好驻村帮扶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我乡制定并印发了《关于组建驻村工作组加强精准扶贫工作的通知》(海委发〔2022〕16号)文件,在4个行政村建立驻村帮扶工作组,落实帮扶责任人,实现一村一组、帮扶到户的精准扶贫。通过近3个月时间,所有结对帮扶的党员干部都进村入户1次以上,对全乡269户972人建卡贫困户进行走访摸底,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建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致贫原因,建立帮扶档案,结合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政保障、社会解贫等帮扶政策措施,量身定制脱贫计划,进行挂牌公开帮扶。

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好干部人才驻村帮扶工作动员大会会议精神。在全县百名干部人才驻村帮扶动员大会召开后,来自市、县、乡三级的干部人才组成工作组,对我乡省定贫困村严湾村实行全覆盖驻村帮扶。由1名县级干部任工作组组长,1名驻村第一书记、1名驻村科技人才、1名乡包村干部为成员的严湾村驻村帮扶组已到岗到位。驻村帮扶组从8月17日开始对严湾村贫困户进行逐户调查走访,分析致贫原因,为帮扶户量身定制脱贫计划,采取有效帮扶措施,做好帮扶记录。截至目前,驻村帮扶组深入联系点90余人/次,走访贫困户78户,化解矛盾纠纷2件,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17个。

五、扶贫解困项目扎实推进。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我乡积极推进贫困户扶贫解困工作。_____年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种植业项目和危房改造项目,实现贫困人口27户,111人脱贫。2023年将实施和平村和同心村精准扶贫工作,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农村特色产业,投入产业扶持专项资金19.9万元,养殖土杂鸡6100只,种植核桃27.5亩,新建农房120平方米,改建农房60平方米,预计将实现47户156人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已完成2023年扶贫解困脱贫人口29人,完成比例27%。2023年精准扶贫项目实施进展顺利,6100只土杂鸡已签订采购合同,预计9月上旬发放到户;1100株核桃已提交采购计划,预计9月初采购到位;新改建农房正在实施过程中,即将申请县级部门验收。

六、实施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强化对全乡农村贫困户动态管理。督促各村按时上报贫困对象变化情况,及时更新信息,做到贫困对象有进有出,进出有据,保证贫困人口信息真实、可靠、管用,实现动态管理。已完成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外的农村人口摸底调查工作,对年人均纯收入低于 2736元、未进《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的贫困户进行了摸底调查,同时在乡、村两级进行为期7天的公开公示。目前,已筛查新增贫困户67户。同时,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识别不精准户工作,对年人均纯收入高于2736元的贫困户进行筛查处理。

七、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思想保守、因循守旧,不愿改变、创新生产、生活方式。二是部分贫困户因病、因残,劳动力缺乏,脱贫路径狭小。三是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对滞后,项目扶持、资金帮扶等有待加强。

八、下一步工作措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坚持以发展扶持为主,资金扶持为辅的做法,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搞好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规划,从发展项目选择、技术服务等方面,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让贫困户逐步形成脱贫产业,最终脱贫。

2022乡镇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2)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的工作安排意见,为了更好的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工作的报告》,在县人大分管领导的带领下,调研组于4月23日至27日开展了全县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工作的调研。现就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研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采取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个别走访与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分别深入到全县七乡两镇和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以及相关重点项目实施地,就种植业、养殖业等发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听取情况介绍9次,召开座谈会1次,走访乡村干部和群众116人,收集意见和建议35条。

二、全县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工作推进情况

(一)2023年扶贫项目有序推进,成效明显。

先行先试减贫摘帽。根据国家的扶贫政策,结合江口实际,编制完成了《江口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围绕规划,坚持开发式扶贫,坚持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防灾减灾、科技扶贫、信息扶贫相结合,找准了发展出路,

加快了扶贫开发进程。以二类贫困乡镇闵孝镇先行先试减贫摘帽工作为契机,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闵孝镇农村人均纯收入3976元,同比增长32.5%;贫困发生率较2023年下降4.08个百分点,为8.11%;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大幅度得以改善,农村发展后劲增强,闵孝镇减贫摘帽工作通过了省、地的验收。

稳步推进扶贫产业。围绕人均1亩茶、1头萝卜猪、1棵核桃树和一园四带目标,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稳定增加困难群众收入。全县新建规模养殖(场)7个,生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到125160头,35230头、45560只、322500只,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17%、1.2%、30.69%、4.81%;新建油茶基地0.6万亩、水果基地0.35万亩、中药材基地0.834万亩、核桃基地2.4万亩、楠竹基地2.64万亩、茶叶基地1.4万亩、蔬菜基地3.01万亩、藤茶基地0.9万亩;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四带产业布局初具雏形。建立12个村级扶贫互助社,扶贫资金总量达205万元;增加小额贴息财政扶贫资金至86万元,解决了部分农户发展资金紧缺问题;实施了雨露计划,树立智力扶贫典型;加快推进了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各记其功、各负其责的集团帮扶工作,2023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649.8万元,筹集社会帮扶资金80万元。2023年减少贫困人口0.88万人,贫困发生率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达到3918元,同比增长24.3%。

(二)2023年减贫摘帽整县推进、扎实开展 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江口县2023年整县推进减贫摘帽实施方案》的部署,七乡两镇都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明确了每个班子、每位班子成员及全体乡村干部的工作任务,建立了工作业绩考核办法,责任明确,任务具体,措施得力。如民和乡建立了村级干部工作目标考核机制,有效地解决了乡镇干部力量不足和调动村级干部工作积极性问题,土地流转工作扎实有效,就烤烟移栽面积已完成5300亩,中药材生产面积3000亩,茶叶基地新建1300亩等。县级编制完成了《江口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各乡镇根据县的总体规划,相应制定了十二五扶贫工作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规划》符合地方实际,符合地方长远长足发展要求。乡镇在编报项目上力度前所未有,如双江镇已编制项目13个,其中已上报2个,镇党委书记亲自抓,并以省扶贫挂帮江口为契机,抽专人3名成立了镇项目办,专门负责编报项目建设工作,着力项目争取工作不放松。

减贫摘帽重点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势头强劲。县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身体力行向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身体力行招商引资,安商扶商;身体力行到一线调研,督促产业扶贫工作的落实。乡镇干部蹲村抓点,全力以赴。目前,

烤烟生产已突破2.2万亩,中药材、核桃、楠竹、油茶、绿茶已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初计划数,夏粮生产、蔬菜产业、精品瓜果、猪、羊、禽养殖,以及大鲵、七彩山鸡等生产发展工作有序推进。在粮食生产上,怒溪乡投入资金35万元,大力推广玉米肥球育苗、水稻旱育浅植,建水稻高产示范点2000亩;德旺乡抓优质米生产基地1000亩等。在茶叶生产上,坝盘乡仅都村发展茶叶生产户200余户,面积达3000亩,并建茶叶加工厂1个,官和乡建白茶基地1400亩,茶叶加工企业1个等。在油茶生产上,桃映乡已新植9912亩,全乡油茶面积已达1.59万亩,在楠竹生产上,太平乡已栽植2万亩,且乡村旅游已达130余户,床位1300余张,接待能力增强。桃映乡小屯村村支两委在本村大力发展了花卉产业,已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发展400亩,带动农户30余户,发展以紫薇树为主,预计可增收620万元。在烤烟生产上,闵孝镇仅双屯村就连片栽植了1800亩,且100%的地膜覆盖等等。每个乡镇都按照县的统一部署和总体要求,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安排计划,正在一件一件的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

三、扶贫脱贫攻坚工程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及建议

(一)如何解决没有产业发展的规模就不能真正走向市场,与没有市场平台的拉动又难以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的思考。

在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在扶持发展养殖业、蔬菜业等方面的失利情况,也回顾过去,在大力发展无核蜜桔、青麻、桑蚕以及规模化养猪、养羊方面,亦可谓是下来了一番功夫的,但最终,不仅没有发展起来,也因反复地做类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老百姓的怨气、老百姓对政府的不信任,也带来乡镇工作的难度。通过了解、探讨、分析,这些产业没有发展成功的原因,除了一部分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思想保守和一部分干部能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强外,一是没有因地制宜发展对路品种,介于行政干预而不得已为之。二是在抓产业的方式上,多为产前工作强硬,产中、产后的跟踪管理薄弱。三是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严重滞后。四是产业发展的后续缺乏扶持政策的支持。一项产业,没有市场或没有打入市场,就不可能持续发展,长足发展。

目前,我县在茶叶生产上,企业+农户+技术的模式已见成效。哪里的茶叶长势好、面积多,那里一定有茶叶加工企业和技术人员的经常性精心指导。但,也存在如太平乡月亮坝养殖场(法人刘兴达)养蛋鸡达3.8万只,民和乡龙宿姚福清户养蛋鸡达7千只等养殖大户,虽有养殖的技术,而遇

到了生产的蛋鸡销售难的问题等。同时,全县已栽植楠竹、油茶、核桃数万亩,绝大部分栽植于新垦地、荒地,且三、五年都见不到经济效益。发展起来了,应该说是一项长效产业,可持续见效的产业,甚至可以带动其产业链的延伸发展,但栽后的管理十分堪忧,有的缺乏资金难以加强管护,有的只管栽不管管理,特别是核桃和楠竹。

建议: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既要抓好产前的各项工作,也要把产中、产后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予以研究抓落实。制定产业的后续扶持政策,建立专业技术队伍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和市场信息平台,强化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使之发展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壮大财政财源。

(二)抓住政策性机遇,谋划项目建设方面亟待整合力量。

国发2号文件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面对的是贵州省,面对的是武陵山片区,项目的编报和争取工作亦可谓百舸争流。江口百业俱兴,工作千头万绪,全县上下抓发展的劲头十足。在项目的编制、呈报、争取工作上,不论是县直部门,或是乡镇,由于职能不同,力量不足,加之部门之间,乡镇与部门之间的衔接、协调无形中会影响到争时间、赶进度等工作,以及对

研读、用好、用活政策上有差异。虽然,县委、政府已安排,且多次督促抓好项目的编制和向上争取工作,肯定的说是有成效的。也可以说,该项工作还有差距。在调研中了解到,乡镇在编报项目上一定程度的存在局限性,有的部门因编制项目人员单薄而显得力不从心。如果,我们没有一班人熟知本地实情,熟知项目编制业务,熟知政策信息就会失去先机,失去加快加速发展的助推器。

建议:政府组建一个项目编报办公室,专门负责项目的编制、呈报和向上争取工作。抽调项目编制业务熟悉、项目谋划能力强、协调工作能力强三方面的人员力量,组建项目编报办公室。加强领导,解决必要的工作经费,统筹做好全县大、中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的工作,保障获取和传递项目建设信息快,项目编制呈报快,挤进国家相关项目建设规划快,推动项目落地建设快,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

(三)关于2023年减贫摘帽的数据统计工作的建议 介于减贫摘帽工作,在切实抓好各项产业、十大工程的基础上,最终体现在实业的发展和数据的统计上。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应是统计工作的根本要求。目前,各乡镇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特别是综合分析强化统计的能力有待加强。所以,建议:

政府提早安排,总结和借鉴闵孝镇2023年减贫摘帽的工作经验,强化各乡镇的减贫摘帽统计工作。

(四)关于土地整治中涉及耕地质量问题的建议

全县2023年前在闵孝、太平等乡镇实施了土地整治项目,将极大地推动农业机械化耕作,提高劳动效率;也有利于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但整治后,出现耕地质量问题,即大部分耕地的耕作层沙石偏多,如太平乡平南经整治的200亩土地;耕作层较浅,如闵孝镇峰坝村经整治的土地有的田块耕作层不足10厘米,同样砂石偏多。建议:

从2023年起,政府要加大该项目实施中的监督力度,必须要承建方将原耕地的耕作层的泥土起放在一起,待土地整治平后,夯实泥底层,再回填原有的耕作层泥土,并耕作层深度应达28-30厘米以上。且在项目完工验收时,应邀请当地部分群众代表参加。2023年底前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所涉及土地质量问题,希望政府妥善处理。

第8篇 2023年扶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的扶贫攻坚工作有什么情况呢?小编给大家介绍2023年扶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2023年扶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1)

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村改革,实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宣化县于2023年被列入燕山太行山特殊困难片区县。 为探索与宣化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扶贫工作模式,了解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县扶贫办开展了扶贫开发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宣化县基本情况

我县下辖8镇5乡304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总人口2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万人、农业人口24.2万人。按照国家新确定的2300元扶贫标准(指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具有劳动能力),我县共有农村贫困人口约10.2万人,主要分布在王家湾、深井、崞村、塔儿村、东望山、李家堡、赵川等7个山区乡镇。

我县贫困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区域性整体贫困与分散的个体贫困并存,生态环境贫困与农民素质贫困并存。综合分析各种因素,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一是县域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虽然全县人均纯收入较高,但相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较多;二是由于有县无城,没有人口聚集、产业集中、带动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人口居住分散,生产生活单一,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三是全县的贫困村多数处于深山区,这些区域面积大,土地贫瘠,农业基础条件差,缺乏支柱产业,贫困现状较为明显。

2023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确定了11个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其中我县属于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

地区的贫困县。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对于加快全县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实现绿色崛起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县共有40个贫困村列入了河北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这将是我县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今年确定率先启动谢家湾、栗家湾、东坪、西坪、阎家、王家湾、常峪口、元子河、双庙、南街、北街、北大寺、马圈、石门屯、石分村、分水口、关底、小白阳等18个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

二、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一)规划编制及数据采集情况。我县2023年-2023年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初稿已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求了修改意见,并召开了专家评审会进行评审定稿,现已上报市扶贫办;各乡(镇)、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规划已编制完成;制定完成了我县产业发展分布图、产业示范基地分布图、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图、移民搬迁图、重点村分布图等扶贫开发规划图。完成了全县扶贫系统信息平台建设,第一批40个重点贫困村的基础数据已全部采集完成,其它村的基础数据正在采集当中。

(二)扶贫项目谋划及推进情况。按照全市打造30条扶贫产业带的战略构想,我县以县级以上国省交通干线为轴线(包括县道),以中心村建设为节点,共谋划了8条扶贫产业带。分别是:张小线生猪、肉鸡养殖产业带(张小线沿线),覆盖贫困人口104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500万元;三双线蔬菜种植产业带(市区界至大仓盖镇双庙村),覆盖贫困人口3000人,预计十二五可末实现总收入7000万元;永芦

线特色林果产业带(王家湾乡境内永芦线沿线),覆盖贫困人口4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490万元;头武线生猪养殖、杏扁种植产业带(洋河南镇至涿鹿县界),覆盖贫困人口22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450万元;国道112线生猪养殖、张杂谷种植产业带(112线宣化区界至赤城县界),覆盖贫困人口35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3000万元;国道112线杏扁种植、生猪等养殖产业带(112线宣化区界至阳原县界),覆盖贫困人口28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5700万元;洋新线设施蔬菜、杏扁种植、奶牛养殖产业带(洋新线怀安县界至洋河南镇),覆盖贫困人口108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3000万元;国道110线设施蔬菜产业带(110线宣化区界至下花园区界),覆盖贫困人口2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9800万元。此项工作已以表格的形式报至市扶贫办,文字规划和电子图版正在起草、设计当中。

结合我县自然条件,依托养殖、蔬菜、果品、杂粮、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等6大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了11个产业示范基地,分别是:李家堡乡种养一体化,贾家营镇肉鸡养殖,塔儿村乡种养繁育,洋河南镇生猪养殖,顾家营镇有机蔬菜种植、种猪繁育、有机肥发酵和沼气发电一体化,深井镇城镇建设和高效农业示范,江家屯乡设施蔬菜种植,崞村镇杏扁种植,东望山乡-大仓盖镇循环农业连片示范,赵川镇张杂谷连片种植,王家湾乡桑干河大峡谷生态旅游及沿线特色林果种植等11个产业示范基地。

(三)重点村项目规划情况。我办以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和项目区配套建设为主要内容,编制了2023年度一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计划,总投资为979万元,其中贫困户自筹379万元,申请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项目规划共覆盖9个乡(镇)22个贫困村2455户贫困户,扶持贫困人口7708人次。具体计划安排如下:产业扶贫项目,70万元养殖生猪1800头,涉及4个贫困村545户1224人;安排165万元养殖羊2690只,涉及7个贫困村565户1680人;安排65万元养殖鸡260000只,涉及4个贫困村360户816人;140万元新建春秋棚100个,新建暖棚22个,涉及5个贫困村567户1815人;25万元种植林果1250亩,涉及2个贫困村418户2173人。培训项目,计划安排35万元。其中劳动力转移培训14万元,培训100人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万元,培训2200人次;科技培训10万元,培训300人次。项目区配套项目,计划安排100万元硬化道路20公里,共涉及20个贫困村3715户11665人。

(四)贷款贴息工作情况。按照省、市扶贫办2023年扶贫项目贷款贴息项目申报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我办联合县财政局共同对2023年企业申请项目贷款贴息的项目进行了考察论证和筛选,拟推荐省级项目库4个,市级项目库13个。17个项目常规贷款共计6720万元。项目区覆盖贫困村151个,覆盖贫困户13255户。

(五)扶贫开发互助金工作情况。本着村两委班子号召力、组织力强,村民脱贫致富发展愿望强烈,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

础和资金需求的条件要求,我办拟定了栗家湾、羊圈沟、北大寺、马圈、石分村、黄土坡、关底、双庙、常峪口、赵家窑等10个村为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村,现已上报省扶贫办。

(六)定点帮扶工作情况。省里共安排了6个单位帮扶我县12个贫困村,市里安排了10个单位帮扶我县10个贫困村。省里有1个单位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其它帮扶单位未与帮扶贫村进行对接;市里有8个单位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66455部队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已对接的帮扶单位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指导加强村两委建设;协助制定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指导农户建立扶贫专业合作组织;帮助贫困家庭至少建设1个稳定的增收项目;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等。其中,市工商联帮扶谢家湾村新建蓄水池100立方米,防渗渠500米,工程正在实施中;市体育局帮扶东葛峪村铺设灌溉管道3200米;市国资委帮扶李家窑村建设饮水入户工程,协调解决资金60万元;66455部队针对帮扶村开展了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现正进行统计工作。

(七)劳动力转移及贫困人口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情况。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贫困人口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采取依托市、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县培训基地集中办班与委托行业技校分散培训相结合;课堂理论学习与工地实习相结合;自主培训与有关地区、有关行业联合办班培训相结合;长规培训与定单定向培训相结合;专业技术培训与普及科技培训相结合;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现专业与需求对口,技能与市场接轨,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

(八)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情况。困户建档立卡工作面大、量广、任务重、时间紧、要求严,按照省、市的要求,我们立即召开动员会议,安排落实工作。截止目前,已基本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表。进一步摸清了贫困户的底数,为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九)项目资金管理工作情况。为了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截留,我办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在项目实施前公布项目计划内容和资金额度,供群众监督,项目实施后,向群众公示,给群众一个知情权,报帐发票由乡、村及群众代表审查,逐级验收报帐,并提交审计部门审计,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行,增加资金的透明度。

(十)其它工作推进情况。在宣传造势方面,将市扶贫办梳理出的6条扶贫攻坚标语口号,通过县电视台、县报、政府信息网等多种媒体进行滚动播放、宣传;将标语口号下发到各乡镇,各乡镇正组织人员在各重点贫困村村民主要活动场所和公路沿线进行书写,力争使扶贫攻坚工作深入人心。为了加大对扶贫项目的宣传工作,对于农民群众支持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关心扶贫项目,热爱扶贫项目,管理扶贫项目,推动扶贫项目滚动持续发展,更好的发挥扶贫项目的效益,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实施后,都必须建立永久性标准牌一块,书写扶贫标语。编制完成扶贫工作宣传手册,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省、市扶贫方针、政策、纲要,国家、省主要领导讲话,扶贫常识等,共印制5000册宣传手册,已在全县范围内广泛进行宣传、发放。在干部培训方面,由于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刚刚

开始,干部群众对本项工作认识不够,甚至理解出现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办邀请市扶贫办赵光宇副主任于3月29日对全县12个乡镇的主管领导及40个贫困村支部书记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扶贫规划纲要、项目的编制、申报、管理等内容。按照市办要求,结合劳动力转移、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贫苦村干部培训等三项内容,我县确定了宣化县职教中心和宣化德意驾校为培训基地。目前正在和两所培训基地协商、制定培训计划,年内计划培训2600人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宣化县三分之二地区处于深山区和浅山丘陵区,气候恶劣,土壤瘠薄,自然灾害频发,灾年发生率高。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二是农村人口素质较差,扶贫工作认识不够。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全县农民群众文化程度不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自我发展意识淡薄,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低。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村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公路建设历史欠帐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有45个行政村不通沥清路(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15%,19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区域内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

四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2023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9:34:37,与全省13:53:34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8081元,明显低于全省(28668元)水平。城镇化率为14.6%,比全国(49.68%)、全省(45%)平均水平分别低35和30个百分点。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业集群。

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滞后,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差较远。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注重实行产业化扶贫。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契机,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自然、人力等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按照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大兴特色产业,搞好土地流转,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之路。鼓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培育经纪人,发展营销大户,建立产业协会,引导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特色产业流通增值。加快建设北街、石门屯的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常峪口、西甘庄的万只羊养殖基地,关底、马圈的千亩设施蔬菜基地,石分村、分水口万亩林果基地,大力发展一批高效畜牧、无公害蔬菜和绿色果品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加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力度,

加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加快良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推广,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大力培育现代农民,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技能。

二、整合资源促进连片开发。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粘合剂作用,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工作为平台,采取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办法,整合发改、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教育、卫生、住房与城乡建设等单位和部门的资金集中投入到重点区域,确保重点区域的资金投入力度。

三、加强劳动力转移与培训。扶贫开发,既要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为贫困群众牵线搭桥到外地就业,又要搞好外地务工的农民工的扶贫,解决好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农村问题,保障输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鼓励贫困地区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臵换等各种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离土离乡创造条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认真细致地对贫困乡镇、村组、人口及劳动力的培训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切实摸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切实制定好本县的扶贫培训计划。到十二五末,力争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3000人,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30000人。

四、实行搬迁扶贫。加强移民扶贫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异地搬迁扶贫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相结合,帮助搬迁户开辟新的增收门路。对居住在边远山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特困人口,实施搬迁扶贫,把扶贫搬迁与贫困户的危房改造相结合,加大搬迁扶贫的支持力度。

五、招商引资促进脱贫。用好用活扶贫政策,瞄准扶贫对象、瞄准项目、瞄准市场,规划和编制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扶贫招商引资项目,多形式进行项目推介,利用外来资金借力发展,借鸡生蛋。扶贫政策中能融入招商引资的就要积极融入,扶贫项目能通过招商引资实施的就要积极开展项目编制、项目推介招商。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村互助专业合作社项目等招商,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村镇金融组织、产业园区建设,带动产业壮大,拓宽融资平台,打造产业聚集。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工作调度会精神,举全县之力,强势推进,狠抓落实,坚决打赢全县扶贫开发攻坚战,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2023年扶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2)

今年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县委确定我县全面脱贫奔小康之年。为了有利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会议精神xx县委、县政府《关于20_____年全县扶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全力以赴打好今年脱贫攻坚总决战,努力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7至8月份,我们深入山区乡镇农村,通过座谈走访,对扶贫攻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还xx县扶贫办、农业局等有关单位干部外出参观学习了云和、江山等县的做法和经验。现简要汇报如下:

真抓实干,扶贫攻坚成效明显

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坚持摘帽不放松,扶贫再加劲,加强领导,精心部署,真抓实干,在鼓励山区立足开发山、水、游资源脱贫的同时,大力实施大社会大扶贫战略。尤其是近年来,面对我县山区面积广,扶贫面大,贫困人口减少,扶贫难度增加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扶贫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宣传到位,集中力量,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突出开展扶村帮户活动。

1998年,县委、县政府在原168共富工程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了218村村脱贫、四帮一帮扶工程,即要求218个贫困村,每村都有一位县或部门领导联系,一个县部门单位挂钩,一个经济强企或强村结对,一位乡镇领导为责任人,共同帮助贫困村脱贫。同时,要求扶贫到户,现县镇乡已有3312 名党员干部分别帮扶3652户贫困户。挂钩单位、结对强企、强村纷纷给贫困村、贫困户送资金、送信息,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出谋划策,寻找致富路子。据统计,1999年全县扶村帮户活动中,县机关出资350.2万元,强企、强村出资162.3万元,用于贫困村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和205个农业项目开发,全县有1275户贫困户得到了扶持,落实扶贫项目1952个。今年一月,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攻坚大行动月活动。五月,结合开展三讲、两思教育活动,又继续开展四帮一帮扶工程和七个一批挂钩帮扶工程。县委县府领导率先垂范,县四套班子、机关部门、发达乡镇的领导干部都深入贫困村调查研究,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排忧解难,共落实扶贫资金622.33万元,帮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9个,农业基地开发项目63个,帮扶 977户贫困户发展种、养、加。

二是突出筹集扶贫资金力度。

资金问题是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最基本条件。近几年来,我县坚持每年筹集扶贫资金1000万元,用于山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今年,县委、县政府继续要求筹集扶贫资金1000万元,并将其列入 七个一批扶贫项目,确定县委、县政府有关分管领导为责任人,县扶贫办、县财政局为牵头单位,县机关各部门单位、全县各乡镇政府为承办责任单位。要求继续拓宽筹资渠道:⑴县财政安排预算内可用资金2%,计500万元;⑵在职国家工作人员每人捐资100元,计130多万元;⑶四帮一帮扶工程强企强村直接支持结对贫困村、贫困户,计200万元左右;⑷其他社会捐资200多万元。同时,山区、贫困地区乡(镇)、村结合当地实际,发动群众积极自筹资金办建设和扶贫开发。今年上半年,我县两次扶贫攻坚活动已筹资达770多万元。8月11日,县委书记谢炳清在枫林镇又召开扶贫捐资现场会,共计捐资51万元。此外,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到瓯北、上塘、黄田、乌牛等城镇搞房地产开发要同时捐助扶贫资金的决定。由于县委领导高度重视,年内筹足1000万元扶贫资金可望如期实现。

三是突出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任职工作。

为解决贫困村有人办事问题,今年全县共下派80名优秀年轻乡镇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此外,为落实科技扶贫,近几年已从县机关部门抽调了三批150多名青年干部到乡镇担任科技副乡镇长,帮助乡镇实施科技项目,兴办农函大培训青年农民,大力推广适用技术。

由于对扶贫工作领导真抓,社会帮扶,群众苦干,我县扶贫攻坚已取得明显成效。

一、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交通方面,全县公路和机耕路建设呈超常规速度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至1999年底,全县912个行政村已有811个村通上机耕路,预计年内将又有36个行政村通上机耕路。到时,全县行政村通路数达847个,占93%。

供电方面,在全县行政村全部通电的基础上,10户以上的自然村已全部实现通电。并有250个行政村完成农电网供电改造,100个行政村正在改造。

通讯方面,全县已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并有22个乡镇已通上移动电话。

供水方面,全县已有705个行政村安装了自来水,占77.3%。99.4%山区农户用上了清洁卫生水。

有线电视安装方面,全县已有540个行政村看上有线电视,占59.2%。

其他社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方面也有了较快发展。

二、资源开发步伐加快。

我县面积辽阔、资源丰富。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乡村富饶的资源得不到开发,端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现象长期困扰着人们。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镇乡党委、政府坚持开发山区资源不动摇,立足实际、依靠群众,在向贫困决战中奏响了一曲又一曲凯歌。

1、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发展效益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历届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在农业综合开发和发展效益农业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县建立了乌牛早、早香柚、红柿、板栗、蔬菜、田鱼、商品猪和禽蛋等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县已有经济特产林12.7万亩,乌牛早、早香柚等一批农产品品牌已有一定知名度。涌现出各类种养专业大户2900多户,并有一批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和销售,提高了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实现了农产品增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如乌牛、罗东几家名茶企业,带动几千户农民发展了一万多亩茶园,茶农户均收入达3000元至20000 元。东皋红柿开发公司年加工能力达100万斤,去年向农民收购、加工鲜红柿30万斤,产品销路较好,加工后的红柿增值一倍。昆阳农副产品开发公司,虽处在试产和最初加工阶段,但每吨番薯也为农民增收58元,并免除了农民因晒制番薯干耗时间及遇雨淋后番薯干霉烂等问题。因此,去年该厂虽只为农民季节性加工番薯、蕉藕700余吨,给农民增收仅4万余元,但对那些无力外出赚钱只能在家种点农作物的山区农民,这不啻是一条最实际的生财之道。该厂影响范围内的山区农民,今年忽地兴起了一股种植蕉藕和番薯的热潮。利多康食品饮料公司在山野菜开发和蔬菜脱水加工方面也有了进展,市场前景较好。此外,畜禽养殖业也迅速发展。西溪洋观珍稀动物养殖场、潘坑东洪综合养殖场等都为当地农民闯出一条条脱贫致富路。农业耕作制度的优化调整在悄悄地进行。沿袭了几十年的早稻晚稻 小麦或水稻番薯的耕作模式正在被效益农业代替。枫林镇仅大棚蔬菜一项,全年总产量达7500吨,总产值1500万元,亩均产值达7千至1万元。该镇 洋村地处高山,这几年修通了机耕路,并由于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将水田改种上花生、盘菜、马铃薯等农作物,产品运销温州,农民普遍增收。全村163户,已有8 户迁到枫林居住,有20户改建了楼房。村民说:修路和改制使我们摘掉了贫困帽,2至3年后,我们村旧房都会改建新楼房。

2、加快水电资源开发。

我县山区水力资源丰富,全县可开发的有25万千瓦,电能6亿千瓦时。近年来,我县对水电开发坚持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原则,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开发,到1999年底,全县已建成投产运行的水电站77座,总装机从1993年的1.56万千瓦增到6.36万千瓦,年发电量增1.4732亿千瓦。全县目前在建电站14座,总装机5.32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电站14座,总装机5.592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3亿千瓦时。水电资源的开发给我县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县小水电年销售收入达7520万元,上交财政税收750万元(不含所得税),上交规费200 万元。电站所在的乡镇、村和村民收益更为明显。如张溪乡政府1999年发电税收返回18万元,电站赞助3万元,年增加收入21万元。又如该乡毛竹村,因建电站获得土地山场补偿100万元。该村以补偿的50多万元作为股金投资,每年可获利14万元,电站补给扶贫基金5万元,年收入达19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关乡镇因建了电站增加镇财政收入约200万元,有关村因电站建设得到补偿约1000万元,农民因劳力投入年收入达6000万元。全县水电站安排职工就业700余人。电站建设不仅为当地建造了部分交通道路,改善了用电线路及村民的生活用水等问题,而且电站的水库建成,增加了调蓄能力,减轻了水旱灾情。所有这一切,为山区乡村的脱贫致富起了很大的作用。

全县人民盼望已久,对我县山区脱贫致富将起着决定作用的楠溪江水利枢纽工程,已由本届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前期工作。这是一项恩泽千家万户,功德无量的脱贫致富工程。该工程水库集雨面积近600km2,库容7亿m3,总装机6.4万千瓦,工程总投资17亿元,需迁移人口20940人。该工程建成后,一可有效根治楠溪江水患,使沿江两岸防洪能力大大提高。使县城上塘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 50年一遇;二是年可供水2.47亿m3,从根本上解决楠溪江中下游和乐清乐柳平原的工农业生产发展及居民生活用水问题,远期年供水效益可达1.3亿元。三是不仅使20940人移民直接脱贫致富;同时,该工程年发电量1.27亿千瓦时,年发电效益可达5000万元以上。四是由于楠溪江天然径流得到调节,保持四季江水长流;且工程水库高坝蓄水,汪汪碧水既是吸引游人的景观,更有利于吸引投资者来楠溪江开发。因此,该工程的建成将为我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起到决定的作用。

3、加快楠溪江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业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楠溪江是国家级风景区,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闻名,开发潜力极大。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大社会办大旅游原则,只求所在,不求所有;只求发展,不求归属,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加快楠溪江景区内交通、通讯等设施建设,制订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启动实施文化楠溪江战略,楠溪江旅游风景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渐明显。目前开发楠溪江的热潮已开始兴起,随着楠溪江与乐清雁荡山旅游线路的贯通,楠溪江风景区的游客将会迅速上升,旅游收入将不断增加,其脱贫致富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三、贫困面大大缩小,绝大部分群众解决了温饱,走上小康之路。

由于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山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向贫困宣战,以及贫困农户主要通过劳务输出分享国家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全面经济增长的利益,山区经济有了较快发展,贫困面大大缩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由1994年的1054元增加到1999年的3096元。贫困人口由1994年的21.8万减少到1999年的1.42万。

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是巨大的。但面对当前山区脱贫致富的难度和任务,以落实江___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对照,以深厚的感情把贫困群众挂在心上,尽快在全县基本实现脱贫的要求来对照,问题也不少。主要是:

一、对农业龙头企业调研不够,扶持不力。

我县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土地面积2308.5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5.6%。山区的自然资源丰富,有大量可供开发的山地。近年来,农村大量的劳务输出以及兽害等原因,土地抛荒较多。因此,立足山区资源优势,靠山吃山,搞好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农民种植的农产品转变成商品,这是山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我县山区有些产品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没有形成商品优势,甚至一些产品卖不出去,贮藏不了,关键是缺乏龙头企业引导。为此,如何紧密结合我县山区实际,对现有龙头企业进行认真调研,积极扶植那些对山区脱贫致富有影响的龙头企业,为他们牵线搭桥,引导他们与科研院校挂钩,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帮助企业分析、拓展市场销路,真正促使扶贫龙头企业上台阶、上规模,借此带动基地开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我县扶贫开发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有关部门也已给予一些支持。但从调查发现,一是有关部门思想认识并非很统一;重生产、轻加工、轻销售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二是讲得多,落实得少。对农业龙头企业在政策上、资金上扶持不够,支持不力,一些农业龙头企业想得到银行贷款非常困难;三是一些部门在办理审批农业龙头企业手续时,不仅没有给予支持和方便,甚至还搞雁过拔毛。有一家农副产品开发公司,单办理审批手续就化了8个月。以加工销售山野菜为主,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的利多康食品饮料公司希望得到贷款支持,但由于抵押担保难,至今一分也没着落。

二、分类指导,帮助乡村实施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扶村帮户帮扶工程,为挂钩单位协助乡镇、村寻找脱贫致富路子创造了条件,对各地的资源开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潘坑乡田寮村的矿泉水资源,日流量 124吨,系浙南地区贮量最丰富,且对人体有明显的延年益寿功效,确属国内罕见。由于挂钩单位县财税局的支持牵头,现已由楠溪江保健有限公司投资开发。该资源的开发,不仅使田寮村能从公司那里获得山场政策处理补助款5万元,同时每年从开发公司得到2万元的扶贫资助。目前,一些山区贫困乡村,很需要像田寮村一样得到有关部门的协助或指导,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对资源进行充分开发,以取得经济发展。我县已重视了这项工作,但工作力度尚待加强。比如,黄南乡是一个拥有4.5万亩毛竹的山区乡,有着丰富的水电、毛竹和花岗岩资源尤其是毛竹资源。虽然,乡党委、政府和全乡干部群众已看到这些资源优势,但由于各种原因,该乡还没有把毛竹资源开发作为全乡经济工作的重点,毛竹资源开发程度很低。黄南的农民就像生活在没有毛竹资源的乡村一样,除了劳务输出,就是把发展板栗、红柿等特产基地作为他们的效益农业。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还只有1187元。而我省的xx县,拥有毛竹70多万亩。该县农民立足毛竹资源优势,立足开发,使毛竹的经济效益增加近20倍,产品直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和全国各地。由于开发成功,市场广阔,该县除了充分利用本县毛竹资源外,每年还得从附近县购进毛竹原料,农民真正尝到了靠山吃山的甜头。xx县的做法很值得黄南乡借鉴。县有关部门一定要协助黄南乡党委、政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措施,尽快开发毛竹资源。溪下乡也是一个贫穷山区乡,该乡除了有着较好的水电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全乡可供开发的山场17万亩,面积非常广阔,且海拔较高,气温低,雨量少,很适宜种植药材。据行家说,溪下乡种植药材的地理、气候条件比中国药材之乡xx县还要优越。这里的农民素有种植药材(如绞股兰)之习惯。因此,发挥溪下乡地利条件,有关部门能在开发药材上多给予支持,将很有利于溪下农民的脱贫致富。

凡此种种,说明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加大力度,协助山区乡村做好开发资源工作,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的。

三、山区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贫困村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贫困村都在边远山区。改革开放给山区农民劳务输出创造了条件。一些山区乡镇外出人员占总人数60%以上,有些贫困村劳力外出占70%以上。下寮乡陈下山村,全村92户,390人,现在家的老、弱、病、小加起来只29人。陡门乡牛伦村163人,现在家也只29人。贫困村民通过劳务输出解决了温饱,迅速致富。从调查中发现,贫困山村的农民家庭,如果全家没有一人外出经商或劳务输出,单靠在家务农,且又没有发展效益农业门路,其家庭人均收入就很低,生活就非常贫困。因此,尽管外出人员中有少数人赚不了钱或做生意欠了债,但劳务输出目前仍是我县山区大部分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劳务输出使村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和才干。据反映,西溪乡外出人员总产值达50亿元左右,全国纺织业基本上已由西溪人控制。西溪乡潘永亮97年前在江苏等地做生意。1998年,他依靠多年在外地积累的资金、学来的技术和掌握的信息,回家投资80多万元,创办了珍稀动物养殖场,1999年就盈利30多万元,且带动了周围群众养殖珍稀动物。

大量的劳务输出,造成山区部分村人才奇缺,找不到担任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有些村尽管经过换届选举,已将合适的人选为村两委主要领导,但这些当选的带头人由于迫于生计,选举后又长期外出,也没有发挥好领头雁作用。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书、重视村级班子建设,帮助村里选好领头雁,也就等于抓住了扶贫工作的牛鼻子。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各乡镇党委已从机关干部中挑选了一批年轻优秀干部下村任职。但由于各地对这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同,采取的教育、激励方法跟不上,加上一些下村任职的同志带着临时观点,因此,这项工作很需要检查总结:一是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抓好典型进行宣传。二是对有些急需下派乡镇干部任职的村,要研究落实。三是对虽已下派干部任职的村,任职干部未进入领导角色,没有潜心研究和探索贫困村的脱贫致富出路问题,未真正履行职责,形同虚设的,要及时检查纠正。

四、山区特产林基地普遍管理不善,成功率低。

多年来,由于各级党政组织积极发动农民搞特产林基地建设,并从政策上给予扶植,农民开发基地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全县村村有基地上报,年年有基地上报。贫困山区的柑桔、红柿、杨梅、板栗等基地迅速发展。但从调查发现,除乌牛早茶叶基地外,原开发的水果基地大部分生长不好或荒芜。由于重生产、轻营销、轻市场,水果基地在发展过程中,种一批,砍一批;种一批,转一批的情况时有发生。山坑乡历届党政组织对发展特产基地很重视。全乡历年已验收的特产基地有4500亩,但现在见效的不到 40%。下寮乡已验收的水果基地有3067亩,现在生长较好的不到30%。特产林基地普遍管理不善,成功率低的原因主要是:

1、政府在制订、出台发展特产林基地优惠政策时,只重视按开发基地的面积大小来补助,忽视对基地管理质量的奖惩。一些群众只顾眼前利益。当他们知道按开发基地的面积每亩由政府给予经济补助几十元或100元时,他们就冲着特产林基地的补助款搞开发。当他们完成开发后,立即给验收基地的人员做工作。一旦验收合格,资金到手,管理也就放在一边了。

2、销售假劣苗木得不到治理,农民损失大,管理基地的积极性严重受挫。据反映,溪口乡50%以上的板栗是质差的,下寮乡60%的红柿个小质差;以质优红柿出名的东皋乡,一些红柿苗木育种基地从外地运苗木充当本地良种;桥头杨梅专业户邹永芳,一万株杨梅基地有80%是乐清大荆本地水梅,近几年开始投产,总产量只1000至2000斤,且品质差,现已改良近2000株。假劣苗木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使农民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挫伤了农民开发特产林基地的积极性。

3、一些职能部门工作作风漂浮,缺乏务实精神,只求上报数字,不深入调研,不从实际出发,不总结经验教训,甚至问题成堆还没有提出改进措施。多年来,一些部门只争特产作物发展的主管权、基地验收权、基地补助权,而对假劣苗木坑农的防止、验收后基地失管的督查,果树病虫害的防治服务、假劣苗木基地的补救改造,村民要求成片开发而土地政策处理不了等急需帮助做好的工作,深入调研少,帮助解决少。有的甚至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在发展基地时,各种特产作物的主管部门,只顾发展自己分管特产的数量,对各地的土质、气候和地理环境调查少、指导少。如陡门乡九十年代开发的各种水果基地都没有成功,一些村种的文旦、柑桔酸而不甜。上钟山和毛竹坑的文旦基地已从有到无。陡门村的黄桃、葡萄基地已寥寥无几。溪下乡地处海拔400米以上,不宜种文旦和早香柚,但我们的一些部门却在那里发展文旦、香抛基地。当地干部群众说,我们这里根本不适宜种柚类水果。如果政府也像鼓励种板栗红柿一样,补助我们种药材,那溪下乡就很快会脱贫致富。一些干部群众反映,政府现在还是一个劲地采用补助政策鼓励农民种板栗,从来不去问现有的板栗基地管理怎样,经济效益怎样,对农民有多少增收?他们说,如果用这些补助资金支持特产作物的加工企业,使农民生产的特产水果在市场上有一个较好的价钱,那么,农民就会自发地去种了。

五、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因筑路负债的村越来越多。

对于解决了电灯照明和通电话的我县山区贫困村,通村机耕路建设和提供各种信息的有线电视安装应当与脱贫致富最密切相关了。世世代代吃够了没有机耕路苦头的山区村民,对通村机耕路建设强烈向往和筹资建造的劲头实在令人感动。许多贫困山村为了建造通村机耕路,一个人丁得摊派出资600元。有关乡镇限于财政困难也曾极力引导教育村民要量力而行,但最终还是被村民的精神所感动。县委、县政府十分关心通村机耕路的建设,县扶贫办和交通部门为此拨出了大批资金。但由于我县山区面积大、底子薄,全县至今还有101个村未通机耕路(包括正在建造或因缺乏资金现已停造)。比如,西溪乡,全乡38个村,还有4个村全部未通路,目前已建造一半的也有4个村,这些村人均筹资都在500元以上。但由于道路长,造价都在50万元以上,所以,村、乡干部反映,如果没有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这些路都将成为半拉子工程,到那时,路的效益就发挥不出来,老百姓就只有苦劳没功劳。由于资金缺乏,许多村建了机耕路却欠下大笔债。例如,枫林下港村造路7.5公里,去年开工,村民已人均筹资 500元,尚缺口38万元。潘坑田龙村95年造路8.1公里,人均出资800元,尚欠20万元。岭头山根村造路5.8公里,人均筹资600元,现村里负债 18万。花坦乡东光、陈岙、东星、繁荣等四个村造了路都欠债10万元以上,其中东光村欠20万元。岩坦镇因造了路欠款10万元以上有4个村,其中叶坑村,50户,欠债51万元,户均债务1万元。一些乡镇村干部说,我们现在过年都得离家躲债。请领导不能光凭建好路,就认为我们已脱贫。

有线电视对于山区农民了解信息,尤其是中央七台的农业科技信息非常重要。一些农民说,可靠的信息就是钞票。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中央七台对我们最有用。因此,普及有线电视,传播信息,让科技下村到户,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据统计,目前全县还有372个村未通上有线电视。如渠口乡18个行政村,4650 户,2.2万人口,现已接上有线电视仅乡所在地3个村和坦下村,实际通户数仅400户,占4个村755户的53%,只占全乡总户数的8.6%。

六、特困户多、因病返贫多,给低保对象落实保障补助难。

我县特困户多,全县年人均收入不到700元(沿江地区不到9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有1215户,2347人。这些人大多居住在生活和生产条件极为恶劣的深山、高山地区,脱贫难度特别大。在已脱贫的人口中,有一部分因支撑脱贫的基础薄弱,一旦遇病遭灾即刻返贫。据岭头乡山根村统计,该村123 户,505人,因病及意外事故致贫的有12户,53人,占总户数9.8%。穷人怕生病。由于贫困,一些村民小病不去医治,久拖成大病又无钱医治。贫困山区卫生条件差,不要说村村有卫生室,就是乡卫生院还是十分简陋。如陡门乡卫生院,仅有医务人员5名,医院除了体温表、听诊器和血压计老三件外,其他诊疗器械一概没有。因此,稍有较重的病情就得转到县人民医院或温州医院诊治。全乡1999年农民住院治疗要求政府减免的有47人次,计金额45万元,而县老区办和民政部门下拨卫生减免包干经费仅0.9万元,因此,农民住院治疗每100元费用只予减免2元。沙头镇因县老区办、民政局每年下拨经费只1.7万元,因病人治疗经费增加,1997年,农民住院医药费每100元还能减免2.5元,98年、99年已只有2元。花坦乡全乡99年要求减免的住院病人91人,合计 955983元,每100元住院费用只能减免1.8元。无情的疾病,医院昂贵的治疗费用使得许多本无经济收入的农民雪上加霜,贫困的患病农户要求救助的呼声非常迫切。

此外,县政府为使年人均收入不到7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在政府的补助下能基本解脱贫困,专门下发了文件,规定这些对象的补助由县乡两级政府分别按六、四比例负责补助。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但由于我县绝大部分乡镇财政困难,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许多乡镇限于财力仅上报一部分 低保对象。比如陡门乡实有低保对象150人,乡政府上报、并予以落实的只16人,仅占应保对象总数的10.6%。沙头镇实有低保对象140 人,镇政府上报、并予以落实的只52人,占应保对象总数的37%。没有落实保障措施低保对象,虽然在帮扶活动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已给予一些关注,但僧多粥少,贫困问题远没有解决。

七、四缺二多情况是贫困山区的主要特点。

四缺:一是缺资金。全县贫困山区多数乡镇生财无路,不同程度地负债运行。贫困户要发展生产,普遍缺乏资金。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没有落到实处,绝大部分农户发展效益农业贷款无门。二是缺技术。贫困户普遍缺乏科技知识,缺乏种养技术,更缺乏对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本领。三是缺乏信息。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市场信息不灵,发展生产往往是人家种啥我种啥,盲目跟从,造成经济效益低。四是缺乏自力更生精神。一些村民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强调上级支持和外界援助多,对政府救助的期望值高;缺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二多:主要是外出逃生多,计划外生育多。计划生育工作与扶贫攻坚紧密连在一起。多年来,尽管县、镇乡各级党委政府对计划生育工作思想重视,工作努力,全县计生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导致计划外生育的主要原因贫困山区农民传宗接代的封建观念及女儿户的后顾之忧远没有真正解决。后顾之忧主要表现在:一是女儿户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个别女儿户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一些地方宗族势力甚盛、重男轻女、恃强凌弱,女儿户被打被辱及一些生了二胎的女儿户被男方离婚抛弃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些基层干部或公安派出所民警在处理日常纠纷中,常给人留下做人要想不吃亏,就必须拳头硬的感觉。所有这些社会偏见和不公正现象,使山区青年对成为女儿户不寒而栗。因此,经过多年计生工作,计生形势虽已有很大好转,但外出逃生,不生男孩不回家,或计划外超生多生的情况仍很严重。尤其是近年来,计生工作旧办法不行,新办法新措施不完善的情况下,贫困山区计生严竣形势更已不容忽视。

八、一些单位对扶贫缺乏真感情,有的甚至利用职权捞好处。

结对扶村帮户活动总的情况是好的,许多乡镇反映近年来扶贫力度大,成效显著。但也有反映一些挂钩单位、企业与贫困村结对联户还没有落到实处。如岩坦镇有 3个贫困村与3个企业结对,到目前为止,仅一个烟草专卖局到村扶贫。鲤溪乡政府反映,该乡有2个村在97、98、99三年中与相应二个企业结对,企业一直未来过村。村里派人到企业认亲,企业也承认,但就是不见行动。今年,经该乡政府做了工作,有一个企业答应给点钱,但至今也未见来村扶贫。

此外,有些职能部门在农村工作中,强调部门经济效益,金钱至上;一些工作人员利用主管局的审批、拨款补助职能,借机给自己图好处。他们对贫困村采取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给你办事,极力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搞权力暗箱操作,充分发挥独家垄断经营优势。乡村干部群众对此颇有看法,但碍于弄僵关系难办事,谁都不说。

建议和要求

一、大力扶植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山区经济发展。

积极扶植能为山区脱贫致富的能人,创办扶贫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基地发展,切实稳定地增加农民经济收入。龙头+基地+农户的形式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为了有利山区资源开发,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一要大力发展加工业,积极引进企业、人才、资金、信息、科技,把综合开发延伸到产品的深加工和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上来。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对扶贫开发龙头企业的审批,手续要简化,服务要热情。二要进一步制订扶贫优惠政策,对扶贫开发龙头企业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要把资金使用重点从普遍扶植基地建设转到扶植龙头企业上来。三要结合我县实际,重视支持以薯类、大米和山野菜等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要重点扶植昆阳农副产品开发公司和利多康食品饮料公司之类企业。对目前正在酝酿引进的低聚糖生产企业,因它立足于我县农产品的深加工,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强,能使山区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很快转变成高质量的商品,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所以,更需要有关部门全力支持。

二、加强分类指导,支持帮助乡村实施资源开发。

县政府扶贫领导机构要在大力扶植扶贫开发龙头企业的同时,根据各乡镇实际,具体分析,分类指导,从人力、财力及工作协调等方面支持、帮助乡镇实施资源开发,促进各地经济发展。各乡镇要立足当地资源,搞好开发扶贫。

三、抓住扶贫工作牛鼻子,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一要认真检查、全面加强各村领导班子。对一时找不到村领头雁合适人选,又未从乡镇机关挑选年轻优秀干部下村任职的,乡镇党委要抓紧研究落实。对主要干部长期外出的村,乡镇党委要做好考察,及时予以调整。针对我县山区大部分村两种生产离脱贫致富要求仍有较大距离的实际,建议各乡镇要强化驻村干部的职责或增加乡镇干部下村任职的比例。二要强化对驻村干部或下村任职干部的考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要加大对驻村干部或下村任职干部的奖罚力度,尤其要加大对政绩突出、群众反映好的下村任职干部的宣传力度,总结表彰先进经验,弘扬正气,打击邪气。

四、搞好思想教育,扶贫先扶志。

山区脱贫致富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没有艰苦创业的思想,没有不屈不挠地同大自然作斗争的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是不行的。当前,群众中 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还比较普遍,这与忽视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有很大关系。一些贫困乡村经过几年的努力,贫困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不干就难,小干大难,真干不难 。可见,进行思想教育,扶贫先扶志非常重要。此外,要帮助贫困村干部群众克服小农经济和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要引导鼓励贫困山区外出经商办企业致富的能人回乡创办扶贫开发龙头企业,以带动大家发展效益农业。

五、要继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全面落实扶贫小额信贷。

面对我县山区贫困的实际,继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仍是山区扶贫开发的核心问题。因此,除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外,还要继续实施县委有关筹措扶贫资金的一系列措施,保证每年有1千万元资金用于山区扶贫。小额信贷是国际组织积极倡导,并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实施的一种扶贫到户方式。___、国务院很重视推广这种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的贷款方式。县信用联社要健全各乡镇信用社理、监事会组织,进一步宣传、落实小额信贷,扭转贷富不贷贫的单一贷款倾向,及时解决贫困农户发展效益农业的资金困难,充分发挥小额信贷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

六、要重视基地开发与管理,落实管理责任和假劣苗木基地的补救改造措施;尽快出台促使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的政策规定。

各乡镇、村要对本村特产林基地进行一次认真检查,落实管理责任。对假劣苗木基地,要提出补救改造意见。县有关部门要以江___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深入各地做好指导服务工作。一要切实担负起优良苗木的提供、推广职能;二要做好病虫害防治的指导服务;三要指导、帮助乡镇、村搞好假劣苗木基地的补救改造;四要深入基层,总结经验,尽快出台促使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的政策规定。由于我县山场土地已普遍承包到户,且劳力大量外出,致使许多土地长期闲置;同时也造成农民私人成片大规模开发基地无法得到落实。徐岙乡大头岙村5位农民成片开发全村已承包到户1000多亩山场,其山地处理政策比较成功,它既有利于使大量荒芜土地得到开发利用,又能促使基地开发成片上规模,很值得总结推广。县有关部门要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尽快出台促使土地经营权流转,盘活土地资源的政策规定。五要根据实际,对我县基地开发的现行补助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使扶贫资金真正有利促进农业产业化,有利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七、继续改善山区基础设施条件,搞好救助扶贫。

要继续把改善山区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投资重点。通过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为贫困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资源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原则上,除资源匮乏,生存条件极为恶劣,需要下山易地脱贫的村外,其余的在初步通电、通话的基础上,应全面解决通路、通水、通广播、通电视等问题。但根据我县山区实际,我们建议,在决定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时,不能搞一刀切,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注意生态环境,讲究经济效益和扶贫效果。比如,对建造通村机耕路,如果路途远、造价高、受益农户不多、经济效益差,在目前县镇乡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也可适当推迟建造。否则,为了脱贫而勉强通路,反而使村和村民背上沉重的债务。

八、建立一个由政府领导、部门指导、全社会参与的计生工作机制,切实保护女儿户的合法权益。

要在强调落实依法管理计生工作的同时,各镇乡村要把保护女儿户合法权益作为计划生育的基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⑴对长期得不到公正处理的被打、被侮辱的女儿户,要进行调查,并给予公正处理。⑵因女儿户财产继承权受侵犯的,要依法保护。⑶对因生二个女儿,男方执意提出离婚的,在离婚前要按规定落实男方结扎手术。⑷对个别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女儿户,要帮助解决。⑸各镇、乡、村要建立女儿户基金会,落实女儿户的养老保险待遇。⑹对社会上的恃强凌弱,讲拳头不讲道理的社会丑恶现象,各级党政组织及有关部门要引起重视。

九、加强卫生扶贫,切实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卫生扶贫是解决致贫、返贫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为此,一是各级党政组织要进一步重视卫生扶贫工作,加快贫困山区乡镇卫生院改造和建设。要根据合理布局、方便群众的要求,对现有贫困山区乡镇卫生院的设置进行适当调整,集中力量高好中心卫生院建设。县政府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贫困山区乡镇卫生院医疗装备改善,切实搞好乡镇卫生院的硬件建设。二是卫生部门医务人员要深入基层,改进作风,搞好社区服务,积极探索和推广贫困山区合作医疗制度,设法为贫困山区群众提供优质低价的医疗保健服务。三是要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贫困山区就业,努力提高贫困山区卫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要与贫困山区医疗单位建立挂钩扶贫关系,积极为贫困山区提供医疗技术、仪器装备和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四是要保证有一定的资金,用于解决当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户的困难补助。

十、加强科技扶贫,有效地开展科技到户上山活动。

一要积极争取省、市有关科研部门、院校的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与我县扶贫开发项目、基地和企业挂钩,积极引进科技、人才、信息和企业等,增强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二是有关部门要选择一些成熟可靠、容易掌握、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适用技术,认真加以推广,增强山区自我发展能力。三要充分发挥科技经费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以科技脱贫典型引路,带动一批种、养大户,继而带动群众依靠科技进步搞开发,推动农业产业化。四要大规模的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五农林科技人员要深入基层,搞好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作用。

十一、通力协作,抓实抓好贫困山区农民下山易地脱贫工作。

近年来,我县在引导贫困村民下山脱贫方面已做了一些工作。今年要实现1053户山区村民下山易地脱贫,任务比较艰巨。有关部门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办法,规范下山村民在建房用地、基础设施补助标准及子女就学方面的政策。下山脱贫应坚持群众自愿、政策引导,以群众自力更生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原则。下山脱贫是一项重大的扶贫开发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有关乡镇和部门应高度重视,通力协作,切实把下山脱贫工作抓实抓好,真正抓出成效。

十二、认真搞好结对扶贫,深入开展扶村帮户活动。

扶村帮户已为我县贫困山区脱贫致富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仍需不断改进。一要进一步加强扶贫宣传教育,要使每个干部职工都认识到积极参与结对帮扶,是发扬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帮困济贫的美德,是现代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帮扶活动中,要做到动真感情、真扶贫。二要深化帮扶主体,做到县机关部门、单位挂钩到村,干部、职工挂钩到户,要由现在的以领导干部为主,逐步延伸到普通干部、一般党员和先富起来的社会各界人士。三要扩大帮扶范围。除已确定通过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给予解决的外,其余贫困户都要有人给予结对帮扶。四要改变帮扶方式。不能把结对扶贫简单地理解为给贫困户送钱送物,重要的是帮助贫困户寻找致富门路,制定脱贫致富的规划。对有能力脱贫的贫困户要以帮扶项目、技术、信息为主,资金扶持要与具体的发展项目相结合。五要丰富帮扶内涵。既要把帮扶活动看作是一项社会、经济事务,更要以此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高大形象。

十三、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江___说:实现八七扶贫攻坚的战略目标,并持之以恒地把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下去,逐步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历史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全县各级组织和干部一定要加强江___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紧迫感和使命感。各级干部要进一步改变作风,深入群众,发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要克服只听喜、不听忧,不深入,浮在上面的做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多听听群众意见,重视调查研究,努力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所有部门都要为山区的开发建设服务,不能站在部门利益的角度,互不支持,相互扯皮,或对自己有利的就干,没利的就不干。县有关部门要把三讲教育和思想作风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认真检查本部门及所属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借机向贫困村捞好处的情况,要敢于自我剖析,结合学习及时改正,为扶贫攻坚做出好的成绩。

第9篇 2023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是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本文将介绍2022扶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

2022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关于龙陵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着力反映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经政协六届十三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政协民族、宗教、华侨联络委近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对全县七个民族村(乌木寨、花椒、木城、大寨、安乐、黄连河、蛮麦)十五以来的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我县民族村也和全县人民一道,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是扶贫攻坚成效明显。县委、政府通过《云南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贯彻落实和边境民族村综合扶贫开发工程的全面实施,以及小额信贷、安居温饱工程、易地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科技扶贫等一系列措施的有力推进,加大了民族村扶贫攻坚工作的力度,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二是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七个民族村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23年,七个民族村总收入2267.46万元,比2000年的1057.06万元增114%,粮食总产量达704.06万公斤,比2000年的691.7万公斤,增0.98%。2023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1160元,比2000年的978元,增182元。2023年粮食人均417kg,比2000年的402kg,增15公斤。2023年七个民族村总人口为14476人,比2000年的14347人增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政府不断地逐年加大投入,七个民族村2000年带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9.43万元,十五末达285.44万元。除此以外,岔河水库、小河水库、木城大沟、勐糯倒虹系、河头公路、边境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族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社会进步明显。2000年,我县实施三免费教育以来,七个民族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完学率明显上升,实现了普九和两基目标。县、乡、村的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体系已基本建立。村民治病难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基本实现了乡镇中心医院为枢纽,村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七个民族村的村庄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讯设施日臻完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节日活动、文明向上的民族艺演受到了中央、省、市的好评,具有民族特色的《欻豆》、《阿昌汉子》荣获省级金奖,反映彝族人民生活的牛头琴、酒醉筒乐器,荣获国家专利。

四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法律的宣传教育,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责任制,加大了缉枪缉毒和反邪教的工作力度,阻止了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妥善处理了各种复杂矛盾,维护了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

二、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

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县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相邻的乡(镇)村相比,无论在生产、生活方面,还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除勐糯镇大寨村人均收入2024元,其余六个民族村,人均收入参差不齐,有的户人均不足300元,高一点的户,人均也达不到全县的平均水平。贫困面都还很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居住在民族村的少数民族仍处于劣势的弱势群体。

二是地处边远,交通、通讯不便,与外界经济、社会交流联系少。我县的七个民族村都分布在边远、高寒、贫瘠地方,山高坡陡、峪深无平地,可耕地面积少、土壤贫瘠,地质灾害频繁,有的地方已被人们界定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2023年末7个民族村105个村民小组,有33个不通自来水(其中黄连河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有10个不通自来水),29个不通生产用电,42个不通程控电话,仍然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死角。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制约,给民族村的扶贫攻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因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削弱了民族村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三是民族村社会发育程度低。在民族村中,不同民族之间和同一民族之间发展差异大,多数群众仍然住房简陋、人畜混居、人畜饮水困难、缺衣少被、生活艰苦,信息闭塞。在有的村寨仍然还停留在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娱乐基本靠酒的落后状况中,社会发育程度相当低。

四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缺乏经济支撑。2023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仅为1160元,相当于全县的67%,黄连河村仅为613元,是全县人均收入的40.4%,在七个民族村中,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20%,600元以上的占60%,500元以下占20%。除勐糯的大寨外,其余六个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都处于全县的低水平,多数村地处深山区、石山区和冷凉高寒山区,是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的地方。多数地方仍然是小农经济,停留在低投入、低产出、粗放式生产方式,没有形成区位的特优产业,也没有商品交换、信息交流的手段。现代商品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金融机构(信用社)、供销社也因为经济总量低、业务少而撤并。造成了当地村民依靠金融机构融资和就近采购农资难。虽然民族地方资源富集,但因没有企业的拉动、财力的支撑和政策的支持,无力开发利用。

五是教育、卫生、科技落后,文化素质低,生活水平差。2023年末,民族村人均受教育仅为3.03年,比全县低3.97年,由于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民族村的少数民族就业十分困难。在校点建设上,十五期间虽然作了一些收缩,但教学设备简陋,师资水平低,不少地方普九举债较多,职业技术教育、科普知识培训难于伸向民族村。

六是当地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普遍陈旧,等、靠、要思想严重,商品经济意识淡薄;民宅卫生条件差,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现象交织发生。

七是民族村反渗透任务重、情况复杂。民族地方的群众,由于素质、思想意识偏低,一些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往往从中入手,所以,民族地方就形成了反分裂、反渗透反邪教的前沿。民族地方的党委、政府和村级两委班子既要考虑经济的发展、群众的脱贫,又要考虑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经济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需比其它地方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三、建议

(一)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___、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县的稳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必须提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认识。

(二)要按照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着力解决民族地区生产、生活问题,克服重稳定,轻发展的思想,把省、市安排到我县的扶贫重点村的整村推进计划,有重点地覆盖到民族村和散杂居聚集村。

(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整村推进、兴边富民工程为载体,将农水扶贫、交通扶贫、林业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科技、畜牧养殖、沼气能源建设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做到扶一项,见效一项,扶一村,见效一村,努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各级政府对民族村扶贫工作要建立领导机制,层层抓落实,帮助民族村分析、研究可行的发展思路。各挂钩单位要以助农增收为目标,沉到村寨,与村、社干部一起研究、论证产业带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资金筹措等问题。政府应建立相关的考评管理机制。变过去的输血式扶贫为提高民族地区造血功能的扶贫机制。

(五)用好、用活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要把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解决民族村教育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集中用在解决民族村交通不畅、饮水困难上,切勿撒糊樵面或挪作它用。

(六)提高民族村土地产出率。各涉农部门对民族村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要把适应民族地区土壤、气候、环境的抗旱抗涝品种和生产技术介绍和传授给他们。要强化一个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努力提高涉农部门自身的指导水平,使民族村在土地产出率上有一个大的飞跃。

(七)教育、卫生等部门,应对民族村上学难、治病难问题给予关注,切莫让民族村新文盲、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

(八)建议对民族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补贴提高20%。

二oxx年x月x日

2022扶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国家四纵三横水资源配置体系中的一项超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工程,是跨流域的宏伟工程,该工程将解决沿线100多个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意义重大深远。但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库区)以及汉江中下游产生了一定影响,需要在相关政策措施上统筹考虑。通过深入库区实地考察和对大量文献数据资料的科学分析,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的相关规定,本文提出关于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扶贫攻坚政策的建议。

一、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的概况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以下简称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具有典型老、少、边、穷特点。一方面,库区大部地处秦巴山区,产业结构不均衡,财政十分困难,人口密度151.8 人/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 33000多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多元,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另一方面,库区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底蕴深厚,拥有武当山等一批世界级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独具特色,拥有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工业基础较好,旅游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淹没损失巨大。库区淹没造成房屋损失面积619万平方米,近6亿元以上的公共基础设施没入水底;淹没工业企业200多个,厂区面积50万平方米,涉及职工5万人,年产值损失40亿元,年利润减少4亿元;受淹没影响城镇13个、县级城市2个,建制集镇11个,建成区影响面积386.7亩。淹没地区做出了巨大牺牲,遭受了重大财产损失,减缓了当地城镇化进程。

(二)生态影响较重。库区国土淹没总面积638平方公里,淹没37片乡镇林地、森林,共淹没林业用地13万亩、耕地22.3万亩,占库区国土淹没面积的48.4%,淹没林木蓄积量6万立方米。库区大片国土被淹没,耕地和森林面积减少,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改变,生态平衡状态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加重了库区财政的负担,减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迁移人口众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是继三峡工程之后,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水库移民大迁徙。库区共迁移人口80.58万人,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库区建设期间)迁移人口48.9万人,二期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建设期间)迁移人口31.68万人。内安移民采用就地后靠安置的方式,这加剧了库区人地矛盾,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急剧下降;外迁移民采用省内分散安置的方式,多有返乡、流散等遗留问题。

(四)财政收入减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造成库区财政收入巨大损失,关停近200家排放不达标企业,年减少税收3亿元。增加企业年用电成本3亿元,年减少税收1.26亿元。淹没迁建企业200家,保守测算20222023年迁建期内损失税收80亿元。外迁人口减少消费4亿元以上,按商场超市平均税负年损失税收1000万元以上。此外,工程建设期间对淹没区耕地占用税进行划拨,财政收入的虚增,风险加大。

三、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扶贫攻坚的必要性

(一)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需要。要达到一江清水永续京津,唯一的途径便是修复库区生态和保护库区环境。当前,库区实施了森林植被恢复和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丹江口库区生物隔离带项目,资金投入总额为65.41亿元,还有10亿元的资金缺口需要地方自筹解决。按相关规划,库区生态环境治理近期投入110.48亿元。完善库区扶贫攻坚政策,增加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是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需要。

(二)落实秦巴山区扶贫规划的需要。库区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按国务院《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共有6个方面31处涉及库区。库区地方财政收入少,增长不稳定,人均财政收入不足全国的一半,这严重制约了财政资金的投放规模,迟滞了扶贫攻坚的步伐。完善库区扶贫攻坚政策,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是落实国家秦巴山片区扶贫规划的需要。

(三)助力中部崛起建成支点的需要。库区90%位于湖北省境内,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湖北省要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库区就必须要更快更好地发展。然而,库区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总量偏低,省级财政投入有限。湖北省完善库区扶贫攻坚政策,提高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助力中部崛起建成支点的需要。

(四)实现国土主体功能区划的需要。在2023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库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库区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较缺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3050%,生态重要性较高,生态脆弱性为中度,人口聚集度较低,交通优势度较低,地均地区人均生产总值0250万元每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强度为15%。库区生存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完善对库区扶贫攻坚政策,特别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是实现库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的重要前提。

四、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扶贫攻坚政策的建议

(一)合理确定调水水价。水价是调节供水区与受水区利益的重要因素。按照《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由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利润和税金构成。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总报告》中,以地市级行政区为单元,考虑南水北调工程的公益性特点,配套工程成本计入水价,按照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分摊费用,按两步制计算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测算的中线工程水价为0.194元/立方米(不含税0.16元/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所调之水包含了生态修复、污水防治、水质监管等巨大的成本费用,水资源的贱卖是对市场经济价值的背离,与水作为战略资源的地位和以价格杠杆优化资源配置的政策严重不符。目前,受水区沿线认为水价过高,国务院没有确定调水价格,但各地水价联动机制已纷纷建立,涨声一片。因此,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价最低定为0.194元每立方米,同时研究建立调水水价联动机制。

(二)合情设立调水法人。调水运营法人的确定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调水运营的先决条件,是解决调水税费分配的基本前提。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利部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都是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下属单位,都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设立,都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中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能,都有着较为完善的企业法人组织机构和管理人才队伍。汉江集团和水源公司都在湖北省十堰市注册,调水法人注册在湖北省十堰市有利于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依法履行管理职能。因此,建议整合汉江集团和水源公司的机构人员,在湖北省十堰市注册调水法人。

(三)合法分配调水税费。据测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调水运营后,年可征税约7000万元、水资源费19亿元,二期年可征税约1亿元、水资源费26亿元。

调水税收分配。按国家分税制对税收种类的划分,调水所产生的税收属于地方税种。依据现行法律规定,调水运营后所产生的营业税及附加、企业所得税由调水法人注册地湖北省十堰市征收。调水税收由湖北省独享,本不存在法定的分配事由,但淹没区内湖北、河南两地都有税收收入的损失,从平衡两地利益的角度,调水税收分配实有必要。从税收受益者与税收来源地相一致的税收原则和税收收入损失为基点的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建议按湖北省十堰市和河南省南阳市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所占淹没面积的比例(湖北省56.3%,河南省43.7%)来分配。

调水水资源费分配。三峡电站的水资源费征收主体是由财政部驻湖北省监察专员办事处负责按月征收,水资源费摊入电费中,由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按月缴入湖北专员办的中央财政汇缴款专户。三峡电站的水资源费分配标准规定10%上缴中央国库,其余90%按比例在湖北省和重庆市之间进行分配,并分别上交两省市国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同三峡工程都是水源区跨越几个省市,因此,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资源费征收参照三峡电站水资源费征收主体设置,由财政部驻湖北省专员办事处负责按月征收,水资源费摊入水费,由调水法人按月缴入湖北专员办指定的国库汇缴款专户。湖北省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库区、核心水源区,且地处秦巴山区、经济落后、财政困难。鉴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三峡工程的水资源来源区跨越两个省份的相似性,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资源费的分配参照中央四部门《通知》另行规定,水资源费由中央财政分成的10%部分全额返还地方,地方财政分成的90%部分按(湖北省90%、河南省10%)比例分配(以水源区面积、迁移人口、库岸线、库容、汇入水量等比例加权确定)。

(四)合理设立专项基金。设立丹江口库区生态恢复保护基金。生态补偿是对生态系统本身恢复、保护及破坏成本的补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库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在生态恢复、保护上需要巨大投入。我国在排污权、林权、水权等方面已经探索建立了市场生态补偿机制,三峡电站从20032023年连续10年从发电中按0.0045元/度的标准,建立三峡库区后期发展扶持基金,专项用于三峡库区及移民地区。因此,建议参照三峡电站的做法,建立丹江口库区生态恢复保护基金,自2023年起每年从调出的每吨水中按0.1元/吨的标准提取,专项用于丹江口库区生态恢复、保护及破坏成本的补偿。

设立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基金。生态补偿是对保护生态系统和维持国家生态功能而放弃经济社会发展机会所受损失的经济补偿。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库区是水源涵养重要区、秦巴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和秦岭落叶阔叶、针阔混交林水源涵养三级功能区。为保护良好的生态系统,库区牺牲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机会。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生态补偿的国家机制,三峡电站自20222023年连续7年从中央财政中每年拿出5亿元设立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建议参照三峡电站的做法,设立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基金,自2022-2023年连续10年由中央财政每年拿出3亿元,专项用于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扶持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五)合力整合扶持政策。现行的体制下,国务院及其各部委会在其职权范围内分别出台关于库区和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的各类扶持政策。这两大类扶持政策存在重复和冲突的现象,使得地方政府对政策的执行无所适从,还会造成地方政府多头申报,造成有限行政资源的浪费。建议在制定关于库区扶贫政策时,着眼于南水北调和秦巴山片区扶贫两大视角,统筹两个方面来制定针对库区的扶持政策,捆绑使用扶持政策相关的资金,实现扶持政策的综合效益。

第10篇 2023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2022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怎么写呢?小编给大家介绍介绍。

2022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1)

为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______6月18日贵州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和深、细、准、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协调研组扎实开展全县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牧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乡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供参考。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十二五期间,截至20xx年底,共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9987万元,先后在全县12个乡镇68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互助资金、雨露计划、金融扶贫等扶贫项目,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23年底的3394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6325元;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2023年底的1107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2315元;贫困人口由2023年的5645户、25400人减少到20xx年底的2995户、12859人。扶贫开发为全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全县经济总量较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分析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调研组发现重点亟需集中破解五大难题: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等难题。目前,我县重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寒牧区、干旱浅脑山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地区,20xx年建档立卡乡村贫困户共12个乡镇29个村,总户数5799户、28675人,分解到村的贫困户为1717户、7615人,贫困人口分别占贫困村总人口和全县贫困人口的26.56%和59.22%。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如下:曲库乎乡(古德村、索乃亥村、木合沙村、多哇村)205户、1070人;瓜什则乡(赛庆村、力吉村、阿旦村)215户、892人;多哇镇(东维村、直跃村)170户、693人,隆务镇(加查么村)22户、121人,保安镇(全都村、双处村、赛加村)75户、296人,加吾乡(俄毛村、加吾岗村、江日村)168户、737人,牙乡(依里村)41户、184人,年都乎乡(郭么日村、夏卜浪村、曲麻村)164户、794人,双朋西乡(协智村、环主村、宁他村)179户、761人,扎毛乡(立仓村、扎毛村)128户、554人,黄乃亥乡(群吾村、日秀么村)122户、539人,兰采乡(兰采村、土房村)228户、974人。

(一)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牧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多哇乡群众反映,各自然村牧业点道路仍然没有修通,现有电网没有实现全覆盖,全乡冬季草场仍有480余户没有通上电,塔哇地区1000余户中只有约30%的牧户通了水,其余70%的牧户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同时,原有草场网围栏使用年限较长(1997年拉设),损坏严重,急需更新。其它牧业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又如黄乃亥乡人畜饮水工程尽管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各村群众吃水难问题至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没有改变人背畜驮的历史,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和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还有如保安镇全都村合苏、沙索玛、自行三个自然村村内只有一、两处取水点,仍然存在吃水难问题;加吾、黄乃亥等乡多数村庄除主干道外村内道路至今仍未实现硬化等。广大群众期盼国家和省上继续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社会发育程度、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信息获取方式狭窄等因素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加之受语言障碍和科技素质不高的影响,限制了外出劳务输出,贫困户增收解困难度较大。在调研时,各乡镇普遍反映,近年来就业、农牧、扶贫等部门开展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如泥瓦工技术、挖掘机驾驶、汽车(摩托车)修理、牛肉拉面制作等深受群众欢迎,在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资金、语言、培训时间等的限制,培训效果仍然不理想,有些乡镇的培训由于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到位等原因而流于形式。他们希望,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培训资金,采取以乡为单位开展集中培训、以村为单位开展需求培训、赴周边地区开展观摩培训等,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农牧民培训这项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三)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对不管项目和资金的部门单位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是省、州、县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在立足村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定点帮扶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二是入乡驻村选派干部大多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广,不懂藏语,年龄偏大,在开展工作中充当客人,存在守院子、转圈子现象,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一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年均气温低,地形复杂多样,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遇有大灾,群众口粮都成问题,农牧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成本大,粮食作物亩均产量100公斤左右,油料作物亩均产量75公斤左右。牧区草场生长期只有150天,而枯草期长达210天。重点贫困村地质灾害隐患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9处,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基础还很弱,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据调查,很多重点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采挖虫草收入占比达到50%至70%,但近年来因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大,采挖成本高,收益极不稳定。同时,种植业收入、劳务输出收入及其它产业收入占比仍较小,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增收难度仍然很大。

(五)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扶贫工作中存在 漫灌式扶贫,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垒大户,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路边花,由于要考虑示范,而扶贫资源又有限,有时就难免出现种好了路边花,却忽视了纵深居住的农牧户,点面不平衡。此外,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牧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重点贫困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落后。现有贫困村仍然沿袭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农产品商品率低,畜牧业良种比例低,农畜产品开发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尽管近年来,各类农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和必要的管理人才,中后期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调研中,多数重点贫困村的群众提出,对各类专业合作社今后的发展参股群众心中没有底,希望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经常性给予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指导,使已建的专业合作社能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真正使合作社在群众增收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生活习惯很多村存在早婚、未婚生子和走婚现象而造成贫困的问题。

(七)围绕提供健康、教育和致富信息、技术服务的乡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如在各牧业乡调研时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普遍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不足、医疗设备缺乏、住院床位严重缺少(如多哇乡卫生院只有四张床位),远远满足不了当地患病群众的就医和住院需求,有些乡镇由于路途遥远,遇到乡镇卫生院无法诊治的急诊患者,往往因得不到及时救治造成严重后果,也增加了群众负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越是边远、贫困乡村,越是留不住人才,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如在保安镇全都村、多哇镇东维村调研时群众代表反映,配备的双语教师主要偏重于用藏语教学,学生们对汉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还远远不够,希望各学校配备专门的汉语老师,直接用汉语授课,切实提高孩子们的汉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为孩子们今后走出大山做好长远准备;尽管目前各乡镇成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和一站一中心,也配备了必要的工作人员,但由于受专业素养、服务技能等的限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不够。一是有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实施过一个像样的项目。二是部分村干部在落实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贫困户慰问救助等方面办事不公、优亲厚友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户家中。三是村内很多特困户经济能力非常有限,往往因为拿不出自筹资金,致使无法享受项目资金,如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等,群众希望对这部分特贫户要采取政策支持、信贷支持、帮扶支持等方式,帮助实现建新房的愿望,切实改变居住条件。

(九)城中村的发展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在隆务镇调研时乡、村干部都反映,位于县城周边的隆务庄、加查么、霍尔加、铁吾、四合吉等村因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赖以生存的土地基本征用完,群众增收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同时,大部分村民已实现了农转非的转变,因而享受不了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如三江源助学补贴等,而四合吉社区享受不了任何农村扶贫项目。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应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对城中村给予更多关注。

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就难以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工作的主抓手。

三、今后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几点建议

(一)扶贫对象精准,决战目标到村到户,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一是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县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建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贫攻坚要靶向精准,全面做到六个精准,重点从治理贫困村穷、乱、弱入手,提出大打一场藏区维稳前沿县精准扶贫攻坚战,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集结号,创建扶贫攻坚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牧业建设区、减灾避灾产业示范区、农业观光生态示范区五区,制定针对性强的扶贫细化配套措施,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群的精准认定,实现扶真贫扶准贫,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享新一轮社会发展的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使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深入推进。二是要精准做到识别的贫困村、贫困户找得准不准,致贫原因分析得透不透,脱贫致富的规划和措施制定得实不实,项目资金和干部驻村是否落实到位等,切实把情况搞准、措施搞明、责任搞清,才能指导基层更加有力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下深水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找到问题才能精准打贫困七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确保如期稳定脱贫。建议细化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标准,统筹与社会救助政策相统筹,建立民政、社保与扶贫部门数据对接共享平台。三是将精准扶贫攻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根据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指导,以整村推进为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捆绑打包,统筹使用,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四是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扶贫、整体推进,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全方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安排精准,脱贫项目到村到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协调争取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村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四有(有学校、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卫生室、村文化室)以及草原四配套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投资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担保平台建设,整合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抵押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瓶颈难题,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理顺体制关系、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等措施,切实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和效益,为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是交通建设:贫困村村级道路硬化或油化1条以上;70%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人畜饮水:自然村或相对集中居住点农牧户饮用自来水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三是住房改善:农村危房改造达到100%,有条件的贫困村有集中安置点1个以上,安置农牧户20户以上,其中贫困户30%以上;有兜底户的贫困村兜底搬迁安置达到100%。四是农网改造:提高农网升级改造技术标准,切实推进一户一表升级改造,保障农牧区用电需求。

(三)资金使用精准,扶贫资金到村到户,规划保障攻坚。对扶贫攻坚项目资金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建议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在组织调研、科学论证、认真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科学谋划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并把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贯性,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得以顺利实施。明确部门责任,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和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并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进行相关内容的滚动修订,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议成立由扶贫、财政、农牧、监察、财政、审计、建设、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共同参与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统筹规划、综合协调项目实施,为精准扶贫提供组织保障。

(四)措施到户精准,多措并举,因户制宜因人施策。我县作为全国连片特困地区,目前仍有21.3%以上的农牧业人口属于贫困人口,要与国家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一是医疗救助一批。对大病慢病致贫、返贫等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及其他政策性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给予资助和实施医疗救助。实现贫困人口扶贫小额意外保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全覆盖。二是教育资助一批。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普惠性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普通高中每年给予一定生活费补助;对贫困子女上大学(含高职)的学生进行资助。三是产业扶持一批。结合贫困户劳动力、土地资源、村级特色支柱产业,因户施策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合作社务工等产业,让每户贫困户拥有1项以上稳定收入项目。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扶贫开发中,因地制宜抓好特色产业,隆务河流域继续抓好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这篇大文章,浅脑山区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牧区在发展有机畜牧业上做文章。四是培训就业一批。利用文化旅游等资源,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乡村旅游培训、资金互助业务培训、专业合作组织管理培训、手工艺技能培训、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等各类培训,项目用工以及县内部分公益性岗位优先招录贫困人口。建议政府部门积极与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政府协调,定向输出劳务,每年输送100名至200名初、高中毕业生到发达地区以打工的形式轮训一次,期间实行路费和生活费政府补贴,打工费自主,培训结束后去留自定的原则,使培训回来的打工人员带回先进的观念和技术,为建设家乡服务。五是民政兜底一批。将建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人、智障等丧失劳动能力的对象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推进农村低保线与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六是扶贫搬迁一批。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搬迁,探索创新扶贫搬迁示范点、集中安置点持续发展机制,按照三三布局,将牧区三分之一搬迁到县城定居,三分之一搬迁至各农牧业点小集镇,三分之一留居原草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完善县级领导、科级部门兜底帮扶深度贫困户搬迁机制,实现贫困人口应搬尽搬。

(五)因村派人精准,合力攻坚,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各行业涉农资源更精准向扶贫对象倾斜聚集;县级领导联系贫困村、帮扶贫困户;科级部门帮扶贫困村、结对帮扶贫困户,向贫困村派驻工作队,选派党组织第一书记乡镇、村级结对帮扶贫困户。坚持和完善三联三促工作机制,开展以制定一个科学发展的好思路、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开辟一条增加集体经济致富路、解决一批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打造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为内容的五个一工程。尤其是各联建单位要以扶贫助困工作为总抓手,在充分掌握联建村基本情况、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做到长远联建规划和年度联建计划相衔接,保证联建工作的前瞻性和连续性,同时要创新帮扶形式,为村两委和群众选路子、上项目、教技术、筹资金、供信息,变输血为造血,确保联建工作的实效性。建议针对重点贫困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现有的部分三联三促单位进行及时调整,尽量将项目单位安排到重点贫困村,切实加大帮扶力度和脱贫步伐。此外,建议采取政府大投入、资金大整合、项目大集中、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建设的思路,结合三基建设,按照一河、两线、三点分类实施,对贫困的原因分门归类,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采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将联村联户机制落实到位,在落实好国家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将贫困村集中帮扶,分散的贫困户因人因地施策,每个乡镇制定扶贫攻坚战方案,每村一方案,每户一策,每人一策,每个贫困村由一个项目部门联村帮扶,企业包村包户,协调安排每个企业联3-10户,效益好的企业也可联帮一个贫困村。坚持和完善入乡驻村干部管理工作,在选派入乡驻村干部时,加强与选派单位的沟通联系,真正把优秀人才选出来、派下去,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和基层工作实际,将懂藏汉双语、善于做群众工作、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身体健康的年轻干部选派到基层,方便开展工作;强化用人导向,对出色完成工作、各方面反映良好的同志,大胆使用,优先提拔和晋级,提高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同时还要建立召回重派制度,对表现不佳、群众反映不好、工作难以胜任的干部,应由派出单位召回重派。同时,为有效解决各乡镇对选派干部管理约束以及因增员而产生的吃、住、行、取暖、办公等各种压力,建议将各级选派干部工资关系及人头经费随行转至派驻乡镇,便于统筹管理,更好地为群众增收脱贫提供人才支撑。

(六)脱贫成效精准,加强动态管理和队伍建设。精准管理,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建立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时反映帮扶情况,实现扶贫对象的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此外,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针对扶贫开发项目多、资金多,任务重、人员少、干部力量薄弱的实际,积极与省、州编办协调,适当对扶贫部门人员编制方面给予倾斜,增加部分事业编制,并在乡(镇)设立扶贫专干,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克难奋进的扶贫开发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如何,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村能否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在选人用人上将政治坚定、办事公正、清正廉洁、敢闯敢干,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推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

2022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2)

组织开展扶贫攻坚、解决边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县作为全市基础条件最差、贫困区域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扶贫开发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深山沟、凉气候、边沿煤、末梢电、断头路、出境水等多种不可逆转因素的制约,我县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仍没有彻底改变。到底,全县378个行政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的村就有245个,贫困人口就有10.65万,分别占到全市贫困村总数的48%,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6%,农村人口总数的近一半,尽快摆脱贫困,已成为全县人民的迫切愿望。去年,市委、市政府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拉开序幕,我县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殷切的关怀和厚爱,我们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的总体要求,在全县广泛开展了贫困农村发展大调研活动,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导致陵川长期贫困的主要根源除了自然禀赋的先天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主导产业发育迟缓,农民增收缺乏支撑。具体到一个村和农户,主要表现为项目难选择,创业难起步,技术难掌握,市场难开拓,条件难改善等问题。要使扶贫攻坚取得实效,核心在增收,难点在产业,根本是环境,关键是组织。为此,县委、县政府邀请专家,深入论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提出了五大特色产业促进增收(特色种植业、规模养殖业、道地中药材、绿色林产品、生态旅游业)、三大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公路、生态绿化和村庄环境整治)、五项社会事业保障民生(教育事业、卫生事业、文体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社会保障事业)、三项工程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村级组织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的扶贫攻坚总体思路,并紧紧扭住这条主线,培育了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改善了贫困农村发展的环境,有效激发了山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提升了贫困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寻求比较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拓宽农民创业增收的新空间。陵川之短在于大山,陵川之长在于生态。山大沟深阻碍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但也赋予了我们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县有耕地45万亩,牧坡58万亩,宜林地1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6%,发展以绿色、生态、健康为特色的种养业、林果业、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和可持续的后发优势,只要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曾经被看作是包袱的大山,就会变成潜力无限的财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陵川要脱贫,希望在大山,潜力在生态,出路在苦干的理念,并确立了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是针对山区十里不同天、地无一丈宽的特殊气候和立地条件,在产业布局上坚持家庭小规模,区域大群体二是针对农民只顾眼前利益的小农意识,在产业选项时注重当前能增收,长远能致富三是针对全县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现状,在产业实施中力求户户都参与,人人可就业。去年以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政策大力扶持,乡村精心组织,农民广泛参与,以小规模,大群体,低投入,快见效,广覆盖,可持续为基本形态的特色产业集群遍布全县农村,为农民脱贫增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利用我县山大坡广的资源优势,借助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推动,我们制定了建设20万亩连翘基地,2万亩优质核桃的产业规划,并由县级财政免费提供种苗,产业覆盖个村、个农户。目前已万亩;规模健荒山种植连翘8万多亩,发展核桃经济林康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一年多时间就在贫困村建成山地放养土鸡、围栏种草养畜等生态养殖项目210个,参与农民2100余户、8000余人;依托山区丰富的次生林木资源,开发食用菌产业,正在成为我县资源深度开发的亮点。夺火、马圪当、古郊等乡镇的20个村,新发展香菇13.5万袋、木耳200 万根,项目户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依托王莽岭、黄围山、凤凰欢乐谷等主要旅游景区,农家乐接待、农产品展销、农事展示为主的旅游服务业也有了长足发展。新发展农家乐旅游客栈200余户,形成了接待床位2500余支、就餐人数3000人的规模。五大主导产业开发,使全县所有贫困村都有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覆盖80%以上的贫困农户,为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扭转了多年低位徘徊的局面,危机之年达到3618元,同比增长 7.1%,创下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的最高记录。

二、整合优势资源,破解发展难题,构建保障农民增收的新机制。推进扶贫攻坚,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把政府的组织引导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的创业热情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保护,是提高扶贫攻坚速度和效果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实践了部门推介,农民创业,金融支持,跟踪服务的组织模式,建立了内外互应,上下互动,左右同步,整体联动的产业扶贫新机制。一是部门推介。由涉农部门通过实地考察、技术论证、市场调研,筛选出适宜陵川不同区域、不同条件,适合广大农户创业需要的项目,通过会议、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推荐介绍,告诉他们项目建设内容、适宜范围、发展条件、相关政策、投资概算、效益及风险,让农民知道了干什么、怎么干。去年,全县共推介项目8大类24项,受到广大农民欢迎;二是农民创业。在部门推介的基础上,由家户依据当地实际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创业项目,通过乡村组织,向涉农单位和金融部门进行申报,审核通过后,建档立卡,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和服务;三是金融扶持。围绕部门推介的产业扶贫项目,各金融企业同步推出面向农户的3至30万元不等的金融支农产品4大类16种,采用项目审核,信用评定,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对项目户给予信贷支持。,共评定信用户 4000户,授信1.4亿元,发放贷款3000万元;四是跟踪服务。由县乡两级涉农部门,对项目户实行责任到人,全程跟踪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困难,保证项目建得成,干得好,能受益。去年以来,全县以家庭或专业合作社为单元,共申报实施各类项目 1103个,投资总额8922万元。扭转了山区农民创业无力,脱贫无路,增收无望的困境。

三、破除瓶颈制约,改善生存条件,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新环境。生存环境恶劣是制约贫困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推进扶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借势而进,乘势而上,集中力量改善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竭力破除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硬件制约。多方筹措资金9726万元,实施了磨河供水扩建改造工程,辐射了8乡镇279个行政村15.8万人。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全覆盖工程,新解决了142个村、4.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050万元,攻坚村村通扫尾工程,新增水泥路202.6公里,涉及47个贫困村,全县水泥路村通率达到98%以上;对于一些居住特别分散,基础条件恶劣的山庄窝铺,持续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仅去年一年就搬迁百人以下自然村20个,解决了近千名贫困农民的生存困难。

四、用好用足政策,激发内在活力,营造全面参与扶贫的新氛围。我县贫困面大,可用财力有限,为了增加扶贫投入,加快脱贫步伐,我们在资金筹措上,通过积极主动争取上级,精打细算用足本级,政策引导激活民间,动员社会多元参与等途径,有效缓解了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去年,全县争取市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贴息资金万元;县财政筹措产业扶持、贷款万元;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的政策引导,万元,农民筹资万元。在资金拉动金融部门投入贷款使用上,我们坚持扶持依据干劲定,投入随着规模定,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力求通过政府扶持和社会帮持,激活广大农民的内在动力,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最优的拉动效应。去年,列入市级首批扶持的80个贫困村,个产业扶贫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在增强扶贫力量上,我们全力推动各级领导带头,机关定点帮扶,干部结对到户,社会广泛参与责任的落实和氛围的形成,在71个市级单位对口帮扶80个贫困村的基础上,154个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帮扶贫困村165个,62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共结对贫困户623户。有21家民营企业参与了贫困农村开发工作;一年来社会各界累计投入贫困村资金达余万元,捐赠物资价值300万元,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大格局。

五、着眼长远发展,着力强基固本,增强农村自我发展的新能力。多年来实践证明,扶贫攻坚成果要得到长期和巩固和发展,不能只靠一时一事的给钱、给物,重要的是提振信心,提升素质,创新机制,创造活力。我们着眼于贫困农村长远发展,在强基固本上狠下功夫。一是抓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能干事、会干事的本领和勇气。全县共开展畜禽养殖、大棚蔬菜、干果经济林、中药材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50余场,培训农民3.86万人次,开展计算机、焊工、汽车驾驶等各种创业培训20场 1000余人。潞城镇通过晋煤集团牵线搭桥,选派30名农民赴山东寿光,经过15天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全部建起了设施蔬菜种植项目,成为全镇千亩大棚蔬菜种植的骨干;二是狠抓基层组织建设。针对部分贫困农村人才缺乏的实际,我们采取四带一派的办法,从富村选派干部到穷村任职,从强村选派干部到弱村任职,从大村选派干部到小村任职,从先进村选派干部到后进村任职,从县乡机关选派优秀干部整顿乱村,共选派了81名优秀人才跨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三是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围绕中药材、蔬菜、生态养殖等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30余个,拥有社员2万多人,增强了贫困农民闯市场的能力。我县的扶贫攻坚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点成效,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市直各部门和帮扶单位倾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特别是市委张书记、市政府王市长,多次莅临陵川调研,就扶贫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市四大班子的各位领导情系山区,心系农民,经常深入我县指导工作,帮助县乡干部理思路、解难题。市农委、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在项目建设、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了最大支持。晋煤集团、交通银行、园林局等帮扶单位,也尽其所能,从人、财、物等方面对贫困农村给予了大力帮助。这些,都为我们坚定信心,奋力攻坚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支持,陵川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贫困是陵川最大的县情,脱贫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再鼓干劲,负重奋进,努力把我县扶贫攻坚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以实际行动回报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同时,我们也热切地希望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单位的各位领导,能一如既往地对陵川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市直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有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陵川一定能够夺取扶贫攻坚的新胜利,谱写全县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第11篇 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组织开展扶贫攻坚、解决边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县作为全市基础条件最差、贫困区域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扶贫开发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受深山沟、凉气候、边沿煤、末梢电、断头路、出境水等多种不可逆转因素的制约,我县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仍没有彻底改变。到底,全县378个行政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的村就有245个,贫困人口就有10.65万,分别占到全市贫困村总数的48%,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6%,农村人口总数的近一半,尽快摆脱贫困,已成为全县人民的迫切愿望。

去年,市委、市政府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拉开序幕,我县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殷切的关怀和厚爱,我们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的总体要求,在全县广泛开展了贫困农村发展大调研活动,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导致陵川长期贫困的主要根源除了自然禀赋的先天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主导产业发育迟缓,农民增收缺乏支撑。具体到一个村和农户,主要表现为项目难选择,创业难起步,技术难掌握,市场难开拓,条件难改善等问题。

要使扶贫攻坚取得实效,核心在增收,难点在产业,根本是环境,关键是组织。为此,县委、县政府邀请专家,深入论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提出了五大特色产业促进增收(特色种植业、规模养殖业、道地中药材、绿色林产品、生态旅游业)、三大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公路、生态绿化和村庄环境整治)、五项社会事业保障民生(教育事业、卫生事业、文体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社会保障事业)、三项工程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村级组织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的扶贫攻坚总体思路,并紧紧扭住这条主线,培育了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改善了贫困农村发展的环境,有效激发了山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提升了贫困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贫困是陵川最大的县情,脱贫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再鼓干劲,负重奋进,努力把我县扶贫攻坚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以实际行动回报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爱。

同时,我们也热切地希望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单位的各位领导,能一如既往地对陵川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市直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有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陵川一定能够夺取扶贫攻坚的新胜利,谱写全县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第12篇 乡镇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构建精准扶贫,就是要通过建立既具体、细化,又全面、系统的工作制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乡镇扶贫攻坚调研报告,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央对扶贫工作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提出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为适应扶贫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摸清贫困人口底数,了解致贫原因,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6月30日-7月13日,县发改局和会仪镇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村组户,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扶贫档案、现场交流、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为期14天的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会仪镇位于绥江县境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平均气温18摄氏度,镇辖国土面积100.89平方公里,辖箭头社区和会仪、和平、黄坪、三渡4个村民委员会,29个自然村、109个村民小组,18个居民小组,全镇有7040户24801人,其中农业户4985户19633人,占79.16%,属典型农业镇。有劳动力12648人。耕地面积24394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7500亩。林地面积500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000公顷。2023年,镇内生产总值2.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43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9%。

(二)产业分布。会仪镇辖区内有6家企业,可吸纳劳动力400人,贡献产值4000万元。产业以种养业为主,主要覆盖4个村。有养殖大户46户,其中养羊18户、养牛9 户、生猪养殖7户、养兔4 户、养鸡 3 户,养鸭2 户、梅花鹿1户、其它2户,有专业合作社10个。种植业以经济林果为主,主要种植李子、核桃,李子种植14060亩,核桃4000 亩,种植大户55户,有专业合作社25个,主要分布在和平村、三渡村、黄坪村。

(三)贫困现状。根据2023年登记确认,全镇有贫困行政村2个,分别是和平村和黄坪村,特困自然村29个,有贫困户2468户,贫困人口12463人,其中五保人口数115人,低保人口数2794人,少数民族人口数91人,残疾人人口数562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0.25%,这些贫困人口,55%以上集中分布在贫困行政村。加快减贫脱困,确保2468贫困户12463贫困人口在2023年如期脱贫,到2023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抽样摸底情况分析

会仪镇有贫困户2468户12463人,其中建档立卡2051户8854人,按30%的比例要求,应抽查摸底615户。此次抽样摸底从发改局和会仪镇抽调20人组成,分内业组和外业组,内业组主要负责村委和片区的大面座谈交流,并撰写调研报告;外业组主要负责入户填表,汇总分析。通过14天的实地调查,共摸底640户,涉及4个村29个片区2852人。通过选取交通条件较差、贫困面较大、致贫原因复杂的区域开展调查,抽样摸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抽样情况。

一是贫困户属性分类:一般贫困户222户,五保户7户,低保贫困户411户。二是贫困户致贫原因分类:因病致贫370户,占抽样摸底户数的57.8%;交通条件落后致贫295户,占抽样摸底户数的46%;因残贫困125户;灾害造成贫困120户;上学造成贫困108户;缺土地造成贫困120户;缺水17户;缺技术100户;缺劳力贫困175户;缺资金贫困20户;缺可持续发展产业84户;其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贫困10户。三是贫困户生活条件分类:饮水困难172户;缺粮239户;通路不通畅289户;居住危房205户。

(二)存在问题。

一是对精准扶贫的'五结合'、'五精准'、'三到位'理解还要进一步提高,对到2023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小康目标认识还要进一步深化。二是由于政策原因,实施过整村推进项目的村不能列入贫困行政村,而昭通市出台的关于精准扶贫的行动计划有些是针对贫困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的,但事实上,有些村虽然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但仍然未能大面解决贫困问题,这种政策上的划分,使得有些贫困村和自然村在脱贫过程中,政策和项目上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三渡村,2023年实施了省级整村推进项目,目前该村仍有贫困户354户贫困人口1945人,现有卫生室也属危房,迫切需要改建。三是竹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受道路交通差、运输成本高、收购价格低等因素制约,竹产业未能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比如,和平村16、17队,群众种植8000余亩竹子,但2个组未通公路,竹子不能实现经济效益,群众种竹积极性受影响,对通过竹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信心不足。四是挂钩帮扶不到位,帮扶措施乏力,更多是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挂钩对象的贫穷问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五是建档立卡的数据与此次抽查摸底的数据有出入,一方面,有贫困户未建档立卡,另一方面,人员或是致贫原因等栏目与实际不符。六是留守儿童现象,会仪镇现有留守儿童842人,占总人口的3.4%。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一大批留守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健康以及前途问题,也无法实现脱贫目标,甚至若干年后,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

三、致贫原因分析

(一)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个是道路交通不便,这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会仪镇和平村、黄坪村和三渡村3个行政村没有通硬化公路,镇内乡村公路193.5公里, 27个自然村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马家沟和三渡村雷家2个自然村未实施过通达工程。一是由于山区环境恶劣,乡村公路晴通雨阻现象突出,加之管护机制不健全和维护经费不足,导致会仪镇境内已有乡村公路有效使用率只有30%左右;二是由于不通公路造成边远山区房屋改造成本增加,农民手中有钱也不愿进行房屋修建或是改造;三是由于不通公路,运输成本增加,现有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在会仪镇四个村均存在这种情况;四是生活居住地与生产土地之间道路不通,比如三渡村西平片区。另一个是水利设施陈旧,一是由于原有的沟渠年旧失修,灌溉用水受限,制约产业发展,比如,和平村群众想通过发展果蔬产业增收,但当地生产用水缺乏,只能靠天吃饭,群众对发展担忧,信心不足。二是饮用水无保障,比如,会仪村水排片区安全饮水未全覆盖,现在实施的'爱心水窖'补助为3000元/口,部分群众不能凑足其余资金,项目实施难度大;再比如,黄坪村茶林片区和三渡村雷家片区部分贫困户未通自来水。

(二)文化低观念落后。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贫困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所占比例很小,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这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务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更有甚者,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加入产业化经营,捡小利失大利。比如,和平村部分群众小农意识明显,思想上依赖性重,土地闲置,自身能力有限发展不起来,但又不愿意参与土地流转,让有能力的人发展产业,宁愿闲置。

(三)子女上学致贫。有部分贫困家庭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活,一旦子女进入高中或是考上大学,需要支付一大笔学费和生活费,无形中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脱贫的农民更是苦不堪言。据抽样调查了解,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抽样贫困户的17%,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9000-10000元,一个大学生每年要支出15000-20000元。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四)因灾因病因残返贫。一是自然灾害。有的家庭本来经济状况差,主要收入又源于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若遇旱、涝、风、雪、雹或是虫害、疫情等自然灾害,无法抵御,导致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就可能造成贫困或是返贫。二是突遇重病。贫困户家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又或者是突遇劳动力死亡伤残的,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三是基本医疗服务条件差,看病贵看病难,和平村、黄坪村无卫生室,三渡村卫生室属危房,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不能及时治疗,往往是扛、拖,久拖成大病,治疗费用就成了更加沉重的负担。

(五)缺钱缺项目缺劳力缺土地。一是缺资金和缺项目,此类贫困户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帮扶措施主要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产业扶持以及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二是缺乏劳动力,此类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这类家庭要给予重点关注。三是缺少土地,有部分外迁人口到本地结婚组建家庭,由于要照看老人孩子不能外出务工,自己又没有土地,无法增收创收。在此次抽样摸底调查中,缺土地户数所占比例在18.8%。

(六) 现有项目实施难度大。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加之有的项目需要农民自筹部分资金,在农村实施项目过程中就出现劳力紧缺和自有资金短缺问题,导致有的项目无法实施,就算勉强实施,后期项目管护人员和资金不到位,也不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条件。比如,三渡村20户相对集中的农户饮水问题,上级项目资金配套到位,当地群众无法自筹剩余资金,导致有项目也实施不了。

(七)特殊群体贫困。镇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

四、精准扶贫计划

围绕到2023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目标,认真落实精准扶贫要求,通过交通水利等基础项目的实施以及劳动力的培训等措施,带动实现大面脱贫,努力做到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贫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贫困农户'十有一保障'。初步测算,需要投入资金20808.5万元,其中:交通需要投入资金14360万元(行政村硬化公路1260万元,自然村硬化路8600万元,通户间路4500万元);解决安全住房上级补助资金964万元,特殊贫困户60平方米,安全住房资金500万元;学校改扩建1020万元;卫生室建设60万元(上级补助30万元,整合资金30万元);解决卫生自来水需300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1200万元,省级补助 1200万元,地方配套600万元);高稳产农田建设需要326万元;劳动技能培训需要资金150万元;文化活动建设需要资金405万元;广播电视通讯资金17.5万元(上级补助资金12.5万元,县级配套5万元);行政村小超市上级补助资金6万元。

(一)解决行政村通硬化路、特困自然村通公路、贫困户通硬化户间道问题 全镇3个行政村未通硬化公路,27个自然村中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马家沟和三渡村雷家2个自然村未实施过通达工程,贫困户硬化户间道情况不容乐观。

按照贫困行政村通硬化公路、特困自然村通公路、贫困户通硬化户间道的总体要求,2023年,全面完成3个贫困行政村14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建设,共需投入资金1260万元;完成29个自然村172公里通硬化路建设,共需投入资金8600万元;完成特困自然村通硬化户间道757公里,共需投入资金4500万元。解决道路交通共需资金14360万元。

(二)解决贫困户有安全住房问题 全镇29 个特困自然村中,有 804户群众需要解决安全住房问题。其中有779户居住在d级危房中,有24户居住在c级危房中。 按照解决贫困户安全住房的总体要求,到2023年,全镇计划改造d级危房779户、c级危房24户,共需补助资金964万元。同时,全镇约有100户特殊贫困户需整合各类建房补助3至5万元,合计500万元,修建60平方米安全住房,建议采取灾后重建帮扶模式,县镇村组联合,'一户一策'解决住房问题。

(三)解决行政村学校建设和贫困户的上学问题 全镇现有学校8所,校舍面积9408平方米,在校生1484人。 到2023年,在校学生1800人,校舍面积应达到12808平方米,共需改扩建大河小学、莲花小学、大田小学、新桥小学等4所学校建筑面积 3400平方米,需投入资金1020万元,可确保贫困户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四)解决贫困户有病能医治问题

黄坪村、和平村无村卫生室。三渡村卫生室属危房。2022-2023年建设行政村卫生室3个。每个卫生室建设资金不少于10万元,面积在120-160平方米。共需投入资金60万元,其中争取国家资金30万元,整合投入资金30万元。同时,加大农村医疗保健体系建设的推广力度,实施中医入户、健康普查、能力建设等五项工程,多渠道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通卫生自来水问题 全镇4个行政村所在地有2所学校未实现集中式供水,集中居住农户20户以上的地方集中式供水未全覆盖,11个自然村已通卫生自来水,18个自然村未通卫生自来水,但部分群众建有水窖。 到2023年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得到全部解决。新增蓄水20000立方米,安装管道800千米。其中行政村新增蓄水1500立方米,安装管道150千米;特困自然村新增蓄水18500立方米,安装管道650千米。共需投入资金300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1200万元,省级补助 1200万元,地方配套600万元。

(六)解决特困自然村产业建设问题

特困自然村中,有5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有6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至5000元,有8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至4000元,有10个村人均纯收入还处于3000元以下,农民普遍处于贫困状态。

到2023年,建成以特色畜牧业(猪、牛、羊、鸡、兔等)为特色的养殖示范村6个,建成以特色种植业(核桃、李子等)为特色的种植示范村8个。最终保障贫困行政村,村村有特点,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饭吃。

(七)解决特困自然村高稳产农田建设问题

全镇耕地面积24394亩,其中:中低产田地面积19515亩。按照特困自然村到202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户均有1亩以上高稳产农田的要求,还需要建设高稳产农田1631亩,需投入资金326万元。

(八)解决特困自然村农户致富技能培训问题

2023年底,全镇特困自然村29个共计5015户197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54 人。共有农村劳动力9428人(男5186人,女4242人),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5057人、初中以上文化4371人,掌握务工技能的2357人。外出务工377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确40%;年务工总收入6500万元,农民人均年务工收入1.7万元。总体上看,特困自然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缺乏,务工比例不高,务工工资偏低。

到2023年在会仪镇 4个行政村29个特困自然村培训培养农村劳动力3000人,投资按500元/人计算,合计150万元,力争特困自然村实现户均1人掌握1门致富技能,不断推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加,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九)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有文化场所问题。

文化活动场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文体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农家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目前黄坪村和会仪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特困自然村有5个文化场所。 到2023年需完成行政村文化活动场所2个,特困自然村文化活动场所24个,共需投入资金405万元。

(十)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行政村通广播电视问题

已有4515户安装了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户户通'和接收设备。目前,29个特困自然村500户未通广播电视。到2023年,采购、安装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户户通'设备500套,总投资17.5万元。拟向上级争取资金250元/户,县级财政补助100元/户。

(十一)解决行政村有小超市问题

已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小超市(农家店)的行政村有1个,其余3个行政村没有小超市。

按照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中有便民实惠小超市或小卖部,能基本满足当地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总体要求。到2023年,需建设行政村小超市3个,共需补助资金6万元。

(十二)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通通讯的问题 到2023年,到行政村通讯覆盖需提升改造建基站4个,到特困自然村通讯覆盖需建基站18个,实现全镇移动网络全覆盖。

五、保障措施和建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精准扶贫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要抓好这项工作,必须从长远考虑、从现实出发,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强化措施、健全机制,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一)转变思想观念,坚定脱贫信心。我国扶贫开发始于80年代,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扶贫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缺陷,不少扶贫项目属于粗放式'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于是顶层设计,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切实解决扶贫工作存在的'漫灌'问题,改'漫灌'为'滴灌'。

云南省、昭通市相继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因此,当前主要是转变思想观念,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的内涵,在精准识别后如何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一是建议县级尽快召开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议,把广大干部职工思想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上来,并通过广大干部职工把如期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的信心传递到群众中。二是尽快印发关于精准扶贫的工作手册,全面掌握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贫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贫困农户'十有一保障'的标准。

(二)规范识别机制,解决'要扶谁'的问题。一是在已全面完成扶贫建档立卡任务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要通过走村入户的举措,再次核实做细有关工作,特别是全面掌握贫困户人口、耕地、致贫原因等基本情况,以便下步提出精准扶贫具体措施。二是建立完善扶贫信息网络,对扶贫对象实施规范化和动态化管理,扶贫对象稳定脱贫后从台账中退出,返贫的重新纳入台账管理。三是建立返贫防御机制,有些贫困户在脱贫后又会因灾等返贫,因此有必要建立防御自然灾害的扶助机制,重大疾病救助机制,子女就学援助机制,通过日常的防御和应急的防御手段及运用文化科学知识,控制脱贫农户返贫,以巩固和发展扶贫成果。

(三)实施分类政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一方面是对贫困户分类化解,由于贫困原因和程度不同,贫困户扶持需求也不尽相同,有的丧失了劳动能力,需要依靠社会保障维持基本生活;有的因病因灾致贫,但尚有劳动能力,可提供打工就业机会或扶持农业生产。总的来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紧扣贫困成因、贫困程度梳理分类,然后因人而异分类施策。另一方面是对时间分步实施,从2023年到2023年共计5年时间,建议把贫困村的帮扶分为三轮实施完毕,两年为一轮,第一轮2022-2023年,帮扶5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使之率先脱贫;第二轮2022-2023年,帮扶4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稳定先前脱贫群众;第三轮2022-2023年,帮扶剩余10%的贫困户以及因灾因病等原因又返贫的群众。

一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大面脱贫一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必然要求。要加大向上汇报力度,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落地,整合项目资金,帮助贫困村和特贫自然村实施一批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公共服务等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以村或以自然村为单位实施外,还可以通过划分资源禀赋相近,地理位置相邻和致贫因素相似的小片区,采取跨村跨区域实施的办法,这样既可以整合资源,也可以解决非行政贫困村或特困自然村资金项目少的问题。

二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通过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和就业帮助力度,因地制宜发展一些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扩大转移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比如,发展种养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 '与特色农业的深度融合等。针对调研中竹产业发展信心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竹的销路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增加竹的附加值;尽快改善交通降低运输成本。

三是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特别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因大病大灾生活困难无法翻身的人,要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

四是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要通过调整民政救助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增加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力度,发挥医疗救助保障对防贫、脱贫的重要任用。建议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实现信用信息共享,解决'先有钱才治病'和'治了病才报账'的矛盾,对信用等级高,评估其经济偿还率高的大病家庭,试点推行'先看病再给钱'模式,逐步缓解看病难问题。

五是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将这部分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比如,和平村三节田,黄坪村马马丘在'十三五'期间,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六是通过教育和科技培训减少一批。一方面,保障贫困户子女受教育权利,杜绝少年新文盲的产生,认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好'特困学生关爱基金'项目,资助辍学的贫困生复学,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加大对劳动力的科技培训,结合劳务输出、移民培训等项目的实施,整合县内培训资源,建立扶贫培训基地,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

七是通过思想教育扶志一批。对于那些不思进取、好吃懒做,自身动力不足的贫困户,一方面从思想教育、考核导向等方面入手,让挂钩干部做到真正用心扶贫、潜心扶贫;另一方面做好对群众的正面宣传、教育、培训和组织工作,实施'扶志工程',引导贫困户树立'崇尚致富、脱贫光荣'的理念,让贫困户真心想脱贫、真心想致富,充分激发自身'原动力'。

(四)坚持规划先行,解决'扶什么'的问题。建议在《云南省乌蒙片区绥江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22-2023年)》中,就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工作措施,相关部门拟定行动计划。会仪镇根据县级规划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列出任务清单,排出时间表。一是目标精准。紧扣全镇2468户12463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总目标,立足镇情实际,注重与脱贫摘帽、同步小康指标相衔接,实事求是制定各项扶贫目标,不提好高骛远的指标数据。二是思路精准。在推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提高全镇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质和村风文明程度,着力'三化'兴'三农',在产业链上创新扶贫模式。三是措施精准。针对会仪镇的自然条件,尊重群众发展意愿,重点在产业发展路子和措施上作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安排。同时台账的内容和实施举措要具体细化到每家每户。四是保障精准。要求根据规划迅速分解责任,注重加大调度、督导力度,抓好任务落实。

(五)建立融资机制,解决扶贫资金的问题。一是建议全县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使用,由县政府协调,设立专户,乡镇组织实施,县直部门提供技术指导,整合资金集中连片打造。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将财政专项资金和必要的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三是要把扶贫开发政策与财政金融政策要机结合起来,引导信贷、保险等金融资源到贫困地区去,适度提高贷款额度,增加贴息比例,延长贴息周期,积极探索有效缓解贫困农户资金困难的新途径。建议县级研究制定出台金融扶贫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四是强化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建立完善透明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和常态化、多元化的监督检查机制,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

(六)强化宣传动员,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一要做好群众宣传动员工作,利用好'1017'扶贫日,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要准确把握群众需求意愿,切实了解贫困群众的意愿与期待,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转移就业、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种养业方面优选排列其帮扶需求。三要体现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将知情权、决定权、管理权交给群众,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等扶贫项目,均由村民通过'一事一议'议定建设内容并自行组织实施。四要出台脱贫'摘帽'激励机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提前脱贫'摘帽'的,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适当奖励。

(七)加强基层组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农村的脱贫致富,'领头雁'很重要。一是要积极探索'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新模式,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____村组织配套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鼓励和选派政治坚定、民主作风好、工作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村工作。二是要强化镇党委书记、农村党支部和致富带头人培养建设,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三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新农村指导员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

(八)细化管理考核,确保精准扶贫实效。着力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做到'四到位'。一是挂钩帮扶到位。认真落实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每一户贫困户明确一名责任人,建议由挂钩单位对挂钩村派驻扶贫工作组,主抓精准扶贫工作。同时,积极争取东部发达城市对口支援我县,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以'传帮带'的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措施管理到位。帮扶单位要根据扶贫专项规划以及工作方案,细化帮扶措施。同时,建立帮扶工作进展和措施落实情况反馈机制。县级层面也要建立督促检查机制。三是成效管理到位。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教育培训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四是责任管理到位。建立精准扶贫考核管理办法,对各级帮扶单位和结对帮扶责任干部定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精准扶贫责任落实情况、计划推进情况、扶贫效果、结对帮扶干部管理情况和群众满意度。

(九)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在贫困人口中有一部分家庭面临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甚至两者都有的现象。不解决好这一现象,不仅对脱贫目标的实现有影响,也会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影响。一是要对这一部分特殊群体建立信息档案,摸清底数,掌握基本情况。二是将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之中,由政法委综治办牵头、教育局、民政局、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加强协作,从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心理辅导、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多个领域,扎实开展工作。三是要发展志愿服务,充分利用好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倡导和组织有爱心的志愿者,到这部分家里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四是鼓励和引导社会爱心人士开展以经济帮扶为主导的关爱行动。

总之,构建精准扶贫,就是要通过建立既具体、细化,又全面、系统的工作制度,引导广大干部把群众当成与自己戚戚相关的亲人,把群众的困难疾苦当成自己的痛,对贫困群众用真心、动真情、出真招,做到真帮真扶;为群众的'致富梦'和'小康梦'携手努力、合力帮助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同步小康步伐,早日过上美好生活。

2023关于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2篇)

扶贫攻坚是为了扶持贫困地区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本文将介绍2022关于扶贫攻坚调研报告。2022关于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村改革,实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宣化县于2023年被列入燕山太行山特殊困难片区县。为探索与宣化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扶贫工作模式,了解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县扶贫办开展了扶贫开发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宣化县基本情况我县下辖8镇5乡304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总人口2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万人、农业人口24.2万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扶贫攻坚相关文章

  • 扶贫攻坚调研报告模板(11篇)
  • 扶贫攻坚调研报告模板(11篇)94人关注

    扶贫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xx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巩 ...[更多]

  • 2023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1篇)
  • 2023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1篇)91人关注

    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本文将介绍2023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2023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为助推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政协理县委员会 ...[更多]

  • 2023年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2篇)
  • 2023年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2篇)87人关注

    2023年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xx年度的工作安排意见,为了更好的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工作的报 ...[更多]

  • 2023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8篇)
  • 2023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8篇)86人关注

    2022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怎么写呢?小编给大家介绍介绍。2022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1)为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6月18日贵州讲话精神,按照精准 ...[更多]

  • 2023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1篇)
  • 2023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1篇)84人关注

    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介绍2022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2022优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一、基本情况xx村座落在206国道边,寻全 ...[更多]

  • 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1篇)
  • 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1篇)84人关注

    扶贫攻坚调研报告:组织开展扶贫攻坚、解决边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县作为全市基础条件最差、贫困区 ...[更多]

  • 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2篇)
  • 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2篇)75人关注

    扶贫攻坚调研报告:组织开展扶贫攻坚、解决边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县作为全市基础条件最差、贫困区 ...[更多]

  • 2023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4篇)
  • 2023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4篇)68人关注

    2022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怎么写呢?小编给大家介绍介绍。2022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1)为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6月18日贵州讲话精神,按照精准 ...[更多]

  • 2023年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8篇)
  • 2023年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8篇)67人关注

    小编给大家介绍2023年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2023年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1)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村改革,实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 ...[更多]

  • 2023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1篇)
  • 2023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1篇)65人关注

    扶贫攻坚是我国扶贫开发行动纲领。本文将介绍2022扶贫攻坚调研报告。2022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按照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开展扶贫攻坚工作督查的通知》要求,我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