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心的成语
有关心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心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贵在知心 | 以知心交心为贵,指朋友之间心心相印。 | 主谓式;作宾语;含褒义。 | |
知人知面不知心 | 旧时俗语。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 |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难于识人。 | 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哥也,知人知面不知心,你道无二心呵。” |
居心不净 | 居心:存心;净:干净。存心不善。指存心不纯净 | 作谓语、定语;指动机不纯。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 |
心广体胖 | 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广:宽广;开阔;胖:安泰舒适。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好心不得好报 | 报:报答。指一番好心被人误解,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 作宾语、定语;指好心被人误解。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好意叫他洗脚,颠倒嫌冷嫌热,却不是好心不得好报!” |
心事重重 | 心里挂着很多沉重的顾虑。 | 作谓语、定语;指顾虑太多。 |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二七章:“毛人凤正心事重重地在地毯上来回走着。” |
遂心快意 | 见“遂心如意”。 | 作谓语、定语;指称心满意。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无如他此时是满怀的遂心快意,满脸的吐气扬眉,话挤话,不由得冲口而出。” |
粗心大意 | 粗:粗疏。形容做事不细心;不谨慎;马马虎虎。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考虑事情或做事方。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忽然灵机一动,心中悟将过来:‘这是我粗心大意。我若不进去,他怎得出来?’”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丹心:赤红的心,比喻忠心;汗青:指历史书册。留取这颗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 | 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 |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股肱心腹 | 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心腹:亲信。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 | 作宾语、定语;指助手与亲信。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先生乃吾之股肱心腹,倘有疏虞,如之奈何?” |
心里有鬼 | 指心里暗藏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计划。 | 作谓语、定语;指暗藏目的。 | 莫应丰《将军吟》第28章:“你这个小子,心里有鬼,不甘心。” |
蛇蝎心肠 | 蝎:一种毒虫。有蛇蝎一样狠毒的心肠。形容人心狠毒。亦作“蛇蝎为心”。 | 作宾语、定语;指心肠狠毒。 |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便是蛇蝎心肠,不似恁般毒害。” |
天下归心 | 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 作宾语、定语;指政策好。 | 春秋·鲁·孔丘《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
鸮心鹂舌 | 鸮鸟的心,黄鹂的鸣声。比喻居心狠毒,但说话动听。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2回:“这绍闻当不住鸮心鹂舌的话。” |
平心而论 | 论:说。指采取冷静客观的态度作公允的评论;不掺杂任何感情因素。 | 偏正式;作分句;表示公正。 | 元 刘壎《隐居通议 文章六》:“而佳者反弃去,殆不可晓。平心而论,则惟《天地长留集》所取为当。” |
耿耿在心 | 耿耿:形容有心事。指心事牵萦回绕,不能释怀 | 作谓语、定语;指不能忘怀的事。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0回:“当初我在苗家寨曾遇夜行之人,至今耿耿在心。” |
万箭穿心 | 犹万箭攒心。形容万分伤痛。 | 作宾语;指痛心。 | 《野叟曝言》第七回:“[璇姑]再听到哥子末后一段说话,真如万箭穿心,竟放声大哭起来。” |
一心挂两头 | 一颗心对两方面都惦念。 | 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元·高明《琵琶记·再报佳期》:“媒婆,我去也不妨,只是一心挂两头,如何是好。” |
心劳计绌 | 绞尽脑汁,都想不出好的办法。 | 作谓语、定语;指绞尽脑汁。 | |
心长力短 | 心里很想做,但力量够不上。 | 作谓语;指力不从心。 | 茅盾《子夜》十六:“今天仲翁来招呼我们,实在我们心长力短,对不起极了!” |
口不应心 | 应:符合。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官人,你昨夜恁般说,却又口不应心,做下那事!” |
牵心挂肠 | 牵肠挂肚。 | 作谓语、宾语;指牵挂,用于方言。 | |
我心如秤 | 表示自己处理事情极端公平。 | 作谓语;指自己处理事情极端公平。 | 《冯堂书钞》卷三七引诸葛亮《杂言》:“我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 |
遂心如意 | 犹言称心如意。亦作“遂心满意”、“遂心快意”。 | 作谓语、定语;指称心满意。 | 《红楼梦》第四六回:“天底下的事,未必都那幺遂心如意的。” |
心软意活 | 软;温和。比喻自己没有一点主见,就是相信别人的话 | 作谓语、定语;指没有主见。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金桂听见他婆婆如此说,怕薛蟠心软意活了,便泼声浪气大哭起来。” |
负心违愿 | 负:辜负。辜负和违背自己的心愿。 | 作谓语、定语;指辜负和违背自己的心愿。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九卷:“浩不能忘旧情,乃遣惠寂密告莺曰:‘浩非负心,实被季父所逼,复与孙氏结亲,负心违愿,痛彻心髓。” |
同心竭力 | 同“同心毕力”。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宋·司马光《交趾献奇兽赋》:“陛下诚有意于此,臣等敢不同心竭力,对扬而行之。” |
亏心短行 | 亏损天良,行为恶劣。 | 作谓语、定语;指行为恶劣。 | 《琵琶记·伯谐夫妻分别》:“我无奈何分情破爱,谁下得亏心短行?” |
输心服意 | 犹言真心顺从。 | 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快心编初集》第四回:“然说到要做会讨采,却无人便肯输心服意,也有回的,也有许的,也有求减的,也有应承了原不与的。” |
低首俯心 | 形容屈服顺从。 | 作谓语、定语;指屈服。 | 清·袁枚《随园诗话》第一卷:“余以为八家、少陵复生,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必有反复辩论而不遵其改者。” |
惊心骇瞩 | 谓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书·孔琳之传》:“降死之生,诚为轻法,然人情慎显而轻昧,忽远而惊近,是以盘盂有铭,韦弦作佩,况在小人,尤其所或目所不睹,则忽而不戎,日陈于前,则惊心骇瞩。” |
伤心蒿目 | 旧时谓志士仁人对艰危时世的关切忧虑。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宋·庄周《庄子·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
哕心沥血 | 哕:呕吐;沥:滴。吐出心,流出血。比喻费尽心思和精力。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教师等。 | 明·沈榜《宛署杂记·志遗六》:“读公当时十失四事诸疏,盖皆哕心沥血之诚也。” |
狼心狗肺 | 比喻心肠如狼和狗 一样凶恶、狠毒。也比喻忘恩负义。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那知这贼子恁般狼心狗肺,负义忘恩。” |
令人痛心 | 指让人悲愤痛恨。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事情等。 | 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特别是我们这些负责的同志还有不少的歪风,给予工作的损害也是令人痛心的。” |
疼心泣血 | 泣血:十分哀痛。痛煞心田,哭出血泪。 | 作谓语、定语;指十分悲痛。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94回:“奋身而战,力尽神疲,疼心泣血,哀号请救。” |
坐上琴心 | 指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载,汉司马相如宴于临邛富人卓王孙家,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相如于座上以琴声传意,文君心悦,遂夜奔相如。 |
机心械肠 | 【解释】:机巧诈变的心计。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李渔《意中缘·错怪》:“非吾辈,真鄙儒,机心械肠全未除。” |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 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 | 《五代史平话》:“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才听得后,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 |
木人石心 | 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形容没有感情,不为外物所动。 | 《晋书 隐逸传 夏统》:“统危坐如故,若无所闻。充等各散曰:‘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 |
身在江湖,心悬魏阙 | 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 | 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庄子 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
动魄惊心 |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 联合式;作定语;指震动很大。 | 清 姚衡《寒秀草堂笔记》第三卷:“秀水所称,光彩焕发,动魄惊心。” |
心服情愿 | 心里完全愿意,毫不勉强。 | 作谓语、状语;形容发自内心。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6回:“如果心服情愿,叫他写个凭据来,银子早迟不要紧的。” |
实心眼 | 老实忠厚、不滑头的。 | 作宾语;指十分诚实。 |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113回:“你才实心眼哪!这会儿大人瞅着呢吗?” |
呕心吐胆 | 呕:吐。形容费尽心血,历尽艰辛。 | 作谓语、定语;指尽力。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隐秀》:“呕心吐胆,不足语穷;锻发炼年,奚能喻苦?” |
痛心绝气 | 形容悲愤到极点。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晋书 桓温传》:“今寇贼冰消,大事垂定……而横议妄生,成此贝锦,使垂灭之贼复获苏息,所以痛心绝气,悲慨弥深。” |
称心满意 | 称心如意。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我果有功名之分,若得一日称心满意,就死何恨。” |
日短心长 | 时间少,心里想要做的事情多。谓心愿一时难以实现。 | 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愿望。 | 清·黄宗羲《与李杲堂陈介眉书》:“惟是旦中生平之志,不安于九品之下中,故铭言日短心长,身名就剥,所以哀之者至矣。” |
槁形灰心 | 形容身体衰弱,意志消沉。 |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鹿门所见于吾者,殆故吾也,而未尝见夫槁形灰心之吾乎!” |
刿心刳腹 | 见“刿心刳肺”。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第四章七九:“同一有物之语,不刿心刳腹以出之,则不成为文。” |
铜心铁胆 | 形容人的意志坚定。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明·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秀才每自古眼睛馋,不似这里忒铜心铁胆。” |
目交心通 | 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 | 作谓语、定语;指彼此心意相通。 | 宋·无名氏《鬼董》第二卷:“卜居西湖,邻邸有白衣少妇来寓,艳冶而慧,始见犹自匿,稍久,目交心通。” |
绣口锦心 | 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 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文思优美。 | 唐 柳宗元《乞巧文》:“骈四骊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 |
佛性禅心 | 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 |
心上心下 | 形容心神不安。 | 巴金《家》二三:“觉新连忙到房里去把信写好,叫袁成送去。但是这也还不能使众人安心。众人还是心上心下的,害怕送信的袁成还没有回来,一连兵就开进来了。” | |
怵目惊心 | 惊:震惊。看见事态严重,心里感到震惊。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让人震惊的场面。 | 闻一多《龙凤》:“你记得复辟与龙旗的不可分离性,你便会原谅我看见‘龙凤’二字而不禁怵目惊心的苦衷了。” |
股肱腹心 | 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 | 作宾语、定语;指助手与亲信。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4回:“倘国法、官体、狱情必应如此,则一下吏为之有余,何必老大人为股肱腹心耶?” |
心心相印 | 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心:心思;思想感情;印:合;契合。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 唐 裴休《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 |
人心如镜 | 人的心就像镜子似的透亮明白。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宋·洪迈《夷坚丙志》第10卷:“且谓人心如镜,须管常磨,勿令尘染污,自然聪明。” |
计研心算 | 谓精心研究计算。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宋·范浚《张府君墓志铭》:“继丁大故,生产益落,府君得计研心算以治产,累岁遂致饶衍。” |
心胸狭隘 | 心胸:思想,气量。气量非常小。 | 作谓语、定语;指气量非常小。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今日为众豪杰至此相聚,争奈王伦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推故不纳,因此火并了这厮,非林冲要图此位。” |
心如刀搅 | 犹心如刀割。 |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极其痛苦。 | 元·汤氏《赛鸿秋·北》套曲:“废了经史,弃了霜毫,每日家闷恹恹如痴似醉魂暗消,额似锥剜,心如刀搅,无语寂寥。” |
心力交瘁 | 精神和体力都极度劳累。交:齐;瘁:过度的劳累。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人。 | 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由此心力交瘁,患疾遂卒。” |
好心好意 | 指怀着善意。 | 作宾语、状语;指善意。 | 老舍《茶馆》第三幕:“我好心好意来告诉你,你可不能卖了我呀!” |
心慈好善 | 好:喜爱。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处世等。 | 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一折:“我是个心慈好善的人,现如今吃长斋哩!” |
心腹之言 | 藏在心里轻易不说的真心话 | 作主语、宾语;指真心话。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5回:“玄德看了,急来车前泣告孙夫人曰:‘备有心腹之言,至此尽当实诉。’” |
快心遂意 | 犹言称心如意。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心情。 | 《豆棚闲话·介之推火封炉户》:“恨不得从半空中将之推一把头发揪在跟前,生生的咬嚼下肚,方得快心遂意。” |
力不从心 | 力:力量;能力;从:依从;顺从。心里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够。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用于谦辞。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西域传》:“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地。” |
协力同心 | 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 作谓语、状语;指齐心协力。 | 汉·贾谊《过秦论》:“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周书·崔谦传》:“然后与宇文行台,同心协力,电讨不庭,则桓文之勋,复兴于兹日矣。” |
饮血崩心 | 血泪满面,心为之碎。形容极度悲痛。 | 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明·陈子龙《兵垣奏议·募练水师疏》:“忽闻神京沦陷,先帝升遐,饮血崩心,呼号天地。” |
忧心如醉 | 心中愁苦,神智像喝醉了一样。 | 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 《诗经·秦风·晨风》:“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
心手相应 | 形容手法熟练,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梁书 萧子云传》:“笔力劲骏,心手相应。” |
琴心相挑 | 挑:挑逗。指用琴声表达心意与爱慕之情。 | 作宾语、定语;用于情爱。 | 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以琴心挑之。”明·屠隆《昙花记》:“你雄姿秀骨风度好,瞥然见把人魂消,又不是琴心相挑,一意愿咏桃夭,谐白发附青霄。” |
刻骨铭心 | 刻:刻划;铭:在金属上刻写。刻在骨头上;铭刻在心灵中。形容感受深刻或感激之至。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唐 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
痛心泣血 | 泣血:流血泪。痛煞心田,哭出血泪。形容十分悲痛。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悲伤、痛苦等。 | 汉·荀悦《汉纪·孝元皇帝纪下》:“若夫石显可以痛心泣血矣,岂不疾之哉!” |
先得我心 | 得:适合,契合。比喻别人先说出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 作宾语;用于称赞别人。 | 《孟子·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
彻心彻骨 | 彻:通透,彻底。通心透骨。形容疼痛到了极点。 | 作定语、状语;指疼痛等。 |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那兵士手脚被吊得彻心彻骨的痛,大声哀叫。” |
矢力同心 | 齐心合力。 | 作谓语、状语;指共同努力。 | 《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合的清方档案》:“方今人心趋共和,决无第二问题,不独东南十数省矢力同心,即西北各省闻亦均表同意。” |
眼意心期 | 期:期望。眼中意会,心中期许。指嘴上虽然没说话,但双方的目光交流,心意相通。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韩偓《青春》诗:“眼意心期卒未休,暗中终拟约秦楼。” |
切切于心 | 切切:情意恳切的样子。牢牢地记在心里。形容殷切思念。 | 作谓语、定语;用于思念等。 | 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一折:“自从父母亡过,那郑彩鸾也不知去向,小生常切切于心,不能见面。” |
腹非心谤 | 心怀不满,暗中发泄。 | ||
居心不良 | 居心:存心;良:善。存心不善。指内心存在着恶意或阴谋。 | 作谓语、定语;指动机不纯。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 |
齐心涤虑 | 同“斋心涤虑”。 | ||
尽心竭力 | 竭:用尽;尽:全部用出。费尽心思;用出全部力气。形容做事十分认真负责。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十分认真。 | 《宋书 宗越传》:“诛戮群公及何迈等,莫不尽心竭力,故帝凭其爪牙,无所忌惮。” |
悦目赏心 | 看了美好景物而心情舒畅。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叶圣陶《倪焕之》十七:“农场里的木芙蓉开了,共引为悦目赏心的乐事。” |
趁心像意 | 犹言称心如意。指完全合乎心意。趁:满足,遂。趁,通“称”。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八卷:“若论起吴衙内,只算做半饥半饱,未能趁心像意。” | |
心绪不宁 | 宁:安宁,安定。焦急不安。 | 作谓语、定语;指人心事多。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5回:“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 |
古貌古心 | 形容外表和内心具有古人的风度。 | 作谓语、定语;指有古人的风范。 | 唐·韩愈《孟生》诗:“孟生江海上,古貌又古心。” |
心慌意急 | 同“心慌意乱”。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灯又半明半灭,又看见玉姐吊在梁间,心慌意急。” |
将心比心 | 将:把。用自己的心地比照别人的心地。比喻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 连动式;作谓语;用于人与人相处。 | 宋 朱熹《朱子语类》:“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 |
惊心动魄 | 原指作品文辞优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之极。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用于说明事物壮观。 | 南朝 梁 钟嵘《诗品》上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心安理得 | 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很坦然。安:安静;安然;理:情理;得:适合。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你别瞧我摆了店面,天天卖钱,那是自己本事换来的,我用着心安理得。” |
心安神泰 | 泰:通畅,平安。心神安宁,泰然自若。 | 作谓语、宾语;用于人的心态等。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00回:“诵得久了,狄希陈口内常有异香喷出,恶梦不生,心安神泰。” |
人心涣漓 | 形容人心不齐。 | 作谓语、定语;指人心不齐。 | 《清史稿·锡良传》:“似是而非,财力凋敝,人心涣漓,九年立宪,终恐为波斯之续。” |
心焦火燎 | 心里急得像火烧着一样。形容十分焦急。 | 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心情。 | 柯岩《追赶太阳的人》:“她摸黑坐着,心焦火燎地等着邻家的闺女从夜校回来帮她收拾。” |
心胆俱裂 | 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俱:都;裂:破开。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大37回:“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叼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 |
人心所向 | 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 主谓式;作补语、定语;含褒义。 | 《旧唐书 隐太子建成传》:“而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 |
遂心应手 | 犹得心应手。形容运用自如。 | 作谓语、定语;指得心应手。 | 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八章:“兴哥,阿鹊在向你报喜呢,你到了窑上一定遂心应手的。” |
古心古貌 | 貌:容貌。形容外表和内心具有古人的风范。 | 作谓语、定语;指有古人的风范。 | 宋·陈亮《谢陈同知启》:“古心古貌,读前辈未见之书。” |
惊心眩目 | 震动人心,耀人眼目。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情等。 | 《隋书·经籍志四》:“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惊心眩目,虽诸天仙,不能省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