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酷猫写作网
当前位置:酷猫写作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实践报告

2023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研报告(12篇)

发布时间:2023-12-25 08:14:19 查看人数:48

2023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第1篇 2023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本人特对xxx村的新农村建设进行调研,在下着眼于xx村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情况作此报告,报告涉及新农村政策与税费改革政策,新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基础刻育与农业科技文化,城镇化建设,农村医疗卫生等内容。

一、自然状况与经济发展现状

xx村位于浙江中部,是由原来的新岭脚村和牛歪村合并而来。现有人口2022人左右,劳动力1200人左右,在外劳务人员300人左右,预备党员15名,党员42名。全村国土面积27、8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人均收入达6000元左右。在上级zhèngfǔ部门的倡导下,xx村坚持以生产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农民收入、集体收入为落脚点,以村镇规划为突破点,以村屯整治的“四清四改”为切入点,以培养新型农民为根本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果。

村子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和畜牧业。主要的农副产品有:水稻、小麦、玉米,在养殖方面,鸡鸭成为近年的主要牲畜。自合村并组以来,该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狠抓村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围绕本地独特优势,大力发展葡萄生产,葡萄已经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支撑。围绕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就地打工创业的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造就了一批有眼光、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工队伍。围绕改善村容村貌,狠抓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村级公路硬化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农民居住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观。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围绕建设文明新村,科学制定居民点村庄规划,加强引导管理,为农民娱乐的“文化广场“已成雏型。

二、基本情况和民主建设现状

奎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xx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

xx村现有耕地2680亩,人均耕地面积1、8亩,全村主要是以苹果、蔬菜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23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100元。产业结构情况:xx村一、二组以苹果、粮食种植为主;三、四组以蔬菜种植为主;五组以林木、干杂果,烟草和粮食种植为主。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讯。现xx村建设有一所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上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120人,65周岁以上老党员生活补贴6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424人,参合率90%。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两委”班子共5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4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全村共有党员42人,其中:男性党员39人,女性党员4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及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目的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因此,xx村要想发展就必须进行新农村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

四、建设新农村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物质基础肯为薄弱

掘单的农业生产、常规的农业生产占据农村的主导地位,小农意识较为深厚,农业产业化滞后,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形成不了优势,产业缺乏,市场信息落后。造成农民收入低,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其它副业的发展。我们村座落在浙中盆地上,本村村民是一个以农业为发展主业的村庄。就土地总数与人口总数相比,可以算作地多人少的村落。然而几十年来,本村村民在农业生产上一直没有任何突破、创新。种植作物单一,无怪乎小麦、玉米、棉花。村中没有什么农特产品,更谈不上农特产品的加工。在蔬菜种植上、林果业发展、畜牧业等方面的发展落后,国家出台的农村政策中鼓励提倡的农村要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的要求至今未在本村实现。

(二)农村基础刻育不够全面

农村的教育现状是“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甚至有些地区人们根本不重视教育。忙于修建,急住新房,读书人渐变少。村中这几年的住房修建规模发展很大,使得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但却出现了一个很不好的趋势:读书上大学的人少了,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只盯住眼前利益,将家庭绝大部分收入投到了住房修建上,而相对减少了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投入。村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这种看轻知识、缺乏知识的现象,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村名脑中“墨水”还是少,种田缺乏科学知识。在村中广泛存在着村民种田不懂科学、不用科学、不信科学的现象,有的人想科学种田还受到周围人的嘲笑,认为那是瞎折腾。科学知识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村庄的发展,制约着村民的“钱袋子”。最近几年,有科学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听者不是很多,听了的人大部分也没有按照做。

(三)对农民的思想教育薄弱

党在农村的思想凝聚力下降。由于一些基层组织忽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引导,缺乏有效的措施来管理和组织农民。又由于村干部的个人工作繁重等原因,不能对农民进行经常的教育。

(四)对新农村建设欠缺理解

部分党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高,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农民群众的整体生产水平不高,质量意识、商品意识薄弱,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各类专业协会工作运转困难。

五、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研方法及收获

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考察,理论联系实际的策略。通过查阅<村志>;了解历史,通过走访群众得知他们所之所想。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村民就对制约我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针对本村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乡亲父老发表的对于改变本村发展现状,尽快脱贫致富的想法、看法,我也思考良多。

(一)发展农特产品,扩大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农特产品的深加工

村中有些村民表示:不是不想发展农特产品的生产,只是因为生产规模较少,这种单户单干的规模易造成农特产品的出售困难。村民们说:“种植太少了,成不了规模,人家不愿来收,还往下压价。”村中领导干部应号召发展农特产品的种植、生产,形成生产规模,将本村打造成一个以某种农特产品为主的生产基地,吸引购买商前来收购,并在此基础上号召有能力的村民进行农特产品深加工,过大生产链,取得经济效益。

(二)开展农贸集会,扩大村民收入,消费渠道

像我们临近村盐厂村就是一个农村发展的典型。村中带头人本着“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在村中投资盖起楼房,建起工厂、学校。为取得经济效益,开展了“九月九农贸会”“元宵大型农贸会”,这些或大或小的农贸集会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其村的经济发展。像这种发展农村经济的模式很值得借鉴,开展本村的农贸招商活动,促进村民多方面、多途径收入。另外若赶上好机遇,还可以吸收外商投资。

(三)完善水里灌溉系统,扩大人工河流的范围

我村远离河流、湖泊,水源缺乏,这是客观原因所致。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发挥人力资源,不断完善水里灌溉系统,扩大人工水流影向范围。随着村庄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为了增收、创收,开凿了地下井。村中也曾组织两次开凿人工河流的活动,让村民受益颇多。我们村领导干部还应继续发挥作用,解决摆在村民面前的用水、吃水难的问题。

(四)丰富农民头脑,增加农民科学种田知识

在调查访问的村民中有12、4%的村民认为制约本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科学知识。这个数据表明一部分村民是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的。像现在科技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就应继续下去。要在村中进行实打实的实验,让村民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从而达到运用科学知识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地。

六、新农村建设主要思路

(一)认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体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更加完善,各种制度建立健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村民素质明显提高,村风民俗文明进步,社会环境安定有序,使社区成为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在全乡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思路,抓住关键,凝聚力量,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形成产业化、商品化、专业化、区域化的生产方式。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和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形成村有品牌,有特色的农业示范基地。

(三)要加快发展农村农育事业,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切实抓紧抓好“普九”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刻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制度,组织城市学校选派校长、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助力度,避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七、新农村建设成功原因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xx村注重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无职党员设岗定职”、“党支部和农户结对帮扶”等活动,组织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一支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强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应当选择年龄轻、有文化、社会责任感强的村级后备干部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提高他们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有意识地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执政意识、执政能力以及带头创业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xx村地处浦江县北部,原来是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偏僻小村。2023年以后,随着通村而过的四海大道建成通车,该村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该村到城区和镇区只要几分钟的时间。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创造了一个极其有利的发展机遇。城乡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xx村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证明,要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落到实处,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和着力点是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包括:加强农村道路、水利、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社会安全体系建设。同时,各级政府还应通过制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政策,运用经济杠杆等多种手段来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新格局。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量力而行,防止盲目投入。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只有资金投入,没有或很少有经济回报的工程,而且投入资金的数额较大。一个村要完成“小五化”、污水和用电线修标准化改造,投入少则百万元,多则达千万元。尽管我市财政对新农村建设扶持的力度较大,但还不足以满足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各项支出。

有的村为了尽早完成新农村建设,主动向上级争取项目,不惜向银行贷款;有的村两委干部为了追求政绩,项目贪大求洋,不顾农村财力,建造高档次、高品味的亭台楼阁,造成集体资产大规模的亏损。而市口村立足可持续发展,采取积极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加快建设小康、和谐新农村的步伐,促进村经济全面发展,走出一条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的新路子。

八、新农村建设取得的经验

一是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充分发挥了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企业的支撑作用、机关站所的服务作用和社区的主体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是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找准切入点,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组建龙头企业,拉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是不断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增强“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始终把解决“有人办事”作为解决“有钱办事”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到“三村四化”建设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努力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因素。

四是不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赢得各级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为新农村建设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动力,是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九、社会实践感悟

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是青年学生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我们想要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知社会,认清自我,调整和完善自我,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自我,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准备。这是我参加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暑期实践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第2篇 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核心的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县份,我们绥棱县农民收入的主体依然是来自于农业收入,其中一半来自于种植业收入。发展农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和基本途径。要想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也就是说必须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有的农技推广体系普遍受到了冲击,职能弱化。就**县而言,其现状可以形容为“网破、线断、人散”。

“网破”是指县、乡、村、屯四级农技服务网络不健全、不完善,只有县乡两级服务网络存在,且服务手段落后,机制不活,管理不畅,职能弱化;“线断”是指村屯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出现断层,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寥寥无几,即使有也没能发挥作用;“人散”是指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流失、队伍不稳、整体素质不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减少,多数乡镇只有一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甚至有的乡镇还是空白。这样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农民盼科技的要求,尤其是去年**县发生了大面积的大豆菌核病和水稻稻瘟病,使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十分迫切。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因势利导,积极争取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在认真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自去年12月份起,围绕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推行了以“优化县级、强化区域、取消乡级、健全村屯”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经过3个多月的实践看,效果十分明显,农技推广新体系已经建立,**等三个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建成并投入工作,成立了76个村农技推广协会,发展了307户科技示范户。通过改革,农技推广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显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年初组织了12个小分队驻村入户宣讲农业科技知识,现场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培训面达95以上,深受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第一,改革体制,构建县乡村屯“四位一体”的服务网络。理顺体制是解决现行农技推广体系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坚持创新思维,从解决体制问题入手,着力建设了以县中心为龙头,以区域中心站为主体,以村屯农技推广协会、屯科技示范户为支点的县乡村屯四位一体的服务网络。一是优化县级,打造农技推广龙头。在原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将县农技推广中心升格为正科级单位,核定编制37个(暂用24个),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由区域站站长兼)。对中心的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撤销了原来的推广站、土肥站、经作站、水稻站和环保站,还把县农科所并入推广中心,组建了测试中心、植保站、科研所和综合办,并对其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二是整合乡级,跨乡镇建设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我县把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的农技推广职能划出,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地理位置,建立了&&&&3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其中,**区域中心站服务***镇、***乡和*(*乡,重点研究推广水稻生产技术;**区域中心站服务&&乡、&*&*乡、**镇和8*镇,重点研究推广大豆、玉米生产技术;**区域中心站服务**乡、*(*(乡和**乡,重点研究推广瓜菜、特色作物等经济作物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区域中心站规格为副科级,站长上挂县中心副主任。区域中心站的人、财、物、事四权收归县农技推广中心垂直领导,所在乡镇协管。区域中心站的建站费用全部由县里负责,现已购回3辆微型车,并拟为每个站建设200平方米的独立办公用房。区域中心站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按实际聘用的在职人数核定,此外县财政每年还为每个区域中心站增拨经费1万元。经费由县中心统一管理,实行报账制,由县中心在财政结算中心统一核算。三是延伸触角,建立村屯服务网络。根据屯型大小,在每个屯设2—3个科技示范户,在每个村都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主要职能是协助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广实用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承担县乡两级试验示范任务,并监测本地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向区域中心站及时反馈信息。在科技示范户的确定上,我们通过电视公告、本人申请、群众举荐、村委会把关,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考核的办法,将一批热爱农技推广工作、群众威望较高,特别是具有一定农业技术示范能力的种田能手确定为科技示范户。目前,全县已确定科技示范户307户。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示范户在本村选举,推出协会会长人选,通过考核审批后,发放聘任证书。

第二,创新机制,建立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高素质的队伍是保障农技推广应用的核心。为此,我县组织纪检、人事、农委等部门通过公开考试、组织考核等办法对除县中心主任外的所有人员实行竞聘上岗,优化了人员配置,努力建设一支事业心强、业务精通、吃苦耐劳、勤于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在县农技推广中心人员的选用上,根据县农技推广中心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重新核定编制,核定岗位,科学设岗,以岗选人。要求县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必须先竞聘区域中心站职务,再竞聘测试中心主任、植保站站长、综合办主任和农科所所长,最后竞聘农技推广中心其他岗位。经过竞聘,县推广中心有12名人员充实到了区域中心站,实行三年一轮岗,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队伍长期存在的头重脚轻的弊病,强化了基层工作力量。对县中心其他人员除主任外全员竞聘上岗,签订三年聘用合同,实行死编活人,动态管理。对4名落聘人员,我们实行了待岗管理,只发基本工资,三年内单位有空岗,允许其参与竞岗,仍然落聘的三年后纳入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在区域中心站的人员选用上,核定3个区域中心站编制24个,目前从乡镇财政开支人员符合条件的人员中选聘了15人,聘期3年,加上县派12人共27人。对落聘的原乡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由乡镇政府重新安排工作,并取消相应的技术岗位待遇。今后,我县还将面向大中专毕业生,为县中心和区域站选聘部分工作人员,进一步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知识结构。

第三,强化管理,建立健全与改革相配套的制度和机制。改革后的农技推广新体制,能否顺利运行,能否发挥作用,管理至关重要,核心是如何管好人的问题。在加强管理上,主要实行了“三制”。一是岗位责任制。制定出台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县农技推广协会会长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县农技推广示范户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干有目标,奖有抓手,罚有依据,切实做到了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激励人,以制度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二是工效挂钩制。对竞聘上岗人员实行津贴和奖金活发,将津贴的30和奖金作为岗位活发津贴,按照目标考核情况兑现,打破了在工资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考核不合格的津贴部分全部扣除,连续两年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档案交由人才交流中心管理。为便于考核、兑现奖惩,自去年12月份我们就将乡镇农技人员工资收由县中心统一发放。三是利益驱动制。采取调工资、给补助等措施,进行利益引导。农技推广人员的各项补贴,一定三年不变。对县中心下派到区域中心站的人员,每人浮动一级工资,高级职称的每月补助100元,中级职称的每月补助70元。对从乡镇竞聘上岗的区域站人员,每人浮动一级工资。屯科技示范户,可优先承包半垧机动地,村里每年给解决2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资金。村农技推广协会会长,可优先承包一垧机动地,村里每人每年给解决4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资金。

第3篇 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xx大继续号召,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xx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中的重点和难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难保证,人才难解决,环境难保护,陈规陋习难根除。因此,调查研究并设法解决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意义重大。

**月,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我被选派到忙怀乡村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机会难得,到任后,我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就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实地调查,村全村共2019人,大专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专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小学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102人,未读书的儿童199人。贫困山区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同时,农民培训机制在贫困山区难以建立,有培训点也是流于形式,使农民的发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山区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跃,自己出资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对村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价格高质量低的市场调控不力等原因,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有513户2019人,可耕地面积3749亩,其中:水田只有522亩,多数为旱地(山坡地)。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人口素质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山上农田水利设施难以配套,交通状况极差,雨天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村民缺乏教育,整体素质偏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虽然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但发展不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达1373人,占68%,这一现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二、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三)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改进教育方式,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村(户)评比等,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力作用。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要以村小学为依托,运用农民技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业生产操作技术培训,使年满16周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守护型”农民中的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等进行重点教育,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从现状来看,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山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使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

(四)抓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中心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要求在贫困山区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必须采取超常手段,强化过硬措施,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建立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山区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仍然是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对有条件的贫困山区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工资水平。

(五)抓基础,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尽快改善贫困山区生产生活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分类建设。一是国家要结合贫困山区财力困难的实际,改革农民投工投劳办法,加大国家对贫困山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力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要让贫困山区的农民都能喝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要积极推广沼气能源建设,带动改圈、改厕、改厨,改善贫困山区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要加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切实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二是对部分高寒、自然环境恶劣的山区农民,要痛下决心,加大力度,一次投入,通过异地搬迁的方式使群众摆脱其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4篇 2023年9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xx镇辖1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xxxxx多人,农村劳动力x.x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x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xx年全镇gdp总量xx亿元,增长x%,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x. xx亿元,增长xx%。全镇粮豆薯总产x. x万吨,粮食单产xxx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x. x万亩,占耕地面积的xx%。日光温室发展到xx51栋,面积x. xx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xxxx个,面积xx. x万平方米,年产蔬菜x. xx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x. xx亿元,比上年增长xx%。xx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xxxx人(次),创收xxxx万元,农民人均增收xxxx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xx元,比上年增长x%;农民人均收入达xxxx元,比上年增长xx%。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xx年化解债务xxx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xx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x所中学、xx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x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xx年在全镇x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 xx名干部平均年龄为xx. x岁,大专以上文化x名,高中、中专xx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xx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xx%,初中文化程度占xx%,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xx%。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xx届x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xx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5篇 2023年暑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xx镇辖1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xxxxx多人,农村劳动力x.x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x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xx年全镇gdp总量xx亿元,增长x%,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x. xx亿元,增长xx%。全镇粮豆薯总产x. x万吨,粮食单产xxx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x. x万亩,占耕地面积的xx%。日光温室发展到xx51栋,面积x. xx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xxxx个,面积xx. x万平方米,年产蔬菜x. xx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x. xx亿元,比上年增长xx%。xx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xxxx人(次),创收xxxx万元,农民人均增收xxxx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xx元,比上年增长x%;农民人均收入达xxxx元,比上年增长xx%。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xx年化解债务xxx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xx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x所中学、xx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x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xx年在全镇x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 xx名干部平均年龄为xx. x岁,大专以上文化x名,高中、中专xx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xx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xx%,初中文化程度占xx%,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xx%。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xx届x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xx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6篇 2023年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7个村,其中6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76个自然屯,农业人口8853户3.47万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7万亩,林地1.5万亩,水田1.8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年全镇gdp总量9.5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2.02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5.3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2.3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16.7万平方米,年产蔬菜2.44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次),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年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8所小学,有3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4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12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部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xx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koomao.com查看)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koomao.com查看)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7篇 2023年9月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问卷调查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___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这是___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宏伟决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前进。

七月三日至九日在赵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诸暨社会实践小分队通过实地考察,与凤仪当地居民的交流,以及有关教育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的调查,我们学习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解决方法,并对现在建设遇到的困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年龄段主要在20—60岁之间,有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学生,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

三.调查内容

1农村教育状况

要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必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此次对于教育状况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学生和其家长,他们大多数人都表示对当地的教育服务状况满意,学校没有乱收费的现象,国家的义务教育给大多数的人减轻了负担,国家的减负政策效果也很明显,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长表示学校要适当增加一些活动器械以满足学生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村子中的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投资教育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只要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到好的学校就读,自己会尽一切努力为孩子争取,他们认为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够在这个社会立足,才能够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2农村医疗服务状况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当地的医疗服务状况比较好,能够满足需要,同时村里的医疗保险也比较到位,可以及时解决看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过大家觉得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还是太少,特别是小病不能解决;医疗机构的医疗(包括医药,挂号,住院等)费用高,手续繁琐,定点医院等限制有的时候让人难以承受。遇到意外事故,大病的时候,国家报销的比例相对还是比较少,所以大多数的人认为医疗保险要以保大病,保住院为重点,很少的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虽然医疗保险存在一定的缺陷,可是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参加了,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每年只要投入很少的一部分钱就能够再出现意外状况的时候获得比较大的补助。投保的费用当中大多数都由村政府承担,这得益于村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大家对于自己承担的比例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太清楚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一些老年人。对于患病后的就医情况,大部分的人选择的医疗单位村卫生室,只有很少的人选择县级或以上医院。选择村卫生室主要原因是离家近;而县级医院凭借其质量也占据一定份额。

四.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经费紧张、设备简陋。村民普遍的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对小病、门诊补偿的比例很低。而一般来说,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而头痛、感冒等小病时有发生,但不需住院治疗。

二是村卫生所大都建在乡医家中,不合格,乡医普遍收入较低,待遇差。有部分的人认为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造成自己的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较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

三是农村合作医疗机关有些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够好,有些医院报销手续较麻烦。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定点医院少,看病手续烦。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村合作医疗站以及个体医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医疗单位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收费低,服务态度好。定点医院少,给农民看病带来不方便。

五.针对调查结果,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提出的看法

对于教育

1.乡镇政府应该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放在首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___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全力以赴地做好农村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引领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

2.可以组织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遍布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让所有农村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3.要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有效统筹城乡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送知识、送技术、送人才下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农科教”结合,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供经济信息服。

第8篇 2023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

系部名称:机械工程学院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年级09 班级:**** 姓名:**** 学号:0910********

实践单位: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蒲团乡小港村

实践时间: 2023年8月1日 至 2022 年8月3日 共 3天

2023年暑假机械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蒲团乡小港村进行了为期3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调查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对湖北省农村及新农村建设有所了解,并且正确认识“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首先,对于此次调查要做几点说明:

1. 本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访谈和照片的形式获取信息和资料,有三部分来源:乡村干部访谈、乡村教师访谈和农户访谈。

2. 本次调查由负责访问的大学生进行同步记录,保证原始信息真实可靠。

3. 由于问卷问题不足以概括我们所想了解的问题,之后调查主要以访谈为主,回答都做了及时的记录。

4. 本次调查中社会实践小分队原计划去十堰市竹山县进行进一步调查,但在小分队到达十堰后,十堰市开始降雨,在当地人的建议下,考虑到安全问题,小分队在竹山县的考察被迫取消。

调研内容和结果分析

经过对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调查人员对湖北省农村的新农村建设得出几点认识,并且尝试提出必要的观点,具体如下:

第一, 国家政策好

全部被调查人员都说国家政策好,确实有利于农村发展,虽然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无法说出具体有哪些政策,但从最近几年新增补贴和村镇的变化中都可以感受得到政策的好处。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政策的宣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小的问题,可能也与目前农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有关,国家政策的宣传方式主要以开会、看新闻联播等类似口头的方式比较有效。而有些私下的口头方式的互传容易导致政策的误传,虽然调查过程中没有对此类问题做进一步了解,但感觉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小的隐患。

第二, 家长重视教育,但却有部分学生不想读书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前辈们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很多爷爷奶奶们没有读过书,但他们从认识的那些读书的朋友们的发展状况也看到了其重要性,所以非常希望下一代、下两代能够好好读书。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现在农村基本没有了不让孩子读书,特别是不让女孩子读书的情况。可以说绝大部分农村家庭供给孩子读书的环境是相当宽松的,但却有部分家庭的孩子不想读书。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做了些简要的调查,调查中发现:

1农村家庭中如果有孩子,收入的主要支出便是在教育方面,大部分家庭的纯收入都只能是刚好够教育的支出;

2考上了好的学校的学生,家里无论如何困难都会让其读下去;

3农村的教育资源及质量相较于城市而言还存在明显的不足,部分孩子考不起好的学校,而读过书最后辍学的孩子都认为差一点的学校学不到什么东西,认为读书不如打工;

4辍学的孩子有的是没考上好的学校后,差的学校读不起,没办法才出去打工,还有一部分是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存在读书不如打工的思想;

第9篇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作为_____镇_____村的一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我严格按照要求,深入村组户进行调查走访,进一步掌握村情民情,结合其它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走访情况及全镇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情况,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_____镇地处两市(昭通、曲靖)、两县(会泽、巧家)、五乡镇(炉房、大桥、迤车、老店、崇溪)结合部,俗有巧家“东南大门”之称。最高海拔老黑箐梁子3202米,最低海拔木桥虫源2080米。国土面积291.2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积148500亩,森林履盖率达48%。全镇辖8个村民委员会,23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139户33027人,其中农业人口31313人,居住着汉、彝、苗等五个民族。20xx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814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956万元。全镇种植业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经济作物主产油菜籽,绿肥籽。20xx年和20xx年该镇分别在小米地村新房子自然村和_____村新湾自然村建设卫生文明村示范点及特色产业村示范点各一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设点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产业基础得到夯实。

同时,自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该镇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建设点7个,修建村卫生室2个,新修进村公路23公里及客运站1个,建立仔猪基地2个,生猪养殖小区2个,扶持培养10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2户,2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900户,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进一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过各个指导员的调查走访,虽然该镇在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村都呈现出一些共性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条件产,水利化程度低下,产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等,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_____村位居首位,分别为1946.2万元、2134元,而木桥村位居未位,仅645.8万元和1046元。农村经济总收入相关3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2倍多,导致了各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太大。并且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生产属粗放式的,加工能力低,缺乏产业化经营。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都无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上级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20xx年,我镇农业人口31313人,劳动力资源19333人,劳动力转移7000人,转移部分初中生仅占30%,而小学或以下文化的达65%,未转移部分初中生所占比例仅为15%左右。为此,我镇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低下,即使转移出去也只能干重活、粗活。农民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四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8个村都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几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调研走访情况,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为民办好事实,解决群众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水、电、路的新建与改造,还是民间纠纷的调解;无论是 产业的发展,还是诸多纷繁复杂的信访问题;无论是农民的那“一亩三分”地,还是群众碗里的一口粮;无论是一个扶贫点的建设,还是整个集镇的建设,都关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民办好事实事,就发展方面来讲无外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就和谐方面来讲无外乎民间纠纷的调解、信访问题的及时处理、社会救济等。每一方面,从大划到小,次生出许许多多,对于农民来讲,也许某一件小事,就能让他火烧眉毛;对一个社或一个村来讲,某一条路的不通或水源的缺少就能阻碍这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民办好事,可大可小,无论大小都是一个农民或一个集体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勿“勿以细小而不为”,应尽力服务好、做好每一件关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小事。

(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面对当前农村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镇、农村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切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抓好统筹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镇及农村社保制度的统筹发展,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三)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尽快抓好落实招商引资项目肉联厂、淀粉厂、采沙采石场的建设,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五)逐年规划新农村建设,逐年完善新农村建设机制,逐年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有总体规划,但有总体规划还不行,总体规划总是有缺点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带来诸多不便,每年都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完善,每年都要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一次必要的规划,根据其现有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对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巩固提高办法等都要进行逐年修订完善,健全方案制度,严禁强迫百姓违背本意实施大规模的建新拆旧,给百姓增加负担,新农村建设应该根据当地实际,进行逐年规划,逐年建设,逐年推进。

(六)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式,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七)加快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认真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执行好免收义务教育学杂费,加强中小学教师管理,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建立教师合理交流制度。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10篇 新农村建设社会问卷调查报告

党的xx届xx全会通过的《___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这是___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宏伟决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前进。

七月三日至九日在赵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诸暨社会实践小分队通过实地考察,与凤仪当地居民的交流,以及有关教育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的调查,我们学习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解决方法,并对现在建设遇到的困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年龄段主要在20—60岁之间,有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学生,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

二.调查内容

1、农村教育状况

要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必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此次对于教育状况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学生和其家长,他们大多数人都表示对当地的教育服务状况满意,学校没有乱收费的现象,国家的义务教育给大多数的人减轻了负担,国家的减负政策效果也很明显,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长表示学校要适当增加一些活动器械以满足学生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村子中的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投资教育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只要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到好的学校就读,自己会尽一切努力为孩子争取,他们认为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够在这个社会立足,才能够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2、农村医疗服务状况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当地的医疗服务状况比较好,能够满足需要,同时村里的医疗保险也比较到位,可以及时解决看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过大家觉得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还是太少,特别是小病不能解决;医疗机构的医疗(包括医药,挂号,住院等)费用高,手续繁琐,定点医院等限制有的时候让人难以承受。遇到意外事故,大病的时候,国家报销的比例相对还是比较少,所以大多数的人认为医疗保险要以保大病,保住院为重点,很少的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虽然医疗保险存在一定的缺陷,可是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参加了,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每年只要投入很少的一部分钱就能够再出现意外状况的时候获得比较大的补助。投保的费用当中大多数都由村政府承担,这得益于村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大家对于自己承担的比例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太清楚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一些老年人。对于患病后的就医情况,大部分的人选择的医疗单位村卫生室,只有很少的人选择县级或以上医院。选择村卫生室主要原因是离家近;而县级医院凭借其质量也占据一定份额。

三.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经费紧张、设备简陋。村民普遍的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对小病、门诊补偿的比例很低。而一般来说,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而头痛、感冒等小病时有发生,但不需住院治疗。

二是村卫生所大都建在乡医家中,不合格,乡医普遍收入较低,待遇差。有部分的人认为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造成自己的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较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

三是农村合作医疗机关有些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够好,有些医院报销手续较麻烦。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定点医院少,看病手续烦。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村合作医疗站以及个体医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医疗单位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收费低,服务态度好。定点医院少,给农民看病带来不方便。

四.针对调查结果,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提出的看法

对于教育

1.乡镇政府应该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放在首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___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按照党的xx届xx全会的战略部署,全力以赴地做好农村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引领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

2.可以组织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遍布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让所有农村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3.要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有效统筹城乡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送知识、送技术、送人才下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农科教”结合,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供经济信息服。

对于医疗

1、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维系全市农民的民心工程。从调查情况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逐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医疗,这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各级组织和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做好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

2、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改变乡村医疗卫生设施简陋的状况,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一环。建议:一是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在编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实行统发,并安排一定资金有计划的购置和更新一些设备,特别是一些应急的抢救使用的设备。二是对村级卫生室进行整合,规范村卫生室功能及乡医的工作职责。三是扩大和延伸村镇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做好农村家园清洁工作。

3、增加定点医疗机构的数量,方便参保农民就医。把有能力,医疗服务状况好,设施先进,服务态度好的医疗机构吸收进医疗合作制度中,让参保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

4、要十分关心重视农村医疗卫生这支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人员、乡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医风医德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二是要激活用人机制,争取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三是建设好乡村诊所,提高乡医待遇。在新农村建设中把乡村诊所的规范化建设列入议程,逐步建设好诊所分离的村级诊所,配备好基本的诊疗设备,同时改善乡医生活待遇,让乡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5、国家可以调整补偿的标准,扩大报销的范围,不仅大病住院等情况可以报销,小病国家也可以帮助解决一部分,解决大多数人的需求。从调查资料分析,报销比例低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已掌握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提高农民受益程度。

五.后记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相信,在___、国务院出台的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国新农村建设会越来越好。我们大学生也应该积极投入到建设新农村的大潮中,为新农村建设尽一份自己的力。

第11篇 新农村建设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但愿我能用这有限的文字,诉说自己无限的感激与感动……

一、 我只是这艘大船的一支布帆,我不是孤帆

我们的实践队是一艘开往南安的大船,在这艘船上有8支船帆,我们一同迎风、逆风,我们方向一致,才开启了顺利之航。而我,只是其中的一支布帆,因此,我的故事中,也有大家的故事。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大家协作来完成。如对兰田村村委书记潘春来的采访中,鸿婕主打,小嘉、伟新、进兴、伟伟和我辅助提问,最后万珺还在负责摄影和拍照。再如,对海西政策的宣讲是闽南话主导的,这样能让当地人民感到亲切自然。像我这样的一个北方女孩自然无“用武之地”了,可是我也尽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发传单、发纪念书签还有拍照以及举旗子。总之,我觉得大家总是分工明确,做事不推诿的。在这样的集体里做事真好,我不会有“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寂寞,而是“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成就感。

二、 属于我的小小“事迹”

当然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我也不例外。

第一个是我的主打项目就是做会议记录。按照大家的意思,我心思细腻,最适合做记录员的工作。可是,当我做起来才发现记录员原来不是这么好当的。记录不是单纯的听写,它需要记载大家会议讨论的精华,需要的是倾听——整理——浓缩,这样的至少3个过程。而这三个过程中,需要你快速而敏捷的反应,这样才能保证接下来的会议内容不会丢失。一开始,我还真有些适应不了。经常写的手掌酸疼,有些细节似乎也把握的不够。但是,这样的“苦差”我到自得其乐。每当想到事后自己的会议记录会让大家作为一面镜子回忆这美好的时光时,心里就很开心和激动。

我的第二个主打项目就是对康美镇镇政府的委员进行电话采访。由于我们上次去康美镇镇政府时,镇政府的委员们正在开会,所以我们只能通过电话采访对其进行追踪报道。没想到,这样的“大任”就交到了我的手中。说真的,我顿时感觉有些压力和紧张。虽说是短短的几分钟的电话采访,可之前问题的准备那是煞费苦心。当电话拨通后,我的心跳骤然加速,等候电话那边的应答虽说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但是却令我激动和焦虑。终于电话那边的康美镇镇政府的委员应答了,没想到自己突然镇定了,于是,没有波澜地问完问题。我轻松地舒了一口气,小小的成就一下。

我的第三个主打项目就是整理问卷、写调查报告。在我们将来自兰田村村民的90份调查问卷收集后,我需要将调查问卷整理归类,然后根据调查数据和结果写一份具有学术价值的调查报告。这其中最费时也最费力的就是整理调查问卷,形成相关的数据。每份调查问卷的选项我都需要归类和汇总,已经记不清自己在一张写有各题abcd的纸上画了多少个“正”字,现在在看到那张纸上密密麻麻的“正”字,那种成就已将当初的辛酸和苦涩全部冲淡。接着,就是根据整理好的数据写调查报告了。我将值得考量和重要的数据都做了图表,这样就会更加清晰明了。同时,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三个层次对兰田村目前的发展情况和海西政策的贯彻力度进行了分析。当然,调查报告的好坏和学术价值还需要大家把关,但是当我完成它时,我内心是满足的……

三、 经历、见识及精神三丰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这次社会实践中,虽然阳光曝晒,虽然也有过辛酸苦辣,但是得到的更多的是收获。

在这以前,我眼中的农村充斥着城市人固有的偏见,可是来到了兰田村,农村的发展已超越了我狭隘的偏执。通过与青岛科技大学同学的交流,我了解到兰田村的用网率已经高达30%;在参观完兰田村的特色——“世纪之村”网络信息点后,我看到农村也在逐步地走上了信息化;走过兰田村新修的纵观全村的水泥马路,我感到农村正在与城市相连……就这样,曾经自己固有的偏见在这令人欣喜的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有时我在想,如果没有这次来兰田村的经历,我会认识到农村这么深刻的变化吗?曾几何时,我一直把贫穷落后等同于农村,现在看来,虽然农村仍然与城市有着差距,但是这些差距不代表不能缩小。

同时,兰田村村委书记的一番话也让我触动很深。他说:“现在兰田村不能单纯地模仿晋江模式,因为那个模式是二十年前开始发展起来的。当时,为了发展经济,人们对资源无节制的利用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兰田应走新的模式,这样才能打破规则,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番话显示出他的远见,也令我对农村的发展模式产生了思考。未来的农村的发展模式不一定要走城市的发展道路。难道我们一定要将农田变成工厂,将高山变成矿山吗?对于未来农村的发展模式我想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完全可行适用的具体方案,但是我想农村的真正的发展之路一定不是简单的城市化。

此次社会实践还给了许多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没有什么物质可以抵过当你发放书签时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当你问路时当地村民的热情的指引,当你做电话采访时队友们的鼓励和加油。这些记忆,这些人和事,我将永远珍藏着这些感动,点点滴滴,等下回再到南安来品味……

第12篇 202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一、定黎村村情现状

基本概貌。定黎村位于南宁市武鸣县甘圩镇西部,距甘圩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与南宁市西乡塘区双定镇接壤,本村为岩石山村,石材丰富。自xx年贯穿村子而过的017号县道修缮后,到镇及县城的道路已扩建为5米宽的水泥路。本村xx年被自治区列为扶贫村。

人口民俗情况。全村包括两个自然屯,即定黎屯和板蒙屯,分13个村民小组,共782户,总人口2797人(截止xx年3月)。本村无住茅草房、树皮房农户,90/%以上的农户均住上砖混结构的楼房或平房。全村有困难党员户4户、困难家庭学生15户、困难群众10人、五保户口10人。村民的居住较为集中,全村共有三姓:即姓陆、姓何、姓林,三姓村民均为壮族民族,共具壮族的风俗习惯,乡风民俗较好,村民热情好客,几年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活动,使村民道德水平,精神文明上了一个新台阶。全村村民和睦共处、团结共进。

农业生产情况。本村耕地面积4780亩,其中水田面积1600亩,旱地面积3180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木薯、甘蔗、密本南瓜、指天椒、花生、香蕉等经济农作物,基本上达到多元化农业。其中密本南瓜是本村农产品特色产业,全村年种植面积达1800亩,年产量2160000公斤。

畜牧生产情况。本村畜牧生产方面以养鸡业较具规模,全村有15户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养鸡基地,每户养鸡数量在5000~8000只不等。养猪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不具发展壮大规模。

水产养殖情况。全村有3个鱼塘,水产养殖90亩,品种主要以罗非鱼、草鱼等为主。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本村环村道路的硬化率达90%,屯道、巷道尚有3.5公里还未能硬化,争取以后逐年完善;全村水利渠道9.6公里,xx年以前均未进行硬化处理,年久失修,xx年在政府落实新农村建设政策后,通过全村两个自然屯的群众自筹部分和政府补贴部分的方式已对2.2公里的水利渠道进行硬化维修,目前尚有7.4公里还没有得到维修解决;人饮工程方面,xx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村委在相关部门的关照下,通过专项资金(材料)下拨和村民自筹资金进行投入实施,已经解决了本村定黎屯的自来水环屯入户工程,但板蒙屯的人饮改造还未能得到解决。板蒙屯人饮工程始建于1994年,由于当时规划设计落后,水管管道多处经过牛栏、猪圈地面下,卫生得不到保证。加上经过近16年的运行,目前管道已多处老化锈蚀,到处爆裂渗漏,在管道经过牛栏、猪圈的地方,水管爆裂后易回吸脏水,从而导致用水不卫生、不安全;通讯方面,全村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话的总拥有率已达80%,每家每户都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机,100%的家庭都能看到信号清晰的电视节目,电脑网络的运用正在申请安装。

公共设施建设情况。定黎村村委办公楼1栋二层楼,建筑面积180平方米,该办公楼于xx年建成使用,建楼资金由村民自筹,政府补贴的方式募集。楼房建成至今,墙体无大裂缝,房顶无漏水,安装了铝合金窗。上下共有8室,包括会议室、计生服务室、用水者协会、调解委员会、文化活动室等办公场所。村中心小学1所,教学楼1栋二层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全校教职工14名(含3名幼儿园教师),11个班;学生306名,教室和教师办公场所严重不足。我村文体活动场所较少,部分教师、群众建议修建一个戏台供学校、群众逢年过节开展文体活动所用。

教育、医疗、计生情况。全村有1所中心小学,全校教职工14名(含3名幼儿园教师),学生306名,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小学达100%,具有初中文化以上的达90%。我村认真抓好两基工作,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xx年度已经过国家两基达标验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达90%以上;计划生育率达85%。

村民的年收入情况。本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常规农业种养收入以及外出打工收入为主,xx~xx年全村外出打工流动人口达830人,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为1860元。

村容整洁情况。目前村民居住环境随着村道完善,城乡清洁工作的深入已有很大改善,但是人畜混居的情况还存在,对清洁工程重视不够,全村尚未修建垃圾池供村民使用,有塑料袋等垃圾随地乱丢的现象。

二、品友互动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情况。村集体经济薄弱,因集体土地、山林已基本分到屯、队,所以村一级集体经济收入项目较少。村委会只有3个鱼塘发包,每年收取承包金8000多元,除去支援学校建设等支出后,村委的办公费用不够支出。

区位、资源情况。该村地处岩石山区,有约4000多亩石灰石资源,在当地是石材储量最多的村庄之一,有资源开发的优势。xx年镇政府已引进私人老板在本村开发采石场1个。目前本村使用能源主要以木薯杆、玉米杆等柴火为主,沼气为补助。全村对沼气的使用较为积极,沼气池普及率达75-80%。但是因该村地质为石山,红泥土,地基收缩性大,原建沼气池有一部分已开裂不能正常使用,部份村民希望有扶贫政策后再重新建设。该村在劳务资源丰富,每年有将近830人劳务输出打工,基本上全是自行组织形式的劳动输出。

规章制度基层民主建设等情况。我村各类规章制度完善较好,制订了《定黎村村规民约》、《定黎村计划生育村规民约》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和《水利协会》两个协会组织;村委有村干部班子分工及职责、任期目标及工作计划、党支部阶段性生活安排等。基层民主建设已有一定基础,村有联管会,屯有联管员。

农村政策落实情况。村委认真贯彻___相关政策,通过写标语、出墙报等方式宣传中央、自治区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及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计划生育等政策、农技知识宣传到位,专门出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2023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研报告(12篇)

本人特对xxx村的新农村建设进行调研,在下着眼于xx村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情况作此报告,报告涉及新农村政策与税费改革政策,新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基础刻育与农业科技文化,城镇化建设,农村医疗卫生等内容。一、自然状况与经济发展现状xx村位于浙江中部,是由原来的新岭脚村和牛歪村合并而来。现有人口2022人左右,劳动力1200人左右,在外劳务人员300人左右,预备党员15名,党员42名。全村国土面积27、8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人均收入达6000元左右。在上级zhèngfǔ部门的倡导下,xx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