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信的成语

有关信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信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信口胡言 随口乱说。指毫无根据、不负责任地瞎说。作谓语、宾语、状语;指随口乱说。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一回:“这里什么去处,你敢信口胡言!”
将信将疑 将:又;且。有些相信;又有些怀疑。形容对事物的看法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无法轻易相信的事情。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其存其没,家莫闻之;人或有言,将信将疑。”
赏信罚明 同“赏罚分明”。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新唐书·李光弼传赞》:“遭禄山变,拔任兵柄,其策敌制胜不世出,赏信罚明,士卒争奋,毅然有古良将风。”
鱼书雁信 见“鱼书雁帖”。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雍熙乐府·古调石榴花·闺思》:“总是伤情别离,则这鱼书雁信,冷清清杳无踪迹。”
至信辟金 至信:最信实,最真诚;辟:排除;金:古人用作信物的金玉之类。指最大的诚信无需借用金玉之类的信物。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宋·庄周《庄子·庚桑楚》:“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言行信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郭沫若《沁园春·祝中日恢复邦交》词:“从今后,望言行信果,和睦万邦。”
信步漫游 信步:随意行走。随意走走逛逛。作谓语、状语;用于走路等。宋·陆游《龟堂杂兴》诗:“曳杖东冈信步行,夕阳偏向竹间明。”
信誓旦旦 誓言说的诚恳可信。信誓:表示真诚的誓言;旦旦:明白确实的样子。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诗经 卫风 氓》:“总角之宴,言笑晏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言必信,行必果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复句式;作谓语、主语、分句;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固执然小人哉!”
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 直:公正,正直。不能简单地相信别人很正直,而应当提防他存心不良。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石秀自肚里暗忖道:‘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我几番见那婆娘常常的只顾对我说些风话,我只以亲嫂嫂一般相待。”
孝悌忠信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此指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等。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统制显灵救驾》:“凡遇人,只劝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难以置信 不容易相信。紧缩式;作谓语;用于惊讶的场合。马克·吐温《竞选州长》:“当真把我的名字牵连到这个不名誉的嫌疑上面,一时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轻言寡信 谓说话轻率而缺少信用。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为人。明·贾仲名《升仙梦》第三折:“你不要非真当假,大丈夫言出无差,轻言寡信休要耍。”
花信年华 花信:开花时期,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而且正当花信年华,就如秋月将满,春花方盛,令人一见便觉不可错过。”
忠信乐易 忠信:忠诚信实;乐易:和乐,平易。待人诚实、和蔼,平易近人。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周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
信口开呵 见“信口开合”。作谓语、宾语、状语;指随口乱说。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你待要着死撞活,将功折过,你休那里信口开呵。”
信口胡诌 信口:随便开口。毫无根据、不负责任的乱说。比喻不负责任随口乱说。作谓语、宾语、状语;指随口乱说。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誓今番泼水难收,到那里问缘由,怎敢便信口胡诌?”
尽信书不如无书 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孟子 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 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鸣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信马游缰 信:听凭。骑着马随意游荡。指没主意,受外力左右。指不受约束,任意游荡。作谓语、定语;指无目的的游荡。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4回:“这四五年来,每日信马游缰,如在醉梦中一般。”
履信思顺 笃守信用,思念和顺。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周易·系辞》:“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信口开河 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信口:随口;开河:指说话时嘴唇张合。兼语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当一个信口开合知。”
信守不渝 坚守信用不变。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五章:“她还像许多年前那样信守不渝,石湖女人只要真的爱上谁,连命都舍得豁出去的。”
偏信则暗 偏信:只听信一方面的话;暗:糊涂。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不能明辨是非。作宾语、定语;指不能明辨是非。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信手拈来 随手拿来。多形容说话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例证丰富;选用时显得轻松自如;不必费心寻找。信手:随手;拈:用指头夹取东西。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写作等。宋 苏轼《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诗:“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来俱天成。”
纳忠效信 纳;献纳;效:献出。献出忠心和诤言作谓语、宾语;用于忠臣等。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
言信行直 指言语信实,行为正直。
杳无信息 同“杳无音信”。作谓语、定语;指没有一点儿音信。明·汤显祖《邯郸记》第十八出:“一从卢郎征西,杳无信息,不知彼中征战若何。”
信不由衷 信:诚实;衷:内心。诚实不是出于内心。比喻假意敷衍。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衷,质无益也。”
小忠小信 小表忠心,小讲信用。多指借此所采取的手段。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4回:“在献公前,小忠小信,贡媚取怜。”
言而无信 信:信用。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穀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无征不信 没有验证的事不可相信。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礼记·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音稀信杳 杳:深远,无影无声。音信一点也得不到。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无名氏《字字锦》曲:“想杀人也天,盼杀人也天,短命冤家,音稀信杳,莫不误约盟言。”
弃信违义 信:信用;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作谓语、定语;用于指责、谴责的场合。清·陈确《分三秦论》:“弃信违义,而背叛天下之所共主,以自行其智,虽得天下,其亡益违。”
果刑信赏 谓赏罚严明。
推诚相信 诚:真心。以诚心相待,互相信任。作谓语、定语;指以真心对待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5回:“臣与蜀主,推诚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杀臣之家小也。”
音信杳无 没有一点消息。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吾邱瑞《运甓记·剪发延宾》:“盼前程音信杳无。”
杖莫如信 杖:通“仗”,凭借。可仗恃的莫过于守信用。作宾语、定语;指人的信用好。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八年》:“舍之闻之:‘杖莫如信’。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
云期雨信 指男女约定幽会的日期。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欧阳修《品令》词:“懊恼人人薄幸。负云期雨信。”
硁硁之信 硁硁:浅陋而又固执的样子。固执的信念。作宾语;指人很固执。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6回:“主公犹执硁硁之信,隐忍不言。”
抱柱之信 后用以表示坚守信约。作宾语;指人守信。《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信誉卓著 卓著:突出显著。信用与名誉特别好。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半信不信 指不完全相信。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似信非信。三国 魏 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
信口开喝 见“信口开合”。作谓语、宾语、状语;指随口乱说。元·张养浩《新水令·辞官》:“非是俺全身远害,免教人信口开喝。”
信使往来 信使:传递消息或承担使命的使者。使者来来往往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陈宣帝》:“信使往来,礼文相匹。”
言而不信 见“言而无信”。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淮南子·泰族训》:“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
弃信忘义 弃:丢弃;信:信用;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作谓语、定语;用于揭露、指责、谴责的场合。《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民保于信 指执政的人有信还要有义,才能受到人民拥护。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左传·定公十四年》:“谚曰:‘民保于信。’吾以信义也。”
信嘴胡说 信:由。由着嘴胡说八道。作谓语、宾语;用于人的言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8回:“别是宝玉有嘴无心,傻子似的从没个忌讳,高兴了信嘴胡说也是有的。”
宁可信其有 宁:宁愿。宁愿相信它有。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元·无名氏《盆儿鬼》楔子:“那先生都叫他做贾半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孩子去意已决。”
信口开合 比喻随口乱说一气。兼语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开合,絮絮聒聒。”
尾生之信 尾生: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人,他为守约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约,而不懂得权衡利害关系。作宾语;指人死板。《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赏信罚必 谓该赏一定赏,该罚一定罚。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六韬·赏罚》:“凡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见闻,则所不见闻者莫不阴化矣。”
取信于人 比喻取得别人的信赖。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4回:“大王犹自狐疑未定,安能取信于人?”
言信行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梁启超《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发端及其略传》:“正直谨严,言信行果。”
信外轻毛 佛教语。信心动摇不定,像鸿毛轻飘浮动。作谓语;用于书面语。《观经玄义分》:“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
韩信用兵,多多益办 比喻越多越好。同“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作宾语、分句;比喻越多越好。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韩信用兵,多多益办。此是化工造物之妙,与文同用。”
笃信好学 笃信:忠实地信仰。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学好问。作谓语;用于学习方面。《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卬首信眉 信,通“伸”。昂首伸眉。形容意气昂扬,不随波逐流。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精神面貌。《汉书 司马迁传》:“今已专职形为埽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
渺无音信 指毫无消息。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毫无消息。巴金《发的故事 窗下》:“你不能就这样渺无音信地丢开了我,让我孤零零地住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里。”
背义负信 指背弃道义,不守信用。作谓语、定语;用于揭露、指责、谴责的场合。见“背信弃义”。
大信不约 信:诚实;约:盟约,条约。指真正讲信义的不在于订约盟誓。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大道你器,大信不约。”
谓予不信 如果以为我的话不真实。《诗经·王风·采葛》:“谓予不信,有如日。”
小信未孚 孚:为人所信服。小信用未能信任。作宾语、定语;指小信用未能信任。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治兵以信 治兵:管理军队,训练军队。指要用信义来统驭军队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握奇经·八阵总述》:“治兵以信,求胜以奇;信不可易,战无常规。”
违信背约 违:违背。失信于人,背弃约定,毫无信义可言作谓语、定语;指毫无信义。《周书·武帝纪下》:“伪齐违信背约,恶稔祸盈。”
自信不疑 相信自己,绝不怀疑。作谓语、定语;指十分自信。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为政之日,自信而不疑。”
讲信修睦 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联合式;作谓语;指讲究信用,睦邻修好。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信以为本 信:诚实。以诚实可信作为处世的根本。指言行要遵守信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九年》:“武将信以为本,循而行之。”
不言而信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作谓语;指人的威望等。《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背信负义 信:信用;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作谓语、定语;用于指责、谴责的场合。郭沫若《笑早者,祸哉》:“我根本就没有料到,希特勒竟发狂到这样的地步,在一年以前就背信负义,开始去侵犯苏联。”
通风报信 把对立双方中一方的机密暗中告诉另一方。联合式;作谓语;指暗中传递消息。清 颐琐《黄绣球》第20回:“那掌柜的说他恶毒,跟手叫送棺材到陈府上去的通风报信,一面地保就在内看守了这掌柜的。”
旦旦信誓 旦旦:诚实的样子;信誓:诚挚可信的誓言。誓言说得极为诚恳可信。作状语、定语;用于表决心。《南齐书·王融传》:“将旦旦信誓,有时而爽,駉駉之牧,不能复嗣。”
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信:确实;疑:难于确定。确实可信的就按可信的传下去,不可信的就按不可信的传下去。指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问题。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
信而有证 真实而有根据。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
去食存信 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曰:‘去食。自古下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信以为真 把假的当作真的。信:相信。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只因他平日冒称是宰相房玄龄之后,在人前夸炫家世,同僚中不知他的来历,信以为真,把他十分敬重。”
推诚布信 诚:真心,诚意;信:诚实,信义。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真诚待人。《周书·于翼传》:“翼又推诚布信,事存宽简,夷夏感悦,比之大小冯君焉。”
信笔涂鸦 信:听凭,随意;信笔:随意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形容字写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常用作自谦之词。唐 卢仝《示添丁》诗:“不知四体正困惫,泥人啼哭声呀呀。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惇信明义 惇:重视;信:诚实。遵守信用,深明道义。作谓语、定语;指人明白信义。《尚书·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
信而有征 确实可信而且有证据。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
胡为乱信 为:做,干。胡乱地做事,盲目地迷信。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7回:“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教归一。”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邑:指小城市。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小城镇,也有忠信的人。指处处都有贤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赏罚不信 信:信用。赏赐与惩罚不能取信于民。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初见秦》:“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
善男信女 原指皈依佛教的人。后泛指虔诚信奉佛教的男女。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两人以上。清 钱泳《履园丛话 臆论 拒客》:“释道寺院,有客堂,有主客师,使四方游人,善男信女,咸可小憩,有来礼佛者,有来布施者,从不拒客之礼。”
背信弃义 背:违背。信:信用;弃:丢弃;义:道义。不讲信用。不讲道义也作“弃信忘义”。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揭露、指责、谴责的场合。《北史 周纪下 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言而有信 说出话来算数;有信用。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讲信用的人。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偏听偏信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以为真;指处理问题态度不公正;方法不妥当。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汉 王符《潜夫论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果于自信 果:果敢。形容过分自信。作谓语;指过分自信。《列子·汤问》:“皇子果于自信,果于诬理哉?”
信赏必罚 有功劳的一定奖赏,有罪过的一定惩罚。形容赏罚严明。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鸾音鹤信 比喻仙界的音信。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唐·罗隐《淮南高骈所造迎仙楼》诗:“鸾音鹤信杳难回,凤驾龙车早晚来。”
寡信轻诺 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少守信用。《老子》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信及豚鱼 及:达到;豚:小猪。信用及于小猪和鱼那样微贱的东西。比喻信用非常好。主谓式;作谓语;比喻信用非常好。《周易 中孚》:“豚鱼吉。信及豚鱼也。”
美言不信 信:信实,真实。词藻华美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楚·李耳《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马由缰 骑着马无目的地闲逛。比喻随便走走。偏正式;作谓语;比喻随便走走。老舍《四世同堂》:“他气昏了头,不知往哪里去好,于是就信马由缰的乱碰。”
信步而行 信:随意。无目的地随意行走。作谓语、状语;用于走路等。宋 陆游《龟堂杂兴》诗:“曳杖东冈信步行,夕阳偏向竹间明。”
信受奉行 信:信仰;奉:执行。接受教诲,虔敬奉行。比喻坚信不移,奉行不悖。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仁王经·末》:“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徙木为信 徙:迁移;信:信用。指说到做到,言而有信。作谓语、定语;指言而有信。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有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信言不美 信:真实。美:美妙,漂亮。真实的话未经加工,所以不美妙动听。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楚·李耳《老子》第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赏罚信明 同“赏罚分明”。作谓语、定语;指处理问题界限分明。《汉书·王嘉传》:“孝宣皇帝赏罚信明,施与有节,记人之功,忽于小过,以致治平。”
笃信好古 笃:诚笃;信:诚实;好:热爱。坚持自己的信仰,喜爱古代的典籍。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明·刘基《陈司户墓志铭》:“情贯经史,蜚声痒序,而弗竞弗求,笃信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