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罔的成语

有关罔的成语

有关罔的成语共收录24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胁从罔治 罔治:不治罪。被迫跟从别人犯罪的,可以不予处治。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尚书·胤征》:“歼厥渠魁,胁从罔治。”
置若罔闻 置:放;若:好像;罔:没有;闻:听见。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欺上罔下 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唐 元结《奏免科率状》:“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学而不思则罔 罔:同“惘”,迷惑。只读书而不肯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收获。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春秋·鲁·孔丘《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昊天罔极 苍天广大无边。比喻恩情深厚广大;要报答而无可报答。主谓式;作谓语;比喻父母的恩德极大。《诗经 小雅 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欺公罔法 欺骗公众,无视法律。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那太守就大怒道:‘这一班光棍奴才,敢如此欺公罔法。’”
欺世罔俗 罔:欺骗。欺骗世人,蒙骗流俗。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汉·张衡《请禁绝图箴疏》:“至于永建复统,则不能知。此皆欺世罔俗,以睐势位,情伪较然,莫之纠禁。”
欺君罔上 欺骗蒙蔽君主。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元 杨朝英《叨叨令 叹世》曲:“他待学欺君罔上曹丞相,不如俺葛巾漉酒陶元亮。”
诞罔不经 见“诞妄不经”。作谓语、定语;指荒谬。《扫迷帚》第九回:“辟辟实实,由光明正大一路去,把一切诞罔不经之事,付诸一笑,那就不负我今日一番饶舌了。”
罔极之恩 罔:无,没有。极:尽头,到头了。恩:恩情,恩德。极大的恩德。旧时用以颂扬父母养育子女的恩德无穷无尽。《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唐·陈子昂《唐故朝议大夫梓州长史杨府君碑》:“缅维罔极之恩,思崇永锡之道”
营私罔利 谓谋求私利。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大臣既以身许国,则但当计国民之利害,不当计一身之利害,营私罔利,固不可也。”
欺主罔上 罔:蒙骗。欺骗蒙蔽君主。作谓语、定语;指欺骗蒙蔽君主。南朝·齐·沈冲《奏劾江谧》:“谓贩鬻威权,奸自不露,欺主罔上,好议可掩。”
附上罔下 附:附和;上:君王,罔:欺骗;下:臣下。亲附君王,欺骗臣下。作谓语、定语;指上下欺骗。汉·刘向《说苑·臣术》:“泰誓曰:‘附下而罔上者死,附上而罔下者刑。’”
协私罔上 怀抱私情,欺骗君上。协,通“挟”。
欺天罔人 骗天骗人。形容欺骗行为之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宋·朱熹《与陈侍郎书》:“而旬日之间,又有造为国是之说以应之者,其欺天罔人,包藏险慝,抑又甚焉!”
附下罔上 附和偏袒同僚或下属,却欺骗君上。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汉书·武帝纪》:“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与闻国政而无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进贤者退,此所以劝善黜置业恶也。”
极天罔地 谓遍天下。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一回:“听哀告,听哀告!贱躯流落谁知道,谁知道!极天罔地,罪恶难分颠倒。”
魑魅罔两 见“魑魅魍魉”。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王嘉《拾遗记·前汉上》:“余此物名为匕首,其利难俦,水断虬龙,陆斩虎兕,魑魅罔两,莫能逢之。”
欺罔视听 罔:蒙骗。欺骗人们的耳目。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欺骗。《南史·朱异传》:“贪财冒贿,欺罔视听。”
罔知所措 罔:不。知:知道。措:安置、处置。不知道怎幺处理好。多指对突然发生的情况无法应付。亦作“罔知所厝”。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知怎么办。唐·白行简《李娃传》:“生惶惑发狂,罔知所措。”
罔水行舟 罔:没有。没有水在陆地上行船。比喻行为违背常理。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灵渠》:“窃叹始皇之猜忍,其余威能罔水行舟。”
螭魅罔两 螭:通“魑”,古代传说中山泽的鬼怪妖精。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欺天罔地 欺骗天地。极言人之背理昧心。作谓语、定语;指极端欺诈。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这等穷儿乍富,瞒心昧己,欺天诳地,只要损别人,安自己。”
罔上虐下 罔:欺骗;虐:侵害。指瞒上欺下。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欺骗。明·宋濂《元史·耶律楚材传》:“此贪利之徒,罔上虐下,为害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