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若的成语

有关若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若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契若金兰 比喻朋友交情深厚。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交情很深。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 闻:听见。想要别人不听见,不如自己不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情若手足 手足:指兄弟。情谊深厚,如同兄弟一样。作谓语、定语;指感情深厚。《剪灯新话·孙恭人传》:“乃顾视其卒,周其饮食,宽其桎梏,情若手足,卒感激入骨。”
若涉渊冰 比喻处境艰险。同“若涉渊水”。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 陈亮《论励臣之道》:“朕承太上皇亮付托之重,念国家之深耻,志在复雠,八年于兹,若涉渊冰,未知攸济。”
判若云泥 高低差别就象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泥土那样悬殊。作谓语、定语;指相差悬殊。唐·杜甫《送韦书记赴西安》诗:“夫子歘通贵,云泥相望悬。”
燎若观火 谓事理清楚明白,如看火一般。作谓语、补语;指非常明确。清·黄宗羲《朱康流先生墓志铭》:“二千一百二十五年之治乱,燎若观火。”
行若无事 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静;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若:好像。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万太尊说罢,行若无事。”
旷若发蒙 旷:空旷;开阔。蒙:眼睛失明。眼前突然开阔明朗,好像双目失明的人忽然看见了东西。亦比喻使人头脑忽然开窍,明达起来。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三国 魏 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闲者此游,喜欢无量,登芒济河,旷若发蒙。”
寥若晨星 寥:稀少或疏少;若:像。稀疏得像早晨的星星一样。形容非常稀少或罕见。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物。唐 韩愈《华山女》诗:“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
固若金汤 金:指金城;金属铸造的城墙;汤:指汤池开水一样滚烫的护城河。坚固得像金城、汤池一样。形容阵地或所守卫的地方非常牢固。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东汉 班固《汉书 蒯通传》:“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字若涂鸦 涂鸦:比喻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比喻书法拙劣、幼稚。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卢全《示添丁》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言行若一 见“言行抱一”。作谓语、定语;指说到做到。汉·刘向《列女传·齐田稷母》:“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
视险若夷 见“视险如夷”。作谓语、定语;指人勇敢。三国·魏·吴质《与文帝书》:“虽云幽深,视险若夷。”
更若役 更换你的差使.。
噤若寒蝉 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害怕不敢说话。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视死若归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怕死。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故战日有期,视死若归。”
视有若无 视:看待。把有这回事看得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形容不当一回事。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8回:“宝之这戏子见怪贤闲事,视有若无。”
坦然自若 态度安详,一如常态。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神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
浩若烟海 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作谓语、定语;用于书籍、学识等。宋·晁补之《北渚亭赋》:“其下陂湖汗漫,葭芦无畔,菱荷荇藻,蘅荃杜茝,众物居之,浩若烟海。”
炳若日星 光明如同日月星辰。同“炳如日星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上:“仁皇一朝人才之盛,如文正公、文忠公、师鲁,皆第一流人,名书国史,炳若日星,初不假于称赞。”
若无其事 好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放在心上。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态度。《晚清文学丛钞》:“雪岩若无其事,说不妨事,一面教人拿名片去县里把人放了,一面教把甥王爷请来商酌其事。”
神情自若 自若:自然,不变常态。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等。马南邨《燕山夜话 编一套“特技”丛书吧》:“举出最普通的例子来说,当你随便走进一家澡堂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些老工人,能够在滚开的热水中拧手巾,神情自若,并不烫手。”
若出一轨 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种事物非常相似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言论和行动。清·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序》:“嘉靖之季,以诗名者有后七子,李王为之冠,与前七子隔绝数十年,而此唱彼和,声应气求,若出一轨。”
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奸诈象鬼蜮,狡猾象狐鼠。比喻人恶劣到极点。
蠢若木鸡 形容神貌呆笨。作谓语、状语、定语;指愚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惜墨若金 惜:爱惜。爱惜墨就像金子一样。指不轻易动笔。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轻易动笔。清·张岱《又枯木竹石臂阁铭》:“运笔如铁,惜墨若金。”
恍若隔世 恍:仿佛;世:三十年为一世。仿佛隔了一世。指因人事、景物变化很大而生的感触。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或事物的巨大变化。明·袁宏道《锦帆集·天池》:“屏山献青,画恋滴翠,两年尘土面目,为之洗尽。马首红尘,恍若隔世矣。”
傲睨自若 睨:斜视。自若:指满不在乎。形容自高自大、藐视一切的样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自高自大。宋 王谠《唐语林 豪爽》:“郑太穆郎中为金州刺史,一日忽致书襄阳于司空頔,其言恳切,而傲睨自若,似无郡僚之礼。”
晏然自若 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自若:不变常态。形容在紧张状态下沉静如常。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三国志 吴志 孙坚传》:“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
大喜若狂 高兴得几乎发狂
守身若玉 守身:保持自身的品节。维持自身像玉那样洁白无瑕。作谓语、定语;指人坚守节操。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何况这位姑娘,守身若玉,丽志如冰。”
肝心若裂 比喻极痛心。作谓语;指极痛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腾用伤悼,肝心若裂。”
诫莫若豫 诫:警戒;豫:通“预”,预先。指事后有所警戒不如事先有所防备。作谓语、定语;指事先有所防备。《国语·晋语一》:“诫莫若豫,豫而后给。”
置若罔闻 置:放;若:好像;罔:没有;闻:听见。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若隐若现 好像隐没了;又好像现出了。形容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的状态。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记忆模糊。唐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现,运有福而长今。”
求知若渴 知:知识。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
须髯若神 指胡须长得很美,如同神人。
趋之若鹜 趋:奔赴;旧附快走。鹜:鸭子。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急着赶去。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
若释重负 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同“如释重负”。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消除紧张的心情。《旧唐书 高祖纪》:“宜依前典,趋上尊号,若释重负,感泰兼怀。”
疾之若仇 疾:憎恨。形容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作谓语、定语;指人的个性。《晋书·阮籍传》:“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举棋若定 下棋子好像有预断。比喻行事沉着果断。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朱德《十月战景》诗:“战事从来似弈棋,举棋若定自无悲。”
寂若死灰 寂:静悄悄,没有声音。一点声响也没有,像死灰一般的寂静。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安静。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37卷:“志心者,始终运意,行坐动形,寂若死灰,同于枯木,灭诸想念,唯一而已。”
若明若暗 好像明亮;又好象昏暗。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或事物。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
优游自若 从容不迫,不变常态。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陆以湉《冷庐识·彭文勤公》:“凡置卷数百,二仆待侧,左展卷,右收卷,循环不息。待者告疲,公优游自若也。”
欢喜若狂 欢喜得好像发疯一样。形容高兴到了极点。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郭沫若《怎样使双十节更值得纪念》:“武汉三镇的人真是欢喜若狂,一直热闹了一个通夜。”
思若涌泉 思:思绪,文思。指人的文思如泉水涌出。形容文思丰富敏捷。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文思。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强记冶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视若路人 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动宾式;作谓语;指关系疏远。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漫然视若路人,甚而等之仇敌,败坏彝伦,灭绝天理。”
差若天渊 差:不同;天渊:天和深渊。比喻差别极大。作谓语、宾语;指差别大。孙中山《心理建设》第八章:“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狗彘不若 连猪狗都不如。比喻品行十分恶劣。彘:猪。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荀况《荀子 荣辱》:“人也,下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化若偃草 谓教化推行如风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语本《论语·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论语·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想要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多指坏事)。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书 枚乘传》:“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晋书 苻坚载记上》:“谚曰:‘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声无细而弗闻,事未形而必彰者,其此之谓也。”
谈笑自若 指在不平常的情况下;有说有笑;同平常一样。自若:跟平常一样。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甘宁传》:“宁受攻累日,敌设高楼。雨射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
轻若鸿毛 见“轻于鸿毛”。作谓语、宾语、补语;指毫无价值。《晋书·皇甫谧传》:“轻若鸿毛,重若泥沉,损之不得,测之愈深。”
艳如桃李,冷若冰霜 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女子容貌艳丽。清 伤时子《苍鹰击 割爱》:“敢道艳如桃李,冷若冰霜,芝兰其馨,金石其操,故是青楼贱质,红粉庸姿。”
危若朝露 危险得像清早的露水一样容易消失。比喻面临死亡。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比喻处境极危险。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若隐若显 若:好象;隐:隐藏;显:显现。好象隐藏不露,又好象显现出来。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样子。宋 赵佶《宣和画谱 山水三》:“作《风烟欲雨图》,非阴非霁,如梅天雾晓,霏微暗霭之状,殊有深思,使他人想象于微茫之间,若隐若显,不能穷也。”
大直若屈 亦作“大直若诎”。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为人。《后汉书荀淑传论》:“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进道若退 谓前进之道反若后退。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老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倘若有情意,也会因悲伤而衰老的。常用以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也指自然法则是坞的。作宾语、定语;用于感伤时。唐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辨若悬河 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作谓语、定语;指人能言善辩。明 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吾见一人焉,辨若悬河,藻若春工;含吐邹枚,方驾陆谢。”
浮生若寄 浮生:指人生变化不定。人生短暂虚浮无定,如同寄居世间。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生。唐·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浮生若寄,大渐弥留。遗诲子孙,庶几薄葬。”
深藏若虚 把宝物藏起来,好象没有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而不外露。偏正式;作谓语;比喻有真才不外露。西汉 司马迁《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神色自若 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定;神情不变。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初见谢失仪,而神色自若,坐上宾客相贬笑。”
寸阴若岁 岁:年。一刹那象过一年。形容非常殷切地期待和盼望。主谓式;作谓语;比喻盼待殷切。《北史 韩禽传》:“班师凯入,诚知非远,相思之甚,寸阴若岁。”
若有所亡 若:好象。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同“若有所丧”。作定语;指心神不定。《淮南子 原道训》:“解车休马,罢酒彻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
从恶若崩 见“从恶如崩”。作宾语;用于劝诫人。《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若有若无 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 洪应明《菜根谭 闲适》:“若有若无,半真半幻,最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真天地间一妙境也。”
视若无睹 虽然看见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指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补充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
安之若素 安:指心安;若:如同;素:平素;向来。①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心情平静得像往常一样;毫不介意。②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面对困境毫不介意,心情平静。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
习惯若自然 惯:同“贯”;若:像。习惯了就像很自然的事。作宾语、分句;指习久成性。《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
惘然若失 心里总不大自在;好像失掉什么东西似的。惘然:失意的样子;若:好像。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形容怅惘失意。宋 洪迈《夷坚志》:“次日,彷徨于案间,惘然如失。”
斠若画一 公平持正;整齐画一。作谓语;用于书面语。唐·程晏《萧何求继论》:“萧河为法,斠若画一。”
知子莫若父 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父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先秦 管仲《管子 大匡》:“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嗒然若丧 形容懊丧的神情。作谓语、状语;用于人的深情。《庄子·齐物论》:“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
甘之若素 若素:就像往常一样。虽然遭受不平,但甘愿承受,就像平素一样。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九回:“少奶奶却从来没过半句怨言,甘之若素。”
少成若性 指自幼形成的习惯就好象天性一样。紧缩式;作宾语、定语;指自幼形成的习惯好象天性一样。西汉 戴圣《大戴礼记 保傅》:“少成若性,习惯之为常。”
若崩厥角 ①像野兽折了头角一样。比喻危惧不安的样子。②叩头的声响像山崩一样。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书 泰誓中》:“百姓懔懔,若崩厥角。”孔传:“言民畏纣之虐,危惧不安,若崩摧其角,无所容头。”
诸若此类 同“诸如此类”。作宾语、分句;用于书面语。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二六:“诸若此类,注所未及,讵可以非注所有,而谓为异说乎?”
恩若再生 恩惠极大如同给了第二次生命。作谓语、宾语;同“恩同再造”。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勾践囚于吾国……今吾复其社稷,恩若再生。”
疾恶若仇 疾:憎恨;恶:坏人坏事。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作谓语、定语;指人的个性。汉·孔融《荐祢衡表》:“忠果正直,志怀霜月,见善若惊,疾恶若仇。”
翩若惊鸿 翩:轻快;轻盈。轻快得像惊飞的鸿雁;形容姿态轻盈。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女子的体态轻盈。三国 魏 曹植《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心若死灰 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淮南子·精神训》:“若然者,正肝胆,遗耳目,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浑然而往逯然而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
若烹小鲜 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韩非子 解老》:“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思若泉涌 思:思绪,文思。指人的文思如泉水涌出。形容文思丰富敏捷。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文思。宋·王禹偁《谢赐御制月诗表》:“伏惟尊号皇帝陛下精心六义,思若泉涌,锐意万机,居多暇曰。”
安若泰山 形容极其平安稳固。同“安如泰山”。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史 梁纪下论》:“自谓安若泰山,算无遗策。”
呆若木鸡 愣着不动;像只木头鸡。形容人痴或因惊恐而发愣的神态。偏正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作宾语、分句;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恍然若失 恍恍惚惚的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49回:“金钟儿听了这一番言语,恍然若失,心上愧悔的无地自容。”
视若儿戏 见“视同儿戏”。作谓语、宾语;指极不重视。西汉·司马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意气自若 自若:不改常态,还像原来的样子。神情自然如常。比喻遇事神态自然,十分镇静。亦作“意气自如”。作谓语、定语;指人意态自如。《汉书·李广传》:“广为匈奴所败,吏士皆无人色,广意气自若。”
风雨时若 《书·洪范》:“曰肃,时雨若……曰圣,时风若。”孔传:“君行敬,则时雨顺之。”后以“风雨时若”指风调雨顺。作谓语;用于局面。《书·洪范》:“曰肃,时雨若……曰圣,时风若。”孔传:“君行敬,则时雨顺之。”
进道若蜷 见“进道若退”。
举国若狂 举:全;狂:疯狂。指全国上下群情振奋;纵情欢乐不能自已;都像疯狂了似的。偏正式;作谓语;表示极高兴。西汉 戴圣《礼记 杂记下》:“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
浮生若梦 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象。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主谓式;作宾语、补语;指人生就像短暂的梦幻。庄周《庄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傍若无人 好象旁边没有人在。形容神情态度高傲自如。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态度。
欢欣若狂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作谓语、状语;指非常高兴。吴玉章《辛亥革命》:“当变法的诏书一道道地传来的时候,我们这些赞成变法的人,真是欢欣若狂。”
天涯若比邻 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情谊。作定语、分句;指友情。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视死若生 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等。《庄子 秋水》:“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泰山若厉 厉:通“砺”,磨刀石。泰山剥蚀得像一块磨刀石那么小。比喻经历时间久远。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东汉·班固《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爱及苗裔。”
烂若披锦 形容文辞华丽。偏正式;作谓语;形容文辞华丽。南朝 梁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