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面的成语

有关面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面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知人知面不知心 旧时俗语。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难于识人。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哥也,知人知面不知心,你道无二心呵。”
面授机宜 面:当面;授:教;传授;机宜:适应时机的对策、办法。当面教给应采取的机密的对策或措施。动宾式;作谓语;指当面教给处理事务的对策或措施。宋 苏轼《与孙子思七首》:“书四纸,并药方驰上方,须面授其秘也。”
嗔拳不打笑面 比喻不可以欺凌态度和悦的人。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6回:“自古嗔拳不打笑面,他又不曾伤犯着你,你有钱看平日相交与他些,没钱罢了,如何只顾打他?”
装点门面 装点:装饰;门面:指外观。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漂亮。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止则有这两件儿衣服,装点着门面。”
人生面不熟 人的面貌陌生,素不相识。作宾语、定语、分句;指陌生的事物。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孩子见大郎如此待得他好,心里虽也欢喜,只是人生面不熟,又不知娘的意思怎么,有些不妥贴,还想要去。”
眼泪洗面 泪流得很多,冲洗着脸面。形容非常悲伤,泪流不止。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陆游《避暑漫抄》:“又韩玉汝家,有李国主归朝后与金陵旧宫人书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素面朝天 天:是指皇上。不施脂粉而朝见皇帝。现在多指女人既美貌又自信,不需要化妆就敢出头露面。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上:“(唐玄宗)封大姨为 韩国夫人 ,三姨为 虢国夫人 ,八姨为 秦国夫人 。同日拜命,皆月给钱十万,为脂粉之资。然 虢国 不施粧粉,自衒美艷,常素面朝天。”
僧来看佛面 僧:和尚。和尚来了要看在佛的面子招待他。比喻看有关人士的面子对待来者。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对人的态度。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这个人是你王公公荐来的,僧来看佛面,不可轻慢于他。”
仰面朝天 脸朝上平卧或身向后摔倒的样子。作宾语、状语;指向后摔倒。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四十九回:“江樊往后退了几步,身不由己的也就仰面朝天的躺下了。”
一面之词 单方面的言辞;即某一个方面的意见。偏正式;作宾语;用于否定句。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人面桃花 原指女子的容貌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以指所爱而不能相见的女子。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忆念爱人。唐 崔护《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鹄形鸟面 指饥疲瘦削的样子。作宾语、状语;指人的外形憔悴。明归有光《送宋知县序》:“岁复荐饥,侯加意抚恤,向之逃亡者,鹄形鸟面,争出供役。”
面如死灰 死灰:冷却的灰烬。形容因心情沮丧或受惊吓而脸色灰白。作谓语、状语、定语;指人的脸色差。《淮南子 修务训》:“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墨,涕液交集。”
桃花人面 事本唐孟棨《本事诗》。崔护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访,物在人去,慨叹不已,题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作定语、宾语;用于忆念爱人。元·刘致《朝天子·同文子方邓永年泛洞庭湖宿凤凰台下》曲:“杨柳宫眉,桃花人面,是平生未了缘。”
冷面寒铁 比喻公正廉洁,不怕权贵的官员。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史·周新传》:“敢言词多所弹颏,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
四面楚歌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主谓式;作定语;含贬义。《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示例〗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巧妇做不得无面馎饦 馎饦:汤饼。如果没有米面,最灵巧的媳妇也做不出饭食来。比喻缺乏必要的条件,事情不可能做到。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宋·陈亮《又壬寅夏书》:“富家之积蓄皆尽矣,若今更不雨,恐巧妇做不得无面馎饦。”
网开三面 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人。西汉 司马迁《史记 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装门面 表面伪装。作谓语、定语;指伪装。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4回:“左右是你的老婆,替你装门面。”
油头粉面 形容人打扮得俏丽妖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元 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折:“俺这粉面油头,便是非灾横祸;画阁兰堂,便是地网天罗。”
三对六面 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办理手续或说明情由。联合式;作宾语、定语、状语;指会同当事双方及中间人或见证。茅盾《子夜》:“回头我自会请三先生来,大家三对六面讲个明白。”
神头鬼面 比喻怪模怪样。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29卷:“殊不知少间自都无主张,只见许多神头鬼面,一场没理会,此乃是大不实也。”
面是心非 谓表面上是一套,心底里又是一套,表里不一。作谓语、定语;用于人表里不一。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9回:“从来人面是心非,如何保得到底!”
心慈面软 心地慈和,拉不下脸面。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为人和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我又是个心慈面软的人,凭心撮弄我,我还是一片痴心。”
面命耳提 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联合式;作谓语;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宋 刘克庄《拟撰科诏回奏》:“词意有未稳处,仰荷明主亲酒奎画,不啻面命耳提。”
面如冠玉 比喻男子徒有其表。也形容男子的美貌。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男子的美貌。西汉 司马迁《史记 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面从背言 从:听从,顺从。当面顺从,背后乱说。作谓语、定语;用于人表里不一。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当时皆谓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
耍两面派 耍两面手法,表里不一,指对斗争双方都采取敷衍的行为。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两面三刀。毛泽东《<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的序言和按语》:“反革命分子怎样耍两面派手法呢?”
春风满面 春风:比喻笑容。形容情绪愉快;满脸高兴的样子。也作“满面春风”。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形容人和蔼。元 无名氏《九世同居》第四折:“春风满面乐醄醄,一声长笑海山高。”
青面獠牙 青面:靛青色的脸;獠牙:露在嘴外面的长牙。铁青的面孔上长着很长的牙齿。形容妖魔鬼怪狰狞可怖的面孔。联合式;作定语、补语;含贬义。明 汤显祖《牡丹亭 圆驾》:“似这般狰狞汉,叫喳喳。在阎浮殿见了些青面獠牙,也不似今番怕。”
面北眉南 谓脸面相背,互不理睬。形容相处不合,各不照面。作宾语、定语;指关系不融洽。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既然是你为我来,须回避,且做个面北眉南,你东咱西。”
装潢门面 装潢:原指裱糊字画,现也指装饰物品使之美观;门面:指外观。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漂亮。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止则有这两件儿衣服,装点着门面。”
反面无情 翻脸不讲情面。形容对人的态度突然变坏;不留情面。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明 邵璨《香囊记》:“他也是一个君主,恐怕反面无情,那时节悔之晚矣!”
面争庭论 同“面折庭争”。作宾语、定语;指为人敢说话。宋·欧阳修《上范司谏书》:“他日闻有立天子陛下,直辞正色,面争庭论者,必范君也。”
人面兽心 空有人的外貌;品德却像兽类。形容品德极坏。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赞》:“夷狄之人贪而好利,披发左衽,人面兽心。”
面色如土 见“面如土色”。作定语、宾语、状语;指惊恐。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惊得洪太尉目睁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奔到廊下,只见真人向前叫苦不迭。”《西湖二集·吴越王再世索江山》:“董昌面色如土。众兵都面面厮觑,不敢则声。”
不学面墙 面墙:面对墙壁,一无所见。形容不学习而无知。作定语;用于劝诫人。《尚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铁面御史 宋赵抃为殿中侍御史,弹劾权贵,刚直无私,人称“铁面御史”。后泛称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公正严明的官员。作宾语、定语;指公正严明的官员。《宋史·赵抃传》:“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硬撑门面 装体面,假充上流。保持高等或中等阶级社会地位的风度、架子或门面。作谓语、宾语;指面临着衰败的情况。
面黄肌瘦 面:脸;肌:肌肉;代指身体。面色发黄;身体消瘦。形容人久病体衰或营养不良的样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人的脸色不好。元 杨梓《霍光鬼谏》:“眼欺缩腮模样,面黄肌瘦形相。”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看那方面的情面,也要看这方面的情面。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宽容某人或某事。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31回:“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长既是到此,万望救他一救。”
笑面老虎 比喻外表善良,心地凶狠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心地凶狠的人。李良杰《人生》:“现在,我算领教到他这微笑的厉害了——简直是笑面老虎。”
马面牛头 比喻各种各样凶恶的人。作宾语、定语;指人的长相。《西湖二集 文昌司怜才慢注禄籍》:“没慈心的马面牛头,两股叉,两条鞭,恶恶狠狠。”
革面革心 见“革面洗心”。作谓语、定语;指彻底悔改。明·杨慎《送薛曲泉之镇雄勘夷手卷词》:“笑鄙夫畏首尾,蔚蔚九变豹,俾心人革面革心,惠我无私。”
八面见光 形容人非常世故,各方面都能应付得很周到。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张姑娘这几句话说得软中带硬,八面儿见光,包罗万象,把个铁铮铮的十三妹倒寄放在那里为起难来了。”
面墙而立 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作宾语、定语;指一无所知。《尚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面如傅粉 形容男子美貌。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男子美貌。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东西易面 指东西方向颠倒。后比喻是非颠倒,视听淆乱。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汉 贾谊《新书 审微》:“事之適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
素未谋面 谋面:见面。指平素没有见过面。
面面相觑 面面:脸对着脸;相:互相;觑:看;瞧。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对着。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惊慌的表情。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第六卷:“僧问:‘如何是大疑府人?’师曰:‘毕钵岩中面面相觑。’”
面目狰狞 狰狞:面目凶恶。形容面目凶狠可怕。亦作“面貌狰狞”、“狰狞面目”。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外貌。清·吴趼人《九命奇冤》第13回:“另外还有两人……都是身材骄健,面目狰狞。”
南面称孤 南面:面朝南;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朝南坐着,自称孤家。指统治一方,称帝称王。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称帝。《庄子 盗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
眉南面北 彼此不和谐。也指分隔两地,不能相见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二折:“你见了这李廉使都眉南面北,多管是那相公每饥嗔的这饱喜,则为我无过犯难投牢相机。”
囚首丧面 头不梳如囚犯,脸不洗如居丧。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外表。宋·苏洵《辨奸论》:“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情也哉?”
抓破面皮 见“抓破脸皮”。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老舍《二马》第五段二:“我忍了这么些日子了,他一点看不出来。我知道不抓破面皮的跟他说,他要命也不明白我们的事情,非说不可了!”
面谩腹诽 谓当面欺诳,心怀毁谤。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明史·万镋传》:“又以不得一品,面谩腹诽,无大臣礼。”
面红面绿 见“面红面赤”。作宾语、状语、定语;用于激动、发怒等。《廿载繁华梦》第九回:“自己进他门以来,未有半点面红面绿,他不负我,我怎好负他?”
泪流满面 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作谓语、状语;形容极度悲伤。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言讫,以印绶付之,泪流满面。”
本来面目 本来:原来的;面目:面貌。原是佛教用语;指人的本性;后比喻人或事物原来的样子。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人与事物。宋 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常如故。”
不念僧面念佛面 不看僧面看佛面。作谓语,分句;形容宽容某人或某事。草明《乘风破浪》十七:“你不念僧面念佛面啊,人家老大娘都把你想坏啦。”
真人面前不说假 指在真诚的人或了解情况的人面前不说假话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等。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南康军云居山了元佛印禅师》:“真人面前不说假,佛也安,祖也安。”
不看金面看佛面 不看那方面的情面,也要看这方面的情面。作谓语,分句;形容宽容某人或某事。浩然《艳阳天》第12章:“不看金面看佛面,冲着不懂事的孩子,你得救救命啦。”
睟面盎背 指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作谓语、定语;指道德修养到家。《孟子 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当头对面 当面商量或面对面辩论。
两面光 两个面都光滑。比喻两方面都不得罪,两边做好人。作宾语、定语;指人圆滑。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9回:“凡事不能光做一面,总要两面光。”
面红过耳 形容因激动、窘迫、发怒或羞渐而脸色涨红的样子。作状语、定语;用于激动、发怒。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安公子羞得面红过耳,眼观鼻、鼻观心的答应了一声。”
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 指世风日下,对人的态度随地位和权势的高低有所不同。作宾语、分句;指人情世故。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40回:“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冯主事虽然欠下老爷银两,见老爷死了,你又在难中,谁肯唾手交还?”
汤去三面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后因以“汤去三面”泛言普施仁德。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团头聚面 形容非常亲密地相聚在一起。作定语、状语;指团聚。《醒世姻缘传》第二四回:“合家俱到那园中石凳上坐下……团头聚面的说说笑笑,或是与儿子讲说些读过的书文,或是与女儿说些什么贤孝的古记。”
楚歌四面 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等。清 陈维崧《河传 虞美人花》词:“楚歌四面,战旗一片,岁岁江东。”
八面玲珑 玲珑:透亮;清澈的样子;也指人机灵、灵巧。原指室内各面窗户敞通明亮。后形容为人机灵;善于应付。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能讨好各种人物。唐 黄滔《黄御史集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七面八面玲珑。”
十面埋伏 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前汉书平话》中卷:“会天下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拭面容言 拭:擦;拭面:擦去别人吐在自己脸上的唾沫;容言:听取别人意见。泛指接受别人的批评,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作谓语、定语;指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妇人轻丧武夫功,先轸当时怒气冲,拭面容言无愠意,方知嗣伯属襄公。”
八面圆通 形容为人处事圆滑,处处应付周全。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处事。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要嘴巴会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官场说官场上的话,见了生意人说生意场中的话,真正要八面圆通,十二分周到,方能当得此任。”
汗流满面 形容极度紧张或非常劳累。作谓语、状语;指非常劳累。鲁迅《彷徨 伤逝》:“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
兽心人面 面貌虽是人,心却如野兽。形容人凶恶残暴。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品行。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时台中谓之语曰:侯知一不伏致仕,张琮自请起复……皆非名教中人,并是王化外物。兽心人面,不其然乎!”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比喻都是老一套,没有变化(多指创作)。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贬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满意‘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
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憎:厌恶。形容说话枯燥无味,面貌使人厌恶。作谓语、定语;用于形容人。巴金《谈<秋>》:“她的确是一个‘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女人。”
面有菜色 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营养不良的样子。《礼记 王制》:“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荀子 富国》:“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不识事物的本质。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面貌一新 样子完全改变,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作谓语、定语、补语;指人或局面。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现在农村面貌一新,百分之九十的人生活改善了。”
缘悭一面 悭:欠缺。缺乏缘份,没有和对方会面一次的机会。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等。郭沫若《鬼苗的检阅》:“我和茅盾先生虽相识,和我们的鲁迅先生竟缘悭一面。”
面面俱圆 同“面面俱到”。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全面。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只有单道台却做了一个面面俱圆:抚台见面夸奖他,说了能办事;领事心上也感激他弹压百姓,没有闹出事来,见了抚台亦很替他说好话;至于绅衿一面,一直当他是回护百姓的,更不消说得了。”
靦面相迎 靦面:面带愧色。带着羞愧的样子去迎人。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7回:“那呆子放下钉耙,整整直裰,摆摆摇摇,充作个斯文气象,一直的靦面相迎。”
面面皆到 见“面面俱到”。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全面。清·梁章钜《楹联续话·挽词》:“后数日而部行新令始至,复令改制一联,云:‘来去有前因,遗范难忘联襼日;宽严能并济,新恩惜在盖棺时。’则面面皆到矣。”
面从后言 从:听从,顺从。当面顺从,背后乱说。作谓语、定语;用于人表里不一。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蒋婉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
面折廷诤 见“面折廷争”。作谓语、定语;指朝廷议事。章炳麟《变法箴言》:“争变法者,吾未见其有面折廷诤、千人皆靡者也。”
面貌狰狞 狰狞:样子凶恶。形容面貌凶恶可怕。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外貌。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0卷:“一个个身长臂大,面貌狰狞。”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两面派。作谓语、定语;指两面派。海涛《硝烟》:“人世间是有这样一种角色——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面缚衔璧 两手反绑而面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请罪。作谓语、宾语;用于战争投降。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
一面之雅 见“一面之交”。作宾语;比喻交情很浅。田汉《关汉卿》第七场:“女的我不认识,跟这关汉卿倒有一面之雅。”
反面教材 消极的供教学用的资料。借指坏的典型。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他反面教材,就是‘种牛痘’,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
面折廷争 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廷争:在朝廷上争论。指直言敢谏。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吕太后本纪》:“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满面含春 比喻心情喜悦舒畅,满脸笑容。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高兴时。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女子才回过头来满面含春的向安公子道:‘尊客,这石头放在哪里?’”
改换头面 喻改变身份。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八卷:“却说鲜于同自吟了这八句诗,其志愈锐。怎奈时运不利,看看五十齐头,‘苏秦还是旧苏秦’,不能勾改换头面。”
出头露面 在人多的场合公开出现;也指在众人面前出风头表现自己;又常因出现于公共场合而出名。还指出面活动、做事、讲话。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在公共场合活动。明 施耐庵《水浒传》:“孙二娘从小出头露面,况是过来人,惯家儿,也不害什么羞耻。”
不识局面 犹不识时务。作谓语、定语;形容人不明事理。《水浒传》第四九回:“原来毛仲义五更时,先把大虫解上州里去了,却带了若干做工公的来捉解珍解宝。不想他这两个不识局面,正中了他的计策,分说不得。”
打当面鼓 比喻有话当面说,不背后议论。作谓语、定语;指有话当面说。罗旋《南国峰烟》:“你怎么想就怎么说,噼哩啪拉,把什么都摆出来,打当面鼓,不敲背后锣,我就是喜欢这样的同志。”
一面虚词 单方面所说的假话作主语、宾语;用于说话等。《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避祸屯田计》:“明公休听外人一面虚词,欲杀某也。”
审曲面势 见“审曲面埶”。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周礼·考工记序》:“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