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名的成语

有关名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名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实至名归 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连动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
名缰利锁 比喻名利束缚人就象缰绳和锁链一样。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名利束缚人。宋 柳永《夏云峰》词:“向此免名缰利锁,虚费光阴。”
名不符实 名声与实际不符。作谓语、宾语;指名声与实际不符。廖仲恺《对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训话》:“所谓盛名难负,名不符实,反为见笑。”
名士风流 名士的风度和习气。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指名士的风度和气韵。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方术传论》:“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变姓埋名 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9回:“即将所有金银犒赏三军,涕泣起行,退居濮州雷夏泽中,变姓埋名,农樵为乐。”
蜗名微利 蜗名:像蜗牛角那样极微小的名声。虚名小利。亦作“蜗利蝇名”、“蜗名蝇利”。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琴瑟之事,终身已矣,蜗名微利,误人之本,从此亦不复思进取也。”
名公钜人 见“名公巨人”。
砥行磨名 磨砺德行与名节。作谓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周朗《报羊希书》:“夫下之士,砥行磨名,欲不辱其志气,运奇蓄异,将进善于所灭。”
控名责实 控:引;责:求。使名声与实际相符。作谓语;指引名以求实。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名实相副 名声和实际一致。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汉 路粹《为曹公与孔融书》:“昔国家东迁,文举盛叹鸿豫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出于郑玄,又明《司马法》。”
垂名青史 青史:书写于竹简或白绢上的典籍、史册。名字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
大名难居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后称盛名之下不易自处为“大名难居”。作宾语、定语;用于名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
隐姓埋名 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闻达,隐姓埋名作庄家学耕稼。”
惑世盗名 欺骗世人,窃取名誉。作谓语、定语;同“欺世盗名”。汉 徐幹《中论 考伪》:“于是惑世盗名之徒,因夫民之离圣教日久也,生邪端,造异术。”
声名狼藉 声名:名誉;名声;狼藉:传说中狼群垫草而卧;起来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后借以形容散乱;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补语;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蒙恬列传》:“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唐 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名垂竹帛 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作谓语、定语;指好名声。《吴越春秋 勾践伐吴外传》:“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
求名责实 责:求。按着名称或名义去寻找实际内容,使得名实相符。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要名实相符。唐·刘知畿《史通·本纪》:“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
微名薄利 指十分细微的名与利。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等。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6回:“怎知客人为些微名薄利,又无枷锁拘缚,三伏内,只得在那途路中行。”
烈士徇名 忠贞义烈之士为保全名誉而献出生命。作宾语、定语;指人重名声。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身废名裂 见“身败名裂”。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彻底失败。朱自清《史记·汉书第九》:“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
名师出高徒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作宾语、定语;用于夸奖人。钱钟书《围城》:“顾先生摇头道:‘唉!名师出高徒,名师出高徒。”
名实相符 名声或名称和实际一致。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三国 曹操《与王修书》:“君澡身澡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
钦佩莫名 莫名:无法用言辞形容。形容心中非常钦佩。作谓语、定语;用于对人或事物等。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黄道台这番说话,说得袁玉珍五体投地,钦佩莫名,从此就把回家的心思,抛在脑背后去了。”
名显天下 形容名声极大。作谓语、定语;比喻全国闻名。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钓名要誉 见“钓名沽誉”。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追求名利。元·刘祁《归潜志》卷七:“虽不可取于民奢纵害公,亦不必钓名要誉,太俭陋也。”
逐利争名 争要名誉,侵夺贪求财利。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名利心重。金·马钰《满庭芳·叹世》词:“行尸走骨,逐利争名。伤神损气劳形。”
名满天下 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管仲《管子 白心》:“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
利锁名缰 比喻名利束缚人就象缰绳和锁链一样。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名利束缚人。宋 方千里《庆春宫》词:“人生如寄,利锁名缰,何用萦萦?”
高姓大名 询问人家姓名时的客气用语。同“高名大姓”。作宾语、定语;用于客气用语。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五回:“宋江、花荣慌忙下马,扶起那两位壮士道:‘且请问二位壮士高姓大名?’”
身败名裂 地位丧失;名声败坏。现在也形容干了坏事;遭到彻底失败。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23回:“看来许多举人、进士做了官,往往因为几十两银子的贿弄,身败名裂。”
垂名竹帛 垂名:传名。竹帛:古代供书写用的竹简和白绢,借指典籍、史册。名字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作谓语、定语;指载入史册。《封神演义》五十七回:“大丈夫先立功业,共扶明主,垂名竹帛。”
无名孽火 名:称呼;孽:邪。说不出的邪火。指极大的怒气。作宾语、定语;指极大的怒气。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那里我一把无名孽火,从脚跟下直透顶门,只得碍着众亲友不好动粗。”
砥行立名 磨砺德行,建树功名。作谓语;指磨炼自己的德行。《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大名鼎鼎 鼎鼎:声威盛大的样子。主谓式;作定语;用于人和事物。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
名倾一时 倾:倾慕,钦佩。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很大。作谓语、定语;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清史稿·艺术·王时敏传附原祁》:“王翚名倾一时,原祁高旷之致实过之。”
行亏名缺 行:行为,德行。德行亏损,名声低下。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高则诚《琵琶记·丞相发怒》:“自小攻读,从来知礼,忍使行亏名缺。”
无名火气 见“无名火”。
钓名欺世 作伪求取虚名,欺骗世人。作谓语、定语;同“欺世盗名”。清 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不过挪移借贷,改窜添补,便尔钓名欺世。”
应名点卯 谓形式上查点人役。形容照例行事。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尤氏虽天天过来,也不过应名点卯,不肯乱作威福。”
邀名射利 求取名利。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32卷:“世人不终耆寿,咸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内伤骨体,外乏筋肉。”
名垂青史 垂:流传;青史:历史黄籍;古代在青皮竹简上刻记大事;故史书把历史称为“青史”。姓名和功绩在历史典籍中流传下来。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清 卓尔堪《<明遗民诗>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无论已。”
考名责实 考:查核。考核名称与实际是否相符。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唐·刘知畿《史通·题目》:“考名责实,奚其丧欤?”
砥砺名行 砥砺:磨砺;名行:名誉和品行。砥砺磨炼自己的名誉和品行。作谓语;指磨炼自己。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畿传》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曰:“丰砥砺名行以要世誉,而恕诞节直意,与丰殊趣。”
利缰名锁 缰:缰绳。锁:锁链。名和利像缰绳和锁链一样把人束缚住了。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名利束缚人。元·王喆《转调丑奴儿》:“利缰名锁休贪恋,韶华迅速如流箭。”
蜗名蝇利 蜗名:像蜗牛角那样小的名声。苍蝇头般的小利,蜗牛角样的微名。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金·刘志渊《行香子·李会首问道》词:“妙道勤求,乐以忘忧。要蜗名蝇利心休。”
循名课实 犹言循名责实。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要名实相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章以造阙,风矩应明;表以致禁,骨采宜耀,循名课实,以章为本者也。”
名德重望 犹德高望重。作宾语、定语;用于人。明·李贽《与弱侯太史书》:“所幸菩萨不至终穷,有柳塘老以名德重望为东道主。”
隳节败名 隳:毁坏。节:气节。指毁掉、败坏自己的气节和名誉。
循名覈实 犹言循名责实。按着名称或名义去寻找实际内容,使得名实相符。
姓甚名谁 询问打听人的姓名。作谓语;用于疑问句。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孛老云]兀那婆婆,你是那里人氏?姓甚名谁?因甚着这个人将你勒死? ”
异名同实 名称不同,实质一样。作宾语、定语;指同样的实质。《庄子·知北游》:“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功就名成 功:功业。就:达到。指成就了功业,也有了名声。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功绩与名利都得到。明·沈采《千金记·游仙》:“当初一个布衣人,到如今功就名成,加封匪轻。”
千古骂名 千古:永远。永世被人唾骂的名声。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一回:“只是一场冷落败坏根基,都藏在里边,不做千古骂名,定是一番笑话。”
名我固当 叫我这个名字实在很恰当。
蝇名蜗利 苍蝇头般微名,蜗牛角样的小利。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 陈汝元《金莲记 郊遇》:“看这些蝇名蜗利,心肠热凭谁淘洗。”
声名狼籍 形容名望声誉败坏到了极点,不可收拾。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指人的声誉。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珊珊》:“邑之仕宦眷属,闻之成不平,声名狼籍。”
功成名就 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功绩与名利都得到。《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出师有名 有正当理由进行征伐。作宾语、谓语;用于军事或处事等。京剧《将相和》第一场:“赵若献璧,乃惧怕我邦,不难臣服;若是不献,再去征讨,方算出师有名。”
改名易姓 改换原来的姓名。多指为了隐瞒原来的身分。同“改名换姓”。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改变名字。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三:“其后往往私创庵院,滥将无籍之徒收充,亦有逃军囚匠改名易姓,削发顶冠,人莫之识。”
名不虚立 谓宜有此盛名,果然不虚妄。作谓语、定语;指名实相符。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砥砺名号 亦作“砥厉名号”。谓自修品节,以保令名。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世。汉·刘向《新序·杂事三》:“砥砺名号者,不以利伤行。”
一钱不名 谓身无分文。常以形容囊橐一空或甚为贫穷。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十二回:“岑其身道:‘我也本来打算早办,只是大嫂同舍妹要在家多停几日。又兼我是一钱不名,还要张罗几文才能办事,因此耽搁下来。’”
名过其实 名声超过实际才能。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一卷:“禄过其功者削,名过其实者损。”
赫赫之名 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名声。非常显赫的名声。作宾语、定语;指名声大。晋·陈寿《三国志·傅叚传》:“故当时无赫赫之名,吏民久而后安之。”
青史传名 青史:史书。历史上留下好名声。作谓语、宾语;指流芳百世。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不能勾青史标名,留芳万古。”
射利沽名 谋取财利和名誉。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为人等。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张昉》:“乃迹寄林泉,心悬富贵,旦暮奔走,射利沽名而叩其中,且空空无当于用。”
名鞿利鞚 犹名缰利锁。
名正理顺 谓名义正当,合乎道理。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说话。唐·颜真卿《请复七圣谥号状》:“高祖谥太武,用汉制;太宗谥曰文,行周道也。名正理顺,垂之无穷。”
驰名天下 驰:传扬。形容名声传播得很远。作谓语、定语;指有名。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涑水》:“赀拟王公,驰名天下。
沽名邀誉 沽:通“酤”,买;邀:求得。以不正当的手法博取名誉。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猎取名誉。《清史稿·迈柱传》:“若此税不当收,潢当请豁免,何得以公指代完,沽名邀誉?”
立身扬名 立身:使自己在社会上有相当地位;扬:传布。使自己立足于社会,名声远扬。连动式;作谓语;指使修养自身以求名声远扬。三国 魏 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潜精坟籍,立身扬名。”
改姓更名 改换原来的姓名。多指为了隐瞒原来的身分。同“改名换姓”。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改变名字。明 无名氏《闹铜台》楔子:“则今日辞别尊兄疾去忙,改姓更名离水乡。”
名目繁多 指事物的花样或名称非常多。作谓语、定语;指种类多。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回:“还有学生卫兵,女子精武军,及男女赤十字会,名目繁多,数不胜数。”
重望高名 拥有崇高的名望。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一·台省互改》:“唯顾泾阳宪臣以铨郎救辛总宪外谪,后再入吏部,最为创见,然重望高名,终不得志而去。”
名重当时 重:敬重,器重。名望很高,在当时很有名。作谓语、定语;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卓茂传》:“茂与孔休,蔡勋、刘宣、龚胜、鲍宣六人同志,不仕王莽,并名重当时。”
名声过实 名声超过实际。指虚有其名。作谓语、定语;指名声超过实际才能。西汉·司马迁《史记·陈豨传赞》:“及为将军守边,招致宾客而下士,名声过实。”
欺世盗名 欺:欺骗;世人:指当时的人。欺骗世人;窃取名誉。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荀况《荀子 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
名不虚传 虚:不真实。传出来的名声与实际相符;不是虚假的。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晋 陈寿《三国志 徐邈传》:“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传。’”
缘名失实 缘:循沿。从事物表面的名义出发去探求事物,没有得到事物真实的本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苏轼《震奎阁碑》:“汉明以察为明,而梁武以弱为仁,皆缘名失实,去佛远甚。”
名流巨子 著名人士与重要人物。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知名人物。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凭着个人奋斗而出人头地,不是变成百万富翁,就是当上名流巨子。”
沽名卖直 故作正直以猎取名誉。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明史·钱唐韩宜可等传赞》:“伯巨、敬心以缝掖诸生言天下至计,虽违于信而后谏之义,然原厥本心,由于忠爱,以视末季沽名卖直之流,有不可同日而语者也。”
策名委质 用以指因仕宦而献身于朝廷之事。作宾语、定语;用于做官。《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贰乃辟也。”杜预注:“名书于所臣之策。”孔颖达疏:“古之仕者于所臣之人书己名于策,以明系属之也。”
青史垂名 青史:青指竹简,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垂:流传下去。指在历史上留名,永垂不朽。唐 李咸用《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诗之八:“且图青史垂名稳,从道前贤自滞多。”
发名成业 发:显现。发扬名声,成就事业。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一抵京师就明经试,退曰:‘此不足发名成业。’”
名列前茅 名:名次;前茅:春秋时楚国用茅草做报警用的旌旗;行军时拿着走在队伍的前面;作为报警的信号;故称“前茅”。比喻名次挂在前面。多指考试或竞赛等。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鼎鼎有名 鼎鼎:盛大的样子。非常有名。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宋 陆游《岁晚书怀》:“残岁堂堂去,新春鼎鼎来。”
巧立名目 名目:各种名称、项目。用欺骗的手段设立各种名目;以达到不正当目的。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明 李开先《闲居集》:“又将郭宗报出水退正湖地三百顷余,不补原包套征粮地数,巧立名目,作为册外,私自收受。”
显祖扬名 谓使祖宗显耀,使名声传扬。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等。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及吴诸顾、陆旧族长者,世有高位,当报汉德,显祖扬名。”
声名鹊起 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朱文元﹞先在徐班,以年未五十,故无所表见,至洪班则声名鹊起,班中人称为戏忠臣。
慕名而来 指仰慕名声而来。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人民日报》1982.3.14:“不少中外旅游者纷纷慕名而来,西安更成了世人瞩目的地方。”
青史标名 青史:史书。标:记下。在史书上记下姓名。比喻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亦作“青史留名”、“青史传名”、“青史名留”、“青史流芳”。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等。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六回:“众将军年虽弱冠,各负雄才,文武兼通,正堪为朝廷之股肱,庙廊之梁栋。今能顺天知命,解甲而降,准拟青史标名,流芳千古。”
智名勇功 智:智谋,谋略;勇:勇力。形容人文武全才。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自序》:“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
无可名状 没法形容。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花城》:“自由了,一种无可名状的轻松感,像一股热流涌上了我的心头。”
名书锦轴 书:书写,记载;锦轴:史书。把名字留在史书上。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神童诗·劝学》:“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榜上无名 张贴的名单上没有名字。泛指落选。主谓式;作谓语、分句;指考试不中。元 曾瑞《留鞋记》楔子:“自谓状元探手可得,岂知时运不济,榜上无名,屡次束装而回。”
身名俱灭 谓身躯与名声一齐毁灭。作谓语、状语;指身败名裂。晋·桓玄《与刘宰之书》:“孰与头足异处,身名俱灭,为天下笑哉。”
名从主人 事物以主人所称之名为名。作宾语、定语;指事物应以原主为名。《榖梁传·桓公二年》:“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
名不虚得 谓盛名非凭空取得。作谓语、定语;指名实相符。唐·孟綮《本事诗·高逸》:“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得,宜以见惠。’”
矜名妒能 矜:夸耀;妒:嫉妒。夸耀自己的名声而嫉妒贤能。作谓语、定语;指自以为了不起。《后汉书 崔骃传》:“其达者或矜名妒能,耻策非己,舞笔奋辞,以破其义。”
钓名沽誉 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沽:买。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追求名利。《管子·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后汉书·逸民传序》:“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