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取的成语

有关取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取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暴取豪夺 豪:强横。用暴力劫夺。作谓语、宾语;指抢劫。宋 苏轼《策断上》:“国用不足,则加赋于民,加赋而不已,则凡暴取豪夺之法,不得不施于今之世矣。”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赤红的心,比喻忠心;汗青:指历史书册。留取这颗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有才德的人。君子喜欢正道得到的财物,不要不义之财。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世。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该当你老夫子的,自然当仁不让。”
因敌取资 因:依,靠;资:财物,资用。从敌人方面取得资用、给养。偏正式;作谓语;指从敌人方面取得所需的物资。《北史 燕凤传》:“轻行速捷,因敌取资。”
豪干暴取 谓恃强夺取。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抢劫等。明·何景明《内篇》:“治储之事,散有聚无,士需将征,豪干暴取,凶不改敛,贫不减费,权利而府怨是难之也。”
尺寸可取 比喻有些许长处。这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作宾语、定语;用作谦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出奇取胜 见“出奇制胜”。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或其他。《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今用兵岁久,生民疲弊,苟非出奇取胜,大功何由可成!”
金貂取酒 见“金貂换酒”。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宋·毛滂《感皇恩·镇江待闸》词:“银字吹笙,金貂取酒。”
自取其咎 自己遭受自己招来的罪过。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此乃学生考究不精,自取其咎,非圣太子之过也。”
凿空取办 谓巧立名目,勒索榨取。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宋·俞文豹《吹剑录》:“薛寺正季宣谓州县凿空取办,虽有奉法吏,欲宽弛而不得骋。”宋·丘珂《愧郯录·作邑之制》:“间有赋人实窄,凿空取办,郡县不相通融,鲜不受督趣。”
偷媚取容 巧黠谄媚以取悦于人。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唐·张鷟《朝野佥载·张岌》:“并偷媚取容,实名教之罪人也。”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语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力量无比强大。《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豪夺巧取 豪夺:强抢;巧取:软骗。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人财物的手段。现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宋 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持禄取容 持:拿;禄:薪俸;取容:取悦。指为保住职位而去取悦别人。作谓语、宾语;用于官场。宋·秦观《李固论》:“其大臣如张禹、孔光辈皆持禄取容,偷为一切之计。”
取瑟而歌 瑟:弦乐器。弹瑟歌唱。比喻用曲折的方式表达情意。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一介不取 一介: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一点儿小东西也不拿。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淘沙取金 淘金。作宾语、定语;指去粗取精。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任人如市瓜》:“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玉,皆得其精粹。”
按劳取酬 按照劳动贡献的大小领取报酬。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分配。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物质的分配也要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和工作的需要,决无所谓绝对的平均。”
强自取折 见“强自取柱”。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大戴礼记·劝学》:“强自取折,柔自取束。”
断章取意 见“断章取义”。作宾语、定语、状语;指歪曲原意。唐·张鷟《游仙窟》:“断章取意,唯须得情,若不惬当,罪有科罚。”
俛拾仰取 谓低头则必拾地上之物,仰首则必取树上之物。形容极其勤劳节俭。语出《史记·货殖列传》:“然家自父兄子孙约,俛有拾,仰有取,贳贷行贾徧郡国。”
投机取巧 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现指不付出艰苦的劳动;想靠小聪明来取得成功。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陈毅《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中东》诗:“投机取巧最可耻。”
哗众取宠 哗:虚夸;宠:宠信。指用虚夸的言论行动迎合群众;以博得他们的好感和信任。连动式;作定语;含贬义,形容轻浮好虚荣。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逆取顺守 逆:背叛;顺:合理。背叛国君夺取天下,遵循常理治理国家。作谓语、宾语;指人篡权。《汉书·陆贾传》:“且汤武逆而以取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阿意取容 阿意:迎合他人的心意;取容:博取别人的欢心。曲从其意,以取悦于人。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曲意去取悦别人。《南史 孝义传下 陶季直》:“季直不能阿意取容,明帝颇忌之,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
求容取媚 媚:谄媚。谄媚讨好。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虑远图,莫肯尽心献良计耳。”
诈取豪夺 用欺骗的手段或武力夺取。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夺取别人的东西。茅盾《路》:“暑假以后他自己的吃饭问题还不知道着落在何处,胁肩谄笑是不屑,诈取豪夺又不能。”
取舍两难 采用或舍弃都能决定。指难以抉择。作谓语、定语;指难以抉择。
取长补短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孟子 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取义成仁 谓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语本《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短中取长 指于一般中选择比较好的。作宾语、定语;用于选择。明 于谦《备边保民疏》:“臣愚不足以计边务,伏乞圣断。于短中取长而行之。”
凿柱取书 谓秉承先人的遗训。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王闿运《常公神道碑》:“公体山川之醇气,禀玉石之上灵,凿柱取书,安弦习礼。”
弃重取轻 弃:抛开。舍弃重要的采取次要的。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2回:“中原乃海内之地,两都皆大汉创业之方,陛下不取而但争荆州,是弃重而取轻也。”
丰取刻与 丰:多;刻:刻薄;与:给予。取之于民的多,用之于民的少。多形容残酷地剥削。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荀况《荀子 君道》:“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
自取灭亡 自己的所作所为导致自己的覆灭。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指自己找死。《阴符经》下卷:“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分毫不取 见“分文不取”。
标新取异 标:检举;异:特别的。提出新的见解,表示与众不同,有创见作谓语、定语;形容故意显示与众不同。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8回:“秦妃子既能标新取异,剪彩为花,与湖山增胜。”
阿谀取容 阿谀:曲意逢迎;取容:取悦于人。谄媚他人,以取得其喜悦。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采取各种手段去讨好别人。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杨秉传》:“其阿谀取容者,则因公褒举,以报私惠;有忤逆于心者,必求事中伤,肆其凶忿。”
探囊取物 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煜》:“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直言取祸 直:坦率、直爽;取:取得,引申为招致。指说话直率的人会惹祸。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左传 成公十五年》:“子好直言,必及于难。”
义不取容 取容:讨好。为追求正义而不取悦于人。指人刚直不阿。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行不苟合,义不取容。”
以辞取人 见“以言取人”。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 ……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敲骨取髓 敲碎骨头,取出骨髓。①禅宗用语,意指为了求道而不惜自残身体。②比喻残酷地剥削。亦作“敲骨吸髓”、“刮骨吸髓”、“敲脂吸髓”、“槌骨沥髓”、“吸髓吮脂”。
闹中取静 指在热闹的环境中保持清静的心态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方式。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您会云雨闹中取静,我寄音书忙里偷闲。”
人取我与 取:拿;与:给。指商人囤积物资,待时出售以获厚利。作谓语、定语;指待时出售以获厚利。《史记·货殖列传》:“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以言取人 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取而代之 夺取别人的地位、权利而代替他。连动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杀鸡取卵 杀了鸡取出鸡蛋。比喻贪图眼前的一点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希腊《伊索语言 生金蛋的鸡》:一个蠢人想杀了鸡从鸡肚子里取出金块,从而一下子发大财,结果却一无所得
钻木取火 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靠摩擦取火。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原始生活。唐·慧能《坛经·疑问品》:“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自取富贵 以自己的力量来获取荣华富贵。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祝穆《事文类聚·别集》:“北齐高昴曰:‘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
贪位取容 取容:取得别人的欢喜。贪图权位,取悦于人。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洪昇《长生殿·献饭》:“不料姚、宋亡后,满朝臣宰,一味贪位取容。”
释生取义 犹言舍生取义。作谓语、定语;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三国志 魏志 齐王芳传达室》:“[郭修]于广坐之中手刃击袆,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
吹毛取瑕 瑕:玉上的疵点,缺点,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寻找差错。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指故意挑剔。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是以世人为文,竞于诋呵,吹毛取瑕,次骨为戾。”
取法乎上 法:标准,规范。取上等的为标准,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老舍《我怎样写火葬》:“假若文艺作品的目的只是为给人娱乐,那么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作品便根本不应存在。我们似应当‘取法乎上’吧?”
矜世取宠 矜:夸耀;宠:荣耀。炫耀才华,博取时誉。作谓语、定语;指为人处世。宋·曾巩《徐复传赞》:“归于退求诸己,不矜世取宠,余论次复事,颇采其意云。”
阿顺取容 阿:曲从,迎合。曲意顺从以博取他人的欢悦。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讨好拍马。《金史 本纪第六世宗》:“以辅朕之不逮,慎毋阿顺取容。”
强自取柱 谓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欲取姑予 姑:暂且;与:给与。要想夺取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他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竭:尽,完。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褒义。宋 苏轼《东坡集 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导以取保 劝诱犯人寻找保证人,缴纳保证金。
战必胜,攻必取 每次打仗都获胜,每次进攻都攻下。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见物不取,失之千里 见:遇到,看见;取:取得;失:失去。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形容不要错失良机。作宾语、分句;形容不要错失良机。明·张凤翼《红拂记·俊杰知时》:“呀,道兄差矣!岂不闻见物不取,失之千里,既遇明主,何必远去?”
咎由自取 咎:灾祸;惩罚。灾祸、惩罚是由自己招来的。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时有所闻,虽然是咎由自取,然而大家谈起来,总说这卜知府办的太煞认真的。”
取之不尽,用之有余 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源源不断。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数量多。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4回:“你自己的家财取之不尽,用之有余……却是因何舍了自己的祖业,去住人家的不吉房廊?”
取信于人 比喻取得别人的信赖。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4回:“大王犹自狐疑未定,安能取信于人?”
取巧图便 使用手段谋取好处,图得便宜。
阿世取容 阿世:曲意迎合世俗;取容:博得别人的欢心。迎合世俗,取悦于人。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迎合世俗去取悦别人。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至叔孙通,则正以曲学阿世取容,非重其能定朝仪,知典礼也。”
取以来 把他们搬取到我这里来。
取辖投井 比喻挽留客人极坚决。作谓语、宾语;指热情待客。《汉书·陈遵传》:“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
钻冰取火 见“钻冰求火”。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全元散曲·普天乐·嘲风情》:“姐姐每钻冰取火,婆婆每指山卖磨。”
断章取义 原指引用《诗经》中某一篇章的诗句;借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不是所引诗篇的原意。后泛指引用别人的诗文或谈话;只根据自己的理解或需要截取片断或部分;而不顾全文和原意。连动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择优录取 择:选择;录取:任用。选择优秀的录用。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考试或官场等。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鱼烂取亡 见“鱼烂而亡”。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梁启超《中国国债史》:“即微外国债主之干涉,而鱼烂取亡之气象,犹岌岌不可终日也。”
开科取士 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科举选拔人才。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你只想朝廷开科取士,为国求贤,这是何等大典。”
取乱存亡 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谓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保全将亡的国家。
分文不取 一个钱也不要。比喻不计报酬。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不计报酬。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懒龙分文不取,也不问多少,尽数与了贫儿。”
弃短取长 弃:抛开。舍弃短处采用长处。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选择。汉·王符《潜夫论·实质》:“智者弃其所短而采取所长,以致其功,明君用士亦犹是也。”
能近取譬 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衣取蔽寒 取:选取,采用;蔽:遮往。衣服只求抵御寒冷。作谓语、定语;指人不讲究穿着。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战胜攻取 战必胜,攻必取。指谋略高,战斗力强。作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操大国之势,征强兵伐诸侯,战胜攻取,利尽归于陶,国之币帛竭入太后之家。”
取精用弘 精:精华;用:享受,占有;弘:大。从丰富的材料里提取精华。作谓语、定语;指提炼。《左传·昭公七年》:“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
将取固予 见“将夺固与”。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大宋宣和遗事》后集:“李纲辈勤王之师四集,且为将取固予之谋,才得许割三镇诏书,且班师退去。”
搴旗取将 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吴子 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取将,必有能者。”
唾手可取 很容易就能得到。作谓语、定语;比喻极容易得到。《新唐书·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会云輣,唾手可取。”
予取予携 从我处掠取。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梁启超《克林威尔传》第五章:“今且冻饿委沟壑,所馀更何长物之与有?予取予携,公等自为之!”
取青妃白 见“取青媲白”。作谓语、宾语;用于诗文等。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上卷:“后人只于全篇中争一联警拔,取青妃白,有句无章,所以去古日远。”
哗世取宠 犹言哗众取宠。作宾语、定语;形容轻浮好虚荣。明·归有光《送国子助教徐先生序》:“至于久而天下靡然,习其辞而不复知其原,士以哗世取宠,苟一时之得以自负。”
取法于上,仅得乎中 法:标准,规范。取上等的为标准,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唐·唐太宗《帝范》第四卷:“取法于上,仅得乎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阿匼取容 阿匼:一味迎合的样子。一味巴结别人以求得他们的喜欢。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新唐书 杨再思传》:“居宰相十余年,阿匼取容,无所荐达。”
取之不尽 拿不尽。形容极其丰富。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朱熹《朱子语类·孟子·离娄下》:“他那源头只管来得不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供自家用。”
自取罪戾 指自招罪过。亦作“自取咎戾”。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岂不知元帅虎威,马到成功?焉敢复生贰心,自取罪戾。”
巧取豪夺 巧取:耍弄各种花招骗取;豪夺:仗势强占。耍花招骗取;用强硬手段夺得。指用各种不正当的办法夺取财物。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宋 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予取予夺 见“予取予携”。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秦牧《拳头海岸》:“许多被目为可以予取予夺地得到财富的海岸,一处处都伸出了拳头来,变成了‘拳头海岸’。”
各取所需 各自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作谓语、宾语;指各自选取自己所需要的。巴金《在尼斯》:“读者们不是一块铁板,他们有各人的看法,他们是‘各取所需’。”
依阿取容 谓依附随顺以取悦于人。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宋·欧阳修《〈归田录〉序》:“又不依阿取容以循世俗,使怨嫉谤怒丛于一身,以受侮于群小。”
取民愈广 攫取民众的财货,劳力越多.。
豪取智笼 犹言巧取豪夺。作谓语、定语;用于掠夺财富等。宋·陈亮《金元卿墓志铭》:“及其为家也,以俭勤自将,铢积寸累,迄用有成,而豪取智笼之术一切置不用,故无怨恶于人。”
成仁取义 仁:仁爱;义:道义;正义。指为了崇高的事业而就义。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书面语。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窃衣取温 窃:偷取。比喻用不当的手段谋取利益。作宾语、定语;指盗窃。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以此得官,谓为才力,何异益食致饱,窃衣取温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