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其的成语
有关其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其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曲尽其态 | 曲:委婉细致。曲折委婉地充分表达其姿态。形容表达技巧非常高明。 | 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或绘画。 | 明·陶宗仪《辍耕录·叙画》:“画之为用大矣,盈天地间者万物,悉皆含豪运思,曲尽其态。” |
无其奈何 | 犹言无可奈何。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宣和遗事》前集:“朝廷无其奈何,只得出榜招谕宋江等。” |
曲尽其巧 | 曲:委婉细致。曲折而委婉地将其中的奥妙之处充分表达出来。 | 作谓语、状语;形容表达能力强。 | 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引状》:“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工,曲尽其巧。” |
天夺其魄 | 见“天夺之魄”。 | 作宾语、定语;指临死。 | 宋·沈作喆《寓简》卷七:“[古人]谓事大谬而谋拙,曰天夺其魄。” |
上下其手 | 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唐 周矩《为索元礼首按制狱疏》:“微讽动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 |
首当其冲 | 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首先受到攻击。 | 晋 陈寿《三国志 公孙瓒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盖闻在昔衰周之世,僵尸流血,以为不然,岂意今日身当其冲。” |
不私其利 | 私;私有。不把利益据为己有。 | 作谓语;用于为人。 | 春秋·齐·管仲《管子·形势解》:“不伐其功,不私其利。” |
有作其芒 | 干将在磨刀石上磨出的剑刃发出了光芒。 | 作谓语、宾语;指人或事物。 | 梁启超《谭嗣同传》:“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
玉成其美 | 玉成:“玉汝于成”的缩语,帮助你有所成,后用为成全之意。成全某件好事。亦作“玉成其事”。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5卷:“施齐又提起亲事,李梅轩自请为媒,众人都玉成其美。” |
反治其身 | 治:整治;身:身体;其身:自身。反而整治自身。指自己反被自己整治的别人的方法所治服。 | ||
誉过其实 | 誉:声誉,声名。名声超过了其人的实际情况。 | 作谓语、定语;指名实不符。 | 《晋书·王羲之传》:“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 |
知其不可而为之 |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 作谓语、宾语;指意志坚决。 |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三折其肱 | 肱:手臂。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自能造诣精深。 | 作宾语、定语;指久病成良医。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
其道无由 | 见“其道亡繇”。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 |
庄庄其士 | 庄庄:端庄正直的样子。指品行端正的人。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齐·管仲《管子·小问》:“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 |
匡其不逮 | 匡:纠正。逮:及,达到。不逮:达不到的地方。对于达不到的地方给予纠正或帮助。亦作“匡所不逮”。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书·武帝纪》:“择其能正色弼违,匡救不逮者,以兼此选。” |
二三其意 | 即三心二意。指心意不专一,反复无常。 | 作定语、补语;形容三心二意。 | 《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外为御难,内实乞罪,既不见赦,而屠各二三其心,临阵叛戾。” |
不厌其烦 | 厌:嫌;烦:麻烦。不嫌麻烦。 | 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形容很有耐心。 | 宋 袁燮《挈斋集》:“贽之先君,不惮其烦,而帝每不能听。” |
张大其词 | 张大:夸大。说话写文章将内容夸大。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浮夸。 | 唐·韩愈《送杨少尹序》:“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 |
闪烁其辞 | 闪烁:光线忽明忽暗、摇动不定。比喻说话躲躲闪闪。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 |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清 吴趼人《痛史》第25回:“何况这等事本来是缜密的,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词,更未可定。” |
拟人必以其伦 | 拟:比拟;伦:同类。指比拟某人或某事,一定要用同类或同等的人和事物。 | 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或写作等。 | 唐·刘知畿《史通·叙事》:“洎乎中代,其体稍殊,或拟人必以其伦,或述事多比于古。” |
身入其境 | 身:亲身;境:环境。指亲自经历了那种境地。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亲自面对。 | 清·周生《扬州梦·梦中人·毕生妇》:“时而点头会意……时而如身入其境。” |
自取其咎 | 自己遭受自己招来的罪过。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此乃学生考究不精,自取其咎,非圣太子之过也。” |
自食其力 | 依靠自己的劳动来谋生。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
各为其主 | 各人为自己的主人效力。 | 动宾式;作谓语;指各人为自己的主人效力。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关羽传》:“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 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 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语出《孙子 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
修辞立其诚 | 诚:真心实意。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 | 作宾语、定语;用于写作等。 | 《周易·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
正中其怀 | 正:恰好;中:投合。正好符合自己的心意。 | 作谓语、宾语;形容符合心意。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7回:“孝公闻‘伯术’二字,正中其怀。” |
徒有其表 | 徒:只,仅。只有光鲜的外表而已。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金漆饭桶’,大约说徒有其表,面子上好看,其实内骨子一无所有。” |
神乎其神 | 神:神秘;乎:语气助词;表示感叹;其:那样。形容非常奇妙神秘。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5回:“向日闻得古人有‘袖占一课’之说,真是神乎其神,我只当是神仙所为,凡人不能会的。” |
若无其事 | 好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放在心上。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态度。 | 《晚清文学丛钞》:“雪岩若无其事,说不妨事,一面教人拿名片去县里把人放了,一面教把甥王爷请来商酌其事。” |
不安其室 | 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 | 作谓语、定语;形容已婚女子思外遇。 | 《诗经·邺风·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 |
鬼瞰其室 | 谓鬼神窥望显达富贵人家,将祸害其满盈之志。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文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李善注引李奇曰:“鬼神害盈而福谦。”刘良注:“是知高明富贵之家,鬼神窥望其室,将害其满盈之志矣。” |
物伤其类 | 伤:悲伤;同情;类:同类。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感伤。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人。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
谈过其实 | 犹言言过其实。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浮夸。 | 唐·卢照邻《五悲·悲今日》:“尝谓谈过其实,辨而非真。” |
世济其美 | 指后代继承前代的美德。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左传 文公十八年》:“世济其美,不陨其名。”孔颖达疏:“世济其美,后世承前世之美。” |
不胜其烦 | 不胜:承担不了;烦:烦杂。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 动宾式;作谓语、状语;指事物烦杂叫人受不了。 |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三卷:“秦太师当国,有谄者尝执政矣,出为建康留守,每发一书,则书百幅,择十之一用之,于是不胜其烦,人情厌患。” |
二者必居其一 | 居:占。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两种选其一。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前日之不受是,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居一于此矣。” |
神乎其技 | 形容技艺或手法十分高明。 | 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技艺或手法等。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1回:“他仅着这个法子去拐骗金银,又乐得人人甘心被他拐骗,这才是神乎其技呢!” |
知其不可为而为 | 为:做。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郭沫若《南京印象》:“许多事情明明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但却丝毫也不能放松,不肯放松。” |
任其自然 | 任:听凭;不管。指对人、对事听凭他(它)自由发展;不加约束或引导。 | 联合式;作谓语;用于对事物或人的态度。 | 宋 周密《齐东野语 小儿疮痘》:“大要在固脏气之外,任其自然耳。” |
俨乎其然 | 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带有讽刺意味。 | 作定语、状语;指俨然。 | 鲁迅《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刊物上登载一篇俨乎其然的像煞有介事的文章,我们就知道字里行间还有看不见的鬼把戏。” |
无其伦比 | 同“无与伦比”。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陈田《明诗纪事丁签·边贡》:“海岳之才,无其伦比。” |
自食其果 | 自己吃自己种下的恶果。形容自己做坏事;自己受害。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茅盾《〈呼兰河传〉序》:“除了因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乐。 |
得售其奸 | 售:推销,推行。得以推行他的奸计。 | 作谓语;指准备作恶。 | 章炳麟《为辛亥同志俱乐部纠正段祺瑞废止法统令通电》:“主权所在,名器不可假人,勿令矫伪者得售其奸也。” |
身当其境 | 见“身临其境”。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亲自面对。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可惜这些资料,我在目前不能得到,我不能写些更具体的事实来,使未身当其境的朋友们也同样感泣一下。” |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 作宾语、分句;形容兄弟。 | 《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 象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 |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非常生动。 | 唐 韩愈《独孤申叔哀辞》:“濯濯其英,晔晔其光,如闻其声,如见其容。” |
适如其分 | 犹言恰如其分。 |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说话或做事。 |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高祖》:“权者,轻重适如其分之准也。” |
乐在其中 | 乐:快乐;乐趣。在做事情中能得到乐趣。 |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如见其人 | 像看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刻画非常生动逼真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韩愈《独孤申叔哀辞》:“濯濯其英,晔晔其光,如闻其声,如见其容。” |
物尽其用 | 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 紧缩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 马烽《典型事例》:“这倒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两全其美。” |
五世其昌 | 世:代;其:时间副词,交要。五世之后,子孙昌盛。旧时用于祝人新婚。 | 主谓式;作谓语;用于祝颂人新婚。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二十二年》:“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
展其骥足 | 骥:千里马。比喻杰出的人才。舒展骏马的足,任其驰骋。比喻充分发挥才智,毫无约束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
思归其雌 | 谓退藏潜服。语本《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 语出《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 |
文如其人 | 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 | 主谓式;作谓语、分句;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 | 宋 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
得其所哉 | 所:处所;哉;语气词。得到了合适的地方。 |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指得到所需要的。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载!” |
用其所长 | 使用人的专长。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六一居士》:“凡人材性不一,各有长短,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政必不逮。” |
何其衰也 | 怎么这么衰颓啊! | ||
各从其志 | 从:听任;志:志向。各人执照各人的意志行事。 | 动宾式;作谓语;指各人依照各人的意志行事。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
见怪非怪,其怪自害 | 怪:奇异的。发现怪事怪物不要惊慌,它就不会危害了。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明·无名氏《白兔记·牧牛》:“见怪非怪,其怪自害。” |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 深:深入。爱好学习并能深入思考,心里就懂得了其中的意义。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 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褒义。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
貌如其心 | 外貌长得象他的心一样宽厚老实。 | ||
金玉其质 | 质:本质,品质。指人的品质高洁。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不惟金玉其质,亦且冰雪为心。” |
望其肩项 | 形容赶得上或达得到。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议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
各行其道 | 各自按照自己的轨迹行走或按认为对的去做。 | 作谓语、宾语;用于事物之间。 | 王朔《动物凶猛》:“当我们纷纷走向了社会,在人生旅途上各行其道,殊途不同归。” |
张大其事 | 张:夸张。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亦作“张皇其事”、“张大其辞(词)”、“张扬其事”。 | 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等。 | 唐·韩愈《送杨少尹序》:“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 |
死得其所 | 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所:地方。 |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魏书 张普惠传》:“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 |
不厌其繁 | 厌:嫌。不嫌繁杂;不嫌麻烦。 | 作谓语、状语;形容很有耐心。 | 明 吕坤《呻吟语》:[天]极精细,色色象象,条分缕析而不厌其繁。” |
顺从其美 | 美:美德。因势利导,发扬优点。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王谠《唐语林·政事》:“璟,多所裁断,颋皆顺从其美,璟甚悦之。” |
一反其道 | 一:整个;完全;反:相反;其:他;指对方。完全和他的做法相反。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完全改变。 | |
安其所习 | 安:习惯于。习惯于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指习惯对人的制约。 | 作谓语;指习惯的作用。 | 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安其所习,毁所不见。” |
重增其放 | 更助长了我的狂放。 | ||
名过其实 | 名声超过实际才能。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一卷:“禄过其功者削,名过其实者损。” |
勉为其难 | 勉:勉强;为:做;干。勉强去做力所不及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常作自谦词。 |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六章:“只要大家同意,我就勉为其难。” |
微乎其微 | 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微:小。 | 复杂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 清 杨伦《杜诗镜铨》眉批引蒋弱六云:“写妙技不觉说入自家语,微乎其微。” |
知其一,不知其二 |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 | 比喻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实质还是一样。 | 作分句、宾语;指万变不离其宗。 | 《史记·外戚世家》:“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鹰化为鸠,犹憎其眼 | 鸠:斑鸠;憎:憎恨。鹰变化为斑鸠,其他的斑鸠仍厌恶它的目光。比喻外表变化,凶恶的本性不改,仍遭厌恶。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鹰化为鸠,至于识者犹憎其眼。” |
故甚其词 | 指说话故意夸大,脱离事实。 | 作谓语;用于说话等。 | 清 黄钧宰《金壶浪墨 汉奸》:“盖我军所用侦探,率以数百钱,遣无赖小民,道听途说,或且故甚其词,以恫喝将士,摇动人心。” |
偿其大欲 | 偿:达到,满足。欲:欲望。大欲:野心。指满足了他最大的欲望,或达到了他的野心。 | 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日寇原欲在中国求偿其大欲,但中国的长期抵抗,将使日本帝国主义本身走上崩溃的道路。” | |
出其不虞 | 犹言出其不意。 | 作谓语、定语、状语;同“出其不意”。 | 《周书·段永传》:“若星驰电发,出其不虞,精骑五百,自足平殄。” |
恭逢其盛 | 恭:恭敬;逢:遇到;盛:盛况,盛会。敬逢这一盛况或盛会。 | 作谓语;指敬逢这一盛况或盛会。 | 明·许三阶《节侠记·二十五·诬激》:“这是卿等调燮之功,使朕恭逢其盛。” |
莫明其妙 |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情非常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事情非常奇怪,说不出道理。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然而看他前两回来买东西,所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内行……想来想去,总是莫名其妙。” |
得其三昧 | 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专心致志,达到悟境。引申为诀窍或精义。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 | 作谓语;借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 | 宋·苏轼《又赠老谦》:“泻汤旧得茶三昧。” |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办法返回来对付那个人自己。 | 作宾语、分句;指以牙还牙。 |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见其一未见其二 |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 《诗经 小雅 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 |
二三其节 | 二三:指不专一。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 | 作定语、补语;形容三心二意。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曰:“语曰弈者举棋不定犹不胜其偶,况量君之才否二三其节,可以推服强邻,囊括四海者乎?” |
弃其馀鱼 | 《淮南子·齐俗训》载:惠施为梁相,从车百乘,犹嫌不足。庄子泽边见之,弃其馀鱼,以示讽诫。后因以“弃其馀鱼”比喻节欲知足。 | 《淮南子·齐俗训》载:惠施为梁相,从车百乘,犹嫌不足。庄子泽边见之,弃其馀鱼,以示讽诫。 | |
避其锐气 | 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避开敌人的旺盛气势,等敌人疲惫松懈时再狠狠打击。 | 作宾语、定语;指一种战术。 | 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
允执其中 | 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 动宾式;作谓语;比喻真正做到恰到好处。 | 先秦 孔子《论语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
二三其德 | 二三:不专一。形容三心二意。 | 偏正式;作定语、补语;形容三心二意。 | 《诗经 卫风 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欺以其方 | 欺:欺骗;其方:合乎情理的方法。比喻坏人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欺骗别人。 | 作谓语;指欺骗人。 | 战国·邹·孟轲《孟子·万章上》:“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
鹰化为鸠,众鸟犹恶其眼 | 鸠:斑鸠;憎:憎恨。鹰变化为斑鸠,其他的斑鸠仍厌恶它的目光。比喻外表变化,凶恶的本性不改,仍遭厌恶。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鹰化为鸠,至于识者犹憎其眼。” |
以售其奸 | 售:销售。用来推行他的奸计。 | 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 |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例如张国焘,则利用许多党员的无知以售其奸。” |
不得已而求其次 | 次:差一点。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用差一些的或次品来凑合。 | 作谓语、宾语;指只好凑合。 | 曹靖华《叹往昔,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凡事往往不得已而求其次。‘鸿沟’上没有‘桥梁’,只好‘绕道东京’了。” |
夸大其辞 | 见“夸大其词”。 | 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指语言夸张。 | 孙犁《谈作家的立命修身之道》:“我从来不好夸大其辞。” |
身临其境 | 身:亲身;临:到;其:那个;境:环境;地方。亲身到过那个地方。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明 袁宏道《八识略说序》:“向非身历其境,恶能穷其边崖,指其归宿者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