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犯的成语
有关犯的成语
有关犯的成语共收录46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犯颜苦谏 | 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直言规劝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今日公瑾怒责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颜苦谏;先生是客,何故袖手旁观,不发一语?” |
纤毫无犯 | 纤毫:非常细微;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 | 作谓语、定语;指军纪严明。 | 《北齐书·元景安传》:“显祖闻之,遗使推检,同行诸人赃污狼籍,唯景安纤毫无犯。” |
真脏实犯 | 脏物上真的,罪犯是确实的。泛指犯罪的证据确凿。 | ||
柔而不犯 | 犯:侵犯。指性情柔和,但不容侵犯。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性格等。 | 《后汉书 胡广传》:“柔而不犯,文而有礼,忠贞之性,忧公如家。” |
犯天下之不韪 | 犯:触犯;不韪:不是,错误。公然做天下都认为最大错误的事情。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最大错误的事情。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
犯颜直谏 | 敢于冒犯尊长或皇上的威严而极力相劝。 | 含有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
作乱犯上 | 犯:冒犯。违抗尊长或朝廷,为悖逆或叛乱的行为。 | 作谓语、定语;用于反抗或作乱。 |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21回:“智者称为伐罪吊民,愚者即指为作乱犯上。” |
犯颜进谏 | 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 | 作谓语、定语;指敢于说真话。 | 《旧唐书·魏征传》:“征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
执法犯法 | 指执行法律的人违背法律。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明知故犯。 | |
犯言直谏 | 敢于冒犯尊长或皇上的威严而直立相劝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
知法犯法 | 知道法律;却违反法律。 | 紧缩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好僧官老爷!知法犯法!” |
犯颜敢谏 | 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 | 作谓语、定语;指敢于说真话。 | 唐·刘蕡《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臣诚不佞,有匡国致君之术,无位而不得行;有犯颜敢谏之心,无路而不得达。” |
井水不犯河水 | 指互不干扰;界限分明;不相联系。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界限分明。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9回:“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 |
不可侵犯 | 不能侵凌触犯。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利益等。 |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德国愿意停止反苏,愿意放弃所谓《防共协定》,承认了苏联边疆的不可侵犯。” |
打牙犯嘴 | 比喻乱开玩笑。 | 作谓语、宾语;比喻乱开玩笑。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越发在人前花哨起来,常和众人打牙配嘴,全无忌惮。” |
邪不犯正 | 亦作“邪不伐正”。谓邪妖之法不能压倒刚正之气。 | 作定语、宾语;指正义战胜邪恶。 | 唐·刘束《隋唐嘉话》中卷:“臣闻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 |
有犯无隐 | 犯:触犯。臣下对君主应采取直言进谏的态度。虽然有所冒犯,也不应该隐讳不言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唐·严郢《驳议吕堙》:“公有犯无隐,引经正辞。上是其言,刑为之省。” |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 犯:侵犯。人家不侵犯我,我也不侵犯人家。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处世准则。 | 毛泽东《论政策》:“对于国民党军队,应继续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尽量地发展交朋友的工作。” |
秋毫不犯 |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 作谓语、定语;指军纪严明。 | 《史记 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 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
秋毫无犯 | 秋毫: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比喻十分纤细之物。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
作奸犯罪 | 作奸犯科。 | 司马紫烟《荒野游龙》第二章:“她不禁一叹道:‘月黑风高,正是作奸犯罪的好时刻,老天爷好象在帮坏人的忙呢!’” | |
违条犯法 | 违犯法律条文。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他做了违条犯法的事,昨已斩了。” |
犯颜极谏 | 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极谏:以直言规劝(常用下对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 作谓语、定语;指敢于说真话。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 专欲:一个人的欲望,众人的债怒不可触犯,一人的欲望难于实现。指不能违背多数人的意愿。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
江水不犯河水 | 比喻彼此互不相干,没有关系。 | ||
东窗事犯 | 见“东窗事发”。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阴谋败露。 | 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
犯而勿校 | 见“犯而不校”。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大度。 |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 |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 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指王法对于王子、平民是一样的。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野叟曝言》第六七回:“众人都道说那里话,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是因奸杀命的事,既犯到官,还有活命的吗。” |
犯而不校 | 犯:冒犯;校:计较。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 | 复杂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
毫毛不犯 | 毫:细毛。一丝一毫也不侵占。形容非常廉洁或守纪律。 | 作谓语、定语;指军纪严明。 | 晋·常璩《华阳国志·广汉士女》:“纯独清廉,毫毛不犯,夷汉歌叹,表闻三司。”又《南中志·宁州》:“广汉郑纯,独尚清廉,毫毛不犯,夷汉歌咏,表荐无数。” |
河水不犯井水 | 比喻互不干犯。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界限分明。 | 鲁迅《从<春秋>与<自由谈>说起》:“而另一方面周瘦鹃在自己编的<春秋>内说各种副刊有各种副刊的特性,作河水不犯井水之论。” |
一客不犯二主 | 一个人全部承担,或由一个人始终成全其事。 | 作宾语、定语;指由一个人全部承担。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悟空道:‘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 |
逆天犯顺 | 背逆天意正道。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周书·齐炀王宪传》:“直若逆天犯顺,此则自取灭亡。” |
风流罪犯 | 指轻微的过失。 | 作宾语、定语;指小过错。 | 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把孩儿风流罪犯寻些个,吊着脚腕又不敢将脚尖那。” |
真赃实犯 | 赃物是真的,罪犯是确实的。泛指犯罪的证据确凿。 | 联合式;作宾语;泛指犯罪的证据确凿。 | 明 徐渭《女状元》第三出:“临邛卓家失了盗,那伙做公的没处拿真赃实犯。” |
秋毫勿犯 |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同“秋毫无犯”。 | 作谓语、定语;指军纪严明。 | 《北史 隋纪下 炀帝》:“营垒所次,务在整肃,刍荛有禁,秋毫勿犯。” |
强不犯弱,众不暴寡 | 犯:侵犯;暴:损害。强大的不欺凌弱小的,人多的不欺负人少的。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世。 | 西汉·戴圣《礼记·祭义》:“强不犯弱,众不暴寡,而弟达乎州巷矣。” |
作奸犯科 | 作奸:干坏事;科:科条;法律条文。为非作歹;触犯律条。 | 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 | 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明知故犯 | 明知不对;却故意违犯。 |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问:‘一切生灵具有佛性,既有佛性,为甚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 |
犯上作乱 | 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 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
知而故犯 | 故:故意。知道不对,却故意违犯。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9卷:“问:‘一切含灵具佛性,既有佛性,为什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 |
真凶实犯 | 真正的罪犯。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快快出去查明受害的百姓,赶紧指出真凶实犯,本县立刻就要办人!” |
干名犯义 | 干犯名教和道义。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李渔《奈何天·调美》:“谁想不前不后,刚刚是太老爷的同年。我家相公竟是他的年侄。这样干名犯义的事,如何做得!” |
众怒难犯 | 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 |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表示不可以做群众不满意的事情。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
触禁犯忌 | 触:触犯;禁:禁令;忌:忌讳。触犯了禁令和忌讳。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0卷:“夫立功德者,不得触禁犯忌,当与身神相和。” |
一干人犯 | 指罪犯和有关的人。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罪犯和有关的人。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7回:“奸夫淫妇,虽该重罪,已死勿论。其余一干人犯,释放宁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