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ōng

中土


拼音zhōng tǔ
注音ㄓㄨㄥ ㄊㄨˇ
词性名词

中土

词语解释

中土[ zhōng tǔ ]

⒈  中原地带。

中土名士。

central mainland;

⒉  泛指中国。

China;

引证解释

⒈  中等的土壤。

《管子·地员》:“中土曰五怸,五怸之状,廩然如壏,润溼以处。”

⒉  指 冀州。

《淮南子·墬形训》:“正中 冀州 曰中土。”
高诱 注:“冀,大也,四方之主,故曰中土也。”

⒊  指中原地区。

汉 陆贾 《新语·怀虑》:“鲁庄公 据中土之地,承圣人之后。”
《后汉书·循吏传·任延》:“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 江 南者皆未还中土。”
元 王恽 《灵岩寺》诗:“中土论名刹,兹第一巖。”

⒋  指 中国。

《后汉书·西域传论》:“其国则殷乎中土。”
《法苑珠林》卷十五:“西方写经同祖梵文,然三十六国往往有异。譬诸中土,犹有篆籀之变体乎!”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我中土 华 人曷不乘时忿,勿为妖惑自縻。”
阿英 《胡沙随笔·卖碑记》:“他们自从踏入中土,现在是一个个都成了财翁。”

国语辞典

中土[ zhōng tǔ ]

⒈  中原地区。

《淮南子·墬形》:「正中冀州曰中土。」
《汉书·卷七七·毋将隆传》:「哀帝崩,莽秉政,使大司徒孔光奏隆前为冀州牧治中山冯太后狱冤陷无辜,不宜处位在中土。」

⒉  中国。

《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论曰》:「余闻之后说也,其国则殷乎中土。」
《南史·卷三三·范泰传》:「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

英语Sino-Turkish

德语China (S)​

法语terre du milieu, (nom donné à la Chine)​


新华字典解释

土壤:

地球表面陆地上具有一定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是岩石的风化物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发展的。它能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对耕地上的土壤起着影响作用。

中等:

1.介于上等与下等或高等与初等之间的等级。

2.形容(身材)不高不矮。

冀州:

1.古九州之一。

2.指今陕西和山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山东西北和河北东南部地区。

3.自汉至清行政区划名。汉武帝时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大致为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西端和河南省北端。后代辖境渐小﹐治所亦迁移不一。

4.古代称中原地区。

中国:

①古时“中国”含义不一。或指京师为“中国”。《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中国,践天子位焉。” 裴驷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为中国(以其在四夷之中)。《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又《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而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河南省极其附近地区,后来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晋书.宣帝纪》:“孟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中国”指立国于黄河中下游的魏国),甚至把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 也全部称为“中国”。《史书.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始专指我国家全部领土,不作他用。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③中国(madhya-desa)。古地名。即恒河中下游一带的中印度,佛教徒译称“中国”。见《法显传》。

中土相关成语

  •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 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
  •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 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
  •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日中必昃,月满必亏
  • 日中必移,月满必亏
  •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 急惊风撞着慢郎中
  •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 取法于上,仅得乎中
  •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 兵来将迎,水来土堰

分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