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2023年最新新闻专业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月27日—6月4日
实习单位:xx报社
xx报指导老师:xx
发稿情况:共130多篇;其中,独立写稿100篇,
独立策划专题。
实习报告共分为两个篇章(经历篇和感悟篇)和一个小总结
经历篇
第一天
大三上半学期,因为已和xx老师有过几次交往,并参与了几次采访活动,所以第一天跟着王老师实习,我们配合的还算不错。
2月26日下午,王老师联系我让第二天跟他去采访,这意味着我第二天要直接“上岗”。在电话里,王老师还交代让带50元和照片,这是办“实习证”的东西。第二天,我直接去采访,当时由于路不熟,王老师比我早到。他把*材料拿走就直接回报社了。我中午回到报社,证已办好,他害怕门岗不让我进,特地打电话说已给门岗交代过,并把证放在了门岗上。
第三天
我实习的时间很不巧,正赶上全国两会。王老师作为创造了xx报发稿记录的首席,当然要参与这种盛会。走之前,他特地交代关注教育网站,有新闻及时通知他。
全国两会
王老师离开第一天,也是我实习第四天。由于刚接触,感觉“诚惶诚恐”。因为老师不在,似乎失去了“靠山”,但也轻松自由了很多。
就这样,一有新闻,我就先给王老师发短信,然后由他来判断有无新闻价值。写好后有哪个老师把关,署上哪个老师的名字,他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有时他qq在线,我就把写好的稿子传给他,没问题直接让我用“文涛”软件传。
但有时我也自作过主张,直接传。那次已是晚上10点,王老师从北京来电,说是编辑给他说我传了稿,但他在网上没找到,问我在哪里得到的消息,怕出错,他再看一遍。还又三令五申一定要找个老师把下关,要是出错了,担不起责任。我被他这种认真精神震撼。
他在北京期间,外出采访都是短信通知我或qq留言。在此期间,都是自己独立采访。我给王老师说怕写不好,出错,王老师常说他相信我的实力。
世博会
至今,王老师给我的印象,总是每天步履匆匆,每天总是很忙很忙……
在家呆了不到两周时间,又赶上了世博会,他又整装待发。前一天,我给他买了票。这次,他不像两会前那般殷勤叮嘱,也许对我也放心了。(他的言外之意是按老规矩行事)
小插曲
在两会结束的短短十几天里,适值报社改革,报社主编工作调整,王老师成功当选科教文卫部主编,上任第二天,就为本部策划一大稿,当时获“a-”。当时,3月份xx报社内部刊物《xx报人》显示这样一系列数据:“ 1月份稿件共4783.4,其中a稿无;a-稿20.0,占总篇数比例0.42%;b+稿344.,占总篇数比例7.20%;b稿 2591.,占总篇数比例54.17%;b-稿1466.,占总篇数比例30.65%。2月份稿件质量统计中,a稿无;a-稿,占总篇数比例 0.16%。
世博会,王老师策划的月光宝盒号系列报道,得到了上海媒体的赞扬和学习,也获得当月xx报总编辑奖。这些虽与我无关,但让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是新闻人,怎样做好新闻。
“主编助理”
自从王老师当选主编,其他老师都改口为“王主编”,但我还叫“王老师”。其实,我跟王老师实习以来,他基本上都是把写稿的机会留给我,他曾对我说,自己也是从实习生过来的,知道实习生的不易。
第2篇 新闻专业大学生暑期实习报告
暑假开始不久,我便来到**日报—**周末新闻采编中心实习,实习了半个多月,了解到一份报纸要制作出来所需的采编制作等一系列的程序,并切身实践了新闻的采访与写作。在这期间学到了不少知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相信这些收获能为以后的学习带来好处。
7月14日,我独自来到**日报,这个我从未到过的地方,看到办公大楼的那一刹那,我惊呆了,原以为只是有几间小小的办公室,原本有的自信一下子没了,却多了几分紧张。门口保卫处的叔叔不让我进去,听到我说是来应聘实习生,直接说了一句“回去吧!已经招满了。”我手足无措,没有里面任何人的联系方式,我怎么进去?迟疑了几分钟,我又鼓起勇气,问到了办公室的号码,几经周折最后见到了董主任,起初听到我是大一的,立刻叫我回去明年再来,可能是我真诚的样子感动了他,最后他答应了,把我介绍给一位记者姐姐,要她以后出去采访都带着我。原本沉重忧虑的心情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是的,我找到了实习单位。我不用再为这次暑期实习焦虑,之后的学习中,我很认真、也积极主动的请教,我的表现让老师们比较满意,更可喜的是我还结实了几个实习朋友。
现在想想,我从第一天进入报社的茫然不知所措到熟练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实习任务,整个过程,我学到了很多,做事的,为人的。真的很感谢这次实习,虽然有苦,却也乐在其中。
实习了16天,除了周末几乎每天都有采访,这让我感到很充实和兴奋,看到自己写的稿子发到报纸上,偶尔也会有小小的满足和得意。第一天,刚到就跟着朱丽老师出去采访,或许是因为**是个小城市的缘故,报社的,电视台的,电台的,新闻网的记者竟然一块儿出发。这次是调查采访小学生们的暑期生活,先后去了4所培训类的艺术院校,校长、老师都很热情的招呼我们,孩子们则露出惊奇的目光。我学到一些采访中提问的技巧,和与人沟通的方式,还知道了电视台的拍摄与录制。第一次写稿子出现了很多问题,而通过对修改前后的稿子进行比较后也发现了一些自己的不足:1.我写的太细了,我把被采访者的话,都一一陈述出来,而记者的则是总结他们的语言,从而得出结论。2.我把采访过的学校名字都一一写上,后来才知道其实不用那样,只需要说明是什么类学校就好。3.我还有很多知识不懂a如新闻标题的拟定,我的显得太平凡,且不能概括其大意,显得太幼稚。b不知道什么专业术语,更别说运用。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除了不断看报学习来提高新闻写作水平,还分别采访了在小平故居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日全食、三星级公厕的开放、**赛区的篮球联赛(为期九天,每天都得跟踪报道)每次采访后我都立即写稿,然后叫指导老师帮我修改,总共发了8篇,对这个结果不是很满意,因为我错过了一些好的新闻,比如晚上逛超市见到在附近居住的市民都坐在休息区吹空调,本来很好奇,很想知道营业员对此的看法和态度,却没有去采访,一天后这个新闻就出来了。对于这样的,总会觉得很遗憾,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对新闻的敏感性我还很缺乏,也或许我还缺少去采访的勇气。这些毛病都需要克服,不然怎么能当好记者呢?我认为当一名好记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因为记者要时常与人打交道。
2.好记者需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当有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你的节奏很慢,那么当你到达现场也许已经人去楼空,一无所获。
3.在实习时要给自己定好位。在实习中,态度要端正,虚心请教;在做新闻时,一定要把自己当成报社一员,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争取多写新闻,多发新闻,并要维护新闻的客观、公正。让就的各方面素质真正得到提高。
4.以后的学习中要拓展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由于新闻需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的知识也需要十分全面,光有专业的新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想,多读,多学,为将来投身新闻业做好准备。
5.作为记者,要永远都保持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和一颗敏感的心。
除了出去采访,之后写稿子,就是坐在办公室学习了,看报是每天必做的事。看久了,会犯困,然后总想出去走走,想挖掘些新闻线索,偶尔也会感叹抱怨这里地方太小。
我想:记者与公众间有一种默契,记者得尽力为读者、观众和听众提供事实真相,公众相信记者的报道公正、完整、准确。这个默契很重要,因为人们是依据他们读到的和听到的来采取行动的。很喜欢看记者姐姐改稿子,学习他们的措辞与表达技巧。通过学习,我明白了:1.写新闻稿时,每件事情都要用某种一定的方式来叙述,只能按事件本身的特点写;
2.要简明扼要,不能过于冗长,故事的核心人物最好放进导语里面;3.稿子中不要忘记回答读者可能产生的任何一个问题,不要在你的报道中留下任何漏洞。
4.新闻稿还要具有地方色彩,语言尽量显得贴切易懂。
采访时也有很多讲究,比如观察被采访人的态度,记者提问时的措辞,聆听的态度等。要想得到最真实的回答,就得让一切显得自然,轻松。相信这些都能体现一个记者的素质与能力!
实习中,常常会联想到一些专业理论知识,验证了一些理论的正确性。例如在传播学中学到的:沉默的螺旋、拟态环境、使用与满足理论、人民的选择假说、把关人等,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对应,让我对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以致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新闻是跑出来的”一点也不错!记者必须及时的赶到事故现场,尤其是对图片的拍摄,更得抓紧时间。篮球联赛中,他们拍了好多精彩的图片,如灌篮,防守,对手摔倒,裁判果断吹哨,休息时擦汗等这些精彩的瞬间。
作为未来的记者,首先要有好奇心,要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事,以及这件事的第一手资料。还要有能看到准确细节的眼力。要有勇气面对事实,勇于正视报道了与自己的信仰相矛盾的东西产生的而后果。要有勇气在竞争的并施加压力的局面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必须掌握事实,并且在收集事实时敢作敢为。记者的工作是艰苦的,花体力、动感情、费脑筋,报酬也不一定丰厚,但我想他们一定是受到工作的鼓舞而继续工作着。
要做一个合格的记者,我还差得很远,目前能做的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多到图书馆学习,不断增加文化底蕴和知识积累。上网学习关注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多看报刊杂志、电视节目,学习专业技巧。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第3篇 新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新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这次寒假,我有幸在百色电视台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1月27日,我和几个团友一块儿来到百色电视台,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电视台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电视台的记者。第一天刚去,主要是熟悉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指导老师安排第二天就让我们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们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但事情总有不尽人意,在百色电视台实习的学生较多,他们几乎都是大三的新闻专业的,我们几个在新闻专业用语和获取新闻方面都比我们多。但我们并没有因此,以后的每天早晨,我们提前半小时到报社,主动找指导老师询问有没有采访任务,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实在没有,就向教师请教一些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问题,同时在阅览室看一些与新闻写作有关的杂志,我们的执着与主动获得了指导老师和主编的好评,我也体会到: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与指导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是不容易的。记得有一次召开稳定工作会议,会议在下午2:15开始,指导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在2:00之前到达会场,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散会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都没有带伞,也许是时间观念的“驱使”,记者老师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雨林,我们却躲在后边不走,等回到报社时,发现记者们已穿着湿透的'衣服开始工作了。我才体会到:记者们在享着“无冕之王”的称誉背后还经历着多少辛酸,担负着多少社会责任。
电视台里有一位姓黄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采访写作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们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字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字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们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字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黄前辈的办公室时,我们发现黄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们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假期实践的结束语。
忙碌而有趣的假期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思想汇报专题我们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有幸在电视台学习,是我的兴趣所投。如今,回首实践的半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半个月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假期报社实践生活。
第4篇 2023年7月新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1.发新闻不能着急,按规律来,编辑让找的赶紧找。速度固然重要,但是质量更重要。
2.看新闻要快更要仔细,网络编辑的本事就是迅速找到新闻点。这是个理论上容易,做起来难的事,就得多练。
3.下功夫多看新闻,好新闻、好标题(好新闻点)要积累,参与大的新闻报道事件记心得(这是以后的事)。
4.对手就是老师,每天抽空看看对手的新闻,标题抓的新闻点,明白自己的不足。
5.尊重标准,不要耍小聪明,牢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6.不要懈怠,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一分收获。
对于网络新闻的理解:
前景无限美好。
对于新闻的再认识:
1.没有正确的,只有合适的。
2.功夫在于平时,功力在于积累。
3.不懂得政治,就不懂得新闻。
4.新闻背后就是各种势力博弈,各种势力博弈背后就是利益争夺;有时涉及的势力天大,有时是鸡毛蒜皮。
对于学新闻的认识:
不要迷信课本,更不要迷信老师。学校里讲的多半是没用的,但是学校的教育能教会我们一种思维方式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对于学新闻来说,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效果最好。
师傅:行业老手
徒弟:钟爱这一行
第5篇 大学生暑期实习报告新闻专业
暑假开始不久,我便来到_____日报—_____周末新闻采编中心实习,实习了半个多月,了解到一份报纸要制作出来所需的采编制作等一系列的程序,并切身实践了新闻的采访与写作。在这期间学到了不少知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相信这些收获能为以后的学习带来好处。
7月14日,我独自来到_____日报,这个我从未到过的地方,看到办公大楼的那一刹那,我惊呆了,原以为只是有几间小小的办公室,原本有的自信一下子没了,却多了几分紧张。门口保卫处的叔叔不让我进去,听到我说是来应聘实习生,直接说了一句“回去吧!已经招满了。”我手足无措,没有里面任何人的联系方式,我怎么进去?迟疑了几分钟,我又鼓起勇气,问到了办公室的号码,几经周折最后见到了董主任,起初听到我是大一的,立刻叫我回去明年再来,可能是我真诚的样子感动了他,最后他答应了,把我介绍给一位记者姐姐,要她以后出去采访都带着我。原本沉重忧虑的心情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是的,我找到了实习单位。我不用再为这次暑期实习焦虑,之后的学习中,我很认真、也积极主动的请教,我的表现让老师们比较满意,更可喜的是我还结实了几个实习朋友。
现在想想,我从第一天进入报社的茫然不知所措到熟练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实习任务,整个过程,我学到了很多,做事的,为人的。真的很感谢这次实习,虽然有苦,却也乐在其中。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除了不断看报学习来提高新闻写作水平,还分别采访了在小平故居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日全食、三星级公厕的开放、_____赛区的篮球联赛(为期九天,每天都得跟踪报道)每次采访后我都立即写稿,然后叫指导老师帮我修改,总共发了,对这个结果不是很满意,因为我错过了一些好的新闻,比如晚上逛超市见到在附近居住的市民都坐在休息区吹空调,本来很好奇,很想知道营业员对此的看法和态度,却没有去采访,一天后这个新闻就出来了。对于这样的,总会觉得很遗憾,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对新闻的敏感性我还很缺乏,也或许我还缺少去采访的勇气。这些毛病都需要克服,不然怎么能当好记者呢?我认为当一名好记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因为记者要时常与人打交道。
2.好记者需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当有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你的节奏很慢,那么当你到达现场也许已经人去楼空,一无所获。
3.在实习时要给自己定好位。在实习中,态度要端正,虚心请教;在做新闻时,一定要把自己当成报社一员,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争取多写新闻,多发新闻,并要维护新闻的客观、公正。让就的各方面素质真正得到提高。
4.以后的学习中要拓展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由于新闻需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的知识也需要十分全面,光有专业的新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想,多读,多学,为将来投身新闻业做好准备。
5.作为记者,要永远都保持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和一颗敏感的心。
除了出去采访,之后写稿子,就是坐在办公室学习了,看报是每天必做的事。看久了,会犯困,然后总想出去走走,想挖掘些新闻线索,偶尔也会感叹抱怨这里地方太小。
我想:记者与公众间有一种默契,记者得尽力为读者、观众和听众提供事实真相,公众相信记者的报道公正、完整、准确。这个默契很重要,因为人们是依据他们读到的和听到的来采取行动的。很喜欢看记者姐姐改稿子,学习他们的措辞与表达技巧。通过学习,我明白了:1.写新闻稿时,每件事情都要用某种一定的方式来叙述,只能按事件本身的特点写;
2.要简明扼要,不能过于冗长,故事的核心人物最好放进导语里面;3.稿子中不要忘记回答读者可能产生的任何一个问题,不要在你的报道中留下任何漏洞。
4.新闻稿还要具有地方色彩,语言尽量显得贴切易懂。
采访时也有很多讲究,比如观察被采访人的态度,记者提问时的措辞,聆听的态度等。要想得到最真实的回答,就得让一切显得自然,轻松。相信这些都能体现一个记者的素质与能力!
实习中,常常会联想到一些专业理论知识,验证了一些理论的正确性。例如在传播学中学到的:沉默的螺旋、拟态环境、使用与满足理论、人民的选择假说、把关人等,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对应,让我对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以致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新闻是跑出来的”一点也不错!记者必须及时的赶到事故现场,尤其是对图片的拍摄,更得抓紧时间。篮球联赛中,他们拍了好多精彩的图片,如灌篮,防守,对手摔倒,裁判果断吹哨,休息时擦汗等这些精彩的瞬间。
作为未来的记者,首先要有好奇心,要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事,以及这件事的第一手资料。还要有能看到准确细节的眼力。要有勇气面对事实,勇于正视报道了与自己的信仰相矛盾的东西产生的而后果。要有勇气在竞争的并施加压力的局面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必须掌握事实,并且在收集事实时敢作敢为。记者的工作是艰苦的,花体力、动感情、费脑筋,报酬也不一定丰厚,但我想他们一定是受到工作的鼓舞而继续工作着。
要做一个合格的记者,我还差得很远,目前能做的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多到图书馆学习,不断增加文化底蕴和知识积累。上网学习关注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多看报刊杂志、电视节目,学习专业技巧。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第6篇 2023年度新闻专业大学生寒假实习报告
2023年度新闻专业大学生寒假实习报告范文
新闻专业老师经常鼓励我们新闻学子,利用自己的假期,有条件的话去外面实习,而我也不断的听到学长学姐们对自己说,新闻专业实习很重要!还有学姐学长告诫我们说,走出去社会实践会学到很多我们课堂以及书本以外的知识!
这次实习,我收获颇多,它让我真正地明白新闻这份工作要多多实践,同时也要给自己武装思想,成为一个有主见、有思想的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首先,我实习的经历告诉自己要勇敢一点,对自己以后的不论是实习还是工作也好都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勇敢一点,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去争取,事在人为!
早在大一的时候,我就和身边的朋友探讨过实习的问题,当时绝大部分人都持有一种消极的观点,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大家伙都认为,现在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面子,哪怕一个小小的县城,这种不良的风气更加猖狂!于是,大一的暑假我并没有足够的勇气自己去尝试争取实习的机会,而是坐等!然而这个寒假,我回想起自己在大一一个暑假碌碌无为,我告诉自己要做点什么:鼓起勇气去尝试!我想我不该是失败在“想”的这个阶段,再怎么样也得踏出“想”这一步,要知道被拒绝也是一种进步,因为我曾经努力过了!
事实证明就该去尝试!
有些事情我们之所以会想的很消极,只是因为看多了别人的不幸,然后又习惯性地将所有的不可能都套在了自己身上,认为几乎没有任何成功的机会!就这样,我们大多数人畏惧了,没有去争取!也许正是这外人看来不可能的百分之一的机会成就了自己!
我们不该在不尝试的情况下就一棍子打死所有可能!我们应该勇敢地去要求这个机会!专业课上,王卫明老师、王博士说过,所有的机会都要自己去争取,厚着脸皮去要实习!这个实习机会,我一连跑了很多回,先是找到电视台记者,然后是副台长,再之后是台长、副局长,最后是局长!每换一个求实习对象都意味着被无情的拒绝,在心底给自己默默鼓励!其中也有过放弃的念头,甚至面对一次次的拒绝有过哭泣!
大学还有两年半,大四那一年,毫无疑问,无论自己愿不愿意都得去实习,除非选择考研!在以后我都会拿这个例子鼓励自己勇敢向前走,不懦弱!
其次,就是在实习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给我很大的触动!让我深深明白一个媒体机构,要想它的员工,很好地工作,完美的体现他们的新闻理想,就得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犹记得张振庭老师在新闻事业史的课堂上说过的一句话“南方周末的记者待遇是很高的,所以他们的记者可以放开来追求自己新闻职业理想!”曾经在鲁迅的小说中,也不止一次写到过,没有经济基础是注定走不远的!实习发生的很多事情清清楚楚的告诉我,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新闻这个行业!
无论是新闻行业中的人也好还是局外人士也好,都知道新闻记者有拿红包的不好事情,而这样的事情也一度不断地被曝光,导致人们对记者这一行业的侧目,嗤之以鼻!这其中当然免不了是一个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出了问题,但是我想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个人思想问题,还有的是这个社会的问题!
在我实习的单位,连一台象样的摄像机都没有,一个专题搞起来都没有足够的资源,政府的投入并不是很多!这让我不由地想起,有人为中国减少贪官出了这样一个主意:在保证每一个官员的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再适当地增加官员们的收入,以让他们没有贪污的理由!且暂不说,这个实行性到底行不行,至少这个说明一个问题,人们的很多欲望的产生是由于某一个方面没有得到满足!回到新闻工作者这个话题来说,如果他们的生活基础可以象南方周末的记者那样得到保障,同时,提高当记者的门槛,提高个人的政治思想修养,那么记者收红包的事情是不是会减少呢!?要知道每一个踏出象牙塔,走进新闻这一行业的人都是怀揣着崇高的职业理想,他们都具备一定高度的素质!
同时,在实习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在新闻领域工作的人都懂得新闻其中的奥妙所在!曾听到带我的师傅说,上司不是新闻界的人士,不懂得新闻应该怎么做,所以很多很好的专题不能够引起上司的注意!这就不仅仅是物质方面得不到满足了!
在很多比较偏僻,比较贫穷的地方,我想这个状况一时之间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好在咱们中国媒体这一个行业也在不断地朝着更加好的方向发展,不断地进行着改革!那么在这样的一些问题得到改善之前,我觉得一个有理想的新闻学生都应该给自己定一个高的目标,到大媒体,知名媒体去实现的职业理想!在大学期间好好学习,好好的武装自己,这样才能够期待到时候展翅高飞!
最后也是这个实习让我明白王博士教给我们的一句话“要么自己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要么让别人成为你的专家”!当然我们新闻稿件当中,要求的是不要将记者写入里面,而是通过别人的眼睛,别人的嘴巴来说明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记者可以不具备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
其实,在我看来,思想理论体系远比有一手好的写作能力要强百倍!按照很多在新闻职场工作的人来讲,一个人的新闻写作完全可以通过模仿来形成!我记得我的另外一个师傅,他就是说他自己之前不是搞新闻的,可是最后他依然可以在新闻这条道路上走下去!这个问题相信很多新闻学子都是知道的!我们也不断地听到老师或者网络上的数据间接地告诉我们,新闻学子近年来出现不断地被其他非新闻专业人抢掉了饭碗!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那些非新闻专业的人员并没有学过新闻知识,为什么他能够被招聘,甚至于做的比我们新闻学子更好!我想这就在于其他非新闻专业人士在进入新闻行业时已经具备了媒体所需要的“思想灵魂”,剩下的老总只需要花一点时间指导他们的写作而以,而我们新闻学上所强调的“新闻是一门杂学”,导致很多新闻学子没有能够专学。或许在论及什么天文地理等等各个综合知识,其他非新闻专业人士比不上我们,但是我们缺少了现在媒体所需要的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思想,独特见解,观点!
大二上学期王博士请了一个很“牛逼”的老师来给我们讲课,姓陈!当时陈老师说到报纸的营销的时候就有说道,现在媒体并不招专门的新闻人士来做广告报纸营销这方面的工作,而是交由非专业人士来做!这个问题就如同媒体不招新闻学子而招飞新闻专业学子一样!虽然我们一直强调不要将新闻作为一门技术来学,然而对于一个已经有了自己一套领域思想体系的人来说,这个新闻工作就是一门技术活,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思想,“专学”知识是新闻行业的灵魂所在!
所以,这次实习告诉我,新闻记者“杂学”固然很重要,但是“专学”更重要!“杂学”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就达到,只要多看看报纸,多关注关注新闻,那么你就会“杂”。而专的话它是要你花很久很久的时间来熟练地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就这个角度而言,媒体人员不要新闻专业学子是大势所趋,是正确的选择!
所以让我们多多的朝自己所感兴趣的一个领域来形成一个自己的思想体系吧!
这次实习给自己太多感触,告诉自己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大学期间我们普遍会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我想这个时候假期报告就是一个很好的试点!
第7篇 2023年新闻专业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
在家呆了不到两周时间,又赶上了世博会,他又整装待发。前一天,我给他买了票。这次,他不像两会前那般殷勤叮嘱,也许对我也放心了。(他的言外之意是按老规矩行事)
小插曲
在两会结束的短短十几天里,适值报社改革,报社主编工作调整,王老师成功当选科教文卫部主编,上任第二天,就为本部策划一大稿,当时获“a-”。当时,3月份xx报社内部刊物《xx报人》显示这样一系列数据:“ 1月份稿件共4783.4,其中a稿无;a-稿20.0,占总篇数比例0.42%;b+稿344.,占总篇数比例7.20%;b稿2591.,占总篇数比例54.17%;b-稿1466.,占总篇数比例30.65%。2月份稿件质量统计中,a稿无;a-稿,占总篇数比例0.16%。
世博会,王老师策划的月光宝盒号系列报道,得到了上海媒体的赞扬和学习,也获得当月xx报总编辑奖。这些虽与我无关,但让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是新闻人,怎样做好新闻。
“主编助理”
自从王老师当选主编,其他老师都改口为“王主编”,但我还叫“王老师”。其实,我跟王老师实习以来,他基本上都是把写稿的机会留给我,他曾对我说,自己也是从实习生过来的,知道实习生的不易。
第8篇 2023年新闻专业大学生暑假实习报告1500字
实践活动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假期报社实践生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3年新闻专业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阅读!
这次寒假,我有幸在百色电视台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1月27日,我和几个团友一块儿来到xx电视台,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电视台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电视台的记者。第一天刚去,主要是熟悉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指导老师安排第二天就让我们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们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但事情总有不尽人意,在百色电视台实习的学生较多,他们几乎都是大三的新闻专业的,我们几个在新闻专业用语和获取新闻方面都比我们多。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以后的每天早晨,我们提前半小时到报社,主动找指导老师询问有没有采访任务,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实在没有,就向教师请教一些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问题,同时在阅览室看一些与新闻写作有关的杂志,我们的执着与主动获得了指导老师和主编的好评,我也体会到: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与指导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是不容易的。记得有一次召开稳定工作会议,会议在下午2:15开始,指导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在2:00之前到达会场,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散会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都没有带伞,也许是时间观念的“驱使”,记者老师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雨林,我们却躲在后边不走,等回到报社时,发现记者们已穿着湿透的衣服开始工作了。我才体会到:记者们在享着“无冕之王”的称誉背后还经历着多少辛酸,担负着多少社会责任。
电视台里有一位姓黄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采访写作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们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字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字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们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字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黄前辈的办公室时,我们发现黄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们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假期实践的结束语。
忙碌而有趣的假期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们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有幸在电视台学习,是我的兴趣所投。如今,回首实践的半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第9篇 新闻专业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
实习情况简介
实习时间:2月27日—6月4日
实习单位:xx报社
xx报指导老师:xx
发稿情况:共130多篇;其中,独立写稿100篇,
独立策划专题。
实习报告共分为两个篇章(经历篇和感悟篇)和一个小总结
经历篇
第一天
大三上半学期,因为已和xx老师有过几次交往,并参与了几次采访活动,所以第一天跟着王老师实习,我们配合的还算不错。
2月26日下午,王老师联系我让第二天跟他去采访,这意味着我第二天要直接“上岗”。在电话里,王老师还交代让带50元和照片,这是办“实习证”的东西。第二天,我直接去采访,当时由于路不熟,王老师比我早到。他把办证材料拿走就直接回报社了。我中午回到报社,证已办好,他害怕门岗不让我进,特地打电话说已给门岗交代过,并把证放在了门岗上。
第三天
我实习的时间很不巧,正赶上全国两会。王老师作为创造了xx报最高发稿记录的首席记者,当然要参与这种盛会。走之前,他特地交代关注教育网站,有新闻及时通知他。
全国两会
王老师离开第一天,也是我实习第四天。由于刚接触,感觉“诚惶诚恐”。因为老师不在,似乎失去了“靠山”,但也轻松自由了很多。
就这样,一有新闻(教育部网站或省教育厅网站发布消息),我就先给王老师发短信,然后由他来判断有无新闻价值。写好后有哪个老师把关,署上哪个老师的名字,他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有时他qq在线,我就把写好的稿子传给他,没问题直接让我用“文涛”软件传。
但有时我也自作过主张,直接传。那次已是晚上10点,王老师从北京来电,说是编辑给他说我传了稿,但他在网上没找到,问我在哪里得到的消息,怕出错,他再看一遍。还又三令五申一定要找个记者老师把下关,要是出错了,担不起责任。我被他这种认真精神震撼。
他在北京期间,外出采访都是短信通知我或qq留言。在此期间,都是自己独立采访。我给王老师说怕写不好,出错,王老师常说他相信我的实力。
世博会
至今,王老师给我的印象,总是每天步履匆匆,每天总是很忙很忙……
在家呆了不到两周时间,又赶上了世博会,他又整装待发。前一天,我给他买了票。这次,他不像两会前那般殷勤叮嘱,也许对我也放心了。(他的言外之意是按老规矩行事)
小插曲
在两会结束的短短十几天里,适值报社改革,报社主编工作调整,王老师成功当选科教文卫部主编,上任第二天,就为本部策划一大稿,当时获“a-”。当时,3月份xx报社内部刊物《xx报人》显示这样一系列数据:“ 1月份稿件共4783.4,其中a稿无;a-稿20.0,占总篇数比例0.42%;b+稿344.,占总篇数比例7.20%;b稿2591.,占总篇数比例54.17%;b-稿1466.,占总篇数比例30.65%。2月份稿件质量统计中,a稿无;a-稿,占总篇数比例0.16%。
世博会,王老师策划的月光宝盒号系列报道,得到了上海媒体的赞扬和学习,也获得当月xx报总编辑奖。这些虽与我无关,但让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是新闻人,怎样做好新闻。
第10篇 2023年11月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实习更接近于一次独立学习,而不是一份真正的工作。这次香港有线新闻台的实习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经历,香港媒体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精神让我更加感受到作为一个记者的使命感和态度。
一 关于有线电视新闻台
有线电视新闻台简介:有线新闻台是全球首个全日二十四小时以广东话广播的新闻频道,包括《重点新闻台》、《财经资讯台》、《24小时新闻台》、《直播新闻台》四条频道,拥有五百多人的新闻团队,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有线电视新闻台更是香港首间建造“全数码新闻中心”的媒体,率先带领香港进入全数码广播。
二 实习前的准备
因为有线新闻台没有在内地落地,所以在之前一直没有看过它的节目。也可以说对它根本不了解。上网所能查到的资料也很有限。对它的了解,也是停留在学院老师对它的介绍。不过,在出发前,多留意有关香港的新闻,看tvb和亚洲电视的新闻,不但助于多了解香港最近的新闻热点,还可以对新闻媒体的制作模式有个初步的了解。
另外,去香港实习临出发前,还要注意检查好自己的证件是不是已经办好,行李是不是带齐。这些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如果不做好,那么就会给实习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 实习工作
这次能去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实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因为对于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多实践。多出去外面看看其他地方的媒体运作方式。而在香港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新闻环境,有线新闻台是我们更进一步学习的理想平台。第一天去新闻台报到的时候,港闻部的采访主任黄庆州先生第一句告诉我们的就是:“你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学到什么取决于你的态度。”而且他还补充说,来实习的意义,就是把我们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电视台不会从头开始教我们。这翻话,是个指引,也是个提醒,他让我明白到,在以后的五个星期内,能学到什么东西,都是靠自己。而且我们也不仅仅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所代表的也是我们学院,还有他们对内地学生的印象。
港闻部——每天都像是打仗
说港闻部(也叫assignment desk)是整个新闻台最忙碌的地方一点都不为过。每半个小时更新一次的新闻,几乎每一条新闻都要有follow up。有时候,一条新闻,又需要几个记者采访不同的部分,而这些新闻又是耽搁不得的。在assign desk里,真的可以充分感受到什么叫做跟时间赛跑。
在港闻部实习的三个星期里,我们一般都是以观察为主,高等法院,政府总部,教统局和立法院是我跑得最多的地方,其实就是法庭、教育和政务这几个线条的新闻跟的最多。跑多了,也自然而然的跟负责这些方面的记者渐渐熟落起来,看多了他们问问题的形式,以后独自做采访,也上手得比较快。
每天晚上十点左右,记者就要打回台里查自己的assignment,知道自己第二天要采访什么新闻。在新闻量多的时候,一个记者一天内做五条新闻也是很正常的事,这是在内地媒体实习的时候绝对无法想象到的。
而team work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点,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也是经常强调的一点。一条新闻的出来,不是记者一个人或者是编辑一个人的功劳。它需要全部人都很优秀,如果是在拍摄环节中,摄影师拍得不好,挤不到好位置,那么无论记者的稿写得有多好,画面不好看,这不是一条好新闻。又或者,如果负责开车的司机,不熟悉路段,稍微开错了几个路口,或者是错了几个红红绿灯位,那么新闻做得再好,被其他电视台先播出了,那也是输了。所以,即便是看起来很小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team work里的成员不合作,做得不够好,那么都会直接影响到这条新闻的质量,长远来说,会影响到整个台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新闻台里面不强调英雄主义的原因。
另外,香港的电视新闻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他们不喜欢在新闻中出现具体的时间,这是因为有些重要的新闻在整天甚至隔天都要重播,如果新闻里面出现“今日早上”,“今日下午5点”这样的时间词,就会混淆观众。香港媒体的新闻较之内地短,一般都是每天1分钟到1分半钟。在半个小时的新闻内,所含的资讯量就会加大,也是为了适应香港人节奏快,对资讯的要求快,准,好的习惯。
在观察了三天之后,我得到了第一次自己实践的机会:在一个公开场合上采访教统局局长李国章。
因为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香港教改一直是个热点关注的新闻,所以每逢教统局长李国章出现的公众场合,都会聚集一大批媒体的记者在外等候。当我到达了会场时,教统局的io(information officer)在一开始就说李先生今天大概都不会接受媒体采访了,大家都似乎认为今天也是不会有收获。但是大家也还是继续等李国章出来,准备突击采访。
教统局的io又表示说李国章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我们又马上把麦克风插上,等待李国章出来接受采访。在采访完毕后,记者们大多数都会聚集在一起,互相参考大家所记录到的笔记和听回录音,来确保自己没有漏掉任何的信息,有些不确定的还会反复问。而相互之间也会参考一下这条新闻怎么报。再打电话回各自的台里向采主报料。在这次报料过程当中,我自己也犯了一个错误,我向采主说李国章没有回应我们问的问题。因为这样的说话,我是听到另外一个媒体的记者这样报料回她的台里的,所以我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想当然的觉得也应该是没有回应的,就这样跟采主说了。采主当时没有说什么,就是叫我把派到的beta带和音频先传回台里,让他听。等新闻出了以后,采主再打给我说,其实李国章从他的问题中已经是回应了我们问的问题了的,只是说得方式比较婉转,所以以后的采访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分析,要注意听被采访对象回答的问题,如果遇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还要继续跟进下去。有时候,新闻的角度和内涵,就是这样靠记者挖掘出来的。
后来渐渐多了自己采访的机会,每次的采访回来,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幸好记者们都很乐意帮助我,告诉我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例如说,刚开始采访时,问的问题关联性不够强,不够针对,有时问问题又过于绝对,令到被访对象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又或者问完一个问题后没有跟进。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都有强调过要避免的,听的时候好像很容易,但是到了自己真正操作的时候,经常都是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题目和采访对象,手忙脚乱,一拿麦克风,学到的东西就丢掉了一半,心里紧张得被访对象回答什么都记不清楚,也无法说按照他们的回答继续跟进问下去。后来自己总结的时候,也认为,在实习的过程中,保持平稳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不能遇到什么自己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时,就慌慌张张的。
港闻部里,给我感受最大的一点就是压力。无时无刻都感受到压力。在香港一个这么小的地方就有那么多的媒体,一条新闻做得好不好,大家都有目共睹。做得好的记者,通常都是行家争相交流的对象,在业内很受尊重。
当一个记者,在体力和脑力上要付出很多,当一个香港的记者,要付出的是双倍的体力和脑力,这也是香港媒体竞争的激烈情况所决定的。记得年前在维多里亚公园,做特首曾荫权的直播的时候,记者和摄像师就像洪流一样,围着曾荫权,大家都是想要抢到一个好位置,我和同行的记者都被踩烂了鞋子,甚至连裤子都被扯破了。
专题部——专供我啃带子的圣地
专题部一周出两档节目,一个叫《香港刺针》,由梁文道主持。专门针对热门的事件,主持和嘉宾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形式有点类似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不过不同的是,《香港刺针》的节目里面还会插入记者对这个谈论的题目做制作的外拍,另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不是单纯的talk show。另外一个是《时事宽频》,是类似于香港电台的《铿锵集》的一档专题节目,相对《香港刺针》来说,《时事宽频》的题材更为广泛,可以是当前的新闻热点,也可以是历史人文,科学技术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时间只有一周,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一周的收获特别的丰富。专题部对于我来说,像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让我静下心来吸收他们前人做过的专题片。每天一早上班,我就是抱着一叠有小山高的纪录片,跑去剪片室看。一天下来,可以看差不多7、8个小时的片,但是自己都不觉得累,反而一边看,满心欢喜的写笔记,抄下他们好的制作方式。一个星期下来,写满了一个笔记本。
第11篇 2023年10月份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这个社会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很残忍的,尤其是对我们大学生。人才泛滥似乎成为了市场的主流,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难上难,所以对于实习我们似乎就更应该重视了,因为这个社会容不下没有经验的我们,所以一直坚持要实习。要让自己更充实,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实习的时间是很短暂的,有好多东西都需要去学好,辛苦但又快乐。终于在考虑了好几个星期之后,今天终于真的提出结束在中央电视台《体育新闻》节目的实习,说句心里话有点不舍。从一个只有满腔热情的热爱体育的学生到一名初步掌握体育新闻制作的实习编辑,这里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这里有毫无保留的前辈,刚刚熟悉的朋友和那永远弥漫的笑声和欢乐,还有知识和经验。
从200x年x月来到这里不知不觉已经二个月了,时间过得真快,记得刚来的那天,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我坐在大家面前,心中满是忐忑。中央电视台的《体育新闻》一直是我最钟爱的节目,而今天也要加入她了,虽然只是实习,但这其中的喜悦尤其充实,让我有些不敢相信。于是在心中我默默的想,一定要努力不要让机会白白溜走。机遇是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我用眼睛用嘴学习,虚心多看多问多学,渐渐的了解了新闻的制作过程,而且最后我还发现我可以帮得上忙了。从写口播到给被人打下手,到自己制作一条新闻,能力和自信在我的体内共同增长。终于在第二个星期里,我的处女作播出了,看着自己已经看了好几遍的新闻终于上了大屏幕,想象着无数观众坐在电视机前看着这条新闻,我突然有了一些复杂的感想。我为自己的进步感到欣慰,对前辈们的信任充满感激,同时也感到了压力,为上亿观众服务我要更加努力。这样的信念一直鼓励我,督促我。二个月来我共制作新闻百余条,虽然有些并没有播出,但我都把他们作为锻炼,可以说这些新闻就是我向更高处攀登的垫脚石,踩在它们上面我发现我可以看得更远。渐渐的我开始融入了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我常常想象自己就是他的一员而不只是一名过客。把他想成自己而不是别人!
最后还是得选择离开,因为学校还有好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处理,真的很想对这几个月说声感谢,感谢她把我从无知拉到了懵懂,然后在慢慢的从懵懂到有一定的基础,到有经验。
第12篇 xxxx年新闻专业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
实习情况简介
实习时间:2月27日—6月4日
实习单位:xx报社
xx报指导老师:xx
发稿情况:共130多篇;其中,独立写稿100篇,
独立策划专题6篇。
实习报告共分为两个篇章(经历篇和感悟篇)和一个小总结
经历篇
第一天
大三上半学期,因为已和xx老师有过几次交往,并参与了几次采访活动,所以第一天跟着王老师实习,我们配合的还算不错。
2月26日下午,王老师联系我让第二天跟他去采访,这意味着我第二天要直接“上岗”。在电话里,王老师还交代让带50元和照片,这是办“实习证”的东西。第二天,我直接去采访,当时由于路不熟,王老师比我早到。他把办证材料拿走就直接回报社了。我中午回到报社,证已办好,他害怕门岗不让我进,特地打电话说已给门岗交代过,并把证放在了门岗上。
第三天
我实习的时间很不巧,正赶上全国两会。王老师作为创造了xx报最高发稿记录的首席,当然要参与这种盛会。走之前,他特地交代关注教育网站,有新闻及时通知他。
全国两会
王老师离开第一天,也是我实习第四天。由于刚接触,感觉“诚惶诚恐”。因为老师不在,似乎失去了“靠山”,但也轻松自由了很多。
就这样,一有新闻(教育部网站或省教育厅网站发布消息),我就先给王老师发短信,然后由他来判断有无新闻价值。写好后有哪个老师把关,署上哪个老师的名字,他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有时他qq在线,我就把写好的稿子传给他,没问题直接让我用“文涛”软件传。
但有时我也自作过主张,直接传。那次已是晚上10点,王老师从北京来电,说是编辑给他说我传了一篇稿,但他在网上没找到,问我在哪里得到的消息,怕出错,他再看一遍。还又三令五申一定要找个老师把下关,要是出错了,担不起责任。我被他这种认真精神震撼。
他在北京期间,外出采访都是短信通知我或qq留言。在此期间,都是自己独立采访。我给王老师说怕写不好,出错,王老师常说他相信我的实力。
世博会
至今,王老师给我的印象,总是每天步履匆匆,每天总是很忙很忙……
在家呆了不到两周时间,又赶上了世博会,他又整装待发。前一天,我给他买了票。这次,他不像两会前那般殷勤叮嘱,也许对我也放心了。(他的言外之意是按老规矩行事)
小插曲
在两会结束的短短十几天里,适值报社改革,报社主编工作调整,王老师成功当选科教文卫部主编,上任第二天,就为本部策划一大稿,当时获“a-”。当时,3月份xx报社内部刊物《xx报人》显示这样一系列数据:“ 1月份稿件共4783.41篇,其中a稿无;a-稿20.04篇,占总篇数比例0.42%;b+稿344.5篇,占总篇数比例7.20%;b稿2591.2篇,占总篇数比例54.17%;b-稿1466.3篇,占总篇数比例30.65%。2月份稿件质量统计中,a稿无;a-稿4篇,占总篇数比例0.16%。
世博会,王老师策划的月光宝盒号系列报道,得到了上海媒体的赞扬和学习,也获得当月xx报总编辑奖。这些虽与我无关,但让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是新闻人,怎样做好新闻。
“主编助理”
自从王老师当选主编,其他老师都改口为“王主编”,但我还叫“王老师”。其实,我跟王老师实习以来,他基本上都是把写稿的机会留给我,他曾对我说,自己也是从实习生过来的,知道实习生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