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齐的成语

有关齐的成语

有关齐的成语共收录93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齐头并进 几支队伍并行前进。也指几个事情同时展开。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周恩来《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实事求是,循序前进,齐头并进,迎头赶上。”
齐足并驱 谓齐头并进,不分高下。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彭羕传》:“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
齐镳并驱 同“并驾齐驱”。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其他事物。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刘将军》:“吾尝览《后魏书》,见杨大眼者,武伎绝伦,战功居最,其妻潘氏,颇善骑射,至于攻战游猎之际,潘于戎装,齐镳并驱。”
福寿齐天 福寿与天一样高。是祝颂之辞。作谓语;用作祝颂之辞。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三折:“俺从神圣降临下方,庆贺了元宵,祝延圣主福寿齐天也。”
比肩齐声 比喻地位、声望相等或相近。作谓语、定语;用于地位、声望等。《三国志·吴书·吾粲传》:“虽起孤傲,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
齐梁世界 齐、梁:南北朝时的两个王朝,政治腐败。比喻国家衰弱混乱。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8回:“本朝若不是永乐振作一番,信着建文软弱,久已弄成个齐梁世界了。”
齐心涤虑 同“斋心涤虑”。
双管齐下 管:笔;齐:同时。双手执笔同时作画。比喻为达到某个目的同时采取两种措施或同时做两件事情。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宋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故事拾遗》:“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
与日月齐光 同日月一样有光辉。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战国·楚·屈原《楚辞·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洪福齐天 洪福:大福。指福气和天一样高大。旧时称颂人福气大。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客套话。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3回:“一则是那国王洪福齐天,二则是贤昆玉神通无量,我何功之有!”
齐州九点 齐:中国。俯视九州,小如烟点。作宾语;指看中国。清·张素《渤海中口占》:“海日三更晓,齐州九点苍。”
斗重山齐 斗:北斗星;重:端庄;齐:同,并。像北斗星一样令人敬仰,像泰山一般崇高。形容人才德兼备,享有崇高威望。作谓语、定语;用于祝福。明·胡文焕《群音类选·<鸣凤记·典刑死节>》:“痛追思旧日相随,德业文章,斗重山齐。”
参差不齐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表示不整齐。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下》:“仲尼以来,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壹概诸圣。”
见贤思齐 贤:有才德的人;齐;看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齐。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追求进步。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万马齐喑 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语。形容死气沉沉的局面。喑:哑;失音。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宋 苏轼《三马图赞》序:“时西域贡马……振鬣长鸣,万马皆瘖。”
万花齐放 万花:泛指各种花卉;齐:同时。千百种花同时开放,争奇斗艳。作谓语、定语;用于春天。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0回:“妾见木兰庭上,万花齐放,故差奴婢们迎请陛下一赏。”
整整齐齐 保持整洁和有条不紊。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有条理。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打扮得整整齐齐,则等做女婿。”
齐心一力 同“齐心协力”。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共同努力。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臧洪传》:“凡我同盟,齐心一力,以致臣节,陨首丧元,必无二志。”
协力齐心 思想一致,共同努力。亦作“协心同力”、“协力同心”。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共同努力。清·林则徐《密陈以重赏鼓励定海民众诛灭敌军片》:“吾民协力齐心,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戮力齐心 戮力:并力,合力。指齐心协力。同“戮力同心”。作谓语、状语;形容团结一致。《梁书 王僧辩传》:“卿志格玄穹,精贯白日,戮力齐心,芟夷逆丑。”
齐人攫金 攫:夺取。比喻利欲熏心而不顾一切。作宾语、定语;指人贪财。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说符》:“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金而去。”
事齐事楚 事:侍奉;齐、楚:春秋时两大强国。依附齐国呢?还是依附楚国?比喻处在两强之间,不能得罪任何一方。作谓语、定语;指处理两者关系。《孟子·梁惠王下》:“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齐整如一 非常整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秩序等。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郑浑传》:“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
齐天大圣 指神通广大的人。作宾语、定语;指神通广大的人。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0卷:“一个是通天大圣,一个是弥天大圣,一个是齐天大圣。”
一齐二整 齐齐整整。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03回:“作速走,不必一齐二整。”
导德齐礼 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鼓乐齐鸣 击鼓和奏乐声一齐响。形容热闹景象。作谓语、定语;指气氛热烈。郭沫若《虎符》第二幕:“群众起来,鼓乐齐鸣。”
比翼齐飞 比翼:翅膀挨着翅膀。齐飞:成双的并飞。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作谓语、定语;用于夫妻或情侣。晋 陆机《拟西北有高楼》:“不怨伫立久,但愿歌者欢;思驾归鸿羽,比翼双飞翰。”
齐心合力 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作谓语、状语;指共同努力。《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权均力齐 双方权势相当,不相上下。作谓语、定语;用于矛盾冲突的双方。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不同心并力则不能自守,权均力齐又不相率,当推一人为将军,共全五郡,观世变动。”
权钧力齐 权:权势;钧:通“均”,平均。双方权势力量相当,不分高低。作谓语、定语;用于矛盾冲突的双方。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融传》:“河西斗绝在羌胡中,不同心戮力则不能自守;权钧力齐,复无以相率。”
金鼓齐鸣 金鼓:古时军队演习、作战时用以助军威、壮声势的金钟和战鼓。金钟战鼓一齐鸣响。形容战斗激烈;士气高昂。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战斗气氛紧张激烈。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金鼓以声气也。”
福与天齐 齐:同,并。形容福运极佳。作谓语、定语;用于祝福等。明·无名氏《群仙朝圣》第一折:“因当今福与天齐,行仁孝神圣皆知。”
齐驱并骤 见“齐驱并驾”。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其他事物。宋·王安石《上邵学士书》:“则韩、李、蒋邵之名,各齐驱并骤,与此金石之刻不朽矣。”
齐纨鲁缟 古代齐国和鲁国出产的白色绢。后亦泛指名贵的丝织品。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杜甫《忆昔》:“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福齐南山 南山:终南山。比喻福气高如南山。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祝福。《南齐书·豫章文献王疑传》:“常谓福齐南山,庆钟仁寿。”
白首齐眉 夫妻到老相敬爱。作谓语、定语;指老年夫妻。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邹夫人白首齐眉,然晚岁丧明,家计亦薄。”
舛错不齐 参差错杂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凌乱的物体。
鼓角齐鸣 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作谓语;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情景。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齐心戮力 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晋 袁宏《后汉纪 献帝纪一》:“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
齐眉举案 同“举案齐眉”。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于伯渊《点绛唇》套曲:“言行功容,四德三从,孟光合配梁鸿。怎教他齐眉举案劳尊重,俏书生别有家风。”
比量齐观 观:看。指同等看待。作谓语、宾语;指同等看待。廖仲恺《中国的实业的现状及产业落后的原因》:“因此我们的输出,必不能和输入比量齐观。”
越女齐姬 姬:古代对女子的美称。古代越国和齐国多出美貌的女子。泛称美女。作宾语、定语;指美女。汉·枚乘《七发》:“越女侍前,齐姬奉后。”
修身齐家 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父亲,有甚么修身齐家的事,训教你儿者。”
方驾齐驱 方驾:并排驾马车;齐驱:一齐快跑。并排套着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力量、地位、才能等不相上下。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其他事物。《北史·周宣帝纪》:“令四后方驾齐驱,或有先后,便加谴责。”
修齐治平 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天年不齐 谓命运和流年不相配合,以致运道不好。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张教头道:‘贤婿,甚么言语!你是天年不齐,遭了横事,又不是你作将出来的。’”
见德思齐 见“见贤思齐”。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追求进步。春秋·鲁·孔丘《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足并驰 驰:疾行,驰驱。并行前进,不分先后。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区,最后使全国安宁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戴圣《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良莠不齐 莠:长得像谷子一样的野草。庄稼和野草混杂在一起分不出来。比喻好人坏人在一起不易区分。主谓式;作谓语;用于书面语。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至我辈中,好丑不一,亦如人类之内,良莠不齐。”
齐烟九点 俯视九州,小如烟点。偏正式;作宾语;指看中国。唐 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齐心一致 众人心齐,一致向一个目标。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团体等。毛泽东《论持久战》:“此时我们的任务,在于动员全国民众,齐心一致,绝不动摇地坚持战争,把统一战线扩大和巩固起来。”
时运不齐 命运不好。作谓语、定语;指运气不好。唐·王勃《滕王阁诗序》:“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齐量等观 同“等量齐观”。作谓语;多用于否定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子安》清·何守奇评:“齐量等观,则词林诸公,安非出于造物之戏也?”
齐驱并进 同“齐头并进”。作谓语、定语;指同步进行。沙汀《淘金记》:“在进行当中就又逐渐分化起来,谈话的便变成了好几组了,各不相涉地齐驱并进。”
锣齐鼓不齐 比喻人到不齐或条件不具备。作定语、状语;指条件不具备。
齐心同力 见“齐心协力”。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共同努力。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常传》:“齐心同力,锐气益壮。”
齿如齐贝 形容牙齿整齐洁白。贝,白色螺壳。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牙齿整齐洁白。《庄子·盗跖》:“唇如激丹,齿如含贝。”
齐天洪福 称颂人福气大,与天相齐。作谓语、宾语;用于祝福等。明·无名氏《献蟠桃》第四折:“众群仙都来祝寿,金銮殿乐奏箫韶,愿圣主齐天洪福,祝延龄万国来朝。”
整齐划一 整齐:有条理,不凌乱;划一:一致,一样。指有条有理,全都一样。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秩序等。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纪律方面,提高到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程度,消灭自由和散漫的现象。”
兰桂齐芳 兰桂:对他人儿孙的美称;芳:比喻美德、美声。旧指儿孙同时显贵发达。主谓式;作宾语;比喻子孙显贵发达。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20回:“现今荣宁两府,善者修缘,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
文齐福不齐 文:文采;齐:全。文才足够崭露头角,可是命运不济。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命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岑楼齐末 只比较末端,方寸的木头也可高过高楼。比喻不从本着手,则无法认清事实。《孟子 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幼学琼林 卷三 人事类》:“岑楼齐末,不识高卑。”
错落不齐 形容极不整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不整齐。叶圣陶《皮包》:“十多封来信……开口处错落不齐,是随手撕的。”
并辔齐驱 辔:驾驭牲口的缰绳;齐驱:一齐快跑。几匹马并排拉着车一齐奔跑。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高低。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或其他事物。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墨家差不多完全扬弃了神鬼的尊崇,而和名家并辔齐驱地突入于辨论的明察与客观世界的解剖。”
邹缨齐紫 比喻上行下效。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又“邹君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
齐驱并驾 同“并驾齐驱”。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其他事物。宋·张戒《岁寒堂诗话》下卷:“气象廓然,可与《两都》、《三京》齐驱并驾矣。”
齐心并力 众人一心,共同努力。亦作“齐心同力”、“朋心合力”、“齐心协力”、“齐心合力”。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共同努力。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上托兄长虎威,深感众头领之德,齐心并力,救拔贱体,肝胆涂地,难以报答。”
齐齐整整 保持整洁和有条不紊。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有条理。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等待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姐姐莺莺。”
地丑德齐 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彼此条件一样。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齐王舍牛 《孟子·梁惠王上》:“王(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后以“齐王舍牛”比喻帝王对臣民怀有恻隐之心。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孟子·梁惠王上》:“王(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稂莠不齐 有好人也有坏人,好的坏的混在一起。
一齐天下 齐:统一。一统天下。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统一国家。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今陛下临制海内,一齐天下,口虽未言,声疾雷电,令虽未发,行化如神。”
百花齐放 百花:泛指各种花卉;齐:同时。①各种各样的花卉同时开花。②现常比喻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也形容文化艺术和各行业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主谓式;作谓语;比喻鼓励不同流派和风格的艺术形式自由发展。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哪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
举案齐眉 案:有脚的托盘。汉代的梁鸿、孟光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光在给梁鸿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与眉毛一样高;以示对梁鸿的尊敬。后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爱。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 梁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等量齐观 等:相同;量:估量;评价;齐:一样。不顾事物的区别;作同等看待。联合式;作谓语;用于否定句。清 况周颐《蕙风词话》:“或带烟月而益韵,托雨露而成润,意境可以稍变,然而乌可等量齐观也。”
齐名并价 有同等的名望和身价。作谓语、定语;指同等。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前代传子美‘桃花细逐杨花落’,手稿有改定字,而二公齐名并价,莫可轩轾。”
齐东野语 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齐趋并驾 犹言并驾齐驱。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其他事物。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1回:“甲寅以后为文明华敷之世,虽灿烂可观,尚不足与他国齐趋并驾。”
齐心协力 协力:合力。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周书 崔谦传》:“然后与宇文行台,同心协力,电讨不庭,则桓文之勋,复兴于兹日矣。”
衣冠齐楚 冠:帽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作定语、状语;形容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8卷:“那太医衣冠齐楚,气宇轩昂。”
齐大非耦 旧时凡因不是门当户对而辞婚的,常用此话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作谓语、宾语;表示不敢高攀的谦词。《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积甲山齐 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补充式;作宾语、定语;指数量很多。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刘盆子传》:“樊崇乃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璧各一,积兵甲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
并驾齐驱 并驾:几匹马并排拉一辆车;齐驱:一齐快跑。指并排套着几匹马一齐快跑。形容齐步前进;不分先后;也可指力量、水平、才能、程度等不相上下。联合式;作谓语;用于人或其它事物。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附会》:“是以驷牡异力,而六辔如琴;并驾齐驱,而一毂统福。”
齐轨连辔 犹言并驾齐驱。作谓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清·王灼《游歙西徐氏园记》:“且吾数人暂合于此,一日别去,将欲从数百里外齐轨连辔,复为此穷日之游,其又可得邪?”
齐心併力 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同“齐心协力”。
齐大非偶 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主谓式;作谓语、宾语;表示不敢高攀的谦词。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一齐众楚 一傅众咻。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王守仁《与辰中诸生书》:“绝学之馀,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最易摇夺。”
治国齐家 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区,最后使全国安宁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人心齐,泰山移 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人心齐泰山移蚂蚱还有四两肉一个萝卜一个坑咱们怎么就不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呢?”
齐家治国 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复句式;作补语、定语;指文艺等繁荣兴旺。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