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战的成语

有关战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战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明耻教战 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连动式;作谓语;用于带兵等方面。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魂飞胆战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敦煌变言集·难陀出家缘起》:“怕怖莫知为计,魂飞胆战心惟。”
速战速决 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老舍《四世同堂 偷生 五十一》:“战争已拖了一年多,而一点看不出速决的希望。”
战火纷飞 形容战斗频仍、激烈。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浩然《艳阳天》第一二一章:“经过了这场灾祸的考验,好像当年跟着担架队闯了一趟战火纷飞的疆场回来。”
驱羊战狼 喻以弱击强。作谓语、定语;指力量悬殊。宋·张耒《唐论中》:“而以之抗燕代之劲骑,此驱羊战狼,则明皇与重兵选卒所不得行之也。”
心寒胆战 形容十分惊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讲鬼怪令羽士心寒胆战;论闺怨,遣佳人绿惨红愁。”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力量无比强大。《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胆战心惊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害怕。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怯防勇战 小心设防,勇敢出战。联合式;作谓语;指小心防守而勇于战斗。《梁书 冯道根传》:“众颇笑之。道根曰:‘怯防勇战,此之谓也。’”
战战惶惶 戒慎畏惧貌。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心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攻城野战 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作谓语、定语;指四处打仗。《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
非战之罪 罪:罪过。不是战争本身的过失。作谓语、宾语;用于战争失败的托词。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战略战术 泛指指导或决定全局的策略和作战具体部署和克敌制胜的谋略。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红军的战略战术,是在这种尖锐的对比上发生的。”
不宣而战 指不宣布开战,就突然发起进攻。作谓语;指突然发起进攻。朱自清《不知道》:“美国过去曾两次不宣而战,第一次系北非巴巴拉之海盗,曾于1883年企图封锁地中海上美国之航行。”
浴血战斗 浴血:浑身是血。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作谓语、定语;指顽强。茅盾《向鲁迅学习》:“不但鼓舞了当时在共产党领导下浴血战斗的革命群众的士气,也使广大读者从书本联系到自己国家的现实,坚定了对革命的信仰。”
不战而溃 溃:溃败。没有开战就自行崩溃。形容毫无战斗力。作谓语、定语;用于毫无战斗力。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9回:“孙膑使人挑庞涓之头示之,步军不战而溃。”
裹血力战 犹言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作谓语、定语;指顽强勇敢。清 姚鼐《孙忠愍祠记》:“指挥之子泰,当建文时,为北平都指挥使;燕师起,与战于怀来,中矢,裹血力战,竟陷陈死。”
战战慄慄 因激动或害怕引起的身体战抖。作定语、状语;用于恐惧等场合。《晋书·段灼传》:“恒战战慄慄,不忘戒惧,所以欲永终天禄,恐为将来坚圣之驱除也。”
孤军独战 孤:单独。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比喻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在无援的情况下从事某项工作。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单独作战。《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独战,死者十八九。”
英勇善战 十分勇敢而且善于作战。作谓语、宾语;用于夸奖人。李晓明《平原枪声》:“还给他们讲了一个八路军英勇善战的故事。”
野战群龙 群龙在郭野大战。比喻群雄争天下。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刘张李彭卢传赞》:“天地闭革,野战群龙。”
背水一战 背:背向;水:指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原作“背水阵”;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宋 秦观《将帅》:“韩信之击赵,非素拊循士大夫也,背水一战而擒赵王歇,斩成安君,是不在乎任之久近也。”
阴疑阳战 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周易 坤》:“阴疑于阳必战。”
百战百败 指每战必败。作谓语、定语;指每战必败。《汉书 萧何传》:“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
舌战群儒 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作谓语、定语;指口才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忘战者危 指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同“忘战必危”。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三国 魏 桓范《兵要》:“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
连战皆捷 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作谓语、定语;用于比赛等。《宋书·自序》:“既连战皆捷,士马旌旗甚盛。”
战争贩子 挑起战争的人。指依靠煽动战争而从中牟利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忘战必危 战:战备。危:危险,危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东汉·班固《汉书·主父偃传》:“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以计代战 用计谋来代替阵前的交战。
人自为战 为战:作战。人人能独立地战斗。紧缩式;作谓语、补语、定语;含褒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战必胜,攻必取 每次打仗都获胜,每次进攻都攻下。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肉搏战 交战双方徒手或用短兵器格斗。指直接对抗。作宾语、定语;用于战争等。欧阳山《三家巷》:“赤卫队员们正赶紧跑过去堵塞那个缺口,展开一场激烈的肉搏战。”
并肩作战 密切配合,一起打仗。比喻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作谓语;指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柯岗《逐鹿中原》第四章:“我们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要在中原地区并肩作战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战不旋踵 旋:转。踵:脚后跟。打仗时不向后转。形容勇猛向前。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能征惯战 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法聪早当此际,遥遥地望见,果是会相持,能征惯战,不慌不紧不忙,果手疾眼辨。”
以战养战 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作宾语、定语;用于军事。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它将更厉害地进行其‘以华制华’的政治进攻和‘以战养战’的经济侵略。”
苦征恶战 艰苦的征战。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战争。明·无名氏《庆赏端阳》第一折:“某姓秦名琼自叔宝,立唐以来,苦征恶战,累建功勋。”
免战牌 指挂出的向对方表示不应战的牌子。借指不想做事。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5回:“城上即将‘免战牌’挂起,随你叫骂,总不出战。”
以战去战 用战争消灭战争。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商鞅《商君书 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首战告捷 第一仗就取得胜利。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第一仗就胜利。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斯人寂寞》:“见到了人,人又还健康——母亲觉得朱静芳是首战告捷。”
仓卒应战 指没有准备匆忙对付。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只有不肯退却,仓卒应战(例如硝石战斗),表面上似乎在力争主动,实际上是被动的。”
百战不殆 殆:危险。作战百次也不失败。形容每战必胜。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形容每次战斗都取胜。先秦 孙武《孙子 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转战千里 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偏正式;作谓语;形容连续作战。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
骁勇善战 勇猛;善于战斗。骁勇:勇猛矫健;善:善长。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南齐书 戴僧静传》:“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瓘骁勇善战,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于人。”
息兵罢战 兵:打仗。停止或结束战争。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停战。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2卷:“只为宋朝南渡以后,绍兴、淳熙年间,息兵罢战,君相自谓太平,纵情逸乐。”
南征北战,东荡西杀 征:征战;荡:扫荡。形容转战南北,奋勇杀敌。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晋剧《打金枝》第二场:“父王的江山,是他郭家父子南征北战,东荡西杀,十大汗马功劳争来的。”
惯战能征 征:征讨。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善于作战。作谓语、定语;指善于作战。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3回:“手里横着一柄金蘸斧,坐下李都监那匹惯战能征雪白马。”
胆战心慌 同“胆战心惊”。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害怕。明·汪廷讷《种玉记·赴约》:“牛郎织女图欢会,蜂喧蝶嚷须回避,我因此上胆战心慌不自持。”
兵凶战危 指战事凶险可怕。作宾语、定语;指战争可怕。汉 晁错《言兵事疏》:“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故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卬之间耳。”
决一死战 拼死一战以决胜负。动宾式;作谓语;形容不怕牺牲。《清史稿 文宗本纪》:“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
战胜攻取 战必胜,攻必取。指谋略高,战斗力强。作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操大国之势,征强兵伐诸侯,战胜攻取,利尽归于陶,国之币帛竭入太后之家。”
三战三北 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作谓语、定语;指屡战屡败。《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无心恋战 没有心情去留恋战事。指不想做某事。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回:“那道人见倒了和尚,无心恋战,卖个破绽便走。”
且战且走 且:指两件事同时并进;走:逃跑。一边作战,一边逃跑。作谓语、定语;指边打边退。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9回:“如来日魏兵到,锐气正盛,不可便迎,且战且走。”
浴血奋战 浴血:浑身是血;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六章:“战士们在这十五日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奋战,就是急行军转移。”
血战到底 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作谓语、定语;指拼死战斗。唐 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战栗失箸 战栗:恐惧的样子;箸:筷子。害怕得连手里的筷子都掉了。形容吓得失去了常态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各自为战 指各自独立行战。主谓式;作谓语;指各自独立行战。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南征北战 征:征伐。转战南北;打了许多仗。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经历的战争。唐 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屡战屡败 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作谓语;指经常打败将。《晋书·桓温传》:“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攻:攻打;克:攻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力量无比强大。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一》:“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短兵接战 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作宾语、分句;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三国志 魏志 典韦传》:“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先计后战 计:计划,计谋;战:作战。先筹划好后再战。指不打无准备的仗。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划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计巧者也。”
兢兢战战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战战:畏惧的样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小储君倒也安安稳稳守着妆盒做护身符,则是我陈琳兢兢战战抱着个天大闷葫芦”。
统一战线 比喻在某些问题上抱同样态度。作宾语、定语;指共同防线。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目前的时局,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
龙战玄黄 见“龙血玄黄”。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茅盾《回忆之类》:“不过,当那一声焦雷打到我们面前时,童稚之心也曾欢喜而鼓舞,也曾睁大了惊异的眼睛,痴望着‘龙战玄黄’的天地,好像这一切本在意中,要来的总归要来,而现在是终于来了而已。”
百战百胜 打一百次仗;胜一百次。形容善于作战;所向无敌。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善于作战,所向无敌。先秦 管仲《管子 七法》:“是故以众击寡,以治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卒练士击驱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
车轮战 用比对方多的人轮流跟对方打,使对方因疲乏而失败。作宾语、定语;用于战斗等。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只要他一踏上中国领土,就把他扣下,由我们的武士轮番上阵,跟他玩车轮战,直到打瘫为止。”
龙战鱼骇 喻战争激烈。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中国现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以视建武元年以后,十二年以前,龙战鱼骇,盖不侔矣。”
两国相战,不斩来使 指作战双方不能杀来往的使者。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9回:“自古‘两国相战,不斩来使’。于礼不当。”
战无不克 见“战无不胜”。作谓语、定语;指力量强大。清·昭梿《啸亭续录·转庵和尚》:“将军之事吴王亦至矣,为之辟地攻城,战无不克,数月之间招徕数郡。”
战无不胜 每次打仗没有不获胜的。形容军队每战必胜;战斗力极强。也指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春秋无义战 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作宾语;指非正义战争。《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四战之国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商君书 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 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胆战心摇 同“胆战心惊”。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害怕。清·洪昇《长生殿·惊变》:“呀,你道失机的哥舒翰,称兵的安禄山,赤紧的离了渔阳,陷了东京,破了潼关,唬得人胆战心摇。”
龙战虎争 同“龙争虎斗”。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汉·班固《答宾戏》:“分裂诸夏,龙战虎争。”
能征敢战 征:征讨。形容作战经验丰富,敢于作战。作谓语、定语;指善于作战。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5回:“必用能征敢战之将,先以力敌,后用智擒。”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本《战国策 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以战去战,以杀去杀 用战争制止战争,用杀戮制止杀戮。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战国·卫·商鞅《商君书·画策》:“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十战十胜 谓每战必胜。作谓语、定语;形容善于作战,所向无敌。《管子·七法》:“以能击不能,以教卒、教士击驱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
胆战心寒 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12回:“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
背城一战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作谓语、定语;指与敌人作最后的决战。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
龙战于野 群龙在郭野大战。比喻群雄争天下。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周易·坤卦》:“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人海战术 以众多人数来进行战斗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靠人力做事。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不敬师长,共产公妻,人海战术,总之是一群青面獠牙,十恶不赦的人。”
战战业业 戒慎畏惧貌。作状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故先王懔朽索之驭马,虑天命之无常,战战业业,若履渊冰。”
战天斗地 战、斗:泛指斗争。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气慨。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的决心。
股战而栗 战:怕;栗:发抖。两腿发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惧异常。作谓语;形容恐惧异常。《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它语。”
能争惯战 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善于作战。作谓语、定语;指善于作战。《平鬼传》第15回:“自通姓名,就叫累鬼,能争惯战,有万夫不当之勇。”
战战栗栗 见“战战栗栗”。作定语、状语;用于恐惧等场合。《韩非子·初见秦》:“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久战沙场 沙场:战场。比喻久经锻炼有经验。作谓语、定语;指人经验丰富。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福州灵云志勤禅师》:“久战沙场,为什么功名不就?”
苦争恶战 艰苦的征战。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战争。明·无名氏《九宫八卦阵》第一折:“我也曾苦争恶战数千番,但行处忘生舍死何曾慢。”
孤军作战 孤立无援的军队单独奋战。比喻单独办事,没有人支援。主谓式;作谓语;用于军事上。刘桢《隋书 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独战,死者十八九。”
休兵罢战 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停战。元 孔文卿《东窗事犯》楔子:“只不过休兵罢战还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寻。”
胆惊心战 惊:惊惧,害怕;战:发抖。形容非常害怕。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害怕。明·陆采《怀香记·索香看墙》:“可怜平地风波变,天那好苦,霎时间胆惊心战。”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古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端赖吾能用兵之将,球至于今,邈不可得。”
身经百战 身:亲身;百:极言其多;亲身经历过许多战斗。形容富于实战经验;也形容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南北朝 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在朝四十一年,身经一百余战。”
四战之地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作宾语;指容易受攻击的地方。《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地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后汉书·荀彧传》:“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心惊肉战 见“心惊肉跳”。作谓语、状语;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战战兢兢 战战:恐惧得发抖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十分害怕或小心谨慎的样子。联合式;作谓语、补语、状语;含贬义。《诗经 小雅 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