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策的成语

有关策的成语

有关策的成语共收录56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出奇划策 犹言出谋划策。作谓语;指为人想办法,出主意。沙汀《淘金记》十二:“他就经常替他们出奇划策,为着种种吃人害人的事情准备堂皇的理由。”
愚民政策 愚民:使人民愚昧。使人民变愚蠢的政策。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愚弄人民。刘少奇《论党》:“他们在党内实行命令主义,遇事武断,实行家长式的统治,实行‘愚民政策’。”
出谋画策 谋:谋略。画:筹划。制定计谋策略。常指为人出主意。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汝依违观望其间,并不见出奇画策,无非因人成事。”
运筹设策 同“运筹决策”。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太平天国·洪秀全《诛妖歌》:“日夜巡逻严预备,运筹设策夜衔枚。”
舍策追羊 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语本《庄子 骈拇》:“臧与榖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榖奚事?则博塞以游。”陆德明释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语出《庄子·骈拇》:“臧与榖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榖奚事?则博塞以游。”陆德明释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驱霆策电 比喻迅速奔驰。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本事。明·何景明《游猎篇》:“周王八骏行万里,朝游昆仑暮沧海。驱霆策电遍天地,虎骤龙驰倏烟霭。”
策马飞舆 指驾马车疾行。作谓语;指赶车飞奔。汉 赵晔《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车驰人走,越王策马飞舆,遂复宫阙。”
鞭驽策蹇 鞭打跑不快的马、驴。比喻自己能力低,但受到严格督促,勤奋不息。用作谦词。作谓语;用于自谦。明 张居正《纂修书成辞恩命疏》:“盖五年于兹,而今始克就,鞭驽策蹇,宁靡寸劳。”
凿龟数策 凿龟:钻灼龟甲,看灼开的裂纹推测吉凶;数策:数蓍草的茎,从分组计数中判断吉凶。指古人用龟甲蓍草来卜筮吉凶。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占卜。《韩非子·饰邪》:“赵又尝凿龟数策而北伐燕,将劫燕以逆秦,兆曰大吉。”
策马扬鞭 本义是举起马鞭驱赶马儿,驱马快速前行。引申义是比喻做好充分准备,快速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
谋无遗策 谓谋划时没有遗漏的计策。形容谋划周密。作谓语、定语;指非常准确。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蜀之豪帅,面缚归命,谋无遗策,举无废功。”
驱雷策电 见“驱雷掣电”。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本事。清·丘逢甲《长句赠许仙屏中丞时将归潮州》:“驱雷策电驭水火,碎裂大地分全球。”
高文典策 见“高文典册”。作宾语;指经典性著作。宋·王安石《翰林学士除三司使制》:“闳言崇议,足以经纶王家;高文典策,足以鼓动当世。”
万全之策 绝对可靠、没有任何漏洞的办法。全:周到;策:计谋、办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最好的解决办法。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刘表传》:“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将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
策勋饮至 策勋:把功勋记载在简策上;饮至:指诸侯朝、会、盟、伐后回宗庙饮酒庆功。庆功祝捷。作宾语、定语;用于庆功。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
裹粮策马
策名委质 用以指因仕宦而献身于朝廷之事。作宾语、定语;用于做官。《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贰乃辟也。”杜预注:“名书于所臣之策。”孔颖达疏:“古之仕者于所臣之人书己名于策,以明系属之也。”
磨铅策蹇 磨钝刀,鞭蹇驴。比喻勉力而为。作谓语;指尽力做。唐·白居易《与陈给事书》:“可与进也,乞诸一言,小子则磨铅策蹇,骋力于进取矣。”
回筹转策 运筹决策。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之才捷,皆此类也。”裴松之注引三国·魏·管辰《诸葛恪别传》:“[孙权]又问:‘卿何如滕胤?’恪答曰:‘登阶蹑履,臣不如胤,回筹转策,胤不如臣。’”
群策群力 策:计策;主意。群:集体;大家人。指发挥集体的作用;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贡献力量。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汉 扬雄《法言 重黎》:“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
决策千里 决定千里外战役的胜利,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决策。唐·杨炯《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萧相立功于万代,留侯决策千里。”
朝夕之策 朝夕:一早一晚;策:计策。一早一晚的打算。形容只图眼前利益的计策。作主语、宾语;用于计谋。汉·班固《答宾戏》:“意者且运朝夕之策。”
妙策如神 形容计策非常高超。
策名就列 书名于策,就位朝班。意指做官。作宾语、定语;用于做官。《旧唐书 太宗纪上》:“然情存今古,世踵浇季,而策名就列,或乖大礼。”
献计献策 主动为别人出谋划策。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为人想办法。古华《芙蓉镇》第一章:“据说早在1958年,她就献计献策,由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放出一颗‘工商卫星’。”
神术妙策 术:手段,策略;策:计策。神妙莫测的计策。作宾语、定语;用于计谋等。明·无名氏《黄眉翁》第三折:“老仙长,将你那延寿的神术妙策,说与小官听者。”
乘坚策肥 坚:坚固的车子;策:鞭打;肥:肥壮的马。坐牢固的车,驾肥壮的马。形容生活豪华。联合式;作谓语;形容生活奢华。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饮至策勋 饮至:古代诸侯朝、会、盟、伐后去宗庙饮酒;策勋:计功。指庆功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
计然之策 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范蠡既雪会稽之耻,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指“六岁穰六岁旱”的农业循环学说,农末俱利的平籴论,以及物价观测、贵出贱取等经商致富的“积着之理”。后因以泛指生财致富之道。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范蠡既雪会稽之耻,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指“六岁穰六岁旱”的农业循环学说,农末俱利的平籴论,以及物价观测、贵出贱取等经商致富的“积着之理”。
出谋划策 谋:计谋;划:筹划。制定计谋策略。指为人出主意。联合式;作谓语;指为人想办法,出主意。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汝依违观望其间,并不见出奇画策,无非因人成事。”
策驽砺钝 驱策劣马,磨砺钝刀。指勉为其难,努力从事。驽,低能的马;钝,不锋利的刀。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 岳飞《御书屯田三事跋》:“伏蒙陛下亲洒宸翰,铺述三子屯田足食之事,俯以赐臣,臣敢不策驽砺钝,仰副圣意万一。”
神机妙策 机:指心思;策:计策。神妙莫测的计策。作宾语、定语;用于计谋等。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待教我神机妙策苦搜求,怎做的姜子牙能伐纣,张子房会兴刘。”
运策帷幄 同“运筹帷幄”。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谭嗣同《上欧阳瓣薑师书》:“若乃运策帷幄,折冲樽俎,何以图恢复,何以靖海氛,自智勇不世出之事,非鄙心所敢任。”
发策决科 策:策问;科:等第。拆阅策问题目,以决定录取。旧指应试取中。作谓语、宾语;指应试取中。汉·扬雄《法言·学行》:“或曰:‘书与经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可。’或人哑尔笑曰:‘须以发策决科。’”
运策决机 同“运筹决策”。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徐渭《代谢阁下启》:“况于调元赞化,以召祯祥,运策决机,而居帷幄,功盖出于门下,赏奚及于军中。”
金石之策 形容如同金、石一般经久而稳定的策略。作宾语;指牢靠的策略。《后汉书 冯衍传》:“故信庸庸之论,破金石之策。”
搏手无策 搏手:两手相扭。指扭着双手,毫无办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无计可施。宋 洪迈《夷坚丁志 谢生灵柑》:“(谢生母)老病不肯服药,以夏月思生柑,不啻饥渴,谢生搏手无策。”
权宜之策 见“权宜之计”。作主语、宾语;用于事情。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前者老舅不知详细,故用权宜之策,今已明白,岂有是理。”
策顽磨钝 鞭策愚顽,磨砺迟钝。极言勉力奋进。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二折:“我可也为甚的甘受贫,不厌勤,抵多少策顽磨钝,也只为不如人,学做儒人。”
出谋献策 出主意、想对策来帮助解决问题。作谓语;指为人想办法,出主意。浩然《艳阳天》第十章:“弯弯绕提出这个问题,明明是给马之悦出谋献策,眼前这个笨蛋,偏偏领会不了。”
举无遗策 举:提出;策:计谋、办法。提出的计谋没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谋。作谓语、宾语;指足智多谋。《淮南子·主术训》:“万举而无遗策矣。”
走为上策 指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作谓语、定语;指离开。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四回:“李助道:‘事已如此,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运筹画策 同“运筹决策”。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唐·刘知幾《史通·言语》:“运筹画策,自具于章表;献可替否,总归于笔札。”
神谋妙策 策:计策。神妙莫测的计策。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计谋等。明·张凤翼《红拂记·天涯知己》:“元帅神谋妙策,周悉无遗。”
画策设谋 画:谋划,筹划;设:筹划。筹划办法,图谋计策。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6回:“凤姨见有功效,一发贴心贴意,替他画策设谋。”
史策丹心 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作宾语、定语;指人的气节。元·脱脱《宋史·文天祥传》:“人士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复句式;作谓语、分句;用于劝说词。《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运筹决策 筹划情况,拟订作战策略。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郑观应《盛世危言·练兵》:“所以当水陆军提督者……犹备有参佐数员,常与运筹决策,以资历练而审机宜。”
束手无策 策:办法。就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宋 王柏《鲁斋集》:“士大夫念虑不及此,一旦事变之来,莫不束手无策。”
算无遗策 算:计划;遗策:失算。形容策划精密准确,从来没有失算。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晋书 桓玄传》:“自谓经略指授,算无遗策。”
策无遗算 策:计谋,策划;算:计划,筹谋。所出的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主谓式;作宾语;含褒义。《北齐书 幼主纪》:“以策无遗算,乃益骄纵。”
杖策窥园 杖策:拄着拐杖。拄着拐杖也要到园中去看看。指不死读书本,而是走上社会,研究现实。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王安石《窥园》诗:“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折木兴常新。”
运筹建策 同“运筹决策”。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隋书·李德林传》:“运筹建策,通幽达冥,从命者获安,违命者悉祸。”
坐运筹策 指坐在连连帐内策划军事方略。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汉书 项籍传》:“夫击轻锐,我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我。”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劝说词。《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支策据梧 语本《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此谓昭文弹琴、师旷持杖击节、惠子倚在梧桐树下辩论,三人的技艺几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极,所以载誉于晚年。后以“支策据梧”形容用心劳神。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语本《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