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硕的成语
有关硕的成语
有关硕的成语共收录2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鸿儒硕辅 | |||
耆儒硕德 | 耆:老;硕:大。盛德高年的儒者。 | 作主语、宾语;指德高的老年人。 | 唐·张九龄《论教皇太子状》:“必使耆儒硕德,为之师保。” |
支叶硕茂 | 树的枝叶硕大茂密,比喻子孙繁盛。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侯王之祉祚,及宗子公族蕃滋,支叶硕茂。” |
通才硕学 | 学识通达渊博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郑观应《致家塾潘教习论朱星源十大学书》:“一般自命开通之学生,粗得西学皮毛,辄满口名词,自诩为通才硕学……有不可一世之概。” |
丰功硕德 | 同“丰功茂德”。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王恽《淇州创建故周府君祠碑铭》:“其丰功硕德,具载墓碑,兹不复云。” |
硕大无朋 | 硕:大;朋:比。原指相貌健美;为人公平不偏。后多用来形容非常大;无与伦比。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物与物比较。 | 《诗经 唐风 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
鸿儒硕学 | 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 | 作主语、宾语;泛指学者。 | 《晋书·儒林传序》:“鸿儒硕学,无乏于时。” |
硕学通儒 | 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顾越传》:“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
博硕肥腯 | 博硕:形状大;腯:音‘途’,肥壮。指六畜肥壮。 | 作谓语、定语;形容肥壮。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六年》:“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 |
硕彦名儒 | 硕:大;彦:有才学的人。指有名声的大学者。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公子好客,结多少硕彦名儒;相府开筵,常聚些布衣韦带。” |
硕望宿德 | 犹言德高望重。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明·宋濂《送用明上人还四明序》:“净觉大师以硕望宿德为释子所宗,亦以上人为法器,俾出世于菩提律夺。” |
通儒硕学 | 犹言通儒达士。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史·贺瑒传》:“通儒硕学,复见贺生。今且还城,寻当相屈。”又《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计论无倦。” |
宏儒硕学 | 指学问渊博的人。 | ||
硕大无比 | 见“硕大无朋”。 | 作谓语、定语;用于物与物比较。 | 曹禺《日出》第一幕:“下面的裤子也硕大无比,裤管总在地上磨擦着。” |
耆德硕老 | 盛德高年的人。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 唐 李翱《卓异记 三拜左仆射》:“其后以南省事疏,乃带平章之号,然非耆德硕老有嘉名者,莫得居之焉。” |
硕果仅存 | 大的树上唯一留存下来的大果子。比喻由于时间的推移;留存下来仅存的人或事物。 | 主谓式;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 候方域《彭容园文序》:“今则曾未须臾,而生死聚散,升沉显晦之变不可胜穷,而彭子获以硕果独存,岂非天哉。” |
高才硕学 | 学:学问。才能高超,学问广博。 | 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学识。 | 唐·李纲《谏高祖不伶人为近侍疏》:“方今新定天下,开太平之业,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 |
耆年硕德 | 耆:古称六十岁为耆,泛指年高。硕:大。比喻年高而德望很重。 | 作主语、宾语;指德高的老年人。 | 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当今王大臣耆年硕德,虽不乏人,求其能深知水军事务,胆识俱优者,恐难其选。” |
耆儒硕望 | 耆:老;硕:大。盛德高年的儒者。 | 作主语、宾语;指德高的老年人。 | 《元史·崔彧传》:“宜博访南北耆儒硕望,以重此选。” |
耆儒硕老 | 耆:老;硕:大。盛德高年的儒者。 | 作主语、宾语;指德高的老年人。 | 汉·扬雄《剧秦美新》:“是以耆儒硕老,抱其书而远逊;礼官博士,卷其舌而不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