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强的成语

有关强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强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人强马壮 军队和马匹都很强状。形容军威雄壮;精神抖擞。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使不着人强马壮,端的是鬼使神差。”
强人所难 强:勉强。勉强别人做不愿做或做不到的事情。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清 李汝珍《镜花缘》:“百花仙子道:‘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阴阳,强人所难。’”
强颜欢笑 心里不畅快,但脸上勉强装出喜笑的样子。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处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女》:“‘汝狡兔三窟,何归为?’柴俯不对。女肘之,柴始强颜为笑。”
强凫变鹤 语本《庄子·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后以“强凫变鹤”谓硬把野鸭变作仙鹤。喻滥竽充数,徒多无益。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语出《庄子·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强龙不压地头蛇 比喻实力强大者也难对付当地的势力。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实力强大者也难对付当地的势力。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5回:“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让我远乡之僧--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
强聒不舍 聒:声音吵闹;舍:舍弃。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补充式;作谓语;指不顾别人是否愿意听,絮絮叨叨说个不停。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
人强胜天 人的力量强盛,可以战胜自然。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亢仓子·政道》:“故周之秩官云:人强胜天。”
强食靡角 指饱食而角力求胜。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列子·说符》:“强食靡角,胜者为制,是禽兽也。”殷敬顺释文:“《韩诗外传》云:‘靡,共也。’《吕氏春秋》云:‘角,试力也。’此言人重利而轻道,唯食而已,亦犹禽兽饱食而相共角力以求胜也。”一说,靡读为摩,谓以角相摩。见俞樾《诸子平
摧折豪强 摧:折断。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汉书·严延年传》:“其治务在摧折豪强,扶助贫弱。”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指先于别人行动,可以取得优势,迟于别人就会遭遇祸殃。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张恨水《啼笑姻缘》第13回:“得,就是这样办,这叫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强媒硬保 倚势强行作媒的人。
精明强干 精细聪明;善于办事。也作“精明能干”。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况且随带的那些司员,又都是些精明强干、久经审案的能员,那消几日,早问出许多贼款来。”
强本弱枝 强干弱枝。作宾语、定语;用于政策等。《梁书·张缵传》:“所以居宗振末,强本弱枝,闻古今之通制,历盛衰而不移。”
强将手下无弱兵 有本领的将领手下没有懦弱的兵。比喻好的领导必然能带出好的部属。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宋 苏轼《题连公壁》:“俗语云:‘强将手下无弱兵’,真可信。”
避强击弱 指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打其疲弱的。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等。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
夸强说会 夸:夸耀;会:能。夸耀自己有才能与本事。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为人。元·张养浩《寄阅世道人侯和卿·朱履曲》:“休只爱夸强说会,少不得直做的贴骨黏皮。”
以强欺弱 以:凭借。凭借自己强大去欺负弱小群体。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4回:“贤弟,我等忠义自守,以强欺弱,非所愿也。”
强弓硬弩 强:强劲的,有力的;弩:古代发箭的机械。强有力的弓,坚硬的弩。形容武器精良。作宾语、定语;指装备精良。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瑜欲亲往探看曹军水寨,乃命收拾楼船一只,带着古乐,随行健将数员,各带强弓硬弩,一齐上船迤逦前进。”
强食自爱 劝慰人的话。谓努力加餐,保重身体。作谓语、定语;用于劝慰人。东汉·班固《汉书·匡衡传》:“专精神,近医药,强食自爱。”
倔头强脑 形容言语动作生硬执拗的样子。作宾语、定语;指人的言行。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当时我就觉得其中两个,一男一女,倔头强脑,大不顺眼。”
强直自遂 谓刚正而自行其意,不为人所动摇。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性格。《东观汉记·朱晖传》:“晖好节概,有所拔用,皆厉行之士,表善黜恶,抑强绝邪,岁常丰熟,吏民畏而爱之,为之歌曰:‘强直自遂,南阳朱季,吏畏其威,民怀其惠。’”
抑强扶弱 抑:压制;扶:帮助。压制强暴,扶助弱小。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汉 袁康《越绝书 外传本事》:“于是勾践抑强扶弱,绝恶反之于善。”
强自取折 见“强自取柱”。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大戴礼记·劝学》:“强自取折,柔自取束。”
目瞪舌强 同“目瞪口呆”。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宋·陈亮《众祭潘用和文》:“俄而于朋辈之中夺其一人而去,使其徒回皇四望,而目瞪舌强,不知所以为策。”
恃强欺弱 恃:依靠,凭借;欺:欺侮。依仗强大欺负弱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欺负弱小。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8回:“齐恃强欺弱,夺我汶阳之田,今日请还。”
强本弱末 犹强干弱枝。作宾语、定语;用于政策等。西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
国富民强 国家富足;人民强健。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汉 赵晔《吴越春秋》:“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抓尖要强 指争强好胜,爱出风头。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4回:“天天打扮的像西施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
强弩之极 犹强弩之末。作宾语、定语;指力尽了。西汉·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
英勇顽强 勇敢出众,强硬不屈。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做事。毛泽东《论持久战》:“则是在他们面前表示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力,这就是给以歼灭战的打击。”
发愤图强 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何香凝《孙中山与廖仲恺》:“孙先生在那次聚会上谈得并不多,只泛泛地谈到了中国积弱太甚了,应该发愤图强,彻底革命。”
逞强好胜 指显示自己能力强并想胜过别人。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同争强好胜。杨朔《北线》十五:“自从那天诉苦以后,林四牙的思想一咬破口,狡猾变成机警,但总有点逞强好胜,不大服人。”
强加于人 把一个人或一方的意见、看法勉强加诸于别人。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王朔《过把瘾就死》:“你就是这么霸道!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强加于人,而我不吃这一套!”
兵强将猛 兵力强盛,将领勇猛。形容军力强大。作谓语、宾语;用于战争。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4回:“对众商议,一面差人往威胜晋王处,说宋江等兵强将猛,难以抵敌,乞添差良将镇守,庶保无虞。”
强为欢笑 强:勉强。心里不畅快,但脸上勉强装出欢笑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勉强装出欢笑的样子。郭沫若《洪波曲》第12章:“但我并不讳言,我是强为欢笑地和各位朋友告了别。”
恶醉强酒 强:硬要。怕醉却又猛喝酒。比喻明知故犯。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孟子·离娄上》:“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牛不饮水强按头 比喻强迫他人干某一件事。作宾语、定语;指强迫。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九章:“牛不饮水强按头尚且不行,何况是婚姻大事。”
强枝弱本 喻地方势力强于中央,成尾大不掉之势。作宾语、定语;用于局势等。明·李贽《史纲评要·唐玄宗》:“强枝弱本,千古同患。同姓犹然,况犬羊乎?”
勉勉强强 刚好能凑合着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口语。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1回:“胡镜孙说有公事面回,然后勉勉强强见的。”
按强助弱 按:抑制。抑制强暴,扶助弱小。作谓语、定语、宾语;同“抑强扶弱”。春秋 齐 管仲《管子 霸言》:“按强助弱,圉暴止贪,存亡定危。”
强文假醋 谓假斯文。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刘君锡《来生债》第二折:“有一等寒俭的泛泛之徒,他出来的不诚心,无实行,一个个强文假醋。”
逞强称能 炫耀卖弄自己的才能和本事。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炫耀本事。端木蕻良《曹雪芹》第13章:“今后千万不可逞强称能,何况你既未读过多少诗书,更谈不上才气。”
民富国强 人民富裕,国家强盛。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汉 赵晔《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越主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精兵强将 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晋书·郗鉴传》:“使君若顾二帝,自可不行,宜急下檄文,速遣精兵猛将。”
自胜者强 自胜:战胜自己;强:刚,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刚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楚·李耳《老子·道德经》第33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先下手为强 在对手没有准备好的时候首先动手,取得主动地位。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隋书 元胄传》:“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
强弩末矢 同“强弩之末”。作宾语、定语;指力尽了。《旧唐书·李密传》:“又强弩末矢,理无穿于鲁缟;冲风余力,讵能动于鸿毛。”
兵强将勇 兵力强盛,将领勇猛。形容军力强大。作谓语、宾语;用于战争。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七回:“宋江等将勇兵强,打破了宛州、山南两座城池。
恃强倚宠 恃:倚仗;倚:仗恃。仗恃自己的手段高强和受到主人的宠爱。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争奈这嫦娥恃强倚宠,卖弄新鲜题目。”
避强击惰 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等。唐 元稹《批刘悟谢上表》:“卿宜密运谟猷,明宣号令,避强击惰,取暴抚羸。”
自强不息 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步。息:停止。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周易 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以弱胜强 凭弱小的力量战胜力量强大的。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邓小平《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抗日战争打了八年,抗美援朝打了三年,我们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统。”
博闻强识 闻:见闻;识:记。见闻学识广博;记忆力强。也作“博闻强记”、“博闻强志”。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差强人意 差:稍微地;强:振奋。原指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形容某人某事还不错;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形容尚能令人满意。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强扭的瓜不甜 比喻勉强做成的事不会美满。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三章:“强扭的瓜不甜,上杆子不是买卖。”
强将之下无弱兵 弱:软弱。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好的部属。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名师出高徒。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强将之下无弱兵。恁样的姐姐须得恁样的梅香姐,方为厮称。”
弱肉强食 原指动物中弱者的肉是强者的食物。比喻弱者被强者欺压、吞并。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元 胡天游《闻李帅逐寇复州治》:“惜哉士卒多苦暴,弱肉强食鸱鸮同。”
强者反己 强者:有权势的人;反己:反省自己。指有权有势的人自我反省作宾语、定语;指自我反省。《雪涛谐史》:“乡绅此语,足令强者反己,殊为可传。”
避强打弱 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等。见“避强击惰”。
强自取柱 谓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强本节用 本: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节约费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荀况《荀子 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强词夺理 指无理强辩;想说成有理的。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强文浉醋 同“强文假醋”。
强买强卖 强迫买或卖。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欺行霸市。王朔《橡皮人》:“再说,做买卖也没有强买强卖的。”
兵强则灭 指依恃军队强盛则毁灭。作宾语、定语;指不能用兵。《列子 黄帝》:“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按今本《老子》作“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强干弱枝 加强树干,削弱枝叶。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联合式;作定语、宾语;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西汉 司马迁《史记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序》:“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厄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兵强马壮 兵力强盛;马匹肥壮。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有时也比喻其他的队伍力量强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军队等。《新五代史 杂传十三 安重荣传》:“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多闻强记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作谓语、定语;指记忆力强。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天台韶国师法嗣》:“杭州九曲观音院庆祥禅师,余杭人也,辩才冠众,多闻强记,时天台人推为杰出。”
不惮强御 惮:畏惧;强御:有权势的人。刚正无私,不怕有势力的人。作谓语、定语;指人刚正。《梁书·孔体源传》:“当官理务,不惮强御,常以天下为己任,高祖浑委信之。”
博闻强志 博:广博;闻:传闻;志:记住,记忆。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作谓语、定语;指人的记忆力。先秦 荀况《荀子 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
强本弱支 见“强本弱枝”。作宾语、定语;用于政策等。《新唐书·高季辅传》:“强本弱支,自古常事。”
年富力强 年:年岁;富:多;年富:未来的年岁多;指年轻;力:精力。年纪轻;精力旺盛。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后生可畏” 宋 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将勇兵强 将:将领;兵:士卒。将领和士兵都英勇顽强。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整体实力等。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二折:“你道我将勇兵强有谁及,争奈待罪犯歇马在这云州地。”
强中更有强中手 比喻技艺无止境,不能自满自大。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人不能自满自大。元 王晔《桃花女》第二折:“我想有这桃花女,怎显我的阴阳,只等问成了亲事时,不怕不断送在我手里。正是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终被恶人磨。”
违强凌弱 违:避去;凌:欺侮。避回躲开强者,欺侮凌辱弱者。作谓语、定语;指欺弱怕强。
身强力壮 身体强健;精力旺盛。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形容男士。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4回:“最爱刺枪使棒,亦自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
绿林强盗 指山林的强盗。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鲁迅《书信集 致赵家璧》:“试看绿林强盗,怎样不惜钱财以买盒子炮,就可知道。”
富强康乐 康乐:安乐。国家富庶强大,人民康宁安乐。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等。罗广斌《红岩》第22章:“人家有无穷的力量,足以解放全国人民,给全国人民以富强康乐的希望。”
富国强兵 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联合式;作定语;指国家富足,兵力强大。先秦 商鞅《商君书 壹言》:“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
马壮人强 犹言人强马壮。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等。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可不道马壮人强,父慈子孝,怕什么主忧臣辱。”
强宗右姓 强宗:豪门大族;右姓:世族大姓。指有权势的豪门大族。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豪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彶传》:“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
夸强道会 会:能。夸耀自己能力强、本事大。亦作“夸强说会”。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为人。明·无名氏《午时牌》第一折:“他那里夸强道会施英武,着俺那有恩有义的新尊父。”
足高气强 见“足高气扬”。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明·冯梦龙《智囊补·明智·伐卫》:“妾望君之人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
强不凌弱,众不暴寡 暴:损害。强大的不欺凌弱小的,人多的不欺负人少的。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世。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奸劫弑臣》:“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
强宾不压主 强:强势。指客人应当让主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主客关系。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2回:“自古强宾不压主,晁盖强杀,只个远来新到的人,安敢便来占上!”
以弱制强 以:用,靠。弱:弱小。制:制服。靠着弱小的力量去制服强大的力量。亦作“以弱毙强”。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刚》:“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强死赖活 同“强死强活”。作状语;指非常勉强。谷峪《三十张工票》:“大国强死赖活地把她拉到地里。”
牵强附会 牵:拉;附会:把无联系的事物生硬地拉扯到一起。把不相干的事物硬拉在一起;说成彼此相干。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清 曾朴《孽海花》第11回:“后儒牵强附会,费尽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学不分明的缘故。”
强不知以为知 不懂装懂。复句式;作分句、谓语;含贬义。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一卷:“都管强不知以为知,逐叶翻翻,一直翻到后面去。”
强弓劲弩 强:强劲的,有力的。强有力的弓,坚硬的弩。作宾语、定语;指装备精良。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回:“韩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然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
多文强记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荀子 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天台韶国师法嗣》:“杭州九曲观音院庆祥禅师,余杭人也,辩才冠众,多闻强记,时天台人推为杰出。”
违强陵弱 避开强暴的,欺凌弱小的。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唯仁者能之,违强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约,非仁也。”
强词夺正 同“强词夺理”。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无理强辩。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但酒醒,硬打挣,强词夺正,则除是醉时节酒淘真性。”
强死强活 比喻非常勉强。联合式;作宾语、状语;指非常勉强。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8回:“西门庆还把他强死强活拉到李瓶儿房内,下了一盘棋,吃了一回酒。”
争强斗狠 犹争强好胜。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个性。郭沫若《屈原》第一幕:“譬如我们每一个人都爱争强斗狠,但是又爱贪懒好闲,在这儿便种下了堕落的种子。”
恃强争霸 凭借自己的强大争夺霸权。作谓语、定语;用于斗争等。丁寅生《孔子演义》第一回:“只为他生在恃强争霸、政出权门的春秋时代,和他所抱的王道主意,有些扞格不通,以致栖栖皇皇了一世。”
强中自有强中手 比喻技艺无止境,不能自满自大。同“强中更有强中手”。作宾语、分句;指人不能自满自大。元·无名氏《隋何赚风魔蒯彻》第三折:“你个萧何休夸蒯彻舌,这的是强中自有强中手。”
强得易贫 谓非分之得容易失去。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叶圣陶《文心》:“结果必然不成东西,徒然使自己后悔,供人家嘲笑,这便是‘强得易贫’了。”
牛不喝水强按头 比喻用强迫手段使就范。作宾语、定语;指强迫。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喝水强按头’吗?我不愿意,难道杀我老子娘不成!”
卓荦强识 卓荦:超绝,特出;识:通“志”,记住。指聪明颖慧,记忆力很强。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许慈传》:“虽学不沾洽,然卓荦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