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魄的成语

有关魄的成语

有关魄的成语共收录71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天夺其魄 见“天夺之魄”。作宾语、定语;指临死。宋·沈作喆《寓简》卷七:“[古人]谓事大谬而谋拙,曰天夺其魄。”
安魂定魄 魂、魄:人的灵气、精神。指使人心安定。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策略等。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十四出:“不寻常,安魂定魄赛过反精香。”
动魄惊心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联合式;作定语;指震动很大。清 姚衡《寒秀草堂笔记》第三卷:“秀水所称,光彩焕发,动魄惊心。”
迷魂夺魄 见“迷魂淫魄”。作定语、宾语;多指美好的事物。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8回:“既升绝顶,乐声嘹亮,俱在天际,觥筹交错,迷魂夺魄,不自知其在人间矣。”
惊心动魄 原指作品文辞优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之极。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用于说明事物壮观。南朝 梁 钟嵘《诗品》上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惊心丧魄 亦作“惊心褫魄”。形容十分恐惧。作谓语、定语;用于恐惧时。清·唐甄《潜书·远谏》:“诵吾之言,有不惊心丧魄、手战股栗者,非君也。”
驰魂宕魄 形容振撼心灵。作谓语、定语;指震撼心灵的东西。闻一多《李白之死》诗:“还有吹不满旗的灵风推着云车,满载霓裳缥缈、彩佩玲珑的仙娥,给人们颂送着驰魂宕魄的天乐。”
神逝魄夺 犹言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明·刘基《郁离子·牧豭》:“客嵁不能立,俯而埣,伏而不敢仰视,神逝魄夺如死。”
失魂荡魄 形容心意烦乱,精神恍惚。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严蕊]乃是个绝色的女子。一应琴、棋、书、画、歌舞、管弦之类,无所不通……所以人见了的,没一个不失魂荡魄在他身上。”
荡魂摄魄 震撼心神。作谓语、定语;指有震撼力。叶圣陶《倪焕之》十:“灯会自然搞得异常热烈,煊赫,每夜有新的名色,每夜有麻醉观众的荡魂摄魄的景象。”
魂飞魄越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6回:“谁知不翻犹可,只这一翻,吓得我:魂飞魄越心无主,胆裂肝摧痛欲号。”
招魂续魄 指魂魄不失散。比喻悼念死者。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宋濂《桃花涧修楔诗序》:“郑之旧俗,于溱洧两水文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拔除不祥。”
落魄不偶 古代一种迷信观念,认为偶数好,奇数不好。落魄:倒霉、潦倒;不偶:运气不好。
惊魂失魄 同“惊魂丧魄”。作谓语、状语;用于恐惧时。《抗日歌谣·歌颂八路军》:“八路,八路……赛如猛虎;敌人一见,惊魂失魄掉屁股。”
丧魂落魄 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管桦《惩罚》:“鬼子山本踉跄了一下,岔开两腿,丧魂落魄地瞥了一眼从死尸堆里露出半个脸的川岛。”
追魂摄魄 迷信指摄取魂魄,致人死命。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宋江三十六赞》:“活阎罗阮小七:地下阎罗,追魂摄魄。”
销魂荡魄 见“销魂夺魄”。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神态失常。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5回:“这都是风俗奢靡,处处使人销魂荡魄。”
魄荡魂飞 形容惊恐万状。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黑籍冤魂》第三回:“到如今烟鬼满天下,闻得国家要行禁烟的命令,都吓得魄荡魂飞。”
三魂七魄 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作宾语、定语;指人的魂魄。《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魄散魂飞 同“魂飞魄散”。作定语、状语;同“魂飞魄散”。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可正是船至江心补漏迟,只着我魄散魂飞。”明·徐霖《绣襦记》第三十出:“听说罢心悲痛,骇得我魄散魂飞似痴。”
迷魂淫魄 迷人魂、乱人魄。形容事物美好,使人醉迷。作定语、宾语;指美好的事物。晋 王嘉《拾遗记 殷汤》:“师延乃更奏迷魂淫魄之曲,以欢修夜之娱。”
冰魂雪魄 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联合式;作定语;形容人品纯洁。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海叙不遇》:“诗曰:‘忍苦为诗身到此,冰魂雪魄已难招;直教桂子落坟上,生得一枝冤始销。’”
惊魂丧魄 形容十分恐惧。作谓语、状语;用于恐惧时。明·李贽《四书评·论语·季氏》:“使季孙闻之,不惊魂丧魄也哉!”
魄消魂散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2回:“袭人听了这话,吓得魄消魂散,只叫‘神天菩萨,坑死我了!’”
丧魂失魄 原义为失去了魂魄。形容极度惊慌、恐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鲁迅《坟 未有天才之前》:“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
勾魂摄魄 形容事物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或威吓的力量。联合式;作谓语;比喻事物极具吸引力。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5回:“那仆人一听,乡音入耳,已是关心;更兼那燕语莺声,勾魂摄魄,要走哪里走得过去?”
失魂丧魄 ①形容心烦意乱,精神恍惚。②形容极度惊恐不安。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惊恐。元 刘唐卿《降桑》第二折:“您孩儿为母不安,这些时衣不解带,寝食俱发,忧凄不止,行坐之间,犹如失魂丧魄。”
惊魂摄魄 见“惊魂夺魄”。作定语、状语;用于声势等。《花城》1981年第1期:“为了探索生命的奥秘,科学家们正付出艰辛的劳动和经历着惊魂摄魄的斗争。”
惊心悲魄 谓使人心中震动和悲哀。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情等。《宋书·周朗传》:“是杀人之日有数途,生人之岁无一理,不知复百年间,将尽以草木为世邪,此最是惊心悲魄恸哭太息者。”
魄散魂消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状语;用于惊恐。元·张鸣善《普天乐·赠妓》:“口儿甜,庞儿俏……引的人魄散魂消。”
惊心褫魄 见“惊心丧魄”。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焦竑《焦氏笔乘·支谈下》:“世方惊心褫魄,我独燕处超然。”
魂惊魄惕 形容十分震惊。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三卷:“予见之而魂惊魄惕,此予向者意地中固有之局,何斯人之先得我心邪?”
魂摇魄乱 神魂颠倒,不能自持。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张伯起《泣颜回·题恨》:“梦中亲见,诉不出许多情话,魂摇魄乱,那些儿一刻千金价。”
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魂:灵魂;魄: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形容惊恐到了极点或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作定语、状语;形容万分恐惧。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梁中书看了,吓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丢魂失魄 形容非常惊慌,没头脑,无主见作状语、定语;指人慌乱。俞林《在太行山上》:“小范首先从树丛后面猛跳出来,那家伙吓得丢魂失魄,尖叫一声,返身就跑。”
穷途落魄 落魄:失意的样子。比喻无路可走,潦倒失意。作谓语、定语;指人落魄失意。清·陈熙晋《临海集序》:“临海穷途落魄,幕府草檄,非必出于本心。”
魄荡魂摇 形容受外界刺激、诱惑而精神不能集中。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雪岩外传》第六回:“雪岩左顾右盼的赏鉴了一回,想起隋炀帝的乌铜镜屏的艳事,便不禁魄荡魂摇起来。”
惊魂动魄 形容十分恐惧。作谓语、定语;指恐惧。清 陈确《示儿帖》:“《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读《易》至此,未尝不惊魂动魄,心胆堕地也。”
惊心吊魄 见“惊心动魄”。作谓语、定语;用于说明事物。清·无名氏《惧内供状》:“将登山临水,总是惊心吊魄之场。”
追魂夺魄 见“追魂摄魄”。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郭勋《英烈传》第五十二回:“文忠凛然端坐,价前如狼如虎的将官,排列两行,就如追魂夺魄的一般,甚是畏惧。”
销魂夺魄 神魂颠倒,失去常态。形容因羡慕或爱好某种事物而着迷。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神态失常。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
落魄不羁 落魄:穷困,不得意;羁:束缚。潦倒失意,行为放纵。也指豪迈不受拘束。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无拘无束的性格。宋 刘斧《青琐高议 韩湘子》:“文公诸子皆力学,惟湘落魄不羁。”
魂飞魄荡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不能自持。《后水浒传》第六回:“那马上的官人,忽见楼窗中一位美貌妇人,生得标致非凡,不胜惊喜……那官人在马上,一时看得魂飞魄荡。”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三卷:“说不尽百媚千娇,魂飞魄荡。 ”
亡魂失魄 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作定语、状语;指惊慌失措。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二折:“饿的我肚里饥失魂丧魄,冻的我身上冷无颜落色。”
魄散魂飘 形容人临死时神志昏迷、人事不省。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七回:“双手攥定了这根九环锡杖,谨照着他的腰眼骨儿,着实断送他一下,把个孽畜打得一个星飞缭乱,魄散魂飘。”
魂亡魄失 魂、魄:即迷信所说的灵魂。形容万分惊恐,不知所措;有时也指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汉·杨雄《羽猎赋》:“魂亡魄失。”
冰魂素魄 形容清白纯洁的品质。作定语、宾语;形容人品纯洁。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四折:“俺本是广寒宫冰魂素魄,怎比那阎浮世浊骨凡胎。”
魂飘魄散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八回:“娘娘见说,魂飘魄散,急下亭抱起,紧搂在怀。”
动人心魄 魄:迷信者指依附人形体而存在的精神。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使人感动与震惊。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4回:“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时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凄清委婉,动人心魄。”
摄魄钩魂 摄:收取。旧时传说,妖魔鬼怪或某种迷信邪术,能钩取人的魂魄,来祸害人。作谓语、定语;指十分有吸引力。明·朱权《冲漠人》第二折:“你三个自今日,当远离,再休要咏月吟风,摄魄钩魂,把人狐魅。”
魂消魄夺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79回:“季斯看了多时,又阅其容色之美,服饰之华,不觉手麻脚软,目睁口呆,意乱神迷,魂消魄夺。”
丢魂丢魄 见“丢魂失魄”。作状语、定语;指人慌乱。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有一个狼扑上来,爪子搭在了他的身上,正吓得他丢魂丢魄的时候,山上过来一群锄地的,才把狼赶走。”
魂飞魄飏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7回:“雪白玉体透帘帷,禁不住魂飞魄飏。”
安神定魄 安:安定,安稳;魄:魂魄。指安定心神,稳定神智。作定语;指稳定情绪。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1回:“自服了安神定魄之剂,连进了数次粥汤,被众人扶入寝室,一夜稳睡。”
惊魂落魄 同“惊魂丧魄”。作谓语、状语;用于恐惧时。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23章:“左昆山久历戎行,也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断不会因吃了一次败仗就惊魂落魄,不敢再战。”
惊魂夺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作定语、状语;用于声势等。老舍《四世同堂》:“当一个文化熟到了稀烂的时候,人们会麻木不仁的把惊魂夺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在一旁,而专意到吃喝拉撒中的小节目上去。”
天夺之魄 魄:魂魄。天夺去了他的魂魄。比喻人离死不远。作宾语;指临死。《左传·宣公十五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晋书·温峤传》:“天夺其魄,死期将至。”
魂消魄丧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7回:“那火炮飞将起去,震的天崩地动,岳撼山摇,城中军马,惊得魂消魄丧,不杀自乱。”
魂耗魄丧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明·沈德符《野获编·府县·邑令轻重》:“其视州县守令,若鹓鸾之视腐鼠,一或得之,魂耗神丧,对妻子失色,甚至昏夜乞哀以求免。”
魂飞魄散 魂:灵魂;魄:是指所谓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指魂飞了;魄也散了。形容极度惊恐。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魂飞魄丧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惊的我魂飞魄丧,走的我力尽筋舒。”
弛魂宕魄 形容振憾心灵。亦作“驰魂夺魄”。闻一多《李白之死》诗:“还有吹不满旗的灵风推着云车,满载霓裳缥缈、彩佩玲珑的仙娥,给予人们颂送着弛魂宕魄的天乐。”
落魄江湖 落魄:穷困失意。为生活所迫而到处流浪。唐 杜牧《遣怀》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驰魂夺魄 形容震撼心灵。作谓语、定语;指震撼心灵的东西。徐迟《地质之光》:“各种印象,新鲜而又庄严,使他目不暇给,驰魂夺魄。”
失神丧魄 失:丧失;魄:人的精神灵气。形容心神不宁或惊慌之极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惊恐。茅盾《虹》:“怎么我近来变了呀!这样失神丧魄,没有一点精密的计算?”
失魂落魄 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用于人。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做子弟的,失魂落魄,不惜余生。”
魂消魄散 魂:灵魂;魄:气魄,精神。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7回:“李明见先折了一个,却待也要拨马回走时,被杨志大喝一声,惊得魂消魄散,胆颤心寒,手中那条枪,不知颠倒。”
遗魂亡魄 谓抛弃思虑,停止精神活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严遵《道德指归论·大成若缺》:“遗魂亡魄,休精息神。”
魂惊魄落 形容极度惊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惊恐时。明·陈汝元《金莲记·诗案》:“此本一上,这厮不独削籍清朝,抑且置身圜土,使众人魂惊魄落,舌结口钳。”
寒酸落魄 落魄:沮丧失意。形容不得志时穷困、狼狈颓丧的样子。作谓语、定语;指穷困潦倒颓丧。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范睢)遂换去鲜服,妆作寒酸落魄之状,潜出府门,来到驿馆,徐步而行,谒见须贾。”
亡魂丧魄 形容非常惊慌恐惧或心神不宁。作定语、状语;指惊慌失措。《孤本元明杂居 打董达》第二折:“哥哥你宽肺腑,休间阻,我教他亡魂丧魄,认个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