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óngchī

铜螭


拼音tóng chī
注音ㄊㄨㄥˊ ㄔ

繁体銅螭

铜螭

词语解释

铜螭[ tóng chī ]

⒈  铜制的螭形的笔床、笔架。

⒉  铜铸螭头。

⒊  借指翰林学士之类的文人。

引证解释

⒈  铜制的螭形的笔床、笔架。

宋 陆游 《爱闲》诗:“睡熟《素书》横竹架,吟餘犀管阁铜螭。”

⒉  铜铸螭头。

《新唐书·百官志二》:“其后,復置起居舍人,分侍左右,秉笔随宰相入殿;若仗在紫宸内閤,则夹香案分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笔,皆即坳处,时号螭头。”

⒊  借指翰林学士之类的文人。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诗案》:“自家 章惇,才本刁顽,术偏险诈,鼠钻倖穴,因而位列铜螭,狐假权门。”


新华字典解释

文人:

1.古称先祖之有文德者。

2.知书能文的人。

螭头:

1.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及印章等上面的螭龙头像。亦借指殿前雕有螭头形的石阶等。

2.见“螭头官”。

笔架:

(笔架儿)用陶瓷、竹、木、金属等制成的搁笔或插笔的架儿。

笔床:

亦作“笔牀”。卧置毛笔的器具。

翰林学士:

官名。唐玄宗开元初以张九龄﹑张说﹑陆坚等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德宗以后,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亲近顾问兼秘书官,常值宿内廷,承命撰拟有关任免将相和册后立太子等事的文告,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往往即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北宋翰林学士仍掌制诰。清代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其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清末复置翰林学士,仅备侍读学士的升迁。

铜螭相关成语

  •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 书香铜臭
  • 棘没铜驼
  • 破铜烂铁
  • 碎铜烂铁
  • 荆棘铜驼
  • 螭魅罔两
  • 螭魅魍魉
  • 蠖屈螭盘
  • 铁壁铜墙
  • 铁壁铜山
  • 铁打铜铸
  • 铁板铜弦
  • 铁板铜琶
  • 铁狱铜笼
  • 铁绰铜琶
  • 铜唇铁舌
  • 铜围铁马
  • 铜城铁壁
  • 铜墙铁壁
  • 铜壁铁墙
  • 铜壶刻漏
  • 铜壶滴漏
  • 铜壶漏断
  • 铜头铁臂

分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