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患的成语
有关患的成语
有关患的成语共收录76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肘腋之患 | 肘腋:胳膊肘儿和夹肢窝。比喻极接近的地方。产生于身旁的祸患。 | 偏正式;作主语;形容产生于身旁的祸患。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在,北畏曹公之疆,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正当斯这时,进退狼跋。” |
除患兴利 | 清除祸患,兴办有利的事业。 | ||
忧患馀生 | 指饱经艰难困苦之后留存下来的生命。 | ||
采薪之患 | 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 | 作主语、宾语;有病的婉称。 | 见“采薪之忧”。 |
覆餗之患 | 覆:翻;餗:鼎里的食物。鼎足坏了,食物倒出。指因不胜其力而坏事。 | 作主语、宾语;用于比喻句。 | 晋·陈寿《三国志·何夔传》注引孙盛曰:“得其人则论道之任隆,非其才则覆餗之患至。” |
贻患无穷 | 贻:遗留;穷:尽。留下无穷的祸患。形容后果极坏,影响严重。 | 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然事事养痈不治,亦贻患无穷。” |
河伯为患 | 指歪门邪恶的风气。 | 作谓语、定语;指水灾。 | |
养虎留患 | 同“养虎自遗患”。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纵容敌人。 | 《东周列国志》第五六回:“今其子乃欲见逐,岂非养虎留患耶?” |
消患未形 | 消:消除;形:显露。在祸患尚未显露之前就予以消除。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清·黎庶昌《上沈相国书》:“必有消患未形,而为朝野所利赖,远人所折服者。” |
患难夫妻 | 患难:忧虑和灾难。指经受过困苦考验,能够同甘共苦的夫妻。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夫妻间。 | 唐·元稹《遣悲怀·二》:“情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
疥癞之患 | 疥癞:疥疮与癞痢,两种皮肤病。比喻危害尚轻的祸患或无关紧要的问题。 | 作主语、宾语;指无关紧要的东西。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2回:“今王兴十万之师,行粮千里,以争疥癞之患,而忘大毒之在腹心,臣恐齐未必胜,而越祸已至也。” |
同生死共患难 | 指为了一定的目标共度患难,出生入死。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方志敏《狱中纪实》:“将狱中情形描写出来,使全国红军和革命的工农群众,知道他们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正在国民党监狱内,挨日子。” |
倒悬之患 | 倒悬: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 | 作宾语;比喻处境极端艰难。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全琮传》:“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 |
腋肘之患 | 形容产生于身旁的祸患。 | 作主语、宾语;形容产生于身旁的祸患。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在,北畏曹公之疆,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正当斯这时,进退狼跋。’” |
思患预防 | 想到会发生祸患,事先采取预防措施。 | 作谓语、定语;指事先预防。 | 《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
辟恶除患 | 辟:祛除。祛除邪恶与祸患。 | 作谓语、定语;指为民除害。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1卷:“今日元吉,理发沐尘,辟恶除患,长生神仙。” |
养虎自遗患 | 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纵容敌人。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
未形之患 | 尚未显露的祸患。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宋·苏舜钦《谘目》:“不如先取为备,可以建事立功,消未形之患。” |
养痈贻患 | 痈:毒疮;患:祸害。留着毒疮不去医治,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姑息坏人坏事,结果自己遭殃。 |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槐西杂志一》:“博善化之虚名,溃败决裂乃至此。养痈贻患,我之谓也夫!” |
攻疾防患 | 匡正过失,防止祸患。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 |
养虎贻患 | 同“养虎自遗患”。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纵容敌人。 | 明·张居正《答宣大巡抚计处黄把二虏》:“此所谓引贼入家,养虎贻患,是何等计策乎?” |
敌国外患 | 指来自敌对国家的侵略骚扰。 | 作宾语、定语;用于国家局势。 | 《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人满为患 | 因人多造成了困难。 | 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 | 郭沫若《洪波曲》第二章一:“客栈小,已经人满为患。” |
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 指说错了话要惹祸,吃错了东西要生病。后多以强调言语必须谨慎。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周易·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孔颍达疏:“先儒云: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
患难之交 | 交:交情;朋友;患难:危险和艰苦的处境。共同经历患难的朋友。指交情很深。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指经过困难而成好朋友。 | 明 焦竑《玉堂丛语 荐举》:“仲举与文贞在武昌,因患难之交,讷黑窑匠以一文。” |
患难相扶 | 扶:支持,帮助。在忧患灾难中互相扶助。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 |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一回:“我们虽异姓骨肉,必要患难相扶。” |
除患宁乱 | 患:祸患,灾难;宁:安定。除掉祸患,安定叛乱。 | 作谓语、宾语;用于治国等。 | 三国·蜀·诸葛亮《后主出军诏》:“除患宁乱,克复旧都。” |
饱经忧患 | 饱:充分;经:经历。长期、多次经历过忧愁、困苦;社会经验丰富。 |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形容经历长期忧愁患难的生活。 | 郭沫若《司徒 司马 司空》:“饱经忧患的中国人上了好些次大当,并没有再给予地雷手以立即抽身的机会。” |
可同患,难处安 | 患:患难;处:相处,交往。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指忘恩负义的人。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
功不补患 | 功:功绩;患:祸害,灾难。指取得的功绩还抵不过带来的祸患。 | 作宾语、定语;用于评论人的功过。 | 唐·李华《吊古战场文》:“汉击匈奴,虽得阴山,枕骸遍野,功不补患。” |
一朝之患 | 突然发生的祸患。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礼记·檀弓上》:“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楚国苦之,群臣皆怨,咸言费无忌谗杀伍奢、白州犁而吴侵境不绝于寇,楚国群臣有一朝之患。” |
患难见真情 | 只有经过共同的患难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 | 作宾语、定语;指朋友。 | 邓小平《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患难见真情。” |
金革之患 | 金革:兵器和铠甲;患:灾祸。指战乱。 | 作宾语;指战争。 | 汉·扬雄《长杨赋》:“永亡边城之灾,金革之患。” |
通忧共患 | 共同承担忧患。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康有为《上皇帝第二书》:“尝推先王之意,非徒集思广益,通达民情,实以通忧共患,给民合志。” |
后顾之患 | 顾:回视;后顾:回过头照顾。指来自后方或家里的忧患。 | 作宾语;指后方的忧患。 | 《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卢文纪劝帝驻河桥,庚赞华为契丹主,以兵援送入蕃,则契丹主有后顾之患,不能久驻汉地矣。” |
养虎为患 | 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手其害。 | ||
养痈成患 | 留着毒疮不去医治,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包庇坏人坏事,结果会遭受祸害。 |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7回:“真是养痈成患,将来他的羽翼越多,越难动手哩。” |
患难与共 | 患难:危险艰苦的环境;与共:在一起。指在不利处境中共同承担灾难和困苦。 |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
弭患无形 | 弭:清除。在祸患尚未形成之前就予以消除。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现在外国人已无话说,足见他能够弭患无形,办事切实。” |
救灾恤患 | 谓救济抚恤灾患中的人。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李贽《焚书·杂述·寒灯小话》:“今得人钱财,视同粪土,岂为谋王图霸,用之以结客乎?抑救灾恤患,而激于义之不能以已也?” |
患难相死 | 遇到患难彼此互相救助,甚至不惜生命。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 |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 |
养虎遗患 | 遗;留下;患:祸患。养着老虎;留下祸患。比喻纵容坏人;给自己留下后患。也作“养虎留患。” |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
养痈遗患 | 痈:毒疮;患:祸害。生了毒疮不去医治;给自己酿成祸害。比喻对坏人、坏事姑息宽容;结果自己遭殃。也作“养痈遗害”、“养痈成患”。 |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槐西杂志一》:“博善化之虚名,溃败决裂乃至此,养痈贻患,我之谓也夫。” |
弥患无形 | 弥:消除。把祸患消除在没有形成之前。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预防。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现在外国人已无话说,足见他能够弥患无形,办事切实。” |
患至呼天 | 患:祸患;呼:喊。形容事前不作准备,灾祸临头,求天救助。 | 作谓语、宾语;指事前不作准备。 |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二:“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 |
患得患失 | 患:忧虑。没有时怕得不到;得到后;又恐怕失去。指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
排患解纷 | 见“排难解纷”。 | 作谓语、定语;指为人排除危难。 | 唐·崔知贤《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明·孙慎行序:“遗形却立,终希独善之资;排患解纷,未洽随时之义。” |
养痈自患 | 痈:毒疮;患:祸害。留着毒疮不去医治,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包庇坏人坏事,结果会遭受祸害。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85回:“不意姜尚作难肆横,竟克朕之四关也。今不早治,是养痈自患也。” |
为民除患 | 为:替。替老百姓铲除祸害。 | 作谓语、定语;指杀坏人。 | 南朝·宋·刘彧《与诸方镇及诸大臣诏》:“为民除患,兄弟无复多人,弥应思吊不咸,益相亲信。” |
内忧外患 | 忧:忧虑;患:祸患。指国家内部的变乱和外部的侵略。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 | 先秦 管仲《管子 戒》:“君外舍而不鼎馈,非有内忧,必有外患。” |
有备无患 | 备:防备;患:患难;灾祸。事先有防备就可能避免灾祸。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
腹心之患 | 比喻严重的祸患。 | 作宾语;比喻要害处的祸患。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后梁太祖乾化元年》:“云代与燕接境,彼若扰我城戍,动摇人情,吾千里出征,缓急难应,此亦腹心之患也。” |
以绝后患 | 消除祸根,来杜绝以后可能产生的祸患。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元 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如今朦胧奏过圣人,将他两个押赴市曹杀坏了,以绝后患。” |
遗患无穷 | 穷:尽。留下无穷的祸患。形容后果极坏,影响严重。 | 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1章:“万一堵截不住,岂非功亏一篑,遗患无穷?” |
忧患余生 | 忧患:困苦患难;余生:大灾难后侥幸存活的生命。指饱经患难之后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 | 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 | 沈砺《感怀》:“光阴潦草歇繁华,忧患余生辄自嗟。” |
何患无辞 | 何患:哪怕;辞:言辞。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常与“欲加之罪”连用,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无端捏造罪名,还说得振振有词。 | 作分句;常与“欲加之罪”连用。 | 《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
患难相恤 | 恤:体恤,周济。遇到患难彼此互相救助,甚至不惜生命。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 | 《河南程氏文集》第11卷:“度乡村远近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而奸伪无所容。” |
后患无穷 | 患:灾难、忧患;穷:尽。指今后的忧患是没有穷尽的。 | 主谓式;作分句;含贬义。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武帝纪》:“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
言出患入 | 患:祸害,灾难。话一出口,患祸就随之进入。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0卷:“言出患入,言失身亡,故圣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常如临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贫。” |
患难相共 | 患难:危险艰苦的环境。共同承担灾难和困苦。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 作谓语、定语;指彼此关系密切。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只因何玉凤、张金凤彼此性情相照、患难相共……不同寻常姐妹。” |
患难见知己 | 只有经过共同的患难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 | 作宾语、定语;指朋友。 | 余秋雨《霜冷长河·关于友情》:“他们说,患难见知己,烈火炼真金。” |
肘胁之患 | 见“肘腋之患”。 |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清·昭梿《啸亭杂录·王文端》:“明张差之事,殷鉴犹存,吾见上时必当极力言之,以除肘胁之患。” |
放虎遗患 | 谓放掉老虎,必留后患。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自留祸根。 | 唐·陈子昂《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之一:“夫蕃戎之性,人面兽心,亲之则顺,疑之则乱……今阻其善,逆其欢心,古人所谓放虎遗患,不可不察。” |
振国之患 | 振:拯救;患:灾难,祸患。拯救国家的祸息。 | 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雄,振国家之患。” |
木梗之患 | 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 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 汉·刘向《说苑·正谏》:“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 |
心腹重患 | 指严重隐患或要害部门的大患。 | 作宾语;指最大的隐患。 | 《南齐书·王融传》:“一令蔓草难锄,涓流泛酌,岂直疥痒轻痾,容为心腹重患。” |
心腹大患 | 见“心腹重患”。 | 作宾语;指最大的隐患。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4回:“此是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诛剿,他日养成贼势,难以制伏。” |
杜绝后患 | 杜绝:堵塞、断绝;患:祸害、祸患。指彻底消除以后可能产生的祸患。 | 作谓语、宾语;指消除祸患的可能。 | 明·罗贯中《平妖传》第四十回:“那安放白玉炉的山峰崩将下来,恰好堵了洞门。雾幙白玉炉仍收回天上,从此白云洞再无人到。此是玉帝杜绝后患之意。” |
心腹之患 | 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心腹:这里指内部;患:祸害。 |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陈蕃传》:“今寇贼在处,四支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 |
防患未然 | 防:防备;患:灾祸;然:这样;如此;未然:没有成为事实;没有这样。在事故或灾难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事前预防。 | 《明史 于谦传》:“乞敕内外守备各巡抚加意整饬,防患未然。” |
防患未萌 | 防止祸患于未发生之前。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事前预防。 | 清·黄彭年《代刘蓉函件》之一:“大局所关,防患未萌,当局必有远虑。” |
同患难共生死 | 指为了一定的目标共度患难,出生入死。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八节:“罗马虽属落城,大事今且未了,余不能舍吾同患难共生死之部下,吾且将有所为。” |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 |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
防患于未然 |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 作谓语、宾语;指在事故发生前防范。 | 《周易 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乐府诗集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
养痈致患 | 痈:毒疮;患:祸害。留着毒疮不去医治,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包庇坏人坏事,结果会遭受祸害。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45回:“昔人云:‘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养痈致患’,猝然一发,势若燎原矣。”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忧患:患难。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 | 作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死于安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