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愤的成语
有关愤的成语
有关愤的成语共收录35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激起公愤 | 激发了公众共同的愤慨。 | 作谓语、定语;用于坏的言行等。 | |
发愤展布 | 发愤:下决心,立志;展:伸展;布:展开;展布:施展才能、抱负。发奋振作,施展才能。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志向等。 | 康有为《大同书》戍部第一章:“则一现女身,纵天地予以奇才,无复有发愤展布之日,仅为一家一姓育子女。” |
愤气填膺 | 填:填塞;膺:胸。愤怒之气充满胸膛。形容十分气愤。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气愤。 | 宋·张孝祥《六州歌头》词:“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
发愤图强 | 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何香凝《孙中山与廖仲恺》:“孙先生在那次聚会上谈得并不多,只泛泛地谈到了中国积弱太甚了,应该发愤图强,彻底革命。” |
鼍愤龙愁 | 鼍:扬子鳄。如鼍愤怒,如龙忧愁。比喻乐曲的情调悲愤。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苏轼《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诗:“谁言万方声一概,鼍愤龙愁为余变。” |
愤然作色 | 愤然:忿怒的样子。因忿怒而变了脸色,发怒。 | 作谓语、状语;指人发怒。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帝愤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 |
愤时嫉俗 | 愤:愤恨,不满;嫉:憎恶,仇恨;俗:世俗。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憎恨世俗。 | 清·朱彝尊《王礼部诗序》:“十余年来,所交之士皆幽忧失志之士,诵其歌诗,往往愤时嫉俗,多离骚变雅之体。” |
愤世嫉邪 | 愤:愤恨,不满;世:世道,现状;嫉:憎恶,仇恨。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憎恨世俗。 | 唐·韩愈《杂说》:“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
满腔义愤 | 满腔:充满心中。心中充满对不合理的事情的愤怒。 | 作谓语、定语;用于愤怒。 |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那些人满腔义愤,来势汹汹,一进门就捣毁了家具和窗户,走的时候把能带走的财物都拿去了。” |
愤世疾俗 | 见“愤世嫉俗”。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憎恨世俗。 | 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疾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 |
悲愤填膺 | 填:充填;塞满;膺:胸。悲痛和愤怒充满胸膛。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仁人志士的正义之举,含褒义。 | 清 伤时子《苍鹰击》第六折:“草头朝露,贵贱都虚度。悲愤填膺莫诉,壮怀孤负。” |
义愤填胸 | 指胸中充满义愤。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气愤。 |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十三妹]把白脸儿狼、傻狗二人商量的伤天害理的这段阴谋听了个仔细,登时义愤填胸。” |
发愤自雄 | 决心奋斗使自己成为杰出人才。 | 作谓语、宾语;用于人的志向。 |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愿吾弟发愤自雄,勿蹈乃兄故辙也。” |
愤愤不平 | 愤愤:像生气的样子。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 |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心中不服。 | 晋 王隐《晋书 桓秘传》:“秘亦免官,居于宛陵,每愤愤有不平之色。” |
不愤不启 | 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
愤世疾邪 | 犹愤世嫉俗。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憎恨世俗。 | 唐·韩愈《杂说》之三:“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疾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
愤时疾俗 | 同“愤世嫉俗”。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憎恨世俗。 | 《明史·姜士昌传》:“居恒愤时疾俗,欲以身挽之。” |
愤风惊浪 | 狂风骇浪。 | 作宾语、定语;同“狂风骇浪”。 | 《南史·梁纪中·武帝下》:“[武帝]便投劾星弛,不复寝食,倍道就路,愤风惊浪,不暂停止。” |
人神共愤 | 人和神都愤恨。形容民愤极大。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旧唐书 于頔传》:“頔顷拥节旄,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
愤世嫉恶 | 愤:愤恨,不满;世:世道,现状;嫉:憎恶,仇恨。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憎恨世俗。 | 宋·李觐《与王章秘校书》:“其辩说骎骎到义理,愤世嫉恶,有大丈夫之芒角。” |
义愤填膺 | 膺:胸。正义的愤恨充满了胸膛。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南朝 梁 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
愤世嫉俗 | 愤:憎恶;不满;世、俗:指当时的社会现状;嫉:仇恨。指对不合理的社会现状和各种习俗表示愤恨与憎恶。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憎恨世俗。 | 唐 韩愈《杂说》:“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
愤不欲生 | 悲愤或气愤行不愿再活下去了。形容极度气愤。 | 作谓语、定语;形容极度气愤。 | 明·史可法《史忠正公集·四·祭庐州殉难官绅士民文》:“余闻报淮上,悲愤不欲生。” |
切齿愤盈 | 切齿:齿相磨切,愤恨。紧咬牙齿十分愤怒。形容非常愤怒。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愤怒。 | 东汉·班固《汉书·张奂传论》:“中官世盛,暴恣数十年,四海之内,莫不切齿愤盈。” |
鳌愤龙愁 | 如鼍愤怒,如龙忧愁。比喻乐曲的情调悲愤。 | ||
发愤忘食 |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 偏正式;作补语、定语;形容十分勤奋。 |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满腔悲愤 | 满腔:充满心中。心中充满悲痛愤怒。 | 作谓语;用于十分悲痛愤怒。 | 穆青《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吴吉昌满腔悲愤,他在家里对老伴激动地说:‘我相信总有一日,会重见青天……’” |
愤恨不平 | 因不公平的事而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 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心中不服。 | 张恨水《啼笑因缘》第20回:“家树见她总有些愤恨不平的样子……又不知怎样安慰才好。” |
气愤填膺 | 膺:胸。形容愤怒之情充满胸中。亦作“愤气填膺”、“愤气填胸”、“激愤填膺”。 | ||
忧愤成疾 | 忧愁气愤得病了。形容极其忧愤。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五代史平话 晋史》:“契丹因晋主招纳吐谷浑,遣使来让(责备),晋主忧愤成疾。” |
愤发有为 | 愤发:振作,兴起。精神振作,有所作为。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精神。 | 艾芜《云南在我的心地上播下了美好的种子》:“它教人关心国家和世界的大事;鼓舞年青人愤发有为,产生远大的志向。” |
发愤自厉 | 发愤:下决心,立志;厉:磨砺。立志磨炼自己。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志向等。 | 章炳麟《与刘揆一书》:“夫处阴极玄黄之世,材者宜发愤自厉,复我种族。” |
愤懑不平 | 愤懑:抑郁不平。因不公平的事而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 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心中不服。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九回:“我听郎君之言愤懑不平,似怨小姐错看了郎君的诗句。” |
发愤忘餐 | 发愤:下决心,立志;餐:吃饭。发愤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 作补语、定语;形容十分勤奋。 | 《魏书·高允传》:“拔萃衡门,俱渐鸿翼,发愤忘餐,岂要斗食。” |
愤不顾身 | 奋勇直前,不顾自身安危。 | 作谓语、状语;指人不惜生命。 | 宋·乐史《绿珠传》:“盖一婢子,不知书,而能感主恩,愤不顾身,其志烈懔懔,诚足使后人仰慕歌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