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昭的成语
有关昭的成语
有关昭的成语共收录41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昭然在目 | 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 作谓语、定语;指十分明白。 | 《魏书·杨播传》:“若率众一临,方寸各乱,人人思归,则郡围自解。不战而胜,昭然在目。” |
昭聋发聩 | 使耳聋的人也能够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等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即使糊涂麻木的人也会清醒过来。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天讨·望帝<四川讨满洲檄>》:“巴县邹烈士容首起大呼,昭聋发聩,正义浃乎寰宇,回响振乎栈峡。” |
劣迹昭着 | 劣:恶劣;昭著:明显。恶劣的事迹非常明显。 | ||
昭如日星 | 昭:明显。像太阳和星星那样明显。形容丰功伟业,人所共见。亦作“昭如日月”。 | ||
冥昭瞢暗 | 冥:昏暗;昭:明;瞢暗:昼夜未分。指昼夜未分时的混沌状态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楚·屈原《楚辞·天问》:“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
跌宕昭彰 | 跌宕:放纵不拘;昭彰:昭著,明显。指气势放纵不拘,文意显明。 | 作谓语、定语;用于作文。 | 南朝 梁 萧统《序》:“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 |
劣迹昭著 | 劣:恶劣;昭著:明显。恶劣的事迹非常明显。 | 作谓语、定语;指坏事太多。 |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对于国民党的旧工作人员,只要有一技之长而不是反动有据或劣迹昭著的分子,一概予以维持,不要裁减。” |
昭然著闻 | 昭然:明白的样子;著闻:众所闻知。指明明白白,大家都知道。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传》:“符瑞之应,昭然著闻。” |
恶迹昭着 | 昭著:显着,明显。恶劣的事迹十分明显,人所共见。形容罪行严重。 | ||
明昭昏蒙 | 昭:明白;蒙:愚昧无知。聪明而通晓事理,愚昧而不明事理。 | 唐 韩愈《独孤申叔哀辞》:“众万之生,谁非天邪?明昭昏蒙,谁使然邪?” | |
昭昭之宇 | 昭昭:光明;宇:宇宙,指世界。指光明的世界。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司马迁《淮南子·精神训》:“甘瞑于太霄之宅,而觉视于昭昭之宇。” |
臭名昭彰 | 昭:显着。形容坏名声尽人皆知。亦作“臭名昭著”。 | 作谓语、定语;指名声很坏的人。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一章:“北洋派是中国近代史上继往开来、臭名昭彰的一个封建军事政治集团。” |
彰明昭着 | 犹彰明较着。 | ||
恶迹昭著 | 昭著:显著,明显。恶劣的事迹十分明显,人所共见。形容罪行严重。 | 作谓语、定语;用于坏人。 | 宋·郑刚中《北山文集·答潼川路于提刑》:“但先列罪人之词,而继之以今来勘状,则恶迹昭著。” |
金昭玉粹 | 谓如金玉之明美。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南朝·宋·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君彼东朝,金昭玉粹。” |
臭名昭著 | 名:名声;昭著:显著;明显。坏名声谁都知道。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名声很坏的人。 |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他们是贺衷寒系统的人,在前方打狗吃,臭名昭著。” |
天理昭然 | 天理:天道。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 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3卷:“你却如何杀了丈夫,劫了十五贯钱,逃走出去?今日天理昭然,有何理说!”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 作宾语、分句;指人所共知的野心。 |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文昭武穆 | 古代宗法制度,宗庙位次,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祭祀时,子孙也按昭穆,左右排列行礼。周文王于周为穆,文王之子武王则为昭,而武王之子成王又为穆。“文昭武穆”原指文王的子孙众多,后则泛称子孙繁衍。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古代宗法制度,宗庙位次,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祭祀时,子孙也按昭穆,左右排列行礼。周文王于周为穆,文王之子武王则为昭,而武王之子成王又为穆。 |
司马昭之心 |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高贵乡公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
昭昭之明 | 昭昭:光明,明亮。形容人的明察或明见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
昭然可见 | 昭然:明白的样子。指明明白白,可以着见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
耳目昭彰 | 昭彰:十分明显,人所共见。众人已听到和看到,十分明显。形容被众人了解得清清楚楚,无法藏匿。 | 作宾语;指清清楚楚,无法藏匿。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七回:“却说刑部审问过,见耳目昭彰,料难隐瞒,十分为过学士不安,只得会同礼臣复奏一本。” |
燕昭好马 | 燕昭王喜爱骏马。后作求贤之典。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旧唐书·薛登传》:“燕昭好马,则骏马来庭;叶公好龙,则真龙入室。” |
臭名昭着 | 坏名声人人都知道。 | ||
众目昭彰 |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昭彰:明显。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在你家里搜出人腿来,众目昭彰,一传出去,不见得轻放过了你。” |
天道昭彰 | 天道:天理;昭彰:明显。指老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 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如此剧贼,却被小孩子算破了,岂非天道昭彰。” |
昭昭在目 | 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 作谓语、定语;指十分明白。 | 唐·裴度《寄李翱书》:“贾谊之文,化成之文也,铺陈帝王之道,昭昭在目。” |
郑昭宋聋 | 比喻情况不同。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齐,曰:‘无假道於宋。’亦使公子冯聘於晋,不假道於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杀之。” |
天理昭彰 | 昭彰:明显。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 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三折:“这一个天理昭昭,谁想到有今朝。” |
燕昭市骏 | 指战国时郭隗以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为喻,劝说燕昭王真心求贤的事。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高適《同鲜于洛阳于毕员外宅观画马歌》:“家僮愕视欲先鞭,枥马惊嘶还屡顾。始知物妙皆可怜,燕昭市骏岂徒然。” |
冥昭瞢闇 | 指昼夜未分的混沌状态。 | ||
昭然若揭 | 昭然:明明白白的样子;揭:高举。形容真相大白;非常明显。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
罪恶昭彰 | 昭彰:明显。罪恶非常明显,人所共见。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罪很明显。 | |
罪恶昭着 | 罪恶明显(多指罪恶大)。 | ||
昭穆伦序 | 昭穆: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始祖居中,二、四、六世居左称昭,三、五、七世居右称穆;伦序:伦常次序。泛指家族辈分。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周礼·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 |
昭德塞违 | 彰明美德,杜绝错误。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左传·恒公二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孔颖达疏:“昭德,谓昭明善德,使德益彰闻也;塞违,谓闭塞违邪,使违命止息也。” |
罪恶昭著 | 罪恶明显(多指罪恶大)。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土豪劣绅中罪恶昭著的,农民不是要驱逐,而是要捉他们,或杀他们。” |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 昏昏:模糊,糊涂;昭昭:明白。指自己还糊里糊涂,却要去教别人明白事理。 | 复句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
彰明昭著 | 犹彰明较著。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清 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这个名目,叫做‘卖疯’,却是背着人在外面暗做的,没有彰明昭著在自己家里做的。” |
天理昭昭 | 昭昭:明显。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 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宋 朱熹《朱子语类 论语 吾与回也章》:“伊川有天理昭彰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