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肉的成语

有关肉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肉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锦衣肉食 见“锦衣玉食”。作宾语、定语;指奢华的生活。明·李东阳《生日邃庵太宰贶以长律用韵自述并答雅怀》:“锦衣肉食非吾乐,藁操冰心岂自坚。”
食不兼肉 吃饭不用两道肉食。谓饮食节俭。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尹文子·大道上》:“昔晋国若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无几时,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
挂羊头,卖狗肉 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用来表示以假招牌、假货色骗人;名不副实。一般用作谓语、补语。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悬羊头,卖狗肉,坏后进,初几灭。”
朽骨重肉 比喻已经腐朽的东西得到了新生。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苏辙《谢复官表》:“时雨既至,靡物不蒙,遂使死灰再然,朽骨重肉。”
委肉虎蹊 委:抛弃;蹊:小路。把肉丢在饿虎经过的路上。比喻处境危险,灾祸即将到来。作宾语、定语;指处境危险。《战国策·燕策三》:“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眼中钉,肉中刺 眼睛里面的疔疮,肌肉中的刺。比喻心目中最痛恨、最讨厌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2回:“我们娘儿俩今儿一齐死给他看!替他拔去眼中钉,肉中刺,好等他们来过现成日子!”
肉山酒海 肉积得像山一样高,酒像海水一样多。形容丰盛的酒席。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原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
大鱼大肉 指美好丰盛的饮食。形容菜肴丰盛。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1卷:“大鱼大肉,热酒热饭,只顾搬将出来。”
觞酒豆肉 觞,古代盛酒器;豆,古代盛食器。因以“觞酒豆肉”泛指饮食。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饮食。西汉·戴圣《礼记·坊记》:“觞酒豆肉,让而受恶,民犹犯次。”
肥鱼大肉 指丰盛的鱼肉菜肴。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9回:“登时叫人调排桌椅,摆了八席,让众人坐下,暖上酒来,肥鱼大肉的都搬上来。”
皮开肉破 皮肉都裂开了。形容被打伤势严重。作谓语、定语;用于严刑拷打。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1回:“四个喽啰听了,那敢怠慢,登时上来两个,把大盗紧紧按住;那两个举起大板,打的皮开肉破,喊叫连声。”
鱼肉百姓 鱼肉:指受宰割者。后比喻用暴力欺凌,任意残害无辜的人们。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后汉书 仲长统传》:“于是骄逸自恣,志意无厌,鱼肉百姓,以盈其欲。”
容膝之安,一肉之味 形容生活条件并不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列女传·贤明》:“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之忧,其可乎?”
酒池肉林 古代传说,殷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长夜之饮。原指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后也形容酒肉极多。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形容极端奢侈豪华的生活。东汉 班固《汉书 张骞传》:“行赏赐,酒池肉林。”
皮里抽肉 形容身体变瘦。作谓语、定语;指身体消瘦。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你觑我皮里抽肉,你休问我可怎生骨岩岩脸儿黄瘦。”
至亲骨肉 至亲:关系最近的亲戚;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最亲近的亲属。一般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卷:“除是至亲骨肉,终日在面前的,用意体察,才看得出来。”
髀里肉生 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作谓语、定语;形容虚度时光。《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社会贫富悬殊。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肥肉大酒 肥:富饶,富足;大酒:美酒。指美好丰盛的饮食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唐·杜甫《严氏溪放歌》:“费心姑息是一役,肥肉大酒徒相要。”
剜肉医疮 比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唐 聂夷中《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肉袒负荆 肉袒:光着身子;负荆:背负荆条。赤裸上身,背着荆条请罪,愿受责罚。作谓语、定语;指愿受责罚。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皮笑肉不笑 极其不自然地装出一副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作分句、状语;指假笑。巴金《秋》十九:“王氏看见陈姨太的粉脸上皮笑肉不笑的神情,知道陈姨太在挖苦她。”
羽翮飞肉 羽翮:鸟羽。比喻集微力亦可举重。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东汉·班固《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丛轻折轴,羽翮飞肉。”
愚眉肉眼 谓凡俗的眼光。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二折:“道童云:‘鲁子敬,你愚眉肉眼,不识贫道。’”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洗不净愚眉肉眼。”
疗疮剜肉 挖身上的肉来医治伤口。比喻只顾眼前,不考虑后果。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清 壮者《扫迷帚》第24回:“若虑迷信一破,道德堕落,必以保存为得计,此又何异欲止渴而饮鸩,欲疗疮而剜肉。”
起死人,肉白骨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国语 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骨肉之情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关系。比喻至亲之间的深厚感情。作主语、宾语;指至亲。清·刘熙载《艺概·文概》:“介甫每言及骨肉之情,酸恻呜咽。”
肉眼惠眉 比喻见识浅陋。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骨肉相亲 骨肉:骨和肉,比喻至亲;亲:亲爱。比喻父母、兄弟、子女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作谓语、宾语;用于至亲等。春秋·齐·管仲《管子·轻重》:“兄弟相戚,骨肉相亲。”
狼多肉少 供不应求作谓语、定语;指供不应求。吴茂盛《驻京办》第六章:“您想,这不是狼多肉少吗?”
肉薄骨并 肉和肉相迫,骨和骨相并。形容战斗的激烈。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战斗的激烈。《元史 郝经传》:“且鄂与汉阳分据大别,中挟巨浸,号为活城,肉薄骨并而拔之,则彼委破壁孤城而去。”
骨肉相连 像骨头和肉一样互相连接着。比喻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关系密切。《北齐书 杨愔传》:“常山玉以砖叩头,进而言曰:‘臣与陛下骨肉相连。’”
剜肉成疮 本想割肉医疮,但被割之处反成新疮。比喻行事只顾一面,结果与预想适得其反。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宋·崔与之《辞免除四川制置使札子》:“剜肉成疮,有根本先拨之虑;张颐待哺,有樵苏后爨之忧。”
骨软肉酥 见“骨软筋酥”。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极其害怕。《醒世姻缘传》第六一回:“只消‘心月狐’放一个屁,那‘井木犴’俯伏在地,骨软肉酥。”
自相鱼肉 鱼肉:以人为鱼肉;比喻残杀。比喻内部自相残杀。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晋书 刘元海载记》:“今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鱼肉,此天厌晋德,授之于我。”
俎上之肉 俎:菜板。菜板上的肉。比喻可以任人宰割。作宾语;用于比喻句。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如令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剜肉生疮 犹剜肉成疮。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清·袁枚《随园诗话》第一卷:“大抵宋人好矜博雅,又好穿凿;故此种剜肉生疮之说,不一而足。”
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羊肉没吃上,反倒沾了一身羊膻气。比喻干了某事没捞到好处,反坏了名声惹来了麻烦。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弄得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那是要坏名气的。”
皮破肉烂 形容伤势很重。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受伤。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第二部:“满脸浑身血道道,皮破肉烂不忍瞧。”
骨肉至亲 指关系最密切的亲属。作宾语、定语;指亲人。《三国志·魏书·鲜卑传》:“不如还我,我与汝是骨肉至亲,岂与仇等。”
好肉剜疮 比喻无事生非,自寻烦恼。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比喻无事生非。宋 释悟明《联灯会要 玑禅师》:“说迷说悟,犹是好肉剜疮;一切平常,尽落天魔外道。”
飞土逐肉 见“飞土逐害”。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打猎。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夫飞土逐肉,儿戏之常。”
浆酒藿肉 见“浆酒霍肉”。作宾语、定语;形容饮食奢侈。《宋书·周朗传》:“涂金披绣,浆酒藿肉者,故不可称纪。”
酒肉兄弟 指酒肉朋友。作宾语、定语;指酒肉朋友。清 张南庄《何典》第二回:“这是前村催命鬼的酒肉兄弟,叫做破面鬼。”
肉食者鄙 肉食者:吃肉的人,引伸为有权位的人;鄙:鄙陋。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主谓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起死人肉白骨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酒肉朋友 在一起只是吃吃喝喝;可以同欢乐;而不能共患难的朋友。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二折:“关云长是我酒肉朋友,我交他两只手送与你荆州来。”
起死人而肉白骨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以再造之恩。也比喻言词委婉动听,将死的也说活了。复句式;作分句、定语;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国语 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以肉餧虎 比喻白白地送死。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今赴秦军,如以肉餧虎,当何益也。”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地面上爬着的癞蛤蟆想吃在天上飞翔的天鹅。比喻痴心妄想。复句式;作宾语;含贬义。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01回:“我直恁这般呆!癞蛤蟆怎想吃天鹅肉!”
皮开肉绽 绽:裂开。皮肉都裂开。形容被殴打得伤势极重。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严刑拷打。元 郑廷玉《楚昭王疏者下船》:“打得皮开肉绽碎了骨头。”
肉中刺 比喻最痛恨而急于除掉的东西。偏正式;作宾语;与眼中钉连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我们很是那吃醋拈酸容不下人的不成,怎么‘拔出肉中刺,眼中钉’?是谁的钉,谁的刺?”
掠脂斡肉 掠:掠夺,夺取;斡:旋转。比喻极其残酷地盘剥、搜刮。作谓语、宾语;用于贪官污吏等。五代·贯休《酷吏词》:“有叟有叟,暮投我宿,吁叹自语,云太苛酷,如何如何,掠脂斡肉。”
含着骨头露着肉 比喻说话半吞半吐,不把意思完全说出来。作定语、宾语;用于说话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8回:“你要我收下这个东西,须先和我说明白了。要是这么‘含着骨头露着肉’的,我倒不收。”
以肉喂虎 比喻白白地送死。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汉 荀悦《汉纪 高祖纪一》:“今赴秦军,如以肉喂虎,当何益也!”
皮松肉紧 形容漫不经心,宽泛而无关紧要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心情。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怎的又合他皮松肉紧的谈了会子道学,又指东说西的打了会子闷葫芦呢?”
弱肉强食 原指动物中弱者的肉是强者的食物。比喻弱者被强者欺压、吞并。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元 胡天游《闻李帅逐寇复州治》:“惜哉士卒多苦暴,弱肉强食鸱鸮同。”
骨肉离散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主谓式;作宾语;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诗经 唐风 杕杜序》:“《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
顽皮赖肉 见“顽皮赖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棚、扒、吊、拷,备受苦楚。这些顽皮赖肉只不肯招。”
脾肉之叹 脾:通“髀”,大腿。指痛惜光阴虚度,思欲有所作为。作主语、宾语;指自我感叹。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骨肉之恩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关系;恩:亲爱。比喻至亲之间的深厚感情。作主语、宾语;用于至亲。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8回:“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
白骨再肉 白骨上再生出肉来。比喻起死回生。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 张文成《游仙窟》:“十娘怜悯客人,存其死命,可谓白骨再肉,枯树重花。
肉圃酒池 指酒肉极多。形容极端奢侈豪华的生活。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西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纣为肉圃酒池。”
衣帛食肉 衣:穿。穿锦衣,吃肉食。形容生活富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四折:“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情同骨肉 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7回:“我与公覆,情同骨肉,径来为献密书,未知丞相肯容纳否?”
晚食当肉 饿了再吃,味道就象吃肉一样。后泛指不热衷名利。作宾语、定语;指不热衷名利。《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肉搏战 交战双方徒手或用短兵器格斗。指直接对抗。作宾语、定语;用于战争等。欧阳山《三家巷》:“赤卫队员们正赶紧跑过去堵塞那个缺口,展开一场激烈的肉搏战。”
生死肉骨 生、肉:用作动词。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苟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情逾骨肉 逾:超过;骨肉:比喻至亲。形容感情极其深厚。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明 汤显祖《寄李季宣》:“弟于兄交虽道义,情逾骨肉、废弃十余年,始得一通问,可谓有人心乎?”
食不重肉 见“食不兼肉”。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悬羊头,卖狗肉 悬:吊挂。挂的是羊头,卖的是狗肉。比喻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名不副实。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钵元禅师法嗣》:“有般名利之徒,为人天师,悬羊头,卖狗肉。”
肉袒面缚 肉袒: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面缚:两手反绑面对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脱去上衣,反缚着手。形容顺从投降。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顺从投降。西汉 司马迁《史记 宋微子世家》:“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挂羊头卖狗肉 比喻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副实或做坏事。复句式;作谓语、补语;指名不副实。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第31卷:“悬羊头,卖狗肉,知它有甚凭据。”
凡夫肉眼 比喻缺乏观察人的眼光。也比喻平凡的见识。作宾语、定语;比喻平凡的见识。《法华经》:“凡夫浅识,深著五欲。” 唐·玄奘译《赞弥勒四礼文》:“凡夫肉眼未曾识,为现千尺一金躯。”
大酒大肉 指菜肴丰盛,大吃大喝作宾语、定语;指吃喝。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1回:“一有钱钞在手,三兄四弟,终日大酒大肉同吃。”
骨肉分离 骨肉:指父母兄弟等亲人。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亲人分散。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0卷:“谁知死后缠绵,恩变成仇,害得我骨肉分离,死无葬身之地,我好苦也!我好恨也!”
厚酒肥肉 厚:浓厚。指丰盛的饮食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美食。战国·韩·韩非《韩非子·扬权》:“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
血风肉雨 形容剧烈残酷的屠杀或性格刚强。作宾语、定语;指恐怖气氛。梁启超《论权利思想》:“试一读欧美诸国法律发达史,如立宪政,废奴隶……等诸大法律,何一不自血风肉雨中熏沐而来。”
湿肉伴干柴 形容拷打。
浆酒霍肉 把酒肉当作水浆、豆叶一样。形容饮食的奢侈。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东汉 班固《汉书 鲍宣传》:“使奴从宾客,浆酒霍肉,苍头庐儿,皆用致富。”
肉麻当有趣 比喻去欣赏一些无聊的事。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鲁迅《古书与白话》:“可是竟又会有‘肉麻当有趣’,述说得津津有味的,天下事真是千奇百怪。”
以肉啖虎 见“以肉餧虎”。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李贽《史纲评要·周纪·赧王》:“以揽权要秦王,正如以肉啖虎耳。”
肉竹嘈杂 肉:口中的歌声;竹:管乐;肉竹:泛指音乐;嘈杂:杂乱。音乐杂乱。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旱雷聒耳,肉竹嘈杂,不复可闻言笑。”
郁肉漏脯 郁:腐臭;脯:干肉。形容腐臭的肉食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葛洪《抱朴子·良规》:“渴者之资口于云日之酒,饥者之取饱于郁肉漏脯也。”
骨肉未寒 骨肉尚未冷透。指人刚死不久。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人刚死不久。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4回:“中年丧妻,大不幸也。骨肉未寒,安忍便议亲。”
凡胎肉眼 凡人的只能看见尘俗世界的眼睛。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凡夫俗子。明·汪道昆《洛水悲》:“你每凡胎肉眼,怎得见国色天香?”
寝皮食肉 ①《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后以“寝皮食肉”形容仇恨之深。②借指勇武的行为或精神。作谓语、宾语;形容仇恨很大。《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髀肉复生 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主谓式;作谓语;形容虚度时光。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裴松之注引晋 司马彪《九州春秋》:“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
不知肉味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作谓语、定语;指生活贫困。春秋 孔子《论语 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骨肉之亲 骨肉:骨和肉,比喻至亲;亲:亲爱。比喻父母、兄弟、子女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作宾语;用于至亲等。闽剧《钗头凤》:“千不念万不念要念舅父,伊和娘亲姐弟骨肉之亲。”
血肉横飞 形容因遭受战争或其他意外灾祸死伤时;血肉四溅的惨状。横飞:乱飞。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战争的惨状。清 陈天华《狮子吼》第八回:“即有几个如狼似虎的狱吏,各执竹条,纵横乱打,打得血肉横飞,足足打了四个小时,方才丧命。 ”
肉袒牵羊 牵羊: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古代战败投降的仪式。作谓语、定语;指投降。《左传·宣公十二年》:“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心惊肉跳 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极其恐惧。跳:发抖。联合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元 无名氏《争报恩》:“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有血有肉 有生命;有活力;形容文艺作品形象生动;内容充实。联合式;作定语、补语;含褒义。秦牧《艺海拾贝 核心》:“但是总觉得那种思想交锋并不是有声有色,有血有肉,语言独特,激动人心的。”
异姓骨肉 骨肉:血缘关系相同的人。虽然不同姓但像骨肉兄弟一样亲近。作宾语、定语;用于朋友。《魏书》:“尚自少侍从,尽诚竭节,虽云异姓,其犹骨肉。”
鱼肉乡里 鱼肉:比喻受宰割;乡里:地方上的老百姓。把地方上的老百姓当作鱼、肉一样任意宰割。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仲长统传》:“鱼肉百姓,以盈其欲。”
血肉相连 像血和肉一样互相联系着。比喻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分离。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宋 洪迈《夷坚丁志 雷击王四》:“趋视之,二百钱乃在其胁下皮内,与血肉相连。”
生死骨肉 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深厚。作谓语、定语;指恩情大。唐·颜真卿《谢户部侍郎表》:“生死骨肉,受赐已深。”
食肉寝皮 吃他们的肉;剥下他们的皮当褥子垫。形容对敌的深仇大恨。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形容仇恨很大。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