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倦的成语

有关倦的成语

有关倦的成语共收录24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谆谆不倦 恳切耐心地教诲,不知疲倦。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明·程颐《明道先生行状》:“先生从容告语,谆谆不倦,在邑三年,百姓爱之如父母,去之日,哭声震野。”
倦鸟知还 疲倦的鸟知道飞回自己的巢。比喻辞官后归隐田园;也比喻从旅居之地返回故乡。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晋·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乐善不倦 乐于坚持做好事。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尚书 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 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 蜀书 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马疲人倦 疲:疲劳;倦:劳倦。人马疲倦困乏。形容体力疲劳不堪。作定语、状语;用于群体或个人。战国·卫·吴起《吴子·治兵》:“马疲人倦,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厌:通“魇”,满足;诲:教导。坚持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疲倦。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朝夕不倦 朝:早晨。早晚都不懈怠。形容勤奋努力,孜孜不倦。作谓语、状语;指勤奋。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年》:“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
亹亹不倦 亹亹:同“娓娓”,形容说话连续不倦的样子。也指说话、文章十分感人。亦作“亹亹不卷”、“亹亹不厌”。作定语、状语;用于说话等。南朝·梁·钟嵘《诗品》:“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亹亹不倦。”
笃志不倦 笃志:志向专一;倦:厌倦。指学习志趣专一,不知疲倦。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江表传》:“蒙始就学,笃志不倦。”
诲人不倦 诲:教导;诱导;倦:厌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孜孜无倦 同“孜孜不倦”。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勤奋。《南史·范泰传》:“泰博览篇籍,好为文章,爱奖后生,孜孜无倦。”
鞍马劳倦 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作谓语、宾语;形容旅途劳累。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实不相瞒太公说:老母鞍马劳倦,昨夜心痛病发。”
精疲力倦 倦:疲倦,劳累。犹言精疲力尽。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六回:“湍制台被他闹的早已精疲力倦。一回想到九姨太脾气不好,不免恨骂两声;一回又想到他俩恩情,不免又私自一人落泪。”
倦尾赤色 比喻十分困苦。作谓语;指十分困苦。《诗经 周南 汝坟》:“鲂鱼赤尾。”
力学不倦 力学:努力学习。倦:疲倦。勤勉学习而不知疲倦。《旧唐书 子繁传》:“以其警悟异常,泌之故人为宰相,左右援拯,后得累居郡守,而力学不倦。”
好学不倦 倦;厌倦。爱好学习;从不厌倦。补充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楚世家》:“昔我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公,好学不倦。”
筋疲力倦 犹言筋疲力尽。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指非常辛苦。鲁迅《花边文学 安贫乐道法》:“就是上海工厂里做工至少每天十点的工人,到晚快边就一定筋疲力倦,受伤的事情是大抵出在那时候的”
烦心倦目 烦:烦躁,烦恼;倦:厌倦。烦闷的心情,倦怠的眼睛。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情绪。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三折:“闲对着绿树青山,消遣我烦心倦目,潜入那水国渔乡,早跳出龙潭虎穴。”
终日不倦 整天不知厌倦。指埋头学习。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孔子家语·致思》:“吾闻可以为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焉。”
笃学不倦 笃学:专心好学;倦:疲倦。专心好学,不知疲倦。作谓语、定语;指好学。明·方孝儒《与郑叔度书》:“中下淳明慈良,有君子之器,又笃学不倦,其至于古人也奚御,愿益加之意,以果所望。”
诲而不倦 诲:教诲,教导;倦:厌烦,疲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烦。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耐心教导别人。汉·蔡邕《彭城姜伯淮碑》:“有名物定事之能,独见先睹之效,然犹学而不厌,诲而不倦。”
孳孳不倦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
乐此不倦 此:这。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作谓语、定语;指特别爱好。《后汉书 光武帝纪》:“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娓娓不倦 娓娓:谈话连续不倦的样子。连续谈论,不知疲倦。作谓语、定语;指健谈。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一:“或与谈论古今兴废之事,娓娓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