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冷的成语
有关冷的成语
有关冷的成语共收录78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令人齿冷 | 令:使;齿冷:因长期开口笑而使牙齿感到冷;指耻笑。使人耻笑。 | 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明 沈德符《野获编》:“观萼此疏,欲谀悦取宠而迂诞不经,令人齿冷。” |
冷冷清清 | 死气沉沉,冷落、凄凉、寂寞。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清静。 | 元·郑光祖《蟾宫曲·梦中作》:“冷冷清清潇湘景晚风生,淅留淅零暮雨初晴,皎皎洁洁照橹篷剔留团栾月明。” |
冷面寒铁 | 比喻公正廉洁,不怕权贵的官员。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明史·周新传》:“敢言词多所弹颏,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 |
冷言热语 | 犹冷言冷语。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讽刺话语。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三官说:‘欲待回家,难见父母兄嫂;待不去,又受不得亡八冷言热语。’” |
冷热病 | 疟疾。比喻情绪高低不定。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五章:“可工作起来犯冷热病,有利向前,没利靠后,怕得罪人,满肚子小机器,就是不往正经地方使。” |
冷水浇背 | 冷水从背上浇下来。比喻因突然遭受意外的打击或刺激,思想为之一震或希望为之幻灭。亦作“冷水浇头”。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五回:“红玉听了,总如冷水浇背一般,唇也青了,面也白了,做声不得。” | |
闲曹冷局 | 无足轻重的清闲的官署。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宋濂《送张礼部兼晋相府录事序》:“纵调矣,或处闲曹冷局,首尾拘畏,不能展其志者有矣。” |
冷窗冻壁 | 见“冷窗冻壁”。 | 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 | 宋·陈师道《谢赵使君送乌薪》诗:“老身曲直不足言,冷窗冻壁作春温。”宋·杨万里《除夕前一日归舟夜泊曲涡市宿治平寺》诗:“冷窗冻壁更成眠?也腾疏蓬仰见天!” |
火尽灰冷 | 比喻权势消失。 |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向火乞儿》:“今时之朝彦,皆是向火乞儿,一日火尽灰冷,暖气何在?当冻尸裂体、弃骨沟睿中,祸不远矣。” |
杯残炙冷 | 炙:烤肉。指残剩的饭菜。也指权贵施舍的东西。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残剩的酒肉。 | 宋·陆游《题少陵画像》诗:“杯残炙冷正悲辛,仗内斗鸡催赐锦。” |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 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 | 《晋书·王沈传》:“尧、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以其款诚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横眉:怒目而视;千夫指:众人都指责;孺子牛:甘为为人服务的人。指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世。 | 鲁迅《自嘲》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残羹冷饭 | 见“残杯冷炙”。 | 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吃剩的食物。 | 明·刘基《孤儿行》:“清晨采薪日入归,残羹冷饭难充饥。” |
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 指自己直接经历的事,自己最了解。 | 作宾语、分句;指直接经历的事自己了解。 | 唐·善无畏《大日经疏》第12卷:“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
艳如桃李,冷若冰霜 | 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 |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女子容貌艳丽。 | 清 伤时子《苍鹰击 割爱》:“敢道艳如桃李,冷若冰霜,芝兰其馨,金石其操,故是青楼贱质,红粉庸姿。” |
不冷不热 | 指温度不高不低,冷热适中。亦比喻对人态度一般。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态度。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便见他一只手高高儿的举了一碗熬得透、得到不冷不热、温凉适中、可口儿的普洱茶来。”巴金《寒夜》三:“这一天是这个山城里少有的不冷不热的好天。” |
冷眉冷眼 | 形容冷淡或鄙视的神情。 | 作宾语、状语、定语;指人的态度。 | |
不择生冷 | 犹言不择手段。 | 作谓语、定语;同“不择手段”。 | 沙汀《淘金记》九:“我们这场上的事情,你晓得的,有些人一点不择生冷!一天就想方设法,拖人下水。” |
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 | 指世风日下,对人的态度随地位和权势的高低有所不同。 | 作宾语、分句;指人情世故。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40回:“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冯主事虽然欠下老爷银两,见老爷死了,你又在难中,谁肯唾手交还?” |
虚心冷气 | 虚:虚假;冷:不热情。心虚胆怯、低三下四的样子。也指虚伪做作,假装殷勤。 | 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折:“娘使尽虚心冷气,女着些带耍连真,总饶你便通天彻地的郎君,也不够三朝五日遭瘟。” |
炒冷饭 | 比喻说话、做事全是重复过去的,没有新的内容。 | 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口语。 | 孙犁《芸斋琐谈》:“我认为是炒冷饭,读起来没有味道。” |
凄风冷雨 | 见“凄风苦雨”。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境遇悲惨。 | 《左传·昭公四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
人情冷暖 | 人情:指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冷:冷淡;暖:亲热。泛指人情的变化。指在别人得势时就奉承巴结,失势时就不理不睬。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人的态度。 | 唐 刘得仁《送车涛罢举归山》诗:“朝是暮还非,人情冷暖移。” |
余杯冷炙 | 指吃剩下来的酒食。 | 作宾语、定语;指剩余的东西。 | 明·汤显祖《牡丹亭·寻梦》:“受用余杯冷炙,胜如剩粉残膏。” |
清灰冷灶 | 没吃没喝。常用以形容贫困冷清的景象。 | 作宾语、定语;用于无法吃饭。 | 元·无名氏《龙门隐秀》第一折:“空滴滴,清灰冷灶谁曾惯,黑漫漫苦海无边岸。” |
冷眼静看 | 形容从旁冷静而仔细地观察。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唐·徐夤《上卢三拾遗以言见黜》:“疾危必厌神明药,心惑多嫌正直言,冷眼静看真可笑,倾怀与说却为冤。” |
清水冷灶 | 形容生活清苦。 | 作宾语、定语;指生活贫困。 | 陆文夫《献身》:“这时候是个小家庭蒸蒸日上的建设时期,可是他们这里却是清水冷灶,没有增设,连必要的投资也都送进了书店。” |
心灰意冷 | 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清 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非有坚定之力,则一经挫折,心灰意冷。” |
玄辞冷语 | 玄妙冷隽的言辞。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文章或说话。 | 明·文璧《<南濠居士诗话>序》:“玄辞冷语,用以博见闻资谈笑而已,奚史哉?” |
山寒水冷 | 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八:“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 | |
横眉冷对千夫指 | 比喻以愤恨和轻蔑的态度对待敌人的攻击。 | 作定语、分句;指对人的态度。 | 鲁迅《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横眉冷目 | 愤怒、轻蔑的样子。同“横眉冷眼”。 | 作定语、宾语;指愤怒的样子。 | 郭澄清《大刀记》第十三章:“现在他又横眉冷目地喝了一声‘走’,更把个张温吓没了真魂。” |
打入冷宫 | 打:与某些动词结合成为一个词,表示进行的意思;冷宫:古代皇帝把失宠的后妃软禁于冷僻宫内。比喻人不被重视或把事情搁置一边。 | 作谓语;指不被重视。 |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173回:“因问道:‘尔为宸濠打入冷宫几年了?’” |
冷暖自知 | 水的冷暖,饮者自知。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比喻体会深浅,心中自明。 | 唐 善无畏《大日经疏》第12卷:“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
艳如桃李,冷如霜雪 | 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 | 作谓语、定语;形容女子容貌艳丽。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女子得非嫌吾贫乎?为人不言亦不笑,艳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奇人也!” |
横眉冷眼 | 愤怒、轻蔑的样子。 | 作主语、定语、宾语;指愤怒的样子。 | 李季《周总理啊,大庆儿女想念你》诗:“横眉冷眼不怕鬼,心红胆壮看咱们谁怕谁?” |
冷血动物 | 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比喻缺乏感情、对人对事冷漠的人。 | 作宾语、定语;指对人对事冷漠的人。 | 钱钟书《围城》:“李先生本来像冬蛰的冷血动物,给顾先生当众恭维得春气入身,蠕蠕欲活。” |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泛指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 | 复句式;作分句;指自己直接经历的事,自己最了解。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 |
冷板凳 | 比喻清闲冷落的职务或处于无事可为的境地。指受人冷遇。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清·李渔《怜香伴·毡集》:“下官自从选了这个穷教官,坐了这条冷板凳,终日熬姜呷醋,尚不能勾问舍求田,哪里再经得起进口添人。” |
清灰冷火 | 见“清灰冷灶”。 | 作宾语、定语;用于无法吃饭。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5回:“及至到了家,清灰冷火的锁着门。” |
冷讥热嘲 | 冷:不热情;讥:讥讽;嘲:嘲笑。尖锐、辛辣的嘲笑和讥讽。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言语。 | 清·袁枚《随园三十二种·牍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讽。” |
冷语冰人 | 用冷酷的话伤人。 | 作谓语、宾语;指用冷酷的话伤人。 | 宋·曾造《类说·〈外史梼杌〉》:“潘柱迎,孟蜀时,以财结权要,或戒之,乃日:‘非是求愿,不欲以冷语冰人耳。’” |
忽冷忽热 | 指时而冷静,时而感情冲动,情绪不稳定。 | 作谓语、定语;指情绪不稳定。 | 鲁迅《而已集 读书杂谈》:“研究是要用理智,要冷静的,而创作须情感,至少总得发点热,于是忽冷忽热,弄得头昏。” |
冷水浇头 | 冷水从背上浇下来。比喻因突然遭受意外的打击或刺激,思想为之一震或希望为之幻灭。同“冷水浇背”。 | 清 丁耀亢《续金瓶梅》第四十三回:“忽然听得说太太来了,好一似——天雷霹雳,冷水浇头。” | |
枕冷衾寒 | 枕被俱冷。形容独眠的孤寂凄凉。 | 作宾语、定语;指孤单。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便枕冷衾寒,凤只鸾孤,月圆云遮,寻思来有甚伤嗟。” |
残杯冷炙 | 残:剩余;杯:指酒;炙:烤肉。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 联合式;作宾语;指残剩的酒肉。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杂艺》:“唯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 |
头脑冷静 | 指气质上的冷静或异常的镇定,指在紧张情况下表现的冷静或镇定。 | 作谓语、定语;指遇事沉着。 |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21章:“如果头脑冷静,就绝不会这样做了。” |
尖言冷语 | 谓言语尖刻。 | 作宾语;指言语尖酸刻薄。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廷秀见丈人声势凶狠,赵昂又从旁尖言冷语帮扶,心中明白是他撺掇。” |
冰清水冷 | 指冷冷清清。 | 作定语、补语;指生活清寒。 | 《何典》第四回:“初时还有些和尚道士,有家中闹弗清楚,到也不甚觉着。及至断了七,出过棺材,诸事停当,弄得家里冰清水冷。” |
坐冷板凳 | 比喻因不受重视而担任清闲的职务。也比喻长期等候工作或长久地等待接见。 | 作谓语、定语;指不受重视。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7回:“虽然也没有什么大进项,比起没有发达的时候,在人家坐冷板凳,做猢狲大王,已经天悬地隔了。” |
冷眼旁观 | 冷:冷漠;冷淡;冷静;眼:目光;表情神态。以冷淡的眼光在一旁观看。形容置身事外;毫不动心地在一旁静观事态变化。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态度。 | 宋 朱熹《答黄直卿》:“冷眼旁观,手足俱露,甚可笑也。” |
泼冷水 | 比喻挫伤别人的热情或兴致。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挫伤别人的热情。 | 毛泽东《反对党内的资产阶级思想》:“不要禁止,出于群众热情,也不泼冷水。” |
冷灰爆豆 | 在冷灰中爆豆。比喻方法不对,白费力气。或比喻事情凭空突然发生。亦作“冷锅中豆爆”。 | 宋·黄庭坚《翠岩真禅师语录序》:“各梦同床,不妨殊调;冷灰爆豆,聊为解嘲云耳。” | |
冷嘲热讽 | 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难忍的讽刺语。用尖锐、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清 袁枚《随园三十二种 牍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讽。” |
残槃冷炙 | 冷炙:已经凉了的烤肉。指残剩的饭菜。也指权贵施舍的东西。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残剩的场面。 | 《郭子》:“王光禄曰:‘正得残槃冷炙。’” |
残羹冷炙 | 残:剩余的;羹:有浓汁的食品;炙:烤熟的肉。喝剩下的酒食。可泛指吃剩下的饭菜。旧时引申为权贵们的施舍。有时亦比喻饮食节俭;生活清苦。也作“残杯冷炙”、“羹残炙冷”。 | 联合式;作宾语;含贬义,形容吃剩的食物。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乒乒乓乓,把吃剩的残羹冷炙,翻的到处都是。” |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 泛指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作宾语、分句;指直接经历的事自己了解。 | 鲁迅《故事新编·序言》:“况且‘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话来说,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罢。” |
坑灰未冷 | 比喻时间极为短暂、匆促。 | 唐 章碣 《焚书坑》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 |
衾寒枕冷 | 衾:被子。被枕俱冷。形容独眠的孤寂凄凉。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孤单。 | 宋 柳永《爪茉莉(秋夜)》:“衾寒枕冷,夜迢迢、更无寐。”明 高明《琵琶记》第五出:“[旦]奴不虑衾寒枕冷;奴只虑公婆没主一旦冷清清。” |
冷嘲热骂 | 尖刻的嘲笑和谩骂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的言语。 |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他一进一出要受学生们的冷嘲热骂,然而也不能不忍耐着装聋卖哑。” |
冷锅里爆豆 | 比喻本已平息的纠纷,口舌等忽然又发作起来。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林斤澜《满城飞花》:“沉默了仿佛一个黑夜,冷锅里爆豆般说道:‘我不上学了。’” |
热肠冷面 | 热心肠,冷面孔。形容内心热情,表情却冷漠。 | ||
冷若冰霜 | 若:好像。冷得像冰霜一样。比喻对人对事十分冷淡;没有一丝热情。有时也指面目或态度严厉;使人无法靠近。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的态度。 | 清 刘鄂《老残游记续集》第二回:“笑起来一双眼又秀又媚,却是不笑起来又冷若冰霜。” |
面冷言横 | 横:粗暴。面孔冷漠,说话蛮横。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态度。 | 高阳《清宫外史》:“格尔思表示,条约改议,外国尚有之,罪使从古未有。面冷言横。” |
傍观冷眼 | 傍:通“旁”。用冷眼或冷淡的态度在一旁瞧着。 | 《脂砚斋评红楼梦》第二回:“诗云:‘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顺问傍观冷眼人。’” | |
冷水烫猪 | 烫猪,指杀死猪后用开水烫,以便去毛。用冷水烫猪等于不烫,猪毛仍去不掉。比喻白出力,徒劳无功。 | 沙汀 《淘金记》二六:“他对他自己说,‘格外并没有讲什么呀!“不要慌,慌什么啊!”自然,态度不大那个,有点象冷水烫猪!’” | |
冷心冷面 | 态度冷淡,对人没有感情。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冷酷。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妾痴情待君五年,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 |
冷言冷语 | 冷:不热;冷淡;不温和。不直接表达其意;从侧面或反面说辛辣嘲讽的话。 | 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 | 宋 宝林《宝林禅师语录》:“山门疏,关着门,尽是自家屋里,何须冷言冷语,暗地敲人?” |
冷酷无情 | 冷漠苛刻;没有感情。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老舍《一封家信》:“看明白了大部分的字,都是责难他的!她的形影与一切都消逝了,他眼前只是那张死板板的字,与一些冷酷无情的字!” |
闲言冷语 | 没有根据的讥刺他人的话。 | 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等。 | 《白雪遗音·马头调·烟花场》:“坑完了你,休想交欢,闲言冷语,骂地呼天。” |
冷眼相待 | 用冷淡的态度接待。比喻不欢迎或看不起。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1卷:“娘子,你夫妻是一世之事,莫要冷眼相看,须将好言谏劝丈夫。” |
清锅冷灶 | 见“清灰冷灶”。 | 作宾语、定语;用于无法吃饭。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回:“走到计氏院内,只见清锅冷灶,一物也无。” |
龟冷搘床 | 比喻壮志未酬,蛰居待时。 | 补充式;作谓语;比喻壮志未酬,蛰居待时。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龟策列传褚少孙论》:“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 |
残汤冷饭 | 残:剩下。残剩下来的汤水和饭菜。 | 作宾语、定语;形容吃剩的食物。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2回:“两个自吃了一回,剩下些残汤冷饭,与卢俊义吃了。” |
放冷箭 | 乘人不备,放箭伤人。比喻暗中伤人。冷箭:暗箭。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鲁迅《无花的蔷薇》:“我对于‘放冷箭’的解释,颇有些和他们一流不同,是说有人受伤,而不知这箭从什么地方射出。” |
知冷知热 | 关心痛养起居,照顾周到细致。 | 作谓语、定语;指对人的关心。 | 孙力《都市风流》第八章:“生活上,张义民是最知冷知热懂事儿的孩子。” |
龟冷支床 | 比喻壮志未酬,蛰居待时。 | 作谓语;比喻壮志未酬,蛰居待时。 | 《史记·龟策列传褚少孙论》:“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 |
冷冷淡淡 | 不关注人或冷漠无情。 | 作定语;指冷漠无情。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9回:“只是这个人睡在这里,冷冷淡淡,不像个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