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灭的成语

有关灭的成语

有关灭的成语共收录68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灭绝人性 灭绝:完全失去;人性:人的性情。完全丧失了人的理性和情感。形容极端残忍;像野兽一样。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傅抱石《郑板桥文集前言》:“一个是岳父灭绝人性,买通赃官,置无辜的女婿于死地。”
毁形灭性 损坏形体,消灭本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事情。元·杨景贤《西游记》第九折:“通天大圣,你本是毁形灭性的,老僧救了你,今次休起凡心。”
灭顶之灾 灭:淹灭;顶:头顶。像大水淹没了头顶一样的灾难。比喻致命的、毁灭性的灾难。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毁灭性、致命性的灾难。《周易 大过》:“过渉灭顶,凶,无咎。”
自生自灭 自然地生长;自然地消灭。形容任其自然;无人过问。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生物、文艺等。唐 白居易《山中五绝句岭上云》诗:“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
天诛地灭 指为天地所不容而丧命。多用作赌咒语。诛:杀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宋 朱晖《绝倒录》:“不使丁香、木香合,则天诛地灭。”
不生不灭 指超脱生死的界限。现指半死不活。作谓语、定语;指半死不活。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9回:“舍利子,是诸佛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长生不灭 长生:生命长存。生命长存,永不死亡。作谓语、定语、宾语;同“长生不老”。元·贾仲文《金童玉女》第一折:“你二人跟我出家,长生不灭。”
韬形灭影 谓藏匿踪迹,不露于世。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北齐·刘昼《新论·韬光》:“物之寓世,未尝不韬形灭影、隐质遐外,以全性栖命者也。”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众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火灭烟消 火苗熄灭,烟云消散。比喻事物消失净尽,不留一点痕迹。亦作“烟消火灭”。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晋·傅玄《四言杂诗》:“忽然长逝,火灭烟消。”
兴灭继绝 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尧曰》: “兴灭国,继绝世。”
卤莽灭裂 形容做事草率粗疏。作谓语;指人草率。先秦 庄周《庄子 则阳》:“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
前功尽灭 见“前功尽弃”。作谓语、宾语;指白忙。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
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 长:助长。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鲁迅《同意和解释》:“这原是国货,何苦违背民族主义,引用外国的学说和事实——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呢?”
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长:助长。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吾何畏彼哉,公等休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旧时指人不替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容。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人都是自私的。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种人的脑筋,浸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他相信这样的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甚至用这一大套剥削阶级的话,来为他的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辩护。”
假道灭虢 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作谓语、定语;指用借路的名义而消灭这个国。《左传 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溺心灭质 指淹没天然的心性,掩盖纯朴的本质。作谓语、定语;指伪装自己。语出《庄子 缮性》:“文灭质,博溺心。”
兴灭举废 兴:兴起。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刘基《杞子来潮》:“胥教胥海,以引以为翼,以继武王周公兴灭举废之心,可也。”
消声灭迹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自取灭亡 自己的所作所为导致自己的覆灭。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指自己找死。《阴符经》下卷:“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鲁莽灭裂 形容行动粗鲁莽撞,做事草率,不负责任。作谓语、定语;指人草率。《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
相灭相生 指互相克制,互相生发或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荀悦《汉纪·汉成帝纪》:“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灭门刺史 指地方官手中的权力,足以使人破家灭门。作宾语、定语;指横暴的地方官。明·敖英《东谷赘言》上卷:“人有恒言:‘破家县令,灭门刺史。’予谓此言,强宗豪右当常讼之。”
秉公灭私 秉:掌握,主持。主持公道,灭除私念。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明 张居正《答郑范溪书》:“今不务为秉公灭私,振废起坠。”
湮灭无闻 名声被埋没,没人知道。作谓语、定语;指默默无闻。《晋书·羊祜传》:“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望远,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
云飞烟灭 比喻消逝。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辛弃疾《贺新郎·听琵琶》词:“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
全军覆灭 整个军队全部被消灭。比喻事情彻底失败。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彻底失败。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三回:“梅山七怪化成人形,与周兵屡战,俱被陆续诛灭,复现原形,大失朝廷体面,全军覆没;臣等只得逃回。”
身名俱灭 谓身躯与名声一齐毁灭。作谓语、状语;指身败名裂。晋·桓玄《与刘宰之书》:“孰与头足异处,身名俱灭,为天下笑哉。”
清净寂灭 指道教的清净无为与佛家的涅盘寂灭之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韩愈《原道》:“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
薪尽火灭 薪:柴火。柴草完了,火也就灭了。比喻死亡。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法华经·序品》:“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
灭私奉公 灭:消灭。消灭私念,一心为公。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为人。唐·元稹《崔倰授尚书户部侍郎制》:“辟名用物者逃无所入,灭私奉公者得以自明。”
灭德立违 灭:消灭。败坏道德,做违背道德的事。作谓语、定语;用于人处世。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灭此朝食 此:代词;指敌人;朝食:吃早饭。意思是消灭了这伙敌人再吃早饭。表示消灭敌人的急切心情或对敌人的仇恨蔑视。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兵强则灭 指依恃军队强盛则毁灭。作宾语、定语;指不能用兵。《列子 黄帝》:“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按今本《老子》作“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磨踵灭顶 同“摩顶放踵”。
覆宗灭祀 宗:祖庙。祀:祭祀。覆宗:推翻祖庙。灭祀:灭了香火,引申为绝了后代。毁坏宗庙,断绝后代。亦作“覆宗绝嗣”。作宾语、定语;指灭亡。汉·张超《诮青衣赋》:“晋获骊戎,毙怀恭子,有夏取仍覆宗灭祀。”
天地诛灭 犹天诛地灭。比喻为天地所不容。作谓语、定语;用于盟誓等。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诛灭。”
瞎灯灭火 灯不亮,火灭了。形容夜十分漆黑。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捻军歌谣·听老毛子啦清兵》:“阴天涝雨刮大风,瞎灯灭火屋子空,闺女媳妇牛棚坐,专听老毛子啦清兵。”
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助长。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浸微浸灭 浸:渐渐;微:衰败;灭:消灭。逐渐衰微而至于消失。作谓语、定语;用于社会局面。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上嘉唐虞,下悼桀纣,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
毁不灭性 儒家丧制。谓居丧哀毁,但不应因此丧生。作宾语、定语;用于服丧等场合。《孝经·丧亲》:“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亡国灭种 国家灭亡,种族灭绝。谓一个国家被彻底毁灭。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政治。清·严复《论世变之亟》:“故其端起于大夫士之怙私,而其祸可至于亡国灭种,四分五裂,而不可收拾。”
烟销灰灭 喻事物消失,不见踪迹。作谓语、状语;用于比喻句。元·刘祁《〈归潜志〉序》:“向日二十余年间所见富贵权势之人,一时煊赫如火烈烈者,迨遭丧乱,皆烟销灰灭无余。”
灰身灭智 佛教语。谓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作谓语、定语;用于佛教等。隋·智顗《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
朝荣夕灭 早晨开花傍晚凋谢。比喻生命短促,荣辱无常。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生短暂。《晋书·王沈传》:“朝荣夕灭,旦飞暮沉。”
柴毁灭性 柴毁:因极度哀痛而骨瘦如柴。旧指因居父母丧过度悲痛而身体消瘦衰弱,危及生命。唐·赵儋《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纯孝,遂庐墓侧,杖而徐起,柴毁灭性,天下之人,莫不伤叹。”参见“哀毁骨立”、“柴毁骨立”作宾语、定语;多用于丧亲时。唐·赵儋《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纯孝,遂庐墓侧,杖而徐起,柴毁灭性,天下之人,莫不伤叹。”
星灭光离 比喻朋友关系不能继续。作谓语、定语;用于朋友间。晋·傅玄《昔思君篇》:“昔君与我兮金石无亏,今君与我兮星灭光离。”
旋生旋灭 谓产生不久随即消亡。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鲁迅《书信集·致陶亢德》:“这种小册子,历来他们出得不少,大抵旋生旋灭,没有较永久的。”
灭景追风 看不见影子,追得上风。形容马跑得极快。景,同“影”。作宾语、定语;用于形容快。《说郛》卷六四引唐·无名氏《灌畦暇语》:“今马之能走者,忌必随其余步哉?顾所以灭景追风者有不在,是故也。”
灰飞烟灭 灰也飞散了;烟也消失了。比喻人的死亡;事物的消亡。联合式;作谓语;比喻人亡或事物迅速消失。宋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烟消火灭 比喻事物消灭干净。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事物消灭干净。鲁迅《且介亭杂文 忆韦素园君》:“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
假途灭虢 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用借路的名义而消灭这个国家。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
永不磨灭 永远不会消灭。常指光辉事迹或伟大精神永远流传。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郭沫若《创造者》:“你们是永不磨灭的太阳,永远高照着时间的大海。”
灭门绝户 全家死尽,无一幸免。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纵是你旧媳妇旧丈夫依旧欢聚,可送的俺一家儿灭门绝户。”
怀刺漫灭 刺:名帖,名片。身藏名片太久,以致名片字迹模糊消失。形容自视甚高,看不起他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祢衡传》:“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
以公灭私 谓出以公心而去掉个人的私情或恩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书·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蔡沈集传:“以天下之公理,灭一己之私情。”
徇公灭私 徇:献出生命。为国家公众献身,弃私利于不顾。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唐·白居易《与薛苹诏》:“卿勤王之节,徇公灭私;事主之诚,移忠资孝。”
灭虢取虞 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连动式;作定语、补语;含贬义。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5回:“今先定西蜀,乘顺流之势,水陆并进,并吞东吴,此‘灭虢取虞’之道也。”
大义灭亲 为了维护正义;对犯了罪的亲属不包庇;使之受到应得的惩处。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不可磨灭 磨灭:指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逐渐消失。形容永远不会消失。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形容业绩等永远流传。明 胡应麟《诗薮 近体下》:“彼自有不可磨灭者,毋事更屑屑也。”
韬光灭迹 谓隐藏自己行迹,不使外人得知。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唐·无名氏《灵应传》:“妾之先宗,羞共戴天。虑其后患,乃率其族,韬光灭迹,易姓变名,避仇于新平真宁县安村。”
杀人灭口 杀害证人以毁灭口供。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消灭证据。《新唐书·王义方传》:“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不自主出。”
反风灭火 比喻施行德政。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后汉书·儒林传上·刘昆》:“诏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质讷。帝叹曰:‘此乃长者之言也。’”
声销迹灭 销:通“消”,消失。不公开露面与说话。指隐藏形迹。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北齐书·魏收传》:“其舒也济世成务,其卷也声销迹灭。”
神灭形消 指死亡。作谓语、定语;指死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
灭门之祸 灭:消灭;门:家,家族。满门老少皆被诛灭的灾祸。作宾语;为古时抄家灭族的极刑。《周书·王轨传》:“皇太子,国之储副,事有蹉跌,便至灭门之祸。”
亘古不灭 亘:横贯;亘古:从古至今;灭:绝灭。从古到今,永不绝灭。形容永久的生命力。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