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勃的成语

有关勃的成语

有关勃的成语共收录2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勃然大怒 勃然:因生气或惊慌等突然变脸色的样子。形容突然变脸;发起脾气来。偏正式;作谓语;用于人突然生气变脸色。东汉 班固《汉书 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生气勃勃 生气:朝气;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富有朝气充满生命的活力。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15卷:“余选钱文敏公诗甚少,家人误抄十余章,余读之,生气勃勃,悔知公未尽。”
生机勃勃 生机:生命力。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有旺盛的生命力。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张天民《创业》:“油田一片生机勃勃,繁忙兴旺的景象。”
英姿勃勃 英俊而富有朝气的样子。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精神面貌。刘白羽《火》:“这时,我看见躺在病床上的青年人,他的面颊烧黑了,头发烧焦了,可是从他向上扬着的短短眉毛上,还显露出一种英姿勃勃的神气。”
兴致勃发 兴致:兴趣。形容兴头很足。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兴头十足。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9回:“梨园子弟同宫女们,歌的歌,舞的舞,饮至半酣,兴致勃发。”
兴致勃勃 形容兴头很足。兴致:兴趣。勃勃:精神旺盛的样子。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清 李汝珍《镜花缘》:“到了群考,众人以为缁氏必不肯去,谁知他还是兴致勃勃道:‘以天朝之大,岂无看巨眼?此番再去,安知不遇知音?’又进去考了一场。”
牛溲马勃 牛溲:牛屎;一说指车前草。马勃:一种生长在湿地及腐木上的菌类植物;俗称牛尿和马屁菌。借指不值钱的下贱而有用的东西。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唐 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妇姑勃谿 指婆媳间的争吵与不和。比喻因日常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比喻内部争斗。庄周《庄子 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
朝气勃勃 朝:早上;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生气勃勃。邓小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在革命胜利……的一代,是朝气勃勃的,但是也有弱点。”
雄心勃勃 形容雄心很大;很有理想。勃勃:旺盛的样子。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茅盾《<子夜>新版后记》:“最初构思的时候,原也雄心勃勃,打算在我力所能及的广阔画面上把一些最典型的人物事态组织进去。”
勃然奋励 勃然:奋发的样子;奋:奋发;励:激励。奋发起来,激励自己。作谓语、定语;指人上进。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勃然奋励,不可恐慑也。”
勃然不悦 勃然:突然;悦:喜悦,高兴。形容突然变脸不高兴。作谓语;用于人突然生气变脸色。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下》:“慎子勃然不悦曰:‘必则滑厘所不识也。’”
妇姑勃溪 勃溪:争斗;吵架。儿媳和婆婆争吵。泛指为日常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比喻为无关紧要的小事而争吵、争斗。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比喻内部争斗。庄周《庄子 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
野心勃勃 野心:指攫取名利、地位、地盘等的欲望;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野心很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清 陈天华《狮子吼》:“这一位大帝野心勃勃,就想把世界各国尽归他的字下。”
马勃牛溲 马勃:马屁菌;牛溲:车前草。借指不值钱的东西。作宾语、定语;指不值钱的东西。清 褚人获《坚瓠十集 遗臭文词》:“马勃牛溲君受用,何须开口出而哇。”
英姿勃发 英勇威武,神采四溢。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赖少其《<钱松喦画集>序》:“现在的画面上舍弃了两棵大黄桷树,把柏树从小改大,使其英姿勃发,昂首挺立。”
蓬蓬勃勃 繁荣旺盛的样子。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新事物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各学校各机关各部队的宪政促进会呀,蓬蓬勃勃,办得很好。”
勃然作色 作色:变脸色。因恼怒或惊怕而变脸色。作谓语;指突然变脸。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
朝气蓬勃 形容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朝:早上;蓬勃:旺盛的样子)。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生气勃勃。李晓明《平原枪声》:“朝气蓬勃的肖家镇一下子变得空虚了,沉静了。”
勃然变色 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作谓语、状语;指发怒。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曰:‘君有大过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