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

义士


拼音yì shì
注音一ˋ ㄕˋ

繁体義士
词性名词


义士

词语解释

义士[ yì shì ]

⒈  具有高尚道德原则或有节操、情操的或有武士度的人。

嗟乎义士。——《汉书·李广苏建传》

high-minded man;

⒉  支持正义、维护正义的人,支持公正的人。

person who upholds justice;

⒊  有正义感的人,行为正当的或公正的人;有操行、明辨是非的人。

righteous man;

引证解释

⒈  恪守大义、笃行不苟的人。

《左传·桓公二年》:“武王 克 商,迁九鼎于 雒邑,义士犹或非之。”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接舆妻》:“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宋 苏轼 《大臣论上》:“天下不幸而无明君,使小人执其权。当此之时,天下之忠臣义士莫不欲奋臂而击之。”

⒉  指侠义之士。

《战国策·赵策一》:“赵襄子 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唐 司空图 《冯燕歌》:“魏 中义士有 冯燕,游侠 幽 并 最少年。”

⒊  旧指出钱赞助刻碑的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城东南有一碑,碑文悉破无验,惟碑背故吏姓名尚存:熹平 元年,义士门生 沛国 萧刘定兴 立。”
清 翟灏 《通俗编·释道》:“汉 《曹全碑》阴:义士某千,义士某五百。义士盖但出财之人。今人出财布施皆曰信士。 宋太宗 朝避御名,凡义字皆改为信。今之信士,即 汉 碑所称义士也。”

⒋  旧时官吏把其离任后来到其原辖地的士民,称为“义士”。亦称“义民”。

国语辞典

义士[ yì shì ]

⒈  守义不苟或品行超凡的人。

《左传·桓公二年》:「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
《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倏降忽叛,变诈多端,百姓为之离心,义士为之切齿。」

烈士

⒉  出财布施,慷慨乐助的人。宋太宗时为避御名,改称为「信士」。

《通俗编·释道》引《金石文字记》:「汉曹全碑阴,义士某千,义士某五百。义士,盖但出财之人,今人出财布施皆曰信士,宋太宗朝避御名,凡义字皆改为信。」


新华字典解释

善良:

和善,心地好。亦指和善而不怀恶意的人。

仁义:

①仁爱和正义:仁义道德。

②指和蔼善良:他人挺仁义的。

义士:

1.恪守大义﹑笃行不苟的人。

2.指侠义之士。

3.旧指出钱赞助刻碑的人。

4.旧时官吏把其离任后来到其原辖地的士民,称为“义士”。亦称“义民”。

善人:

1.有道德的人;善良的人。

2.健康﹑正常的人。

3.普通身份的人。与奴仆婢妾相对而言。

4.传说中的东方种族名。

善人义士相关成语

  • 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
  • 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 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
  •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
  •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
  • 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人无有千日好,花无有百日红
  •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 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 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 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

分字解释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