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洋的成语
有关洋的成语
有关洋的成语共收录41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崇洋媚外 | 崇:崇拜;推崇;媚:谄媚。崇拜外国的一切事物;向外国人献媚。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人没有民族自尊心。 | 茅盾《向鲁迅学习》:“那时清王朝以及当权的洋务派崇洋媚外,出卖国家主权。” |
峨峨洋洋 | 本用以形容音乐高亢奔放。后亦用以形容欢乐之态。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作状语;用于书面语。 | 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汪洋恣肆 | 汪洋:水势浩大。恣:放纵,没有拘束。肆:任意、无限制。恣肆:放纵不拘。水势浩大而且放纵不拘。比喻文笔、言谈豪放,自由无拘束。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柳宗元《直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凡为文,去藻饰之华靡,汪洋自肆,以适己为用。” 明·归有光《与潘子实书》:“听其言汪洋恣肆,而实无所折衷,此今世之通患也。” |
德洋恩普 | 谓德泽优渥普及。 | 作谓语、定语;指恩德。 | 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盖闻中国有至仁焉,德洋恩普,物靡不得其所。” |
得意洋洋 | 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 补充式;作状语;指自鸣得意。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东洋大海 | 东洋:东边的大海。泛指无边无际的大海。 | 作主语、宾语;指大海。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7卷:“弄得神魂颠倒,意乱心迷,将前妻昔日恩义,撇向东洋大海。” |
被发洋狂 | 被发:披散头发。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洋狂而为奴。” |
汪洋自恣 | 比喻人的气度或气势宏大。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气度或文章。 | 明·袁中道《李温陵传》:“且夫今之言汪洋自恣,莫如《庄子》,然未有因读《庄子》而汪洋自恣者也,即汪洋自恣之人,又未必读《庄子》也。” |
出洋相 | 露出令人作笑的丑相,略带幽默的失态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22章:“只要有好处,我给咱出洋相。” |
望洋惊叹 | 比喻看见他人伟大而慨叹自己或处理一件事而慨叹力量不足。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叹息。 | 清·杭世骏《<李太白全集>序》:“书来质余,方望洋惊叹,五体投地,而敢以一言半句相益乎!” |
大度汪洋 | 大度:气量大;汪洋:深广。形容人有度量,能容人。 |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豪爽。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3回:“妹子细观姐姐举止,直是大度汪洋,器宇不凡,将来必有非常奇遇。” |
汪洋大肆 | 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同“汪洋自肆”。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新唐书 韩愈传赞》:“当其所得,粹然一出于正,刊落陈言,横骛别驱,汪洋大肆,要之无抵捂圣人者。” |
汪洋浩博 | 形容人的气度宽广、文辞豪放、学识渊博像水势浩大无边。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气量或学问。 | 宋 陆游《答刘主簿书》:“德者前辈之学,积小以成大,以所有易所无,以所能问于不能。故其久也,汪洋浩博,该极百家,而不可涯矣。” |
装洋蒜 | 装腔作势,装糊涂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
汪洋大海 | 广阔无边;水波连天的大海。比喻事物的范围广阔;声势浩大。汪洋:水势深而广阔。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指大海。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轰天炮响,汪洋大海起春雷;振地锣鸣,两仞山前丢霹雳。” |
喜气洋洋 | 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非常高兴。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 |
远隔重洋 | 重洋:一重重的海洋。指相距遥远。 | 作谓语、定语;指相距遥远。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2回:“无如远隔重洋,何能前去看来。” |
洋洋得意 | 形容神气十足,非常得意。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宋 朱淑真《春上亭上观鱼》:“春暖长江水正清,洋洋得意漾波生。” |
洋洋自得 | 犹言洋洋得意。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非常得意。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5回:“主意打定,正在洋洋自得,那差出去的管家也回来了。” |
汪洋自肆 | 汪洋:形容文章气势浑厚,义理深广。肆:放纵。形容人的气度或文章等大气磅礴,豪放自如。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气度或文章。 | 唐 柳宗元《宣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凡为文,去藻饰之华靡,汪洋自肆,以适己为用。” |
热情洋溢 | 热烈的感情充分地流露出来。 |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曹靖华《罗汉岭前吊秋白》:“对全世界来说,这些热情洋溢的报导,正是拨云雾而见青天啊!” |
望洋兴叹 | 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样子;兴:产生;发出。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元 刘壎《隐居通议 诗歌五》:“千古吟人,望洋兴叹。” |
望洋而叹 | 见“望洋而叹”。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叹息。 | 明·唐顺之《与陈后冈参议书》:“俟他日有持《后冈先生集》示我者,我当望洋而叹,或尾后作一二句跋语是则可耳。” |
远涉重洋 | 重洋:辽阔无边的海洋。远远地渡过海洋。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飘泊很远。 | 余秋雨《霜冷长河·琉璃》:“她远涉重洋,多方拜师,尽倾资财,遍尝磨难。” |
一片汪洋 | 形容水面辽阔,水势浩大。 | 作宾语、定语;形容水面辽阔。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2回:“郑州底下黄河开了口子,漫延十余州县,一片汪洋,尽成泽国。” |
意气洋洋 | 见“意气扬扬”。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得意时。 |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85回:“见其夫为晏子赶车,拥盖策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 |
江洋大盗 | 在江海上抢劫行凶的大盗。也泛指极为凶狠的强盗。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9卷:“小妇人父及夫,俱为江洋大盗所杀。” |
飘洋航海 | 同“飘洋过海”。 | ||
洋洋大观 | 洋洋:盛大、众多的样子;大观:丰富多彩的景象。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气象宏大;非常可观。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文章、问题等。 | 先秦 庄周《庄子 天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
洋为中用 | 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外国的有用的东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毛泽东《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的批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飘洋过海 | 渡过海洋。多指去异国他乡或远处。 | 作谓语、宾语;指到异国。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 |
土洋并举 | 本国的土法和外国的洋法都采用。 | 作宾语、定语;指土洋结合。 | 古华《芙蓉镇》第二章:“这座建筑物,真可谓土洋并举、中西合璧了。” |
洋洋洒洒 | 洒洒:连绵不断的样子。形容文章的篇幅很长或谈话连绵不断。也形容才思充沛;写起来很畅快。 | 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褒义。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 凡例》:“故成此一百五十余回洋洋洒洒文字。” |
洋洋盈耳 | 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论语 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
纷纷洋洋 | 形容雪花或似雪花般散片细物纷乱飘扬。同“纷纷扬扬”。 |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雪、花、传闻等。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三回:“是夜刮起东北风,浓云密布,纷纷洋洋,降下一天大雪。” |
一泻汪洋 | 形容水流迅速,水势浩大。 | 作谓语;形容水流迅速。 | 梁启超《谭嗣同传》:“一泻汪洋。” |
洋相百出 | 尽是逗人发笑的怪样子。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神态。 | |
土洋结合 | 把简单的设备或技术同现代化的设备或技术结合起来。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中外结合。 | 凌叔华《古韵》:“天津是中国北方的商业中心,漫步街头,西式或土洋结合的简陋店铺比比皆是。” |
洋洋纚纚 | 形容盛美而有条理。 |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难言》:“所以难言者,言顺此滑泽,洋洋纚纚,则见以为华而不实。” |
十里洋场 | ①旧时上海的租界区域因外国人较多,洋货充斥,或称十里洋场;后因以借指旧上海市区。多含贬义。②泛指繁荣的市场。 | 作宾语、定语;指上海。 | 茅盾《健美》:“我们这十里洋场实在还不过是畸形的殖民地化的资本主义社会。” |
汪洋闳肆 | 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同“汪洋自肆”。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 汪藻《鲍吏部集序》:“钦止少从王氏学,又尝见眉山苏公,故其文汪洋闳肆,粹然一本于经,而笔力豪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