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贼的成语

有关贼的成语

有关贼的成语共收录67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贼臣逆子 见“贼臣乱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敦煌变文·降魔变文》:“贼臣逆子设阴谋,虑恐国破人消灭。”
捉贼捉赃 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作宾语、定语;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谚曰:‘捉贼捉脏,捉捉双。’此虽俚言,极为有道。”
擒贼擒王 指作战要先抓主要对手。比喻做事要抓住要害。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做事先要抓关键。唐 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旧指成功了就是合法的,失败了就是非法的。作宾语、定语、分句;指成败的结局不同。明·罗贯中《平妖传》第31回:“单枪匹马领三军,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真赃真贼 赃物、罪犯都确凿无疑。指犯罪的证据确凿。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三回:“黄信道:‘还你一个证见,教你看真赃真贼,我不屈你。左右,与我推将来。’”
捉奸见双,抓贼见赃 奸:通奸;赃:赃物。捉拿奸情必须同时抓住奸夫淫妇,捉拿盗贼必须同时抓住赃物。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作宾语、定语;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8卷:“你且忍耐,此事须要三思而行。自古道:‘捉奸见双,抓贼见赃。’倘或不了事,枉受了苦梦。”
贼喊捉贼 做贼的叫喊捉贼。比喻转移目标;混淆视听以逃脱罪责。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贼喊捉贼,明明自己是匪,还扛着剿匪的旗号,到处剿匪。”
认贼为子 佛家语,比喻错将妄想认为真实。作谓语、宾语;指把坏人当作亲人。《大方广园觉修多罗经》:“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带着铃铛去做贼 比喻要干隐秘的事而自己先声张出去。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新中国未来记》第五回:“既是一点儿把握都没有,却天天在那里叫嚣狂掷,岂不是俗语说的‘带着铃铛去做贼’吗?”
擒贼先擒王 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关键。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做事先要抓关键。唐·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对着和尚骂贼秃 表面骂第三者,实际是指桑骂槐骂对方。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鲁迅《彷徨·肥皂》:“你简直是在‘对着和尚骂贼秃’了。我就没有给钱,我那时恰恰身边没有带着。”
贼心不死 不放弃坏念头,而继续做下去。作谓语、定语;指坏主意。姜树茂《渔岛怒潮》第17章:“这伙强盗贼心不死,说不定下一步对咱会更毒。”
贼眉鼠眼 形容神情鬼鬼祟祟。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老舍《赵子曰》:“‘你没看见李景纯吗?’武端贼眉鼠眼的问:‘他来,她就不能来!’”
拿贼见赃 捉贼要查到赃物做凭证。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明 无名氏《认金梳》第三折:“拿贼见赃,杀人验伤,我有何罪也?”明 汤显祖《牡丹亭》第五十三出:“谁是贼?老大人拿贼见赃,不曾捉奸见床来!”
独夫民贼 独夫: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暴君;民贼:祸害人民的人。残暴无道、祸害人民的反动统治头子。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指残暴的统治者。《尚书 泰誓下》:“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贼头狗脑 同“贼头鼠脑”。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再生缘》第一回:“今天楼上家中老少和一班女眷都在看,刘奎璧对着楼上贼头狗脑,以致第三箭失手。”
认贼作子 见“认贼为子”。作谓语、宾语;指把坏人当作亲人。明·徐复祚《一文钱》第三出:“有一等颠倒丧志,投东觅西,失却眼前至宝,这便是认贼作子。”
拿贼要赃,拿奸要双 赃:赃物;奸:通奸。捉贼要有赃证,捉奸要有成双人证。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元·马致远《还牢末》第一折:“那梁山泊果然有个李逵,原来孔目结交贼人?二嫂,你晓得拿贼要赃,拿奸要双,如今那匾金环子在谁人收着?”
贼子乱臣 见“贼臣乱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魏徵寿《隋书·许善心传》:“国恶虽讳,君举必书,故贼子乱臣,天下大惧,元龟明镜,昭然可察。”
捉贼见赃,捉奸见双 赃:赃物;奸:通奸。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作宾语、定语;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常言道:‘捉贼见赃,捉奸见双。’燕大,你既要拿奸,如今还我奸夫来便罢,若没奸夫……,我与你要见一个明白!”
小儿破贼 比喻年纪轻就建立功业。作宾语、定语;指年轻有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捉奸要双,抓贼要赃 奸:通奸;赃:赃物。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作宾语、定语;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刘流《烈火金钢》第26回:“你别着急啊,捉奸要双,抓贼要赃,慢慢地来,等抓住他的证据再说。”
逆子贼臣 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作主语、宾语;指心怀异志的人。《敦煌变文 降魔变文》:“唯有逆臣贼子,欲谋王之国政,怀邪抱佞,不谨风谣。”
借贼兵,赍盗粮 兵:兵器,武器;赍:以物送人。送给盗贼粮食,借给盗贼武器。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故齐所以大破者,以期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借贼兵,赍盗粮者也。”
贼头贼脑 形容举动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清 李渔《玉搔头 奸图》:“后面跟了一个贼头贼脑的人,毕竟是个奸细。”
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 奸:通奸;赃:赃物。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作宾语、定语;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
国贼禄鬼 国贼:危害国家的坏人;禄:官吏的俸给。指危害国家的坏人及贪图禄位的鬼魅。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6回:“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贼头鬼脑 同“贼头鼠脑”。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太太,这个外国人贼头鬼脑,我总疑着他。”
民贼独夫 指残害人民众叛亲离的反动统治者。作主语、宾语;指反动统治者。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这种险惨刻毒的民贼独夫思想,与孔孟正统派的仁义学说恰恰处于对立的地位。”
乱臣贼子 旧时指不忠君主;不守臣道;作风反叛的大臣。后指破坏国家统一;损害人民利益的恶人。也作“逆子贼臣”。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顽皮贼骨 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这顽皮贼骨,不打不招。左右,与我采下去,着实打呀!”
做贼心虚 做贼的人心里虚。比喻做坏事的人疑神疑鬼;心神不安。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宋 释悟明《联灯会要 重显禅师》:“却顾侍者云:‘适来有人看方丈么?’侍者云:‘有。’师云:‘作贼人心虚。’”
拿贼拿赃,拿奸拿双 赃:赃物;奸:通奸。捉贼要有赃证,捉奸要有成双人证。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2回:“拿贼拿赃,拿奸拿双,你又不曾捉住他的孤老,你活活的打杀了媳妇,这是要偿命的。”
捉贼见赃 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办事要以事实为根据。元 李文尉《燕青博鱼》第三折:“常言道:'捉贼见脏,捉奸见双。'燕大,你既要拿奸,如今还我奸夫来便罢。”
捉贼捉赃,捉奸捉双 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谚曰:‘捉贼捉赃,捉奸捉双。’此虽俚言,极为有道。”
捉奸见双,拿贼要赃 奸:通奸。捉拿奸情必须同时抓住奸夫淫妇,捉拿盗贼必须同时抓住赃物。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作宾语、定语;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02回:“‘捉奸见双,拿贼要赃’……无有对证,如何诬赖孤家呢!”
自相戕贼 戕贼:伤害,残害。自己人互相杀害。作谓语、定语;指内部战争。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2回:“我与将军以勇力齐名,好汉惜好汉,何忍自相戕贼乎?”
贼人心虚 指做了坏事的人,时刻胆战心惊,怕坏事败露。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卷:“自古道贼人心虚,那赵昂因有旧事在心上,比王员外更是不同,吓的魂魄俱无。”
并赃拿贼 行迹露败,当场人脏俱获。元 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今日个并赃拿贼更推谁,你地硬抵着头皮儿对。”
指着和尚骂贼秃 表面骂第三者,实际是指桑骂槐骂对方。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成者为王,败者为贼 成:完功,成就;贼:盗贼。指成功了就可以称王,失败了就被称为盗贼作宾语、定语、分句;指成败的结局不同。鲁迅《华盖集续编·谈皇帝》:“君民本是同一民族,乱世时,‘成者为王,败者为贼’,平常是一个照例做皇帝,许多个照例做平民。”
贼眉溜眼 形容非常狡猾的样子。作谓语、定语;指人狡猾。
逆臣贼子 逆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作主语、宾语;指心怀异志的人。《晋书 王导传》:“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近出臣族!” 唐 陈子昂《请措刑科》:逆臣贼子,顿伏严诛。”
贼夫人之子 贼:毁坏;夫:这,那。害了人家的儿子。对引导别人犯错误者的斥责。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作贼心虚 虚:怕。指做了坏事怕人知道,心里老是不安。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宋 释悟明《联灯会要 重显禅师》:“却顾侍者云:‘适来有人看方丈么?’侍者云:‘有。’师云:‘作贼人心虚。’”
认贼作父 把坏人当作父亲;常指卖身投靠坏人或敌人。兼语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清 华伟生《开国奇冤 追悼》:“但是偶一念及那一班贪官污吏,人面兽心,处处为虎作伥,人人认贼作父,……”
贼人胆虚 比喻做了坏事的人心里总是不踏实。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1回:“这本是鸳鸯戏语,叫他出来,谁知他贼人胆虚,只当鸳鸯已看见他的首尾了。”
贼去关门 贼偷了东西走后才云关门。比喻事故发生之后才采取防范措施。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法瑫宗一禅师》:“僧曰:‘若不遇于师,几成走作。’师曰:‘贼去后关门。’”
贼不空手 比喻一定要有所得。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朱熹《答何叔京》:“夫孔明之出祁山,三郡响应,……拔众而归,盖所以全之,非贼人讳空手谓也。”
贼头鼠脑 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八戒道:‘哥啊,我晓得。你贼头鼠脑的,一定又变作个甚么东西儿跟着我听的。’”
上了贼船 比喻已入歧途,难以抽身。作谓语;用于被动的局面。浩然《艳阳天》:“别哭啦,哭也没用。这一回,我算上了贼船,走到江心了!”
贼臣乱子 指心怀异志、为奸作恶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崔慧景传》:“臣窃惟太祖、高宗之孝子忠臣,而昏主之贼臣乱子者,江夏王与陛下,先臣与镇军是也。”
捉贼要赃,捉奸要双 赃:赃物;奸:通奸。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作宾语、定语;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村长!捉贼要赃,捉奸要双,当了妇救会长就不说理了。”
藏贼引盗 藏:隐藏;引:勾引。包庇小偷,勾引强盗。形容与坏人狼狈为奸。作谓语、定语;指包庇。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其中夜静人稀,趁便藏贼引盗,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成王败贼 成功的人称王称帝,失败者沦为贼寇。作宾语、定语;用于人。清·张岱《皆令操》附燕客《和操》:“成王败贼,史能饰词。”
捉奸见双,捉贼见赃 奸:通奸。捉拿奸情必须同时抓住奸夫淫妇,捉拿盗贼必须同时抓住赃物。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作宾语、定语;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
捉贼捉脏 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宋朝胡太初《昼帘绪论 治狱》:“谚曰:‘捉贼捉脏,捉捉双。’此虽俚言,极为有道。”
拿贼拿赃 捉贼要查到赃物做凭证。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八回:“常言道:拿贼拿赃那怪物做了三年皇帝,又不曾走了马脚,漏了风声……我老孙就有本事拿住他,也不好定个罪名。”
老而不死是为贼 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作宾语、定语;指无德的人。《论语 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认贼为父 见“认贼作父”。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甘心投靠敌人。苏曼殊《遁迹记》:“先是余家既亡,怅怅无之。大盗更迫我侪,为供奔走。测彼居心,是畜猎犬之技。斯是认贼为父,自残梵裔者,亦复不少。”
贼皮贼骨 指贼人肉体久受责罚,耐受性强。形容作贼已十分老练。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1卷:“李彪终久是衙门人手段,走到灶下取一根劈柴来,先把李旺打一个下马戚。问道:‘银子那里去了?’李旺是贼皮贼骨,一任打着,只不开口。”
贼走关门 比喻事故发生后才采取措施。作宾语、定语;指事后行为。
汉贼不两立 比喻有我无你。作宾语、定语;比喻有我无你。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贼眉贼眼 见“贼眉鼠眼”。作谓语、定语;形容坏人。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三回:“正说话间,只见小和尚左手拿一只灯,右手提一壶茶,走进来贼眉贼眼,将灯放下,又将茶壶放在桌上,两只贼眼东瞧西看,连话也不说,回头就走。”
家贼难防 家贼:家庭内部的小偷。家庭内部的小偷难以防备。形容内部的奸贼、隐患等难以察觉。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内部的坏人最难防范。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同安志祥师法嗣》:“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曰:‘识得不为冤。’”
赍盗粮,借贼兵 赍:以物送人;兵:兵器,武器。送给盗贼粮食,借给盗贼武器。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战国·赵·荀况《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
拿贼要赃,捉奸要双 赃:赃物;奸:通奸。捉贼要有赃证,捉奸要有成双人证。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斩鬼传》第11回:“俗语说得好,拿贼要赃,捉奸要双……今日他的老婆,为何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