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大学生的调查报告书
20xx年9月,我县选聘了24名大学生到农村担任。近期,我们对24名大学生的工作、生活、学习现状和思想情况进行一次详尽的走访调研。任职一年来,发现了大学生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问题
1、大学生角色转变不到位
这一年来,大部分人已经顺利完成了角色转变,有声有色的开展起了事业。当然也有个别人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工作中,守着工资在平平庸庸中度日子,不知道该该什么,或者怎么着手去开展农村工作。也有人对三年以后留任没有信心,甚至不抱希望,置村上大小事务于不顾,空捧“”头衔身兼他职。
2、大学生知识结构不适应
现有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农村最为迫切的经济发展并不吻合、匹配,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的,不能真正把所学专业发挥到合适与恰当的地方。比如,我县许多农村经济依然落后,当前的主要工作还是发展经济,可是这批大学生绝大部分为经济、农林等专业之外的专业,缺乏专业知识。
3、大学生工作方法不灵活
现任大学生大部分不知道自己的工作重点,大小事务齐参与,而牵涉村子改革发展、引导村民致富、提高村民收入等重点工作却没有抓住抓好,整体上缺少根据自己所在村子需要和工作情况制定的发展规划。在工作过程中,部分人坐等群众,没有走出固定办公地点深入群众了解他们所需所急。
4、大学生联系群众不紧密
目前大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是与其他村干部的交流与沟通问题。大学生普遍觉得在其他村干部眼里仍把他们当客人,对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不采纳考虑。
最先影响大学生沟通与交流问题的人员主要是村里原有的其他干部,村里一些最新情况不能及时传达给大学生。大学生如果不能顺利取得其他的支持,村民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也会受到影响。
5、大学生的相关政策不完善
我县作为实施大学生计划的示范点,虽然已经出台了《富平县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管理暂行办法》,但配套政策还处于摸索阶段,许多细节性的东西还不明朗,部分政策规定由于缺少更为具体的标准,难以真正实施。需要进一步的补充或可能为适应以后的某种情况再次调整。
据调查,我县24名大学生的户口大部分落在县政府所在地,这与村干部由本村选举本村人的政策相背。这方面的相关规定与政策皆不明确和具体,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原因分析
1、大学生心理不安定因素的原因。
据调查,现任大学生最大的顾虑是期满后的出路问题。在回答“三年以后有何打算”问题时,58%的人选择考公务员,17%的人选择续签做,8%为缓解就业压力而当的人决定在任职期满后选择自主创业,还有8%的人表示对未来茫然,没有打算。无论是外界就业压力巨大使得大学生选择做,还是大学生成熟思考之后要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这一部分人愿意长久的留在农村的景象,但处于大学生长效机制的缺乏以及他们对未来不安定因素的考虑,又都不得不做好离开的打算。
2、大学生知识结构与农村发展不适应的原因。
由于当时选聘并没有专业限制,所以约有75%以上的大学生并非来自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但随着农村的发展,大学生的知识越来越看重整体水平,农村需要的大学生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对口的专业,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引进就是必要的。现在农村发展并不平衡,经济仍然是一些地区最主要考虑的因素,所以造成了大学生本身专业知识结构在某中程度上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的不匹配。
3、大学生工作难以开展的原因。
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大学生上任之后被委任为助理等职务,具体做哪些事情缺少规定和指示,村内大小事务都涉及,但又都没有重点。大学生一般缺少工作经验,选聘完之后,往往需要在职务上有一个明确的指引,才能完全的适应工作环境。其二,无论从年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方面来讲,还是从新农村建设对社会发展提出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要求来讲,大学生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
三、对策及建议
1、适当放权,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
有事可做,做出成绩是使得大学生长久留守农村工作的最好方法。只要让大学生做出了骄人的成绩,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离开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在上任之初,先是给事情做,然后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做事情。在任职期内,对于大学生的大胆创意和想法,要大力支持和鼓励。
25%大学生表示,自己有创业的想法,但因为村民害怕风险,而大学生本人在创业过程中又缺少资金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就不能真正的付诸行动了。
2、加强培训,重点引导。
大学生本身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不相匹配,又缺乏工作经验,建议主管部门有意识有目的、有所侧重的组织与培训大学生进行专题学习,利用大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强的特点迅速传授给大学生一些农村与农民迫切需要的知识,帮助农民致富的同时,帮助大学生在村民中间赢得信赖。12大学生“”调查报告
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设计出适合本村发展的规划。定期组织大学生实践,撰写调查报告。在“规划”最终出炉后,借助村民大会的形式讨论审议,不断调整。经由村民大会审议通过的规划,由于争取到了村民的支持,所以实施起来就会相对顺利,同时也能赢得村民对大学生的认可。
3、干部带头,加强互动交流。
大学生不把自己当“特殊群体”,作为村子的一份子和民村打成一片,深入群众,了解村情,及时掌握民村所需所想。讨论村务问题时,在村干部引导下,积极发表意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加自身与其他的协调、配合力度。大学生包联或者负责人要发挥桥梁作用,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大学生召开座谈会,确保其真正发挥帮助大学生完成角色转变和加强与其他村干部交流、沟通的作用。
4、不断完善相关政策。
第一,在敲定大学生政策的大纲后,不断针对大学生反映的具体问题和当地发展实际情况,补充细化政策大纲各个部分下的具体内容,使各种政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第二,关于大学生政策中的奖惩性措施要先于其他制度出台,尽量具体和详细,并且可以量化,激发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对大学生的考核制度应该纳入整体的考核体系,做到公平竞争。第三,建议相关部门同意把大学生户口落入所任职村子。以免当大学生本人真正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村民推选为村里主要的村干部时,户籍问题却成了拦路虎。12
第2篇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调查报告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现在使用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并且手机成为大学生上网的第一工具,那么怎么写一份报告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目的:了解在大学生中手机的使用情况
近年来,随着手机在校园里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把目光投向了校园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为了了解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遍情况、使用效果以及消费情况,掌握手机在大学的销售情况和市场前景,我决定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校园里的手机市场作一次调研。
二、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三、 设计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总共设计36项问题,发放网络邮件150个,随机选取30次,其中,包括男生11人,女生19人。
四、 调查时间:20xx年 月日—2023年 月 日
五、 调查方式:网络问卷
为了使调查具有普遍性,我放弃了传统的书面问卷形式,而采用制作电子版问卷在网络上进行调查的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1. 提高效率,减少调查工作量。电子版调查问卷使用电子邮箱发送给大学生,并挂在个人主页上,无需印刷,无需人工分派问卷。
2. 调查范围更广,调查对象更具随机性。由于是在网上答卷,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回答答卷的大学生朋友人数在短短6天的时间内突破150人,并且这些参加调查的朋友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具有普遍性,又有代表性。
3. 数据统计便捷。通过计算机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主要有人数统计,占同类选项百分比统计等。
六、 调查方法:
1.确定问卷内容,以书面文件形式确定,交由本人进行制作成电子版调查问卷。
2. 动员同学进行广泛宣传,宣传方式主要有二:一是让自己的朋友上网回答调查,二是在论坛上发布信息,让论坛上的网友帮忙回答。
3. 调查完成后,对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4. 撰写调研报告
七、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共有 超过100人参加并且完成了问卷,并且参加调查的朋友具有很高的随机性,保证了本次大学生手机调研具有一定普遍意义。我主要针对大学生手机拥有和需求状况、学生手机的使用要求分析、学生手机族的消费动力分析、学生手机族的消费动机分析、学生手机族的目标确立分析5个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并最后给出营销建议。
1. 大学生手机拥有和需求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访者中有93.3%的学生拥有手机。同时56.2%的学生将会在近期更换手机。在没有手机的学生中,78.4%学生将会在近期购买手机。从这些数据可看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在大学里已不再是新鲜事物了,已开始普及化了。大学生已经成为手机市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消费者群。
2. 学生手机的使用要求分析
① 最重质量选择手机时, 消费者考虑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质量14.6%,外型12.5%,价格7.3%,功能16.7%,品牌7.3%,售后服务5.2%,其它方面也占半数。其中,消费者对功能的要求最高,功能若不好,会产生使用不便。
另外,部分消费者对外观款式要求也较高,手机厂商不断推出新款很大程度上是迎合他们的口味,由于大学生都是年轻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持手机者年龄的下降,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会降低,而对外观款式的要求会更高。
② 中低档产品较受欢迎 在手机价格的调查中,我发现消费者比较倾向于1500元至2500元的价位,其比例高达70.9%。另外,有少部分的消费者表示会选择1000元以下的手机。当然,也有部分消费者购买高价位手机。
购机地点较集中
对消费者购买手机地点的调查发现,消费者购买手机的地点较为集中,大体上分布在手机大卖场和品牌专卖店,其比例分别为40%和33.3%,其它的只占26.7%。手机是高科技产品,普通消费者难以了解其功能是否完善、质量是否可靠,他们只好以销售人员的信用和专业知识作为判断标准,而手机大卖场或品牌专卖店的销售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因而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此外手机大卖场的价格优势也是学生朋友们考虑的重要因素。
④功能多元化
照相功能重要,游戏不可或缺
⑤品牌手机具有强大优势
其中诺基亚手机广受好评,夏普受女生欢迎,iphone被男生喜欢。诺基亚质量好,lg做工精美 。
另外,大学生还有以下对手机供销方的要求:售后服务,待机时间,防水功能,防摔,数码功能,价位低点,通用网络,诚信,质量等。
八 结语——营销方式建议
为了提高形象和品牌价值,为了推广手机产品,建议如下的营销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推动产品销售。
1、亮相展览会
在学校周围举办大型的电子产品展览会设立专柜展示手机产品,尤其是新产品。
2、商标设计大赛
在推广宣传手机的同时,适时开展一场对手机商标形象设计大赛。利用自己的专卖店、各大零售商店、各种媒介宣传这次商标形象设计大赛,既可以推广企业的形象,又拉近与大学生顾客的关系,运用关系营销。
3、投放广告
广告的投播也是产品营销手段的重要环节,一个优秀的广告设计会对产品本身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可以选择在生活时尚频道、时尚类报章杂志、消费电子杂志、电脑报、网络等媒介播放广告。产品广告突出年轻、时尚 激情 动感等元素吸引顾客。但是要时刻监视广告的投放频率和费用等,及时做出评估和决策。
4、价格策略
在销售推广活动进行到一定的程度,为了进一步提高销售量,运用价格杠杆进行价格调整,给消费者一定的折扣,以刺激零售消费。但同时,应避免与竞争者打价格战。
5、限量版产品
对于产品本身,在原有的产品系列上,结合特定的宣传活动推出限量版。一定会在特定的消费群体中引起购买和收藏的高潮,可以推广产品。
6 参与学校活动
如赞助学校内篮球赛,演讲比赛,才艺大赛等影响力大的活动。
第3篇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报告
如今大学生创业问题受到我国各界的关注。而且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容乐观,大学生创业对即将面临工作的大学生是一条值得考虑的出路,但是现在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的褒贬不一,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刚出校门就开始创业是盲目的,而且缺乏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开展了一次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调查活动。由于交际的缘故填写问卷的人员中以理工科学校为主,其次09届和10届的大学生是主要的被调查群体。
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由此可见,就业的形式不容乐观,因此,创业这一出路就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的眼中。在调查中有57.22%的人表示,在毕业后有创业的打算。
主题:
创业其实是以新的生产力导入的方式开展一段事业。创业和以前的谋生不太一样,所以对大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第一,要有一定的工作技能,也就是说你要能够协调一些人际关系,能够有一些基本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第二,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比如在对内有员工团结问题,对外涉及到和工商、税务以及各个社会组织打交道的能力。
《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显示,半数大学生认为自己具备创业技能,但是专家称还没有创业,别高估了自身的能力,学生除了有点子以外,还有哪一些扎实的基本功
有45.88%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学习如何自主创业非常有必要,但是,仅有极少的一部分人在平时积极地去了解创业的信息。对此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解释这个现象。我们认为现在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很空洞。
有关创业的具体资料对大学生来说事很难接触到的。所以大学生创业一般开始的时候都是比较生涩的。最重要的是对于项目或者是事业的定位以及战略方向的把控能力。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方向选错了,后面所有的努力可能就是南辕北辙。所以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的能力,包括基本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二是良好的人际沟通;三是关于战略方向的把控。这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不具备的话大学生开展创业实际上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就比较艰难了。
调查结果
我们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对于绝大数的大学生是一条不可行的路,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很表面的地方,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另外,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也应加强对这方面信息的关注程度,注意完善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以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报告
当太多太多创业的名人佳绩出现在眼前,身处象牙塔的学子不愿在一旁观望,跟随着前辈们的足迹,纷纷跳入创业的大潮。可成功是难以复制的,创业初的一腔热血未必就能换来财富与经验。资金的匮乏,管理经验的缺少,市场调研的不全面,社会、家庭的冷眼相对,都不断地对那些毅然走在创业路上的学子们以打击。有人说创业的结果多半是惨淡的,更有人说创业就是一起玩命,果真如此吗?
近日,前程无忧在网上展开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并开设了社会范围调查问卷“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同步进行,真实反映当前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是本次调查的初衷,同时将大学生的想法与社会人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两相比较, -
展现大学生对创业的新看法,新视点,新需求。
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网上调查历时一个月,共收到近2千份有效样本。其中约四分之三为男性,女性受访者仅占25.1%;18-22岁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为63%;18岁以下有17%的受访者。广州、上海,北京分列受访人数的前三位,比例为15.8%、10.2%、9.7%。43.9%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受访者占41%;硕士也到了近3%。整个受访者中,在读学生与应届生相加比高达59%,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也有17.2%的比例。
创业深入学子心
调查报告的首题为:“你是否有创业的冲动?”所谓冲动,便是一刹那,一瞬间的感性认识。无须具备条件,也无须考虑结果与后果。最终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4%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一项,而在其余96.4%有冲动的学生中,有近7%的学生有冲动并已着手开始了创业。绝对的占有率告诉我们,创业的概念已在大学生的心里普及。
创业目的多样化
求学,做事总应有个原因与目的,方能选择方法去达到,去实现。创业只是手段,背后的原因、目的则各不相同。有35.9%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这比“积累财富与经验”的选项高出7.6个百分点。可见,财富与价值之间,大学生们并不一味青睐后者。更有趣的是,在传统的自身价值、财富、经验之外,调查还发现,有18%的学生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多达9%的学生创业只是单纯的不为别人打工。喜好与个性渐渐成为了创业的原动力,但也表明了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惶恐和逃避。甚至有7%的学生觉得创业不识为就业的一条出路,显然这部分学生只看到了找工作的艰难和创业带来的好处,未能正确看待“就业”与“创业”的关系。
调查显示,学生对创业目的很明确,但对创业本身的预期却显得含糊不清。在“您对创业的预期”调查选项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只作过渡打算,没有明确预期,走一步算一步”。打算做大,上市的学生,虽然也有50%左右,但其中绝大部分学生仍不透彻明了上市的过程及意义,更多的只是一种希望或奢望。
“最佳时机”与“最适合行业”
可能是出于理论加实践更合理的因素,80%的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工作几年后是创业的最佳时机,13%的学生则认为在校创业是最适合的选择。当被问及哪类行业最适合大学生创业,服务业脱颖而出,占到31.7%,快速消费品和批发零售业跟随其后,分别达到23.5%、22%。而被事实证明,能获取最大利润之一的it业却只有21%的学生选择。
虽然两个大学生心目中的之最,并不起任何指导作用,却也不是无中生有,空***来风。行为与意识同步,与其说是学生们的认为,倒不如说是他们未来创业的方向。
缺少启动资金成为创业杀手
时机充分,目的明确,软性条件似乎都不成问题。但7%的正在创业人数量清楚地表明,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严格地说还不具决定性。是什么阻碍了更多的大学生前赴后继地走向创业路?“缺乏启动资金”首当其冲,数据显示,有45.5%学生的创业梦为此搁浅,“资金匮乏”俨然已成为了大学生创业最为凶猛的拦路虎。而“缺少社会经验”和“缺少企业运作及管理经验”这两个大学生创业先天不足问题紧随其后,分列二三位,占到24.8%和20%。不得不承认,除去两个极少能获得第二与第三位选项资本的学生,前三位“一无所有”,但却有着创业想法的学生占到了大多数。
第4篇 关于2023年大学生创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xx年2月
调查地点:全国
调查内容:关于xx年大学生创业现状的调查
调查方式:在线调查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青年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全方位的支持,而不仅限于资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这些青年的创业知识 是来自大学吗?青年创业的最关键因素,是创业资金的充足与否吗?四川成都高新区日前面向芳草街道等5个辖区街道、高新区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等两个创业园 区、四川大学等8所省内高校、中山大学等3所省外高校,发放了总共1000份“青年创业现状与成都高新区创业环境”调查问卷。根据收回的912份有效问 卷,成都高新区近日撰写出了《青年(大学生)眼中的创业、园区建设与政府服务》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青年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全方位的支持,而不仅限于资金;同时,有69.7%的受访者表示会积极面对创业失败。 14.2%的人创业想法源于学校小江是成都一所大学的应届硕士毕业生,看着媒体对创业成功者铺天盖地的报道,他开始期盼那种“名利双收”的生活。今年6 月,小江将自己开一个国学培训机构的创业想法,写成了一份创业企划书,并参加了成都金牛区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的评审会。“你跟其他国学培训班相比,优势 在哪?成本和利润有没有做过预估?消费受众群体是哪些?怎样开发你的客户资源?”。
调查中,对于“创业想法受何种因素影响最大”这一问题,62.6%的人认为源于社会影响,16.5的人认为源于家庭,仅有 14.2%的人认为源于学校。留学新加坡之后来到成都高新区创业的杨先凯,对14.2%的数字感到很惊奇。“如果学校的创业教育做得好,这个概率不会这么 低。”杨先凯告诉记者,在新加坡,大学基本都开设了成体系的创业课程,比如《公司理财》、《市场营销》、《客户资源管理》等,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修读合格后,会得到相应的学分。大学生对于自己创业干什么,需要哪些必备条件,创业之后怎么保证企业运转等知识,大都来自创业课程。“我在新加坡上大学时,曾经修读过《创业市场运作》课程,感觉启发很大,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怎么让公司在市场中生存。”杨先凯说,由于大学课程的配套做得比较好,新加坡大学生的创业氛围很早就形成了,而中国大学生创业是最近几年才热门的话题,大学课程还跟不上。调查中,80.2%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对创业能力进行系统培训,也印证了杨先凯的分析。而对于创业培训的内容,受访者最希望得到的依次是企业管理(22.3%)、市场营销(21.1%)、沟通技巧(18.2%)、财务知 识(14.5%)和个性化辅导(11.7%)。调查的主要执行者、成都高新区团工委书记冉启平说:“其实中国高校已经逐渐重视创业教育了,但普遍的方式还 是这一场创业讲座、那一场创业论坛,成体系的创业教育课程很少。”他分析说,高校开设专业、系统的创业课程,能激励大学生思创业、谋创业、敢创业、善创 业,同时也能让大家深刻了解创业的艰难与风险,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第5篇 近几年来高职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国家统计局湘潭调查队于2023年4月—5月组织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了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在潭高校,与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大学毕业生就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方向开展座谈、交流,并和市人事局、教育局、劳动局等部门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调查中,向应届毕业生发放了无记名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6份。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比2023年增加85万,2023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破纪录的611万,预计今后三年内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以每年50万的数量递增,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和社会上庞大的失业人群,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不景气,据2023年2月16日新华网报道,仅广东就有7万家出口导向型企业倒闭,很多企业招聘岗位锐减,甚至开始裁员减压,给处于寒潮中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针对严峻的现状,到4月30日止,北京、上海、天津等23个省(区、市)陆续出台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府文件。6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重要措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各高等院校更是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宣传指导,力促学生就业。但是,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负责人普遍反映,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09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1、企业进校招聘明显萎缩,签约率大幅下降。
据了解,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09届毕业生的校园招聘在启动期便寒意阵阵。在走访调查中,校方人员介绍,08年10-12月的校园招聘跟往年相比冷清了许多,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户和积极分子不见了身影,甚至有企业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据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统计,截至2023年底,来校招聘的单位约有200家,需求人数不到1500人;上年同期,招聘单位有300多家,需求人数超过2000人,减幅分别为50%和33.33%。
09年4月以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企业进校招聘情况有所改善,加上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许多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学校也利用各种渠道,引进企业,积极推荐本校毕业生,招聘单位比09年1月之前要多。但是,尽管学校工作有所成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截至5月上旬,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正式签约的毕业生不到40%,比往年同比下降了40多个百分点;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正式签约率约为20%,比往年大幅下滑。本次回收的五所高校调查问卷显示,应届毕业生正式签约比例仅为10.3%,达成就业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也只有29.4%,两者合计还不到40%,虽高于中国社会调查所2023年2月公布的电话调查结果35.6%的整体就业率,但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力争09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的目标还相距甚远。
2、预期薪酬明显下降。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昔日的“天之骄子”们显然在心理上已经完成了向普通劳动者的转变。调查显示,毕业生已经走出“要价”过高的误区,预期薪酬回归理性。湖南科技大学江主任反映,本校应届毕业生今年的薪酬定位在1000元左右,比去年降低了整整500元;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高校毕业生也出现薪酬大幅下降的明显趋势。
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将底薪定位在“1000—1500”(45.6%)和“1500—2000”(28.7%),只有14%的大学生将底薪定位在2000元以上,甚至有2.2%的毕业生表示愿意接受“零工资”就业,这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情况。各大媒体也屡屡报道,就目前来说,房价在五至八千的城市,不到两千月薪的工作,也令大学生们求之不得。
3、结构性矛盾突出。
据调查,各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出现了明显的“冷热不均”现象。各高校均表示,工科专业就业比较紧俏,湖南科技大学的特色专业采矿、地质、路桥专业在5月签约率已达到90%以上;文科、经济管理类就业困难,以往的一些热门专业,由于高校盲目扩招,导致供需比例失调严重,就业困难,由“热门”变“冷门”,譬如外贸英语、计算机专业,尤其是学校知名度不高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湘潭大学谢处长表示,由于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该校英语、国际金融贸易、证券等专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往年房地产行业是招聘大户,但是今年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房地产相关专业就业情况严峻;而房地产部门表现不佳又直接导致了建筑、施工设计行业的不景气,导致这些专业的学生遭遇到以往没有的“冷遇”;法学、中文、数学等传统专业表现较差;生物、化学等专业就业情况相对稳定,最热门的专业是市场营销。
由于今年中央出台了文件,要求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到2023年,使全国每个县至少有一所县级医院和若干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县医院原则上要达到二甲医院水平,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卫生室,所以今年医卫类专业就业比往年好很多。农村的医疗改革使许多医疗机构起死回生,因此医卫类专业就业不但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有所好转,成为09届毕业生中的幸运者。湖南职业技术学院曾老师介绍,今年本校有医卫类毕业生2374人,已签约和达成就业意向的已有90%左右,令许多专业望尘莫及。
4、就业呈现性别差异。
除了专业差异,高校就业市场还呈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就业难度远远大于男生。调查问卷显示,男生的正式签约率为14.5%,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35.5%;女生的正式签约率只有5%,有意向未签约的比例也只有21.7%。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女生的签约率和意向率都远远低于男生。面对残酷的就业市场,有15%的女生表示“不想马上就业”或者“继续考研”,有21.7%的女生认为用人单位选拔不公导致自己求职遇挫。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余老师介绍,虽然本校学生男女比例约为3∶1,但是建筑行业都倾向于要男生,女生就业成为学校的棘手问题。
5、专科、高职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明显好于本科生。
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显示,202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就业率达到95.77%,从2023年开始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达到95%以上。今年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但就目前调查的情况看,我们发现专科、高职层次的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要明显好于本科毕业生,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的整体就业率高出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近20个百分点。
专科、高职毕业生在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和职业层次的要求都相对要低,而且很多专科、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本来就定位在实用型“蓝领”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很多院校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使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大大提高。譬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建设厅的下属院校,其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能在建设系统相关单位实现就业;湘潭教育学院对全日制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与广东、江浙等地多家用人单位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为毕业生多方提供带薪顶岗实习与就业平台。
6、定位城市,不愿去西部、下基层。
虽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很多大学生转变了观点,不再一窝蜂的涌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孔雀东南飞”的景象也一去不复返,但是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仍不愿去西部省份,不愿下基层工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7.2%的学生在求职时优先考虑个人发展机会,尽管有95.6%的毕业生表示赞成“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政府新近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计划,但是只有35.3%的学生表示愿意去西部或农村寻求个人发展,有45.6%的学生认为这会限制个人未来的发展,而且有35.3%的学生对相关措施的配套优惠政策缺乏信心,湖南科技大学08年还有5名通过了村官考试的毕业生出于种种顾虑放弃了当村官的机会。
7、考研、“考公”热持续升温。
在“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将目光锁定在考研究生、考公务员(或是参加选调生考试)上,于是出现了熙熙攘攘的考研大军和蔚为壮观的考公务员一族。湖南科技大学今年有500多人参加研究生考试,是去年考研人数的近5倍。湘潭大学今年有847人参加了选调生考试。从大范围来看,今年全国各地有77.5万人涌向国家公务员考场,争夺1.35万个职位;今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也出现了12.7万人竞争4000岗位的情况;全国有124.6万考生奔赴研究生考试考场。湘潭市08年、09年公务员招考职位数分别为195、77,报考人数分别为3528人、 3306人,考试录取率分别为5.53%和2.33%,竞争激烈程度逐年加剧。浩浩荡荡的考试大军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往年未就业或是就业不稳定的大学生。
8、就业难引发了明显的社会问题。
一些学生遭遇多次求职受挫之后,容易引发焦虑、自卑、失落、怀疑等消极情绪,甚至出现了媒体上报道的就业不成而厌世轻生的惨案。调查问卷显示,在求职受挫后有8.8%的学生个人生活态度比较消极,有16.9%的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5.1%的人怀疑政府的能力。湘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介绍,很多贫困生倾家荡产举债读大学,一毕业就失业,心理落差很大,校方担心因学生们找不到工作,无法正常离校而带来一系列不安定因素。
由于就业难,高考弃考现象严重。据统计,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名,比去年约减少40万,约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报名参加今年的高考,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学费用昂贵,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困难,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泛起,在这种情况下,重庆万名贫困高中生自动放弃高考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综合症,其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深层次的经济结构带来的隐患,又有浅表性的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既有高校教育的痼疾,也有学生素质的缺失;既有用人选材的偏见,更有择业求职的误区。
1、外贸依存过高的隐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made in china”遍布全球,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曾透露,全世界每人每年要穿一双中国制造的鞋、买两米中国产的布,穿的衣服中有3件来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经济已全盘进入国际分工体系,中国现在的经济体制,是一个高度对外依赖的加工型经济,对外贸易依存达到惊人的程度。据统计,1980—2023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从12.5%上升到66.2%,大大高于美、日20%左右的水平,2023年由于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我国外贸依存度才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经济体系,都由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因素组成。而每一个因素,都有大量的事务和就业需求。如果是一个自力更生、自主性很高的经济体系(譬如76年时的中国工业体系),那么在这个体系中,因为资金、技术、服务等因素都以自力更生为主,所以完成这些方面的各种任务和途径,也以自身消化为主。因而,就产生了对内的大量人才需要,且对人才的需求呈现橄榄型特征。大头集中在大学生这一中间层,而中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则位于两端,对大学生起补充作用。
作为一个对外依赖程度过高的经济体系,资金、技术、服务等因素主要以对外依赖为主。资金主要由外部注入,技术服务由外部提供。本国所提供的,主要集中在资源、加工用劳动力以及空间等基础层面。对人才的需要,主要集中在初级的普通劳动者以及少数高级尖端实用型的管理人才,即所谓的社会“精英”,而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协调统一的中高层人才的需求量则因为这方面的需求主要由外部输入而大大缩减,从而呈现“沙漏型”而非“橄榄型”模型的人才需求。大学生工作难找,但初中生、高中生却能轻松的找到工作,专科、高职毕业生也比本科生就业率高,就是因为对外依赖型的经济体系,对基层劳动者有巨大的甚至是无限的需求。
从另一个方面看,因为我国经济对外贸依存过高,也使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虽然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同时也造成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具体表现在,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过快,而服务业(尤其是知识性服务业)则相对落后。这种失衡反映在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基本上属于我们所谓的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而对蓝领型甚至技术含量很低的纯操作型岗位却出现了异常火爆需求,因此社会上才会出现了大量大学生工资不如中专生甚至不如农民工的新“脑体倒挂”现象。经济学家郎咸平曾说过:“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错不在家长,错在中国的产业链定位。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找不到工作是正常的。”
除了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自主产权意识薄弱,热衷于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和生产技术,而忽视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核心技术缺失。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产业实质上已经被放弃了,因此高端就业岗位越来越少,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量都严重不足。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廉价劳动力便成为企业唯一可以利用的资源,于是走上了加工贸易的依附性道路,大量的低技术操作工便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大量依附型企业没有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数量。
2、就业市场供需的矛盾。
⑴高校扩招增加了就业压力。我国从1999年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115万人,而到2023年高校毕业生将猛增到611万人,8年增幅高达431.3%,预计今后三年内毕业生数量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的劳动力也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情况相对趋紧。
⑵金融危机紧缩了就业需求。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首先是跨国公司业务萎缩,减少了用人数量;其次是国内为国外多种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受到影响;再次是影响到能源工业。我国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岗位锐减,保险、汽车、航空、旅游、广告等行业也遭遇“寒流”,用人需求明显减少。受金融危机一方面使失业人员数量大大增加,一方面使企业招聘岗位减少甚至取消,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⑶传统渠道降低了吸纳能力。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毕业生;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任职,且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由于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本身需要分流出大量下岗人员,招聘岗位也是逐年递减,吸纳大学生数量有限。
北大教育经济系副主任岳昌君教授在07年接受采访时指出,从近年来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看,吸纳就业人员能力最强的是中小企业和三资企业。06年的数据显示,中小企业新增的就业岗位有400多万,三资企业是100多万,即使全部提供给大学生也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中小企业的保障机制还不是十分健全,收入也偏低,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有限。
3、用人单位选材的误区。
⑴过分看重经验。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语录:“诸葛亮出山前也没带过兵,你们凭啥要求我有工作经验!”,引起了很多大学生的共鸣,被奉为经典,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于看重工作经验。随便拿一份报纸看招聘广告,随处可见就业单位提出“数年工作经验”这样不合理的要求。一个常识是,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完成这一转变。但是现在由于大学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大学生在择业方面的谈判地位急剧下降,许多用人单位有条件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并提出不承担大学生社会保障费用、任意延长试用期、不签订规范的就业合同等不合理要求,严重妨碍了大学生就业。
⑵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有些中小学招聘教师也要求研究生学历,实际上,如果不是专业性很强的理论研究工作,不少本科生或是大专学生的职业水平并不比研究生的职业水平低。
⑶存在性别歧视。由于女性的生理特征,使得单位在聘用女职员时要付出更高的劳动成本,造成很多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第一,从劳动时间来说,女性有一个男性所没有的断裂带,即生育哺乳期,而这一阶段的工资、福利仍需单位负担;第二,从退休金的负担来看,女性要比男性早5—10年,而且由于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女性雇员一般会比男性雇员领取更多更长的退休金。由于用人机构的性别观念,一般来说,女大学生就业机会比男生客观上要少,而且很多单位在相貌上对女生的要求更为苛刻,很多单位在招聘时注明应聘女性的身高、体重、年龄,只录用年轻貌美的女性,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性别歧视。
⑷生源地域歧视。很多民营中小企业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习惯,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只选用本地人才。有些单位和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在社会上毕业生需求日益下降的情况下,明令只接收本地区生源,对外地生源严格控制;有的行业(尤其是效益好的行业,如信用合作社、铁路等)也只接收本系统、本行业院校的毕业生以及属于本系统职工子女的毕业生,把外系统的毕业生,尤其是一般院校的毕业生拒之门外。有些事业单位甚至是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和就业。
4、高校教育潜在的问题。
⑴专业课程设置错位。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由于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以及专业设置的盲目性,造成供求结构失衡。不少院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一些高职、专科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学生无特长,结构性矛盾更突出。
⑵教学知识更新缓慢。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经逐步代替了劳动生产率,知识的时效性也在快速缩短,据统计,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调查中,很多学生反映,学校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很多教师的知识结构也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在校学习的知识比较陈旧,想要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还得通过自己上网、买书、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
⑶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我国高校在扩招后为节约成本,设置的专业大多不强调动手能力,很少考虑到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高校没有投入成本购买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机会,并且高校和企业联系也不紧密,数量最多的工科毕业生实际上去企业实习的也很少,因此现阶段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但是实践相对缺乏。
大量理论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技能的提升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只是纸上谈兵的高手。譬如金融专业毕业生不懂金融租赁、担保的具体流程,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不知道怎么跟单、怎么报关,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接手工作。但现实是企业尤其是吸纳力强的民营中小型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实体,需要的人是能够给企业带来业绩的人,而擅长理论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效益,并需要老员工的辅导,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因而很多企业明确拒绝没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
⑷就业指导存在硬伤。在调查中,有13.2%的毕业生将“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包括就业信息不足)”列为“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你的问题”,有63.2%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对自己的就业帮助不大或者没有帮助”。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效果很不理想。具体表现在:
①缺乏针对性。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常常限定于介绍就业形式,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以及完成就业率指标。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就业形势。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应付上级检查,指导内容空洞、肤浅、缺乏针对性的情况,指导效用差。
②缺乏专业性。一方面,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专职指导人员数量较少,不少指导人员自身分管高校的其他学生工作。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专业机构。尽管目前我国的大学组织体制中,分设了管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忙于应付大量与毕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在知识储备方面,还是在信息占有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的效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甚至是毕业生不清楚本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和办公地点,从中可以看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面对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市场,与市场不相匹配的非专业化指导的效果可想而知。
③缺乏系统性。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的职业指导、培训、咨询与信息反馈的一体化流程,但是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没有与公共就业机构建立必要的信息交流制度,高校和不同地区招聘会的组织机构也未能建立起紧密联系。另外,高校也未能建立起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学生求职材料证明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信任危机。有些职业学校在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供需基地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所欠缺,没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5、学生自身求职的差距。
如前所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理念仍存在一些偏差,如“宁要东部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等。在调查采访中,市人事局负责人介绍,近几年还涌现出很多考公务员的“专业户”,即毕业后不积极就业,而是全心全意以考上公务员为目标,一年失败来年再考,“不抛弃不放弃”,认为考上公务员才有出路。当然,就学生个体而言,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主要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⑴就业能力不强。这里所说的就业能力包括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社会实践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求职技巧等。在调查中,60.3%的大学生将缺乏工作经验视为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针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也表明,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大学生对自身劣势的认识与用人单位的评价契合,也反映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越来越理性、客观。
此外,认为个人能力不足和缺乏求职技巧是最大的困扰的人也分别占29.4%和19.1%。在回答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问题时,答案分别有专业能力(43.4%)、自我表达能力(44.9%)、外语能力(24.3%)、人际交往能力(33.8%)、环境适应能力(15.4%)。
⑵人际关系不畅。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了社会用人环境的公正、公平,但就个体而言,它仍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调查中,32.4%的大学生表示“缺乏社会关系”是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有57.4%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但是,有家庭关系背景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也不注重人脉关系的拓展,从而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⑶求职途径单调。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干部或是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比例很小;而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地域、特长、工作经验,甚至是是否为党员等等限制,更为严峻的是,随着报考大军的日益壮大,公务员考试已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考试之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不少大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但是没有针对自己的实际优势推销自己,没有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⑷职业规划缺乏。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于以后的就业只有模糊的打算,甚至有一部分人没有任何打算,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单位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以后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⑸家庭压力影响。现在大学生上学的成本很高,大学生平均一年的总支出超过10000元。许多父母将毕生积蓄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之中,希冀子女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点的工作。特别是很多贫困地区的农家子弟,举家借贷供出一个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往往被视为村庄年轻一代的榜样,“跳出农门”的典范,不但有庞大的债务需要其将来偿还,在感情上也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在家庭为之做出了很大牺牲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条件如果不如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甚至只能跟农民工抢饭碗,不但在经济上大学生及其家人难以承受,在感情上对他们也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因此,在没有适合的工作时,部分学生宁愿选择在家待业。
三、大学生就业方向探讨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面前,如何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如何顺利就业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勇敢面对、理性思考、明确抉择的问题。我们认为,大学生们应该切实转变求职择业的观念,实现就业目标、就业方向的转移:
1、从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高等教育就业人员规模最大的行业是制造业。1995年、2000年和2023年制造业中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员分别为356.9万、508.5万和593.4万,在全部高等教育就业人员中占比分别为18.2%、15.5%和12.5%,但制造业中高等教育就业人员相对规模呈明显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1995、2000和2023年第三产业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分别达到1339.3、2034.7和3731.4万人,呈快速增长势头。同期第三产业中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14.3%、20.1%和23.8%。2023年78.6%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口在从事第三产业,比2000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其中,高等教育就业人员增幅最大的行业是房地产业,2023年的高等教育就业人数是1995年的3.7倍。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高等教育就业规模及比重均快速增长。2023年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第三产业中的多数行业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教育6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59.2%,金融业58.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55.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7.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7.2%。这表明,人力资本更多地流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不仅是一般劳动力的“蓄水池”,更是大量吸纳高等教育人员就业人口的主渠道。
2、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由于东西部地域差别的客观存在和开放政策效应,包括珠三角、长三角在内的东部沿海城市经济繁荣,发展机会较多,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前去寻梦,社会上开始流行“孔雀东南飞”,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将东部沿海城市作为自己求职就业的首选目标,他们往往以进入珠三角、长三角的外资或合资企业当白领为荣。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当前的东部沿海城市人才已经逐渐饱和,区域性就业压力明显加剧,再加上东部地区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更高,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最直接,今年东部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幅员辽阔的中西部地区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还不够发达,条件相对落后,但发展潜力巨大,大学生去了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更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干,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到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人数增加了55万人左右,预计09年将增加更多。可见,中西部地区不仅是未来经济蓬勃发展的战略主阵地,而且是大学毕业生流向的新途径。
3、从大中城市向城乡基层转移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大学生就业时往往将目标锁定在大中城市,大量高校毕业生集中涌入大中城市,加剧了城市中高端人才的就业压力,很多人无法顺利就业。与之相反,广大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虽然急需人才,但受发展机会、工资收入、流动性等因素制约,难以吸引大学生。近几年来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目标,着力促进8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以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因此,国家积极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这就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扎根农村,扎根基层提供了平台和机会,而且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面对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以及农村、基层的广阔舞台,广大高校毕业生已经转变观念,勇于承担历史重任,自觉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农村、服务基层,在那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部资料显示,2023年到基层就业的人数达到58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16.6%,人数稳步增长。可见,乡村就业、基层就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亮点。
4、从白领阶层向蓝领阶层转移。
在传统观念里,大学生向来以“天之骄子”自居,毕业后大多倾向于进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大中型企业,并把自己定位于“白领”阶层。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如今的高校教育早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也不再属于“物以稀为贵”的社会精英了。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所能吸纳的中高端人才毕竟有限,而且在现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下,无法为社会提供足够多的白领岗位,相反民营三资企业对蓝领型技术人才需求比较旺盛。据教育部发布的资料显示,2023年到民营三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有143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40.7%。根据我们到市人事局和劳动局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尽管目前经济大环境不好,但劳动局的劳动力市场仍比较活跃,经常有民营中小企业主动到劳动局摆摊设点,招聘一定数量的技术蓝领;与之相反,人事局的人才市场相对冷清,很少有单位前来招聘高级白领人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当主动降低身价,把自己定位于蓝领,积极到民营中小企业就业,踏踏实实从底层职位做起。
四、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1、政府:注重加强宏观调控。
⑴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虽然现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局面,但是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24%和发达国家35%的水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战略的高度看,国家仍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为社会发展积蓄人才力量。中央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控制教育成本,让每一个高中生都有上大学的选择权,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支付得起子女上大学的费用。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建立完善对贫困大学生的援助制度,譬如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简化助学贷款申办手续,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延长还贷期限等等。
⑵合理调控外贸政策。“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应在继续深化对外开放的基础上,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外贸,理性调控外贸依存度过高带来的产业结构失衡,从根源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目前我国外贸增长存在依*廉价劳动力资源、以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为依托、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等问题,很多行业和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粗放、低端、落后,很大程度上使我国沦为世界的“打工仔”,虽然外贸额逐年增长,但是利益微薄,甚至弊大于利,得不偿失。中资企业的出口,应按照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wto国民待遇的原则,逐步取消各种税收优惠(所得税减免、出口退税等)和银行贷款优惠,以改善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价格,增加企业的利润,改变大量出口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旧格局。
应制定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质量指标体系,将“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资源使用的最小化,以利于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外贸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通过大幅提升我国外贸产品在世界市场的档次,切实增加其科技含量,吸引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从而彻底改变我国劳动力市场向底端劳动力严重倾斜的局面,大大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当下,政府应在政策引导方面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政策,鼓励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信息咨询、计算机软件、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打破行业垄断,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大学生就业谋出路。
同时,我国应开放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从世界上开放型经济大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gdp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贸易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加快服务贸易国际化进程,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特别是鼓励中国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出口,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另外,政府要出台配套措施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在政策上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绿色通道”,提高产业水平,以此曾加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⑷积极创造就业环境。
①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各级政府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的基础上,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针对不少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按市场化的要求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相关部门要加强管制,严肃查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不规范行为。
②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公信度高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应出台配套措施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
③鼓励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针对用人单位普遍存在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的现象,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整改善这种现象,譬如对招聘应届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以相应的税收优惠或是费用减免等,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
④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通过助学贷款代偿、考研考公务员加分、发放生活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去基层、西部就业,解决好就业人员户籍档案、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等实际问题,使西部、基层真正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广阔天地。高校毕业生不应该仅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岗位,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服务、创业失败生活保障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
⑤组建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为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和实践机会,提高其工作技能和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同时降低用人单位开发和培养人才的成本,增强用人单位接收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可以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见习期一般设定为6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月工资可按目前高校毕业生试用期工资标准设定为每月800—1000元。为调动见习单位的积极性,可以由政府给与企业适当补助,并根据其接收毕业生的人数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给与相应的政策扶持。
2、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⑴科学调整专业设置。虽然高等教育本身在教育目标上与职业教育有所不同,侧重于对象全面素质的提升,但是就目前来说,只有成功就业,才能保障个体生存,学校一味灌输“学院派”知识,使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甚至空学一身“屠龙之技”,是行不通的。学校应该建立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系统,通过实际考察后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在完成资料收集、通过理论论证的基础上适量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于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同时学校应该应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大胆的调整、改革。以英语专业为例,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使得本专业毕业生泛滥。可是,英语高端人才仍然稀缺(比如同声翻译,比如专业性英语人才),于是出现了一边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外语“精英”的“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怪现象。
⑵加大社会实践力度。高校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已成为社会共识,在积极引导、充分发展校内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实现教育教学、课外活动、岗位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切实突破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生实践课程各自为阵,甚至忽略实践的传统格局。针对当代大学生渴望在社会上兼职,学校应予以支持,并重视实习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供需伙伴关系。例如,湖南科技大学涉煤专业先后与天府煤业集团等5家煤炭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开展订单式培养,学生到煤矿主体专业学习,毕业后定向到煤炭企业工作;机电学院与湘电集团共建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学生在读书期间直接参加项目攻关,毕业后根据需要可留在湘电集团工作;管理学院在一批旅游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就业“四位一体”的培养新模式,顺利实现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双赢”局面,值得其他高校借鉴。
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面对专业化日益加强的劳动力市场,高校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己的就业服务体系也专业化起来。首先,学校要做好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就业信息提供和传递工作。尽管高校学生可以通过人才交流会、网络等途径获得各种就业信息,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信息缺乏甄别能力,上当受骗的新闻屡见不鲜,所以,对个人而言,学校依然是提供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的重要渠道。其次,学校应该着力解决大学生求职技巧的培训。刚走出校门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有效结合,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断层。此外,学校要充当好就业协议达成过程中的桥梁作用,既包括沟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各种交往提供服务(如组织各种招聘会和供需见面会等),也包括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任关系(如学历学位的证明、就业协议的签署等)。
3、学生: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⑴注重专业学习。专业强、基础实、理论深、技能佳,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注重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苦练内功,提升素质,培养能力,掌握技巧,为顺利就业打基础、创条件、做准备。
⑵加强实践锻炼。从进入大学起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就业规划,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践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要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视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
⑶调整就业心态。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直面压力和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特别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转型和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改变社会的情况下,要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社会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一步到位”的就业心理,放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旧知识分子偏激心理,不把考研、考公务员当成“救命稻草”(毕竟能如愿的只是极少数),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健康观念,先争取工作岗位,为社会和家庭“减负”,再在工作中磨练自己,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4、单位: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用人单位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还可以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一个单位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充满激情、有闯劲,富有创新精神,而且理论功底扎实,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对他们适当加以培训,一定能为企业带来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所以,企业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
第6篇 大学生对高校学风看法的调查报告
一、社会调查背景
学风是评定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的学风直接决定了该校的学生素质和学习氛围,尤其对于研究性大学来说,学风的建设是一个学校的主要方向。
学风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风,是指学校的学术界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狭义的学风,是指学习主体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内在人格作用于主体本身而产生的外部反映,即学生的学习风气。
学风关系着整个高校的社会影响力,而对每一个人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一定程度上,良好的学风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为了积极响应高校对学校的学风建设的号召,帮助我校向研究性大学的行列靠拢,我组成员特地对高校学生对学风建设的看法做了相应的调查,从而从他们的回答中寻求解决学生学风不佳的情况,进一步帮助学校做好学风建设工作。
二、调查范围及对象
湖南省部分高校(如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等)、贵州省部分高校(如遵义医学院、贵阳财经大学等)以及部分其他省份的大学(如海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九江学院、郑州大学等)。
三、结果分析
1.就业形式:
奎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不乐观,这导致了很多人对大学失去了兴趣,而对在大学的同学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很多同学甚至对自己的专业失去了信心。
当今世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对人才的需要也是具有高标准的要求的,这也使得部分同学丧失了信心,进而在大学期间逐步颓废、堕落,所以搞笑的学风建设一支没有很好的成效也和这个因素是有密切联系的。
2.教师教学水平:
在高校的学风建设中,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时决定该校的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学校想要提高教学之恋,这一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主要是靠老师的引导进而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从中获取保障,是想以为教师连自己的教学水平都不高,那么他叫出来的学生又会好到那里去呢?那学校的学风建设从何谈起?很多学科都是需要借助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学习的,如何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如何才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取决于教师授课方式的。学校的学风是否浓厚,和该校教师的教育方式、教学质量以及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等因素是相互依存的。
3.学生的觉悟性:
80%左右的同学表示其进入大学以后反而失去了奋斗目标,对自己的前途很是迷惘,何去何从完全不知。其次,高中到大学的转变,这使得很大一部分同学变得堕落、颓废,恋爱、上网等等一系列的恶习逐渐被染上。
究其原因,学生的觉悟性过差,从而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心智,进而误入歧途,一发不可收拾。学校在面对这样的问题虽然也曾有过限制联网的条件或是其他的方法,但是并没有有效的祈祷警示大家的作用,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
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良风气熏染了众多学子,进而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懈怠的心里。为了更好的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同学们建议学校可以从学生的思想着手,彻底根除学生的惰性,加强学生的觉悟性,从而营造一份浓厚的学习风气。
4.学校重视程度:
相当多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与中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加之心理上有了解脱感,学习开始放松,致使大一时专业基础课未学好甚至不合格,挫伤了学习的自信心。自信心的不足又进而产生负面作用,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持续性的挫折感。虽然说学校中这种情况在所难免,但这却是也是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因素,从而使得班级的学风下滑,以至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学风状况,也就成了学校学风建设的绊脚石。
为什么在这里说学校的重视程度也是影响学校学风的因素呢,当然这是必然的,但是从校园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就充分的说明了学校在这方面还是做得不到位的。比如部分学生搞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考试作弊手段越来越五花八门,但学校并未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导致情况愈加泛滥,使得学校的学习风气受到严重的影响。
5. 高校缺少的一些学生认为重要的东西: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在高校的学风建设中,您觉得当今各大高校中缺少什么东西?”一问,同学们的回答如下:(1)教育制度,教育理念问题;(2)交流,出色例子与普遍学生的交流,老师与学生的交流等;(3)感染力;(4)对学生教育形成一种理性独立思考的思想;(5)坚持,努力,对知识的渴望,大多数学生单纯的为了考试不挂科,没追求;(6)缺少一种务实的作风,而不是一味开放新专业;(7)缺少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做自己、去探讨的勇气,以及相应的科研环境;(8)对学习重要性的强调,以致许多学生都只以不挂科为目标,平时学习自由散漫;(9)学校单一的喊着学风建设的口号但并未做出什么实质性的举措,就算有一些措施也根本是形式主义不能达到效果满足学生的心声。
除以上几点外,通过对同学们的调查,不难发现,学生价值观、学校的举措、学校硬件设施、考试监管、老师的态度和素质、多元文化的冲击等等均是影响高校学风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也是严重影响高校学风的致命漏洞。
四、建议与想法
1. 如何才能提高高校的学风状况?
(1)学校方面要加强对科技立项的重视,鼓励同学们踊跃参加,这样可以提升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方面,要引导同学们看重学业,当然其他能力也需要锻炼,但是大学中学业还是十分重要的,再者大学生大多数都是以寝室为单位,所以必须从寝室抓起,从而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2)让大学生预先亲身体验一次现实竞争的残酷与困难,使其意识自身积累的重要性。
(3)增加学分竞赛活动。
(4)学校要建立良好的制度,才能有好的学风。再者就是从老师做起,很多老师都是无所谓的样子,这样学风不可能抓起来,而对于学生也要加强其责任意识。
(5)踊跃开展与其他高校的学科交流活动。
(6)学校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提高奖学金金额和扩大奖学金覆盖率以鼓励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
(7)学生会以及各部门可以组织一些学习活动、建立一些学习俱乐部和社团,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风。
(8)学校应该脱离与社会和政治独立存在,这样才可能形成自由,高尚的学风
(9)学习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对未来实用的知识,
2.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老师与学校领导、学生与学校领导等方面与高校学风的干系
学风建设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学校学生、老师、领导的事,只有大家积极响应高校学风的建设,才能营造和谐美好的大学校园生活。但学校的学风建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风,其影响主要看是深切的,不是表面的。
老师、教授、领导应积极带头做好实事,正所谓上行下效。而且学校与学生之间一定要相互依靠,相互鼓励,这样才能共同促成良好的学风建设。
3. 处理好学生与老师的沟通问题
(1)积极与老师沟通,其次,老师在面对学生的困惑时应以积极的态度给以讲解.
(2)让老师带领学生多接触社会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如项目设计,立定方案等。
(3)以换位思考代替非理性的行为活动。
(4)老师平时在教学活动中多留意学生的动态,学生也要多多与老师沟通交流。
(5)定时开个班会,要实打实的让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工作落到实处。
(6)通过学委这个中介,让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要充分发挥好学委的职能,做好沟通的桥梁,成为及时疏解学生与老师矛盾的有效武器。
4. 让学生正确面对对专业不感兴趣,或者是对学校失望这一情况
虽然很多学生对现在的专业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可以在学好现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再去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由于学校是属于群体性的,无法考虑到每个学生,所以现在没有任何选择,如果你凭着我不感兴趣就不学的话,那我们岂不是白白的浪费大学四年的时光,因此专业课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我们也得把它学好,再学习我们喜欢的东西。但这一点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明白,因此学校可以从这方面着手,及时纾解学生的疑虑,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
大学生在刚进校对生活感到迷茫是很正常的,但同学们不能有效的消除这一疑虑,这也会是成为学校学风建设的绊脚石,影响学校的发展。为解决该问题,学校还是应该引领学生接触实际,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当然,这点的关键还是在于学生自己的心态,只要心态调整过来了,也就能改变这种消极的看法,所以没有兴趣就一定要逼迫自己培养自己对这门艺术的兴趣。
多角度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标。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大学生而言,帮助他们确立阶段性成长目标是必需的,通过一个个阶段性成长目标的接连实现,这些学生的心态也逐步发生变化,进而树立起较强的自信心。抓好班级的学风建设,只有以班级为单位的学风建设抓好了,学校良好的学风氛围才能形成。
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入氛围
首先,要致力于校园人文景观建设,通过建筑、雕像、园林等实物打造文化校园品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次,要经常举办一些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和讲座,举办一些跨学科的学术沙龙。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竞赛、科技竞赛等活动,以营造学术氖围,增加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此外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支持力度,对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的社团活动予以积极的指导;最后,挖掘学校特色,大力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将学风建设放到以教学为中心的重要首位,将学风建设的内容贯穿到学校的各项教育与管理工作中,把学风建设与校风校纪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利用一切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和载体来开展“学风建设”的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的体系,把人才培养方案真正落实到学院日常工作中去。
6. 其他方面
①学校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和自习环境,在图书馆提供更多更好的图书各电子资源,加强图书馆的各项建设。
②以班级学风建设为主线,引导形成“团结向上,积极上进”的班级文化。
③让大学生预先亲身体验一次现实竞争的残酷与困难,使其意识自身积累的重要性。
④老师要乐于去亲近学生,不要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要愿意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和要求并能够适当的采纳;同学们在发现老师的一些问题要敢于大胆的去告诉老师并且在学习中要听取老师的教导。
五、结束语
高校既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合格人才的主要基地,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而学风建设是高校育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时期高校应以“三个代表”为指导,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在加快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同时,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学风建设。要在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增强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从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入手,完成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第7篇 大学生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调查报告
摘要: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党的十六大中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力量,为了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自身关系,我们进行了此次实践调查。我们小组利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实践调查。大部分的问卷都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大体知道了大学生对和谐社会的了解程度,以及和谐社会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有怎样的影响,了解到了大学生该怎样做才能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和谐社会 大学生 素质 作用
从调查表的汇总分析情况来看,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有所了解的,然而仅限于此,在调查的人中并没有选择很清楚这一项的。这说明我们大学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缺乏系统的认识,可能只是平时从课本或者书刊报纸上有所了解而已,对于其中确切的科学含义以及具体内涵还是缺乏正确而完整的认识的。
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有65%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自己有一定关系,45%的同学则认为有很大关系,没有人选择没有多大关系这一项,而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自己有必要参与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并认同了大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力量的观点。从这里可以看到大学生的政治素质较高,能够认识到党在十六大所作出的这个决定于自身的联系所在。
促进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定息息相关,大学生这个具有先锋性和创新性的活力群体更应该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中。按照胡锦涛主席的要求,努力使社会想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由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参与调查的人有91%的人表示自己曾经参加过志愿者活动。这可以表明大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把建设和谐社会与自身联系起来。大学生们充满热情,并乐意参与实践,支持建设和谐社会。大学生是和谐社会建设中和谐理念的积极宣传者4.各所大学看站的形式多样的三下乡、支教等系列志愿者这活动,就是大学生富裕社会、服务人民的和谐观念的表现,是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实践。
大学生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明确自我定位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大学生中还是有一些同学出现了一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称的现象。主要便现在政治思想的波肉,集体主义观念的弱化,与人协调沟通配合的能力较差等方面。这些薄弱环节会直接影响这些大学生能否真确地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增进学生对祖国和民族,对社会和环境,对家庭和邻里,对自己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要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保护环境,完善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提高集体合作的能力。
此次实践调查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了解大学生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最终促使大学生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当中,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系统的说来,现今大学生应该确实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去对照和改造自己。在民本意识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爱民、亲民,不仅是政治政策实行的目的,更是个人道德高尚的体现。郑培民、经大中等一个个为人民服务的高大形象树立在人民群众的心里面,为我们去塑造自己树立了榜样。在民主法治意识方面,青年大学生应该具有强烈的民主法治意识,主动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去,宣告社会积极的政治文化,判断,甚至反对社会不和谐的政治文化,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是人们互相协作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在诚信友爱方面,要加强大学生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和协作意识,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和谐。
第8篇 浅析大学生对职前教育态度的调查报告教育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职前教育态度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对数百份调查问卷的分析,了解到大学“职前教育”的现状,试图探究大学“职前教育”概念、大学职前教育存在的意义以及在大学开展“职前教育”模式。
当前,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根据国内外成功的经验,能在就业以前接受到全面的大学“职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的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理论以及实践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挖掘职业潜力,确定职业定位,找准职业走向,使得大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尽其所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成就最大的伟业”,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年来,各高校大学纷纷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职前教育”,有的学校以系列讲座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有的学校已将就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作为选修课或必选课开设。南京仙林大学城聚集了近10万大学生,专业涉及文、理、工等多学科,多所高校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前教育活动。本文作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职前教育的现状及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态度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出1000份问卷,遍及多所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占93%。论文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调查结果
1 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了解度。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了解仍然处在较低水平。从调查来看,2.1%同学对职前教育非常了解并且很清楚职前教育的具体形式与内容,58.51%同学对职前教育一般了解,但不清楚具体内容,35.11%同学对职前教育并不了解,还有4.26%的同学没有听说过职前教育。从调查获得的资料来看,同学们对职前教育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听说过”但对具体职前教育内容等实质性问题却是“一知半解”。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普遍的职前教育,培养学生自觉接受与完成职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学校开展相关的职前教育的频度。有9.57%的院系经常性开展,62.77%院系只在特定的时期针对特定的人开展,27.66%是没有系统的相关课程,并很少开展。
3 大学生职业讯息获得的途径。从调查资料反映的数据信息来看,大学生获得职业讯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报纸杂。这个比例占到了52.44%;除此之外,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职业讯息的占到了21.95%;通过参加校外的职前教育培训机构获得职业讯息的占到了17.07%;也有8.54%的学生对职业讯息并没有实地去搜寻过,这个比例占到了8.54%。
4 大学生眼中适合开展职前教育的时间。这里的“职前教育”针对的是大学生,所以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职前教育”开展时间的把握对大学里更有效的开展“职前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从大二大三就开始之前教育应该是最合适的时间。21.28%的学生主张在大二上即开展职前教育培训:巧合的是,同样是21.28%的同学主张在大二下开展,有25.53%的学生主张开展职前教育活动,支持率最多;除此之外,7.45%的同学主张大一上即大学刚入校即开展职前教育相关课程;8.51%的同学主张大一下开展;11.70%主张在大三下;只有3.19%的同学主张在大四上开展职前教育活动。
5 大学生较倾向的“职前教育”模式。46.81%的学生比较倾向于实践大于理论的模式,32.98%的学生认为需要理论跟实践相持平是最好的,8.51%的同学认为理论要大于实践,11.70%的同学觉得只要有提升,什么方式都可以。
同意建立职前教育网络课堂的人数占到17.25%,希望有专业指导老师定期开展相关课程的占到29.66%,赞成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素质拓展活动的占到了20.32%,期望有计划的提供更多实践活动的同学占到了30.72%,而建议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的占到了9.2%。
二、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学里“职前教育”还是一个新名词,而实施专门的大学“职前教育”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笔者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浅薄探究。 1 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自古以来,我国儒学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及求取功名作为基本的求学准则,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近代中国大学,因为大学生人数较少,就业的顾虑较少。但近年来,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飞速转型,与之相适应的大学教育体制也在慢慢发生变化,逐渐取消了国家安排工作代之的时需要学生自己走出校门,走向市场推销自己,自谋生路。这就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顺应社会的发展,为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与锻炼。而现在的大学教育依旧还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依旧把读书看成是最重要的,而相应的对学生能力方面的锻炼相对而言弱很多。这使得很多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很难达到社会对他们的能力要求,成了无用之才。所以,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2 应试教育后期逆反。应试教育体制下出来的不少大学生,往往自进入大学第一天,就开始了与传统的高压式学习模式的对抗,以作为对这些年来受应试教育压迫的反抗。他们开始厌学、逃课,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打算,没有规划,没有设计。作为应试教育出来的一代,他们更多的是学习如何去机械的记背知识,而很少会去灵活应用知识,缺乏自己思索探究的能力。前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唤醒大学生“职前教育”意识也是一种无形的阻碍。
3 大学生对身份转化意识薄弱。大学不仅仅是进行更高层次进修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人在一生中重要的转型期;大学里如何发展,如何去挖掘自己意味着四年之后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路途。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很多人由于出现逆反心理,不会去规划自己的路途,并没有意识到身份转化是需要在大学完成的。“大学是一个中介口,在这个中介口中需要不断的磨炼自己以期获得成为社会人的能力,完成完美转型。”大学生对身份转化意识单薄也是产生阻碍大学开展“职前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大学“职前教育”还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我国现在正处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阶段,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各个大学也在不同程度的开展创新性教育,而大学“职前教育“作为一个新名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处在改革前言上不被广大同学老师接受有其自身的时间性空间性问题,也是教育改革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由幼小到成熟的过程。所以说从大学“职前教育”自身来说也是原因之一。
三、建议
笔者认为,“三位一体”的方式比较适合我国当前的大学“职前教育”。所谓“三位一体”是指将网络课堂,理论课程,实践活动三者相结合,共同起作用,均衡发展。
建议学校加快形成一套制度化的大学职前教育体系,应当从大学生一入学就逐步进行“职前教育”,通过形式丰富、引人入胜的网络课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趋向教育;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挖掘学生的职业潜质;最后,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理论学习可以通过博雅课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选修课程、辅修课程进行开设。学校应该通过跟社会各种机构联合,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获得经验,提升能力更职业素养。
我国大学职前教育刚处于起步阶段,及时了解大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对于及时调整教育政策、提高教育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致谢:南京师范大学博雅课程建设项目资助:南京师范大学“科学思维与方法”博雅课老师,地科院,gis科学院院士汤国安教授的指导与赞助。
参考文献
关勇,职前教育面面观[j],中国成人教育,2022(4)。
王珺之,大学生职前教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22。
第9篇 关于大学生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报告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 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 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极少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xx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七、附录
由于我的调查时口头形式的,所以没有统计初详细的数据,该报告只是反映了调查中出现的显著问题,故不能作为有力的论据。
关于大学生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报告,尽在1566范文网。
第10篇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报告
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人对社会的责人和贡献。然而,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以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上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在:
(一)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或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但也有人内心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渺茫的。他们大多数虽然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往往又未将其完全付诸行动。部分大学生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高唱六十分万岁;有的人甚至认为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
第11篇 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报告的优秀
在琼瑶笔下,爱情是无往而不胜的,可以依靠,可以寄托,可以创造,甚至是惊天地泣鬼神。“只要有了爱,一切困难都是能够战胜的,一切梦想都是可以实现的。”王朔的“我们明知道这是个圈套,还心甘情愿的钻进去。”这些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名人们的爱情观,而我们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美好的爱情总是充满了憧憬,在当今社会,谈恋爱在大学校园中逐渐成为普遍现象,但是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就大学生恋爱的现状、恋爱的态度、婚姻的态度、恋爱动机、恋爱消费、恋爱中的性问题以及失恋的应对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调查时间:20**年4月15日至20**年5月15日
调查对象:湖北医药学院全体在校学生
调查方法:采用了分层抽样,随机抽样对各学院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恋爱观问题的抽样。主要采取书面调查法中的问卷调查,共发出纸质问卷60份,回收50份,问卷回收率为83%;同时发起网络问卷调查,以电子邮件和网络日志形式发出,作为纸质问卷的补充,收集到8份。共58份。
一、我校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
恋爱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恋爱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是对恋爱和爱情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大学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也是人生恋爱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校恋爱观进行了一个调查,了解我校大学生爱情观的现状。
(一)大学生恋爱现状
接受调查的学生年龄在18~23岁,其中男生31人占53、4%,女生27人占46、6%,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有近67%大学生有过恋爱经历或正在恋爱,且男生恋爱比率较女生高,同时大学生恋爱在大一、大二、大三年级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的恋爱态度
大学生对在校期间谈恋爱的看法
大学生对恋爱所持的态度有积极、消极两种。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无可厚非,是一种正常现象,因而持积极态度。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不好。显而易见,大学生认为在校谈恋爱是一种正常现象。
(三)大学生的恋爱动机
表3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并不完全是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更多的是出于爱情以外的原因,包括寂寞、好奇心、从众心理等等,极少一部分是为了婚姻而恋爱。
(四)在恋爱中的消费态度
可以看出来,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是男生掏钱,这点还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一部分认为应该aa制,共同付出共同承担;而女生掏钱的情况和不分彼此的情况相对较少。
(五)失恋后的摆脱方法
对于失恋以后的摆脱方法,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理性的方法,比如转移注意力,或者找好友倾诉,但也有一部分不知道怎么去化解失恋的痛苦,选择报复对方来达到内心的平衡。
二、大学生爱情观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特征
1、依赖心理。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属于“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易受挫,需要一个人来倾诉。
2、孤独心理。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在大学里一个人太寂寞,整天无所事事,急于找另一半来跟自己度过无聊的时光。
3、游戏心理。其恋爱动机是为了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寻求刺激,甚至发生了婚前性行为,完全持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4、大众心理。周围人都谈恋爱了,自己还没谈恋爱觉得很没面子。
(二)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存在的问题
大学是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其心智虽趋于成熟,但在处理大学中恋爱的问题时却往往不够理性,本次调查结果凸显大学生爱情观的迷茫与困惑。
1、恋爱动机不明确。调查显示,高达25%的大学生因为一个人孤单,内心空虚而选择恋爱。大学生在经过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进入了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一些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于是便将注意力转移到谈情说爱上,以寻求短暂的快乐。
2、不注重恋爱的结果。目前恋爱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没有考虑过毕业之后的发展,“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的心理遍布在大学生群体中。他们把恋爱当做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大学不恋爱,便觉得大学不完整,而从未考虑过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这就造成“毕业那天一起失恋”成为一种正常现象。有24%的同学从未考虑过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在爱情观上表现出不负责的态度。
3、道德观念淡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15%的同学赞成未婚同居,更深刻地体现出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开放及不负责的态度,很多学生从未考虑过未婚同居给他们带来的潜在严重后果。
4、爱情与学业定位不当。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5%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影响学习。在爱情与学业面前,多数同学把爱情放在较重要的位置上,认为只要有爱情,其它一切都不重要了。完全没有理解作为一个学生的根本任务。
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报告的优秀
第12篇 关于大学生各方面压力的调查与报告
——缓解自身压力 迎接美好生活
[摘要] 大学生是祖国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随着心智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大学生承受了越来越重的压力,只有找到压力的来源并用合适的方法来缓解压力,我们才能够有良好的状态去学习知识,学做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案例:
1. xx年1月5日晚8时30分许,武汉某大学一学院男生宿舍7号楼,一名男生从楼顶跳下,当场身亡。死者仰躺在宿舍楼前滴草坪上,像是睡了过去。死者身高1.7米左右,体型偏瘦。现场已拉起警戒线,多名*正在勘查,大量观看学生正被学校治理员劝离现场。据了解,事发前,学校一名巡查职员曾发现7号楼顶趴着一个人,因天气暗淡,并不能确定,正当他前往细看时,那人已经从楼顶跳了下来。事发后,学校领导带领治理职员迅速赶往现场,发现跳楼者是该校计算机系大四学生,住在7号楼212寝室。知情者称,该跳楼男生已找好工作单位,预备毕业后就上岗滴。该生跳楼亦可能与情感有关。
2. xx年01月09日,身患白血病的即墨小伙刁旭亮高考结束,被青岛一所大学录取,当准备到学校报名时,病情突然加重,不得不住进青岛的医院。因不忍拖累父母,在医院治疗期间,用水果刀刺进喉咙试图自杀。幸亏家人及时发现,经抢救才保住他的性命。记者昨天采访了解到,刁旭亮家住偏远农村,家庭十分困难,为了治病,目前家人已经负债20多万。
3. xx年1月16日凌晨5时许,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汽车学院一学生从宿舍楼坠楼身亡。昨天从校方坠亡者为一名20岁左右的叶姓男生,目前已排除他杀可能。而网友事后在学校的bbs上发现,有一封疑似死者留下的遗书,称因厌恶学习,从优等生变成差等生,愧对父母而选择结束生命。
4. xx年1月17日早九点多,浠水清泉镇水产局附近名年仅23岁的女大学生从六楼跳下身亡,周围目击群众说,女孩满身是血。女孩昨天下午才从学校放假回家,昨天晚上她父母吵了一晚上架,她妈打牌输了几十万,还了二十多万,还有十几万的债。
一·基本概况
经过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们幸运地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但是新的环境的冲突及未来的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大学生们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以致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的案例是有发生且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引起了社会众多群体的广泛关注。
为此我们组的同学在共同努力下,共投出了300份社会调查问卷,收回有效数据297份;调查方式为无记名调查(问卷见附录)和电子版调查问卷结果。从我们的的调查结果分析看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调查时间:xx年11月22日到27日
调查地点:广东医学院
1. 你觉得自己受到的压力有多大?
a非常大 b较大 c一般 d较小 e很小
比例 5% 41% 35% 10% 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状况不容乐观。有接近一般的大学生敢打有较大的压力,甚至有5%的学生感到了不可调节的巨大压力!故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代大学生有必要以适当的方式或途径啦缓解压力
2. 你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a学习 b人际交往 c就业 d家长期待 e其他
比例63% 2% 8% 20% 7%
从本题的数据分析来看,有63%的大学生选择了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学习方面,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仍然一学习为首要任务。另外有20%的大学生选择了压力的来源是家长的期盼,也从侧面反映出大袋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中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还是有很强的作用里于学生身上的,而就业形势也毫无疑问成为了大学生的一大压力源,而且这在高年级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综合上述层面来看,只有大学生自身对环境的实力里的加强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些压力重重的生活
3. 当你觉得压力过大时你会选择什么方式来宣泄压力?
a对朋友倾诉 b大哭一场 c自己闷着 d运动 e其他
比例22% 24% 19% 29% 6%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懂的如何合理有效滴去缓解压力,宣泄压力,但还有19%的学生选择有有压力时让自己闷着。这表明现阶段大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有着良好的心理状态去应对或者解决压力所带来的困扰,但是还有部分学生还是没有用合理的方法宣泄压力
4.适当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那么你认为你现在承受的压力对你的主要影响是?
a几乎都能转换为动力 b大部分能转换为动力
比例13% 36%
c小部分能转换为动力 d几乎不能
44% 7%
有压力才能有动力,从表中可以清晰地得出这一结论,绝大多数学生能在不同程度上吧压力转变为动力,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感到压力几乎不能转化为动力。所以这表明我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较为良好的,同时也能辩证滴对待压力与动力之间的关系,可以再逆境中更好地成长,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与这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相符合,相适应的。
5. 你对大学生因为压力太大而自杀有什么看法?
a十分理解 b能够理解,但不认同他们的做法
比例4% 68%
c无看法 d无法理解
2% 24%
通过分析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待压力问题还是很理智的,能理解压力过大的痛苦但又不会采取极端的做法去解决。另外,有2%的同学选择了对此无看法,而这其中的原因是为何呢?是真的无看法亦或是压力太大早已对此感到麻木呢?从另一个侧面看大多数大学生对他们的这些做法感到不可以理解是否也表明了他们的感同身受呢?其中缘由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
除了这些外,我们又对男女生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开统计与对比,发现男女在承受压力和解决压力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从调查报告上显示,58%的女生认为自己受压力一般,但是68%的男生表示受到压力较大。这表示男生较于女生来说,受到的压力的影响明显要大许多。我们又根据其他问题,总结出了几点原因:(1)当压力过大时,超过80%的男生宣泄方法只有自己闷着和运动,而其中有32%是选择自己闷着,而女生几乎每种宣泄方式都会用到,其中对朋友倾述和大哭一场较多,各占36%和28%,只有6%的女生会选择自己闷着;(2)女生较于男生来说,更擅长于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她们40%的人都能把大部分压力转化为动力,而能够做到这点的男生不过21%。
我们还有统计数据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表示压力对自己影响较小的调查对象,宣泄方式都不会是自己闷着,而在第四题上,他们也常常会选择能够把大部分压力转化为动力。
综合这些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压力的大小跟我们选择的宣泄方法正确与否以及能否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分析原因:
1.心理压力过大
(1)外部环境方面。目前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了我国许多行业,不少行业用人计划减少,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生流传着“毕业即失业”的口号。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专业方向、社会范围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在就业观念、择业机会等方面的差异就越来越大,面对激烈的竞争,一部分学生就读时优心忡忡,以致表现出缺乏自信、眼高手低、畏惧社会等心理问题。
(2)内部环境方面。由于大多数学校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外语四、六级考试作为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条件,有的学校甚至将这两个证书作为获得学士学位资格的硬件。社会和学校的双重环境迫使大学生在摆脱了高三的重负以后,又进人了更为紧张的“高四”,繁重的学习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一部分不善于化压力为动力的学生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从而影响了学习乃至日后的生活。
2.心理承受能力弱
大学生追求完美、向往成功,在家庭中居中心地位,加上一些学校存在重“智”轻“德”,重“学习成绩”,轻“心理品质”的倾向,使得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无论在自我估量方面还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一旦受阻,便心灰意冷、裹足不前。长期的封闭式学校教育也使大学生似温室的花朵,一遇风雨便神形俱废、一撅不振。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矛盾,经常陷人焦虑、抑郁等情绪中,有的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发展到自残、轻生、伤人的严重程度。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之义。
3.心理调节能力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阅历的增加,大学生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这种偏差会给大学生带来焦虑,即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
三·几点建议与思考
1.医学生作为国家医疗事业的后备军,肩负着未来社会救死扶伤的重责,所以必须掌握精湛的医术,而这也使得医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繁重,单这也是必然的。没有这些学习上的压力就无法学好这些知识,更谈不上服务于社会。
2.为了学好医学知识,学生们应尽快适应大学宽松自由的学习生活,加强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号学习医学知识的方法和技巧,有效滴将学习压力转换为动力,虽然大多数学生对待压力的态度比较乐观,但仍有一部分学生的能力有待提高。
小结:医学是一门复杂艰难的学科,其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把这些内容学好,这不仅关系到医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更关系到以后患者和生命健康。所以医学生应该花更多时间来学习这些内容,充分发挥自主性,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医学学好学精,而不负患者所托做一个真正称职的医生。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我们基本了解到我校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大小与来源,针对这种状况我们提出一下建议:
1. 学校应适当增加心理讲座,开设心理课程,完善心理咨询室,让更多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心理状况接受心理教育。
2.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排解压力的能力,帮助我校学生加强知识储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自信阳光的生活态度,加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学生间的沟通,尽可能减少心理压力对他们的不良影响
3.学校应多开展一些趣味性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合理宣泄,以及转移压力。
关于大学生各方面压力的调查与报告
大学生是祖国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随着心智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大学生承受了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的压力。大学生的自杀案例也逐年增加,这引起了社会上许多群体的关注。所以我们也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做出了一个调查表。
1:你的性别是:
a男 b女
2:你觉得自己受到的压力对你的影响有多大?
a非常大 b较大 c一般 d较小 e很小
3:你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哪方面?
a学习方面 b人际交往 c就业方面 d家人的期望 e其他方面
4:当你的压力过大时你一般用什么方法宣泄?
a对朋友倾诉 b大哭一场 c自己闷着 d运动 e其他
5:适当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那么你认为你现在承受的压力对你的主要影响是?
a几乎都能转化为动力 b大部分能转化为动力
c小部分能转化为动力 d几乎不能转化为动力
6:你对一些大学生因为压力太大而自杀有什么看法?
a十分理解 b能理解,但不认同他们的做法 c没有看法 d无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