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狼的成语

有关狼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狼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虎啸狼号 啸:兽类的长吼声;号:大叫。比喻强暴者在掠夺时的叫嚣。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南荃外史《叹老》:“你看那境内啊!弄潢池鼠偷狗盗;你看那境外啊!猎中原虎啸狼号。”
鹰睃狼顾 见“鹰视狼顾”。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天雨花》第二一回:“鹰睃狼顾为非善,柳黛蛾眉杀气横。”
引狼入室 引:招引;把狼引到室内。比喻自己把坏人或敌人招引进来。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元 张国宝《罗李郎》:“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得蛐蜒钻耳朵。”
狼心狗肺 比喻心肠如狼和狗 一样凶恶、狠毒。也比喻忘恩负义。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那知这贼子恁般狼心狗肺,负义忘恩。”
赃贿狼籍 见“赃贿狼藉”。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中书侍郎兼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崔湜、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郑愔俱掌铨衡,倾附势要,赃贿狼籍,数外留人,授拟不中,逆用三年阙,选法大坏。”
鼠窜狼奔 形容狼狈逃跑的情景。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9回:“果然老百姓扶老挈幼,鼠窜狼奔,都奔东平府来。”
鬼哭狼嗥 同“鬼哭神号”。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大声哭叫。魏巍《东方》第三部第六章:“有的钻到汽车下,有的往坦克的后面涌,鬼哭狼嗥,乱成一片。”
声名狼藉 声名:名誉;名声;狼藉:传说中狼群垫草而卧;起来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后借以形容散乱;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补语;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蒙恬列传》:“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唐 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同“前门拒虎,后门进狼”。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一害接一害。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二篇:“你想,那样多的草莽英雄又闯进了成都城,这不正是‘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狼突鸱张 像狼一样奔突,像鹞鹰一样张开翅膀。形容坏人猖狂嚣张到了极点。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林则徐《会谕澳同知再行谕饷义律缴土凶稿》:“如此狼突鸱张,岂能将就姑容,致贻民害。”
鬼哭狼号 号:大声哭喊。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作谓语、定语、补语;指大声哭叫。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0回:“又神差鬼使,叫他里面嚷打做鬼哭狼号,外面拥集万把人汹汹的大势。”
狼狈周章 仓皇惊恐。作谓语、定语;指仓皇惊恐。茅盾《对于文坛的一种风气的看法》:“造成作家们此种忐忑不安、狼狈周章的心情,其直接的原因,不能不说是外来的束缚。”
脏污狼藉 贪污、受贿,名声败坏,不可收拾。《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长吏多阿富贵戚,脏污狼藉。”
豺狼塞路 豺狼:两种凶狠的野兽;塞:堵塞。比喻坏人当权。作宾语、定语;比喻坏人当权得势。《北史·隋本纪》:“一人失德,四海土崩,群盗蜂起,豺狼塞路,南巢遂往,流彘不归。”
驱羊战狼 喻以弱击强。作谓语、定语;指力量悬殊。宋·张耒《唐论中》:“而以之抗燕代之劲骑,此驱羊战狼,则明皇与重兵选卒所不得行之也。”
狼号鬼哭 形容哭声凄惨。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哭声凄惨。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况且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也不敢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哭的!”
狗行狼心 比喻行为凶狠,心肠毒辣。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元·白朴《恼煞人》套曲:“恨冯魁,趋恩夺爱,狗行狼心,全然不怕天折挫。”
狼眼鼠眉 形容人相貌凶恶。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长相等。
鼠心狼肺 形容心肠阴险狠毒。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的心肠坏。清·郑燮《后孤儿行》:“丈丈翁,得钱归,鼠心狼肺,侧目吞肥,千谋万算伏危机。”
粒米狼戾 谷粒撒得满地都是。形容粮食充盈。主谓式;作宾语;含褒义。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乐岁,粒米狼戾。”
羊很狼贪 很:通“狠”,贪狠。比喻狠毒贪婪。作谓语、定语;指贪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中山狼 比喻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作宾语、定语;指忘恩负义的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狼多肉少 供不应求作谓语、定语;指供不应求。吴茂盛《驻京办》第六章:“您想,这不是狼多肉少吗?”
卧狼当道 当道:在路当中。路上躺着恶狼。形容前途凶险。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筱波山人《爱国魂·国忧》:“那任他卧狼当道,暴虎逼人,扫尽江河影。”
狼子兽心 比喻凶暴的人用心残忍,有如野兽。作主语、宾语;指人的心肠坏。《晋书 虞预传》:“然狼子兽心,轻薄易动。”
豕窜狼逋 狼狈逃窜貌。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比喻句。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一折:“看这赖功贼容颜如粪土,出辕门豕窜狼逋。”
枭视狼顾 如枭盯视,如狼频顾。形容行动警惕,有所畏忌。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战国·卫·吴起《吴子·励士》:“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
狼奔豕突 豕:猪。像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冲撞。比喻成群的坏人到处乱闯;任意搔扰;或敌人仓皇逃跑。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清 归庄《击筑余音 重调》:“有几个狼奔豕突的燕和赵,有几个狗屠驴贩的奴和盗。”
拒狼进虎 见“拒虎进狼”。作宾语、定语;指措施不得力。吕志伊《读史感赋》:“拒狼进虎岂良谋,亡国图存夫。”
狼嚎鬼叫 见“狼嗥鬼叫”。
前怕狼,后怕虎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明 冯惟敏《清江引 风情省悟》曲:“明知烟花路儿上苦,有去路无来路。恶狠狠虎爬心,饿刺刺狼掏肚。俺如今前怕狼后怕虎。”
如狼牧羊 如同狼放养羊一般。比喻官吏残酷地欺压人民。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宁成为济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
声名狼籍 形容名望声誉败坏到了极点,不可收拾。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指人的声誉。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珊珊》:“邑之仕宦眷属,闻之成不平,声名狼籍。”
狼吞虎噬 像狼虎那样吞食咬嚼。比喻极为贪婪残忍。作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明·无名氏《鸣凤记·二相争朝》:“你辟私门,贿赂行,半朝臣,皆从顺。你狼吞虎噬伤残了万民百姓,害得那有功臣百事无成。”
狼号鬼叫 似鬼哭叫,如狼嚎叫。形容惨凄的哭声或悲凉的场景。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不敢大声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叫的。”
鹰视狼步 象鹰那样看东西,象狼那样走路。形容为人阴险狠毒。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汉 赵晔《吴越春秋 勾践伐吴外传》:“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
虎穴狼巢 虎和狼的窝巢。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豺狼当路 比喻暴虐奸邪的人掌握国政。作宾语、定语;比喻坏人当权得势。《三国志 魏志 杜袭传》:“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
如狼如虎 见“如狼似虎”。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凶狠。《尉缭子·武议》:“一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
狼飡虎咽 见“狼餐虎咽”。
贪如虎狼 像猛虎和恶狼一样贪婪。形容贪婪无厌。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志公和尚大乘赞》:“心行贪如虎狼。”
鬼哭狼嚎 嚎:大声叫或哭喊。像鬼和狼一样哭喊。形容哭声很凄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0回:“又神差鬼使,叫他里面嚷打做鬼哭狼号。”
赃私狼籍 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书 孙盛传》:“温得盛笺遣从事重案之,赃私狼籍,槛车收盛到州,舍而不罪。”
狼餐虎噬 ①同“狼餐虎咽”。②比喻残酷剥削搜括。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你道因何封我做净盘将军,若有人请我到的酒席上,且不吃酒,将各样好下饭,狼餐虎噬,则一顿都噻了,方才吃酒,以此号为净盘将军。”
狼奔鼠窜 狼群鼠辈到处流窜。形容人四处奔跑逃窜。作宾语、状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 沉鲸《双珠记》第十四出:“忽闻访察怕如雷,狼奔鼠窜,无由忏悔。”
鸱视狼顾 ①如鸱鸟举首而视,如狼反顾。②形容人的凶狠贪戾。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为人。《文选·马融<长笛赋>》:“鱼鳖禽兽闻之者,莫不张耳鹿骇,熊经鸟伸,鸱视狼顾拊噪踊跃。”
虎咽狼餐 咽:吞。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作谓语、状语、定语;形容吃东西的样子。元·无名氏《耍孩儿·拘刷行院》:“虎咽狼餐胜似趁熟,酄得十分透。”
鸷击狼噬 谓凶狠地残害人。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新唐书·王鉷传》:“林甫方兴大狱,撼东宫,诛不附己者,以鉷险刻,可动以利,故倚之,使鸷击狼噬。”
狼贪鼠窃 如狼那样贪狠;似鼠那样惯窃。常形容敌人贪狠卑鄙。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明 于谦《出塞》诗:“瓦刺穷胡真犬豕,敢向边疆挠赤子。狼贪鼠窃去复来,不解偷生求速死。”
豺狼当道 豺、狼:两种凶残的野兽;当:正当;当道:横在路中间挡路。豺狼两种凶残的野兽横在道路中间。比喻残暴的人掌权得势或违法横行;也作“虎狼当路”。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比喻坏人当权得势。汉 荀悦《汉纪 平帝纪》:“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豺狼横道 横道:横在道路中间。比喻坏人当权。作宾语、定语;比喻坏人当权得势。《汉书 孙宝传》:“豺狼横道,不宜复问狐狸。”
引虎拒狼 亦作“引狼拒虎”。比喻引进另一种恶势力来抗拒原来的恶势力,其祸患将更甚。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陈天华《猛回头》:“断不可借外洋之兵,那引虎拒狼大下策,劝列位万万莫做。”
狼心狗行 心肠似狼,行为如狗。比喻贪婪凶狠,卑鄙无耻。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元 杨暹《西游记》第四本第13出:“见一人光纱帽,黑布衫,鹰头雀脑将身探,狼心狗行潜踪阚,鹅行鸭步怀愚滥。”
杯盘狼藉 狼藉:像狼窝里的草那样杂乱不堪。形容喝酒吃饭快要完了的时候或吃完以后;桌上的杯子、盘子、碗筷等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酒饭后的杂乱样子。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
狼顾麕惊 比喻惊恐万状。
进退狼跋 跋:踩,踏。比喻陷于困境,进退两难。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法正传》:“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空手套白狼 徒手抓住白狼。指无本买卖。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我们都是急性子,无利不起早,讲究的是空手套白狼。”
使羊将狼 将:统率,指挥。派羊去指挥狼。比喻不足以统率指挥。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这要坏事。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
狼吃幞头 狼衔去人的幞头,吞不下又吐不出。比喻有苦难言,强自忍耐。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一折:“你便骂我一千场,便拷我三十顿,我则索狼吃幞头,心儿自忍。”
狼子野心 狼子:狼崽子;幼小的狼;野心:野兽凶残的本性。狼崽子虽小却有野兽的凶残本性。比喻坏人凶残的秉性或疯狂的欲望。复杂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四年》:“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狼突豕窜 见“狼奔豕突”。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坏人作恶。清·钱谦益《资政大夫兵部尚书申公神道碑铭》:“狼突豕窜,无一尉一堠能少婕其角距者。此公之言验于事后者也。”
鸷狠狼戾 形容凶狠乖戾。元·脱脱《金史》卷一百十一:“塔为人鸷狠狼戾,好结小人,不听朝廷节制。”
鹰挚狼食 比喻凶狠地攫取和吞没。
狼羊同饲 比喻把坏人同好人一样对待。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张居正《答两广凌洋山计罗旁善后》:“若但务招徕,不加审别,兰棘并植,狼羊同饲,将复为昔日之罗旁矣。”
豺狼成性 豺:一种类似狼的凶残野兽;也叫“豺狗”。像豺狼一样凶恶残暴成了习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阴险狠毒的坏人。唐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加以虺蜴为人,豺狼成性。”
杯盘狼籍 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作谓语、定语;形容酒饭后的杂乱样子。见“杯盘狼藉”。
除狼得虎 比喻除去一害又来一害。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金史·陈规传》:“近虽遗官谦察,治其奸滥,易其疲软,然代者亦非选择,所谓除狼得虎也。”
狼顾虎视 如狼虎视物。形容威严而凶狠。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三国志·蜀志·杨戏传》“亮南征,留邵为治中从事,是岁卒”裴松之注引晋·常璩《华阳国志》:“亮身仗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
赃贿狼藉 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亦作“赃贿狼籍”。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陈书 蔡景历传》:“天嘉之世,赃贿狼藉,圣恩录用,许以更鸣,裂壤崇阶,不远斯复。”
赃污狼藉 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名声等。《三国志 魏志武帝纪》:“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
狼嗥鬼叫 形容声音凄厉。
如狼似虎 像狼虎一样。比喻非常凶暴。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尉缭子 武议》:“一人之兵,如狼似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
赃货狼藉 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书 刘穆之传》:“穆之中子式之字延叔,通易好士……在任赃货狼藉,扬州刺史王弘遣从事检校。”
狼前虎后 前门赶走狼,后门来了虎。比喻坏人接踵而来。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感惺《断头台·党争》:“早知道狼前虎后,一样愤难消。”
狼贪虎视 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作谓语、定语;指人贪婪。清·洪昇《长生殿·陷关》:“狼贪虎视威风大,镇渔阳兵雄将多。待长驱直把淆函破,奏凯日齐声唱歌。”
狼烟四起 狼烟:古代边境点燃狼粪以报警;即烽火。四处都有报警的烽火。形容外敌侵犯或内敌动荡;到处是战火。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战争动乱。明 沈采《千金记 宵征》:“如今狼烟四起,虎斗龙争,我到街坊上打听楚国招兵文榜消息。”
赃秽狼藉 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古今小说 沉小霞相会出师表》:“一到京师,看见严家赃秽狼藉,心中甚怒。”
狼顾鸢视 如狼鹰视物。形容凶狠而贪婪。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方孝孺《周官》一:“六七百年之间,强诸侯狼顾鸢视者莫敢先发陵上之言,必至于周礼尽废而后肆,道之化民也。”
虎狼之威 威:威力,威风。形容威严的气派和声威作宾语;形容极凶猛的威势。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告大人暂息雷霆之怒,略罢虎狼之威。”
狼飧虎咽 亦作“狼餐虎咽”。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人自来吃酒,主人安排些鸡、豚、牛、羊肉来做下酒。须臾之间,狼飨虎咽,算来吃勾有六七十斤的肉,倾尽了六七坛的酒。”
赃污狼籍 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黄氏《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故事刘公神道碑》:“要束木之党八人为道州路总管,败政害民,赃污狼籍。”
引狼拒虎 见“引虎拒狼”。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而引狼拒虎之祸,势又缘兹以起,且至不可收拾。”
狼烟大话 漫无边际的吹牛话。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管桦《清风店》:“他就喜欢听那些狼烟大话,听这些人帮着他摆龙门阵!”
狼奔鼠偷 形容坏人到处扰乱。作谓语、宾语;用于比喻句。清·梅曾亮《朝议大夫台湾府盖君墓志铭》:“公在商州六年,贼出入陕西久,无所掠利,锐欲窥河南甚,狼奔鼠偷,情状捷出。”
首尾狼狈 狼狈:困顿窘迫。形容处境困顿窘迫,进退两难。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书·刘琨传》:“自守则稽聪之诛,进讨则勒袭其后,进退维谷,首尾狼狈。”
鬼抓狼嚎 同“鬼哭神号”。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大声哭叫。欧阳山《高干大》第十九章:“任桂花听见他这么鬼抓狼嚎,心乱得不知怎样才好。”
羊狠狼贪 狠:凶狠。原指为人凶狠,争夺权势。后比喻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因下令军中曰:‘ 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贪污狼藉 谓贪财纳贿,行为不检,声名败坏。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晋书·何充传》:“敦兄含时为庐江郡,贪污狼藉。”
虎咽狼吞 咽:吞。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作谓语、状语、定语;形容吃东西的样子。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2回:“你看八戒放开食嗓,真个是虎咽狼吞,将一笑果菜之类,吃得罄尽。”
引狼自卫 犹言引虎自卫。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王树楠《武汉战纪》:“命下之日,太后抱太子痛哭,言者交章论谏,且有引狼自卫之喻。”
豺狼野心 比喻坏人的狠毒用心。作宾语、定语;指坏人的心肠。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
豕突狼奔 豕:猪;突:猛冲。象猪那样冲撞,象狼那样奔跑。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作主语、定语、状语;形容坏人。明 归庄《万古愁》:“有几个狼奔豕突的燕和赵,有几个狗屠驴贩的奴和盗。”
狼吞虎咽 像狼虎一样吞咽东西。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形容吃东西的样子。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有一寸见方大小,和在饭里,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个精光。”
豺狼之吻 比喻残酷贪婪的官吏。作宾语;指贪官。《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狼嗥狗叫 形容恶人狂呼乱叫。
拒虎进狼 比喻一害刚去,又来一害。作宾语、定语;指措施不得力。明 张煌言《复郎廷佐书》:“乃拒虎进狼,既收渔人之利于河北。”
豺狼虎豹 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猛兽。也比喻凶残的恶人。作宾语、定语;指恶人。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八回:“实在可怕的是豺狼虎豹。天晚了,倘若出来个把,我们就坏了。
虎豹狼虫 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野兽。比喻凶残害人的坏人。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把些虎豹狼虫,满山群怪,七十二洞妖王,都吓得磕头礼拜。”
狼猛蜂毒 形容人凶狠毒辣。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南齐书·王融传》:“夫虏人面兽心,狼猛蜂毒,暴悖天经,亏违地义。”
狼顾鸱张 如狼凶视,如鸱张翼。形容凶暴,嚣张。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故推立长乐王子攸以续绝业……然群飞未宁,横流且及,皆狼顾鸱张,岳立基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