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去的成语

有关去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去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大江东去 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后借用为词牌名。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作宾语;比喻历史向前发展。宋·苏轼《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挂冠求去 挂冠:把官帽挂起来。脱下官帽要求离去。比喻辞官归隐。作谓语;指弃官。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龙去鼎湖 指帝王去世。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
扬长而去 扬长:大模大样的样子。丢下别人;大模大样地离去。也作“徉长而去”。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说罢,深深一揖,扬长而去。”
不知去向 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动宾式;作谓语;形容找不到某人或事物。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宣王问曰:‘如今红衣小儿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
暮去朝来 黄昏过去,清晨又到来。谓岁月流逝。作状语、分句;用于时间流逝。唐·白居易《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去故就新 就:归于,留下。除去旧的,留下新的。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史记 律书》:“三月也,律中姑洗。”张守节正义:“《白虎通》云:‘沽者,故也。洗者,鲜也。’言万物去故就新,莫不鲜明也。”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同“前门拒虎,后门进狼”。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一害接一害。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二篇:“你想,那样多的草莽英雄又闯进了成都城,这不正是‘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破壁飞去 传说梁代画家张僧繇在壁上画龙,点上眼睛后龙即飞云。比喻人突然有钱有势或官职地位一下子升得很快。作谓语、定语;指画龙点睛。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因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来迎去送 来者迎之,去者送之。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接待。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销魂桥》:“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
病去如抽丝 形容病愈很快而且彻底。作宾语、分句;形容病愈。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十章:“可是,这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就慢慢儿地养着吧,急也没用。”
何去何从 去:离开;从:跟随。往哪里去?跟什么人?多指在重大问题上做出某种抉择。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形容心中没底,不知去向,无所适从。战国 楚 屈原《楚辞 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来回来去 指动作或说话来回不断地重复。作状语;用于口语。
颠来倒去 翻过来倒过去,来回重复。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来回重复。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64卷:“圣人做出许多文章制度礼乐,颠来倒去,都只是这一个道理做出来。”
挂冠归去 冠:帽子,这里指官帽。把官帽取下挂起来。比喻辞官回家。作谓语;比喻辞官回家。《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工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来无影,去无踪 踪:脚印。来时去时都看不见踪影。形容出没极为迅速或隐秘。作谓语、定语、分句;指出没无常。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1回:“拿着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来无影,去无踪。”
左来右去 形容来回折腾。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自从把尉迟下在牢里,我则要所算了他性命,又被这不知趣的徐茂公,左来右去打搅,怎生是好?”
去而之他 去:离开;之:往。离开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去而之他。”
心去难留 去:离开。心已在别处,难以挽留。作谓语;用于劝诫人。南朝梁·王僧孺《为姬人自伤》诗:“断弦犹可续,心去最难留。”
把臂徐去 互相挽着胳膊慢慢离开。
挂冠而去 冠:官帽。指辞去官职。作谓语;指弃官。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春来秋去 秋天过去,春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作状语、分句;指时光流逝。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山坡羊》:“春来秋去泉东泻,芳颜不似前潇洒。”
返来复去 谓多次重复。作定语、状语;指重复。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二五章:“说醒着吧,他又神志不清,脑子里总是:黑马——白占魁——农业社,农业社——白占魁——黑马,返来复去地兜得他秃顶脑袋疼了起来。”
解黏去缚 解除粘着和束缚。
暮来朝去 暮:傍晚;朝:早晨。清晨过去黄昏来临。形容时光流逝作状语、分句;用于时间流逝。《中国体育报》:“少年国足们来到巴西训练,暮来朝去,寒来暑往,两个年头过去了。”
带着铃铛去做贼 比喻要干隐秘的事而自己先声张出去。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新中国未来记》第五回:“既是一点儿把握都没有,却天天在那里叫嚣狂掷,岂不是俗语说的‘带着铃铛去做贼’吗?”
除残去秽 残:残暴。秽:污秽,比喻恶势力。清除社会上的残暴、腐朽势力。作谓语、定语;指彻底改变。《后汉书·梁统传》:“仁者爱人,义者政理,爱人以除残为务,政理以去乱为心。” 汉·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待。”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统治阶级对下属或奴才的任意使唤。作定语、分句;形容任意使唤。《史记·汲郑列传》:“使黯(汲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挥:摆手。手一招就来,手一挥就去。形容非常听从指挥。指用人时非常随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苏轼《王仲仪真赞序》:“至于缓急之际,决大策,安大众,呼之则来,挥之则散者,唯世臣巨室为能。”
南去北来 指来来往往作定语、状语;指来来往往。唐 杜牧《汉江》:“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汤里来,水里去 指银钱随手来随手去,留不住。作宾语、状语;指花钱。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1回:“这正是俗语云:‘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旧的没有了,只好被迫去买新的,坏事变成了好事。作宾语、分句;用于安慰人。洪放《秘书长·二》:“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总要发展的啊。”
临去秋波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作宾语、定语;用于男女之间。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去害兴利 去:除掉;兴:兴办。去掉有害的兴办有利的。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唐·韩愈《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后佐河阳军,任事去害兴利。”
东来西去 谓行人来来往往。作状语;用于人多的场合。唐·李商隐《关门柳》诗:“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有去无回 只有出去的,没有回来的。作宾语;指单程事物。柯岗《逐鹿中原》第11章:“反而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去梯之言 除去梯子后说的话。比喻绝密的话作宾语;用于谈话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表传》:“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
上楼去梯 比喻进行极其秘密的谋划。也比喻诱人上当。作谓语、定语;指过河拆桥。《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汤去三面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后因以“汤去三面”泛言普施仁德。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恋栈不去 栈:养牲畜的棚子或栅栏。恋栈:牲畜留恋自己的圈、棚。形容人贪恋官位,不想离去。作谓语、定语;指人贪权。《晋书·宣帝纪》:“驽马恋栈豆。”
以刑去刑 用刑罚遏止刑罚,意谓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商君书·靳令》:“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高亨注:“‘轻其重者’一句是衍文,《韩非子·饬令篇》无,是其证。”又《去强》:“以刑去刑,国治。”
一去不复还 复:再;还:回来。一去就不再回来了。比喻事情已成为过去,再不能重现。用来形容时代、社会、遭遇、景物等。一般作主语。《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南来北去 泛指来来往往作定语、分句;指来来往往。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这里是大道官塘,怎没个行人南来北去。”
逝将去汝 诀别之辞。
来鸿去燕 比喻行踪漂泊不定的人。作宾语、定语;指相互联系。清 黄景仁《稚存从新安归作此寄之》诗:“来鸿去燕江干路,露宿风飞各朝暮。”
去太去甚 见“去泰去甚”。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唐·刘知幾《史通·世家》:“梁主敕撰《通史》,定为吴蜀世家,持彼僭君,比诸列国,去太去甚,其得折中之规乎。”
刳形去皮 谓忘却形体和家国,而任乎自然。
绝裾而去 绝裾:扯断衣襟。形容离去的态度十分坚决。偏正式;作谓语;形容离去的态度十分坚决。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尤悔》:“温公初受,刘司空使劝进,母崔氏固驻之,峤绝裾而去。”
浮来暂去 喻来去无定。作谓语、定语;用于行踪等。《红楼梦》第八八回:“姨太太这几天浮来暂去,不能过来回老太太,今日饭后家去了。”
解粘去缚 解:消除;缚:拘束。解除粘着和拘束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明·袁宗道《真正英雄从战战兢兢来》:“而竹林诸子,箕踞啸傲于醉乡,见以为能解粘去缚。”
招之不来,麾之不去 麾:同“挥”,挥手。形容为人刚正不阿,坚定不移,不轻易听命于人。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黯列传》:“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来去分明 形容手续清楚或为人在财物方面不含糊。作谓语、定语;指手续清楚。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那时叫世人知我冰清玉洁,来去分明。”
相去几何 去:距离。相差有多少呢?形容差距不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翻来复去 翻:翻转。形容做事多次重复。作谓语、状语;指人的动作与思维反复。宋·朱熹《朱子全书性理·理》:“横说世如此,竖说也如此。翻来复去说都如此。”
合则留,不合则去 合:投契,融洽。意见相合就留下共事,不合就离开作定语、分句;用于处事。宋·苏轼《范增论》:“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项羽以成功名,陋矣。”
相去无几 去:距离;无几:没有多少。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作谓语;指彼此没有多大差别。钱钟书《围城》:“斜川的将略跟一般儒将相去无几,而他的诗即使不是儒将做的,也算得好了。”
去危就安 离开危险,达到平安。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北齐书·文襄帝纪》:“去危就安,今归正朔;转祸为福,已脱罗网。”
去本趋末 见“去本就末”。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选择。西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高诱注:“……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
呼来喝去 呼、喝:大声喊叫。呼之即来,喝之即去。形容随意驱使。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这菩萨卖弄神通,把老孙这等呼来喝去,全不费力也!”
麾之即去 命令他走就离开。形容服从指挥,听候调遣。作谓语;指服从指挥。宋 辛弃疾《沁园春 将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词:“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须来。’”
反来复去 来回翻动。形容多次重复。作定语、状语;指重复。梁斌《红旗谱》第三卷:“江涛反来复去,看了又看。”
来踪去迹 踪、迹:脚印。来去的踪迹;指人、物的来历或事物的前因后果。联合式;作宾语。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6卷:“陆婆向来也晓得儿子些来踪去迹,今番杀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问他,却也怀着鬼胎。”
人去楼空 人走了;楼空着。表示旧地重游时对亲友的怀念。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唐 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相去悬殊 比喻相差很远。
相去咫尺 咫:1咫=8寸;咫尺:距离很近。形容距离很短或相差很小。作谓语、定语;用于比较等。宋·洪迈《夷坚丙志·饶氏妇》:“相去咫尺,而莫见其形貌。”
来情去意 事情的内容和原因。作宾语;指事情的内容和原因。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当下戴院长与宋公明说罢了来情去意,戴宗、宋江俱各大喜。”
一去不复返 复:重复。返:回来。一去就不再回来了。也形容事物已成过去;不再重现。复句式;作谓语;形容事物已成过去。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颠来播去 见“颠来簸去”。作宾语、状语;指不平稳。许地山《空山灵雨·海》:“我们只能把性命先保住,随着波浪颠来播去便了。”
言来语去 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作定语、状语;用于说话。元·曾瑞《留鞋记》第一折:“他把娇胭腻粉频交易,与我言来语去相调戏。”
一来二去 指一回又一回,经过一段时间。表示逐渐的意思。联合式;作状语;表示逐渐。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8回:“一来二去,眼大心肥,那里还能够有长进呢?”
丝来线去 比喻纠缠连挂。作谓语、定语;指往来密切。《朱子全书·论语》:“但颜子得圣人说一句,直是倾肠倒肚是了,更无许多廉纤缠绕,丝来线去。”
好来好去 善始善终。作谓语、宾语;用于劝诫人。
拔葵去织 比喻做官的不与人民争利。联合式;作谓语;指当官不与民争利。晋 葛洪《抱朴子 逸民》:“濯裘布被,拔葵去织。”
去暗投明 脱离黑暗势力,走向光明的道路。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改邪归正。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今愚弟来归,实是去暗投明,脱鬼成人之幸。”
陈言务去 陈旧的言辞一定要去掉。指写作时务必要去掉陈旧的言辞。主谓式;作谓语;指必须去掉陈旧的语言。唐 韩愈《答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朝来暮去 朝:早晨;暮:傍晚。黄昏过去清晨来临。形容时光流逝作状语、分句;用于时间流逝。元·马致远《青衫泪》楔子:“妾身裴兴奴,自从与白侍郎相伴,朝来暮去,又早半年光景。”
明来明去 光明正大地交往作定语、状语;用于交往。欧阳山《三家巷》:“你们这一行是公公道道,明来明去,讲道德,讲规矩,讲信用的!”
以战去战 用战争消灭战争。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商鞅《商君书 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以骨去蚁 见“以肉去蚁”。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下》:“以骨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春去冬来 春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作状语、分句;指时光流逝。《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不然,厉兵秣马,春去冬来,使贼兵疲于奔命,俟其势衰,收之未晚。”
省欲去奢 省:减少;奢:奢侈。免掉过分的欲念,去除奢侈。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汉·襄楷《复上书》:“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死,省欲去奢。”
去故纳新 犹言去旧迎新。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
去邪归正 指去掉邪恶,归于正道。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三国志 蜀志 后主传》:“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载后主刘禅诏曰:“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除邪去害 邪:邪恶。铲除邪恶,去掉祸害。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元·无名氏《谢金吾》第四折:“长国姑除邪去害,保忠良重镇关津。”
覆去翻来 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作谓语、状语;指来回翻动身体。宋 赵长卿《减字木兰花》词:“终宵无寐。覆去翻来真个是。屈指归期。”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召:召唤。挥:摆手。手一召就来,手一摆就去。形容非常听从指挥。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老舍《老舍自传》第六章第五节:“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
鼎湖龙去 同“鼎成龙去”。唐·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春去夏来 春天过去,夏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作宾语、状语;形容时光流逝。
否去泰来 指厄运过去,好运到来。作谓语、宾语;指厄运结束。前蜀·韦庄《湘中作》诗:“否去泰来终可待,寒夜休唱《饭牛歌》。”
一去不返 返:回来。一去就不再回来了。作谓语、定语;形容事物已成过去。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看着青春的易逝,才觉得青春的可贵,因此也更想能够在这一去不返的瞬间里得到无穷的快乐。”
去芜存精 芜:芜杂。除去粗糙的部分,留取其精华。作定语、宾语;用于文化方面。《人民日报》:“上海京剧院将这样一出冷了多年的老戏,经过去芜存精加以重新编排,使其重放麟派艺术的光彩。”
登高去梯 攀登到高处后把梯子拿掉。表示已无退路。作宾语、定语;用于境遇。《孙子 九地》:“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来龙去脉 来龙:龙头之所在。过去看风水的人把山脉比作一条龙;认为从头到尾都像血脉似的连贯着;可以看出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比喻事情前后关联的线索或事情的前因后果。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事件描述。明 吾丘瑞《运壁记 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来去匆匆 形容来和去迅速作定语;形容来和去迅速。王朔《许爷》:“也许他们在那条街就曾见过面,但来去匆匆,或淡然一瞥或偶一回眸。”
翻来覆去 翻:翻转;覆:转回。躺在床上来回翻转身体。形容睡不着觉;也形容事情多次反复。联合式;作谓语、状语;指人的动作与思维反复。宋 朱熹《朱子全书》:“横说也如此,竖说也如此,翻来覆去,说都如此。”
予齿去角 谓天生动物赋予齿就不赋予角。比喻事物无十全十美。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书·董仲舒传》:“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颜师古注:“谓牛无上齿则有角,其余无角者则有上齿。”
去食存信 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曰:‘去食。自古下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雁去鱼来 书信往来。雁、鱼均喻书信。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汤式《湘妃引·有所赠》曲:“莺煎燕聒惹相思,雁去鱼来传恨词。”
去天尺五 ①谓与宫廷相近。②极言地势之高。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黄庭坚《醉蓬莱》词:“尽道黔南,去天尺五。”
捐残去杀 谓放弃残暴和屠杀的行为。作宾语、定语;指以德化民。东汉·班固《汉书·李广传》:“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