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
词语解释
和声[ hé shēng ]
⒈ 依据和弦的组成和相继进行谱成的音乐作品的结构。
英harmony;
引证解释
⒈ 和谐的乐音。
引《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故和声入於耳,而藏於心。”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使丝竹与俎豆并存,羽旄与揖让俱用,正言与和声同发。”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致语口号》:“高秋爽气明宫殿, 元祐 和声入管絃。”
⒉ 调和声调;协和声调。
引《书·舜典》:“声依永,律和声。”
孔 传:“言当依声律以和乐。”
周秉钧 注引 俞樾 曰:“依其所咏以定五声,是谓声依永。又患其不和也,而以六律六吕和之,是谓律和声。”
《旧唐书·音乐志三》:“礼惟崇德,乐以和声。”
刘师培 《文说》:“和声依永,八音於焉克谐;六律五声,五言於焉出纳。”
⒊ 音乐术语。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声。
⒋ 词、曲中的衬词。原为歌曲中常由他人应和的部分,如“贺贺贺”、“何何何”之类。
引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 唐 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復用和声。”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唐 人朝成一诗,夕付管絃,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
⒌ 随声附和。
引明 李贽 《圣教小引》:“余自幼……尊 孔子 不知 孔夫子 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説研,和声而已。”
和谐的乐音。 《国语·周语下》:“夫耳内龢声,而口出美言,以为宪令,而布诸民,正之以度量,民以心力,从之不倦。”
韦昭 注:“耳闻龢声,则口有美言,此感於物也。”
国语辞典
和声[ hé shēng ]
⒈ 歌曲中一人或众人应和的部分。
⒉ 音乐上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发声。
新华字典解释
语调:
1.指朗读或说话的高低轻重快慢等。表示一定的语气和情感。
2.指言论的调子。
3.笔调。
几个:
少数的。如:相对来说没有几个朋友。
总是:
1.总归是;全都是。
2.纵然是;即使是。总,通“纵”。
同时:
1.同时代;同一时候。
2.犹当时,那时。
3.并且。
发声:
1.发出声响。也指发出一声。
2.透露风声。
3.发出呼声﹐阐发见解。
和声相关成语
-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 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
-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 远来的和尚会念经
- 躲得和尚躲不得寺
- 跑了和尚跑不了寺
-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 走了和尚走不了庙
-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 和氏之璧,隋侯之珠
- 和气致祥,乖气致异
- 和氏之璧,夜光之珠
-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千锤打锣,一锤定声
- 千棰打锣,一棰定声
- 千形一貌,百喙一声
- 乖气致戾,和气致祥
-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分字解释
猜你喜欢
- kuǎ shēng yě qì侉声野气
- shēng qì xiāng tōng声气相通
- zá hé杂和
- táng tóu hé shàng堂头和尚
- dī shēng yǎ qì低声哑气
- ruǎn shēng软声
- sháo hé韶和
- mán shēng liáo qì蛮声獠气
- xūn chí xiāng hè埙篪相和
- sǐ shēng táo qì死声淘气
- bào dé yáng hé抱德炀和
- nuó shēng傩声
- liáng xiǎo shēng梁晓声
- yán wéi xīn shēng言为心声
- zhōng hé sháo lè中和韶乐
- qiú mǎ shēng sè裘马声色
- tè lì ní dá hé duō bā gē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 hé mǐ和弭
- qiáo shēng sǎng qì乔声颡气
- wú tiǎn hé无忝和
- píng shēng liǎn xī屏声敛息
- zhǎo shēng bù lā qì爪声不拉气
- jùn shēng俊声
- huà dí huò wán画荻和丸
- biàn zhǐ zhī shēng变徵之声
- pìn shēng làng qì牝声浪气
- zhōng huá rén mín gòng hé guó guó g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 lóng xīng hé yì隆兴和议
- táo shēng dòu qì淘声斗气
- mín hé nián rěn民和年稔
- fēng hé rì xuān风和日暄
- fēi shēng téng shí飞声腾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