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2023年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1500字
实践时间:2023年6月8日-----2023年6月21日
实践地点:xx儿童社会福利院
一、 实践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 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 实践单位介绍
xx儿童福利院2001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 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 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
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
在十天的实践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 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般,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却是有点忧伤的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
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呀!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
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还是很熟悉的。
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
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写这个实践报告的时候,我还是如此。对他们的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身的成长过程,我曾经的烦恼,他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的苦难或者伤感,但我一直相信,他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的,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的一位。我相信的!
第2篇 2023年大学生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时间:xxxx年2月8日-----xxxx年2月21日
实践地点:xx儿童社会福利院
一、 实践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 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 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 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 实践单位介绍
xx儿童福利院2001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 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 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
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
在十天的实践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 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般,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2. 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却是有点忧伤的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
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呀!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3. 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
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_____还是很熟悉的。
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
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写这个实践报告的时候,我还是如此。对他们的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身的成长过程,我曾经的烦恼,他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的苦难或者伤感,但我一直相信,他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的,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的一位。我相信的!
第3篇 大学生儿童社会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时间:2023年6月8日-2023年6月21日
实践地点:xx儿童社会福利院
一、 实践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 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 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 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 实践单位介绍
xx儿童福利院xx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 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 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
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
在十天的实践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 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般,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2. 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却是有点忧伤的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
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呀!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3. 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
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_____还是很熟悉的。
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
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写这个实践报告的时候,我还是如此。对他们的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身的成长过程,我曾经的烦恼,他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的苦难或者伤感,但我一直相信,他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的,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的一位。我相信的!
第4篇 2023年1月大学生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时间:xxxx年6月8日-----xxxx年6月21日
实践地点:xx儿童社会福利院
一、 实践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 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 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 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 实践单位介绍
xx儿童福利院2001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 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 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
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
在十天的实践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 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般,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2. 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却是有点忧伤的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
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呀!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3. 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
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还是很熟悉的。
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
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写这个实践报告的时候,我还是如此。对他们的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身的成长过程,我曾经的烦恼,他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的苦难或者伤感,但我一直相信,他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的,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的一位。我相信的!
第5篇 2023儿童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时间:20xx年6月8日-----20xx年6月21日
实践地点:xx儿童社会福利院
一、 实践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 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 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 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 实践单位介绍
xx儿童福利院20xx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 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 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 神秘 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
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
在十天的实践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 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 阿姨 ,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般,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2. 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却是有点忧伤的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 爸爸 ,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 妈妈 。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 语文 数学 英语 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 杰 ,然后组词 杰出 、 俊杰 ,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 周杰伦 的 杰 ,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
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呀!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 姐姐,为什么人会死? 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 有生就有死呀 ,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3. 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
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还是很熟悉的。
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
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写这个实践报告的时候,我还是如此。对他们的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身的成长过程,我曾经的烦恼,他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的苦难或者伤感,但我一直相信,他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的,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的一位。我相信的!
20xx儿童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
第6篇 社会福利院社会化养老工作报告
尊敬的省发改委 :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来到我们 社会福利院视察工作。在此,向各位领导介绍一下我院基本情况以及社会化养老工作开展情况:
一、 社会福利院基本情况
社会(儿童)福利院系省二级福利院,成立于1957年。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院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以创建公共服务单位为目标,大胆开拓,不断创新,已逐步发展成为集城镇五保供养、社会有偿代养、特殊儿童教育、医疗康复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目前,全院占地面积近79.5亩,建筑面积xx0平方米,拥有职工205人,各类服务对象769人。
我院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建设项目被列入 年 首批民生工程。中心占地10亩,总建筑面积2622.3平方米,总造价470万元,床位数60张。分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区、孤残儿童养护区,生活、医务、康复区,教育培训区和行政办公区5个区域,将基本满足辖区内城镇“三无”人员养护、孤残儿童医疗、康复、教育等需求,并为孤残儿童福利保障工作提供指导、走访、技术培训等服务。
近几年来,我院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获得了“全国模范养老机构”等数十项荣誉称号,连续被评为 第四、五、六、七、八届“文明单位”。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老龄化高峰的到来,我院正积极贯彻江苏无锡召开的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精神,以争创“全国文明单位”为契机,努力为孤寡老人、残疾儿童和休养人员提供更加温馨舒适的环境和热情周到的服务,真正把她建设成为广大老年朋友和孤残儿童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二、社会化养老工作开展情况
我院从1995年开始面向社会开展托老服务,当时仅仅是探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老龄化也在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逐年提高等态势( 年 60岁以上老年人口6.5万人(城镇1.5万人,乡村5万人,空巢老人1.95万人),占总人口17%。面对家庭逐渐小型化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老年人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在局党组的重视支持下,我们于xx年开始建设市老年公寓。目前,全寓入住代养老人397人(总床位460张),其中自理老人159人,半自理老人91人,完全不能自理老人84人,痴呆老人63人;代养人员平均年龄73.5岁。公寓启用以来,共为本市及省内外提供托老等有偿服务达3200余人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调研,合理定位。现在在老年公寓代养的老年人群主要分 类,一是因子女不在身边等原因造成空巢老人实际困难的;二是离退休人员有个人收入的;三是 。针对不同类型人群不同的需求,我们在物价、审计事务所等部门的支持下,坚持“低偿服务,保本经营”的原则,结合实际按护理级别制定了老区、新区和特别护理区收费标准,目的是让老年人住的起。所有入住人员的各项信息全部在我院一站式服务大厅录入数据库管理。
(二)满足老年人需求,全面开展住养、医疗康复、文体休闲等多项服务。一是营造温馨、舒适环境。老年公寓在建寓之初就按照“环境要优美、空气要清新、设施要先进”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学习上海、杭州等先进地区的经验,近年来先后投入70余万元对公寓进行了美化绿化和改造装修,从墙面、灯光颜色搭配、老人扶手、失智老人专用床、防滑地板、专用浴室和洗浴椅等,小到温薪提示语和休闲角落的设计,从细节入手,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性及安全性,旨在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家”的环境。我院的绿化面积已经达到9000m2,楼房四周植物葱绿,处处生机盎然,老人在这里不会迷路和感到迷茫,自由安排每天的生活。二是加强对职工的护理和安全培训。我院经常开展日常护理、不同病症急救措施以及防火、防盗安全的培训活动。要求各班组职工每月进行至少一次理论或业务知识集中学习活动,做好学习记录。定期邀请南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市医院急救室医师、消防大队官兵为护理员开展预防保健和安全知识培训,内容包括预防甲型h1n1流感、老年人突发病症以及各种安全急救常识。每位老人的房间都设有无线寻呼系统,有什么困难,随叫随到。特别护理的房间实行24小时轮班监护,每天夜里都要巡查,确保无安全事故。三是广泛开展文艺活动。我院每周在多功能厅播放各类题材的电影,利用广播播放黄梅戏、越剧、京剧花鼓戏等戏曲及红色经典歌曲等,组织院民观看收听。各级文联和社会组织经常到我院开展 “送欢乐 下基层”慰问演出活动。除夕、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我院都要为五保老人和代养老人举行演出慰问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温馨,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广泛沟通、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之间的团结。我院还通过举办职工运动会、演讲歌唱比赛、消防知识问答的形式,开展一些更加人性化、亲情化的职工娱乐活动和群众文化健身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工作热情。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收费标准偏低。我市老年公寓实行的是“低偿服务,保本经营”,目前的代养收费标准太低,最低服务级别的收费仅为每月420元,特级护理标准为每月720元。按照目前的市场消费水平和工资水平,这个标准难以促进公寓规模的扩大和环境、服务设施的改善。
(二)床位紧张,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去年8月前我们老年公寓所有床位入住已满,到目前为止,前来公寓预约登记的人员已达360余人。为缓解生活不能自理特别服务对象的需求,我院想方设法筹资100余万元改扩建颐寿楼特别服务新区,新增床位96张。但是,对于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来说,远远满足不了入住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迫切需要新增床位。鉴于此,我们计划以社会(儿童)福利院民生工程建设为契机,投入500余万元建设老年公寓第二期工程。在两级民政局及市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聘请专家制定了《 老年公寓扩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争取国投资金。目前,通过省、部的协调,已安排了100万元资金,用于县级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设。市发改委已将我院纳入服务业发展引导项目,作为省备选项目上报省发改委寻求支持。
(三)编制偏少,自聘人员工资发放压力大。目前,我院事业编制13人,仅占全院全体职工的6%,其余均为自聘人员,工资由我院发放,xx年这方面的支出突破 万元,全部由我院自筹,压力很大。
各位领导,以上汇报如无不妥,请指正。
第7篇 2023年大学生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6000字
(一)实习情况综述
20xx年3月5日至5月21 日,在xx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区开展了为期十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选择xx市社会福利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前作义工时,我与这群因为上天自己的失误而先天残疾的孩子联系在一起建立了友好的关系。20xx年10月我随“社会工协会”到xx市社会福利院,第一次见到他们。他们或为跛脚、或为侏儒、或为智障,有的脸上有大面积覆盖性红斑、有的有严重的皮肤病,和我们一样高贵的灵魂就这样被包裹在扭曲残疾的躯壳里,浸泡在浑浊的神经里。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督促我们去珍惜自己的健全。至少,我们该把在空虚和抱怨中虚掷的时间,分给他们一些。
另外,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实际困难:即其中十位年龄在13——18岁不等,文化水平在小学三五年级之间的残障少年(智力正常),无人授课、无处求学;同时,他们在自我认知、文化知识、社会生活技能等方面存在欠缺。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制定了总体实习计划:先联系我校附小彭英校长,动员小学生捐课 本、习题集、工具书、课外读物等一百余本。
然后,以作义务老师的方式,,与他们顺利地建立专业关系。工作方法上,我们一行九人平均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于周五、六、日前去实习;以小组活动与个案工作结合、辅导与管理相配合的方式。我们的目的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方法和技巧,使青少年偏差行为得以纠正,在协助他们形成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最终学会自我管理,即他们自觉、自动和自主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 交流中的感触
第一:满足的心
刚去的时候,康复区宛若一张被定格的照片:房屋、假山、路边的行道木,溶为一体似地一动不动。干净的庭院内无人走动,走道两边的长椅上零零散散地坐着一些人——他们都保持着固定的姿势:翘腿的、低头的、打瞌睡等等,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我们刚一进门,他们立即都站起来,同时几乎把眼睛和嘴张到最大,表现出喜出望外的神态。然后纷纷跑开了——不是跑向我们,而是边跑边向屋里没有出来的人大喊,然后一起站在屋檐下看着我们。
我们主动走上前和他们聊天、发书、作游戏,气氛很快活跃起来了。他们送了我们一串串漂亮的纸鹤和纸心。走的时候,我把东西放在所长的办公室里,忘记拿出来了。我很为难地对小鱼(一个15岁的女孩,坐在人群中她可以瞬间抓住人们的视线。沉默淤积的忧郁气质,丝毫掩盖不了骨子里的宁静与自信;清秀的脸始终舒展着浅笑,真诚而不招摇.;只是,走动的时候原本平整的路变地不平了)说:“这样好吧,一会你帮我把东西拿出来,下次来我再带回去好吗?”
同伴也应和着说:“算了,算了,下次再说吧,我们还要赶时间。” 小鱼说:“不能算的,不能算的,话时会笑的眼睛在声音沉寂的一刹那归于忧郁,深邃的眸子在我和同伴之间游移。她舒展的眉头始终漾着的笑意,也被紧张俘虏了。
似乎如果我们不回去拿的话,她就会哭。一直不喜欢说话的女孩樱,一直摇着我的手,并且目光扫向一个工作人员(办公室钥匙在她那),然后再定定地盯着我。后来她陪我要来钥匙的时候,围着我们的几个少年,脸上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轻松笑容。 回来的时候,心情很沉重。害怕他们靠着我们,我们转身离开他们跌倒在地的伤痛,害怕我们没有能力教会他们如何自立。
二, 驿动的心
由于对“人生发展的阶段”了解欠缺,我们就下意识里把他们定位为脆弱的“儿童”。
首次去的时候,我专门买了一本《幼儿折纸》在宿舍里学折纸技术;同伴专门补习了童话,试图用“卖火柴的小女孩”对之进行熏陶,企图用“小二郎”对之进行感染,从而拉近距离。而那天,他们的折纸技术令我乖乖地当起了小学生;我们的故事却令他们乏味,他们甚至没有表现出最起码的好奇——鼓励我们把故事讲下去。
有的趴着睡觉,有的哈欠连连,问到他们是否故事,他们只是不置可否地笑。显然,他们还不习惯撒谎。更有甚者,而后来爱说话的孩子也总是若有所思地点头、摇头回答我们的问话,后来他们干脆用哑语进行交流。
直到看到看到小姑娘在高校某男生走后,冒雨跑到大门口傻傻站立的表情;看到小男孩与“外来小女孩”(福利院有老人公寓,这些小孩一般是老人们的孙辈,周末的时候来看望他们)搭讪时的调皮;听到午饭后,小女孩在宿舍里打着、闹着、叫喊着“xx是xx的”,当然,说的是我们都知道的名字。我们明白了自己犯了多么可笑的错误——他们是进入青春期的少年,而不是儿童!于是,我们开始毫不避讳地聊偶像剧,讲校园里的事。
如果下肢不残的话,小昕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她在意识到自己漂亮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残疾,这令早熟的她极其敏感切且有一一种破坏倾向。一次,某公司的人给他们带了好多食物,每人还有几枝康乃馨,几个小孩接过之后就把它们丢在一边。而小昕则把花瓣一个一个撕下来,一枝接一枝。我把其余的几枝也拿给她,后来她笑着撕完了。当我问到她以后想干什么的时候,她一副无所谓的神态对我说:“嫁人呗!”
课外时间,我们让他们带我们逛整个福利院、陪他们打篮球、在他们宿舍瞎侃等等。我们努力以这种方式营造一种大家庭的氛围,让他们在相互了解与沟通中学会交往、学会生活。
第三,温柔的心——我省下肉来喂猫
男孩小苏——一个养猫的男孩。开始去的时候,他也把我们看成参观的人了,非常不配合。每次都是把他硬拖到课堂上,后来他明白我们工作性质后,还经常介绍书让我们带回去看,比如漫画版水浒传、黑色幽默、科幻故事等;天热的时候,他一边拿着我的水杯找有水的热水壶,一边说“灌满了,路上喝。”;更有甚者,他还送小猫给我们。
那是幸福的猫——一只母猫和四只小猫的毛永远都是干净整齐。而且,小苏还把自己伙食里的肉挑出来喂猫;门口一直挂着小干鱼,小苏说那是托别人买的(他们每个月可是只有10块钱的生活费啊,一日三餐免费)。当然我们没有要,我们还是不自信自己可以养活一只小猫。实习结束那天,我们看见一群人围着一只受伤的鸟,才发现另外一个秘密:老猫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抓到鸟,其他人说它玩了一会就把它吃掉,s没有否认。我想那只被众人围着的鸟应该不会被吃掉吧!
第四:坚强的心
1:病痛的时候我想到了死
小羊是一个很懂事,甚至有一点早熟地孩子,她患有严重的皮肤病,粗短的直发丝毫掩盖不了头顶的疮疤,大片的红点点从脸脸一直覆盖到后背,许多红点上隐约有白色的脓包。
她很有音乐天赋,一次某高校的学生看她们的时候,她一首歌唱过之后教室里有短暂的沉静。那是在咀嚼伤悲、是在酝酿眼泪。后来,在一个同学在带动下,我们欢呼雀跃地笑了,泪水才没有流出。
但是她一直闷闷不乐,在我们再三地询问下她流下了委屈的眼泪。原因是她怕疼,她的皮肤病要用激光治疗。她说:“每次我一进去他们就按住我,我就哭,我怕啊!” 后来她说自己曾经都想过死,因为生活没有意思。女孩!一个外表“丑陋”而歌声甜美的女孩,想到了死!
实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在闲谈的时候也会去揭她的“伤疤”。
“你脸上的伤是什么时候长的?”
“是因为小的时候,父母把我扔进一个比较脏的地方”语气平静地像是在讲述别人的事。
“哦,”我们准备给她一个发泄怨气的机会然后心理疏导“那你是不是很怨他们啊?”
“开始的时候是的,”说着她把头转向一边,“不过现在我想他们肯定也有自己的苦衷。”
从她的眼神和语气里我知道,她的话像外交辞令而不是肺腑之言。一个14岁的女孩要合理化社会的不公平待遇,要给父母这样的宽容?!实质上这种宽容是一种更深层的自我压抑,那是多少次疑问、多少次期盼、多少次无奈之后而无奈地自我解脱呢?许多时候最难过的是,明明白白地掌握了一种理论,可是用在自己身上又接受不了,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这种尴尬。
2,我讨厌他们打乱了课堂
小鱼是一个上劲的女孩,她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一个周六我们正上课的时候,某高校的学生前来参观,我们就动员他们去和大学生玩,许多人都矜持地坐着不动。当我宣布下课的时候,一直温顺的小鱼居然憋红了脸重重地收拾文具,然后悻悻地走开。原因是下午两点,她和老人公寓的老爷爷(院方帮忙联系的)约好了去练书法,下午不能上课了,而那些不速之客又打乱了上午的学习安排。
小鱼还经常去老年大学那边练电子琴,刚学两个星期,书法已经相当不错了。后来她主动申请外出上学,现在在xx某电脑外语学校上学。走之前她给我看《圣经故事》,封面写着“何xx送给xx钊,x年x月x日”;下面还有图画——一把刀、一个箭头指向一条鱼、一个新日期。她说那是别人送给小钊的,小钊去那个电脑学校上学,就转送给她了。小钊是刀,她是鱼,她还说她看完的时候也会送给其他人的。
3,拒领工资
每次开饭的时候,都会有一个一袭白衣、五官端庄、20岁左右的女孩为他们打饭。我一直以为她是工作人员,后来才知道她是从那个电脑学校学成回来的。她向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件事。一次她去一家饭店应聘,因为没有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她得到了那份工作。可第二天老板把她辞了,说:“这样的人,我不能要!”然后让会计给她一天的工资。她拒绝了那一天的工资,因为老板伤害了她的自尊。
我们一直不知道她的缺点在哪,后来她去洗手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她没有左手,但是看她为孩子们打饭时的娴熟与麻利,我们相信她完全可以胜任那份工作,然而老板在乎的不是这个。
注:每次有人来的时候,小鱼和小苏都是大家的重点关心对象。某部队女兵集体认“小鱼”作妹妹,即节假日接她过去;小苏是院里重点培养对象。因此他们就比较优秀。
(三)案主的问题
在十周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身体的缺陷、社会知识和情感教育的先天不足,使他们产生很深的自卑感,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院方对他们的总体评价是:懒惰、没有上进心、自私、不会与人交往、不会关心人等等。这些为一个成人定性的词语,却用在孩子身上。环境在不能为他们提供应有的爱、自由和关怀的情况下,丝毫没有降低对他们的苛刻要求。的确,他们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闭性和对外界的防备心理,这造成他们不会交往、不会关心他人。这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很少受到来自道德、宽容、励志等方面的关怀和教育。
有一个女孩樱:清瘦、娇小、总是面含微笑。每次,她会指着我们身上蚊虫叮咬处、结疤的伤口等温柔地比划一番;走路时,她喜欢拽着我的手贴着我走;我们坐下来时,她就站在身后给我们辫上各种可爱的发辫,然后幸福地笑。只是,去了几周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她说一句话。
有一天,我们在她们宿舍玩了好久之后,我对她说:“你给我辫辫子好吗”她重重点头,然后要往我身后走,我拉住了她:“不要点头,告诉姐姐,说‘好’好吗?”
她迟疑地张了一下嘴,还是羞涩的点头。
“不能说‘好’吗?”我假装生气地嗔怪她。
“好——”那个字拉了好长的音,声音如被卡了的磁带一样,时高时低地在空中打颤。她不喜欢在生人面前说话,是因为声带的缺陷。后来她还是怯生生到不敢开口,经过几次强化训练,我们可以顺畅地开玩笑。
显性的自卑,是不想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隐性的自卑,于没有爸爸、妈妈、没有正常孩子该有的一切。
2:对外界的向往与缺乏“自我认知”之间的矛盾
他们需要自由的空间,让生命沿着自己的纹路延伸。因为青少年期,是自我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定他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希望走出福利院,然而当我们问他们今天想干什么时,竟然都说“没想过”和“不知道”。他们的理由是,院里领导不让他们瞎想,想也没有用。
除了院方的管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除了电视报纸,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教他们写短文时,我让他们描述一下淋雨的感觉,他们都在摇头。“有过这 种体会吗?”“没有。”“看过雨吗?”仍是摇头。对于自然现象都生疏若此,何况社会?
我告诉他们你怎么想,你不说别人永远不会知道,更加管不了。如果不想的话,即使现在就把你们放出去,又能干什么呢?我们给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大胆设想,下一周去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答案,这是作业。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美丽的,比如唱歌、画画、学古筝、厨师等。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我意识,至少让他们明白他们是独立的人。
3:“半隔离”状态的生存状态,使他们处于“心理无依”的状态。
他们每人都有用作业本自制的通讯录让我们填,上面有:姓名、地址、电话三栏。他们会说出一些陌生的名字,问我们是否认识,那些都是曾经去看望过他们的大学生。女孩小昕,经常让我们带信给我们学校的一个女生,还会把别人送给她漂亮的风铃转送给那个姐姐。后来我们问她:“你是不是很喜欢xx姐姐啊,怎么每次都问她啊?”她说:“是啊,因为我写了好多信,只有xx姐姐给我回信了。”
只要有电话响起,教室里就会出活跃起来。离电话最近的人跑慢一点,大家就高呼:“xx,快,快啊!谁的电话?”电话接通的时候,他们都自觉地保持安静,是谁的电话,谁就在大家羡慕的目光里幸福接听。谈话的内容大家共享的,原来他们的快乐来地那么简单!
(四)开展残疾少年社会工作的构想
目前,我们的社会缺少足够的空间和宽容去接纳残疾人。我们的同情和怜悯,从某种程度上隐含着排斥——似乎他们生来就是被同情的,而不是参与创造和分享 “正常社会”的一分子。这种成长环境就如脆弱的玻璃器皿,稍微的外力就会使之支离破碎,个人的才智也会在废墟中老化。要想在短期内根除社会偏见是不可能的。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他们正视自己“身体残疾”的事实、树立“意志不残”的信念,以客观平和的心态迎接异样的目光、适应环境。
社会连结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感受到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他的重要性,了解到社会上多数人对他的期望时,他就与社会有了一种连结。同时,要想让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环境,需要有强大的后盾,使他们与社会发生连结。家的教育就是爱与责任的传递,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以家的形式,赋予生命一种顽强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废墟中挺立。
1“童话——安置心灵之家的“宅基”
小时侯,童话的缺席是一辈子都弥补不了的。它扼杀了孩子没有负担的期望,也关闭了孩子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一己的思维来创造世界的窗口,那样的童年往往残疾。以后的补偿最多是借尸还魂式的徒劳,终不得精髓。因此,开始的时候,我们鼓励他们回忆自己听过的童话故事。我们也挑合适的童话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
2.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分工明确地一帮一或一帮几——小屋的基本“架构”
生活在公共环境中,心灵的的慰藉就缺少私有源泉;人们通过某种拥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家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孩子独有的私有财产。我们根据文化程度,把他们分成3个小组,每周五、六、日,分别去三个人,一人负责一个小组,为他们上课、解答问题等。当其中个体有问题时,我们就进行单独谈话。
我们经常问他们一些漂亮饰物和照片的来历,他们就自豪地介绍照片中的自己,幸福地回忆与哥哥姐姐们在一起的经历。爽朗的笑声溶解为灿烂面孔的旁白,那种神态驰骋球场的体育健儿拿着奖杯奔向球迷。这时他们会感到有人是专门为他们而去的。
3.赞美和鼓励——进入小屋的“门”
如果说可爱的赞美字眼对一个人的人生是重要的,那么在一个人的人生之始尤为重要。我们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漂亮发辫、条理清晰的作文、敏捷的思维等进行赞美,以此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当我们要求他们写日记、保持安静、不打架时往往以奖励为借口,每每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当每次许诺之后,我们都在同学中收集适合的衣物带过去。
4.以宽容和教育做保证的自由犯错的空间——小屋的“床”
成长意味着犯错,成长渴求着自由与宽容。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力量来正确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去嫁接一些、舍弃一些,而不是生硬地切割。
有的时候,他们会把分给小伙伴的食物拒为己有、把作业做的乱七八糟、把同伴打的哇哇大哭、其中一些人看不起那些有智力障碍的人。开始的时候,我们对这些很反感,可是自己在这个年龄段做错事后,还蛮横地摔门而去,而每次妈妈都会默默地做好我喜欢的饭菜等着我迷途知返啊。一个人犯一次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一次也不肯原谅他。理请自己的头绪以后,我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值的庆幸的是他们很听话。有了床之后,即使屋子没有建好也可暂作休息。
5.任意喊出需要与失望的自由——小屋的“窗”
如果说童话给了孩子们自由幻想的空间,那么我们该为小屋装上这么一扇窗——任其任意喊出自己的需要与失望。他们有权利在现实生活中争取童话唤醒的梦想;即使我们满足不了那些要求,孩子也可以在被拒绝的空间里慢慢融入现实。
6集体的监督与安排——小屋的“公安”
自发的助人活动很难长期坚持,因为自觉性的养成,离不开初始阶段集体的监督与鼓励。我们该有这么一种集体存在,它就是保障小屋安全的“公安”。而专业社会工的诞生,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周末和节假日,经常有高校学生、社会慈善人士去参观,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志愿者,使志愿活动成系统、成规模,将会受益无穷。
(五)实习的意义
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和理论知识的欠缺,“实习”解决问题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突出体现的是“实习”作为“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专业认同方面:
与案主的正式接触中,我们认识到专业工作与一般助人活动的实质区别,从而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一般助人活动的随意性,决定了它缺乏严密的组织性、前后相继的系统性、解决问题的彻底性,它是一种插入式的人文关怀。
对于“义工”来说,志愿活动疏导了自己助人的意愿,满足自己了解弱势群体生活状态的需要。对于受助者来说,他们享受了一种探望式的关怀。活动结束之后,便各自回到原有的生存状态中,对改变他们的弱势群体地位没有本质的作用。
如果说“志愿活动”是可以随便排列的卡通画面,那么“社会工作”就是设计动画片;如果“义工”过年的时候送给小白兔成筐萝卜,“社工”既要送给他们萝卜籽,还要教会他们种萝卜的技术;如果说“志愿活动”传达了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人文关怀的信号,表达了社会接纳他们的至诚意愿,那么,“社会工作”要做的是把这种美好的意愿落到实处。
对于社会工来说,社会工作是一种渗透,是一种要为案主的未来长久的幸福负责的系统工程。它“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和对案主生存状态的神入,从一开始就决定社会工作没有轻松和真正的开心可言——在案主的问题解决以前。
第二,对自己的再认识:
幼时被父母遗弃。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看他对穷人的态度即可;我认为,从一个社会对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态度中,也可以瞥见其文明程度。一个健全的社会,该为一切成员提供健全灵魂的空间,提供维护生命尊严的条件。体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明白了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成长
实习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关于残疾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的第一手材料。他们幼时被xx市儿童福利院收养,长到12岁时分别被领养、寄养、资助继续求学等。而其余的,就暂时滞留在xx市社会福利院。一年前,他们的老师辞职。他们就过着这种生活:白天吃饭、看电视、作卫生,晚上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开始同样的循环。这只是让单调的生活,以相同的模式复制到不同的日子里而已。
被遗弃的日子里,福利院为他们提供了细数生命尊严的空间。在成长的过程中,封闭式的管教本身就意味着排斥与压抑。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他们尊严的一种漠视。
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用一个社会工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处境;以社工的视角理解他们的问题。
第四,关于专业价值与专业技能之间关系的思考——价值是灵魂,技能是主导
在专业技能不足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爱”的威力——它是一个“缓冲坡”。当他们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在合理的方案拿出来以前,我们给予的是毫不迟疑的付出真诚的爱、无理由的理解和有目的的安慰。
社会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价值重于技能。只重技能而轻专业价值观的形成,显然是舍本逐末、事倍功没;只重价值而忽略技能,只能伤了“爱心”又无功而返。我们应该让 “关爱的心”成为一种本能,本能意味着瞬间作出真实的反映,它省去了在不同态度之间反复权衡的徘徊。这不只是道德需要、不是空中楼阁的说教、而是价值和技能相融的便捷途径。
(六)实习的不足之处和建议
初次实习时,工作安排上有许多不成熟和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四点:
1,价值观的影响远大于专业技能的应用,理论知识的缺乏使我们的工作先天不足
2,朋友间的关怀大于专业关系的作用,
3, “随机应变”式的介入取代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工作安排。
4,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反映、解决
第8篇 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800字
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800字
xx年xx月xx日我和我的几个伙伴在家乡的福利院进行了社会实践社区活动,福利院的老师们向我们介绍着福利院和孩子们的概况,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关爱孤儿时的注意事项。因为小朋友大多是有先天性疾病的弃婴,所以我们在与他们互动时要格外地小心和特别地体贴。上午9点,我们准时到达福利院,并与小朋友进行了互动。
当老师们和同学们一走进教室,小朋友就一下子兴奋起来,喊着“爸爸”、“妈妈”、“抱抱”等简单的词语,我们也很快进入角色,与小朋友们互动。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零食拿给小朋友吃,陪他们一起看电视、搭积木,抱着他们在教室里逛逛。小朋友们不奢望我们有什么特长会表演什么节目,他们只想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静静地看着我们。我们跟他们一起合影时,他们会摆出pose,竖起两个手指,喊“yeah!”。他们会把照相机抢过去,从相机里面看看自己的模样。他们会把“妈妈”的头绳拉下来,亲自给“妈妈”扎辫子。上午10点,准时开饭了,年龄稍大一点的小朋友坐在方桌边,自己吃饭,我们就一对一喂年龄小一点的小朋友吃饭。他们一个比一个乖,会互相督促“坐好,吃饭”,一口接一口,不一会儿一大碗盖浇饭就已经吃完,一粒米饭也不会浪费。饭后稍做休息,便是午睡时间,孩子们认识自己的床位,会自己脱下外裤穿好睡裤,会把袜子放到鞋子了。
下午我们向老师们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和春节的心情,老师们说:“他们不会感到孤单和寂寞,反而会感到快乐,因为福利院对他们来说就像家一样。”
下午我们和孩子们玩起了小学或幼儿园才玩起的游戏,他们都很开心。傍晚我们要走的时候,福利院的老师和孩子们都出来送我们,和我们说“再见。”
回家后,我认为这些孩子是不幸的,然而有着社会上许许多多好心人的关心和照顾,还有些好心人领养他们,他们又是幸运的。我们同学中有一些已经为人父母,有些结婚了还未育有孩子,有些还是未婚,状态不同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感触。为人父母的同学们觉得他们是那么听话那么可爱;结婚还未育的同学们觉得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但是要优生优育,要勇于承担父母的责任。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留在老师们和同学们心中的回忆不会消失,同学们也觉得关爱这些小朋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今后可以经常开展。
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800字,尽在1566范文网。
第9篇 儿童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对象:儿童福利院
社会实践时间:xx年1月24日
xx年1月24日我和我的几个伙伴在家乡的福利院进行了社会实践社区活动,福利院的老师们向我们介绍着福利院和孩子们的概况,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关爱孤儿时的注意事项。因为小朋友大多是有先天性疾病的弃婴,所以我们在与他们互动时要格外地小心和特别地体贴。上午9点,我们准时到达福利院,并与小朋友进行了互动。
当老师们和同学们一走进教室,小朋友就一下子兴奋起来,喊着“爸爸”、“妈妈”、“抱抱”等简单的词语,我们也很快进入角色,与小朋友们互动。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零食拿给小朋友吃,陪他们一起看电视、搭积木,抱着他们在教室里逛逛。小朋友们不奢望我们有什么特长会表演什么节目,他们只想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静静地看着我们。我们跟他们一起合影时,他们会摆出pose,竖起两个手指,喊“yeah!”。他们会把照相机抢过去,从相机里面看看自己的模样。他们会把“妈妈”的头绳拉下来,亲自给“妈妈”扎辫子。上午10点,准时开饭了,年龄稍大一点的小朋友坐在方桌边,自己吃饭,我们就一对一喂年龄小一点的小朋友吃饭。他们一个比一个乖,会互相督促“坐好,吃饭”,一口接一口,不一会儿一大碗盖浇饭就已经吃完,一粒米饭也不会浪费。饭后稍做休息,便是午睡时间,孩子们认识自己的床位,会自己脱下外裤穿好睡裤,会把袜子放到鞋子了。
下午我们向老师们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和春节的心情,老师们说:“他们不会感到孤单和寂寞,反而会感到快乐,因为福利院对他们来说就像家一样。”
下午我们和孩子们玩起了小学或幼儿园才玩起的游戏,他们都很开心。傍晚我们要走的时候,福利院的老师和孩子们都出来送我们,和我们说“再见。”
回家后,我认为这些孩子是不幸的,然而有着社会上许许多多好心人的关心和照顾,还有些好心人领养他们,他们又是幸运的。我们同学中有一些已经为人父母,有些结婚了还未育有孩子,有些还是未婚,状态不同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感触。为人父母的同学们觉得他们是那么听话那么可爱;结婚还未育的同学们觉得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但是要优生优育,要勇于承担父母的责任。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留在老师们和同学们心中的回忆不会消失,同学们也觉得关爱这些小朋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今后可以经常开展。
第10篇 社会实践报告1500字福利院
今年暑假已经结束了,我又回到了校园,在暑假中,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到了实习 中,在不断地实习中得到了更好的进步。今年暑假我实习的地方是儿童福利院,这是一个不被关注的地方,很多的现实情况导致我们一直以来对他们的存在不实十分的关心,可是他们是需要社会的帮助的,我应该去帮助他们!以下是我的个人实习报告总结 :
一、实习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习的目的有:
1.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习单位介绍
福利院xx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 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 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 实习内容与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 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在十天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 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城市还是很熟悉的。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
2. 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我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半,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3. 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 ,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啊。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三、实习体会
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写这个实习报告的时候,我还是如此。对他们的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身的成长过程,我曾经的烦恼,他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的苦难或者伤感,但我一直相信,他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的,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的一位。
以上是我的实习工作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明白了,我们的儿童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我们不能够这样下去了,即使是残疾儿童,也是需要更多的关爱才能够让他们快乐的生活下去。我已经是这样了,我可以自己做的更好了,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更好的进步。这次实习给我的触动很大,我相信我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记住这一次实习,在我毕业后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11篇 学生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中小学版
20xx年2月1日至2月9日(除2月3日),我与张同学以及其他三位同学(非社工专业)在旌阳区街道社会福利院做了为期八天的志愿服务。
福利院简要情况:旌阳区街道福利院位于市中心繁华地带,又紧邻环境优美的绵远河,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都较好。该福利院是前几年刚扩建,但在我们看来它较为简陋,地面潮湿,墙上的墙灰脱落不少,铝合金窗户的纱窗已破损不堪,许多老化的电线没有被更换等等。但设施还较齐全,配有电视、录音机、洗衣机等。
该院院长姓赖,她是一位六十五岁的老人,负责福利院外面的事务,如申请拨款、参加会议等等。副院长姓王,则是一位中年妇女,主要负责院内的事务,如送生病老人看病。该院刘会计,较年轻,她是院长的女儿,负责财务。福利院的饮食主要由一个姓胡的年轻人和一个姓任的中年妇女负责。还有一个姓蒋的全日制的护工和三个洗衣的女工。
在该福利院生活的主要是老人,全院有老人大约四十余人,岁数都很高,一般每人每月所缴费用平均约为500元,五保户老人的费用则由国家补贴。
部分老人的资料:刘爷爷,德阳街区人,80多岁,当过兵,四川建筑公司退休,头脑较为清醒灵敏,话语不多,右肢瘫痪,来此二年。
唐爷爷,市街区人,87岁,看似乐观。他患有轻微老年痴呆症,头脑时而清醒,时而昏聩。来此一年。
易爷爷,罗江县人,88岁,在罗江中学当过炊事员。其女现在罗江中学工作,其儿在一家机械厂工作。他自己的房屋已经变卖,所得钱款都分给了他的子女。文化知识较低,性格开朗,对生活积极乐观,但是因患白内障,视力差。来此一年。
李爷爷,市街区人,80多岁,他的孙女现在川大读博,他的文化知识较高,而且他现在视力依然很好,平时爱阅读报刊杂志。
刘婆婆,83岁,五保户,领取国家保障金(现在福利院代领,每月给老人30元零用),态度积极乐观,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身体健朗。来此六年。
张婆婆,78岁,医院职工退休。身世坎坷,孤寡老人,哥哥和侄儿远在美国,性格执拗,态度相当消极,常常说要早死早了事之类话,骨折未愈,行动极不方便。
实践目的:因为我们的专业是社会工作,所以我们希望在志愿服务实践中,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尽可能地实践一、二个专业方法(尽管我们都还没学专业课),来增加我们的经验,更多地了解福利院中老人们的实际情况。
实践计划及过程:我们每天调整计划,每天写下日志,以求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前一天我们便联系福利院,刚到那里时,是王副院长和任阿姨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们让我们到二楼去作志愿服务,当我们走上二楼时,三个老人坐在灰色的旧沙发上,正看着电视剧《西游记》,在我们简单自我介绍后,其中一位老婆婆说了一句话,“谢谢你们,你们爱戴我们,我们也一样爱戴你们。”她朴实的话令我记忆犹新。
第一天的计划是通过交谈与多个老人们认识。实践第一天早上8:30,我与张春露便骑车到福利院,当我们上楼后发现许多老人也早起了,上午依计划而行,在倾听与交流中我们认识很多老人。下午,我们增加了一位同学董媛婕,在与老人互动中,她和老人先后唱歌,使得老人们的心情非常愉悦。
第二天的计划是由对二楼的老人大体交流了解,到逐步确定重点对象。对生活态度消极的老人进行耐心地交流和开导。早上我们到达时,看见老人们正亦步亦趋地下楼来。原来当天上午当地的派出所等机构派来了慰问团。我们刚把几位老者扶下楼梯,让老人围坐在一楼大厅,与老人们短暂地叙了些话。门口忽然一派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的,我们便很快离开了。下午,我们来时大部分老人还在午睡,在刘婆婆的室内却有数位老者聊天,我们也加入其中。随后我陪护着刘爷爷,张春露陪护着李婆婆下楼到河边晒太阳。其实,也有很多老人闲坐在绵远河河边享受着这暖冬的阳光。
第三、四天的原本计划利用2月3日寻找一、二个老年人工作方法加以运用,可惜没能找到。所以工作主要还是与老人聊天、给老人读报。两天的工作中也有新事务,像张婆婆与我们交谈后心情似乎有所改善,让我帮她买了两封国际信封和填写寄往美国的英文地址。唐爷爷让我帮他捎口信给他的家人,尽管我们前去河东反复询问路人和寻找他所言的标志,我们却未能找到他亲戚家。
第五、六天我们与老人几乎无话题,但新成员肖宵却为我们的活动增添了活力,他带头为老人做起了卫生,搽窗、抹灰、扫地、拖地。除了陪老人聊天,这两天新事也不少,如给李婆婆包咸蛋,给唐爷爷钉纽扣。第五天下午因为市消防队慰问福利院老人,我们又早早离开了。
第七天我们依然和老人聊天,我们又增添了一位新成员何倩,而且我们很高兴地看见有四位中学生也来到福利院看望老人们,她们的到来不仅让老人心情快乐,而且也让我们这些青年感到“后生可畏”。
第八天是我们活动的最后一天,肖宵也来了,他的生活经验较丰富,和老人聊起了家常,而且聊得非常欢畅,老人们对其赞不绝口。最后我们和老人们依依惜别。
感想:与老人交谈是一种阅读,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阅读到他们的人生,一本本厚重的人生之书,同样是丰富的经验,却是不一样的经历。尽管老人的话常常是支离片语、罗嗦重复,甚至是语不达意,但如果你耐心地倾听,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更会是一次巨大的收获旅程。
在与老人的交谈中,我们发现老人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医疗费用和药品质量。尤其是一些补钙的药品,老人深有体会,以前此类的药品价廉物美,而现在却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药效下降,老人们用后不见效,于是有老人把这种情况归咎于市场改革、私营药厂代替了国营药厂,甚至于某些老人非常怀念计划经济时代。可见部分老人的思想观念还难以适应时代变革。不过,这也说明目前国家应加强药品的准入和质量监管,让老百姓不仅吃得起药,而且吃药更要有效。
该福利院的老人和工作人员存在较大矛盾,部分工作人员会对老人恶语相加、背后漫骂,表面原因是该院工作人员人手少、任务重,老人又常常因为身体健康问题,事情不断,比如老人失禁,工作人员不理解认为是老人与其作对故意所为。又比如老人身体疼痛不做下楼端饭等事,工作人员便认为是老人懒惰,老人很想自己动手却实在是有心无力。其实,除了双方缺乏交流理解,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该院工作人员工资太低,如全日护工蒋叔叔,待遇是包吃包住月薪200元,洗衣工的月薪是350元。年轻的炊事员“小胡”也有意要离开福利院。我想长期存在这种不和谐的关系势必让老人处于紧张焦虑之中,不和谐的关系也会不断消磨着工作人员耐心和热情。
仅仅在我们作实践的八天里,我们所见到的社会各界对福利院的关心很多,他们送来了营养品,也送来了关怀和温暖。在目前,老人们的物质生活上已经令他们满意,而他们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怀。正如2月2日慰问团请来了鼓乐队,刘婆婆高兴地说道,“我们老人更喜欢你们带来的热闹”。我们惊喜地看到,中学生已主动走进福利院来关心老人,尊老感恩得到很好地传播,爱心的接力棒在不断传递。很多同学和亲人愿意加入我们,因此希望社区有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方便志愿者提供服务。作志愿服务者,虽然短暂,但我们的绵薄之力星火之暖依然让老人倍感温暖。
唐爷爷常常要求家里人来看望他,是老人长期孤独的结果,该福利院的老人,虽然和许多同龄人共处一室,但相互交流却很少,因此许多老人多有不同程度的老年抑郁。所以老人应当主动地寻找自己的快乐,主动与朋友、他人沟通,克服自己的孤独感,这样情绪也会走向良性循环,也助于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如果按照法律规定55岁是妇女的退休年龄,那么赖院长理应退休了八年。然而老年人工作的困难和在外申请拨款参加活动的奔波辛苦,没有让她退缩,她仍然在这福利院工作,依旧贡献着自己的余热。她让我看到了老年人不仅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诚然,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第12篇 社会福利院工作报告
社会福利院工作报告
踏实肯干努力攀登,在单位组织、领导的关心教育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下,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认真学习,使我在思想政治、工作学习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思想认识更加成熟,政治理论认识更加深刻,业务工作能力也不断得到加强,按照年初院部工作会议的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安全服务、发展创新”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孤残儿童为工作重心,不断提高护理技能,努力提升业务水平,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现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德
我坚决拥护____的领导,以马列主义、___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参加时事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素质教育理论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同时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科学育保的知识,刻苦钻研业务,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关心、爱护每一位幼儿,严格遵守院部的规章制度。
二、勤
我能自觉遵守院部各项规章制度,遇事能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工作中,不擅自离岗、串岗。平时,我工作踏实,能认真完成各项工作计划、认真对待每一位残疾及生病孩子康复情况的记录工作,利用休息时间努力专研专业知识,完成领导分配的各项工作。我以关注儿童成长生活的各项基本需求为起点和目标,发扬不怕苦、累、脏、难的精神,每天给孩子穿衣、洗漱、喂饭、接屎接尿r22;r22;不厌其烦、任劳任怨。
积极搞好个人卫生,还定期为他们更新服装,发放毛巾、香皂、牙刷牙膏及牛奶饼干等并积极联系医院定期为儿童做健康查体,建立健全了个人健康档案,办理了儿童医疗保险,主动为残疾儿童联系医院治疗,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坚持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康复的方针,通过积极开展引导式教育、聋儿听觉语言训练、特殊儿童的心理辅导和行为为矫治等活动,帮助孤殘儿童适应社会,提高生存能力,努力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能
本年度我担任保育员的工作,工作中我坚持视如己出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他们好的行为或表现给予肯定,赞赏和鼓励,使孩子能够更有信心,更积极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他们独立的个性。他们在身心愉快的气氛中,生长也特别好,成为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的孩子。在保育方面,我能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搞好工作,保证幼儿活动室、午睡室整洁、卫生,搞好幼儿毛巾、口杯、餐具的清洗和消毒。要求幼儿餐前便后洗手,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爱护环境卫生,不乱吐乱扔,用我的爱心、耐心料理着孩子的日常生活。
四、绩
作为一名合格的保育员不仅要保证孩子的健康还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并且还要有扎扎实实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在工作之余,努力吸收外界的信息和知识,浏览幼儿保育网站,翻阅幼儿保育杂志,不断的汲取知识。
五、不足之处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意识到自己在保育方面的经验还很欠缺,我一定会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虚心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使自己在各方面再跳一跳。在儿童部工作和生活总是那样令人回味无穷:孩子的纯真与质朴常会唤出我的美好童心,使我能用这颗心去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我真诚的理解和支持又呼唤和保护了他们可贵的童心,使他们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