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踵的成语

有关踵的成语

有关踵的成语共收录62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踵事增华 踵:追随,继续。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更加完善美好。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南朝 梁 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翘首跂踵 翘首:抬起头。抬起头踮起脚。形容殷切盼望。作谓语、状语;用于期盼。宋·王明清《挥麈三录》第一家:“天下之士翘首跂踵,冀阁下日以忠言摩上,不谓若今之为起居舍人者,止司记录而已也。”
摩肩接踵 摩:接触;踵:脚跟。肩挨肩;脚尖连着脚跟。形容人多拥挤;或比喻事物接连不断的出现。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多时。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继踵而至 踵:脚后跟;接踵:足跟相接;至:到,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书·段灼传》:“由是四方雄俊继踵而至,故能世为强国,吞灭诸侯,奄有天下。”
纳屦踵决 纳:穿;屦:鞋;踵:脚后跟;决:破裂。穿上鞋子,破了后跟。形容衣着褴褛。作定语;指生活贫困。《庄子·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疾如旋踵 旋踵:转动脚跟。快得就像转动一下脚跟。形容变化很快。作谓语、状语;形容事情变化很快。唐·冯用之《机论上》:“一得一失,易于反掌,一兴一亡,疾如旋踵,为国家者可不务乎?”
祸不反踵 踵:脚跟。形容灾祸很快来临。作谓语;形容灾祸很快来临。《新唐书·许世绪传》:“今揽五郡之兵,据四战之中,苟无奇计,祸不反踵。”
比肩随踵 犹比肩继踵。形容接连不断。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连续不断。《韩非子 难势》;“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随踵而生也,世之治者不绝于中。”
踵迹相接 同“踵趾相接”。作谓语、定语;指人多。清·昭梿《啸亭杂录·梁提督》:“自丛岚叠嶂间以刀掘路,士卒各怀一铁钉,踵迹相接,攀钉而上。”
顶踵尽捐 犹言顶踵捐糜。
不旋踵 来不及转身。比喻时间极短。也指不退却。柳残阳《阎王梭》十七:“先是有开门声,不旋踵间,茅屋门被人拍的‘嘭嘭’响……”。
摩顶至踵 犹摩顶放踵。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不辞劳苦。南朝·陈·沈炯《为陈武帝与王僧辩盟文》:“僧辩等荷相国湘东王泣血衔冤之寄,摩顶至踵之恩,能不沥肝抽肠,共诛奸逆。”
接踵比肩 踵:脚后跟。脚跟相接,肩膀相碰。形容人很多,相继不断。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很多。唐·韦嗣立《论职官多滥疏》:“而今务进不避侥幸者,接踵比肩,布于文武之列。”
机不旋踵 形容时机短暂。旋踵,转过脚后跟。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宋柔》:“机不旋踵,时不再来。必发今宵,无贻后悔。”
趾踵相错 见“趾踵相接”。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革命制造厂》:“弃家逃威,望门投止者,趾踵相错。”
比肩继踵 比肩:肩膀挨着肩膀;继踵:脚尖碰着脚后跟。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着脚根。形容人多拥挤。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人多很拥挤。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杂下九》:“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磨踵灭顶 同“摩顶放踵”。
顶天踵地 犹言顶天立地。作谓语、定语、补语;多用于男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没用处》:“夫人顶天踵地,惟呼最灵。”
战不旋踵 旋:转。踵:脚后跟。打仗时不向后转。形容勇猛向前。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骈肩累踵 同“骈肩累迹”。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多拥挤。清·王韬《瀛需杂志》:“二十八日为城隍夫人诞辰,城中热闹,无异于城外,几于倾邑若狂,士女往观者,骈肩累踵。”
延颈跂踵 见“延颈企踵”。作谓语、状语;指盼望心切。宋·王明清《挥薼后录》第四卷:“奈何都民朝夕思念,燃顶炼臂,延颈跂踵,以望御车之尘也?”
义无旋踵 旋踵:把脚后跟转过来,比喻退缩。在道义上只能奋勇向前,毫不退缩。亦作“义不旋踵”。《晋书·温峤传》:“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
顶踵捐糜 谓捐躯,牺牲。
旋踵即逝 旋踵:转动脚后跟;逝:消失。在转身时就消失了。形容消失迅速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吴起传》:“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败不旋踵 形容很快就遭到失败。旋踵,转动一下脚后跟。作谓语、定语;指很快就失败。唐 卢照邻《三国论》:“然而丧师失律,败不旋踵,奔波谦瓒之间,羁旅袁曹之手,岂拙于用武,将遇非常敌乎?”
踵接肩摩 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不堪。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多时。清·金捧阊《守一斋笔记·芦花会》:“忽金鼓喧阗,仪卫甚盛,观者踵接肩摩。”
接踵而来 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到来;脚步紧相连。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接连不断地来。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当此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老夫子系天下人望,我倒可惜他多此一段闲情逸致!”
踵趾相接 谓脚迹相连。形容人数众多,接连不断。作谓语、定语;指人多。杨天石《黄遵宪》:“黄遵宪盛赞他们‘前仆后起,踵趾相接,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肘见踵决 见:出现;踵:脚后跟,指鞋后跟;决:裂开。整一整衣襟,胳臂肘露了出来,拔一拔鞋,脚后跟露了出来。形容非常贫穷。作谓语、定语;指非常贫穷。战国·宋·庄周《庄子·让王》:“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汗流接踵 见“汗流至踵”。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满身大汗。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柳氏子》:“柳在椟中,历历闻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气。”
比肩接踵 肩碰肩,脚跟脚。形容人多拥挤或接连不断。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多拥挤或接连不断。清 戴名世《<小学论选>序》:“天下之谬悠庸烂者,比肩接踵,不可胜数。”
延颈举踵 踵:脚后跟。伸长勃子,踮起脚跟。形容盼望十分殷切。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先秦 庄周《庄子 法箧》:“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
架肩接踵 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拥挤。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多。宋·无名氏《灯下闹谈·升斗得仙》:“李相公砡镇扬日,夜梦长衢而行,见一金字牌屹于路左,观者架肩接踵而至,遂诣看焉。”
汗流至踵 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满身大汗。《庄子·田子方》:“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举踵思慕 举:抬起;踵:脚后跟;举踵:踮起脚跟;思慕:思念。形容十分思念,抬起脚后跟张望。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举踵思慕,若怙旱之望雨。”
纳履踵决 纳:穿;履:鞋;踵:脚后跟;决:破裂。提上鞋,鞋的脚后跟处却破裂。形容处境困难。作定语;指生活贫困。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原宪]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
肩摩踵接 肩碰肩,脚连脚。形容人多而拥挤。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形容行人拥挤。清 薛福成《庸庵笔记 幽怪二》:“终日人鬼杂处,肩摩踵接,不相畏避,亦不相闻问。”
祸不旋踵 旋踵:旋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祸害不久就将到来。主谓式;作谓语;形容灾祸很快来临。《北齐书 袁聿修传》:“若违忤要势,即恐祸不旋踵,虽以清白自守,犹不免请谒之累。”
引领企踵 引领:伸长脖子;踵:脚后跟。伸长勃子,踮起脚跟。形容盼望十分殷切。作谓语、状语;指盼望心切。南朝·梁·萧统《大吕十二月》:“分手未遥,翘心且积,引领企踵,朝夕不忘。”
踵决肘见 踵:脚后跟,伢指鞋后跟;决:裂开。整一整衣襟,胳臂肘露了出来,拔一拔鞋,脚后跟露了出来。形容非常贫穷。作谓语、定语;指非常贫穷。《庄子·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摩顶放踵 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不辞劳苦,舍己为人。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纳履决踵 纳:穿;履:鞋;决:破裂;踵:脚后跟。穿鞋而后跟即破。比喻穷困、窘迫。明 程登吉《幼学琼林 贫富》:“曾子捉襟见肘,纳履决踵,贫不胜言。”
沓来踵至 指纷纷到来。亦作“踏来麕至”。作谓语、定语;指纷纷到来。清林则徐《札南澳镇饬严办东路贩烟外国船只》:“倘敢抗违不遵,即照前札或用炮轰击,或用火烧,务使创巨痛深,始免沓来踵至。”
死不旋踵 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作宾语、状语;指奋勇向前。《战国策 中山策》:“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比肩迭踵 形容人多。迭踵,脚尖踩脚跟。作谓语、定语;比喻人多很拥挤。清 陈康棋《郎潜纪闻》卷一:“辽沉旧人,胜朝遗耈,比肩迭踵,同掌丝纶。”
履穿踵决 鞋子破了,露出脚后跟。形容很贫苦。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庄子 让王》:“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企踵可待 比喻很快就可以等到。作谓语、定语;指即将成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符传》:“则萧、曹、周、韩之伦,何足不致,吴、邓、梁、窦之属,企踵可待。”
踵足相接 同“踵趾相接”。作谓语、定语;指人多。明·张居正《答列卿毛介川书》:“今之士大夫,冠缨相摩,踵足相接,一时号为交游者,盖不少矣。”
亡不旋踵 谓迅速灭亡。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形容时间极短。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苏辙《<元佑会计录>序》:“晋武帝削平吴蜀,任贤使能,容受直言,有明主之风,然而亡不旋踵。”
比肩叠踵 形容人多。叠踵,脚尖踩脚跟。作谓语、定语;比喻人多很拥挤。清 陈康棋《郎潜纪闻》卷一:“辽沈旧人,胜朝遗耈,比肩叠踵,同掌丝纶。”
举踵思望 举:抬起;踵:脚后跟;举踵:踮起脚跟。形容十分思念,抬起脚后跟张望。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汉·荀悦《汉纪·武帝纪》:“盖闻中国至仁,德洋恩普……举踵思望,如怙旱之望雨。”
继踵接武 踵:脚后跟;武:足迹。脚后跟接脚后跟,足迹挨足迹。形容人数众多而拥挤不堪或接连不断。作谓语、定语;指人多。明·归有光《送张子忠之任南昌序》:“士大夫登朝著与其居于乡者,继踵接武。”
趾踵相接 形容人数之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师范》:“此外握风气之权者,为书院山长,为蒙馆学究,车载斗量,趾踵相接。”
随踵而至 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前来。形容人来得多,接连不断。作谓语;形容人来得多。《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汗流浃踵 见“汗流至踵”。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满身大汗。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晚霞》:“[阿端]意计穷蹙,汗流浃踵。”
计不旋踵 计:计议,打算;旋踵:旋转脚跟。脚跟还未转过来,计议就定了下来。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拿定主意。也比喻行动迅速,毫不犹豫。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汉 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夫边郡之士……触白刃,早流矢,议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延颈企踵 伸长头颈,踮起脚跟。形容仰慕或企望之切。作谓语、状语;指盼望心切。汉·扬雄《剧秦美新》:“海外遐方,信延颈企踵,四面内向,喁喁如也。”
接踵而至 踵:脚后跟;接踵:足跟相接。后头的人脚尖挨上前头人的脚跟;一个跟着一个来到。形容人特别多;络绎不绝。或事情连续不断地发生。也作“继踵而至”、“接踵而来”。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新编五代史平话 唐史下》:“是日唐主大军接踵而至。”
摩肩擦踵 形容来往行人众多,很拥挤。
踵武相接 同“踵趾相接”。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陈亮《跋焦伯强帖》:“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发丝粟之才,皆得以牵连成就,况且伯强之卓然能自见者乎!”
踵武前贤 踵:脚跟。武:足迹。跟随着前人的脚步走。比喻效法前人。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楚·屈原《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比肩系踵 犹比肩继踵。形容人很多或接连不断。作谓语、定语;比喻人多很拥挤。《新唐书 韦嗣立传》:“今之取人,未试而遽迁,务进徼幸,比肩系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