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村建设调研报告
章 来源第一范文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7个村,其中6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76个自然屯,农业人口8853户3.47万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7万亩,林地1.5万亩,水田1.8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年全镇gdp总量9.5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2.02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5.3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2.3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16.7万平方米,年产蔬菜2.44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次),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年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8所小学,有3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4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12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支*“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支***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员、干*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员、干*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直选”和村支*“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的xx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koomao.com查看)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koomao.com查看)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新农村建设参观考察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激发调动学员们对湖北经济文化的认识的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武汉*官职业学院组织110名学员和辅导员老师到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进行了新农村建设实地参观考察。一天的时间,先后参观考察了官桥村和潘家湾村的生产发展、新村建设等情况,并认真听取了两村有关负责同志的经验介绍。每到一处,他们的做法、工作干劲和发展境界都使我们为之叹服,也让我们真正看到了自己思想上的不足,家乡发展上的差距。
一、官桥村和潘家湾镇四邑新村的基本概况
官桥村:位于咸宁市嘉鱼县发展大道南隅,官桥镇政府所在地,与县工业园接壤,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6个自然弯,共有730户,3089人,4245亩耕地,总面积17.6平方公里。这里原是一片黄土地,是一个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的穷山村。在 “领头雁”周宝生的带领下全体干*群众艰苦创业,经过30年的奋斗,从原来简单的春种秋收到多业并举的经济格局,从穷山村到小康社会,从穷乡僻壤到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和经济实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该村的突出特点是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依托田野集团整合资金1.8亿元整体推进官桥新农村建设。项目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小城镇建设”为主要方式,努力建设“四大产业板块”,即“15000亩高产油茶示范基地”、“3000亩有机稻生产基地”、“xx亩特色水产养殖基地”、“1000亩农业生态旅游基地”。规划建设用地150亩,建筑面积约80000平方米,可容纳800户居民入住,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居民社区。
领导班子加强组织领导,他们强化了村民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了凝聚力、向心力,营造了浓厚的集体主义氛围。特别是聘请了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和湖北工业大学的专家对官桥村进行了科学编制规划即四大产业板块的发展规划。并且该村广泛宣传发动,真真细致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特别是镇村干*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不厌其烦的讲解、宣传、动员,组织他们进行参观学习。而且落实了村民的社会保障,对迁村腾地的居民给与50000元的房屋拆迁补贴,社区新建房屋明确产权颁发证照,落实低保、补贴等政策切实保障民生。
官桥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街道宽阔平坦,道旁绿树成荫,新村集村民居室、文体中心、便民医务室、超市、群众服务中心、运动场、阅览活动室、幼儿园等于一体,规划村民新居使村民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潘家湾镇四邑新村:潘家湾镇四邑新村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全镇总人口6万人,四邑新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围绕“建一个新村,构五大板块”的建设规划逐步把四邑新村建设成了一个富裕、民主、文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潘家湾镇四邑新村现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一是建2300亩苗木基地;二是建500亩竹柳基地;三是建500亩花卉基地,现已建成200亩;四是建千亩蔬菜基地,计划投资一亿元,建成现代科技农业基地,采取“客商+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经营,此模式正在筹建;五是建农家庄园,由企业投资新建“一大两小”三个集餐饮、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新型农庄。由此潘家湾镇四邑新村也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实现了层层增值和良性循环,不但有效地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
二、主要感想和体会
1、一个好带头人和一个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领导班子对强村富民作用重大。从官桥村和潘家湾镇四邑新村的发展经验来看,他们发展的速度如此快,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威信极高、能力极强的支***和一个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敢于创新的领导班子。模范的带头作用和感召力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官桥村和潘家湾镇四邑新村带头人能够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把群众的疾苦挂在心上,集体、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我就不信农村永远穷!我就不信农民干不成大事,农村就没有出路!”凭着这种不服输、不甘平庸的劲头,1979年,26岁的周宝生毅然放弃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从县化肥厂辞职,被推选为官桥八队队长。上任没几天,看到安徽凤阳联产承包的报道,周宝生便在本队把田地按好坏分类定产,承包给各家各户经营。吃够了“大锅饭”苦头的人们,迸发出多年蕴藏的能量,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当年的粮食产量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周宝生说:“要发展,没有一点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精神是不行的。”周宝生密切联系群众,有较强的议事能力。“作为人大代表,要代表人民利益”,这是他对自己提出的严格要求。他坚持深入到群众中倾听呼声,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较好地发挥了一位人大代表的职责。在他的带动下,群众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可以说,这两个村的领导班子在支***的带领下,为了集体经济的发展,敢于承担风险,开拓创新,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体现出了一名***员的优秀品质。通过刘庄村刘副主任的介绍,可以看出他们的班子内部没有一点杂音,十分团结,对带头人更是充分的维护。这是一个班子干好工作的必备条件。
2、立足实际,把发展置于第一位。 “领头人”的作用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人,都需要一种机制对自身行为进行校正。因此,管理民主是衡量新农村的一条重要标准。
作为村级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了物质基础,*支*就可以为群众办实事,树立威信,就会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做。官桥村和潘家湾镇四邑新村都有一套符合自己实际发展的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根据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不失时机地抢抓机遇。
官桥村的“四大产业板块”,潘家湾镇四邑新村“五大板块”,这两个村都制定了一整套适合自身实际发展的规划,并能够探索创新,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大力引进人才、资金、技术和设备,不断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既壮大了集体经济,也富裕了村民,使村民真正过上了小康生活。
三、 关于几点启发
1、强村富民首先要强班子。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如果班子不团结、战斗力不强、没有群众威信,发展则是一句空话。要注重领导班子建设,提高两委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使两委班子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增强班子的凝聚力。要像周宝生那样,发扬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开拓进取,敢为人先,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2、加快发展要结合自身实际,抢抓机遇。一步撵不上,步步撵不上。每个地区都应该制定出适合自已发展的短期和长期规划,特别是要把本地方的特色经济发展规划再进一步提高标准和要求,没有高的目标就没有超常规的发展。根据先进地区发展的经验,我们一定要在发展集体经济上作足文章,要向官桥村和潘家湾镇四邑新村学习,以农业上工业,围绕龙头上配套,以大手笔、大气魄上大项目和高科技项目,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真正强村富民。只有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强了,才会有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和本钱。
3、要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一齐抓。通过官桥村和潘家湾镇四邑新村的经验,我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努力营造发展的良好氛围。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是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充分必要条件。先进村在大事上都由*员大会、村民议事会讨论决定,村务、财务按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做到按制度办事。成立了文体艺术团、建起了文化园、图书室、卫生所、康寿乐园等,千方百计搞好各种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对村民进行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教育,既弘扬了社会主义新风尚,提高了村民的素质,又优化了社会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7个村,其中6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76个自然屯,农业人口8853户3.47万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7万亩,林地1.5万亩,水田1.8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年全镇gdp总量9.5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2.02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5.3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2.3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16.7万平方米,年产蔬菜2.44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次),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年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8所小学,有3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4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12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支*“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支***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员、干*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员、干*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直选”和村支*“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的xx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koomao.com查看)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koomao.com查看)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第二次飞跃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多性,农村地域的广阔性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近年来在市委、政府及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作为典型乡区乡镇,农村经济在粮烟支柱的推动下,基本实现了长足、快速、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经调查表明,制约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和要求
1、迫切希望有新的支柱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xx镇作为农业乡镇,目前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靠烤烟和粮食,但调查表明,不少烟农从成本、风险等来考虑,其实不太情愿栽烟或只种点玉米,因为不少农民表示:一株烟从每11月就得开始操劳,要用近10个月的时间才能变成经济收入,除了生产成本和劳务成本外,其实所得到的利润实在少得可怜,但除了烤烟和核桃外,又一时无法找到更好的产业来发展。为此,不少农民都怀着一种“不得已而为之”想法来抓这一棵烟,其实都迫切希望各级政府能够多发展一些适合农村发展的新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更多新产业的发展,以此来促进新经济组织组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2、希望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1)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希望各级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有更多扶持政策,以推动农村结构调整既要有量的扩张 ,更要抓质的提高。(2)希望加快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希望各级部门能够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集中人力、财力,对有一定规模且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大的龙头企业进行扶强扶壮,尽快培植起一批以主导产业和骨干农产品为基础原料的农 产品加工企业,尽快改变目前这种“种菜无法卖,种粮无法加工”的局面。?(3)希望着力推进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4)希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促进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3、希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抓核桃等主导产业促经济发展。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据调查发现,65%的农民都迫切希望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做好引导,在产业建设中积极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辐射的带动作用,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4、希望进一步加强村社道路建设。"要想富,先修路",纵观xx镇的村组公路,道路硬化率低,农民群众希望村民自治以后,村级组织应从关心热点问题入手,发动农民,出资出力,解决村、社道路"雨天泥泞、秋季尘飞"的局面。
5、希望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求构筑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6、希望各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两手抓。在落实财力投入的同时,希望各级*组织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的建设,培养农民创造新精神,通过创业改善自己生活,帮助困难群众致富,共同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希望以实施提高农民素质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应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6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
8、希望以创建文明村社为先导,塑造新风貌。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9、希望有好的基层带头人和村级领导班子。农村基层*组织是*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实施者。通过走访发现,全镇51%的农户认为,现在的村委会实行“村民自治”以后,没有很好地发挥好自治作用,更有一部分人认为“根本自治不了,自治就成了一盘散沙”。因此希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好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农村干*的素质和能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0、希望以抓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重点。抓农村社会治安要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突破口,俗话说:"游手好闲",人们都有事干了,小偷小摸和聚众赌博现象自然会销声匿迹;另外要对外来走村串巷的流动人口加以监管,避免不法行为发生;对村民要适时进行法制教育,严禁邪教等违法乱纪行为在农村中蔓延。
11、希望注重农村教育。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从长远考虑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壮大师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规模和现代化水平,节约资源;减免农村义务教育费、以及到城市就读借读费,让城乡教育同步发展。
12、希望整顿农村药品市场,进一步加大新型合作医疗的减免力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医疗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对药品的监督管理,严禁假冒伪劣和过期药品在农村市场横行。控制药品价格,让农民能够看得起病,放心看病。??
二、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突出问题:文化生活单调,基层文化建设滞后。农村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民间文化遗产得不到发挥和有效保护。村级的文化室名存实亡,适合农村的各类科普资料缺乏;农村有线电视普及率不足35%,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导致赌博等不良现象突出。广大农村群众旧习俗、旧观念束缚严重,思想不解放,干*群众创新意识不强,不思进取,小农经济意识色彩浓厚、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小农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难以接受新文化、新技术和新观念,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应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引导农民树立科学观念,消除愚昧、落后的旧思想、旧观念。镇、村两级应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帮助 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根本上铲除愚昧、迷信赖以存在和蔓延的社会土壤。各部门应努力抓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以寓教于乐、健康 向上的群 众性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来占领农村阵地,抵御和消除不良文化对农村的侵袭。要狠刹封建迷信歪风,对当前小庙小庵的回潮和愈演愈烈的封建迷信歪风,要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教 育,采取教育与惩戒并重的方法,加大打击和管理的力度。要敏锐注意各类宗教活动在农村中的新动向,对于非法宗教和宗教不良活动,坚决取缔和制止,对于民间假道士等封建迷信职业者,应一打到底,彻底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并通过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和宣传教育,使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改变。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防止“形式多于内容”。即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作出详细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并严格围绕所作的规划、计划内容来实施,在防止只搞宣传发动不注重实施行动的倾向。
2、要防止“不联系实际,想当然”的现象。由于受农业基础、农业推广水平等因素影响,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制定具体方案过程,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农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等因素,尽可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或方案,以缩短村与村、组与组、地区与地区之间差距,以防止新农村建设乏力。
3、要防止“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是新农村建设中缺一不可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应做到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硬,以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
4、要防止只注重农村建设,不关心小城镇建设,导致整体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辐射带动力弱,城镇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推动力不强,不能有效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现象。
四、农民群众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愿望和要求
1、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希望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基础设施。
2、随着人口增长,饮水问题不断突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现有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调配使用,以减少用水纠纷。
3、在村组道路建设中,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够适当补助。
4、希望继续加大“整村推进”和“小康村建设”扶贫项目的实施力度,分步分批实施,最终在所有村、组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
总之,通过各级部门与广大农民群众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环境优美、村舍整洁、经济繁荣、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保障可靠、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2篇 2020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福协办〔xx〕33号文件—《政协××县委员会关于我县社会主义拳农村建设情况研的函》要求,我乡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乡位于××县南部,距县城17公里。北靠××乡,东临××县,南接子××乡,西与××毗邻。境内山高坡陡,平均坡度为30度以上。国土面积为274.3平方公里,边境线长8.25公里。共有6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86个村民小组。xx年全乡年末总户数为3221户,总人口为12607人(其中农业户2842户11941人),共有耕地面积12246.6亩(其中水田2135亩),人均耕地面积1.03亩。境内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历史和群众思想文化素质总体较低等诸多因素制约,我乡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典型的集边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特困乡。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上半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93万元,同比增10%,其中出售产品收入128万元,占总收入的21 %,农民人均纯收入449元,同比增7%。从农村经济收入比例情况看,第一产业总收入485万元,占总收入的77 %,同比增8%。其中,农业收入180万元,同比增13%;畜牧业收入280万元,同比增6%;林业收入25万元,同比增25%。第二产业收入54万元,占总收入的9 %,同比增8%。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等收入84万元,占总收入的14%,同比增10%。外出劳务收入70万元,同比增9%。上半年全乡粮豆播种面积18435亩。
(四)“四个百万”工程健康发展,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四个百万”基地建设的工作部署,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积极组织实施“四个百万”基础建设工作,引导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着力培育林果、畜牧两大产业。至xx年上半年,全乡完成种植各类苗木37.1590万株,其中:种植核桃3520亩;种植漆树5192亩;种植草果11601.6亩(其中,xx年发放种植4100亩);种植庭院经济1706.2亩。呈现经济效益的草果有170亩,每亩经济收入约2700元。依托境内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以百万亩中药材基地推动中药材产业开发,按照国家“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扶持农民规模发展中药材种植,xx年我乡规划种植重楼500亩,云黄连600亩,主要规划在江西三个村。坚持走“科技兴畜”的路子,结合实施边境乡镇项目建设,通过抓示范,群众的科学养殖能力和发展畜牧养殖的意识逐步提高。xx年上半年,全乡大中牲畜存栏21460头(只),其中,牛存栏2798头,猪存栏12590头,羊存栏5903只;总出栏6201头(只),其中,牛出栏221头,猪出栏4200头,羊出栏1780只,实现肉总产量299吨,实现经济总收入280万元。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全乡现有中小学校30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含初中部和小学部),寄宿制完小1所,教学点28个。全乡适龄儿童1190 人,已入学1172人,小学入学率98.49%;残疾儿童22人,已入学14人,入学率63.6%;小学部在校生1353人,学年内辍学6人,年辍学率为0.44%;15周岁人口195人,授完小学教育193人,完成率为98.97%;适龄少年有592人,初中阶段在校 556人,初中及以上毕业8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5.27%;残疾少年16人,入学5人,入学率为31.3%;初中部在校学生462人,学年内辍学13人,初中年辍学率为2.81%。17周岁人口211人,授完初级中等教育171人,完成率为81.04%。目前,全乡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达99.76%。初中开设13个教学班,小学74个教学班。全乡有专任教师119人,其中初中42人,其中学历合格37人,合格率88.1%;小学77人,学历合格77人,学历合格率为 100%。全年共新建和扩建校舍850平方米。xx年,“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州、乡检查评估,实现“两基”攻坚目标。
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举办科技培训25期,参训人员6245人次,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综上所述,可见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乡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乡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乡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尽管近几年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其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员、干*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员、干*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工作作*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三是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四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乡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农民知识化、村乡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乡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乡村环境;编修村乡规划,推进现代化村乡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加大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直选”和村支*“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乡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的xx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农业项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乡村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乡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乡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可以是农村社区式,也可以是可分散村落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乡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在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的基础上,加快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3篇 2020年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7个村,其中6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76个自然屯,农业人口8853户3.47万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7万亩,林地1.5万亩,水田1.8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年全镇gdp总量9.5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2.02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5.3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2.3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16.7万平方米,年产蔬菜2.44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次),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年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8所小学,有3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4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12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支*“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支***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员、干*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员、干*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直选”和村支*“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的xx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koomao.com查看)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koomao.com查看)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4篇 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地点: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西于戈村
时间:xx年8月
调查人:西安财经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公共事业管理0401班李玲
摘要:本调查旨在通过对农村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探讨新农村的变化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于暑假期间在山东省某村进行了调查。通过实地考察以及与村委会、*支*成员的座谈和农民的访谈,得出结论:农村在乡镇企业的带动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务工机会的增加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但发展中的农村在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
一、引言
随着中国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谐社会的提出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普及和发展,更是将新农村的建设推向了中国发展的前台。在世人期待的目光中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期间,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农村的建设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本调查重点分析了农村的建设情况、乡镇企业的作用。同时探究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思索解决之道。
1)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考察,入户访谈。座谈以及典籍研究等调查方法。
2)程序:
8月上旬实地考察村容村貌,了解村中的教育、医疗的硬件设施及村务公开栏等。
8月中旬惊醒了入户调查,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其对村务管理的态度建议等。与村委会、*支*成员进行座谈,了机村庄整体情况、村务管理以及村庄建设规划等。
在调查的同时,我收集了国家关于农村建设方面的知道思想和政策。8月下旬,填写调查表,撰写调查报告。
二、结果
某村位于镇东北向,离镇2.5公里,距离县城20公里。村内有两条主要公路,宽约16米。现有耕地面积2160亩,人均1.4亩,全部为旱田。村总人口为1526人,其中校训文化50人,初中文化800人,高中60人,大专以上6人,零文盲率。老人、儿童以及迁出户口的学生不在统计之列。
村年总收入为850万元,人均年收入5600元。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以前都有很大提高。就村民的生活条件而言,村中现有富裕户230户,小康户196户,无贫困户。
定期的农村集市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村民的生活,便利了农产品的买卖活动。
据统计,村中现有楼房4幢,其他住房均为砖混结构的瓦房,约为1260间。截止调查日至,有新房户数200户,旧房户数226户,全村破房、危房零户。
通讯方面,村内共有固定电话约320部,手机320部,小灵通50余部。由于电话村的建设,村民之间实现了免费通话。家用电器方面,现有洗衣机180余台,组合音响约70件,彩电360余台,电冰箱200余台,有线广播电视的入户率达到80%。交通工具方面,自行车人均一辆,摩托车500余辆,另有电动车100余辆,载重汽车6辆,农用三轮车200余辆。
教育方面,村内现有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小学生入学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一处,诊室三间,医护人员六人,村民参合率为100%。
以上是村庄的整体情况。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卫生事业也有了和大程度的发展。
三、讨论
1)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如果农民单纯依靠农业,是和难达到目前的收入的。那么他们的增收之道又是什么呢?
第5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段时间,我们组织部分委员走访了县委县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及部分村(社区),就我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基层干*群众对建设新农村积极性高。各级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新农村建设启动平稳,推进有序,开局良好。主要体现在:
一是宣传深入,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全县各级采取举办培训班、层层召开会议、开展专题研讨等形式,组织干*深入学习1号文件;抽调县乡干*深入村(社区)、农户、院落,实施面对面的宣讲和指导;通过在报纸、电视、电台等宣传媒体开办专栏、专题节目和在农村办墙报、刷写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部分乡镇领导、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村干*等赴安吉等地参观学习,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通过深入宣传,干*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日益增强,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高涨,齐心协力抓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二是抓好调研,精心出台新农村建设系列文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玉环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县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工作措施。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村庄建设加大政策力度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通知》、《关于成立单位工作职责的通知》、《玉环县通村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意见》、《玉环县农村卫生改厕方案》、《关于印发玉环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暂行规定通知》、《玉环县城乡困难居民分层分类救助实施办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关于开展环境整治活动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的规定。
三是试点先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各级陆续启动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重点村建设,实行了领导包抓和部门联建责任制,优先在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班子力量强、发展基础好的村推进新农村建设,防止一哄而起和盲目攀比。近年来,已建成13个示范村,其中3个示范村受到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108个村庄整治村。今年又确定建设5个示范村、35个整治村,抓好8个重点建设村。
四是领导重视,新农村建设已纳入各级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所调研的乡镇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重大问题的综合协调和指导。大多数乡镇还向试点村派驻了工作指导组,驻村抓规划、抓指导、抓落实。部分镇乡制定了新农村工作阶段性标准和乡镇、部门新农村工作考核办法,实现了督查、考核的制度化、规范化。由于领导重视,精心部署,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认识不全面,进展不平衡。调研中,我们感到,新农村建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面热、中间等、下面靠”的现象。有的持等待观望态度,特别是群众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自己,“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存在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倾向;有的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方法、措施了解不够,感觉无从下手,在资金筹措、编制规划等方面存在畏难情绪。从工作进展看,有的地方新农村建设力度大,进展快;有的乡镇、村(社区)工作还停留在文件上、宣传上、思路上,具体的工作措施和方法少,工作动劲不大。目前,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在“点”上展开,“面”上的工作尚处于学习宣传阶段。部分群众反映,新农村建设“雷声大,雨点小”。
二是规划滞后,城乡一体化尚未形成。玉环县村庄布局分散凌乱,有275个行政村,共有自然村814个,有的自然村甚至只有几户居住,平均人口只有900人,规模小,集聚度低,规划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应有的集约、集聚和整合作用不明显。村庄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之间衔接不够,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对滞后,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尚未形成。村庄建设规划深度不够,操作性不强,缺乏乡村和地方特色,雷同化趋向明显。部分地方没有严格执行规划,存在整治建设与规划“两张皮”的情况,村庄拆并新建与优化布局工作难以推进。
规划滞后使新农村建设的成本加大。据调查,最近几年的建设使通村通组公路硬质化比重明显提高,水、电、有线电视改造等也基本结束,农民现有的居住条件和质量明显改善。如果今后要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实施社区集中居住,搬迁难度会很大,建设成本无法估量。
三是合力机制不强。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急需的通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十五”时期以来,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在逐步向“三农”倾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在大幅度增加,但支出资金的使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普遍;政府投入重农业“大动脉”,轻“毛细血管”。在取消农业税以后,多数镇乡还难以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村级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是玉环县农业投入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
四是产业开发力度不大。存在着重基础设施建设、轻产业开发的问题。目前,基层干*对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积极性高,工作力度大。但在如何搞好产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如何寻找适合本村实际的发展项目,以项目拉动经济、促进发展方面,研究的不够,投入的精力不多,缺乏扶持政策,有的心中无数。总体看,农村种养业仍以传统技术和零散种养为主,专业化程度低,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龙头企业少,农产品精深加工少,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阶段。农民致富的途径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艰巨。
五是基层*组织和*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和*员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员干*“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连正常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强宣传,深化认识。全县上下应采取多种形式,在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关注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要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向群众广为宣传,使群众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是自己,从而克服依赖思想,增强主动性。要引导广大干*群众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避免单打一,防止片面性。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既要克服追求短期政绩,急功近利,浮躁冒进的“急性病”;又要克服畏难情绪,松劲思想,消极应付的“慢性病”,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真抓实干,坚定不移地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深入。建议对新农村建设重点镇村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布,以引起各方关注、重视和支持。
2.因地制宜,搞好规划。新农村建设必须用规划来引导,来统筹。要研究、确定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建设步骤、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按阶段推进,避免建设的盲目性,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当前,应加快规划编制进度,加强对乡村规划的指导。在编制好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部门单项规划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厉行节约、便于生产、利于生活” 的原则,重点制定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村内产业发展规划、公益事业规划和村民住宅布局规划。村庄规划和建设,应因村制宜,突出当地特色,尊重当地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防止“千村一面”,发展“一村一景”。居民点的布局,平川应以节约土地为主,适度集聚;山区和丘陵应以实用、适合居住、方便生产生活为主。建设中,应尽可能以旧宅改造为主,避免大拆大建。建议城建规划部门,尽快多设计一些美观实用、风格各异的民居图集,无偿供农民选择使用。
3.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县各镇乡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有较大差异,推进新农村建设必然是起点有差别,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特色有不同。一要分类指导。对于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村,可确定高水平的建设目标,通过扶持引导,加快发展,创新机制,努力建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对于已经稳定脱贫、产业基础较好的村,可确定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通过各方扶持,自身努力、产业开发和规模发展,努力建成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对于自然条件较差,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的村,要因地制宜,解决温饱,改善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增加收入尽快脱贫为主,逐步向新农村建设目标迈进。二要抓好试点。试点的功能主要是探索路子,提供借鉴。选择试点,应兼顾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经济状况、不同自然条件,充分体现代表性,把握好在面上推广的可行性。应处理好试点与重点的关系。作为重点,主要是从工作推进和部署考虑。确定重点,应统筹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和对周边镇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新农村,应坚持试点引路,重点推开,梯次推进。试点不宜多,期限不宜长,不能把试点等同于重点。三要处理好试点示范与全面推进的关系。因扶持项目和自身财力有限,在抓试点的同时,对于非试点村,可侧重抓好学习宣传、培训教育、规划制定、环境卫生、民主管理等软件建设,并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适时推进面上的工作,防止点上“热热闹闹”,面上“冷冷清清”。建议出台一个推进面上工作的指导性意见。
4.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应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循序渐进。要分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注重从群众迫切希望解决而目前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入手。目前,许多项目都有配套资金的要求,因财力紧缺,资金缺口主要由农民出资出劳,因此,对一个村尤其是试点村而言,在一个年度内,实施的项目不宜多,应尽可能避免因大上项目、多上项目而加大筹资难度,加重农民负担。要始终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农民可承受的财力相适应,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集体债务,不加重农民负担;符合群众的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同时,应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急与缓的关系。既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又不急于求成,浮躁冒进;远与近的关系。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精心组织,有序推进;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实现主导和主体作用互动。要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和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防止大包大揽。
5.壮大产业,改善环境。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和核心。应把扶持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依据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努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着力培育区域特色农业。应下功夫抓好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领域龙头企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龙头企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发展的“火车头”。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培训、组织和引导,不断扩大规模和保证质量,促其由低层次务工向高层次就业转变。在培育发展产业中,既要因村制宜,又要尽可能向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靠拢,向“一村一品”目标迈进。应坚持长短结合,传统项目与新开发项目并重,积极发展观光休闲、生态旅游农业等新兴农村产业。要依托全岛城市化建设,大力发展商贸、餐饮、运输等非农产业和服务业,拓展农业外部增收途径。
改善发展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应着力改善农村的基础环境、人文环境、民主环境。一是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农村道路、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建设和教育、医疗、文化、科技、体育、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抓好环境卫生治理和饮水安全,尽快全面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二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前提,抓好培训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整合涉农培训资源,建立以农村为基础、乡镇为主阵地的培训体系,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大力开展文明村、文明院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努力营造民风纯朴、邻里和睦、文明和谐的新农村风貌;三是以建立村民自治机制为目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好村级班子,完善村务公开、民主议事等制度,把民主管理的要求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始终。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把农村*组织建设好,把农村*员干*教育好,通过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员干*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以村级*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法,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活动,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切实解决部分村无村部和*员活动无场所的问题。二是加强农村*员干*队伍建设。要充分利用当前农村开展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利时机,加强对农村*员干*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继续大力实施把“双高型”农民培养成*员,把“双带型”*员培养成村干*和把“双强型”村干*培养成村*组织**的“递进培养工程”,进一步提升农村*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和*务“三公开”,积极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民主和谐的新农村。
第6篇 2020年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村级经济、整治村容村貌等进行同步建设,整体推进,这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必须认真贯彻*的xx大精神,深入分析、掌握和了解近年来农村文化发展的状况,研究制定扶持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积极配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建议
导语
(一)调研目的:了解xx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发现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据此探索建设的新思路,为*委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和对策建议。
(二)调研对象:xx市的农村基层干*、普通农户、部分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建设典型单位。
(三)调研方法:坚持上下结合、点面结合、明访与暗访相结合的调研原则,采用听取情况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典型、走访村组农户、发放调查问卷等具体调研方式。
(四)调研内容: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农村集体经济、文化设施、村组干*、普通村民等文化建设要素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村民文化需求现状等。
(五)调查结果:以调查报告及论文形式展现
一、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 农村文化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从市场供给方面看,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物质产品供给逐步提高,但文化产品和服务却呈萎缩态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基层政权从农村撤出,村委会权威逐渐丧失,对农民群众失去了号召力和凝聚力,农村处于自我为中心的散落状态。本该由村委会组织的公共文化生活开始废弛,公共文化设施被离弃或改为他用,公共文化产品严重不足。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村群众的主要娱乐就是看电视、听广播或通过dvd播放器看影片,而较为落后的地区还停留在“早晨听鸟叫,白天听鸡叫,晚上听狗叫”的状态。
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农村逐渐富裕,农民物质生活提高,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不再满足于听歌、看电视、打牌,而对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有了需求,诸如读书看报、游园观景、听戏观演等。富裕了的农民也迫切需要自己的图书室、阅览室、休闲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也需要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含量的提高,农民群众对科技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多,科学生产,知识致富成为农民的一大诉求。
2、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民大国,至今仍有接近70%的农民生活在农村,依靠农业为生。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对农业科技知识接收慢,已经影响到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到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高符合要求的主力军,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文化素质与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研究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专著《改造传统农业》中曾大力倡导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入,他明确指出,“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正相关关系”;著名学者胡鞍钢等对我国各地区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投资人力资本对促进经济增长最为有效,普及初等教育,学龄前儿童入学率每提高一个千分点,人均gdp年增长率可上升0.35—0.59个百分点。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建设全面体现小康社会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文明和谐共富的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前提、基础和载体,没有生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同样,没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活力和创造力。
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让农民在富了口袋的同时,让脑袋也富起来,让农民不仅享受到丰富的物质文明生活,也要沐浴在健康、向上、多彩的精神文明生活中。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宽容、和善、诚信、友爱、互助”的良好风尚;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培养农民审美情趣、奉献精神、大局观念,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封建迷信、歪门邪教等不良影响;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政治组织水平,培养参政意识、民主意识、自治意识,推进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做好村民自治,实现“村民治村”。
4、破解城乡二元僵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而要追究深层次的原因,城乡二元体制则是难辞其咎。城乡二元体制,阻碍了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赋予了市民和农民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民待遇,人为的造成了城乡隔阂。今天要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破除城乡二元对立格局,实现城乡统筹全面发展,而这一切,也都要借助于农村文化这一把利刃。
首先,农村文化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能提高承接城市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效率,增进城乡间的了解与交流。国家文化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单位每年都举办次数众多、内容丰富的“三下乡”活动,但一些农村地区文化落后,农民素质不高,严重影响到了此类活动的效果,收效不大,农村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克服这一点。
其次,农村文化能促进城乡互动,缩小两者间差距。具备较高知识水平的农民工到城市打工,不仅可以提高收入水平,还把城市文明带回农村,推动农村文化向前发展。进程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把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和工业生产方式带入农村,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工业化进程。农村文化建设也有利于吸引城市工业,甚至是外国资金的进入,尤其是农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受益最大,有利于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再次,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弱化城乡间的对立情绪,树立“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舆论环境,减少城乡统筹发展的阻力。
二、xx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性特点
1.投入体制:总量不足、重投轻管
据调查,xx市农村文化公共投入在配置上不尽合理,财政对农村文化的有限投入主要集中于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近年来,xx市多数县以下(含县)几乎没有对文化人才的投入,也几乎没有保证文化设施正常运行的经费,绝大多数是只管“建设”,不管“运转”,存在明显的“重建轻管”特点。
2.组织体制:行业部门分割、重复建设、有限资源浪费
农村文化建设责任分属多个行政主体(部门)。机构改革前,在县一级,县广电局负责广播电视,县文化局负责群众文化,县体育局负责群众体育活动,县委宣传部负责群众文化宣传工作。在乡一级,*委有*委组织的文化活动,教育办(所)有教育办(所)组织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内容重复率高,组织形式简单,政出多门,领导网络不健全,分类不明确,边界不清,谁都组织管理农村文化,谁都不负全责,谁都没有同其他部门协同起来做统一的规划和投入,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原本有限的农村文化资源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
3.评价体制:重形式轻效果,轻后期管理与评估
绩效评估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它对农村文化建设起着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的作用。但调查表明,xx市农村文化建设评估工作机制不全,评价标准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评价的标准就是多少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多少本藏书、多少盘光碟、多少台电视、有无正式的规章制度,等等。很少涉及诸如文化设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设施的使用率等指标。现实情况表明,当前的评估一般都是一次性评估,缺乏一个事后的反馈监控机制,一些已建成的农村文化设施仍难得到有效使用。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结构性特点
1.农村文化在供求结构上的部分不对称
调查发现,政府供给的文化活动与农民的文化活动需求之间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政府提供的文化设施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有线电视、文化活动室或图书室、农民技术学校、有线广播、老年活动室;而农民对政府提供文化设施的需求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文化活动站或服务中心、图书馆(室)、农民技术学校或培训班、体育场地或体育器材、青少年活动中心(馆)。需要说明的一点,由于政府供给的有线电视普及率已经比较高,农民对这一设施的需求也相应的降低,但并不等于农民不需要“电视”。造成这一错位的原因,不能仅仅理解为农民文化资源贫乏,而是一些文化产品供给过剩而另一些供给不足这一结构性矛盾造成的结果。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制度存在缺陷。
2.农村文化在城乡结构上的边缘性和滞后性
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却日益衰败,我们从农民对文化活动的偏好中也不难发现,农民对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的偏好具有明显的模仿现代都市文化的痕迹。调查发现,农民使用频率最高的也都是电视、广播、书籍、报刊、杂志等现代媒体,普及率较高的也是各种现代文化传播工具,但在文化内容的供给方面,仍然大大滞后于城市。当代中国的中心文化是都市文化,农村文化始终处于这一中心的边缘。
3.农村文化在地缘结构上的相对封闭性
农村文化具有地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xx市农村文化体现在地域结构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即不同地域的农村文化差异很大,地域文化特色往往与当地的方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一种文化的系统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同地域的农民很难轻易融入其他地区的文化体系中,这种地域文化的差异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农村文化在地域结构上的相对封闭性。
4.农村文化在层次结构上的差异性
农村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根据年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次级群体,形成不同的群体亚文化。因此,农村文化体现在层次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不同层次、归属不同亚文化群体的农民具有相同和相近的文化消费取向,一般不会融入其他亚文化群体的文化交往圈子。调查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文化设施的需求相似,但不同年龄的农民对于文化设施的需求则有很大差异,当前农村文化经费出现了分众化趋势,一种文化样式难以满足所有农村亚文化群体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在层次结构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
(三)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中的变迁性特点
1.文化主体:当代农村空心化趋势与农村文化精英的出现
xx市的广大农村(除个别发达乡村外)大多是劳动力输出地,几乎家庭平均每户就有1人外出打工。县(市、区)的边远偏僻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要占到全村总人口的25~30%,有些边远山村可能要达到40%左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妇女和老人,而对于农村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的中青年人都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之外。一方面农村中坚层流向城市削减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后劲,造成了农村文化传统的断裂;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因为缺乏农村中坚力量的参与,客观上使其日益边缘化。这要求农村文化建设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同时,我们也发现在一些农村基层有一批文化程度较高、思想敏锐、富于改革和进取精神的中青年农民已经成为农村文化事业的主体。他们以农村文化市场为导向,组建各类农村民间职业剧团、农民业余文艺队或民间演出队等文化组织,采取适量的文化活动形式,积极适合本地及邻近农村农民的文化需求,成为农村文化专业户和农村文化精英。
2.文化内容:民间非物质文化的萎缩与现代都市文化的渗透
调查发现,农村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社区记忆正在逐渐消失,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在现代化的车轮挤压下,生存空间日益萎缩,一些民间艺人也随着生活的压力等原因相继转换岗位,一些经典文艺活动和文艺人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与此同时,原有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瓦解熄灭了农民文化参与的热情,原已发展起来的唢呐、秧歌、戏剧、舞龙、舞狮等农村班社随着集体经济生活方式的瓦解也逐渐解散,民间艺术也很难吸引年轻人参与。集镇生活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模仿和对周边农村的幅射,带来了城市文化下沉和乡村文化模仿现代都市文化的双重动力。同时,“民工潮”在城乡间的空前大流动,使广大农民群众模仿城市人的消费方式,现代文化消费需求不断上升,农村文化开始出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3.文化载体:低技术服务产品的没落和高科技术文化载体的流行
当代农村文化是传统和现代的统一体,在现在的农村存在着戏剧、故事、电影、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文化类型。随着当代农民自己拥有的现代文化设备愈来愈多,低技术文化服务产品愈来愈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调查表明,戏曲传统开始在农村出现断裂,“有线广播”和老式胶片电影这些文化服务方式,无论是在农民的心目中还是乡镇干*眼中,都没有得到认同。社会经济愈发展,这种趋势愈明显。
4.文化消费:公益文化活动的萎缩与农村文化产业的起步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逐步降低对农村基层的介入程度,乡镇和村一级的经济实力弱化,xx市绝大部分乡镇和农村都不再有文化设施上的资金投入,乡镇文化站、村一级的老年活动室、文化大院、村级文化室大都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县乡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电影进村”活动,有一定的效果,但这种“喂食”式的文化建设机制,往往是政府唱独脚戏,难以有效激发农民群众心中的文化热情,也没有点燃农村的文化火种,几十年的建设和努力仍然没有培育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与这种公共文化活动逐步退缩相对照,农村文化建设的产业化开始起步,农民自发集资改建文化阵地、资助政府办电视差转台,成立个体电影放映队、兴办舞厅、游戏厅与网吧等,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成为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新生力量。
5.文化阵地:政府文化阵地的衰退与民间文化组织的成长
农村集体化时期,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几乎都是由政府提供的,政府建立了县、乡、村和生产队系统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府对农村管理方式的转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也不再存在,没有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县乡政府也很难开展大规模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与此同时,民间文化活动开始兴起,农村自办文化发展迅速,民间组织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对文化的投入不断增加,一些地方戏剧、民间故事和曲艺团体活跃,民间文化精英开始出现。
三、xx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xx市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不、三低、三缺”等方面。
(一)“三不”。
一是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基层干*对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存在“经济发展是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的模糊观念,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受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影响,村与村之间,镇与镇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条件好的村文化设施较为齐全,文化活动丰富,而经济相对落后的村(社区),特别是偏远的自然村群众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是创新意识不强。一些群众所喜闻乐见、地方特色浓厚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或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三低”。
一是层次低。文化发展方式和文化活动形式单调,更多的局限在一般性“吹吹打打”的小文化范围内,没有形成大文化的概念。图书室的藏书普遍不多,而且流通量小,不能满足科教兴农的需求。
二是利用率低。调查发现,一些村居的农家书屋,建设得很漂亮,但是书籍几乎没有翻阅,虽然有借阅记录但大多是为应付检查而伪造的。
三是管理水平低。大多文化设施通过创建验收之后便无人管理,成为摆设。评价标准体系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只看建筑面积和数量,很少涉及到诸如文化设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设施的利用率等指标,导致图书资料、报刊常年无人问津,无法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三)“三缺”。
一是缺资金。虽然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与财力增长比例不相称,投入明显偏低是阻碍农村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有的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缺乏社会捐助等必要的投入机制,致使农村文化经费匮乏。
二是缺人才。基层文化干*的专业理论素质偏低,能够独挡一面的业务人员偏少,农村基层文化队伍长期处于薄弱状态。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员不仅人少且长期不在专业岗位,农村文化工作常年处于停滞状态。
三是缺良好机制。农村文化站都是由镇级进行管理,由于财力有限、管理不力,导致相当一部分文化站作用发挥不到位,基本上没有开展常规业务活动。文化站人员编制本来就比较少,而许多在编人员还一直被其它部门借用,普遍存在文化专干专职不专用的问题。另外,因缺乏考核激励机制,基层很难引进、留住优秀专业人才。
四、xx市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农村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和农村文化发展的新动向,以便提出更有效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社会转型,即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
在社会转型即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对农村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这种社会转型在当前集中体现为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这种转型期的矛盾主要是转型不彻底,历史的文化、制度(法律与政策)、关系(利益结构)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矛盾。
1、计划的经济社会结构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矛盾的影响
计划时代,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特征,简单地说就是政企不分、政社合一,城市与工业优先、城乡二元分治。改革开放后,这些历史结构特征仍然存在,表现为城市与工业优先,城乡二元治理结构等,目前还延伸出经济优先的结构特征,前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无不与之有关。
(1)城市与工业(经济)优先、城乡二元分治的影响。尽管经过30多年改革,但受历史文化沉淀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以及旧关系(利益结构)等的影响,这种二元化经济社会结构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委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与政策上依然是城市与工业(经济)优先、城乡二元分治:农村文化建设长期被忽略,工作目标不明确,责任、措施不落实,农村文化的人、财、物投入缺乏制度保障,投入严重不足。这些不足使农村文化工作地位低下,也从一个侧面降低农民地位。这种低下的地位还使农民的文化要求难以表达,基本文化权益被忽视乃至侵犯。当前国家政策规定的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很少,即便如此这种少量的文化专项资金也常常被挪用,如许多地方政府挪用体育彩票专项基金。这种二元化的认识与政策所带来的问题,在那些工业化、城市化的农村更加突出,并引起许多村干*与村民的不满。
(2)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历史关系(利益结构)的影响。从制度建设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已有十多年,政企分开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也被视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要求。但是,政企分开在实践中正遇到历史关系(利益结构)的制约,就文化领域而言,广电部门就是一个重要例子。尽管目前各地各级都成立了广电集团,但广电集团都是从广电局转化而来的,广电集团与主管部门广电局在人、财、物上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另外广电集团还有许多事业性的业务,广电的有线电视网络具有垄断性质。可以说,广电集团享有事业与企业双重身份与待遇,其职能与责任不清。总体而言,目前在市场化进程中广电领域的政企、企事难分,一方面使广电部门成为一个特殊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又造成广电特别是电视网络管理混乱、服务滞后,乃至利用职权垄断乱收费。
除了历史遗留的政企不分外,还有一些基层文化职能部门利用职权制造新的政企不分,以获取“租金”。一些乡镇文化中心,利用其文化演出审批、文化市场稽查整顿职权,垄断文化演出中介服务,收取中介费。一些乡镇文化中心因每年几十万元的管理费及中介费收入成为富有部门,成为一些干*亲友的“俱乐部”,人满为患。这种政企不分,在有的地方还使一些乡镇出现低俗文化,如“裸舞”表演。
2、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
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高度流动与分化,这种流动与分化给农村文化市场、公共文化产品、文化冲突与整合带来新的影响。
(1)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使当地文化消费能力大幅下降,图书、音像、有线电视、卡拉ok厅等消费大幅下降。与山区农村不同,沿海工业化村庄大量的外来人口促进图书、音像及网吧、录像厅、卡拉ok厅等各类文化市场繁荣。
(2)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农村人口大量外出,老人、青少年、儿童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对象,这进一步降低当地政府与领导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同时也降低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投入。在沿海工业化村庄,大量的外来人口一方面使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不足的问题更突出;另一方面来自各地的外来人口也带来多元文化,这使农村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使农村文化面临多元文化碰撞与适应的问题,这使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整合成为沿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直接刺激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农村居民不仅喜欢传统的地方的文化、参与性强的社区文化,也逐渐喜欢异域文化、现代文化。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对文化的积极影响:一是促进教育性文化发展,这在沿海发达农村极为突出。一方面促进学前教育和中小学生音乐、舞蹈、绘画等各种才艺教育发展;另一方面是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这包括专业技术教育、实用外语教育及扫盲教育。二是促进家庭电视、音响、电脑、照相机等文化耐用品消费,有线电视、因特网和报刊消费,促进家庭文化兴起。三是促进农村居民旅游等其它文化消费。四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层次。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文化生产、消费、传播与管理方式,给农村文化发展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先进的生产与传播工具为满足农村文化多样化需求提供了技术与物质基础,给农村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电视、电脑的普及特别是有线电视网络和因特网的发展大大地降低了文化生产、消费、传播成本。其影响:一是提高个体与家庭的文化生产与消费能力,提高个人与家庭在生产与消费中的作用,促进文化消费的个性化、居家化。二是加速农村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流、碰撞,也加剧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争斗,提高文化管理的难度:既为农村普及现代文化、先进文化创造条件,也为农村落后(腐朽)文化产生与传播创造空间与条件,给控制落后(腐朽)文化带来挑战;既加速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与发展、地域(民族)文化传播与全球化,也加速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衰落与消亡,给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保护带来挑战。
(四)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
文化具有承传性,民间传统文化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载体。从调查看,传统文化丰富特别是宗族文化发达的地方,村庄意识、村庄凝聚力较强,依靠村民集资,村庄的礼堂、文化活动中心及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也较好。此外,许多民间习俗如民间信仰、婚丧仪式,已成为农村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成为群众文化社团如腰鼓队、太极队、老人舞蹈健身队等活动的表演舞台。当然民间传统文化中也夹带一些迷信、重男轻女等不健康的东西。
村庄历史人物、文教传统等文化积淀,影响着村庄的文化建设。从调查看,那些历史人物多、文教传统浓厚的村庄,村民的社区荣誉感与认同感强,村庄精英(村干*、经济能人、宗族精英等)容易被动员参与村庄公共文化建设。在这些村庄,老人活动中心、礼堂、学校、体育场乃至公园等建设相对较好。
(五)领导干*的影响
从县(市)、乡(镇)、村座谈来看,三级文化工作者都认为,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是否重视文化工作是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二元化的经济社会结构中,主要领导是否重视,不仅影响政府财政(村财)对文化的投入,影响文化部门的积极性,也影响社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参与。从调查看,县(市)、乡(镇)、村领导干*,特别是主要领导干*对文化事业的重视,有利于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促进社会各界与政府或村委会合作推动文化建设。许多文化工作者认为“领导重视、政府牵头”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领导不重视,政府不引导、不积极参与,即便社会有能力、有意愿,文化建设的合力也难以形成,文化建设也难以出成效。
五、相关国家或地区的经验与启示
针对xx市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考察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的经验和措施,为推进xx市农村文化建设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安排、体系建设、资金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是我们借鉴的重点。
1)机制创新经验:走多元化道路,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可分为三类:一是完全免费的纯公益性文化服务,如图书馆(室)、自娱自乐的村落文化宫、政府或社会主体组织的露天电影和戏剧等;二是部分免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在影剧院上演的戏剧、电影,收取少量费用的文化活动室的使用等;三是完全由社会主体经营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项目,如歌舞厅、ktv、网吧、大型演唱会等。宁波市政府根据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属性不同,分别发挥政府和市场的积极作用。政府主要提供一二类产品和服务,而第三类主要由市场提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实现。
在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宁波市正确处理了政府扶持与市场化的关系,改变以往政府包办,农民被动接受的局面,通过政府扶持和社会赞助,降低价格,走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道路;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办文化,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形成了设施共建、资源共享、能够多方满足农民群众需求的农村大文化建设新格局。
2)体系建设经验:设立专门机构统一领导和管理,鼓励多种力量参与。 在国外,农民教育一般由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和领导负责。如:美国由农业部推广局负责,英国由农渔食品部农业培训局负责,法国的农民教育由农业部主管。在亚洲国家中,日本由农民研修所负责农民培训,韩国主要由政府的农村振兴厅指导局和农民教育院负责。农民教育培训组织和机构众多,既有公办的,也有社会团体办的,还要私人企业办的,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机构网络。英国,有大批由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办的业余农业学校及短训班,如农工夜校、农民夜校、农技训练班、农业青年培训学校等。墨西哥,有60多个官办和私办的机构,专门从事对农民的职业培训活动。法国、丹麦、荷兰、日本由农民协会,或其他社会团体组织负责农民和农业徒工的培训。
3)资金保障经验: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协办。美国政府为了推动农业教育,每年拨出大批研究经费,自1995年以来,每年大体上,以8%的年率逐年递增。同时美国在xx年颁布新农业法中规定,从xx年到xx年6年中,新增农业补贴519亿美元。法国全国有350所农业技术学校,其中私立约200多所,其校长和教师的工资大部分由农业部拨款解决。韩国,由政府拨款于1997年建立的韩国国立农业专门学校,年预算为50亿韩元,可以充分保证农民教育的经费需求。在埃及,政府重视农民教育,全国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5%,每年拨给农业院校经费33万埃镑。我国杭州市建立每年400万元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和每人每年1元的文化活动奖励扶持经费。“xx”期间,杭州还安排1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奖励,同时保障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要达到3元以上的文化活动专项经费。
4)人才培养经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增加对文艺骨干培训,培养地头艺人。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宁波市各行政区领导班子中明确了一名文化工作负责人,专门负责村落文化活动的开展和业余文化团队的组建。为提高农村文化管理队伍待遇,落实文化站长行政正科待遇,并配备了二名以上的在编专职文化工作干*。人才培训方面,一是区县文化管人员主动下乡,通过辅导、帮扶、帮带等方式下村进行业务指导;二是定期开展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班,集中培训指导。再者就是鼓励和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文化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xx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中办和国办《意见》中,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等,都作出了十分具体的部署,关键在于落实。现结合xx市的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领导,增进农村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的有力互动
各级*委和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当前应着力把两办《意见》中五个“纳入”、一个“确保”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即“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对我市《关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有关监督、考核的规定,应作进一步的细化和强化,特别是要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列入县(市、区)和乡(镇)领导政绩和晋升考核的指标。
发展农村文化,经济实力是基础。同时,文化又是农村改变面貌、走向小康不可或缺的动因。因此,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基层干*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真正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在加快县乡经济发展,提高集体实力,夯实经济基础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力”的作用,将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重视制度建设,形成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强化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应按两办《通知》要求,建立*委、政府农村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市文化及相关部门应深入研究新形势新情况,针对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区位不同而产生的农民文化需求差异,以及大量年轻人口流入城市、农村文化服务对象发生结构性变化等实际,分类指导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市政府应建立经济、文化一体化考核制度,把发展农村文化列入全面小康标准、评选双文明乡镇、评估政府工作、考核领导政绩等指标之中,真正落实县乡两级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要责任。
其次,要形成农村文化建设考核和奖罚机制。市政府文件中提出,从今年起每年组织一次基层文化工作专项督查活动。在执行此项规定时,应该明确组织、财政、人事、文化、宣传等各个部门的职责,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并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使之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持久的作用。
(三)发挥公共财政主渠道作用,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
国家提出,社会事业要向农村覆盖,公共财政投向要向农村倾斜。各级财政需共同发挥作用,市级财政应按政策要求,保持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并对县乡财政投入情况进行监督。县乡政府应有效发挥财政主渠道的保证作用,对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机构的经费纳入财政支出预算,并安排必须的图书购置和设备更新费用。
同时,制定扶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并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富裕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对出资文化建设的企业,给予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调动企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文企联姻,扩大互惠共利,实现双赢。
(四)建立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首先,应严格农村文化干*的任职资格,做到专干专用。切不可将乡镇文化站长作为人员安置的岗位,也不能占用文化站编制,或将文化专职干*长期借用到非文化岗位工作。应充分考虑此类人员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特点,持证上岗,业绩考核,动态管理。
其次,应加强对乡镇文化干*的培训和指导,可采取市县文化干*对口帮扶乡镇文化站的办法,全面提升农村文化骨干的业务能力。再者,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一批民间文化队伍,积极鼓励民办社会文化团体、文化经营户和文化中心户的发展,支持他们深入民间、深入农民、服务农民,传播有益文化,使广大农民既是文化服务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
(五)加强阵地建设,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农村文化设施是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我市多数乡镇按要求,要在近两年内完成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任务。对于新建的乡镇文化设施,应从实际出发,建设规模不宜“一刀切”,更不能搞攀比。在新一轮的文化站建成后,要明晰文化设施产权,防止建成的设施再被侵占和挪用。对于乡镇图书室建设,可动员市县所有部门实行对口支援,每年资助一定金额用于新图书的添置。
应认真组织农村文艺作品的创作,市县文化部门定期开展基层文化调演、会演活动,不断培育和壮大农村文化队伍,促进基层文化站多出贴近农村生活的乡土文艺作品。可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和集市,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继续搞好歌舞、戏剧、扭秧歌、打腰鼓等传统活动内容的同时,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充实活动内涵。应进一步重视“一地一品”的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展示,保护好民俗文化传统的生存空间,努力打造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六)积极整合资源,加快推进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
目前,各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都设立了一批建设项目,建议县乡政府整合这些资源和项目,使其发挥综合性、整体性效益。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可与农村*员干*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及有线电视、数字电视项目共建,乡镇文化活动站与成人教育中心设施共建,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与当地中小学图书室共建,实现共同发展,以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文化部正在实施的农村文化共享工程,已经建成精品文化节目资料库,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优秀文化作品资源。建议我市要加快建设覆盖全市农村的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具备条件的乡镇,可按需下载精品文化节目,并利用视盘播放设备,在镇村文化活动站(室)等处播放,让农民广泛接触、欣赏优秀文化作品。
参考文献:
1.王炳林著:《文化方略》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l1月第一版
3.刘忱:《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问题的几点思考》,《理论前沿》m],xx年第l2期
4.全民卿:《大众文化: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文化研究》m】,xx年第4期
5. 邹广文:《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研究》m】,xx年第2期
6. 张联祝:《应当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光明日报》n】,xx年l0月13日
7. 王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五年综述》,《中国青年报》n】,xx年l1月29日
8.方向新著:《农村变迁论—— 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l2月第2版
9. 邓安庆、邓名瑛著:《文化建设论— — 中国当代文化理念及其系统构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l2月第2版
10. 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和思考》m】,上**艺出版社,xx年9月第l版
11.李昌平著:《我向总理说实话》m】,光明日报出版社,xx年1月第l版
12.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m】,三联书店,l985年6月第l版
13. 麦天枢著:《关于九亿人的现场笔记— — 中国农民》m】,三联出版社,1994年4月第l版
第7篇 乡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根据县政府办《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xx镇,辖8个村,农业人口7533户2.96万人,农村劳动力1.2万人,全镇总面积4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3万亩,农业生产总值 1300万元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对“三农”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xx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镇有五个“新农村”试点,分别分布在碧石、沙田、十六都、溪头四个行政村五个试点自然村。这些试点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十六都村组织实施“三清、三改、三通”等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以来,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青山绿水,沿河路绿树成萌,环境优美,公路畅通,是个人见人赞的好地方。 我镇新农村建设虽取了一定成效,但与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村生产力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是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基本未形成,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都处于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出外打工,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流,“留守”的农民大都是老、弱、妇、幼。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强 我镇除了十六都村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他村村容村貌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各种因素,老百姓响应不积极,“六改四普及”难度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有些农民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观念,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和政府的大事,个人存在不愿让利、不愿筹资的思想。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但“理事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水、改厕、改栏工作进展缓慢。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财力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1、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镇、村投入资金有限;2、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虽有所改善,但通达深度、通车质量都存在较大问题。且镇村都面临通村公路的养护资金紧缺的困难。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镇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扰,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农民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活动,“六合彩”等赌博活动有抬头的趋势。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村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完善、强化、落实扶持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其次,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居环境 要根据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要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民房设计上充分体现农村特色和地方特色,注重与自然相和谐。重点整治脏乱差,加大宣传力度,转变镇村干*工作作*,耐心做好引导、疏通工作,认真按照“三清、三通、三改、三规范”的要求,进行一次村庄整治建设。成立“村民理事会”,并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加快“六改四普及”步伐,集中力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净化、绿化、美化村容村貌,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促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三)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进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制约。树立“建设大通道、发展大产业”的思路,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自然村内道路硬化率达到100%。
(四)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制度,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加强乡风建设,加快文化站建设,继承发扬农村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第8篇 关于红河州阿定村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三塘乡阿定村委会是地处三塘乡西部,距三塘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道路为水泥路,距县城35公里。东与隆德村委会相接,南与连城村委会相连,西连中枢镇阿平村委会,北与中枢镇及箐门村委会毗邻。辖阿定、小阿定、大水井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08户,人口1404人,其中农业人口1372人,劳动力81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26人。全村国土面积16.99平方公里,海拔2297米,年平均气温11℃,年降水量900毫米。
二、农业农村经济情况
全村国土面积16.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27亩,人均耕地1.78亩。xx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6.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0.8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三、制约阿定村委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生存条件恶劣。阿定村委会处于石山区,土地贫瘠,海拔较高,气候冷凉,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二)农民增收渠道少。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
(三)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农村适用技术推广不到位,粮食尤其是经济作物的品种更新极为缓慢,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所增加,但品种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缺乏农产品品牌,市场卖价低,增产不增收。
(四)农民收入不稳定。农业是弱质产业,本身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就弱,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水利电力、道路交通、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又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民农村产业调整的盲目性,好多农户欠债累累,加之水灾、旱灾、风雹灾等自然灾害频繁,给农民增收造成了不稳定性。
(五)村内劳动力严重不足。由于该村土地贫瘠、气候冷凉,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尤为困难。为此,村内80%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或是到周边弥勒等县承包土地搞种植,因而村内发展农村产业无劳动力支撑。
(六)农民收入入不敷出。随着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农业生产投入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农村水电、运输等成本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还处于贫困。
(七)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附加值不高,异致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上不去、成本高。
四、对阿定村发展经济提出的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在抓好粮食、畜牧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和壮大灯盏花、万寿菊、林果等特色产业。
(二)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引导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增收。重点是提升特色产业档次、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拓展空间能力、提升农业发展环境。
(三)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引导农民多渠道增收。一是坚决执行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总体素质;二是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及承包经营者的技能培训,鼓励并支持他们回乡发展;三是根据群众的劳动力实际,引导农民从事一些手工业。
(四)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增收。一是积极帮助协调项目资金,改善水利、交通等基础条件,为乡村经济发展解除瓶颈制约;二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建设。
(五)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中增收。一是帮助调查了解市场信息,建立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二是加大科技的教育宣传力度,提高科技水平,把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增收致富。
(六)抓好农村合作医疗宣传。确保有病看得起,有药吃得起,排除后顾之忧,集中精力抓生产。
(七)积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工作。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