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舌的成语
有关舌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舌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舌挢不下 | 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惊讶或恐惧时。 | 《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 |
鸮心鹂舌 | 鸮鸟的心,黄鹂的鸣声。比喻居心狠毒,但说话动听。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2回:“这绍闻当不住鸮心鹂舌的话。” |
张口掉舌 | 谓发表言论。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唐·罗隐《谗书·叙二狂生》:“张口掉舌,则谓之讪谤;俯首避事,则谓之诡随,是时难事也。” |
闭口捕舌 | 犹言瓮中捉鳖。比喻敌方已被控制,无法逃脱。 | 作宾语、定语;指已经控制局面。 | 《晋书 张玄靓传》:“旋谓基曰:‘綝击其东,我等绝其西,不六旬,天下可定,斯闭口捕舌也。’” |
长舌之妇 | 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 作主语、宾语;用于挑拨是非的女性。 | 《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唯厉之阶。” |
巧舌如簧 | 舌头灵巧得像乐器里发声的簧片一样。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诗经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
搬唇递舌 | 挑拔是非。 | 联合式;作谓语;指故意挑拨是非。 | 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三折:“你撒了手,不似你这个两头白面,搬唇递舌的歹弟子孩儿。” |
美女破舌 | 破:毁坏。美女用美貌迷惑君主,使谏臣的话不被君主听信。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夫晋献公欲伐郭,而惮舟之侨存。荀息曰:‘《周书》有言:美女破舌。’乃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舟之侨谏而不听,遂去。” |
斗唇合舌 | 犹言耍嘴皮子,卖弄口才。 | 作谓语、宾语;用于说话。 |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韩三十五老大汉向同年觅得一副使,而更学斗唇合舌。” |
调嘴调舌 | 见“调嘴弄舌”。 | 作谓语、宾语;指搬弄是非。 | 《金瓶梅词话》第四八回:“打的经济鲫鱼般跳。骂道:‘怪短命!谁和你那等调嘴调舌的!” |
贫嘴饿舌 | |||
钳口挢舌 | 闭口翘舌。形容因惊讶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 作定语;指闭口。 | 《清史稿·朱琦传》:“一旦遇大利害,抢攘无措,钳口挢舌而莫敢言。” |
改口沓舌 | 重新转动舌头,改变原来的说法。 | 作谓语、宾语;指改变原来的说法。 | 清·周亮工《书影》卷三:“尉数之曰:‘若复敢姗笑刘侍御文章耶?’景休仰而对曰:‘民宁再受笞数十,终不能改口沓舌,妄谀刘侍御也!’” |
唇枪舌剑 | 嘴唇像枪;舌头像剑。形容能言善辩;言词犀利;针锋相对。也作“舌剑唇枪。”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辩论、争论激烈的场合。 | 元 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 |
摇唇鼓舌 | 鼓舌:嚼舌头;指诡辨。摇动嘴唇;鼓动舌头。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
鼓舌扬唇 | 转动舌头,张开嘴唇。形容开口说唱。 | 作谓语、宾语;用于说唱。 |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扬唇,唱一年家春尽一年家春。” |
齿敝舌存 | 牙齿都掉了,舌头还留存。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 |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敝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 |
瞪目结舌 | 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 | 联合式;作状语;含贬义。 | 清 黄轩祖《游梁琐记 顾嘉蘅》:“群知为广文子,异而询之,瞪目结舌不能对。” |
噤口卷舌 | 谓缄默不言。 | 作谓语、宾语;指不说话。 | 宋·苏洵《谏论下》:“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 |
口干舌焦 | 见“口燥唇干”。 | 作谓语、状语;指非常干渴。 | 清·刘璋《斩鬼传》第四回:“两个人想来想去,总没个好法于。看看想到半夜,饿的龌龊口干舌焦,只的问仔细鬼道:‘老弟,我们饥了。我有带来的一包狗粪,请你如何?’” |
翻唇弄舌 | 翻:反转;弄:戏耍。传闲话,弄是非。指用花言巧语搬弄是非。 | 作宾语、定语;指传是非。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6回:“第一要才学,第二就要人品了,又要好相处,没些说是说非,翻唇弄舌,这就好了。” |
焦唇敝舌 | 谓费尽口舌。 | 作定语、状语;用于说话等。 | 明·吕坤《呻吟语》第二卷:“不然,终日三五聚谈,焦唇敝舌,成得甚事?” |
膏唇岐舌 | 犹言膏唇拭舌。岐舌,谓舌头上耍花招,说话反复无常。 | 清·钱谦益《复李叔则书》:“生平迂愚,耻以文字媚人,况敢膏唇岐舌,以诳知己。” | |
目瞪舌强 | 同“目瞪口呆”。 |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 宋·陈亮《众祭潘用和文》:“俄而于朋辈之中夺其一人而去,使其徒回皇四望,而目瞪舌强,不知所以为策。” |
调嘴学舌 |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 作谓语、宾语;指搬弄是非。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
多嘴饶舌 | 指嘴多,不该说而说或爱管闲事。 | 作谓语、宾语;指嘴多。 | 《三遂平妖传》第二回:“那个多嘴饶舌的、闲在那里不去打瞌睡,却去报新闻,搬起这样是非。” |
轻口薄舌 | 见“轻嘴薄舌”。 | 作谓语、定语;指尖酸刻薄。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这酸子轻口薄舌,专会做词。” |
满舌生花 | 比喻能说会道。 | 作谓语、定语;指人会说话。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2回:“锦囊形容水夫人,能令玉麟发想,变男为女作妾,以听其言语,真词令妙品,满舌生花者。” |
纸笔喉舌 | 指社会舆论。 | 作宾语、定语;指社会舆论。 | 鲁迅《<热风>题记》:“真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又何待于纸笔喉舌的批评。” |
嘴快舌长 | 爱说长道短。 | 《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妇言不是花言巧语,嘴快舌长,须是不苟言,不苟笑,内言不出,外言不入,总说一句,便是‘贞静’两个字。” | |
咸嘴淡舌 | 比喻无事生非或没话找话说。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挑拨是非。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这一点子小崽子,也挑幺挑六,咸嘴淡舌,咬群的骡子似的。” |
多嘴多舌 | 指嘴多,不该说而说。 | 作谓语、宾语;指嘴多。 | 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你休要多嘴多舌,如今秋雨淋漓,一日难走一日,快与我行动些。” |
枉口拔舌 | 比喻信口胡说。多指造谣生事,恶意中伤。 | 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5回:“是那个嚼舌根的?没空生有,枉口拔舌,调唆你来欺负老娘!” |
缚舌交唇 | 缚:用绳缠束。闭着嘴,不敢说话 | 作谓语、状语;用于表恭顺。 | 唐·孙樵《逐痁鬼文》:“复有司马安者,攘义盗仁,缚舌交唇,柔声婉颜,狐媚当权。” |
鼓舌掀簧 | 掉动舌头,掀动乐器中的簧片。谓用动人的言辞蛊惑人。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卖弄口才。 | 清·胡泉《貂裘换酒·题〈聊斋志异〉》词:“笔墨久抛荒,懒劳神雕虫小技,鼓舌掀簧。” |
长舌妇 | 好进谗言的妇人。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挑拨是非的人。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4卷:“文钱小隙造奇冤:‘都是你这小天杀的,不学好,引这长舌妇开口。” |
贫嘴贱舌 |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 | 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的讨人厌罢了。’” |
南蛮鴂舌 | 旧时讥人操难懂的南方方言。鴂,伯劳鸟。 | ||
箝口结舌 | 结舌:舌头转不动。闭口不说话。形容不敢讲话 | 作谓语、宾语;指闭口不说。 | 宋·司马光《乞改求谏诏书札子》:“是诏书始于求谏,而终于拒谏也,臣恐天下之士益箝口结舌,非国家之福也。” |
枉口诳舌 | 见“枉口拔舌”。 | 作谓语、宾语;多指造谣生事。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7回:“那张氏穿针儿枉口诳舌,陷害无辜。” |
慧心妙舌 | 聪明的心灵,巧妙的口才。 | ||
丰干饶舌 | 丰干:也作封干,唐代僧人名;饶舌:多嘴。不爱说话的人也会多嘴。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宋高僧传》第19卷:“二僧笑道:‘丰干饶舌。’” |
轻嘴薄舌 | 形容说话轻佻刻薄。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闲时常倚门靠壁,不三不四,轻嘴薄舌的狂言挑拨。” |
结舌杜口 |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子,动弹不得。杜:堵塞。保持缄默,闭口不言。形容因恐惧而不敢说话。 | 作谓语、宾语;指无言以对。 | 东汉·班固《汉书·杜周传》:“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 |
膏唇拭舌 | 润滑嘴唇,拭净舌头。意谓极力用话语打动人,多指谗毁。 | 作谓语;形容语言能打动人心。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
唇敝舌腐 | 犹唇焦舌敝。 | ||
枉费唇舌 | 白费言辞,不起作用。 | 作谓语、宾语;指白费口舌。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九回:“这官去后,伯伯仍前旧性不改,却不枉费唇舌?” |
鼓吻弄舌 | 鼓弄唇舌。 | 作谓语、宾语;用于说话等。 | 《花月痕》第四四回:“又有一个枭鸟,在秋心院上,鼓吻弄舌,叫得跛脚毛发森竖!” |
金舌弊口 | 金舌:用金子做舌头;弊:破。用金做的舌头,说破了嘴。比喻说话很多,枉费口舌。 | 作宾语;比喻缄口不言。 | 《荀子·正论》:“金舌弊口,犹将无益也。” |
驷不及舌 | 一句话说出口,驷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 主谓式;作谓语;指说一不二。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
恬言柔舌 | 犹言甜言蜜语。 | 作主语、宾语;指骗人开心的话。 | 唐·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故有知之者,有怒之者,怒不附己者,怒不恬言柔舌道其盛美者,怒守直道而违己者。” |
酒入舌出 | 形容人喝酒以后喜欢唠叨。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酒后。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十卷:“臣闻之酒入者舌出,舌出者弃身,不宁弃酒乎?” |
舌干唇焦 | 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苦心劝说。 | ||
齿落舌钝 | 年老掉齿,说话不清楚。 | 作谓语、定语;用于老年人。 | 《红楼梦》第二回:“那老僧既聋且昏,又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
耳目喉舌 | 喉舌:代言人。比喻作为搜集、了解情况和宣传政策的工具。 |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田流《我上的第一堂党的新闻课》:“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 |
徒费唇舌 | 徒:白白地。指白讲了一大套话,结果仍然无济于事。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白费口舌。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八回:“九公何苦徒费唇舌,你这乡谈暂且留著,等小弟日后学会再说罢。” |
摇唇弄舌 |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卖弄口才。 |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100回:“你休要摇唇弄舌,你纪大太爷是安善良民,守分百姓,岂可同贼人为伍?” |
瞠目伸舌 | 瞠:瞪着眼睛。瞪眼伸出舌头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惊讶等。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6回:“吓得瞠目伸舌,险些儿成了痴呆病。” |
贫嘴恶舌 | 同“贫嘴贱舌”。 | 作定语、宾语;指说话油滑尖酸。 | 老舍《骆驼祥子》:“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 |
七舌八嘴 | 同“七嘴八舌”。 | 作宾语、状语;形容人。 | 丁玲《奔》:“茶馆里又围了许多人,都把他们当做谈话的中心,七舌八嘴,然而没有一句话可以暂时使他们宽心一下。” |
铜唇铁舌 | 比喻雄辩的口才。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3回:“不得贤弟自来力救,便有铜唇铁舌,也和他分辩不得。” |
坚额健舌 | 厚颜利口。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世俗饰伪诈行,为民巫祝,以取厘谢,坚额健舌,或以成业致富。” |
口轻舌薄 | 形容说话刻薄尖酸。 | 作谓语;指人说话。 | 《天雨花》第25回:“小小年纪无厚道,口轻舌薄诮谁人?” |
瞪眼咋舌 | 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同“瞪目结舌”。 | 作谓语、状语;指人吃惊的样子。 | 康濯《腊梅花 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但她们干那新鲜事儿的气魄很快就镇住了大家,叫大家不能不瞪眼咋舌。” |
舌战群儒 | 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 作谓语、定语;指口才好。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
妄口巴舌 | 比喻胡言乱语。有时也指造谣污蔑。 | 作谓语、宾语;指造谣污蔑。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20回:“只要自己拿定主意,必定还要妄口巴舌血淋淋的起这样恶誓么?” |
张嘴结舌 | 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害怕或惊愕。 | 作谓语、状语、定语;指惊讶或害怕。 | 茹志鹃《里程》:“三娘这阵连珠炮,说得老刘张嘴结舌,不知怎么辩白是好……” |
结舌钳口 | 结舌:不敢讲话;钳:夹。闭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或指内心恐惧。 | 作谓语、宾语;指无言以对。 | 宋·李纲《答宾劳》:“今子奋身寒苦,遭世隆昌,历金门,上玉堂,载笔螭坳,日侍清光,曾不能结舌钳口,循默自守。” |
嚼舌头 | 比喻说是非或者说废话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七回:“你这嚼舌头老淫妇!挣将钱来焦尾巴!” |
掉嘴弄舌 | 掉:摇动;弄:耍弄,播弄。指吵架。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吵架。 |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六卷:“况且他是卖席子,你是做豆腐,各人做自家生理,何苦掉嘴弄舌,以至相争。” |
钳口吞舌 | 犹言闭口不言。 | 作谓语、宾语;指闭口不说。 |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若使下官事非其虚,罪得其实,亦当钳口吞舌,伏匕首以殒身。” |
咋舌不下 | 咋舌:咬舌或忍住不言。形容不敢说话或说不出话来,极度悔恨或畏缩。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态度。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腲咋舌,叉手从族乎?” |
嘴尖舌头快 | 比喻话多而轻率。 | 作谓语、宾语;指人说话。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3回:“单管嘴尖舌头快的,不管你事也来插一脚。” |
舌敝耳聋 | 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 作谓语、宾语、补语;指不予理睬。 | 《战国策·秦策一》:“舌敝耳聋,不见成功。” |
七嘴八舌 |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也比喻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 |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人。 | 《好逑传》第五回:“众人正跑得有兴头上,忽被铁公子拦住,便七嘴八舌地乱嚷。” |
摇首咋舌 | 咋:咬住。摇着头,咬住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得说不出话来。 | 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表情等。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莫说顾夫人是个女娘家,就险些儿吓得死了,便是一家人在那里守尸的,那一个不摇首咋舌。” |
膏唇歧舌 | 歧舌:卖弄口才,说话反复无常。极力用语言打动人。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说话。 | 清·钱谦益《复李叔则书》:“生平迂愚,耻以文字媚人,况敢膏唇歧舌,以诳知己。” |
有嘴没舌 | 形容不善言辞。 | 作谓语、定语;指人说话。 | |
噤口捲舌 | 指缄默不言。 | ||
骗口张舌 | 搬弄口舌。 | 作谓语、宾语;指搬弄口舌。 |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四折:“你道是同心共胆,还待要骗口张舌,我只问你三回两歇,怎送的我二足双瘸!” |
张口结舌 |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
裁心镂舌 | 形容用尽心思,费尽口舌。 | 作谓语;用于处事。 | 唐 沈亚之《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如使恢宏博大之士,裁心镂舌,比辞而道,安可见乎?” |
使嘴使舌 | 搬弄口舌。 | 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处事。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3回:“相于廷专好使嘴使舌的说我,不知几时着了我手,也是这般一顿,方才解我积恨。” |
白费口舌 | 谈话一无所获。 | 作谓语、宾语;指无用的谈话。 | |
贫嘴薄舌 | 贫:唠叨令人厌烦;贫嘴:絮絮叨叨;使人厌烦;薄舌;不忠厚;老实。形容人爱说话;言语又尖酸刻薄;惹人生厌。 | 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 |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五卷:“叵耐邻里有一班荡子弟,平日见王媪是个俏丽孤孀,闲常时倚门靠壁,不三不四,轻嘴薄舌的狂言挑拨。” |
调嘴弄舌 |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 作谓语、宾语;指搬弄是非。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
一口三舌 | 比喻唠叨、话多。 | 作谓语、定语;指话多。 | 汉·焦延寿《易林》卷十:“一口三舌,相妨无益。” |
百舌之声 | 比喻唠叨、多嘴。 | 作宾语;指人嘴多。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人有少言者,犹不脂之户也。” |
膏唇贩舌 | 犹言膏唇拭舌。贩舌,谓卖弄口舌。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说话。 | 南朝·陈·徐陵《与杨仆射书》:“其外膏唇贩舌,分路扬镳,无罪无辜,如兄如弟。” |
鹗心鹂舌 | 鹗:鱼鹰;鹂:黄莺。比喻嘴甜心狠,阴险狡诈。 | 作定语;指人很阴险。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72回:“这绍闻当不住鹗心鹂舌的话。” |
磨破口舌 | 比喻说了很多的话 | 作谓语;指费尽口舌。 | |
口干舌燥 | 非常干渴。多形容天热或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 联合式;作谓语、补语;指非常干渴。 | 三国 魏 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
足趼舌敝 | 谓费了许多力气和口舌。 |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清·叶廷琯《吹网录·宁古塔纪略》:“至汉槎赐环之事,桭臣言同社诸公,如宋右之相国……固不忘故旧,而其中足趼舌敝,以成兹举者,则大冯三兄之力居多。” |
金舌蔽口 | 比喻闭口不说话。 | 《荀子 正论》:“金舌蔽口,犹将无益也。” | |
枉口嚼舌 | 见“枉口拔舌”。 | 作谓语、宾语;多指造谣生事。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9卷:“我把你这枉口嚼舌的,不要慌!” |
鼓唇弄舌 | 鼓:拨动,振动。振动嘴唇,拨弄舌头。形容凭口舌挑拨、煽动或进行游说。 | 作谓语、宾语;指挑拨是非。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4回:“今已陷之于丧亡,尚不自耻,犹敢鼓唇弄舌于众诸侯之前耶?” |
杜口木舌 | 杜口:闭口不言;木舌:结舌。闭着嘴说不出话来。比喻缄口不言,形容不敢说话 | 作谓语、宾语;指无言以对。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 |
虚嘴掠舌 | 比喻花言巧语。 | 作谓语、宾语;指花言巧语。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1回:“谁听你那虚嘴掠舌的?我到明日死了,你也舍不得我吧?” |
摇嘴掉舌 | 犹摇唇鼓舌。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得莺莺后便退干戈,不得后目前生祸。不共你摇嘴掉舌,不共你斗争斗合。” |
膏唇试舌 | 用膏涂嘴唇,用巾揩舌头。比喻非常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 | 《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