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畏的成语

有关畏的成语

有关畏的成语共收录37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无私无畏 因为不自私而无所畏惧。作谓语、定语;指人公正。
无所畏惮 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顾忌。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西汉·司马迁《史记·田叔列传》:“三河太守皆内倚中贵人,与三公有亲属,无所畏惮。”
畏葸不前 不敢向前。葸:害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清史稿 高宗纪二》:“丁卯,以扈从行困畏葸不前,褫丰安公爵、田国思侯爵,阿里衮罢领侍卫内大臣。”
后生可畏 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的意思。指青年人很容易超过他们的前辈;是可敬服的。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称赞年轻人。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忧谗畏讥 担忧被谗言中伤。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畏口慎事 慎:谨慎。说话谨慎,做事小心。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苏轼《答吴子野书》:“近日始畏口慎事,虽已迟,犹胜不悛也。”
贪生畏死 贪恋生存,害怕死亡。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东汉·班固《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朴阳病,侥幸得逾于须臾。”
畏死贪生 畏:害怕。害怕死亡,贪恋生存。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没有骨气。明·陆采《明珠记·吐衷》:“古人然诺处,重丘山,我怎肯畏死贪生不向前。”
畏罪潜逃 潜:暗中。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方士侯生、卢生等骗了始皇几年,畏罪潜逃。”
夏日可畏 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作宾语、定语;比喻为人严厉。《左传·文公七年》:“鄷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怀德畏威 畏:害怕,恐惧。对君王或上司既感怀恩德又畏惧其威严。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北齐书·文宣帝纪》:“怀德畏威,向风清顺。”
人言可畏 言:指流言蜚语。人的流言蜚语是可怕的。主谓式;作分句、宾语;含贬义。《诗经 郑风 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畏天知命 畏:敬服;天:上天;命:命运。指顺从天意,按照命运的安排行事。作谓语、定语;指人循规蹈矩。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彼皆畏天知命,睹存亡之符,见废兴之事。”
畏影而走 比喻庸人自扰。亦作“畏影恶迹”。作谓语、定语;指不明事理。宋·欧阳修《六一居士传》:“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消畏影而走乎曰中者也。”
畏天悯人 畏:敬畏。敬畏天命,怜悯世人的困苦。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隋·王通《中说·周公》:“易之忧患,业业焉,孜孜焉,其畏天悯人,思及时而动乎?”
讳兵畏刑 谓慎于用兵和用刑。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张耒《大礼庆成赋》:“讳兵畏刑,后货食兮。政有损易,兹不易兮。”
无所畏忌 没有什么畏惧和顾忌。作谓语、定语;指人胆大妄为。汉·班固《汉书·王尊传》:“专权擅势,大作威福,纵姿不制,无所畏忌,为海内患害。”
畏影避迹 比喻庸人自扰,不明事理。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庄周《庄子 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畏威怀德 怀:思念。畏惧声威,感念德惠。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国语 晋语八》:“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
畏首畏尾 比喻作事胆子小;顾虑多。畏:畏惧;害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云:‘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畏之如虎 畏:害怕。像怕老虎那样害怕。形容人很威严或凶狠。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宋·龚明之《中吴纪闻·朱氏盛衰》:“有在仕途者,稍拂其意,则以违上命文致其罪,渐人畏之如虎。”
视为畏途 畏途:危险可怕的道路。指把某种事物看得很可怕;像极难行走的路。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
畏缩不前 畏惧退缩,不敢前进。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宋 魏泰《东轩笔录》第七卷:“唐子方始弹张尧佐,与谏官皆上疏。及弹文公,,则吴奎畏缩不前,当时谓拽动阵脚。”
畏影恶迹 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作谓语、定语;指不明事理。《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严师畏友 畏友:令人敬畏的好友。严厉的师父,令人敬畏的好友。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陆游《渭南文集》第27卷:“使人苦居严师畏友之间,不敢萌一毫不善意。”
民不畏死 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不畏强御 畏:畏惧、惧怕;强御:有权势的人。刚正无私,不怕有势力的人。作谓语、定语;指人刚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党锢传序》:“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
无所畏惧 畏惧:害怕。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形容什么也不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魏书 董绍传》:“此是绍之壮辞,云巴人劲勇,见敌无所畏惧,非实瞎也。”
畏难苟安 苟:苟且。害怕困难,苟且偷安。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史稿·食货志》:“大学士倭仁疏陈黑地升科,州县畏难苟安,请申明赏罚。”
初生之犊不畏虎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年轻人。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刚吃过早饭,人马全都汇齐,有些人震于闯王和李过的威名,不免惊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犊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厮杀。”
望而生畏 看着就害怕。生畏:害怕。连动式;作谓语;用于人。先秦 孔子《论语 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畏天恤民 畏:敬畏;恤:周济。敬畏上天,怜爱下民。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朱熹《辞免进职奏状》:“既闵然有畏天恤民之诚,而圣训丁宁又无非恻怛焦劳之实。”
狰狞可畏 狰狞:状貌凶恶。状貌凶恶,让人畏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面目可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鹰虎神》:“郡城东岳庙,在南郭大门左右,神高丈余,俗名鹰虎神,狰狞可畏。”
畏头畏尾 畏:畏惧,害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作谓语、定语;指人胆子小。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5回:“除了朝廷治罪,没有砍头的,你不必畏头畏尾。”
畏天爱民 畏:敬畏。敬畏上天,怜爱下民。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陆游《上殿札子》:“祖宗畏天爱民,子孙皆当取法。”
畏敌如虎 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怯战。明·徐光启《谨申一得以保万全疏》:“自然人贾勇,何至如今畏敌如虎,视营伍如蹈阱乎?”
畏刀避箭 畏:害怕,畏惧。比喻遇战事退缩不前。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空有满朝文武,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