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味的成语

有关味的成语

有关味的成语共收录55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珍味佳肴 在味觉和嗅觉上极令人喜欢的食物。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珍贵的食物。
殊滋异味 殊:特殊;滋:滋味。奇异的滋味。指美味佳肴。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等。唐·白居易《策林·立制度》:“饮食不守其度,则殊滋异味攻之。”
个中滋味 个中:其中;滋味:味道,情味。其中的味道。指切身体会的甘苦。作主语、宾语;指切身体会的甘苦。宋·向子谚《西江月·绍兴丁巳,遍走浙东诸郡……》:“居士何如学士,翰林休笑芗林。个中真味少知音,不是清狂太甚。”
别有滋味 原意是另有一种别人无法体会的离愁别恨的滋味,指亡国之痛。后泛指文学艺术的情调、意蕴另有种动人的美感和趣味。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心情或事物等。南唐 李煜《乌夜啼》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尽头。
余味无穷 形容美妙的诗文、歌曲或可口的食物耐人回味。作谓语、定语;指事物耐人回味。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五章:“须是如我方才的样子,轻吸慢嘘,不惟安然无恙,且觉余味无穷哩!”
容膝之安,一肉之味 形容生活条件并不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列女传·贤明》:“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之忧,其可乎?”
津津有味 津:口液;唾液;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形容趣味很浓或很有滋味。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明 朱之瑜《朱舜水集 答野节书之十七首》:“佳作愈读愈觉津津有味,可见理胜之文,大胜他人词致美好也。”
美味佳肴 指上等的、第一流的食品,精致可口的饭菜或味道鲜美的食品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精美的食物。清·惜阴堂主人《二度梅》第四回:“前已吩咐尔等,不喜美味佳肴,又何为如此过费,是何意也?”
食之无味,弃之不甘 味:滋味。吃起来没有滋味,丢掉它又可惜。形容东西无大用处但又舍不得抛弃。作宾语、定语、谓语;用于处事。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这一种杂志,大约小峰是食之无味,弃之不甘也。”
有滋有味 指十分有味道,生动。作宾语、状语;用于口语。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8卷:“有许多话头做作,哄动这些血气未定的少年,其实有枝有叶,有滋有味。”
食不累味 同“食不二味”。作谓语、定语;指生活俭朴。《晋书·石季龙载记》:“士阶三尺,茅茨不翦,食不累味,刑措不用。”
枯燥乏味 枯燥:单调无趣。指单调缺乏情趣兴味。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口语。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8章:“一个人开车真是枯燥乏味。如果润生在旁边坐着,他们还能说点什么。”
味如鸡肋 鸡肋:鸡的肋骨,没有肉,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作谓语、宾语;指少有实惠。《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旧时风味 风味:风度,风采。从前的风采。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过去的东西。明·陈汝元《金莲记·外谪》:“怀金黛,想玉鬟,旧时风味尚依然。”
气味相投 气味:意指思想或志趣;投:合得来。指人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很合得来。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宋 葛长庚《水调歌头》:“天下云游客,气味偶相投。暂时相聚,忽然云散水空流。”
别有风味 别:另外;风味:指特色。另有一种特色。动宾式;作谓语;用于事物。清 王韬《瀛濡杂志》一 六七:“蕹菜一种亦来自异域,茎肥叶嫩,以肉缕拌食,别有分味。”
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比喻吃东西狼吞虎咽,来不及细尝。也比喻看书做事贪多务得,实则无所收获。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你这奴才,‘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兴味萧然 兴味:兴趣;萧然:萧索冷落的样子。没有一点兴趣。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宋·王禹偁《清明》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铁窗风味 指监牢里囚犯的生活。作主语、宾语;指坐牢。邹韬奋《患难余生记》第一章:“随后十年来,除和几位救国会的同志在苏州略尝铁窗风味不能算流亡外,有第二次流亡……”
珍羞美味 珍贵的食物。珍重而鲜美的食物。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9回:“席上珍羞百味,笙歌两行,自不必说。”
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憎:厌恶。形容说话枯燥无味,面貌使人厌恶。作谓语、定语;用于形容人。巴金《谈<秋>》:“她的确是一个‘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女人。”
食不重味 味:菜肴。吃饭不要两样菜肴。形容生活俭朴。作谓语、定语;指生活俭朴。《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
佳肴美味 指上等的、第一流的食品,精致可口的饭菜或味道鲜美的食品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精美的食物。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0回:“因此萧后日常饮恨,眉头不展,凭你佳肴美味,拿到面前,亦不喜吃。”
声希味淡 指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名声。有曲高和寡,不为人知之意。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 蒋士铨《空谷香 哄笺》:“人间声希味淡半世间,分明唤我返白雪。”
食不知味 同“食不甘味”。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唐·白居易《初授给遗献书》:“臣所以授官已来,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宠,但未获粉身之所耳。”
干燥无味 味:滋味,趣味。干巴巴的毫无趣味。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或文章等。艾芜《文学手册·怎样获得文学的工具》:“这首歌,前头三句都是平铺直叙,显得干燥无味,一加尾后一句,便格外明快生动起来。”
兴味索然 一点兴趣也没有。索然:毫无兴趣的样子。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清 王韬《瀛壖杂志》:“卓午来游者,络绎不绝。溽暑蒸郁,看花之兴味索然矣。”
食味方丈 同“食前方丈”。作谓语、定语;形容吃的阔气。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问》:“昔吾先君桓公善饮酒穷乐,食味方丈。”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味:滋味。吃起来没有滋味,丢掉它又可惜。形容东西无大用处但又舍不得抛弃。作宾语、定语、谓语;用于处事。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味如嚼蜡 见“味同嚼蜡”。作谓语、定语;指乏味。《楞严经》第八卷:“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
索然寡味 寡:少,缺少。毫无意味或毫无兴致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文章或说话。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然以空疏者为之,则枯木朽荄,索然寡味,仅得其转折波澜。”
臭味相投 坏味道互相投合。比喻有同样坏毛病、恶劣习气的人很合得来。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比喻坏人投合在一起。宋 牟献《木兰花慢》:“不妨无蟹有监州,臭味喜相投。”
食不甘味 甘:味道好。吃东西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形容心中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偏正式;作谓语、补语;形容心神不安。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传》:“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
味同嚼蜡 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味儿。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嚼:咀嚼。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食不遑味 同“食不甘味”。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为二方未克为念!”
食不二味 吃饭不用两道菜肴。谓饮食节俭。作谓语、定语;指生活俭朴。《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不知肉味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作谓语、定语;指生活贫困。春秋 孔子《论语 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山珍海味 山珍:山里产的珍异食品;海味:海里的美味食品。指山里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现泛指各种美味佳肴。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
索然无味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明 杨慎《丹铅杂录 论衡》:“盖文有以含蓄不尽为工者……说尽,则索然无味。”
五味俱全 五味:酸甜苦辣咸的合称。形容调味齐全适宜。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心境等。《礼记 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枯燥无味 单调呆板;毫无趣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憋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
言外之味 语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长意味。作宾语;用于说话或文辞等。王国维《人间词话》二二:“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落第二手。”
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甘味:味道好。睡觉也不能安于枕席,吃饭时吃不出好味道。形容心事重重,坐卧不安。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耐人寻味 耐:经得住;寻味:认真体会。经得住认真体味。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意味深长。清 张贵胜《遣愁集 卷一 绝倒》:“卢家子年暮而为校书郎‘条眉批’,从对面托出,耐人寻味。”
三月不知肉味 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生活或比喻句等。《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意味深长 含意深刻;耐人寻味。主谓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宋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其味无穷 味:回味;玩味;穷:尽。形容含义深刻;让人回味不尽。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宋 朱熹《四书集注 中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指抛弃觉得可惜,但吃起来没有味道。让人陷于进退两难中。作谓语、定语;指让人陷于进退两难中。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厚味腊毒 谓味美者毒烈。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国语·周语下》:“高位寔疾颠,厚味寔腊毒。”韦昭注:“厚味,喻重禄也。腊,亟也,读若‘广’。昔酒焉,味厚者,其毒亟也。”
回味无穷 回味:吃过好的食物以后的余味;指从回忆中体会到的意味;穷:穷尽。比喻事后越想;越觉得意味深长。也比喻读过含意深长的文艺作品后;体会到无限的意趣。主谓式;作谓语、宾语、补语;指回想过去有意义的事。宋 王禹偁《小畜集 卷六 橄榄》诗:“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
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哑子:哑巴;黄柏:黄檗,味苦。哑子尝到黄柏的苦味,知苦说不出。比喻有苦难言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文姜深闺寂寞,怀念诸儿,病势愈加,却是胸中展转,难以出口。正是‘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语言无味 语言空洞干巴没有味道。形容说话写文章枯燥无味。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唐 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食不兼味 见“食不二味”。作谓语、定语;指生活俭朴。《韩诗外传》第八卷:“大侵之礼,君食不兼味,台榭不饰,道路不除。”
食不终味 同“食不甘味”。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三国·魏·曹植《释愁文》:“坐不安席,食不终味,遑遑汲汲,或憔或悴。”
淡而无味 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作谓语、定语;指清淡。宋 朱熹《朱子语类辑略》第四卷:“此工夫似淡而无味,然做时却自有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