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蔽的成语
有关蔽的成语
有关蔽的成语共收录32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遮天蔽日 | 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恶势力或气势等。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三回:“远远望见辽兵盖地而来,黑洞洞遮天蔽日,都是皂雕旗。” |
蔽日遮天 | 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形容遮盖的范围非常宽广。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恶势力或气势等。 |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崖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
衣不蔽体 | 蔽:遮。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生活贫困。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1卷:“当初坟堂中教授村童,衣不蔽体,食不充口。” |
旌旗蔽天 | 旌旗:旗帜;蔽:遮蔽。旌旗繁多遮蔽天空。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 宋·周密《武林旧事·御教》:“戈甲耀日,旌旗蔽天,连亘二十余里,粲如锦绣。” |
殷天蔽日 | 染红了天,遮住了太阳。形容仪从之盛。 | 作谓语、定语;指场面盛大。 | 《艺文类聚》卷五十:“段颖起于徒中,为并州刺史,有功,后徵还京师,颖乘轻车,介士鼓吹,曲盖朱旗骑马,殷天蔽日,连骑相继数十里。” |
浓荫蔽日 | 形容树木枝繁叶茂,可以遮住阳光。 | 作谓语、定语;指树木茂密。 |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譬如种柳树,特到柳树长大,浓荫蔽日,农夫耕作到正午,或者可以坐在柳树底下吃饭,休息休息。” |
蔽聪塞明 | 蔽:遮;聪:听觉灵敏;明:香得清楚。掩住耳朵,挡住眼睛。比喻对客观事物不闻不问。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的处世态度。 | 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二是对于现实要‘蔽聪塞明’,麻木冷静,不受感触。” |
不蔽风雨 | 蔽:遮盖。不能遮风挡雨。形容房屋破烂简陋。 | 作谓语、定语;指房屋等破烂。 | 清·陈瑚《顽潭诗话·无闷谣》:“我有蔽庐,不蔽风雨。” |
御下蔽上 | 御:统治。控制下属,蒙骗上级。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宋·朱熹《已酉拟上封事》:“妒贤嫉能,御下蔽上,而不忧其有害于圣政也。” |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蔽:遮挡;泰山:山名。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 作宾语、定语;指头脑简单。 | 《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蔽明塞聪 | 蔽:遮;聪:听觉灵敏;明:看得清楚。蒙住眼睛不看,堵塞耳朵不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宋 曾巩《洪范传》:“夫然,故蔽明塞聪,而天下之情可坐而尽也。” |
一言蔽之 | 蔽:掩覆,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 作谓语、分句;指用一句话来概括。 | 《宋书·索虏传》:“因此而推胜负,殆可以一言蔽之。” |
浓翠蔽日 | 翠:青绿色;蔽:挡住。形容树木茂密遮挡阳光。 | 作谓语、定语;指树木茂密。 | 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三卷:“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紫深。” |
才蔽识浅 | 蔽:塞而不通。才能蔽塞见识浅陋。南朝梁·江淹《萧重让扬州表》:“臣才蔽识浅,非集誉于乡曲;荣降宠臻,乃假翼于皇极。” | 作谓语、定语;用于自谦。 | 南朝·梁·江淹《萧重让扬州表》:“臣才蔽识浅,非集誉于乡曲;荣降宠臻,乃假翼于皇极。” |
干云蔽日 | 干:冲;蔽:遮挡。冲上云霄,挡住太阳。形容树木高大。 | 联合式;作谓语;形容树木高大。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丁鸿传》:“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 |
干霄蔽日 | 犹干云蔽日。 | 作谓语、定语;形容树木高大。 | 清·何绍基《题冯鲁川小像册论诗》:“奇松古柏,干霄蔽日,真气真骨真形,岂待浑成于影哉!” |
金舌蔽口 | 比喻闭口不说话。 | 《荀子 正论》:“金舌蔽口,犹将无益也。” | |
浮云蔽日 | 浮云遮住太阳。原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主。后泛指小人当道,社会一片黑暗。 | 主谓式;作宾语、补语;指小人当道,社会一片黑暗。 | 《文子 上德》:“日月欲明,浮云盖之。” |
旌旗蔽空 | 旌旗:旗帜;蔽:遮蔽。旌旗繁多遮蔽天空。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 宋·苏轼《前赤壁赋》:“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衣取蔽寒 | 取:选取,采用;蔽:遮往。衣服只求抵御寒冷。 | 作谓语、定语;指人不讲究穿着。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
发蒙启蔽 | 发蒙:启发蒙昧;蔽:蒙蔽。启发蒙昧。 | 作谓语、定语;用于教师等。 | 明·李贽《答李见罗先生书》:“发蒙启蔽,时或未省,而退实沉思。” |
漫天蔽野 | 犹铺天盖地。形容盛多。 | 作定语、状语;用于数量多。 | 明·陈大声《普天乐·四景题情》:“倩南枝早报先春,飘绵坠粉,任漫天蔽野休阻闲人。” |
旌旗蔽日 |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
隐天蔽日 | 把天遮住,把太阳也挡住了。形容覆盖的面积广大。 |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 |
浓荫蔽天 | 蔽:挡住。形容树木茂密遮挡阳光。 | 作谓语、定语;指树木茂密。 | 《星火燎原·难忘的日子》:“我们全团战士集合在有几排浓荫蔽天的大树遮盖的一个院子里。” |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蔽:遮盖;泰山:山名。一根手指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 作宾语、定语;指头脑简单。 | 谢觉哉《关于独立思考》:“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一言以蔽之 | 蔽:掩覆,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 主谓式;作谓语;指用一句话来概括。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周听不蔽 | 周听:广泛听取;蔽:蒙蔽。广泛地听取意见就不会受蒙蔽。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汉·贾谊《新书·道术》:“周听则不蔽,稽验则不惶。” |
蔽美扬恶 | 蔽:遮蔽。指掩盖压抑好的,宣扬传播坏的。 | 作谓语、定语;指坏人。 | 春秋·齐·管仲《管子·立政九败解》:“人君唯贯,听群徒比周,则群臣朋党,蔽美扬恶,然则国之情伪,不见于上。” |
遮空蔽日 | 同“遮天蔽日”。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恶势力或气势等。 |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二十九回:“军行腾起地中尘,遮空蔽日;马走踏翻拦路草,偃土摇风。” |
蔽日干云 | 挡住太阳,直冲云霄。形容十分高大。 | 作谓语、定语;形容十分高大。 | 唐 张文成《游仙窟》:“于时金台银阙,蔽日干云。” |
一言以蔽 | 蔽:掩覆,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 作谓语、分句;指用一句话来概括。 | 唐·刘子玄《论史上萧至忠书》:“凡此不可,其流实多,一言以蔽,三隅自反。” |