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假的成语

有关假的成语

有关假的成语共收录57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半真半假 一半真情;一半假意。不是完全真实的。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人不是真心实意的态度。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我这里千回右转自彷徨,撇不下多情数桩。半真半假乔摸样,宜嗔宜喜娇情况,知疼知热俏心肠。”
虚情假意 虚假的情意。指虚伪做作;假装殷勤。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我也见出你那心来了,一味在我面上虚情假意,到老还疼你那正经夫妻。”
以假乱真 以:用;乱真:使真的东西混乱;与假的掺杂在一起分不清。用假的东西来冒充或混杂真的东西。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馀分闰位,谓以伪乱真耳。”
假痴假呆 装傻;假装糊涂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海上花列传》第48回:“我有要紧事体请耐来,啥个假痴假呆!”
假虎张威 犹言狐假虎威。作谓语、宾语;指狐假虎威。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忠孝记·欲进谏章>》:“费尽他机智,只是要贪名固位,假虎张威。”
天假因缘 假:借。上天给予的美好姻缘或缘份。也指难得的好机会。同“天假良缘”。作宾语;指良好机遇或缘分。清 黄宗羲《复秦灯岩书》:“然其至非言可传,天假因缘,或在异日。”
装虚作假 耍弄虚假的一套来欺骗人。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他一转身,站在梁建对面说:‘我有必要对你装虚作假?’”
因公假私 借公务谋取私利。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李固传》:“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
假道灭虢 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作谓语、定语;指用借路的名义而消灭这个国。《左传 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逾假不归 即假期已满而未归营。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挈瓶之智,守不假人 挈瓶:汲水用的小瓶。仅有一点挈瓶汲水的浅薄见识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比喻慎其所有,忠于职守。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归有光《乞休申文》:“挈瓶之智,守不假人。”
假痴不癫 痴:傻,呆。癲:疯癫,癫狂。假装呆傻,实际并不疯癫。形容外表看似愚钝,而心里却十分清醒。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三十六计》第二十七计:“当其机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癲,则不但露机,且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癲者败。”
真人面前不说假 指在真诚的人或了解情况的人面前不说假话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等。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南康军云居山了元佛印禅师》:“真人面前不说假,佛也安,祖也安。”
假以辞色 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动宾式;作谓语;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待人。明 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贞甫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辞色。”
假人假义 伪装仁慈善良。
强文假醋 谓假斯文。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刘君锡《来生债》第二折:“有一等寒俭的泛泛之徒,他出来的不诚心,无实行,一个个强文假醋。”
狐假虎威 假:假借;凭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来欺压人。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假慈悲 慈悲:慈善,怜悯。表面上装出一付慈爱怜悯的样子。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毛泽东《论鲁迅》:“他一点没有假慈悲的伪君子的色彩。”
狐假鸱张 比喻倚仗别人,虚张声势。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旧唐书·僖宗纪》:“初则狐假鸱张,自谓骁雄莫敌;旋则鸟鱼烂,无非破账而终。”
天不假年 假:给予。天公不给以寿命。指寿命不长。作宾语;指寿命不长。清·平步青《霞外裙屑》卷六:“予以先生此考,为一生心力所瘁,成以行世,足为读史者一助,惜天不假年,积四十六年之岁月,仅成全史三之一。”
假仁假义 假:虚假;仁:仁爱;义:道义。指假装的仁义道德。连动式;作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宋 朱熹《朱子全书 历代一 唐》:“汉高祖私意分数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
敌不可假 谓不可宽容敌人。作宾语、定语;指不能轻敌。《史记·春申君列传》:“臣闻之,敌不可假,时不可失。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
天假之年 上天赐给足够的年寿。谓能享其天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天假之年,而除其害。”
挈瓶之智,守不假器 挈瓶:汲水用的小瓶。仅有一点挈瓶汲水的浅薄见识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比喻慎其所有,忠于职守。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田豫传》:“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
假眉三道 方言。装模作样。作定语、状语;用于方言。赵树理《登记》:“分明是按老封建规矩办事,偏要叫人假眉三道去出洋相。”
不假思索 假:借助;依靠;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思索:思考探究。不用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也指不认真地随便乱说。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懒于思考,不负责任的办事。宋 黄榦《黄勉斋文籍 复黄会卿》:“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酸文假醋 形容装出一副文雅有礼貌的样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9回:“这有什么?大凡一个人,总别酸文假醋的才好。”
冤假错案 冤案、假案、错案的合称。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判决不公。冰心《痛悼胡耀邦同志》:“他狠抓落实知识分子的冤假错案的政策。”
假手于人 假:借。借助别人的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指凭借别人的力量办事。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庞淯传》裴松之注引皇甫谧《烈女传》:“今虽三弟早死,门户泯绝,而娥亲犹在,岂可假手于人哉!”
假戏真做 指戏演得逼真或把假的事情当作真的来做。作谓语、宾语;用于做事。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三章:“表演的所以能感动人,就是因为演员的诚恳,所谓‘假戏真做’。”
假门假事 做得像真的一样。作宾语、定语;指做得像真的一样。曹禺《日出》第二幕:“我的女儿好咬文嚼字,信耶稣,好办个慈善事业,有点假门假事的。”
假手旁人 假:借,利用。借助别人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作谓语、定语;指借助别人的行为。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7回:“本部院凡事秉公办理,从不假手旁人。”
假仁假意 伪装仁慈,其实内心奸恶。
真假难辨 辨:辨别。真假分辨不清。作宾语、定语;指难以分辨。《星火燎原·围困沁源》:“埋的时候也给它来个真假难辨。”
乔文假醋 假斯文;假道学。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兄弟,我见这会稽城市中的人,有穿着那宽衫大袖的乔文假醋,诗云子曰,可不知他读书也不曾。”
天假良缘 假:借。上天给予的美好姻缘或缘份。也指难得的好机会。亦作“天付良缘”、“天假因缘”、“天假其便”。作宾语;指良好机遇或缘分。明·高攀龙《答刘念台》:“况吾辈一室之中,自有千秋之业,天假良缘,安得当面蹉过。”
假仁纵敌 讲不该讲的仁义,做出不该做的事情,给自己招致祸患。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给自己招致祸患。
假人辞色 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待人。作谓语;指和颜悦色地待人。吴祖光《闯江湖》第二幕:“老钱柜子很少这么假人辞色。”
假情假意 虚假的情意,不是真心实意。作状语、宾语、定语;指虚假的情意。
假门假氏 见“假门假事”。作状语、定语;指做得像真的一样。《括苍山恩仇记》第七回:“林柄下了轿子,假门假氏地要让老师先走。”
不自满假 不自满,不自大。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
弄虚作假 虚假;不实;制造假的现象以欺骗别人。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廖鲁言《一九五九年农业战线的任务》:“在执行生产计划的全部过程中,也应该实事求是,力戒浮夸和弄虚作假。”
假途灭虢 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用借路的名义而消灭这个国家。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
天假其便 假:给予。上天给予的方便。形容机会难得。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乐天久居江乡,牢落殊甚,下官常切怀抱,奈拘职守,不得相从,今幸天假其便,再瞻眉宇,岂胜庆幸。”
假公济私 假:借;济:补益;助。假借公家的名义来谋取个人利益。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虎威狐假 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借机欺压别人。北周·庾信《哀江南诗》:“或以集翼鷃披,虎威狐假。”
假力于人 借别人的力量做事。补充式;作谓语;借别人的力量做事。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耻假力于人,誓手剑以屠黑卵。”
真真假假 指真假难辨。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真假难辨。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2回:“这姓铁的一个少年人,明明为贪色,却真真假假,百般哄诱他不动。”
假惺惺 假心假意的样子。作状语、定语;指假心假意的样子。元·乔孟符《金钱记》第一折:“想当日,楚屈原,假惺惺醉倒步兵厨。”
假名托姓 冒充别人姓名。作谓语、宾语;指冒名。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3回:“俺哥哥不是这般的人,多有依草附木,假名托姓的在外头胡做。”
假阶救火 假:借;阶:梯子。比喻做事不讲效率,做事机械。作宾语、定语;指做事不分轻重缓急。《燕书》:“赵成阳堪,其宫火,欲灭之,无阶可升。”
弄假成真 弄:耍弄。本来是假意做作;结果竟成了真的。兼语式;作谓语、宾语;指将假的变成真的。宋 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输勤。”
久假不归 假:借;归:归还。本指长期借用一直不归还。后指长期告假不回来。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比物假事 假借相类的事物,相进行比较归纳。作谓语;指进行排比归纳。清 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一呼一吸,因事纳谏,比物假事,不辞矫诬之刑。”
假公营私 见“假公济私”。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假公济私。《元典章·进表》:“在外诸司不详站赤生受指,以进表为由,假公营私,滥行给驿。”
天假其年 同“天假之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梁·沈约《与徐勉书》:“若天假其年,还得平健,才力所堪,惟思是策。”
假誉驰声 指传播虚假的名声。主谓式;作宾语;指传播虚假的名声。《旧唐书 薛登传》:“比来举荐,多不以才,假誉驰声,互相推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