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关于草原旅游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
草原,是一块传统特色突出、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状况良好的具有代表性的草原,人民以传统畜牧业生产为主。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畅,这里的环境保留了原生态的质朴,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也表现出观念上的保守,使得这块美丽的草原未能向世人展示其独有的魅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牧民提供了展示其生产生活和当地文化的新途径。为这里的人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增加致富渠道提供了可能。
7月11日至13日,在内蒙古*委宣传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主办的第六届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上,由前旗旅游局组织的####苏木的两户牧民自己设计、制作的民族服装服饰参加了展示。牧民的孩子也以模特身份登上了赛场。比赛结果,一户牧民获得现代服装组第七名,另外一户获得传统服装组第八名。首次参赛的牧民之子白音获得模特表演三等奖。
参赛的服装承袭了传统风格,加入一定的现代元素,完全由####苏木基层牧民自已设计、自已缝制,在场内外赢得了一致好评。两位牧民还接受了内蒙古电视台等媒体的现场采访。
这次参赛增强了牧民们通过民族服装服饰的生产参与旅游的信心,提高了利用当地资源和技艺发展旅游业,展示新牧民、新形象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我旗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群众基础。通过这次参赛,我们也看到了我旗草原旅游的发展方向,受到了重要启示。
一,牧民是草原的主人,是发展草原旅游业的主体力量。
草原是蒙古民族自古以来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北方民族文化繁衍的摇篮。世代生活在####草原的牧民是这片草原的主人,草原因牧民而鲜活生动。在日益崇尚生态文明的今天,草原是###旗展示自身形象的名片,具有十分强烈的感召力,吸引着游人纷至沓来。####草原是###旗发展旅游业的依托,是众多旅游产品产生、发展的背景,是美丽的###旗最重要的底色。因此,调动广大牧民投身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是我旗旅游业发展的前提。
二,草原旅游业要以传统的民俗风情为主,立足当地文化,打造本土特色。
科尔沁草原的蒙古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至今仍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挖掘科尔沁草原民间文化并发扬光大,是宏扬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的需要。在这方面,####草原具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里,牧民的生活仍然保持了浓郁的传统风格。
如:缝制马肚带、衲靴底、缝制民族服装服饰、编马绊子、组装套马竿等,是地地道道的牧民生活原貌再现。牧民群众利用自家奶食、自家肉食和自家天然草牧场的秀丽风光,使游客流连忘返。因此,我们要因势力导,一定要立足牧区生产生活实际,依托草原传统习俗,打造当地特色旅游品牌。
三,加快观念转变,加强素质提升,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产业转型。
####草原处在大兴安岭向科尔沁草原过渡带上,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林草丰茂,植物繁多,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同时,####草原位于乌兰浩特这个游客集散城市和阿尔山这个核心景区之间,是兴安盟最重要的旅游交通线上的关键节点。这里山川纵横、河流众多、草原丰美,且有上百种乔灌木杂处其间,地形起伏多变,景观层次感强,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天然高尔夫球场。
####草原旅游应该科学规划,政策引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及时引导当地牧民转换观念,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待本地资源优势,用科学发展的观点谋求可持续发展,自觉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使牧民改变过去粗放的经营方式,实现牧民由一产向三产转移,减轻盲目追求种养数量所带来的生态压力,充分发挥草原的生态效益,追求绿色产业迅速扩张,取得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第2篇 草原旅游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
xx草原,是一块传统特色突出、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状况良好的具有代表性的草原,人民以传统畜牧业生产为主。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畅,这里的环境保留了原生态的质朴,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也表现出观念上的保守,使得这块美丽的草原未能向世人展示其独有的魅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牧民提供了展示其生产生活和当地文化的新途径。为这里的人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增加致富渠道提供了可能。
7月11日至13日,在内蒙古*委宣传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主办的第六届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上,由前旗旅游局组织的xx苏木的两户牧民自己设计、制作的民族服装服饰参加了展示。牧民的孩子也以模特身份登上了赛场。比赛结果,一户牧民获得现代服装组第七名,另外一户获得传统服装组第八名。首次参赛的牧民之子白音获得模特表演三等奖。
参赛的服装承袭了传统风格,加入一定的现代元素,完全由xx苏木基层牧民自已设计、自已缝制,在场内外赢得了一致好评。两位牧民还接受了内蒙古电视台等媒体的现场采访。
这次参赛增强了牧民们通过民族服装服饰的生产参与旅游的信心,提高了利用当地资源和技艺发展旅游业,展示新牧民、新形象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我旗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群众基础。通过这次参赛,我们也看到了我旗草原旅游的发展方向,受到了重要启示。
一、牧民是草原的主人,是发展草原旅游业的主体力量
草原是蒙古民族自古以来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北方民族文化繁衍的摇篮。世代生活在xx草原的牧民是这片草原的主人,草原因牧民而鲜活生动。在日益崇尚生态文明的今天,草原是xx旗展示自身形象的名片,具有十分强烈的感召力,吸引着游人纷至沓来。xx草原是xx旗发展旅游业的依托,是众多旅游产品产生、发展的背景,是美丽的xx旗最重要的底色。因此,调动广大牧民投身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是我旗旅游业发展的前提。
二、草原旅游业要以传统的民俗风情为主,立足当地文化,打造本土特色
科尔沁草原的蒙古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至今仍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挖掘科尔沁草原民间文化并发扬光大,是宏扬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的需要。在这方面,xx草原具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里,牧民的生活仍然保持了浓郁的传统风格。
如:缝制马肚带、衲靴底、缝制民族服装服饰、编马绊子、组装套马竿等,是地地道道的牧民生活原貌再现。牧民群众利用自家奶食、自家肉食和自家天然草牧场的秀丽风光,使游客流连忘返。因此,我们要因势力导,一定要立足牧区生产生活实际,依托草原传统习俗,打造当地特色旅游品牌。
三、加快观念转变,加强素质提升,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产业转型
xx草原处在大兴安岭向科尔沁草原过渡带上,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林草丰茂,植物繁多,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同时,xx草原位于乌兰浩特这个游客集散城市和阿尔山这个核心景区之间,是兴安盟最重要的旅游交通线上的关键节点。这里山川纵横、河流众多、草原丰美,且有上百种乔灌木杂处其间,地形起伏多变,景观层次感强,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天然高尔夫球场。
xx草原旅游应该科学规划,政策引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及时引导当地牧民转换观念,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待本地资源优势,用科学发展的观点谋求可持续发展,自觉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使牧民改变过去粗放的经营方式,实现牧民由一产向三产转移,减轻盲目追求种养数量所带来的生态压力,充分发挥草原的生态效益,追求绿色产业迅速扩张,取得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四、打造高品位草原旅游品牌,让千家万户在旅游业中受益
自20__年开始,我们依据这里的资源禀赋,在xx草原规划了度假牧场、心灵牧场、xx自驾游营地、科尔沁草原驿站等围绕“科尔沁草原”核心品牌,设计出“一线串珠式”的系列景区景点。经科学规划,意欲使景区最终成为生态观光、民俗体验、文化展示、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高品位旅游区。逐步打造连接乌兰浩特这个集散地和阿尔山核心景区之间的aaaa以上草原民俗旅游区,成为充分展示科尔沁民俗、文化特征的特色景区。在品牌支撑下,动员千家万户参与旅游业,让千家万户在旅游业中受益,从而带动xx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为绿色兴安快速崛起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这次参赛,我们充分感受到了xx草原上广大牧民积极投身旅游业的巨大热情和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科学规划指导下的、全民参与的xx草原旅游业大发展的局面已经为时不远。同时,旅游业开发要坚持政府主导,民间主体,市场运作原则,切忌不顾规划的一哄而上。在征地、环保等方面,政府及时进入,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条件。避免出现一些违规的、非法的盲目建设,出现先天不足的景点,给今后管理留下隐患。
第3篇 关于玉米水稻灌溉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范文
四平市水利灌溉试验站作为全市水利系统唯一的水利科研单位。这些年来,始终坚持“科学技术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方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灌区,面向区域农业服务的宗旨,集试验、示范、推广为一体,以搞好灌溉试验为己任,圆满的完成了上级下达和自身确定的各项灌溉试验任务。
我市水资源相对匮乏,水资源供需存在矛盾,水资源利用难度大,灌溉用水浪费又十分严重,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保证我市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针对这一情况,我站在做好灌溉试验基础研究资料收集工作的同时,也开展了各类主要农作物灌溉试验制度的试验和研究,为我市农业高产、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农业用水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浪费严重的双重困扰,节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节水的关键是农业用水。水资源还受到气候、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农业节水技术的发展和传统种植模式的改变,对改善水资源的供求关系,缓解用水矛盾和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相当的意义。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玉米面积种植不断增加,用水需求不断增大,针对这种情况,通过走访调研,提出玉米、水稻摸下滴灌试验。
膜下滴灌属于我站近几年的科研项目,它属于局部灌溉,灌溉定额小,灌溉频率高,可提高低温,减少棵间蒸发,减少水分的深层渗漏,使作物协调生长等好处。农民朋友试种,都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尤其适合高岗、坡地等。但是大量的白色垃圾难于清理,造成百姓的困扰,这也是今后试验面临的主要课题。真正让膜下滴灌,灌水肥一体化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目前,
大部分地区农田灌溉采用垄沟漫灌方式,灌溉用水浪费现象相当严重,已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的稳定与进一步提升。同时造成肥料的大量浪费。因此,迫切需要示范推广可彻底解除季节性干旱和中后期脱肥对产量影响的核心技术,是实现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关键。
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利用膜下滴灌系统,根据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和土壤水分、养分状况,将肥料和灌溉水一起适时、适量、准确地输送到玉米的根部土壤,供给玉米吸收。与传统的灌溉方式和施肥技术相比,水肥一体化技术能节肥1/3以上,用水量却只有传统浇水方式的1/3-1/4,田间杂草少,能大量减少施肥和田间管理的人工数量。把肥料通过施肥系统和过滤系统溶解在灌溉水中,再通过膜下滴灌管道输送到田间玉米。玉米在不同季节、不同的生长状态下,所需要的肥料成分和浓度都不一样,将根据玉米在不同时段需水、需肥的特点对其进行量身“配方”,再将肥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玉米田中,实现按需浇水、按需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最大的好处在于既让玉米‘吃饱喝足’,又能节水节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效率。”
通过调查,我站在水稻灌溉试验研究的“浅—晒—浅—湿”灌水技术,推广后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当前水资源紧缺,又提出了水稻膜下滴灌机械化技术,在水稻品种选择、土地准备、播种技术、灌水与施肥等田间管理进行试验。省农水局,省中心站也非常重视水稻摸下滴灌试验,派人到试验场地亲自指导,目前,试验播种已完成,我们已经组织好技术人员,全程跟踪记录好调查的各项指标,气候条件等相关因素,加之以前积累的大量的农作物灌溉方法,灌水规律等技术资料,必将为我市的农业生产、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为计划用水,科学用水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今年我站将加大培训推广力度,在小区内设置广告牌,吸引过往的群众参观,真正把试验成果转换成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