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效的成语

有关效的成语

有关效的成语共收录34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东施效颦 美女西施因病皱眉;显得更美。邻里丑女(后称东施);机械地模仿;也皱起眉头;结果这副苦相使她显得更丑(效:模仿;颦:皱眉头)。比喻不顾具体条件;不加分析地胡乱摹仿别人;结果适得其反;显得可笑。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庄周《庄子 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东家效颦 见“东施效颦”。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刻意模仿。参见“东施效颦”。
临危效命 效:献出。面对危难,勇于献出自己生命。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欧阳修《谢复龙图阁直学士表》:“徒因学古之勤,粗识事君之节,苟临危效命,尚当不顾以奋身,况为善无伤,何惮竭忠而报国。”
行之有效 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西晋 张华《博物志 方士》:“皇甫隆遇青牛道士,姓封名君达,其论养性法则可施用,大略云……武帝行之有效。”
报效万一 报效:为报答恩情而为之效力。指恩德极大,只给以微不足道的报答。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回:“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
纳忠效信 纳;献纳;效:献出。献出忠心和诤言作谓语、宾语;用于忠臣等。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
尤而效之 谓明知其为错误而有意仿效之。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卓著成效 卓著:突出。形容有突出的成绩或效果。作谓语、定语;指效果明显。梁启超《王荆公传》第十章:“则知当时青苗法,实卓著成效,而民之涵濡其泽者既久,虽欲强没其美而有所不可得也。”
酬功给效 赏赐有功劳者。作谓语;指奖励。《敦煌变文集 伍子胥变文》:“子胥随帝部卒入城,检纳干戈,酬功给效。”
百治百效 效:效果,功用。形容医术高明,效果很好。作宾语、定语;指效果好。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说是曾受异人传授,能治百病,街上人找他治病,百治百效。”
效死疆场 到边疆拼死报效国家。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等。明 张居正《再乞休致疏》:“虽执殳荷戈,效死疆场,亦所弗避。”
相仿相效 仿:模仿;效:效法。相互模仿效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王守仁《传习录》中卷:“遂以芜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
明验大效 见“明效大验”。作宾语、定语;指显著而又巨大的效验。宋·张琰《<洛阳名园记>序》:“后十五年,无一不如公料者,至今明验大效,与始言若符节。”
群起效尤 大家一起向坏的学习。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二度梅全传》:“恐此子效尤,干那结交权党,势压班僚,丧失名节的事,岂不辱我一门清白?”
立功自效 立:建树;效:报效,献出。指建树功绩以作出贡献。作谓语;用于处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3回:“只将郭子仪手下仆人失慎的,就地正法,赦郭子仪之罪,许其自后立功自效。”
以儆效尤 儆:告诫;警戒;效尤:效仿过错;学人家做坏事。用对某些坏人坏事的惩罚来警戒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动宾式;作谓语;同杀一儆百。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二十一年》:“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
上行下效 行:做;效:仿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东汉 班固《白虎通 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明效大验 显著而又巨大的效验。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显着而又巨大的效验。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
效犬马力 效劳的谦词。意思是效犬马之劳。作谓语;用于谦词。《水浒传》第八二回:“臣旧岁统率大军前去征进,非不效犬马力,奈缘暑热,军士不伏水土。”
知效一官 知:同“智”,才智;效:胜任。才智能力可以胜任一官之职。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效死输忠 指竭尽忠诚。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旧五代史 晋书 皇甫遇王清等传伦》:“若乃世道方泰,则席宠恃禄者实繁;世运既屯,则效死输忠无几。”
药石无效 药石:药和治病的石针。药和石针都不见效。形容病情严重。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枚乘《七发》:“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
去逆效顺 逆:违背。脱离叛逆者,效法忠于国家的人。作谓语;用于选择。唐·陆贽《招谕淮西将吏诏》:“如能去逆效顺,因事建功,明设科条,以示褒劝。”
以观后效 后效:以后的效果。指对犯法或犯错误的人给予从宽处理后;在一定时期内要观察他是否有改正的表现。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犯过错的人。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安帝纪》:“设张法禁,恳恻分别,而有司惰任,讫不奉行。秋节既立,鸷乌将用,且复重申,以观后效。”
效命疆场 疆场:战场。到边疆拼死报效国家。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等。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清士官学校的学生蓝天蔚、方声涛二人来教练军事,想学点真实的本领,将来好直接效命疆场。”
西颦东效 西施捧心、东施效颦。比喻以丑陋学美好而愈显其丑。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 无名氏《少年登场》:“西颦东效,没来由把国民价值扫地尽了。”
无施不效 谓施行的每项策略都收效。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荀彧别传》:“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
处实效功 处:办理。效:效验,效果。功:功绩,成效。处理事情从实际出发,讲究功效。
效死弗去 效:献出;弗:不。拼死报效,不肯离去。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效死而民弗去。”
窥伺效慕 窥:从小孔中偷看;伺:探察。偷看观察而仿效。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柳宗元《种树郭櫜驼传》:“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效颦学步 比喻盲目模仿而弄巧成拙。亦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明李贽《答耿司寇书》:“且克明何如人也,筋骨如铁,而肯效颦学步从人脚跟走乎!”
成效卓著 获得的成绩非常显著。作谓语、定语;指效果。
卓有成效 卓:卓越;突出。形容成绩效果显著突出。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明 王守仁《申行十家牌法》:“若巡访劝谕著有成效者,县官备礼亲造其庐,重加奖励。”
效死勿去 指竭尽忠诚。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孟子梁惠王下》:“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