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通的成语

有关通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通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累世通家 累:接连;通家:世交。世世代代互相交好。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续汉书》:“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也。”
通风报讯 见“通风报信”。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暗中传递消息。秦牧《愤怒的海》:“徐大奎进城到县衙门去了,芹姊觑了便,才赶回来通风报讯给我们。”
密不通风 形容包围紧密或防卫严密,连风也透不进去。补充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做事严密。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但要访的孤儿有影踪,必然把太平庄上兵围拥,铁桶般密不通风。”
一窍不通 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血脉相通 血脉:血统。指有血缘亲属关系。比喻关系极为亲密。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务等。唐·卢氏《逸史·治针道士》:“人血脉相通如江河,针灸在思其要津。”
一念通天 十分专注的一个心念可以和上天沟通。指心念专一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魏伯阳《参同契》:“精勤不退,一念通天。”
目交心通 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作谓语、定语;指彼此心意相通。宋·无名氏《鬼董》第二卷:“卜居西湖,邻邸有白衣少妇来寓,艳冶而慧,始见犹自匿,稍久,目交心通。”
通商惠工 通商:便利各地货物交流;惠:给人以好处。使贸易畅通,给工商业者带来好处。作宾语、定语;用于经济管理。《左传·闵公二年》:“务材训农,通商惠工。”
达权通变 通、达:通晓,懂得;权、变:权宜,变通。做理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灵活机动。《后汉书 贾逵传》:“《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
有无相通 互通有无,互相接济。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文天祥《刘定伯墓志铭》:“朋友有无相通,急难于我乎赴。”
通幽洞微 通晓、洞察幽深而细微的道理。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佛光满禅师法嗣》:“并钩深索隐,通幽洞微。”
六通四辟 谓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披古通今 披:翻阅。通:通晓。研究历史,通晓古今。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南朝·梁·简文帝《书案铭》:“敬客礼贤,恭思俨束,披古通今,察奸理俗。”
广大神通 神通:指神奇的本领。原为佛教语。形容本领、手段极为高超,无所不能。作谓语、定语;指无所不能。清·颐琐《黄绣球》第五回:“公门中人,三头六臂,广大神通,真令人无从捉摸。”
条条大路通罗马 比喻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办事,都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作宾语、分句;指“殊途同归”。艾煊《大江风雷》第五部:“小司书不等何为说完,就打断了她的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融会通浃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学习或思想。宋 叶適《司农卿湖广总领詹公墓志铭》:“已而遍观诸书,博求百家,融会通浃,天文、地理、象数、异书,无不该极。”
淹会贯通 犹融会贯通。作谓语、定语;指融会贯通。明·高启《〈史要类钞〉序》:“遂使义理之微不备,事变之实不详,无以淹会贯通,明其同异而辨其得失矣。”
通材达识 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应权通变 谓顺应机宜,采取变通的措施。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风通道会 风:风俗,风气;通:通“同”,共同;会:共同。指风俗人情有共同之处。作谓语、定语;用于两地之间。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十二年》:“晋王与君邻藩,虽山河阻绝,风通道会,故来修好,君何怪焉!”
通儒达士 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卢植传》:“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
财运亨通 运:运气;命运;亨通:顺利;通畅。发财的运气好;钱赚得顺利;痛快。主谓式;作谓语;形容赚钱顺利。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0回:“谁知财运亨通,飘到长人国,那酒坛竟大获其利。”
通衢广陌 四通八达的宽广大路。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牛僧儒《玄怪录·崔绍》:“二使者押绍之后,通衢广陌,杳不可知际,行五十许里。”
息息相通 连呼吸都是共同的;相通的。比喻彼此关系密切。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分句;形容关系非常密切。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他这店就是华中堂的本钱,他们里里头息息相通,岂有不晓得的道理?”
亘古通今 亘:横贯;通:贯通。指从古到今。作定语、分句;指从古到今。南朝·宋·鲍照《河清颂》:“亘古通今,明鲜晦多。”
通幽洞冥 通晓、洞察幽冥之事。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文成作师,通幽洞冥。”
通共有无 谓互相接济;互通有无。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杨俊传》:“俊振济贫乏,通共有无。”
通才硕学 学识通达渊博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郑观应《致家塾潘教习论朱星源十大学书》:“一般自命开通之学生,粗得西学皮毛,辄满口名词,自诩为通才硕学……有不可一世之概。”
通元识微 通晓玄奥微妙的道理。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张居正《礼乐记》:“孔子睹庙器而知持盈之理,聆琴音而思文王之德,倘有通元识微之士,能于器数之间,仰溯圣人之蕴者,则有司存焉。”
目达耳通 形容感觉灵敏,非常聪明。作谓语、定语;指人聪明。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策考》:“噽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
四通五达 四通八达。形容交通畅达无阻。作谓语、定语;指道路等。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地。”
扞格不通 扞格:互相抵触,格格不入。固执成见,不能变通。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为人。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一回:“其余十八行省,那一处不是执迷不化,扞格不通呢?”
融会贯通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透彻理解。指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贯穿在一起;从而取得对事理全面透彻的理解。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宋 朱熹《朱子全书 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通宵彻旦 见“通宵彻昼”。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九尾鱼》第169回:“秋谷知道自己寒热来得厉害的时候,他们两人都是通宵彻旦的伏侍,心上十分感激。”
通天彻地 ①形容本领十分高强。②从天到地,到处。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元·石君宝《李亚仙花酒曲江池》第二折:“总饶你便通天彻地的郎君,也不够三朝五日遭瘟。”
通天达地 犹言顶天立地。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三六回:“俺是通天达地,有一无二,带管本山山寨头名寨主女将军。”
通时达变 同“通权达变”。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1回:“客新有从山东来者,曰蔡泽,其人有王伯之才,通时达变,足以寄秦国之政。”
硕学通儒 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顾越传》:“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心有灵犀一点通 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双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灵犀:古人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它的角上有条白纹从角尖通向头脑;感应灵敏;所以称灵犀。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含讽刺意味。唐 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不通世务 指不了解社会上的情况。作谓语、定语;指不懂为人处世。
通险畅机 使险要之地畅通无阻。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郑观应《上晋抚胡蕲生中丞条陈》:“今欲通险畅机,诚非火车铁路不为功。”
通财之谊 谊:交情。在钱财上互通有无、互相支援的交情。作宾语;用于交往等。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你虽是个便家,况你我还有通财之谊;只是你在差次,那有许多银子?”
通宵彻夜 整夜。作定语、状语;指整整一夜。明·无心子《金雀记·守贞》:“他爱我……通宵彻夜之妙。你与姐姐说,不要轻慢人。”
通文调武 谓卖弄文才和武艺。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无名氏《精忠记·严刑》:“我这里是甚麽衙门?谁许你通文调武,可恶!”
旁通曲鬯 见“旁通曲畅”。
八面圆通 形容为人处事圆滑,处处应付周全。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处事。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要嘴巴会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官场说官场上的话,见了生意人说生意场中的话,真正要八面圆通,十二分周到,方能当得此任。”
首尾贯通 首尾:前后。指前后连贯相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王观国《学林·古赋题》:“盖亦拟张衡《二京》而为《三都赋》……此赋首尾贯通,亦一赋也。”
消息灵通 指对各方面的消息能及时掌握。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就是屯子里消息灵通、心眼挺多的韩家大院的韩老六,也不太清楚。”
通同一气 串通在一起。作谓语;指串通一气。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回:“况且打死的贼是周瑞的干儿子,必是他们通同一气的。”
通宵彻昼 指整天整夜。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宋·韩琦《广陵大雪》诗:“通宵彻昼不暂停,堆积楼台满溪谷。”
博物通达 博物:能辨别许多事物;通达:明白人情事理。形容学识渊博,通晓事理。作谓语、定语;指人知书达理。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列东王杨蔡陈郑传赞》:“虽非正法,巨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
钱可通神 比喻金钱的魔力极大。主谓式;作宾语;含贬义。唐 张固《幽闲鼓吹》:“钱至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及祸,不得不止。”
通才练识 博学多才,见识练达。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之颂序》:“夫其通才练识,赡学多闻,翰墨之工,文章之美,皆忘其所能也。”
固执不通 固:顽固;执:坚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变通。作谓语、定语;指坚持自己的意见。李脃人《暴风雨前》第三部分:“偏偏室里坐的恰又是那个固执不通的吴翘胡子。”
曲径通幽 弯曲的小路通到隐蔽幽深的地方。形容园林曲折幽深。主谓式;作定语、分句;含褒义。唐 常建《破峙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通宵达旦 整整一夜到天亮。通宵:整夜;达:到;旦:天亮。联合式;作主语、状语;用于学习、工作等。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独孤生归途闹梦》:“狮蛮社火,鼓乐笙箫,通宵达旦。”
中通外直 莲的茎中心有孔可通上下,其外正直,不弯不曲。比喻人的心胸宽广,行为端正。作定语;用于比喻句。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水泄不通 泄:泄漏。原意为水都流不出去。形容拥挤和包围得非常严密。偏正式;作谓语、补语;形容道路阻塞。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德山门下,水泄不通,佛事门中,风行草偃。”
文理不通 指文章在词句和内容方面都行不通。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等。《旧五代史·选举志》:“况此等多不究义,唯攻帖书,文理既不甚通,名第岂可妄与?”
博古通今 博:广博;知道得多;通:通晓。通晓古代和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晋书 石崇传》:“君侯博古通今,察远照迩,愿加三思。”
穷通皆命 穷:不得志;通:通达。不得志和通达都是命中注定。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马致远《残曲·女冠子》:“若论才艺,仲尼年少,便合封侯,穷通皆命也。”
通前澈后 见“通前彻后”。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6回:“只要这等通前澈后一算,就知道这书不是脱岔露空了。”
穷通得失 穷:不得志;通:畅达。遭遇的坎坷与顺利,利益的得与失。指人生遭遇。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生。清·胡泉《<聊斋志异>续题》:“快平生,穷通得失,悲欢笑骂假荒唐。”
呼吸相通 比喻认识一致,利害相关。主谓式;作谓语;比喻利害一致,命运相关。《清史稿 颜伯焘传》:“闽粤互为唇齿,呼吸相通。”
通观全局 通:全、遍。把事情整个地加以考虑、谋划。作谓语、定语;指综合看待问题。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三江》:“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面论。”
格古通今 穷究古代,通晓当代。谓学富识广。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四折:“贤才抱德隐田园,格古通今众所传。今番诏取为官后,保祚皇图亿万年。”
博识多通 博:广博。识:学识。通:精通事理。指学识广博,精通事理。
四通八达 通、达:畅通无阻。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便利。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子华子 晏子问党》:“其涂之所出,四通而八达,游士之所凑也。”
通文达礼 谓有学问懂礼仪。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七回:“况甥女虽系一小小村女,然读书识字,通文达礼,有才有德,不减古之列女,岂有上以白壁之姿,下就青衣之列?”
旁通曲畅 亦作“旁通曲鬯”。普遍通达。
脉脉相通 血管彼此相通。比喻关系密切。作谓语、宾语;比喻关系密切。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人间的生活,都在这大机轴中息息相关,脉脉相通。”
文通残锦 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典出《南史·江淹传》。南朝梁江淹,字文通,年轻时就很有才华。传说他晚年梦见晋张协对他说:“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江淹把几尺残锦奉还,张大怒说:“那得割截都尽。”江淹的文才从此大不如前。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典出《南史·江淹传》。南朝梁江淹,字文通,年轻时就很有才华。传说他晚年梦见晋张协对他说:“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江淹把几尺残锦奉还,张大怒说:“那得割截都尽。”江淹的文才从此大不如前。
不通水火 形容跟人不相往来。动宾式;作谓语;形容不相往来。东汉 班固《汉书 孙宝传》:“稚季耳目长,闻知之,杜门不通水火。”颜师古注:“不通水火,谓虽邻伍亦不往来也。”
绝地天通 绝:断绝。断绝天神降落地上,地神升到天上。指使天地各得其所,人于其间建立固定的秩序纪纲。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尚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通力合作 不分彼此;共同努力。通:联合。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盍彻乎”宋 朱熹注:“一夫受田百亩,而与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
豁然贯通 豁然:开阔通达的样子;贯:贯穿;通:通晓。一下子就彻底明白;通晓了。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学问、事理等方面。宋 朱熹《大学章句》:“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通儒达识 见“通儒达士”。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齐书·礼志》:“汉之于周,世代于此,通儒达识,不以为非。”
通幽洞灵 通晓、洞察幽冥灵异之事。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梁·陆倕《新刻漏铭》:“尚辨天意,犹测地情。况我神造,通幽洞灵。”
谈圆说通 论说权变之道。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高攀龙《答叶台山书》:“宁禀前哲之矩,硁硁为乡党自好,而不敢谈圆说通,自陷于无忌惮之中。”
庆吊不通 庆:贺喜;吊:吊唁。不予贺喜、吊唁。指不与人来往作谓语、定语;形容关系疏远。章炳麟《平等论》:“是四类者,庆吊不通,婚媾不遂,载在册府,世世无有移易。”
通俗易懂 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懂得。作谓语、定语;指简单明白。邓小平《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这十六个字,通俗易懂。”
通忧共患 共同承担忧患。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康有为《上皇帝第二书》:“尝推先王之意,非徒集思广益,通达民情,实以通忧共患,给民合志。”
乌鹊通巢 乌:乌鸦;鹊:喜鹊;通:通“同”,共同。乌鸦与喜鹊同巢。比喻异类和睦相处。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隋书·郭隽传》:“家门雍睦,七叶共居,犬豕同乳,乌鹊通巢,时人以为义感之应。”
通达谙练 通达:明白;谙练:熟悉,熟练。深知人情事理,处理问题老练。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这人既如此通达谙练,岂有连个礼的轻重过节儿,他也不明白的理?”
通首至尾 从开始到结尾。犹言原原本本。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83回:“蕙娘将前前后后,通首至尾,说了一遍。”
通今达古 同“通今博古”。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述学派之流别,论政治之得失,纵有通今达古之才,而无瑰玮奇丽之笔,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通计熟筹 全面考虑,仔细筹划。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清·林则徐《报告抵粤日期并体察洋面堵截趸船情形折》:“拟于旬日之间出赴中路之虎门、澳门等处,与水师提臣关天培乘船周览,以便相机度势,通计熟筹。”
通古达变 通晓古代的学问,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王禹偁《省试四科取士何先论》:“非经天纬地、通古达变者,其文不贵,则文学得其士也。”
达士通人 通人: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指心胸豁达,学识渊博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学识等。宋·陆游《雍煕请机老疏》:“伏望尊官长者,达士通人,共燃续慧命灯,不惜判虚空笔,起难遭想,结果胜缘。”
里通外国 里通:暗中勾结。与国外反动势力暗中勾结;盗卖本国的情报或国家利益。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暗中勾结外国。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之余》:“ 大则指为‘里通外国’,就是现在之所谓‘汉奸’。”
官运亨通 运:运气;亨通:顺利;通达。官运很顺利;升得很快。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仕途一帆风顺。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3回:“正碰着官运亨通,那年修理提工案内,得了个异常劳绩,保举免补本班,以府经补用。”
通无共有 见“通共有无”。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叶适《刘建翁墓志铭》:“建翁内事两世母,奉从兄,抚幼弟;外交朋友,接乡里,通无共有。”
融汇贯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学习或思想。秦牧《艺海拾贝 独创一格》:“郑板桥学习任何东西,都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汇贯通,发扬创造性。”
书通二酉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后因以此为喻。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
敌国通舟 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众叛亲离。作宾语、定语;用于人际关系等。清·黄遵宪《由轮舟抵天津作》诗:“敌国通舟今日事,太仓稊米自家身。”
融释贯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学习或思想。清 戴名世《〈读易质疑〉序》:“世苟有通学古之士,潜心冥会,融释贯通,其于程朱继志述事,能补其所未及,是亦程朱之功臣也。”
串通一气 串通:互相勾结。暗中勾结;互相配合;采取一致的言语行动。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用于坏人相互勾结。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鸳鸯听了,便红了脸,说道:‘怪道,你们串通一气来算计我!’”
通文达理 谓有学问懂道理。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二回:“周员外,依你这许多通文达理,我道为些什么,不过要我替丈夫娶妾么!”
各显神通 比喻在各自工作中显身手。作谓语、宾语;比喻个人有自己的本领。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1回:“正是八仙过海,独自显神通。”
六通四达 犹四通八达。作谓语、定语;指道路等。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9卷:“今谓明义各自为宜,少多非为定准,如六通四达,岂止三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