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掩的成语

有关掩的成语

有关掩的成语共收录62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掩耳偷铃 同“掩耳盗钟”。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难道他掩耳偷铃,则待要见世生苗。”
东掩西遮 谓左右遮掩,隐瞒真相。作谓语、状语;指左右遮掩。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掩西遮,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
遮掩耳目 见“遮人眼目”。作谓语、定语;指欺骗。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听说事后执政府乘人不知,已将尸首掩埋了些,以图遮掩耳目。”
掩口而笑 捂嘴而笑。多指暗笑,窃笑。作谓语、定语;指暗笑。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亮以麈尾掩口而笑。”
掩贤妒善 掩:压制。压制、妒嫉贤能之士。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一卷:“勿谓卫公掩贤妒善,牛相不罹大祸,亦幸而免。”
掩口胡卢 胡卢:笑貌。捂着嘴笑,指暗笑,窃笑。偏正式;作谓语;指暗笑。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应劭传》:“昔郑人以干鼠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宝燕石,缇漝十重。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
掩过饰非 犹言文过饰非。掩饰过失、错误。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李广田《〈散文三十篇〉序》:“他们想占有一切,他们的手不用以创造,而用以掩过饰非。”
掩目捕雀 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大国之事,其可以诈立乎!”
掩恶扬美 见“掩恶扬善”。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赞》:“丹之辅道副主,掩恶扬美,傅会善意,虽宿儒达士无以加焉。”
两叶掩目 如同两片树叶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对事物分辨不清楚。作宾语、定语;指受蒙蔽。北齐·刘昼《刘子新论·专学》:“夫两叶掩目,则冥然无睹;双珠填耳,必寂然无闻。”
掩映生姿 掩映:隐约映衬。指景物互相衬托更显出景物的美。作谓语、定语;用于景物描写。曾朴《孽海花》第20回:“两边碧渠如镜,掩映生姿。”
疾雷不及掩耳 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复句式;作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六韬 军势》:“善者从而不择,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故疾雷不及掩耳,卒电不及瞬目。”
抉瑕掩瑜 瑕:玉上的斑点;瑜:玉石的光彩。故意挑剔玉上的斑点,埋没它的光彩。比喻刻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和短处,而抹煞其优点和长处。作宾语、定语;指吹毛求疵。唐 严郢《驳议吕諲》:“今太常议荆南之政详矣……乃抉瑕掩瑜之论,非中适之言也。”
漫天掩地 铺天盖地。作定语、状语;用于数量多。瞿秋白《饿乡纪程》:“苍茫的暮霭,渐渐地漫天掩地的下罩,东方故国送别的情意,涌出一丸冷月安慰我的回望。”
掩旗息鼓 ①卷起军旗,停擂战鼓。指军队隐蔽行动,避免暴露目标。②比喻停止行动。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停止斗争等。《明史·流贼传·张献忠》:“献忠因得与山民市盐刍米酪,收溃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
窃钟掩耳 掩耳:捂住耳朵。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欺欺人。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晋书·宣帝纪》:“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掩鼻偷香 捂住鼻子去偷点燃的香。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马颊本空禅师》:“师曰:‘节目上更生节目。’僧无语。师曰:‘掩鼻偷香,空招罪犯。’”
疾雷不暇掩耳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晋 傅玄《傅子 阙题》:“我欲战而彼不欲战者,我鼓而进之若山崩河溢,当其冲者摧,值其锋者破,所谓疾雷不暇掩耳,则又谁御之。”
一重一掩 谓山峦重迭稠密。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掩骼埋窆 见“掩骼埋胔”。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后汉书·赵咨传》:“但以生者之情,不忍见形之毁,乃有掩骼埋窆之制。”
疾霆不暇掩目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淮南子 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掩耳盗钟 亦作“掩耳盗锺”。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水来土掩 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办法。紧缩式;作定语、分句;含褒义。元 高文秀《渑池会》:“自古道兵来将迎,水来土堰,他若领兵前来,俺这里领兵与他交锋。”
盗钟掩耳 盗:盗窃;钟:古代一种乐器。偷钟时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作定语、宾语;指自欺欺人。《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遮前掩后 谓说话藏头露尾,欲言又止。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宋·朱熹《答叶正则书》之四:“大家讲究到底,大开眼看觑,大开口说话,分明去取,直截剖判,不须得如此遮前掩后,似说不说,做三日新妇子模样,不亦快哉!”
掩过扬善 同“掩恶扬善”。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书·丙吉传》:“[丙吉]于官属掾吏,务掩过扬善。”
掩瑕藏疾 掩:遮盖。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藏:隐瞒。疾:毛病,过错。掩盖缺点,隐瞒过错。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至于掩瑕藏疾,涤除疵垢,朝为寇仇,夕委心膂,虽未足希准古人,粗亦无负于新旧。”
盗铃掩耳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同“盗钟掩耳”。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清 伤时子《苍鹰击 戕藩》:“你看他盗铃掩耳欺天下,卖国甘心作帝皇,有甚商量。”
掩其无备 掩:掩袭;备:防备。称乘敌方毫无防备时进行突袭。作谓语、定语;指突然袭击。《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掩口葫芦 捂着嘴笑。作谓语;指暗笑。《后汉书·应劭传》:“昔郑人以乾鼠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宝燕石,缇十重。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
掩耳盗铃 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遮遮掩掩 指要隐瞒某种真相而行为不爽利。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等。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这里小姐,起初害羞,遮遮掩掩。今番背却夫人,一般也老落起来。”
掩人耳目 掩:遮盖。堵住人家耳朵;遮着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骗人。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掩恶扬善 谓对待别人讳言其过恶,称扬其好处。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汉·班固《白虎通·谥》:“天子崩,大臣至南郊谥之者何?以为人臣之义莫不欲褒其君,掩恶扬善者也。”
掩鼻而过 掩:遮盖。捂着鼻子走开。形容对事物丑恶的嫌恶。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掩其不备 掩:掩袭。备:防备。趁敌人毫无防备时进行突然袭击。亦作“掩其无备”。作谓语、定语;指突然袭击。《南齐书·刘怀珍传》:“今众少粮单,我悬彼固,正宜简精锐,掩其不备耳。”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复句式;作主语、定语;比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策。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48回:“西门庆道:‘常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事到其间,道在人为。少不的你我打点礼物,早差人上东京,央及老爷那里去。’”
掩耳盗锺 见“掩耳盗钟”。
瑕不掩玉 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邵博《闻见后录》第四卷:“惜哉仲淹,寿不永乎,非不废是,瑕不掩玉。”
掩恶溢美 溢:水满流出,宣扬。掩盖恶行,宣扬美德。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周密《齐东野语·张魏公三战本末略》:“野史各有私,好恶固难尽信,若志状,则全是本家子孙、门人掩恶溢美之词,又可尽信乎?”
捷雷不及掩耳 犹迅雷不及掩耳。比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备。作定语、分句;比喻来势凶猛。《晋书·苻坚载记上》:“此捷济上机,所谓捷雷不及掩耳。”
掩眼捕雀 同“掩目捕雀”。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自欺欺人。《魏书·尔朱荣传》:“惟欲指影以行权,假形而弄诏,此则掩眼捕雀,塞耳盗钟。”
归师勿掩,穷寇莫追 归师:撤退的军队;掩:乘人不备进行袭击;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不能袭击撤退的军队,也不能追杀走投无路的敌人。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战争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归师勿掩,穷寇莫追。’汝可从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当斜谷之兵。”
掩罪饰非 掩:遮盖。掩饰错误和罪过。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史·徐学诗传》:“盖嵩权力足以假手下石……文词便给足以掩罪饰非。”
掩骼埋胔 谓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为古代的恤民之政。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戴圣《礼记·月令》:“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胔。”
掩口胡卢而笑 胡卢:喉间的笑声。捂着嘴笑,指暗笑,窃笑。作谓语、定语;指暗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掩面失色 掩:遮盖。遮着脸不敢看,脸因惊恐而变色。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5回:“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
掩耳而走 掩:遮盖。捂着耳朵走开。指不愿听别人的话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5回:“宁喜以殖之遗命,告于蘧瑗,瑗掩耳而走。”
瑜不掩瑕 比喻优点掩盖不了缺点。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西汉 戴圣《礼记 聘义》:“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
不以一眚掩大德 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作谓语;指客观看待一个人。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归师勿掩,穷寇勿追 掩:乘人不备进行袭击。不能袭击撤退的军队,也不能追杀走投无路的敌人。指特定情况下要防止敌人拼死反击,以免不测的牺牲。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战争等。《孙子·军事》:“归师勿遏,师必阙,穷寇勿追。”
花遮柳掩 比喻行动或说话躲躲闪闪,不实在。亦作“花遮柳隐”。作状语;指行动掩掩遮遮。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窃符记·如姬窃符》:“花遮柳掩防人至,觅常山宝符。”
饰非掩丑 饰:掩饰;丑:丑恶。掩饰错误和丑恶的行为。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解,又以‘情而不淫’作要,此皆饰非掩丑之语耳!”
饰非掩过 同“饰非文过”。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鲁迅《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我虽然也被谥为‘土匪’之一,却并不想为老前辈们饰非掩过。”
饰垢掩疵 粉饰掩盖污点和缺点。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魏书·萧宝夤传》:“无不苟相悦附,共为唇齿,饰垢掩疵,妄加丹素,趣令得阶而已,无所顾惜。”
江郎才掩 同“江淹才尽”。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6回:“炀帝好大喜功,每事自恃有才,及至征蛮草诏,便觉江郎才掩。”
迅雷不及掩耳 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主谓式;作定语、分句;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晋书 石勒载记上》:“出其不意,直冲末抷帐,敌必震惶,计不及设,所谓迅雷不及掩耳。”
东遮西掩 指左右遮掩,隐瞒真相。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遮西掩,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
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语出《孙子 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瑕不掩瑜 瑕:玉上的斑点;瑜:玉的光彩。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西汉 戴圣《礼记 聘义》:“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
掩耳蹙頞 蹙:皱起;頞:鼻梁。捂着耳朵,皱着鼻子。形容极其厌恶。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唐·柳宗元《河间妇传》:“自是虽戚里为邪行者,闻河间之名,则掩耳蹙頞,皆不欲道之。”
掩口失声 谓忍不住笑出声来。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明·马愈《马氏日抄·风异》:“众闻予言,将以为诞也,皆掩口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