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踪的成语

有关踪的成语

有关踪的成语共收录43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虎踪猫迹 痕迹,蛛丝马迹。作主语、宾语、状语;指线索。
渺无人踪 很少看见人的踪影,形容空旷寂静。作宾语、定语;形容空旷寂静。王汶石《大木匠》:“田间是静悄悄的,大路上也是静悄悄的渺无人踪。”
渺无影踪 看不到一点踪迹和影子。作谓语、状语;指没有踪迹和影子。茅盾《腐蚀 十一月十三日》:“努力追忆昨夜的颠倒迷梦,然而——已经渺无影踪。”
梗迹萍踪 像断梗、浮萍在水中一样踪迹不定。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明·单本《蕉帕记·寻春》:“休夸绣虎雕龙,那值时危国破,怎发付梗迹萍踪。”
来无影,去无踪 踪:脚印。来时去时都看不见踪影。形容出没极为迅速或隐秘。作谓语、定语、分句;指出没无常。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1回:“拿着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来无影,去无踪。”
犬迹狐踪 喻低弱的身手。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他每那祖宗是斑斓的大虫,料想俺将门下无犬迹狐踪。”
无影无踪 踪:踪迹。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人或物体。元 吴昌龄《东坡梦》:“你那里挨挨拶拶,闪闪藏藏,无影无踪。”
追踪问迹 踪:脚印,踪迹。追寻踪迹。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胡文焕《群音类选·陈秋碧<梧桐树>》:“阳台梦杳,苦追踪问迹,似无还有。”
渺无踪影 看不到一点踪迹和影子。作谓语、状语;指踪迹和影子。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霍筠》:“宜春、蕊儿,渺无踪影。”
有影无踪 只有来的影子没有去的踪迹。作谓语、定语;用于事情。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4回:“或是寻把柴火,把两口棺材放成一堆,烧成灰骨,洒的有影无踪。”
鼠迹狐踪 比喻人行踪鬼祟。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拈毕》:“羽椿忠大节,而世有责之备者;蒙鼠迹狐踪,而世有赞其能者。”
潜踪隐迹 隐蔽踪迹。作谓语、宾语;用于隐居。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我到此地了,你们却潜踪隐迹,没处追寻。”
萍踪浪迹 象浮萍、波浪一般的无定。比喻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所。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明 徐霖《绣襦记》:“相公这样人家,萍踪浪迹,你那里去寻他?”
发踪指使 操纵指挥。同“发纵指使”。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幕后指使。邹韬奋《萍踪忆语》四:“美国在一九一七年的参加世界大战,也是出于华尔街的发踪指使。”
来踪去迹 踪、迹:脚印。来去的踪迹;指人、物的来历或事物的前因后果。联合式;作宾语。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6卷:“陆婆向来也晓得儿子些来踪去迹,今番杀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问他,却也怀着鬼胎。”
浪迹浮踪 到外漫游,行踪不定。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元·白朴《梧桐雨》第四折:“想当日恨冲冲,乱离间家业空,浪迹浮踪,水远山重。”
紧行无善踪 比喻做事急于求成就不可能完美无缺。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隐迹潜踪 潜:深藏;踪:踪迹。隐藏自己的行踪。作谓语、宾语;用于隐居。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2回:“见是行者落下云来,却又收了宝杖,一头淬下水,隐迹潜踪,渺然不见。”
行踪无定 行踪:行动的踪迹。指在各处来往出没,没有固定处所。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一回:“出家人行踪无定,待贫道自去寻来。”
雨迹云踪 比喻男女情好的往事。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男女情好的往事。宋 柳永《雪梅香》:“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
潜踪蹑迹 谓藏匿行踪。作谓语、宾语;用于隐居。明·徐元《八义记·锄麑触槐》:“听得谯楼鼓二更,是我潜踪蹑迹,欲刺权臣。”
杳无踪影 同“杳无踪迹”。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但见云暗江心,波涛滚滚,杳无踪影。”
杳无踪迹 见“杳无踪迹”。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三回:“李逵叫娘吃水,杳无踪迹,叫了几声不应。”
藏踪蹑迹 蹑:轻步行走的样子。隐秘行踪,悄悄行动。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4回:“且说张横将引三二百人,从芦苇中间,藏踪蹑迹,直到寨边,拨开鹿角,径奔中军。”
潜踪匿影 隐蔽踪迹。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潜踪匿影,方暗中扪壁窃行,突火光一掣,朗若月明。”
追踪觅影 觅:寻找。顺着踪迹追寻。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8回:“惹得长安城中王孙公子,游侠少年,丢眉做眼,轻嘴薄舌的,都在灯市里穿来插去,寻香哄吃,追踪觅影,调情绰趣,何尝真心看灯。”
蹑影潜踪 见“蹑影藏形”。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清·李渔《比目鱼·奏捷》:“蹑影潜踪,追来不放松,敛锐锋藏,还愁遇夹攻。谋臣计也空,武臣力也穷。”
来去无踪 踪:脚印。来时去时都看不见踪影。形容出没极为迅速或隐秘。作谓语、定语;指出没无常。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拿着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来无影,去无踪。”
浮迹浪踪 谓行踪不定。作宾语、定语;指不安定。明·陈铎《山坡羊·怨别》套曲:“一任他浮迹浪踪,终须是有个相逢。”
觅迹寻踪 觅:找;踪:迹,脚印,指行踪。到处寻找别人的行踪。元 吴昌龄《张天师断风花雪夜》第一折:“却待要拄眼睁睛,觅迹寻踪,莫非他锦阵花营,不曾厮共,险教咱风月无功。”
寻踪觅迹 觅:找;踪:迹,脚印,指行踪。到处寻找别人的行踪。作谓语、宾语;指寻找踪迹。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二折:“小生张伯腾,恰才遇着的那个女子,人物非凡,因此寻踪觅迹,前来寻他。”
发踪指示 猎人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追杀。比喻在幕后操纵指挥。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幕后指使。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雨踪云迹 比喻男女情好的往事。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曾觌《清商怨》词:“清宵寂,香闺隔。好梦难寻,雨踪云迹。忆忆忆。”
浮踪浪迹 浮:飘浮;浪:流浪。飘浮不定的踪影,到处流浪的足迹。比喻四处飘泊,不安定的人或生活。作宾语、定语;指不安定。元·王子一《误入桃园》第三折:“似恁般妄作胡为,敢欺侮咱浮踪浪迹。”
萍踪浪影 像浮萍、波浪一样无定所。比喻到处漂泊,踪迹无定。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行踪无定。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
踪迹诡秘 行踪隐秘难测。作谓语、定语;指行踪不定。《剪灯余话·泰山御史传》:“率轻狂而自若,踪迹诡秘,贿赂公行。”
无踪无影 同“无影无踪”。作谓语、状语、定语;形容人或物体。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六回:“说毕,一阵香风,无踪无影去了。”
来踪去路 见“来踪去迹”。作宾语;用于人或事物。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如今我竟要求你的大笔,把我的来踪去路,实打实有一句说一句,给我说这么一篇。”
萍踪梗迹 萍:浮萍;梗:草木的直茎。像浮萍在水中,飘泊不定。比喻行踪无定。作宾语、定语;指行踪无定。明·郑若庸《玉玦记·报信》:“空挥泪,萍踪梗迹将安寄,此生何济?”
跟踪追击 指跟寻踪迹进行打击。作谓语;指跟寻踪迹进行打击。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21章:“他侦察出飞虎队一夜转移两三个地方休息,下了决心要跟踪追击。”
迷踪失路 迷失了道路。
蹑足潜踪 指放轻脚步,隐住身体。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我蹑足潜踪,他换羽移宫。”
浪迹萍踪 形容踪迹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样。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到处漫游,行踪不定。吴梅《风洞山 埋忠》:“我草泽偷生苦淹留,却教我浪迹萍踪向何处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